更多影视评论,可关注公众号:小片片说大片,每天更新~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堪称美剧史上最恢弘的作品《权力的游戏》,终于迎来了 更多影视评论,可关注公众号:小片片说大片,每天更新~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堪称美剧史上最恢弘的作品《权力的游戏》,终于迎来了第八季。无数人翘首以盼,等得是海枯石烂。 作为一部曾斩获13项艾美奖的美剧之王,片片还记得2011年的那个春天,第一次看到《权游》的夜晚——我看了两集,弃了。 首先普及一下什么是归正会。归正会是基督教最古老的支派之一,是17世纪荷兰人到美国东海岸殖民的时候开创的,所以又叫荷兰归正会。这个教会信奉古老的、原始的基督教教条,非常传统和节制,从这部片子也能看出,他们的生活很低调、很朴素,教堂的管风琴坏了长时间没人来修,以至于人们都忘了它坏了。 这个教会发展到今天,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局限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部分地区,差不多也就是原荷兰殖民的地区,可 首先普及一下什么是归正会。归正会是基督教最古老的支派之一,是17世纪荷兰人到美国东海岸殖民的时候开创的,所以又叫荷兰归正会。这个教会信奉古老的、原始的基督教教条,非常传统和节制,从这部片子也能看出,他们的生活很低调、很朴素,教堂的管风琴坏了长时间没人来修,以至于人们都忘了它坏了。 这个教会发展到今天,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局限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部分地区,差不多也就是原荷兰殖民的地区,可见300年来没怎么对外扩展。目前教众30万人,我们这一个镇拉出来都比它人多,势力也比它大,我们这是金钱教。归正会的教众也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总部在纽约,是受美国和世界基督教联合会认可的一个官方组织。关于归正会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的老帅哥伊桑霍克在一个荒郊野外的归正会教堂担任牧师。 霍克这个牧师当得就很有归正会的味道。他衣着朴素,用笔记录,不说多余的话,即使是面对需要他开导的教徒,他话也不多,主要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和人掏心窝子,但言辞很克制,因为他的经历很痛苦,是一根根荆条,每一次谈心都是把荆条往身上披,谈得越多,刺扎的越深。如果你看完这个片子,会发现我这个比喻别有用心。 和霍克的脾性一样,影片的基调也是灰暗的、克制的,缓慢而细腻,但在中后段,导演开始放飞自我,一对年轻夫妇介入霍克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后,改变了他对这个古老教会的看法,至少对几个长老的看法,有了真实和愤怒的改变。一直以来霍克都是穿着深色的衣服坐在阴暗的角落里絮絮叨叨,面对长老的斥责不敢顶撞,到后面他绷不住了,打算让自己发出的光照亮这帮道貌岸然的乌鸦。 霍克面相阴郁,一看就是个感受敏锐、少言多思的人。虽然对他没有太关注,仅就我看过的片子而言,我感觉他身上一直流躺着文艺和忧郁的气质,从《死亡诗社》就开始了,到《千钧一发》,到《前目的地》,缠绕在他身上的一直是宿命般的忧郁气息,挥之不去。只有在理查德林特莱克的『爱情三部曲』和《少年时代》里,他才是开心的。可能他喜欢在商业电影里展现自己忧郁的一面,而在文艺片里挥洒自己阳光的一面。不知道真实生活中是怎样的人。没什么新闻。 竟然凑足100分钟,好垃圾啊!!只要2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 尤其中间那段师傅的事,是为了渲染人民警察牺牲率高吗?太无聊了,一个个都是木木的脸,看着就负能量。 唯一看点是娜仁花老太太的扮相,真是很棒,儒雅端庄。都说西关小姐东关少爷,娜仁花果然演出了西关小姐的风骨。 那座西关大屋也值得一看,不过堆砌的东西太多了,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好的陈设。 配 竟然凑足100分钟,好垃圾啊!!只要2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 尤其中间那段师傅的事,是为了渲染人民警察牺牲率高吗?太无聊了,一个个都是木木的脸,看着就负能量。 唯一看点是娜仁花老太太的扮相,真是很棒,儒雅端庄。都说西关小姐东关少爷,娜仁花果然演出了西关小姐的风骨。 那座西关大屋也值得一看,不过堆砌的东西太多了,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好的陈设。 配乐也特别特别难听,粤剧就粤剧吧,还总弄一些像主流电视剧一样的音乐,特别垃圾。 看之前想找找评价,结果都没有,就来发一个吧。有这时间不如去看广州旅游宣传片。垃圾垃圾!!! 首先我是沙溢的资深粉而不是脑残粉,这部电影不管怎么样,也不该五点几分,而且对于那种我看过了,很烂的人,我不晓得是不是有啥偏见还是什么,剧情不是很俗套吧,你们猜中下面能发生什么,但你猜不到下下面会发生什么,吐槽剧本,可以,但不至于说这是小孩写的吧,我呵呵了。沙溢第一次做导演,很明显确实有不足,但是选择做小家题材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了,什么带着儿子捞钱的,你们真说的出口。还有安吉,作为一个没 首先我是沙溢的资深粉而不是脑残粉,这部电影不管怎么样,也不该五点几分,而且对于那种我看过了,很烂的人,我不晓得是不是有啥偏见还是什么,剧情不是很俗套吧,你们猜中下面能发生什么,但你猜不到下下面会发生什么,吐槽剧本,可以,但不至于说这是小孩写的吧,我呵呵了。沙溢第一次做导演,很明显确实有不足,但是选择做小家题材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了,什么带着儿子捞钱的,你们真说的出口。还有安吉,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孩子,你说他演的不好吗?你看和谁比啊,您这要求有点高啊。选在七十周年的国庆档显然这样了,但你可以说他不是什么有多大高度的片,但他不是烂片!辣你眼睛了?还是秀逗你智商了?几乎一半娱乐圈都给宣传了,或者夸张了,但确实有很多很多很多演员给宣传了,不见得各个都是为了面子吧,我哥只是个老实人,他们用不着为了一部烂片这么宣传,所以咯,这部片子可能给不了你眼泪,但肯定能给你触动。什么主题太杂,煽情严重????给几个问号,并没有发现。完了,不是洗白,因为他也没那么黑。 从未在豆瓣写过任何评论,但是今天实在是忍不住了。不吐不快! 因为工作需求不慎点开了这部所谓的短剧,关键还是‘扶摇计划’。 一个软萌妹子,一个大个儿男神。史上最萌身高差! 相信不傻的人打眼看过去就知道女主是个女孩儿。然而所有演员都是傻子吗? 从未在豆瓣写过任何评论,但是今天实在是忍不住了。不吐不快! 因为工作需求不慎点开了这部所谓的短剧,关键还是‘扶摇计划’。 一个软萌妹子,一个大个儿男神。史上最萌身高差! 相信不傻的人打眼看过去就知道女主是个女孩儿。然而所有演员都是傻子吗? 所有人都推聋作哑,但在观众眼里简直尬到天际。(至少我这么觉得) 哪怕你有一个冠冕堂皇的逻辑解释也行啊?哪怕你一圈裹脚布裹一裹那突出的“胸肌”? 不,我就是要侮辱你们的智商,逻辑自洽! 强行尬撩、强行壁咚、强行抖梗。 看的我很痛苦,很尴尬。。打住吧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优美而真挚,陆文婷听着傅家杰的吟诵,陷入了爱情。伴随这首情诗,他们诗意地走进了婚姻。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为工作奔忙,为生活劳累,为时运不济而郁闷,但是他们始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互相谦让着家里唯一的一张书桌,互相争抢着繁杂的家务活。直至,当陆文婷躺在病床上命悬一线时,傅家杰还是握着她的手,留着泪,轻轻地吟诵“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美好的诗歌,在平稳顺遂的日子里,只是给人灌了蜜糖那样的甜蜜;可是,在艰难的日子里,诗歌,是甜蜜,是爱,是把日子坚持下去的信仰。唯有历经生活的艰难,经历了挫折、拮据、劳累、无奈、烦乱甚至失去,才能得到那刻骨铭心的诗意,那种诗意便是,认清了生活的种种不堪,却仍然热爱她;那种诗意便是暂时脱离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内心的宁静;那种诗意便是无视世俗的蝇营狗苟,坚守心中的追求。这样的诗意,才是诗意,充满重量而又充满力量,继而充满幸福。 人生为了什么?陆文婷和傅家杰都在拼了命地工作,但是他们的付出,显然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回报,几十块钱的工资,12平米的住房,连孩子参加运动会的白球鞋都没钱买。而学术上的收获,职业上的收获,因为种种原因,也没有。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呀?陆文婷躺在病床上,她舍不得家人,也舍不得病人,她在治好每一只眼睛的时候收获了最大的快乐。快乐、满足、对自己的认同,这是陆文婷的追求,这也是她的诗意。诗意应当是我喜欢,我愿意。只有“我喜欢”的诗意,轻松愉快,但为了“我喜欢”而“我愿意”倾尽心力,受尽艰苦的诗意,醇厚深刻。人生的诗意,诗意的人生,就是不同于芸芸众生享乐的追求,而是那超脱的耕耘奉献的追求吧。 诗意,总是那样飘逸闲适,那样不食人间烟火,那样自由脱俗。但恰恰是这么一部讲述人到中年一地鸡毛的影片里,看到了最好的诗意。 《美國女孩》是無論如何我都要述說的故事。『Flip the page』是我創作《美國女孩》的初衷 —— 我想要翻過這一頁。而這一頁對我來說非常重、非常難,就是要花這樣的力氣、這樣的時間,用這樣的作品跟很多人一起,我才能翻過去,去到生命的下一章。 《美國女孩》是無論如何我都要述說的故事。『Flip the page』是我創作《美國女孩》的初衷 —— 我想要翻過這一頁。而這一頁對我來說非常重、非常難,就是要花這樣的力氣、這樣的時間,用這樣的作品跟很多人一起,我才能翻過去,去到生命的下一章。 四季了。这部神奇的剧,似乎每一季都在我最低谷的时候出现,又给我当下最需要的力量,并提醒我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你究竟想要什么。E01是对上季结尾所受质疑的最有力回应。其实在最后一集把所有美好的表象打穿,是美剧相当常用的套路。比较知名的例如破产姐妹和无耻之徒。这既是确保能够接着拍续集的最简方案,毕竟让人物的处境回到原点,剩下的就是换条路让他们重头再来一次,大纲都不用怎 四季了。