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姐影评

6342365
  • www1026
    2013/10/20 9:20:31
    不成功的乡土。
    《美姐》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虽然他综合了《站台》,《人生》等名片的乡土气质,但在低层次上满足不了对欲望的窥视,高层次上缺乏对人性的探究,中间层面欠缺一个精彩的故事结构。而且为了兼顾角色的二人台唱功,让一个中年人装嫩演年轻人,丧失了影片的真实感,数码影像更让影片丧失了乡土的质感。和《站台》,《活着》相比,《美姐》更缺少了历史的纵深感,强调了一个人的四段感情,但却对社会时代的背景完全是浮光掠影的描摹。原
    《美姐》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虽然他综合了《站台》,《人生》等名片的乡土气质,但在低层次上满足不了对欲望的窥视,高层次上缺乏对人性的探究,中间层面欠缺一个精彩的故事结构。而且为了兼顾角色的二人台唱功,让一个中年人装嫩演年轻人,丧失了影片的真实感,数码影像更让影片丧失了乡土的质感。和《站台》,《活着》相比,《美姐》更缺少了历史的纵深感,强调了一个人的四段感情,但却对社会时代的背景完全是浮光掠影的描摹。原本在诸如:和美姐的不伦之恋,哑巴二女儿的畸形情感上等大有可为之处,却选择了放弃。让人惋惜。此外二人台对唱的片比过重,也削弱了叙事的流畅与力度。
    【详细】
    6338271
  • 虚伪
    2013/10/19 16:11:29
    性的明示
    近年来,描述中国农村生活发展的现代电影本就稀少,甚至绝迹。去年的《白鹿原》因为大篇幅阉割让我颇为失望,今年《美姐》也是存档一年后上映,却足以让我欣喜,有幸在纷乱妖娆的娱乐场所看到一部充满艺术表达和人性思考的电影,这16块钱包了美姐的场,花得太值了。

    最美文艺片《美姐》不是美在艳丽情色,不是美在清新小资,而是美在真实质朴,美在粗犷浓郁。《美姐》美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还有电影中反映的大西
    近年来,描述中国农村生活发展的现代电影本就稀少,甚至绝迹。去年的《白鹿原》因为大篇幅阉割让我颇为失望,今年《美姐》也是存档一年后上映,却足以让我欣喜,有幸在纷乱妖娆的娱乐场所看到一部充满艺术表达和人性思考的电影,这16块钱包了美姐的场,花得太值了。

    最美文艺片《美姐》不是美在艳丽情色,不是美在清新小资,而是美在真实质朴,美在粗犷浓郁。《美姐》美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还有电影中反映的大西北土地和生长在那里的人们,还有那些包括二人台、信天游等在内的民间歌声,还有导演郝杰对乡土、对回归母性和本能的态度和坚持。在这个要求人们走出来闯天下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回过头去思考我们的成长轨迹,有多少人只记得追逐梦想而忘却了引领我们迈向梦想的最初动力。《美姐》又名《铁蛋的情歌》,铁蛋的成长成家,也是大西北农民和西北民间艺术在八九十年代变迁史的浓缩。


    乡土文艺——“性”“谓”艺术

    土气恶俗、赤裸直接,这种电影哪有文艺的味道?可能许多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装逼青年瞧不起闻不惯来自农村的乡下土鳖恶臭,但乡土艺术就是直截了当的。

    文艺片不是一定要有多组长镜头和王家卫式的慢节奏,不是一定要有小清新式的优雅明快的旋律和美丽柔和的画面,也不是一定要有内涵有深度有隐晦有忧伤。文艺电影不都是需要装逼的电影,赤裸裸的写实风格和真情表达也是一种别样的文艺手法,我称它为反文艺手法。

    为什么称之为反文艺手法,并强调这也是一种文艺手法,就不得不谈我熟悉的精神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评价到:“当其他导演还在讲故事的时候,《美姐》已经在讲本能——食和性,它是社会的基础。”——我爱死这个评价了。教授这个称谓让人不怎么待见,但我要说他是《第十放映室》的总策划,你又作何感想?而且苏教授在北影有一门课程叫做“影片分析课”,这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影片分析就是对影片的情绪情感做精神分析。

    个人认为,文艺的最高境界并不是遮掩最为低级的本能本性,而是敢于直面人类的弱小和丑陋的一面。

    人类有三个叛徒:哥白尼、达尔文、弗洛伊德。是他们三个残酷地剥离了人类可悲的自尊心。哥白尼让人类臣服于宇宙,达尔文让人类臣服于环境,弗洛伊德更加“邪恶”,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让人类第一次觉悟到人类精心创造的文明背后是对宇宙、对环境、对一切失控的害怕,其中当然包括对本我欲望失控。弗洛伊德才是最文艺的,他为这丑陋的发现起了一个非常牛逼闪闪的中性名词——力比多。

    “力比多”最初就叫“性”。这是人类生活的原始驱力,其他一切都是“性”的升华与压抑产生的派生物。所谓艺术,就是“性”所派生出的人类自认为最为文明的表现形式。一部影片的艺术价值能有多高就体现在对人性的表现和思考。

    “艺”已包含,“文”又何来?

    文学讲究信达雅,《美姐》粗俗的语言风格的确够信够达,但雅从何来?这才是最被那些自命优雅非凡的装逼青年抓住不放的小辫子。大俗大雅本无区别,在精神分析的世界观里都是极端的表现形式,其背后都是巨大情感能量的释放。铁蛋当上艺术团副团长时能够在五位伟人的画像下发言,还不够上档次吗?
    (16)

    之前也有些疑惑甚至反感为什么郝杰要拿裸露刺骨的情色画面和台词做宣传,我也在QQ空间里分享并发表过对“美姐裸奔”那个宣传预告片的一点微词,感觉拉低了电影的档次。和我一起看片的朋友也在影片刚开始不久对我说不是很喜欢这种直白的艺术风格。

    但看完电影后我能够理解了,这部影片一开始就不雅,但我认为它确实是美的,也是带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就是影片一开始就以美姐的屁股示人,在破腹产发明之前,我们每个生命都是从那底下出来的,哪个婴儿刚从母体出来时不是污秽粘稠的,但哪个生命不是美好的?