这部神奇的剧,似乎每一季都在我最低谷的时候出现,又给我当下最需要的力量,并提醒我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你究竟想要什么。E01是对上季结尾所受质疑的最有力回应。其实在最后一集把所有美好的表象打穿,是美剧相当常用的套路。比较知名的例如破产姐妹和无耻之徒。这既是确保能够接着拍续集的最简方案,毕竟让人物的处境回到原点,剩下的就是换条路让他们重头再来一次,大纲都不用怎么改;同时,这样去写,也是因为现实本就如此操蛋,你永远不知道会被什么样的人事物干翻。看着我们早已熟悉、喜欢甚至深爱的角色卖了整整一季的命,吃了八集、十集甚至二十四集的苦之后,再次踏入这样一个没有终点的轮回,简直是和他们一同在经历西西弗斯的试炼。心累,心疼,又因那永不消陨的毅力感到慰藉,从中汲取直面生活的些微动力。毕竟有他们陪我们受难,毕竟他们都还在坚持。看着每年一见的他们,感慨自己的生活也毫无长进,几乎是一种宿命般的陪伴。Mrs.Maisel也是如此。当她一再从低谷中走出,披上高纯色的长款大衣,露出保养得当一磅不多一磅不少尺寸分毫不差的小腿,踩在同样精致美丽的高跟鞋上,迈出六亲不认的小碎步,踏入下一场表演,涌动的生命力总会击中我。而这一系列剧集的特别之处,也是前三季饱受争议,热度逐年下降之因,在于和其他剧不同,她所遭遇的挫折似乎总是只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张“毫无遮拦”的嘴。似乎只能怪她自己,不干别人什么事。一气之下,把业界大佬苏菲列侬的真实性情编成段子;一时疏忽,在表演中用了影射自己老板夏伊鲍德温性向的梗。既树了敌,也损了友。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本季的第一集正是Maisel自己对这点的反思。历经崩溃之后,她得出的结论是,这两场被观众们(无论戏里戏外)嘲笑得最多的表演,恰恰是她的高光,是她最富激情的即兴演出。更进一步说,是她触及自由的时刻。在我看来,这正是她美好的地方。她的世界没有限度,没有屏蔽词,没有不能讲的段子。她根本意识不到或者说不觉得同性恋是一件敏感的事情,也意识不到她用的那些词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她的确不够谨慎,但她恰恰以这种疏忽的姿态逃过了我们时刻在经历的一切言语上的yg。在我们指责她的时候,或许我们更该意识到,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让这些词语变得敏感的环境,在于列侬对行业新人的轻视与欺压,在于夏伊的身份从不应该成为敏感点。而没有Maisel这样出于勇气或者仅仅是迟钝,去触碰环境边界的人,我们要避免使用的词语只会越来越多。E02则贡献了又一场让我边笑边哭的崩溃戏码。这集一开头就是Mrs.Maisel为新生活做出的种种努力。她以一种高效、体面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财务管理,重新住回了老房子,对它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并再一次让我确信,没有人能不爱她。从自家前夫、父母、前公婆、闺蜜、哥哥、嫂子到家里的佣人、公寓楼里的电梯工人、各种店铺的员工,她以自己特有的持续迸发的活力感染着每一个人,并向外扩散着一种“觉醒意识”。体现在父母身上是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父亲重拾喜欢的职业和梦想,母亲则从夺回主动性、权力意识做起。体现在佣人身上则是她拿起的相机和面对雇主越来越横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讲,以女权的视角来看麦瑟尔夫人这部剧是有些狭隘的,虽然女性主义是本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达,但它其实远不止于此。然后她因为一瓶没能送到的牛奶崩溃了。所谓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之间。这一集以一种非常私人的方式刺痛了我。上周六我身上发生了一件本该很好的事。我爸妈带我去看了他们两年前买下楼盘最近终于建好的房子,说以后给我住。直到那天早上我都以为我会很开心。但看着尚未置办任何家具的,空荡的雪白的房子,我突然觉得很难受,并且保持着一种轻微又不可忽视的压抑心情直到今天。我为自己找到的解释是,感觉自己被困住了。困在这座我早就不想呆下去的城市,困在这间狭小的房子里,困在我父母身边。但今天突然发现不止于此。如果说那瓶牛奶代表着Mrs.Maisel没能为她的生活建立起全新的秩序,也就无法避免地想到各种事情的进一步坍缩,像是孩子因为缺钙导致的矮小和关节炎,我所看到的景象则契合了我那一无所知的前途。我介意的其实是,考虑到债务尚未还清,这间房子尚且并不完全属于我爸妈,而说到底,它其实和我半毛钱关系没有。我不知道我爸妈会不会把它租出去以减轻债务负担,也不知道很远的未来就算我真的住了进去会不会有人陪我。我什么都不知道。虽然那间房子只有Maisel她家一个房间那么大,但我奇异地和当下背负房债的她产生了共鸣。我们以为房子可以带来安全感。也就在发现其实并不能的时候格外恐慌。 盲猜一下Maisel最后也会从这栋房子搬出去,脱离中产生活。而这场戏的好笑之处在于,一如既往地,在Mrs.Maisel的崩溃时刻,Susie作为气氛调节剂加入进来逐句吐槽。在第一集Maisel的当街脱衣时刻便是如此,在往季的无数个两人争吵时刻也是如此,她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人无可救药的处境,以及Mrs.Maisel的情绪化和矫情。作为一个真正的穷人,她的处境永远不会变得比遇见Maisel之前差,所以她保有一种“状况外”的处变不惊,充当着Mrs.Maisel的镇静药。于是,也就在她将注意力放到“牛奶额度是什么”上,而忽略Maisel的情绪时,我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而在我暗骂自己矫情的时候,Mrs.Maisel也开始了“I’m a monster”的自我检讨。美妙的契合。想起上集,Maisel拿着粗壮树干笨拙地和Susie当街互殴的滑稽场面,她在摩天轮上进行家族会议的奇异场景......这部剧真是完美地写在我对幽默二字的理解之上,对人物某个性格特征的夸张化处理也丝毫不损伤其人格魅力,在保证人物丰满的前提下使他们加倍可爱。痛苦也别有趣味的世界就是没有痛苦的世界。这或许也是她选择喜剧事业的原因吧。而到最后,Abe和Mrs.Maisel一起坐在地上,听见他诉说对这份不赚钱的工作的热爱,看见她逃过父亲“你能搞定这一切嘛”这个问题,然后举杯敬艺术。我究竟想要什么?我要快乐。搞不定又怎么样呢? ---------------------------------- 又到了每周一度的吹捧Mrs.Maisel环节。我不听课,不看新闻,不看电影,竭尽全力保持自闭从而把心情维持在麻木的最低水平的忧郁。别说那些搅成一团还要被人拿出来比对“你看,他们谈论这件事却不谈论那件事”的狗屁糟心大事件们,就连宝可梦旅途的新消息骚操作都能让我怒不可遏深感破防只觉美好的一切都被毁灭殆尽。大部分时候我都在睡觉,因为每每醒来,我都不知道该先为哪件事感到烦心。于是每周两集的这部剧成了我吊命的绳索。Mrs.Maisel跃动的明快脚步让我有一些踩在土地上的实感,而不再是一缕飘荡的怨魂。被囚禁的表达欲破壳而出,在腐朽破烂的舞台上随片中的女孩们跳起脱衣舞。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剧对我来说就是这么重要。 E03经过前两集对上一季的衔接和对本季的铺垫,第三集也迎来了更高能的动情时刻。Maisel迎来低谷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份工作似乎是对她当街脱衣争议的最好回应。关于前两集中脱衣这一桥段是否有讨好男性观众之嫌,本集中塑造出的脱衣舞观众群像正是本剧的回答。无论麦瑟尔夫人脱或不脱,他们都会像无脑的野兽一般在台下起哄讥笑。但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台上的人。于是麦瑟尔夫人以一个段子讽刺他们丝毫不懂得尊重人又热爱装逼的本质,讲完她想讲的,做完她想做的,潇洒离去。而女性主义绝非本剧唯一的内核,它和言论自由成为拉动剧情发展推动人物觉醒的两架马车,例如Rose这条支线显然对应女性主义,而Abe对应言论自由,Maisel则是一切的和。两个主题很好地在“脱衣舞”这一意象上达成契合。虽然依旧着装得体,麦瑟尔夫人想做的要做的正是脱去笼罩在其表演之上的层层衣物。就像本集第一个段子里她说的,那是中世纪的造物了。 Rose稳扎稳打地做着“生意”,继续把自己塞进男人所定义出的市场逻辑之中,也把其他女孩在一去不返的婚恋市场上越推越远。或许被Rose打造成批量生产的麦瑟尔之后,她们也会在经历婚姻的磨砺后看清生活和男人的本质并学会做自己。 Abe继续追求着他那穷酸的理想,在失去稳定的工作、舒适的房屋、作为父亲的尊严之后,他还要在愚昧的社区中众叛亲离,并再次面临牢狱危机。而这些只是作为“蝎子”的本性对他的进一步拷问。或许在扎破他人的虚伪面孔,以及那层浅薄的名为“忠诚”的骗局之前,我们必须先扎伤自己。 而本集绝对的高光,无疑是Susie在葬礼上的那番发言。这一段看起来和整部剧的主线毫无关联,但依然契合了“觉醒”这一终极主题。Susie在经历生死之无常后作为一个人的觉醒。她下定决心要更多地看到鲜活的不起眼的那些个体们,以期不要在失去后才惊觉他们生命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秘密。回归人,成为人,看到人,这不就是觉醒的真谛吗? 顺便,艾伦索金真的该来学学怎么把一段长到爆炸又富含信息量的密集对白写得不那么乏味甚至是饶有生趣。 ------------------------------------ 又是令人惊叹的两集。首先来说说麦瑟尔夫人这部剧制造幽默的形式。因为发现有人在短评里写到不喜欢这种过快过密的台词。其实上周结尾已经提到一点了。我觉得麦瑟尔夫人的台词特点和艾伦索金是非常像的,对白的密度上来了,情绪和能量的密度也自然而然地上来了。区别可能在于,艾伦索金的目的是在人物对话的快速交锋中植入足够的信息量,从而造成一种紧张感,人物也因此更有气势,甚至在社交网络中,高速大量的台词直接成为扎克伯格的智商写照,他一句话里蕴含的知识点和讽刺人的梗越多,观众就越能感受到他是怎样一个欠扁的天才。而麦瑟尔夫人的台词其实并非单纯的快和多,更显著的特点是大量的重复,人物通常要把几个关键词重复好几次,而且常常是一群人轮流重复几次。这首先当然也是一个蓄力的过程,蓄力完了才好放大招,迎来矛盾和情感的爆发。同时,这种重复也造成了一种“脱线感”,是人物交流状态的写照。他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代沟、对于人对于幽默对于世界不同程度的理解乃至觉醒程度的不同造成他们其实很难体会到彼此要表达的意思和重点,只能去一次又一次重复对方说的话。他们无力的交流正是我们发笑的原因。一种无奈的幽默油然而生。E05为夏伊鲍德温和苏菲列侬的支线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收束。到这地步,应该说终于解决了鲍德温事件在观众心中留下的一切芥蒂和疑惑吧。我没有想到的是,苏菲列侬的线也可以这么完整,并且在她那句“你是否感到离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此之近,近到无法承受只能毁掉它”之中得到了完美的升华。这集应该是不需要多说的,它自己就是对一些遗留问题的结清和解答。在终结两条支线的同时,它也开启了新的支线。Rose的事业终于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有了一个具体的任务和相应的剧情线。她的事业和Maisel产生冲突,那么这一家的两位“事业女性”要如何平衡彼此的诉求呢?引入了新的人物,Susie的秘书。而她也不负众望和本集开头的一众千篇一律的应聘者完全不同,一个有趣的,非常渴望得到工作以至于宁愿等待七个半小时面试的,黑人女性。E06则更是超乎我的预料,直接成为本季迄今为止我心中的最佳单集。首先当然是片头的Lenny。应该说上一集结尾绝大多数人可能都猜到了,Maisel认识的,会倒在路边的,也只可能是他了。上集结尾他还以倒在路边的不知名人物的形象出现,我甚至为他担心会不会出了什么事情。而切到这一集,他打开门的那一刻,我几乎看到了他和麦瑟尔夫人的同居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以他的视角所呈现的这一幕实在太像这屋子的男主人了:孩子若无其事地在他面前跑过,厨房里的长辈也若无其事地和他打招呼,屋子的女主人也若无其事地向他道早安。仿佛他本就住在这屋子里。他自己一定在怀疑一晚上的时间发生了些什么,甚至可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天堂。而他疑惑的表情也是如此可爱。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从地狱到天堂的剧变。很难不磕昏。而事实上,在这集之前,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位高大帅气的医生。其次是Rose和Maisel两条事业线的对比。前文中我便评价过Rose的“生意”。在一部以女权为核心之一的剧集中,出现一个以做媒为职业的女人,她甚至还熟练的使用着一套“适婚女性当如何”的规训,这不是很矛盾吗?看上一集的情况,我本以为她会在对两位富家女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得到教训,并迎来进一步的觉醒。没想到本集呈现出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在五个以媒婆为职业并自称“小型生意”女性的聚会中,Rose被要求停止她的事业。而其底层逻辑甚至不是职场霸凌或商业竞争,而完全是宫斗一般的雌竞现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Maisel本集中遇见的两位对手和Rose面前的四个女人是如何不同。即便看不惯Maisel,苏菲列侬也绝没有直接用她的权势打压她,而是直接拿起话筒上台和她用喜剧功力决一胜负,虽然局面依然因为她们对彼此的仇恨变得很难看。而报社的女记者充当的几乎是Maisel黑粉一般的角色。她从头到尾都没想对Maisel的事业造成损伤,只是熟练地利用起一套既定的市场逻辑,即黑红也是红,曝光就是光。她选择Maisel作为写作对象只是因为她有话题度,而完全不夹杂什么个人意见。但Rose面临的,是以揭露她女儿的职业作为要挟的下作手段。这一威胁能够成立的原因,则是Rose的工作从头到尾都握在她的客户,那个把女儿作为招婿商品的男人手里。到最后,她对面的女人也点明了,做媒从来都不是什么“生意”,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作为观众的我们则应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它不仅是传统,更是“恶习”。 Maisel和Rose的区别,其实正折射出真正的独立女性和依附于传统男权社会逻辑的“小型生意女性”的区别。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和苏菲列侬又一次撕破脸皮的麦瑟尔夫人将迎来什么样的转变了。毕竟,她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在脱衣舞场建立起的这番事业,已经不会因为苏菲受到任何威胁了。但她的债务会。同时,她也会因为此举获得更高的曝光度......我恨周播剧! ---------------------------------- E07还记得Susie在E03那场葬礼上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吗?她要去发现那些不起眼的人。于是我们看见落魄白人魔术师阿飞,看见黑人女秘书戴娜,又在本集的结尾看见一个全新的角色,黑人喜剧演员,詹姆斯。他补上了Susie作为经纪人这条剧情线的最后一个缺口。黑白男女,喜剧魔术,经纪人和秘书,甚至还有未经确认但反复暗示的Susie是女同这点,整部剧依靠这条线达成了对娱乐业小人物群像的书写。这样的职业规划和其中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可能也是经纪人这一身份最该有的模样:让每个发光发热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场地,让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空间。而如果说这部分的群像只能算是初步齐备,本剧的女性群像塑造则只能说是无可挑剔。从上一集开始就在强化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以此来收束铺展开来的人物关系网。本集则通过那场魔术表演,让Maisel和Rose的矛盾迎来一个爆发,她们得以触达彼此最真实的感受(虽然我觉得这场戏没能达到“爆发”的高度,有些过于温和了,希望下集或下季会有更好的母女戏)。也进一步点出了Maisel和Mei的联系,后者将成为前者孩子的继母,事实上,Mei成为了剧中唯一一个怀孕的主要角色,她也因此需要在学业和家庭中寻找平衡,而和Joel的婚事迫在眉睫使得她可能会成为三个孩子的继母,再加上本身具有的华裔身份,她的形象设计可以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片中女性所面临的困局。最后是那位久负盛名的第一夫人,远比她作为总统的丈夫更耀眼的那位传奇,时尚与政治的双重神话,Jackie. 当其他的影视剧都在不断强调我所写出的,她所具有的这一大串头衔,不断去谱写她是如何复杂又伟大的一位女性时,本剧却直插其软肋,拿肯尼迪总统数之不尽的漫长出轨史说事。事实也是如此,无论Jackie是如何一位“完美的女人”,一位“女人中的女人”,只要她将自己作为妻子的身份凌驾于自我之上,只要她身周围绕着约翰肯尼迪的阴影一天,她就得为丈夫的出轨难以自禁地哭泣。片中出现的女性是何等丰富,单身已婚,未婚先孕,母亲女儿,职业女性、家庭妇女和在读大学生,黑人白人黄种人,直女女同,上西区上东区,甚至通过Jackie将这层次分明的女性图谱延展到了全美的最顶层,并依然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她所面临的困境。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部剧在本季的野心了。它以一种开枝散叶的方式,给予每个人物以主动性,让他们以永不停息的运动姿态,去探索和追求自我,去向外部世界拓展,去接触和感染更多的人,铺陈出从上到下,从旧到新,形形色色的各行各业各种群体,以此,来书写一个时代的觉醒史。 E08看着开头病房里的一大家子,我真的对编剧的思路拍案叫绝。这家庭有两个父亲。Abe去追求他的理想,放弃了他作为大学教师的收入、地位和与之挂钩的权力和责任,靠女儿的房子生活,我原以为这些种种只是为了衬托他的坚定,却在看到躺在病床上那另一位父亲时醍醐灌顶。在父权社会中,“父”并不是由血缘关系定义的,谁最有能力,谁撑起了一家人,谁就是那个“封建大家长”,是那个爹。而当Abe被梦想吸引,从父亲的位置脱离,Moishe又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这个家庭突然就从父位的阴影笼罩中脱离出来了。其实我想到这儿的时候以为这一季会以一个父亲的死去作结,然后一家人面临经济困难更加奋发图强,以彻底的,先锋又独立的姿态去面对种种挑战。但我又为此担心。因为如果真这么写反而不好,Moishe虽然是精明又强势的,但他也依然是可爱和善解人意的,绝对不该作为父权的象征就这么死去。所幸,这段剧情只是为了引出Maisel夫人那番慷慨的陈词。当父位缺失,女性也终于可以毫无阻碍地发出自己的光,就像她娴熟地打发孩子气的老父亲去买咖啡、安慰前夫,完了又立刻跑去工作的地方救场,在一个男人的恳求之下。甚至这个男人还是他的上司。如她所言,或许女性一直都有着主导一切的力量,只是被蒙蔽而意识不到。Lenny线想来圆了不少人的梦。而这样的处理,我相信也绝不会伤到那些认为他和Maisel应该保持崇高的精神伴侣关系的观众。一句“上床之后也不要忘记我有多么有趣”,让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因为只要这两个人记得彼此有多有趣,将彼此作为喜剧演员的身份置于伴侣的身份之前,他们的精神纽带就绝不会有断裂的风险。这句话也揭示了,为什么Lenny是特别的。为什么他比医生和前夫都要特别。因为他热爱Maisel的喜剧天赋胜于热爱这个女人。上床也只是情到浓时氛围正好,难以自禁。而从第一季开始两个人的无数次暧昧又别离都是在为这一刻做铺垫。因为只有这些种种之后,我们才能全身心地相信,Lenny对Maisel的帮助绝对是毫无所图的。否则,这件事绝不会等到现在才发生,他发现自己从Maisel家醒来的时候,第一反应也绝不会是懊恼。不知道大家看完什么感受。对我来说,这是相当完美的收束,让我对最终季充满憧憬和各色的想象。麦瑟尔夫人终于不再迎来一片狼藉的收场,可她依然在茫茫大雪中仰望着那块高耸的耀眼的广告牌。这样好吗?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取决于脱口秀这一事业对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本季的第一集,她想到的答案是“说”。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想要,就只是说,说自己想说的。而在这最后一集,Lenny,她的小半个精神导师,大半个精神伴侣,给了她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说,但不止是说,要说给人听,要说得人发笑,要在最万众瞩目的大厅说给最多人听。因为他们值得。不是观众值得,是Lenny和Maisel值得。在这整部剧里Maisel都充当着一个引线的角色,去点燃她遇见的每一个人,她主导的每一场秀。