    铁蛋的情歌等于美姐,用原名《铁蛋的情歌》真他妈球丫地装文雅,《美姐》不是更直接,更原始吗?铁蛋对美姐的情感不仅仅是狭义的性或爱情的需求,美姐在铁蛋心中不仅仅是一个要做未来妻子的女人,那是他的原欲和本能所升华凌缩而成的象征,美姐=美好未来和幸福快乐,这才够文艺嘛!

    导演郝杰谈到二人台时说,对于农耕社会环境下的人民,娶媳妇生孩子种庄稼就是他们的全部,在这个教育相对落后的环境中,二人台承担着性启蒙的作用,关于这个事情,他们就是通过这些荤段子和直接观察到猪狗之间的野战意识到的。

    (18)

    草台班子不够资格谈论艺术,所以草台都是低俗不能称之为文艺?

    草台班子就是要用糟蹋文明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草台精神。这是草根最真实、最仇恨、最爽快的呐喊。文明是修饰过的,草台是纯天然的。

    老子就是下贱了又怎么着?至少老子不像你们那样虚伪。

    是谁叫草台永远无法去享受那些奢华大气的贵族精神文明?答案正是那些排斥草根的贵族。贵族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让草根永远成为草根,有了这些扎根乡土的小草做铺垫,他们就能永远踩在绿地中央享受他们的高贵典雅。

    哪里有启蒙,哪里就有阉割;哪里有阉割,哪里就有反抗。

    自然之道并不愿意弱者消失,所以教会弱者更多一些狡黠,这个道理同样针对于男人和女人。

    男权社会里,男人通常弄不清楚性和爱的区别,男人大多数情况下说的“爱”不过也是控制层面的性的变向满足;女人则必须清楚性与爱的目的,才能确保自己活着安全,所以强大的女人很早就学会了欲擒故纵,而更加无力的女人才会在无助和无奈中选择用性去交换社会资源。所以铁蛋以为爱美姐就是要跟美姐结婚,娶不到美姐就娶她大女儿;所以美姐在面对铁蛋一家时能够进退自如,但在强大的外来土豪(有牛有羊的蒙古朋友)面前不得不妥协地送走懵懂时期的大女儿。


    中国农耕社会是男权社会,甚至全世界的现代文明都是男性主导,所以铁蛋、大女儿、二女儿的婚姻都不能由她们自己做主。小女儿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环境中,所以她的个性更加自由奔放,敢于追求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眼里的姐夫,其实就是姐夫眼里的美姐妈妈和大姐,那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无法实现的愿望。

    这就是我要讲得关于电影的第二个探讨部分,还是关于成长——专业的精神分析说法即关于早年关系和俄狄浦斯期。

    恋“母”情结——性之束缚


    在铁蛋很小的时候,美姐几乎替代了铁蛋的亲生母亲,搂抱,亲吻,嘴对嘴的咀嚼喂食。(小普及:行为主义研究表明高级的人类接吻时感受到的快乐,其溯源来自于低等动物嘴对嘴的喂食给幼体带来的安全感,最终形成了特定的生物本能之一)美姐不仅漂亮,还会唱戏,唱二人台,而二人台这些类似的艺术形式是农村生活里不多得的精神文明享受,如此优秀的美姐怎能叫人不喜欢?

    “母”不单单是母亲、不仅仅是女性,它是一种对原始客体的寻求,我们被“母”创造,因为“母”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婴儿的“母”是喂他奶水的人;稍大一些,奶嘴和玩具会变成“母”的一部分;学会了走路说话,“母”不再是一个人,可以是周围任何一个对他特别好的人,但孩子的世界里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能完全去感受他人的想法。铁蛋对美姐的执念就是他对自己心中那个美好客体在现实中寻找到的一个活生生的替代物。

    虽然美姐回来时已经老去,但好在她有一个大女儿,大女儿继承了美姐的许多优点,所以完全符合铁蛋那个幻想中的美姐,他自然而然的爱上大女儿。这就像刚刚认识到母亲并非唯一的完美的客体对象时的婴儿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客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比如奶嘴和玩具。

    可惜的是,奶嘴玩具也是不懂得表达情感的,甚至是可以被其他人剥夺的,当大女儿被蒙古人娶走,铁蛋就像失去了心爱的奶嘴和玩具,像个小孩一样哭得稀里哗啦不知所措,玩骑驴追马他去抢亲又打不过人家,可怜又可笑的也像个孩子。这种创伤性体验虽然不是童年时期造成的,但这类似的原理却是标准的肛欲期或前俄狄浦斯所受的创伤,这种强烈的创伤让铁蛋退行到3-5岁的儿童状态,所以村里人看他都是疯疯癫癫的。

    为了补偿铁蛋一家,美姐把二女儿嫁给了铁蛋。但这个替代性的客体跟大女儿差远了,没她好看不说还是个哑巴,并且铁蛋自己也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铁蛋就像7-12岁的孩子在上学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其他人的差异,一个原本天真快乐的孩童突然懂得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不完美的存在,并且经历了伤害的发生。这是一次成长的契机,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演唱了一曲《光棍哭妻》,铁蛋躺上了出门闯荡的道路。

    在离开家乡的拖拉机上,铁蛋仿佛看到了当年坐着拖拉机离开的美姐,那是对过去告别的一个仪式,再见了美姐,铁蛋要去走一段没有美姐相伴的成长之路。恋母是回归和保持过去,恋母是被“性”束缚;脱离母体之客体,去重建新的客体关系才是成长必经之路,这就是“性”的释放。

    没有了爱情,铁蛋将全部能量投入到二人台表演中,所以他的进步飞快,一跃成为副团长,这是有些可悲但很常见的替代性补偿。

    直到一天,美姐的小女儿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此时的时代背景已经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阳光率真的小女儿不似美姐和大女儿的妩媚温暖,但是她有自由的思想,为了接近她理想的姐夫(小女儿对姐夫的情感就是当年姐夫对美姐的情感),她可以努力成为团里的当家花旦,她为了跟姐夫亲热可以主动脱衣,她为了刺激姐夫可以借团长演戏骗得姐夫撞门而入······