而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秀场中,她固然可以获得短暂的自由,可她旺盛的璀璨的能量却似乎被浪费了。应该承认,我被Lenny说服了。但最重要的永远是,没有人可以为她做决定。即便是耗空能量,那也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Lenny说完那番话,独自退场,而Maisel也要独自面对疯狂的大雪,独自看见那块广告牌。她会选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她注定,要去挑战,去打破,去闪耀。她,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Interviewer: Do you think Whitney know who she is? Whitney’s Friend: No...no Whitney, or Nippy?Nippy是单纯又天真的她 与Bobby Brown的婚姻 令自己沉沦在毒品中,可她还是那个whispering the star的女孩 躺在妈妈怀里一起骂Janet Jacks Interviewer: Do you think Whitney know who she is? Whitney’s Friend: No...no Whitney, or Nippy?Nippy是单纯又天真的她 与Bobby Brown的婚姻 令自己沉沦在毒品中,可她还是那个whispering the star的女孩 躺在妈妈怀里一起骂Janet Jackson是Bitch的小女孩 她又是万众瞩目的Whitney 与挚爱Rubyn决裂后,成为父亲兄弟的cash machine 看完Whitney,回忆起另一部关于她的自传Can I be me,她想努力做好自己 却又在错爱中迷失了方向 但是惠姨的歌永远都是那么治愈 And I will always love you, even though I have nothing, but I still wanna run to you, cause your love is my love, and I save all my love for you. Mark 5/5分 (果然还是笔记体最舒服) 1.Pha医生不是个善于掩藏自己的人,Wayo也是,但是在彼此的眼中,却如同遮掩着重重迷雾。爱情到底使人明白,还是使人糊涂呢?故事的设定中,那一副眼镜是至关重要,但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依靠什么来掩饰自己呢?但愿我们所有人在爱情面前不要变得太笨,当然,不变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果然还是笔记体最舒服) 1.Pha医生不是个善于掩藏自己的人,Wayo也是,但是在彼此的眼中,却如同遮掩着重重迷雾。爱情到底使人明白,还是使人糊涂呢?故事的设定中,那一副眼镜是至关重要,但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依靠什么来掩饰自己呢?但愿我们所有人在爱情面前不要变得太笨,当然,不变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2.《逐月之月》之名翻译得极好,胜过原名《2Moons》。逐月既有Wayo努力竞选校之月,又有追逐校之月的意思,中国人讲究的双关在这里既贴切又雅驯。 3.受过伤的人才会给自己建起自保的墙,Wayo像一只小刺猬一样竖起身上的刺,尽管那些刺可能像精梳的羊毛一样柔软。 4.再说一个关于额头的事情。《逐月之月》中Pha最美的瞬间,应属洗完澡吹头发之前,留海遮住额头。看呆的不止是Wayo吧,还有弹幕里一片腐众。 5.男孩子是月亮,女孩子是星星。然而月亮自己并不发光,那么Pha也好,Wayo也好,到底是谁照亮了谁呢?或者,如局中人一般,他们只有在爱人面前才光芒四射,竟然照亮了彼此。 6.只要Pha医生不出现,Wayo就是一个小可爱:个性既温柔,笑容且清爽,智商也在及格线上。这是不是预示着我们在爱情之中,其实是另外一个人?也许是表演,也许是掩藏,唯独不是我们自己! 7.Pha&Wayo的设定是前后判若两人,颇有可咀嚼和回味的地方。医生告白以前的Wayo笨拙、鲁莽,时而又蠢萌、脱线,不愧是单细胞生物中的极品。告白之后,又是那么任性、傲娇和患得患失。而得知Wayo身份之前的Pha,生就一张扑克牌脸,表情一点也不丰富,个性一点也不可爱。然后,突然变得温柔无边,甚至忍辱负重,于是我知道了一个人为了爱,可以付出多少。虽然明知是编剧的脑洞,依然愿意沉醉,果然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8.有时候觉得Pha不够果决,在Forth承认喜欢Wayo的时候没有勇敢站出来宣誓主权,有如Pick对Din一怒挥拳,粗暴且直接。然而这正是Pha的温柔显现,是Pha对爱的不自信——完美人设居然也可以这么不自信么?一笑! 9.再发一次感慨,关于Pha的不自信。Phana看似孤傲高冷和强势,但真正推动剧情的却是Wayo,从第七集的表现来看,Pha在某些时候甚至不自信得宛如怯懦,若不是Wayo忍受不了这温柔的疏离感,Pha还要在旁边痴情旁观多久呢? 10.Pha是如此完美,以至于Wayo的每一次仰望都陷入痴迷,嘴唇微张,一脸不知所措的样子,在我看来简直可爱至极。到底是演员造就了角色,还是角色造就了演员,或者兼而有之吧。 11.Pha&Wayo都把对方当做一幅绝美的画卷,彼此的端详是如此的专注,正能体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妙处。 真的觉得大家都可以看看德国人拍的一战二战电影,感受是真的不一样。 我觉得本身一些战争电影被我吐槽的点就是他们的结局都太强调“成功”了。 虽然也会有很多人死甚至主角也会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在拍“我们是怎么反败为胜的”“我们主角是怎么英勇杀敌的”。 真的觉得大家都可以看看德国人拍的一战二战电影,感受是真的不一样。 我觉得本身一些战争电影被我吐槽的点就是他们的结局都太强调“成功”了。 虽然也会有很多人死甚至主角也会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在拍“我们是怎么反败为胜的”“我们主角是怎么英勇杀敌的”。 没错作为被攻击的一方我们想展示我们不怕敌人的攻击我们是坚强的民族,而且确实我们是二战的战胜方。所以我也完全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拍战争的胜利。只是我确实觉得只看这类型的话这就失去战争片的意义了 (这里我再加几句,评论有人说“为什么非要反思,我们反侵略赢了就是要拍打赢战争的胜利,你为什么要和发动战争的国家共情”。 我上面也说了,我们做为被侵略的并且是战争的胜利方,拍战争胜利拍美好结局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还是始终认为“战争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即使是胜利方,即使赢了也依旧是输的。有些电影可能会让观众产生“战争胜利带来了无限的自豪感和骄傲感,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所以战争也没那么可怕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而减轻了战争实际的残酷和害处。 所以不是说大家都别看美国中国的赢战电影,如果只是为了爽一爽那就去找个手撕鬼子或者看美国人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ok的,我也蛮喜欢看。但是不仅要看这种也更应该看看德国的战争片,换一个视角去真的看看战争的残酷。 ??并不是要代入德国人去反思!只是去看看真实历史中的一个国家为战争失去了什么,以此警示自己,警示所有人战争百害无一利。??也没有一棒子打死或贬低所有赢战类的战争片!就是觉得德国人视角会不一样会更有警示作用,我个人偏好这种警示型的战争片,个人偏好!! 仅从我理解来说,看战争片不是为了肾上腺素不是为了不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是去了解那段历史,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认识战争最坏的一面。所以我不是共情德国,只是共情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人。 这个完全是个人喜好!我就是觉得爽片动作片可以拍成美好结局,战争片就不要全是美好的了。解释完毕求求别再杠我了) 如果只是为了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话,那它被冠上“主旋律”也不为过吧。(说这句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有评论问为什么我们自己拍战争片就被说是主旋律,国外拍的就不说) 我一直觉得只有德国人的战争片是纯粹地拍最真实的残酷的战争。他们会拍<西线无战事>,拍为了政府的自尊白白牺牲多少人,讽刺四年下来前线只前进几百米却死了几百万人。他们会拍<地雷区>,拍战争结束后德国士兵为了拆自己埋下的地雷葬送生命。没有哪一部是以“成功”结束的(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战败方),就算主角活下来了那电影依旧是悲剧,因为没有人会庆祝。“战争结束了我们赢了我们太强了”这种东西真的还是少宣扬的好。(或者说看完了这种彰显民族自豪感的电影之外也别忘了看看德国的,换个视角嘛) 还有一点就是看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你不会去特别在意主角,他们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有完整的故事线。整部电影都找不到“杀敌高光”或者“作战战术高光”,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彰显哪个士兵的英雄气概。只是在跟你说战争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好过也不会留下任何一个英雄 第一次看《情人》是18岁不到的年龄,那年我上大二。有一天,一个学妹神叨叨地跟我说,我男朋友从黄色网站上下了《情人》给我,要不要拷给你。那时我早已久闻《情人》大名,却只知道大概情节。单纯地把它列为“黄片”一栏。对于从来没有看过黄片的我,倒是非常愿意见识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应允下来,她便拷给了我。我没有电脑,这部电影躺在我的U盘里很久,又不敢去学校机房 第一次看《情人》是18岁不到的年龄,那年我上大二。有一天,一个学妹神叨叨地跟我说,我男朋友从黄色网站上下了《情人》给我,要不要拷给你。那时我早已久闻《情人》大名,却只知道大概情节。单纯地把它列为“黄片”一栏。对于从来没有看过黄片的我,倒是非常愿意见识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应允下来,她便拷给了我。我没有电脑,这部电影躺在我的U盘里很久,又不敢去学校机房光明正大地看。学妹每见我一次,都要问,你看了没?什么感想?好不好看?嘿嘿!终于在一次被她问了之后,我说,要不我去你们寝室看了得了。她想了想,说,今天下午第二节我们没课,她们三个都要去上重修,你来吧。我还记得那个不知道是夏天还是冬天的下午,我们在大学女生寝室里,拉上厚重的落满灰尘的窗帘。偷偷摸摸地,带着耳机,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来的日子,我曾无数次一个人重温过它,在电脑银幕前,在昏黄的画面中,看到我自己的内心世界。泪流满面。我从来没有被任何爱情感动过,能让我产生情绪波动的,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苦难。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里,爱情只是陪衬。就像18岁时的我,早已被现实打磨得不能考虑爱情。在我真实的生活中,从来没有风花雪月,我挤在狭小的学校里,拼命计算着每个月的生活费,打工,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下一顿吃什么发愁,为能否拿到奖学金而发愁,为以后自己能干什么而发愁。一年后我在图书馆借了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那个故事,就和现在我看到的情人一样,和我多年来经历的精神物质贫瘠一样。我坐在杂乱无章的画室里,好像把这个故事再看了一次。再后来,学校组织看《云水谣》,我坐在一群哭泣的青年男女中,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我多么羡慕他们。我也想像他这样,被爱情故事感动哭泣。而不是在贫穷和苦难中找到共鸣。 内特拉姆的成长是存在的问题的,当然与他自己本身的心理疾病有关,但这种有关本在一对好父母的关怀下是可以向好的,但是父亲因热切希望的海边小屋被别人抢购后一病不起,母亲近似于苛刻的纠正与陪伴却让内特拉姆渐行渐远,其实他是有一根底线的,就是不要伤害爱他的人,好不容易 一个除了他父母愿意接受他的海伦,也在车祸中逝世了,那么当身边的人都消失后,他能做啥?静静地等待着死亡?还是 内特拉姆的成长是存在的问题的,当然与他自己本身的心理疾病有关,但这种有关本在一对好父母的关怀下是可以向好的,但是父亲因热切希望的海边小屋被别人抢购后一病不起,母亲近似于苛刻的纠正与陪伴却让内特拉姆渐行渐远,其实他是有一根底线的,就是不要伤害爱他的人,好不容易 一个除了他父母愿意接受他的海伦,也在车祸中逝世了,那么当身边的人都消失后,他能做啥?静静地等待着死亡?还是重新去接受这个社会亦或是被 这个已经遗弃他的社会继续遗弃? 于是惨案就发生了,似乎没有去根本地说明惨案的原因,那是因为这种片子永远是当时民众最不愿意提起的一切,可是这个事件的影响 力又特殊到可以让所有的人去重新观察到当年的事件,去或多或少的思考各种公共政策对人以及人对社会的互相影响,克制成为这个片子最大的优点,男主这个演技真的让人在某时感到那种阳光下的冰霜,好可怕的感觉,不愧影帝之封啊。除了男主外,喜欢 那个无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办的母亲,包括母亲和海伦的对戏时,完全占于上风的表演,难怪镜头始终怼着母亲那充满苍桑的脸颊和那种说不明道不清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的眼神。 我为什么要看这部电视剧!!!我为什么有一旦看了开头就一定要坚持看完的毛病???为什么这部电视剧在结局时还有脸暗示自己还有续集???它对自己难道一丁点认知都没有吗?我真是感谢审核人员让剪下去了六集,只有二十四集我都嫌它又臭又长,它可真是完全地,没有任何的,内容啊!!! 说心里话,我原来真挺喜欢文松和 我为什么要看这部电视剧!!!我为什么有一旦看了开头就一定要坚持看完的毛病???为什么这部电视剧在结局时还有脸暗示自己还有续集???它对自己难道一丁点认知都没有吗?我真是感谢审核人员让剪下去了六集,只有二十四集我都嫌它又臭又长,它可真是完全地,没有任何的,内容啊!!! 说心里话,我原来真挺喜欢文松和贾冰的,我实在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接这样的剧本。就包贝尔那个《欢喜密探》,也没啥价值,但人家好歹有内容啊,人家从头至尾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啊!但这部电视剧直到第六、七集你都不知道它到底要讲啥,真真是连流水账都不如,一切情节都进展得莫名其妙,都不知道该说它是挑战观众的智商呢还是侮辱观众的智商呢。还有,美其名曰自己是一部“喜剧悬疑片”,喜剧在哪呢?你倒是让我笑出来啊!整部剧加在一起我就笑了不到三回,还都是演员纯扮丑的时候,你的幽默呢?你的逻辑呢?连小品笑点都比你多! 话说回来,演员的演技我觉得还是可以的,我甚至觉得他们自己演的时候都觉得尴尬,也不怪柳岩最后一集的时候笑场了。虽然请了一众的明星,但我觉得全剧的高光点都在本山大叔身上,真的,他哭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这部剧是有主旨的,不是情怀,而是本山大叔无论是在喜剧中还是在悲剧中的表演,都是他的徒弟们望尘莫及的。提到主旨,就简单概括一下,两个字——爱国。唉,其实大可不必将自己提到这个高度,等把故事讲明白再说吧,好歹集和集之间得讲点连续性吧,有的剧情我不得不怀疑是专门为了哪个明星的出场而特意设定的,毫无意义可言。 用流水账来形容这部剧我都觉得有些过誉了,这帮人还是回去演小品比较适合,可别浪费钱浪费资源拍这种没有任何营养的电视剧或电影了,既拉低自己的档次,又消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积攒下的那点观众缘。 9.8日开播,一开播就收到非常多的高赞一星差评,为什么这些评分还是能算有效评分?
这几年,桐华的作品基本上都看完了,从《步步惊心》到《长相思》,进而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最美的时光》、《曾许诺》、《曾许诺?殇》,到最后的《大漠谣》、《云中歌》,听说《大漠谣》改编为电视剧《风中奇缘》,便一直在期待,这一等,就等了几年。
在等的过程中,听说胡歌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居然要挑战九爷这一角儿,不禁哑然失笑,胡歌,见惯了他仙剑中的玩世不恭、吊儿郎当,不知道成为了
这几年,桐华的作品基本上都看完了,从《步步惊心》到《长相思》,进而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最美的时光》、《曾许诺》、《曾许诺?殇》,到最后的《大漠谣》、《云中歌》,听说《大漠谣》改编为电视剧《风中奇缘》,便一直在期待,这一等,就等了几年。
在等的过程中,听说胡歌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居然要挑战九爷这一角儿,不禁哑然失笑,胡歌,见惯了他仙剑中的玩世不恭、吊儿郎当,不知道成为了温文尔雅的九爷会是什么样?
因此,一直在拭目以待,《风中奇缘》第一集开始,自然就追上了,感觉很好,虽然对刘诗诗饰演的小月有些不太满意,但胡歌的作风真是令我刮目相看,每当九爷出现,心中便是一片宁静、抑郁、忐忑……说不出的欲言又止,可叹可怜。
所以,今天,其他人暂且不表,就谈九爷。
他是《大漠谣》中的孟西漠,也是《风中奇缘》的莫循。我们都爱。
正文:
初见,一袭白衣映入眼帘,那种柔和亲切胜似亮雪,面容渐渐清晰,眉目清朗如静川明波,身姿俊雅若芝兰玉树。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就仿佛看到了朗月出天山,春风过漠北。
若我们怜惜他行动不便的身形,可笑他固执独坐轮椅的意念,那么,我们就是轻看了他,侮辱了他,他的眼神满满的写着自尊、自爱,他的唇边总是含着丝浅笑,即便是在慌乱中,也透着一股从容不迫。
他的目光如一弯月牙泉,映着湛蓝的天空,平添了几分温和。
狼女出现,衣衫褴褛,意图偷盗,他举起手中的弓弩,语气却是那么的温和,始终也不见射出手中的箭。
得知狼女只是要盐巴和衣裙,他没有一丝的拒绝,爽快的答应,也是在最后,我们才知道,那套浅蓝色的楼兰衣裙,是友人赠与他未来的新娘的。这是不是说明,他和小月的缘分便从此开始?
大漠一别,回头走远,黄沙碧水边的九爷似乎也成了沙漠中一道难忘的风景。
建安,小月沦落歌舞坊,除夕夜,被人寻,出现在眼前的是九爷。他如冬日的阳光,一抹温暖的风景,让人一见难忘。
他把她当客,却又不是客。他赐给她大年初一的生辰,让千家万户与她同庆;他送给她两只鸽子相伴,以排解寂寞;他冥思苦想牵肠挂肚,只为给她写一个合适的药方;他细心为她打磨一对月牙耳环,可是为了初见月牙泉时的纪念……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表明,他是喜欢小月的。
可是,他却一次次的把她推远,毫不客气,义无反顾,看得我们都觉得有些残忍,有些绝情。
终于,面对小月真心诚意鸳鸯藤下的表白,他依然是残忍的拒绝:“我不习惯陪别人一起看花,我想你总会找到一个陪你看花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小月抓着他的袖子不停的问,他却把她手中的袖子一点点抽走,如浮云般无法挽留。
他终是失了她,再也不能回头。
小月离开了建安,也带走了他的梦。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挽回,他疯狂的找寻她,她却风一样的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见她时,卫无忌拉着她的手,她的笑声那么开心,那么爽朗,九爷落了一地的心碎吧!
是的,有些幸福是他给不了她的,面对劲敌他面色温和,却也心如刀绞吧!
独处的时候,九爷漠然的看着风景,再也看不到他的笑容。让我们看得好心疼好心疼。
此时的他,悔了吧?痛了吧?
倘若,他在她满心期待的笛声中,赞许的说声真好听。
倘若,他深情地注视她热切的眼神,没有刻意避开。
倘若,她紧紧握着他的衣袖时,他没有残忍的一点点拽开。
倘若,他温柔地说一声:“知道吗?我多想和你一起来看鸳鸯藤的花开。”
……
可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他再也无法走回头路了。
面对着她在卫无忌身边满心的欢喜、幸福的微笑、执意的缘念,他唯有祝福。
所以,小月让他救卫无忌,他没有犹豫,小月要和卫无忌在一起,他选择了退出。
在他们危难的时候,九爷没有任何的顾忌,舍命相救,他痴看着她,如一片遥远的风景,永远的退出了她的生命。
至于,他为了和她在一起,偷偷的在晚上拄杖一步步的腾挪,痛到满身大汗;至于,他怀念她衣衫褴褛放声大笑的模样,喜欢到偷偷地笑;至于,他拒绝她,是因为,他不能生育,不能给他完整的家完整的幸福;至于,他为了救她爱的小卫,试了几百种毒药,直到双腿枯萎……
就再也不要提了吧!