    面对小女儿的一再诱惑,相信铁蛋内心的欲望并未消失;只不过此时的铁蛋已经不是一个小男孩了,他受过伤,也经历过在外闯荡的历练,不会这么轻易投入一段感情,他的客体世界里不再只有一个“想象中的美姐”,还有责任、家庭、道德,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坚守的美好纯洁的回忆。

    梦想是美好的,个人的现实终究要遵循时代的命运,在有限的命运中尽量活得精彩和自由才能享受更多情感体验,在经历相同的时空中收获更多。该走的路,该跌得跤都躲不掉。你选择去玩,你就不要怕累。但铁蛋可能有些累了,二人台被流行乐和霹雳舞取代,他虽然为了生计学习,但无力再跳动,他选择了回归家庭,弥补女儿没有父亲的童年,去疼爱那个不能表达但是忍辱含辛的妻子。

    关于叶兰分饰三角

    美姐=原始客体,性的启蒙;大女儿=过度性客体,初恋及梦想的破碎;小女儿=客体关系重塑,弥补缺失并促使铁蛋放弃补偿而真正成熟。“叶兰的脸”即影片中“美姐的脸”,这张脸就是前文所说的铁蛋理想中的脸,那并不是现实中的美姐和她的女儿们,这张脸本身就是虚幻的梦。

    惟有哑巴二女儿没有要求叶兰出演,也有此意,即让铁蛋魂回梦醒,去回归乡土,完成生命的循环。

    没有人能够逃脱时代的变革和命运的规律,个人的人性在自然之性中渺小而无力,就像二人台的消亡、就像自然生命的繁衍生息。但铁蛋还有女儿,那是他最爱的骨肉和传承;还有妻子,那个将要真正陪他度过余生的女人。在这个小家庭里,他可以尽情释放他爱的天性。


    结语

    正如片头打出的字幕,此片正是要献给在大西北甘、陕、内蒙地区的广大乡土和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这片土地并不肥沃,却也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坚韧的性格,而摄影上也较之《光棍儿》有了长足进步,用明亮的光线将大西北的黄土拍出了强烈的生命气息。个性的传承也是恋母情节的表现,包括本片的导演——郝杰。

    我们需要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来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但视听盛宴毕竟是梦境,所以我们同样需要《美姐》这类文艺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内心对真实人性和真实生活的理解需求。有的人看到真实会惧怕,因为真实的东西不浪漫、不迷幻,一点神秘色彩都没有,甚至是充满缺失的,但惟有真实才是最触动人心的。

    《美姐》也绝对谈不上一部成熟的艺术作品,同类电影里它的表现自然不及《红高粱》,但它的诞生和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个中国文艺片几乎灭绝的时代,它撑起了那些真正关注精神层面和艺术追求的电影人的希望,哪怕大地荒凉,浮华入侵,属于文化的精髓永远不会凋零。


    最后关于我对电影的两大疑问,望高人指点:
    1、《彩云之南》的乱入~~~本来想用影片中的《彩云之南》作为该日志背景音乐,但发现这首歌是唱云南的,但这是讲大西北的故事啊,唱这歌是啥意思完全不懂。
    2、镜头一再重复铁蛋与二女儿分被而眠,貌似是为了强调两人没有肌肤之亲,他们的女儿又是怎么怀上的?所以总感觉这里差点细节处理。
    【详细】
    63375185
  • 白云苍狗
    2013/10/19 12:10:43
    铁蛋的情歌—观《美姐》
        是不是每个男人都曾经肆无忌惮地怀春,在幸福的意淫中渡过了的童年?记忆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现实或想象中的女神,在她的面前,尚不能挺举而发的生理构造根本无法压抑心理的慰安冲动,更无法阻挡由此而生的高潮般想象。
        男人的性冲动,可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自然本能。而它一旦被启蒙被具象化,完了,这个男人可能从此一辈子
        是不是每个男人都曾经肆无忌惮地怀春,在幸福的意淫中渡过了的童年?记忆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现实或想象中的女神,在她的面前,尚不能挺举而发的生理构造根本无法压抑心理的慰安冲动,更无法阻挡由此而生的高潮般想象。
        男人的性冲动,可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自然本能。而它一旦被启蒙被具象化,完了,这个男人可能从此一辈子再逃不掉,不仅他的审美开始从属于某一类型,他的勃起也从博爱般的散射开始逐渐变得精确瞄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男人对性堪称最忠诚,而这种顿悟般的性启蒙与收放式的性冲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结构,还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类学与社会学话题。
        《美姐》几乎就在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二人台?那不过是借以叙事和表达的线索形式。禅师在开悟青年时就说了:去尼玛的,老僧的话一直明明白白简简单单,需要那么多绕来绕去的解读吗?
    也许是先睹为快的朋友们给予太多赞誉,无形并肯定拔高了我的期待,这部片子没有给我预料中的惊喜,尽管他在故事气质上,颜射《小时代》,暴菊《富春山居图》。
        影片开头茅厕里的偷窥明视,像极了余华小说《兄弟》里面的著名桥段。那个定格在茅厕的镜头,也定格了铁蛋与美姐几十年的纠缠。如前所述,每个男人都曾面对一个性启蒙的对象,她可能遥不可及,更可能近身可触,在某个意识的瞬间,她又肯定曾完完整整地被男人拥有着,这一刻的微妙幸福,往往奠基了男人一生的性象选择,也指向了男人一生的感情悲欢。
        小小的铁蛋,懵懂而直接,他认定了美姐,沉溺于美姐温柔的怀抱,湿润的亲吻和喂食。直到有一天,美姐搬去口外,小铁蛋跟在骡车后面,不住地追问“美姐,你要去哪里?”但是他仿佛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更像在喃喃自问。红色的肚兜与红裙的美姐,美姐这个在汉语语境中蕴含着性意味性暗示的称谓,已把铁蛋牢牢栓在一场根深蒂固的意识里。
        长大的铁蛋,倔强而叛逆,他当然没有娶得美姐,美姐的女儿却纷纷长大了。她们在镜头里如厕,不经意间撞见了童年铁蛋的梦想。青春靓丽而性格各异的三个女儿,不正如同美姐在小铁蛋心中的三个化身:或含情脉脉,或默然安静,或热烈奔放,却不约而同的有着美姐的长相?
        故事开始美丽如白杨林里的光影,发展却粗砺如黄土高原的沟壑。成人铁蛋追逐爱情,阴差阳错地与美姐的三个女儿发生着纠葛,成人铁蛋随着二人台的戏班在蒙古高原流浪,其实他根本也正如这高原的朔风,吹得刚猛凌厉却毫无方向。
        直到某一天,他回家躺在曾极力逃离的火炕。
        懵懂-叛逆-现实,一个男人的青春史诗书写完毕了。一旦一丑的二人台,仿佛人生的两端,总是拉扯着你坎坷而行,至于远方究竟是圆满还是残缺,并不明朗,难以想象。奋力挣扎过后,是自择的妥协,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荷尔蒙并不能主宰世界?
        影片的功绩在于把二人台这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乡土戏剧变成了另一条主线索,那直白得几乎粗鄙的唱词,略带苍凉的浑厚唱腔,迸发着无比真挚的情感,这种融合蒙汉,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更多在演唱着实在的生活,“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明显为影片增添了相当出彩的文化根蕴。
        所谓的乡土与原生态对电影的叙事本就是把双刃剑,新人们想要玩的得心应手,还得下下功夫。本片时代感的塑造不足,几个时代的过渡感觉像是大荧幕上演的话剧。小铁蛋的戏份太少,前期铺垫不够,而大铁蛋的入戏稍迟,不过越发有味,至于结尾,好像被九十分钟的时长限制而为。其实最近天画画天新导演们的集体习作,故事都显得不够流畅,剪辑功力有待加强。
        我个人更喜欢另一个片名:《铁蛋的情歌》,热辣直白,他唱给观众,唱给美姐,也唱给自己。
    【详细】
    63361782
  • 狗肉
    2013/10/18 22:55:29
    从《美姐》看郝杰导演的情怀与野心
    因为名气,也因为《光棍儿》留下的不良印象,常说着《美姐》这片。然而直到昨日,我才被暮暮告知今天上映,因此今天上午一起床就和她去看了这片。大家也都清楚,这片在院线的寿命应该不长,乐观估计也活不过这个周末。
    但这已经抵挡不了郝杰的气场了。
    从《美姐》的宣传片和海报上,很容易看出这又一个心态扭曲的发行思路的产物。不过这不是本文所要面对的事情。我是想说说《美姐》美不美,为什么。郝杰好不好,为什
    因为名气,也因为《光棍儿》留下的不良印象,常说着《美姐》这片。然而直到昨日,我才被暮暮告知今天上映,因此今天上午一起床就和她去看了这片。大家也都清楚,这片在院线的寿命应该不长,乐观估计也活不过这个周末。
    但这已经抵挡不了郝杰的气场了。
    从《美姐》的宣传片和海报上,很容易看出这又一个心态扭曲的发行思路的产物。不过这不是本文所要面对的事情。我是想说说《美姐》美不美,为什么。郝杰好不好,为什么。
    木卫二称《美姐》“以个人带出变迁历史的野心”,相信这是大部分看过《美姐》的人基本的感受。这不是因为郝杰多么多牛,而是因为这句话实在是太熟了。当我们赞美第四代时我们会说《小花》以个人带出变迁历史的尝试,当我们赞美第五代时我们会说《霸王别姬》以个人带出变迁历史的气势,当我们赞美第六代时我们会说《颐和园》以个人带出变迁历史的感动。不管是好是坏,一直以来我国文艺工作者都有一种天然的关照历史与现实,乃至社会责任,“救国救民”的意识,这是光环,是勋章,也是噩梦。因此我可以确定说《美姐》是一部非常“中国”的电影,西化的成分很少(事实上我认为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但这里也不作议论)。西方有一种“自由知识分子”,拍出来就是《广岛之恋》或者《安妮霍尔》那种东西,同样是爱情我们国家导演就把它们拍成《黄河绝恋》或者《山楂树之恋》了。
    但是《美姐》和近年来的国产名片有什么区别呢?从媒体对郝杰的采访来看,郝杰自己有这样两个说法,一个是他是野路子,绝对不学前人,另一个是他认为他拍《美姐》是拍商业片。
    这两个说法就是《美姐》的突破:
    在艺术性方面,郝杰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单从《美姐》片名就可以看到导演对晋察冀这片儿土地有多少感情。电影中美姐这个人戏份并不大,但是又全部是围绕着美姐展开了。在本片中,美姐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男的性幻想对象,是一个参与三场不那么正常的婚姻的家长,又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农民。美姐特别吗?不。美姐美吗?美。为什么要拍美姐这个故事?因为美姐和铁蛋的故事是一个可能也仅可能发生在晋察冀这片土地上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美姐》全片一直在讲导演的生命体验,这也就是本片的艺术价值所在。对于生命体验的表述并不新鲜,但是郝杰把它讲出彩儿了。精彩到你不需要共鸣,你只需要哈哈大笑即可。你会和导演一同,爱上这片土地。在本片中,这种生命体验集中在童年性启蒙和青年爱情与婚姻上。第五代因为忙着救国救民,是不太顾得上“生命体验”这回事的,当时倒是有个口号叫去民间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就好像艺术家自己过的不是生活似的。(联想到前一段的走基层运动,就好像记者自己不在基层似的)。第六代倒是把自己体验的生活都表达出来的。不过第六代体验到的生活都比较惨,不是死人就是杀人。所以如果说郝杰的《美姐》有艺术成就,那就是它拍出来中国电影少有的“美好的生命体验”。郝杰说不学前人,而且真真切切地做到了这一点,也通过两部影片,已经奠定了自己粗粝、生猛的创作风格。
    在商业性方面,郝杰的确是有意图加入商业元素的,首先《美姐》中喜剧元素是很多的,从学驴叫喂糖水勾引铁蛋上床的大婶,其次,电影非常重视画面效果的,用了大约2.35:1变形宽镜头,看质感应该是超高清数字摄影。当然贯穿其间的精彩故事和性主题也有商业价值。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观众有这个需求——在我看来,我国观众有一大部分是没有审美需求的,倒是有审丑需求(比惨是他们最喜欢的),还有一小部文艺观众受到第六代导演的熏陶,已经对“中国还有美”这个命题绝望了。再说,事实上证明,什么商业策略在“宣发费用才是硬道理”的中国都是扯淡的,所以我觉得郝杰好好去拍艺术片就得了。从《美姐》可以看到,郝杰也是有野心的,郝杰希望拍出了一个中国特色,中国情怀的国产大片,并以此谋生,功成名就。按他的希望,将来就是汤唯演美姐,谢霆锋演铁蛋。