留下了“相见无期”四个字,只要她绚烂至极的人生,如清晨的阳光不断照耀,他便祝福他们的美好。
一人一驼,消失在大漠,从此,他与她一步步的远离了。
这一生,快乐曾经垂手可得,近如咫尺,但终究还是错过了。
胜雪白衣漂浮间,天地变换,花香吹过鼻息,远处春日繁华,却不过是海市蜃楼一般,眉间痛楚犹在,面上依然是浅浅的笑,始终温和。
纵是情深,奈何缘浅,但……不悔……相思。
我有个习惯,但凡自己有好感的人或东西,就视程度从技术角度去论证它的出色;尽管这种努力往往会被我另一个习惯的效力抵消,就是,我很懒,如非受迫,鲜克有终,造成这种结果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只要它足够值得喜欢,就不必急于一时,当然,我不晓得,这条理由有多大程度是自我安慰。
今天上午在重看“三
我有个习惯,但凡自己有好感的人或东西,就视程度从技术角度去论证它的出色;尽管这种努力往往会被我另一个习惯的效力抵消,就是,我很懒,如非受迫,鲜克有终,造成这种结果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只要它足够值得喜欢,就不必急于一时,当然,我不晓得,这条理由有多大程度是自我安慰。
今天上午在重看“三少爷的剑”(当然是选着看),逐渐生出想再看看这个煮猪肺汤的女人,一个似乎只能在泼辣和温顺、母狼和羔羊之间切换的女人,一个从“祖奶奶”徐徐上升、曼曼定格为惜笑如金的窈窕淑女。原因很简单,“三少爷的剑”无可救药地让我极失望,甚至慕容秋荻——尽管我竭力反证——至少在性格和台词上面也没能做得更好,于是我想到了这个煮汤的女人和她煮汤给男人喝的故事。
先说情节(说也奇怪,我事先想到这个女人的时候完全没有记起任何关于汤的情节),我认为情节的布局和展开都是很成功的。剧情时间不及一旬,剧集时长不过两集半(不足两小时),却在收容了前半程一些搞笑段子后仍合乎逻辑、人情地将这个如何把母狼变成羔羊的故事充分铺展开、收归拢,同时作为整个剧集的一部分,忠实地刻划各人固有的性情并自然地嵌在情节链中(紧承泥菩萨的预言和雄霸的微妙转变,有节制而明确地揭开孔慈对风云的态度,稳稳当当地过渡到孔慈的婚事和变故)。处理得最精彩的,不用说,是 幽若尾随聂风到“城隍庙” 直到 幽若中毒被雄霸领走,这一段的处理,就像一尊罗马的双面神,一面看到轻盈,一面看到的是深沉,又像一盏圣杯,你很难说它内面的凹陷损害了外面的凸出,或反过来,事实上正是这异质且互为表里的双面构成了它的完备和美。当然,这两种属性的结合方式不可能与一张弧面的一样,另一种的比方是,这种结合类似于马戏演员的“空中飞人”,一人倒挂于软梯,握牢另一人两手,待摆荡到一定幅度和角度便将后者抛出,直到他与第三人握上手前,他就是“飞人”——人在大气层内部所能获得至为轻盈的状态和感觉;这个比方的意义在于,表演者兼备重量和轻盈,也是两者的调度者,可以说重量和轻盈是不长的时段内变化精妙的一个向量值函数。说得有一点玄,先大致回顾期间的情节主干:
a.【幽若】随聂风至【城隍庙】,了解聂风为人;
改日奉访城隍庙,与容婆罄谈
b.【聂风】读了秦霜的信,看到文丑丑房中血迹,怀疑幽若
c.【幽若】与【聂风】于【神风堂】遭遇,聂风质问幽若,没吃猪肺汤而离去
d.【聂风】赴【城隍庙】,先后从容婆和秦霜处获悉幽若的真心,回神风堂
e.在【神风堂】,【聂风】毒性发作,【幽若】抵命相救而昏迷,后被雄霸接走,聂风喝掉猪肺汤
再具体深入前,有必要临时确立一些概念:仅就存在信息流动的情节而言,可以分为两类,“获得信息”和“交换信息”,原则上的区别在于前一类中主角不是,或没意识到自己是,释放信息的人。属于“获得信息”的有a、b、d、e,“交换信息”的则是c和e。重量往往累积于“获得信息”中,“信息”的意义在于更新了获得方对信息所涉另一主角的印象,从而改换心迹;同时,巧妙之处就在于,此时也是极轻盈的,因为此时只是人酝酿心思的过程,且主角间在信息交换上是隔断的,传递的信息只会单方面地造成一个向度的影响。“交换信息”,不用说,信息的互通会在双方面造成不止双倍的影响,以“千钧”论之也不为过;这里的轻盈则体现在时间上,不难注意到,这种情况下,至少有一方累积了相当的信息,并在信息被释放的过程中,有一方的信息会主导局面,即便是假的,而这种主导性局面的出现又往往不可思议地迅疾。对这两类情节以各种方式在时间上加以联接和叠加,就能得到所有存在信息流动的情节,这也正是为什么e会同时属于两类,因为按照定义,尽管两个主角始终出现在同一场中,但前半场聂风处于丧失意识状态(虽然不完全),而后半场则是幽若。
无论是“获得信息”还是“交换信息”,信息对于双方都是逐渐增长的,但是,极为醒目的是,这整个高潮部分(a至e)中,没有一个时刻是双方同时获得完全的信息的,信息的分布总是呈微量的不对称,正是这种不对称决定了当下角色的心理和作为,而这种不对称的“走步”式增长引发了人物的震动和转变,当这种“步子”停下时,也就是信息对称时,戏(快)结束了,之后的习惯上被称做尾声。
那么为什么尽管全戏始终有一套信息交换的机制,两个主角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直接地回答,是因为“获得信息”是单方面获得更多的信息,“交换信息”则受到“误会”的阻碍和隔离,因此,如果说造成剧情逐步前进的是“信息”的流通,那么造成戏剧张力的则是“信息”的稀缺和隔断,而这一点则是每一个不愿意自己被观众厌倦的编剧和导演所须考虑的问题。
另外一点,信息从不对称臻至对称的刹那一般是戏剧性理论上的最大值,这就是e中,中毒的幽若获得聂风原谅的表示的时候。但是,我为什么还要以“聂风喝掉猪肺汤”来为e结尾呢?因为我认为对戏剧的信息系统的考察只不过是分析戏剧的一种方式而已,人对“对称”、“不对称”和“对称性”的改变的嗜好则更普遍,不喝汤是长时段意志的不对称,喝汤的瞬间里此前积压的不对称升格为对称,这个瞬间仅仅依赖局部的对称就足以将自身高举到超越平凡的地位,哪怕这个瞬间只是一个瞬间,但是这个瞬间就像安魂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完整和不完整的区别并不比——就整体而言——有和没有的区别更小。对称性的问题,其实仔细考虑就能发现很多,幽若来自湖心小筑,必得归于湖心小筑;幽若获得自由之心有多坚定、强烈,她对聂风的爱则更甚;幽若做猪肺汤,聂风也做;聂风立光明灯,幽若也立;先是幽若不喝聂风的猪肺汤,后是聂风不喝幽若的......
对称性问题在整部剧中也只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局部,它有时还会很显著地牵涉到“人情”,说白了,就是去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当然,这种考虑方式是否表露或以何方式表露又当别论,这个“人情”的问题,其实是狭义的本居宣长所谓的“物哀”,这样看来,雄霸这个人估计是物哀度低得可以的,聂风则是另一个极端,在某种程度上。
可说的其实很多,但都浩浩荡荡议论一番够呛的,下面就随便扯扯。
孔慈也好好,她看聂风煮个猪肺汤,真不知道心里纠结~~~她多少让人觉得像夕颜,心地好,两人又同时和慕容秋荻、六条御息所和布伦希尔德是两个极端。话说一直以来“风云”里面印象最深三个女人,就是幽若、孔慈和第二梦。
聂风是什么时候看都不会觉得讨厌而且往往是挺喜欢的类型,步惊云大概属于只有被他喜欢的人才不会觉得他讨厌的人。不过两个人的发型怎么都囧成这副腔调......应该说一样讨厌的东西无损于喜欢的人,却能让人降低对无感的人的观感。
步惊云的坠子形状怎么像倒过来的法国皇室的鸢尾花徽记?
为什么做小坏人的都是老太婆,像明月的姥姥,容婆?