    最后说说这片的问题和我为什么讨厌《光混儿》。《美姐》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人物是扁平的,导演根本就没有用心塑造人物,而是把重心放在故事和意境上了,男的就是想搞漂亮的,然后把肚子搞大,女的就是找猛男,然后让自己的肚子搞大。虽说中国文化是非常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说就是“爱走东的不走西,爱操屁股的不日逼”(《光棍儿》台词)这么点东西,那也有点太寒碜了不是。反正《美姐》肯定是不受奥斯卡待见的(当然光屁股总局也不会选送的所以也白扯)。
    至于《光棍儿》,它把重心全放在通过中国农民性饥渴所产生的笑话上了,在我看来无异于《欧洲性旅行》这样的性喜剧。这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导演在利用这片土地为自己赚取名声,而事实上导演还真是这么想的。郝杰原话是:《光棍儿》拍的时候就是奔着拿奖去的。我以为中国的苦难已经够多了,不需要再让电影人去添油加醋了,这种事情留给记者去做就好了。
    【详细】
    63361968
  • 大大泡泡飞
    2013/10/18 19:56:03
    蹲上炕头 我们来聊一聊人生
    从美姐还没上映开始,大家就都心知肚明这不会是部长命的影片,所以赶在上映第一天,我就屁颠颠跑去给它看了。

    电影院拿出了最小的厅来招待观众,还依然只零零星星坐了几个人。影片结束,所有人都没走,看着穿着红衣服光着腚的小屁孩撒丫子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跑啊跑,等字幕过完,有人想鼓掌,但显然没人响应,那厮只好收手作罢。

    还是要回归正题,既然苏牧老师都说这是中国内地2013年最好的电影
    从美姐还没上映开始,大家就都心知肚明这不会是部长命的影片,所以赶在上映第一天,我就屁颠颠跑去给它看了。

    电影院拿出了最小的厅来招待观众,还依然只零零星星坐了几个人。影片结束,所有人都没走,看着穿着红衣服光着腚的小屁孩撒丫子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跑啊跑,等字幕过完,有人想鼓掌,但显然没人响应,那厮只好收手作罢。

    还是要回归正题,既然苏牧老师都说这是中国内地2013年最好的电影,我怎么也得扯上两句。

    故事中有两条线,一条是铁蛋的爱情线,一条是二人台的发展线,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着彼此故事的进展。

    既然电影的英文名叫做The Love Songs Of Tiedan,那么就先说说铁蛋的爱情线。这得从铁蛋儿的童年说起,这可能是我全片最不待见的一段了吧,甚至让我诞生了一种二流学生短片的感觉(我自己是十八流谢谢)。这一段不长,导演只想说明白一件事儿,那就是一个天真可爱无邪的男娃情窦初开对随父亲唱戏的美姐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而导演不想浪费太多时长在这样一段铺垫的过场戏上,于是加重笔墨,猴急地把一段暧昧美好的天真少年对于俏阿姨的暗生情愫变成了怪阿姨赤裸裸的勾引,这一段在少年对于阿姨的感情发展上没有什么进行什么叙事,只是简单暴力地以用嘴喂食、被窝里打情骂俏这些充满了性趣味儿的情景完成了对铁蛋儿的性启蒙。对于这些,我只大喊一句,放开我娇俏的男娃!

    还好男娃很快就长大了,少年往事也变成了压心底的一段粉扑扑的回忆。在我刚刚松一口气以后,一个年方四十褶子和中年的美姐不相上下的男人出现在了画面中,鄙人内心一直挣扎着想这厮千万该不会是那个俏皮可爱的男娃娃吧,直到第一声铁蛋儿被叫出,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时间是把杀猪刀。当然了,鄙人在瞄幕后故事的时候知道导演对于这个演员的选择是有他的道理的,再加上这个演员出人意料地土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方,渐渐的也就自然地把他带入了铁蛋的身体当中。

    于是故事开始有意思起来了,美姐生了仨丫头,于是后面的故事就开始了长相与美姐相仿的铁蛋和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几个女儿的纠葛(当然关于长得老的这件事观看的时候请自行忘掉╮(╯▽╰)╭)。

    先是大姐,这段爱情的基本构成与一般狗血的八点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年轻的小伙儿(忍住!别笑!)对于自己初恋情人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孩一见钟情,俩人你来我去也逐渐情投意合,但这么顺利家长们怎么能忍?于是大姐被家长嫁给了蒙古人,铁蛋儿伤心欲绝发起了疯。骑驴前去夺妻,本来一出你来我去的闹剧就要上演,但影片却以一种很逗乐的方式让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戛然而止,并顺手连带起了下一段故事。

    然后是二女儿,不会说话的她成了大姐和铁蛋爱情夭折的补偿品,不情不愿地被白送给了铁蛋儿家。对于丢失了向往的爱情又深陷不理想婚姻的囹圄的铁蛋儿来说,出去流浪无疑是对于自己最好的放纵和解脱。

    或许因为铁蛋儿在原本的设想下确实是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儿,三女儿也迷上了他,跟他走上了剧团的流浪路。三女儿可以说是影片中最前卫也是最鲜活的一个人物,甚至与大西北的乡土气息有些格格不入,这点无论是从穿着打扮还是言语举止上都被清晰地描绘了出来。这样的设置把影片的两条线全部搅乱,让铁蛋儿对于爱情陷入了不知所措,也给剧团带来了新的变化。

    影片中,女主角叶兰一人分饰三角,年轻时的美姐、大女儿、三女儿,而二女儿则由其他演员出演,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导演外露的小心计。分析一下由叶兰饰演的三个角色,年轻美姐意味着孩童时带有恋母情结的懵懂,大女儿是中途夭折但却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爱恋,而三女儿则更多的象征着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婚外情。而再看二女儿,因为哑巴的身份,她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角色,则是最最稳定的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而导演也以影像的方式给予了这样一个角色最高的赞美,赋予了她一次最为出彩的亮相——穿着着铁蛋儿送的红裙子在炕上不熟练地翩翩起舞。这个时候人们惊叹,原来这个沉默的哑巴姑娘是那么温婉柔美啊。年轻美姐、大女儿、三女儿,都仿佛意味着一种不可能的美好,这就好像许多故事中都在诉说着的,最后与你构成家庭的往往不是爱的最深的那一个,而是最让你有稳定和安全感的人。

    再来说说影片的另一条线,二人台的发展。影片在一开始便说明,此片献给大西北的二人台,而二人台也始终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发展。最开始,因为文革时二人台被禁止,美姐一家才会搬到口外,与铁蛋家分离。而后来文革后,铁蛋被大女儿出嫁打击得一蹶不振的时候,是二人台解救了他,而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女儿注入的新鲜血液,二人台逐渐被靡靡之音和庸俗的舞蹈代替以后,铁蛋又再一次回归了家庭。

    总的来说,影片的故事以及许多小细节的设置非常有意思,大西北的风光也非常美。

    突然似乎这样一篇以吐槽文开头的影评就转向成了一篇学术分析论文,所以我想再来不识好歹地批评一下它。

    我没有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光棍儿》,但从这部《美姐》来看,导演似乎又是贾樟柯那派不分镜的,一个镜头讲完一场的事情。不过有几场里颇为巧妙的构图以及调度让这样的设置变得有趣了起来(例如拜神、洞房夜、总要给铁蛋加糖的大姐,这几场戏给我了很深的印象),但其他一些场次对于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来说,镜头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有些单调生硬(或许这不能称为缺点吧只是个人喜好)。而从剧作的角度来说,作为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故事,情节尚且有些松散,不够紧凑、缜密。且或许因为导演过于急切地想把性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在生活中就像食一样平常的这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忽略了许多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对于情节的铺陈。

    看完之后确实没有期待的那般精彩,本来想反驳一下《美姐》是2013年内地最好电影的说法,但仔细思考了一番,今年也确实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好电影,所以我只能说,《美姐》是部不错且很真诚的电影,请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小成本文艺电影哟么么哒~