这部剧其实还可以,情节也还紧凑,人的性格也都还不错,跟差不多同期的“三少爷的剑”比不可以道里计,后者人物的台词就有够人崩溃的,几乎没能入耳的,慕容秋荻纵然美貌、武功盖世也救不了这出剧......(既然扯远就多扯两句,“三”这剧其实挺虐的,片尾曲怎么就成了爱国歌曲)说回来,“风云”有时也蛮雷的,“倾城之恋”剑法什么的(说到这个剑法,我看到明月和聂风使出来的时候,我除了觉得蛮华丽以外,就一直在想,这个姥姥非得气炸了肺,果然她只剩下骂句粗口的气);还有姥姥教训明月的话“不要问无双城为你做了什么,问问你为无双城做了什么”,这穿越的;再有就是“猪肺汤”,这是什么东西,有机会吃吃看,更搞笑的是,幽若和聂风两个人开口闭口“猪肺汤”的,我总有把这剧看成闹剧或笑剧的错觉;有个镜头也很有意思,是e的刚开头,那老婆娘告诉两个人解毒方法之后,幽若就一个人念了好长一段白,聂风就在旁边滚来滚去,这个戏剧腔太重了吧,而且取镜头的时候,正好是把在念白的人和在翻滚的人同时取进去了,所以喜感特别重。
我不是很喜欢聂风事后上湖心小筑找幽若这段,感觉这太阔气了,至少隔个帘子说话才对嘛。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孔慈这个时候正好找聂风而不遇,她说这是宿命,这种断肠话,最有杀伤力了,而且孔慈是适合说这种话的人(跟雄霸是两个极端)。
这部电影,首先,在画面上没有创造电影感,很难辨别出使用胶片拍摄的,应亮的dv电影,娄烨的春风也就这个画质,16毫米,35毫米,绝对不会创作出这么狭隘的视觉感受,而是前者有一种质感,后者有一种史诗般得开阔大气,而电影,如果不能用胶片,那就很难称之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在商业体制下,去看看《香水》的画面,不是说构图,
这部电影,首先,在画面上没有创造电影感,很难辨别出使用胶片拍摄的,应亮的dv电影,娄烨的春风也就这个画质,16毫米,35毫米,绝对不会创作出这么狭隘的视觉感受,而是前者有一种质感,后者有一种史诗般得开阔大气,而电影,如果不能用胶片,那就很难称之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在商业体制下,去看看《香水》的画面,不是说构图,而是那种画幅,视野,去看看《电梯里的恶魔》尽管是一部口水片,但看看那个画面,《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尽管是一步变态的片子,但是画面的电影感很强,大气开阔,而这部电影尽管我不确定他的设备,可是画面上电影感实在是不强,和电视剧的画幅差不太多,质感也差不太多,但这只是目测,推断而已。
再来说故事,故事立意很好,从电影理论的逻辑看,女主角在戏里戏外构成了一种自我叙述的互文本呈现,电影叙事本身又是对网络,影视剧,以及现实还有电影自身的多重意义指涉,构成了剧中剧,现实与剧情的网状结构,但是,问题是但是,故事本身被呈现的太混乱了,首先是人物逻辑混乱,冯远征的角色性格突变太突然了,铺垫明显不够,怎么直接就变成绑架了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把人打死了,没查清就确认人死了,就算确认人死了冯远征也不能一点反应也没有,他的性格明显不是冷血杀手啊,再有就是冯远征到底是一个正常还是不正常的人,在剧中几次的场景呈现,冯远征都是一个正常人,怎么最后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不正常的人了,心理变化的逻辑原因交代的太不清楚,显得不合逻辑,故事的每个单元有一些断裂感,冯远征把安以轩第一次关入柜子中后,突然剧情诡异的表现两个人的信任,没有一些前奏,就算是因为网络上的公开讨伐把两个人团结在一块,也需要一些过渡性的东西给剧情变化一些逻辑因由,最后再解释为一切都是假的,而剧情显得太突兀,一下子两个人就倾诉起来了,当老冯把安以轩第一次绑架后,他不正常的性格就暴露出来的,应该表现他诗人的歇斯底里,性格不稳定,但是剧情逻辑没有,而是以一个正常人来呈现,最后却解释为不正常,他的性格太不明显,观众得不到情绪暗示,逻辑上就接不上,现实可能是没有逻辑的,但是电影要是搞得和现实一样定位不清,就难以理解,而安以轩和老冯在神奇般的取得信任之后,明显老冯是正常的,他只是想挖掘出安以轩真实的一面,剧情逻辑也给的是这个暗示,就是双方获得了信任,结果剧情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假的的命题,那么就应该多暗示安以轩内心计划的东西,用以渲染安以轩的性格强度和冯远征的自说自话自顾自的精神沉溺,渲染一种诡异的祥和,这样电影的情绪强度逻辑暗示才起到作用,剧情发展才有了因由,最后,安以轩崩溃的歇斯底里也缺少一点浓度,刚还好好的喊着救命啊,煤气啊,结果一转眼就不正常了,至少我是得不到认同的感觉,而且冯远征一开始绑架安以轩--按照电影的剪接顺序,素材抛出的曲线来看,动作动机不大,一个没有动机或动机小的动作,戏剧强度是值得商榷的,总之就是,两个人的性格强度及其合理性没有交代到位,剪辑师的电影叙事逻辑与观念太平庸,剧情的转承启合过度的太模糊,没有逻辑甚至逻辑混乱,最后批判的力度又没出来,惊悚的气氛没有塑造,扭曲的心灵被社会摧残的性格及内心表的又没有力度甚至有头无尾,这是一个好故事,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现在的电影观众不好骗了,为什么电影业会有这么多的烂片在浪费资源呢,什么荒村系列,什么午夜惊魂,惊魂夜,异空危情,罪恶迷途,囧探佳人,就不能把资源让给那些有抱负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来做吗,为什么电影市场这么好,电影业又极度贫乏却就是不能破格提拔人才呢,结果是在一个好的市场下,一个烂的业界在烂片中集体狂欢又怨天尤人,诡异啊,中国影坛。。。。
首先,这是一部“烂”电影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因为本片在开拍前,就已经找好了中国的赞助商和投资方(好莱坞现在是有多不景气),为了不受“进口片”的限额和分账限制,在开拍时大部分人就已经知道这部戏里边会出现中国演员,并会在中国取景。要说,按照剧情的走向,找中国演
首先,这是一部“烂”电影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因为本片在开拍前,就已经找好了中国的赞助商和投资方(好莱坞现在是有多不景气),为了不受“进口片”的限额和分账限制,在开拍时大部分人就已经知道这部戏里边会出现中国演员,并会在中国取景。要说,按照剧情的走向,找中国演员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钢铁侠”原著中的终极BOSS“满大人”也是时候出现了;相信大部分去看爆米花电影的人都没有时间去补习原著(补习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理清的),所以我也只是通过时光网的一个帖子大概知道了“满大人”之于“钢铁侠”,就是“小丑”之于“蝙蝠侠”的存在。
事实上,“钢铁侠”的系列电影是完全有可能拍得如“蝙蝠侠”系列那么“宏大”,因为暗黑的基调在原著中就一直存在——托尼是给军方卖战争机器出身,并且他的自我怀疑并非怀疑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力,而是怀疑自己能否一直做一个“好人”。但我们也知道,从“钢铁侠”第一部开始,这个系列的电影就是走爆米花路线,要从立意上对它去苛求,未免不太大道。事实上所有漫威旗下的电影,似乎拍得都很爆米花,除了这个系列,其他系列的评分也根本没办法跟“蝙蝠侠”系列去抗衡。所以,真的是导演以及编剧水准决定了电影水准,将“自我怀疑”上升到人性的善恶方面,这部片还有可能拍成“蝙蝠侠”,但竟然止步在“自己是人类能否更强”,就永远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
既然知道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那么我对整部片的期待值其实就并没有放很高。好歹看看小萝卜耍耍帅也是值回票价的。但今日在影院看完这部片时,我依旧觉得,这部片拍得连我这么低的期待值都没达到,也真是太不容易了。影片的开篇就是叙事风格,看过彩蛋的朋友应该知道,整部电影其实是事后托尼跟绿巨人在阐述整件事的经过。估计导演有自知之明,拍完也发现这部片实在是平平淡淡逻辑不清,所以彩蛋中绿巨人听着听着睡着了。事实上,影片的开篇小萝卜还是很骚的,又是跳舞又是耍帅,自信乃至自大的个性还一直在。
要说从”花花公子“变成“好男人“也无可厚非,毕竟在电影版的设定里,”小辣椒“几乎已经是原配无疑(原著里托尼几乎上遍了漫威旗下所有的女角色,最后小辣椒跟哈皮结婚了,对,就是那个肥肥的一开始被炸晕还很喜欢看《唐顿庄园》的哈皮)。但也就自信了那么一小会,接下来的电影中托尼都沉浸在一股突如其来的抑郁与不自信中(大姨夫既视感)。后来我在另外的豆友影评中看到了这样的描述才大概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我复制过来给你们涨一下姿势:
”钢3想表现的托尼的“焦虑症”心理脉络是他和装甲的纠结关系:纽约让他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只是凡人,因此才无比焦虑地关在实验室里不停地造装甲,靠装甲来获取安全感,装甲业已成为他的囚牢。最后他把所有装甲都炸掉,象征他终于从这种心理解脱,然而电影却没能将这条线索整理清楚,这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 “
这个线索确实交代得一点都不清晰,毕竟最后是一堆装甲救了托尼,所以他不停造装甲显得无可厚非,并且影片的最后,托尼炸掉装甲,只是为了给小辣椒一个完美的”圣诞节“而已。我!一!点!都!没!有!觉!得!浪!漫!小!辣!椒!就!应!该!巨!型!兔!子!打!发!打!发!就!算!了!不!是!吗!你是钢铁侠啊亲!你炸掉了装甲你搞什么啊!你也轮着一个锤子去砸人吗!还是你要从手中弹出很多钢丝!你是杨臣刚吗你?
可能有女影迷会觉得这个很浪漫,那我就不吐槽这一点了。接下来要吐槽的,就真的是全片败笔——满大人!为了不”伤害”中国影迷的感情满大人不会是中国籍这点在开拍前媒体就曝光了,但我想说看个印度裔的满大人也好过没有嘛不是,毕竟在原著中满大人是拥有十戒的终极BOSS,钢铁侠与他交战可谓没有”完全的胜利“啊!啊结果咧,什么鬼东西啊,变成一个职业演员,这设定也太急转直下了吧?十戒呢?没来得及跟义乌的厂商定制吗?这样改编也太乱来了吧!就好像你《还珠格格》看一半,突然发现容嬷嬷其实是个机器人,一直都在被明月和彩霞操控而已。一点都不会觉得惊喜,只觉得太毁三观了有没有!满大人的战斗力,瞬间就和容嬷嬷一样,从宫中扎针小能手变成了废柴有没有!
不过,估计编剧也是做过努力的,因为王学圻在接受媒体采访吐槽自己国际版被删到只剩一句”泥嚎“时,说片方曾经邀请过他出演反派,但他守着破节操拒绝了(妈的叔叔不是你演反派我们就会黑你的好吗!我们很希望看到满大人是个中国人好吗,孙中山的化身好吗,戏剧考靠的是什么——想象力啊亲);估计傻逼兮兮的伊利谷粒多也觉得大反派是满大人不好,因此剧情就直接变成现在这幅死样子,而且满大人还被翻译成了“曼达林”,你怎么不直接叫“满达令”呢亲,更粉红色呢亲!还有,这片的终极BOSS基拉还是基佬什么的,确定不是从《X战警第二战》的片场借来的临时演员?还会喷火呢,确定不是《霍比特人》的恶龙化身?