    P个S:无意黑男主,男主真的很棒><
    再PP个S:看到导演居然是81年的,简直要泪奔了T T
    【详细】
    63352547
  • 张球球
    2013/6/17 11:13:48
    《铁蛋儿与美女子们》
       等待郝杰导演的《美姐》快一年多,一年前看了其《光棍儿》就对郝杰导演念念不忘。当初新闻中报导郝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名叫《寡妇儿》。一年之后导演拿出了这部《美姐》,剧名可能是为了和《光棍儿》映衬。在《美姐》中,主角是铁蛋儿,此片额英文翻译也是“The love songs of Tiedan”,美姐在剧中出场不算多,但也是贯穿始终的影响人物。
     &nb
       等待郝杰导演的《美姐》快一年多,一年前看了其《光棍儿》就对郝杰导演念念不忘。当初新闻中报导郝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名叫《寡妇儿》。一年之后导演拿出了这部《美姐》,剧名可能是为了和《光棍儿》映衬。在《美姐》中,主角是铁蛋儿,此片额英文翻译也是“The love songs of Tiedan”,美姐在剧中出场不算多,但也是贯穿始终的影响人物。
      主角铁蛋儿,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在陕北的窑洞外,穿一红褂子,光溜溜着屁股耍着。其父亲是一个农民兼民间二人转艺人,拉一把四弦琴。我也是第一次见着这种民间乐器,比二胡多了两根弦,叫不上名号。美姐当时年轻貌美,寄住在铁蛋儿家,跟铁蛋儿的大大学唱曲。年轻时的美姐穿着一身红色外褂,黑溜溜的麻花辫垂在胸前,唱曲时腰肢扭转,媚眼纷飞,神情活脱脱一个待嫁的怀春小姑凉。相比之下,铁蛋儿穿一黑色粗布衣服,说话口气严厉的娘俨然一幅黄脸婆的形象。一出场,便用锅子砸了正在和美姐唱曲的铁蛋儿他爸头上,“你大大要死了!”
       年轻美丽有温柔的美姐,对于童年时代的铁蛋儿来说,应该是“母亲”这一形象的理想化。与自己孩子分隔的美姐也把对自己子女的爱与投注到了儿时的铁蛋儿身上。她抱着铁蛋儿转圈儿,她亲他的脸蛋儿。她哄铁蛋儿睡觉,甚至在他半梦半醒间,磕了瓜子,口对口地哺给他吃。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时,美姐正蹲在土砌“厕所”(其实就是一土坑)里在尿尿,“诶,这个铁蛋儿~”全然是有点责备但全无生气的意思。孩童时期的男孩子普遍都有“恋母”倾向,视父亲为仇敌。美姐顺利成章地成为铁蛋儿孩童时期所依恋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铁蛋儿混沌世界中的性启蒙者。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二人转演出被禁止,美姐无奈,只能和其丈夫去村外谋生活。美姐走的那天,铁蛋儿跟着牛车后面追啊追,那段崎岖的山道,镜头随着牛车的摇晃而摇晃着,这一段似乎取自铁蛋儿的视角,画面中铁蛋儿跟着车后头,一遍一遍的问“美姐~你要去哪儿?”这是铁蛋儿本能的情感驱使,这里送走的是铁蛋儿童年时代所迷恋的母亲。看电影时,和我一起观影的室友直愣愣地就问我“这小孩是不是爱上了美姐啊?”这句话特别破坏我观影的情绪,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语言太过于直白是一种暴力。童年时代的铁蛋儿“爱上”美姐,这么形容是十分不合时宜的。人性过于复杂不能仅仅是爱上或者不爱这种关系。铁蛋儿对于美姐的依恋是发自人动物属性的本能,依恋母亲,追求安全感,喜欢美丽的异性。
      就其电影片头,交代美姐与铁蛋儿渊源这一段,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远大于电影本身的内容需要。铁蛋儿偷看美姐尿尿;美姐丈夫回来,从铁蛋儿家把美姐扛着带走,铁蛋儿跟着后面用树枝抽打美姐丈夫;铁蛋儿撞见美姐与其丈夫亲热;铁蛋儿父亲对美姐说话时的关切温柔与对其妻子说话时的样貌判若两人。电影的这些细节里,话里话外透着性的暗示,或者是明示,中心人物便是美姐。这是与传统的内地农村题材特别是跨度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题材的电影的关注焦点十分之不同。联系郝杰导演的处女作《光棍儿》,导演似乎想要呈现的就是赤裸裸的人本能的欲望——生存的欲望、性的欲望。导演似乎想要打破传统电影题材所传递出的主流形象与价值观,而打破传统窠臼的最好武器就是性。就如同现代派艺术在挑战传统时出现的赤裸裸的性器官。《光棍儿》中直接就是描写了三个光棍儿与一个需要钱供养孩子读书的妇女间的性交易,男主角因为性苦闷甚至去嫖妓,后来花钱买了一个媳妇还是性生活不和谐,最后还差点产生了一段同志关系(在《美姐》中也几次暗示了铁蛋儿与虎虎的同志性关系)。这复杂混乱的关系用现代人的眼光都不免有点荒唐。但我们还是会十分相信导演所讲述这个的故事,并且相信导演通过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农村人民真切的生活现状,因为人的动物属性是共通的,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十分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并且认为这是个诚恳的故事。
      在《光棍儿》中呈现出的战斗性与批判性在《美姐》中只是隐喻。《美姐》这个故事的主线是铁蛋儿在特殊时代下与美姐三个女儿的纠缠情感关系。铁蛋儿成年后的一天,在外面谋生的美姐带着三个正值妙龄的女儿回村了。铁蛋儿与美姐大女儿——大女子(电影中对其的称呼)的渊源很早就埋下了,在其撞见美姐与丈夫亲热的那天,铁蛋儿就天真的问道“你不是说要嫁给我的吗?”美姐用拉家常的口气说道“以后把大女子嫁给你”。成年后的铁蛋儿一下子就望见了一进门就跑到厕所的大女子,还是那个茅坑,大女子蹲下了,又站起来,扎好裤子,娇俏地跑回到母亲身边。就这一下子,成就了铁蛋儿名副其实的初恋。后来的故事,就是一个直白的现实爱情故事。美姐不再是那个童年铁蛋儿心中的理想化母亲的形象,时间让他们有所隔阂,美姐真正成为了三个女子的母亲。因为嫌弃铁蛋儿家穷,拆散了铁蛋儿和大女子的姻缘,作为给铁蛋儿家的补偿,把哑巴吧二女子嫁给了铁蛋儿。恋爱理想受挫的铁蛋儿远走他乡,成为了一名流动二人转艺人。铁蛋儿的生活因为美姐的三女子的到来有了别样的色彩。美姐的三女子是此片中唯一一个有大名的,叫郝燕儿。她作为旁观者经历了铁蛋儿与大女子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并且对铁蛋儿——她的二姐夫抱有强烈的好感。郝燕儿读过书,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大家都在唱二人转哥哥妹妹的时候,郝燕儿穿得一件白衬衫与一袭长裙,婉转地唱了一曲邓丽君。年轻活泼的女子,酷似美姐年轻时的相貌,一下子就俘虏的铁蛋儿的心。让中年铁蛋儿再一次尝到了爱情。但这次铁蛋儿的爱情是隐忍的,铁蛋儿已不是与大女子恋爱时的莽撞少年。当年轻的郝燕给予了铁蛋儿性暗示,试探铁蛋儿的心时,双手搭在了铁蛋儿肩上,在铁蛋儿耳边说道“姐夫,我们谈谈心吧”“你是不是还想着我大姐呢?”铁蛋儿答曰“不会谈”“想甚,娃娃都五六岁了,早就过去了,还想甚。”完全展现了一个成熟男人的担当。后来当郝燕脱了衣服勾引铁蛋儿时,铁蛋儿落荒而逃。中年男人对于少女的爱,应该是包容与保护,而不是占有。当铁蛋儿听墙角发现剧团团长有潜规则郝燕的苗头时,铁蛋儿急冲冲跑过去锤门,“开门!开门!”门被踢坏后,铁蛋儿急的从,门洞里钻了进入想要解救郝燕。这时郝燕才发现,她姐姐曾今拥有过的那个让她羡慕不已的铁蛋儿,她也拥有。电影的结局,铁蛋儿一家三口躺在炕上,仿佛是睡前的喃喃细语,铁蛋儿搂着女儿“亲大大还是亲妈妈?”“大大以后不走了。。。。”最终铁蛋儿还是回归了家庭,那个曾经让他嫌弃的哑巴吧,她带给了他一个女儿,给了他一个自己的家,铁蛋儿一定是对她充满感激的,她让他的生命得以延续,进入轮回,生生不息。
      影片中有一段,铁蛋儿剧团的所有人员,坐在一辆露天的卡车样的车上,在苍茫的大地上行驶,他们围着铁蛋儿恣意舒适地坐着或者靠着,铁蛋儿唱着小曲,旁边人一起附和着,一起在奔赴下一个演出小镇的路上。背景音乐是《彩云之南》。私以为这一段十分地出戏,彩云之南与铁蛋儿唱着的民间小曲十分不搭调,这一段之于剧情也丝毫没有瓜葛。但这一刻我却觉得十分感动,与三五个知己好友在赴同一个目的地的旅途中,我们无忧无虑放声高歌,这是我所向往的,因为现在我们难以一见。我必是又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描写中国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禁与不禁的我都看过不少,《盲山》、《盲井》、《米香》等等,主流的就不说了。这些电影各种视角不一样,但大部分都流露出十分悲观的情绪,传达出小人物在时代、命运前面的身不由己。甚至到去年口碑很好的一部描写武汉底层人民生活的《万箭穿心》,我不敢去看。我知道是一部好片子,但我承受不起时代、社会所有悲剧的矛盾全部一起爆发。我承受不住那么苦痛的力量。反观《光棍儿》《美姐》确实是这类题材影片中的奇葩。《美姐》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充满了古朴雄浑的生命力,这些底层人民,为着粮食担忧,为着媳妇儿担忧,倒是省去了人间纷繁的琐事。他们一世一代繁衍生息,有着他们最朴质的思想与智慧,承担着整个民族的传承,他们远比我们想想中的勇敢,博大并且充满生命力。
    【详细】
    61043264
  • 狄飞惊
    2013/6/15 16:19:19
    最好的语言在民间