”满大人“变成这种设定收尾,意味着在第四部(如果还有的话)他根本就不可能再出现(只要有伊利赞助的一天我们中国人就是正!义!的!伊利真是为了我大中华崛起在赞助呢!)。那么在漫画中算是主线的”十戒“故事也没办法出现在电影中(义乌小作坊就丢了一笔单子)。这算是漫威旗下的漫画里,唯一一个最跟中国搭边的英雄故事,结果因为广电总局和傻逼的广告商“无论如何都要站在正义的一方”的指令,被无情毁掉了。虽然知道炸魔都炸帝都不可能,但片中所谓的中国取景,竟然也就是王学圻跟一班小朋友玩个小把戏而已(顿时觉得《007:天幕危机》里,真是用生命在我大上海的美丽)。说到小朋友,就也觉得片中托尼跟小朋友的故事也很屎,我一点都不想看”钢铁侠因为跟小朋友打了一通电话然后就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了“这种奇葩故事。这部电影的配角简直就是莫名其妙的存在,死掉的女植物学家,都不知道出来的意义在于哪里,顶替这集没有出现的”黑寡妇“好让观众明白伊利给足了钱所以他们可以出钱请第二个女演员过过场?
最后的最后,就剩王学圻和范冰冰了。总体而言,和伊利一样,他们的出现最终都是自黑。对王学圻来说,演“吴医生”这种这么没有存在感的角色还不如当初接演“满大人”。尽管这部片里满大人也傻逼到一种极致,但至少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王学圻和范冰冰的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有可无。并不会有人觉得王学圻跟贾维斯通过电话后就相信他跟钢铁侠是好朋友(完全没有说服力,别说你连英文都不会一句,钢铁侠第一集要死的时候以及改造的时候你要是这么牛逼怎么会没有出现,剧情还设定到交情是从1999年开始未免太过夸张)。接这样的片子,对范冰冰来说真是大失策,没有人知道这个在做手术前夕还刷着你值得拥有巴黎欧莱雅护士手术专用睫毛膏的女人到底想要干什么。尽管我是比较欣赏范冰冰的,但她的好莱坞首秀(?)彻彻底底地输给了《生化危机》里的李冰冰,人家不仅戏份比你多而且打完酱油后还站在女主角身边撑到了下一部呢。
要说整部片唯一的受益者,以及我的这三星,都是给小辣椒的扮演者格温妮斯·帕特洛的。要知道在《钢铁侠2》的先行版预告里,”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好歹也耍了两下花拳绣腿,”小辣椒“可是一个镜头都没有。但这个最近被《人物》还是《时代》杂志刚评选为”全球最美100人“13年冠军的女人,在这部片里戏份不仅吃足,还担起了拯救全人类的工作,彻底化身成一个”钢铁小辣椒“,还玩起了”三角恋“(豆瓣电影的购票广告是这么说的),可真是足足把这部英雄主义电影拍成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浪漫爱情片。好在我是真心喜欢Gwyneth Paltrow,要不然这戏真是连三星都没法给了。
最后,给伊利捎几句话,你们公关团队那么强大肯定会帮忙转达的。卖牛奶也能把广告卖到《变形金刚3》、《钢铁侠3》和伦敦奥运还真是挺牛逼的。但广告打越大,消费者心里就越虚;你说这产品成本得有多低利润多丰厚才有这么多的成本去投广告拍植入啊?花这么多钱做广告,还不如花在生产安全上。只有这样,观众在电影院看到莫名出现的伊利谷物多时,才不会集体发出——“嘘”的一声。
片名:《臉》
年代:2009年
導演:蔡明亮
演員:李康生、馬修?阿馬立克(Mathieu Amalric)、芬妮?阿爾丹(Fanny Ardan
片名:《臉》
年代:2009年
導演:蔡明亮
演員:李康生、馬修?阿馬立克(Mathieu Amalric)、芬妮?阿爾丹(Fanny Ardant)
類型:劇情
時長:138分鐘
出品:Rezo Films(法國)
文/仁直
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仿似那些溝壑在讓-皮埃爾?利奧德(Jean-Pierre Leaud)臉上的滄桑。蔡明亮的《臉》與李奧的“臉”,並置成一戽意象,一座迷宮、一掬欲望、一點火苗、一汪自溺。頹廢的男女、遊走的惆悵、錯位的時空,宛若一場夢境,浮浮沉沉,飄飄蕩蕩。正如蔡明亮所言,“在這部片中,比起敍事邏輯,我比較需要的是意象的概念成不成立。或者說,我的大前提是,這個電影是以夢的形式在處理敍事。”於是,《青少年哪吒》、《洞》、《你那邊幾點》、《不散》、《黑眼圈》、《沉睡在黑水之上》等諸多蔡明亮電影中的一貫意象,飄然而至。於是,蕾蒂莎˙卡斯塔(Laetitia Casta)飾演的莎樂美(Salome),猶在鏡中,歡唱:“你你、你你、你你,真美麗;我我、我我、我我,太歡喜……”
一種迴旋與衍生
《紐約時報》的瓊?杜邦(Joan Dupont)在一篇名為“盧浮宮、花園、鍋爐房,電影裝置”的文章中交代了整部影片的製作密度——影片的原名為《莎樂美》,總共拍攝了六周的時間,大概成本在77.5萬歐元左右。並且,蔡明亮在使用演員和執導方式上,致敬了他所鍾情的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與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該片服裝由歐洲時尚大師克裏斯琴?拉克瓦(Christian Lacroix)製作,並邀請了法國當代編舞家菲利浦?德庫夫雷(Philippe Decoufle)。
“整部電影的靈感就是來源於特呂弗,” 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說道,“讓-皮埃爾?利奧德、芬妮?阿爾丹(Fanny Ardant)、納塔莉?貝伊(Nathalie Baye),包括我,都在影片中扮演我們曾在特呂弗電影出演過的那些經典角色。影片中,我一會是《朱爾與吉姆》Jules and Jim中的‘Catherine’;我一會又是《黑衣新娘》The Bride Wore Black中的‘Julie Kohler’。我穿著白色婚紗,戴著黑白鑲嵌的鑽石。與此同時,讓-皮埃爾?利奧德飾演的則是一位極度想念特呂弗的導演。我們在一起,即興創作,非常快樂。”
從影片的原名看,《臉》並非完全沒有敍事邏輯。只是,這樣的邏輯被蔡明亮打碎了。水、雪、冰、火,死亡,等諸多自然現象,重新解構並編碼了《臉》的敍事空間。蔡明亮引用王爾德劇本的《聖施洗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說道:“莎樂美與約翰之間的人神之爭,有一種吻著頭才嘗到愛的苦味。”從這個意義上講,影片最後李康生與蕾蒂莎˙卡斯塔的那場冰窟戲,正是對於這種“苦味”的衍生詮釋。蔡明亮說道:“《臉》這部電影是利用演員來講電影,然後再用電影來講生命、講人生。講到最後,它是空虛的、空的。可是這個空,其實也是滿的。因為它空,它可以承載東西。”
意賅地說,《臉》根本就是蔡明亮式的“迴旋體”作文。問題是,蔡明亮是如何利用影像的意象去解構修辭的意象的呢?《IndieWIRE》的埃裏克?科恩(Eric Kohn)說道:“《臉》以一種抽象的模式,解構了某種神秘的情愫。影片開頭就是一個水的意象,李康生面對瀑布般漏水的灶台,無能為力。這一意象正對應了蔡明亮的第一部電影《青少年哪吒》。”誠然,那片鏡子構成的森林,不正是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電影《來自上海的女人》Lady from Shanghai(1947)中的場景嗎?戲中戲的劇情設置,更是直接對應了特呂弗電影《日以繼夜》Day for Night(1973)。影像(兼意象)的脈絡傳承,以一種內裏的張力,在膠片上烙印出迴旋的光芒。
筆者認為,《臉》最厲害的地方在於,蔡明亮試圖通過這部電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重新梳理,人們對於“電影是什麼?”的觀念。這個問題,已經不單單是一個“作者論”所能承受的了。打個比方,《恐怖遊輪》Triangle是一部“形式即內容”的電影;《駭客帝國》The Matrix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電影;《臉》則是一部“形式大於內容”的電影。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角力,正是電影最本質的設問。因為,對於蔡明亮來說,所謂的影像美學,更接近一種原始的手工作坊的創作。
村子里的电影院去年就倒闭了。片子看的是DVD。貌似正版。因为有着国产正版最标准的配置。广告、垃圾音轨和字幕中时不时冒出来的错字。电影人都在呼吁支持正版,假如正版商能有D版商一半的敬业,那人民还是愿意购买正版的。扯远了,说电影。是冲着宣传广告上《疯狂的石头》原班人马去的。看过之后,总觉得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电影说不出多好,但也不能说很烂。被喂刁了的嘴,很难满足于这样小品式的电影。
村子里的电影院去年就倒闭了。片子看的是DVD。貌似正版。因为有着国产正版最标准的配置。广告、垃圾音轨和字幕中时不时冒出来的错字。电影人都在呼吁支持正版,假如正版商能有D版商一半的敬业,那人民还是愿意购买正版的。扯远了,说电影。
这样的电影,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演员,而是剧本。需要有一个逻辑性很强并且让观众信服的故事框架。可是电影没有。不断出现的巧合让俺失去了参与其中的乐趣,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个注定HAPPYEND的故事。直到影片结束。电影的剧本和《疯狂的石头》差了不是一个档次,假如忽略那些串场,这其实就是一个小品。
让我觉好笑的是电影中描述的那些婚礼。没一个完美的。都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再过一个月,我也要结婚了。我实在无法想象结婚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的婚前恐惧很严重。现在的我,一个人在家里。每天看电影,享受最后的单身生活。又跑题了。我靠!!
有时候觉得国家的电影审查部门很奇怪。比如这样貌似轻松的电影题材,其实讲的是骗人,讲的是感情不可靠,讲的是一夜情,讲的是钱最重要。即使最后的结局是童话式的,但之前所有人物的价值观都是负面的。错误的价值观远远要比《色戒》之类的曲别针姿势对观众危害要大,毕竟曲别针危害的仅仅是某些好奇男女的身体,而价值观危害的是整个社会。但是这样的电影不会被禁,也几乎不会删减。我是开玩笑,反正没多少人会看到我的评论。要是有人批评说我上纲上线,那只能说明你层次不高。
电影还是值得看的。国产电影能做成这样。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