    十七八的大闺女
    水呀水灵灵
    哪一个后生 不想抱住亲一亲
     
    揣一揣那小手手
    绵又绵
    亲一亲那小嘴嘴 哎呀娘呀蜜卜卜甜
     
    叫一声哥哥
    你千万操点心
    我大大要知道了 妹妹我就活不成
     
    你大大要是打你
    你给哥哥告
    实在要是不行 我就和他耍镰刀
     

    十七八的大闺女
    水呀水灵灵
    哪一个后生 不想抱住亲一亲
     
    揣一揣那小手手
    绵又绵
    亲一亲那小嘴嘴 哎呀娘呀蜜卜卜甜
     
    叫一声哥哥
    你千万操点心
    我大大要知道了 妹妹我就活不成
     
    你大大要是打你
    你给哥哥告
    实在要是不行 我就和他耍镰刀
     
    再莫要咳嗽
    打呀打哨哨
    摇一摇门挂挂 小妹妹我就知道
     
    热洞洞的土窑
    烧上一把柴
    铺上哥哥的大皮袄 枕上哥哥的嚡
     
    没铺没盖
    小妹妹我不嫌
    只要挨着哥哥睡 小妹妹我心里头甜

    一个乡下小媳妇生不出娃,跑到娘娘庙去求子,她跪下来祷告,不是说:送子娘娘,您给我一个孩子,我给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是:
    今年来了,我是跟您要着哪,
    明年来了,我是手里抱着哪,
    咯咯嘎嘎地笑着哪!
    汪曾祺在谈小说的语言问题时,多次举过这个例子:“押韵又押调,简直美极了”。
    所以,是诗歌流入民间,还是民间孕育诗歌?这认识要是搞反了,就别扯什么艺术创作真理了。高于生活算个球啊,但你来源于生活了吗?

    熟悉侯孝贤电影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有个御用演员,叫李天禄,除在《戏梦人生》担当主角,其他角色全插科打诨,却次次给人印象深刻,究其原因,语言台词是关键。最出名的当属《恋恋风尘》那句:干伊三妹。吴念真后来解释过,“干”字是极具草根性的,开口闭口的“干”只做发语词,老人家还是有一种“温柔敦厚”,不愿意没礼貌地问候别人的母亲,遂自行发明了这句。那为什么是三妹呢?因为老人觉得,一般人应该没有这么多妹妹吧。

    马未都说,最直白的语言说好了是最有力量的。陕北信天游里有句歌词:“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这就叫力量。

    也是郝杰的电影,《光棍儿》里的一句:爱走东的不走西,爱操屁股的不日逼。

    朱文在小说《食指》里面,通过两位诗人的通信,内容说的男女情事,目标所指,却也是诗歌和语言的终极关系问题。信是这样写的:
    说话的是一男一女,我觉得朴实极了,就像是最古老的诗歌。但是不能翻译,翻过来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晨骏,那一天你如果和我在一起,你就知道了,这就是诗歌,这就是诗歌,他们才是最真诚的诗人。尽管我知道你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是,我还是准备,把那段对话翻译过来给你:

    让我操你一把好吗
    不行,现在不行
    那到底要我等到什么时候
    要等我爸同意了才行
    我等不了那么久,我要操你
    那好吧,晚上我等你

    《美姐》里的对白,字字句句,直插心脏。摘引部分仅是影片里内蒙古东路“二人台”歌词,更多鲜活生猛的,自己找去吧。
    【详细】
  • 60761219
  • SleepyPino
    2013/6/15 0:41:28
    《美姐》中的文化符号
    本片视听语言的瑕疵显而易见,但是和《光棍儿》一样,再大的瑕疵也难掩其蕴含的浓厚的生命气息。可能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导演会去还原这些正在消弭的生命力了。
    …………………………………………………………………........................................分割线1.0
    本片的故事完全不是发生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北”,而是冀西北。
    …………………………………
    本片视听语言的瑕疵显而易见,但是和《光棍儿》一样,再大的瑕疵也难掩其蕴含的浓厚的生命气息。可能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导演会去还原这些正在消弭的生命力了。
    …………………………………………………………………........................................分割线1.0
    本片的故事完全不是发生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北”,而是冀西北。
    ……………………………………………………………… ..................................分割线2.0
    进入正题:我和本片导演算起来应该是同乡。我在这儿只是随便说说片中的一些文化符号。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点到为止。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谷歌,如有错误欢迎随时打脸。


    1.二人台
           贯穿影片始终的调调,流行于内蒙西北、晋北、冀西北等地。和东北的“二人转”没有任何关系,但同样是“大俗”的东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轶事荤段子之类见长。在我不怎么记事的时候,大致老家村里仍有片中走村串巷的剧团出没,后来已基本绝迹。
          现在此物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是遗产嘛,不是死人留下的东西,就是自己快死的东西。隐约记得家乡的老戏台大概十年之前就被拆掉了。当然没人关心戏台这种“公家”的东西。自家土地都保不住的村里人,哪里还能保得住乡土里的那点文化。不过明明声称自己是“遗产”,却总是唱《十X大精神暖人心》这么先进的玩意儿是肯定保护不了民俗的。
          另外,冯四唱得真好。

    2.走西口
          迫于生存压力,自明清以来山西(特别是晋北)大量人口往内蒙移民,大致通过山西的杀虎口和河北的张家口,过长城到达内蒙。这本质上和“闯关东”一样是一条饱含苦难心酸的求生之路。当然后来像《乔家大院》里讲得那样到“口外”经商之类,完全是后话。
    正是这样的移民潮很大程度上造就现在的内蒙西北、晋北、冀西北的文化趋同性。本人的家乡话和大同话相差无几,老家流行的地方戏也是晋剧。

    3.蒙古人
    因为移民的关系这里的民族还不少,各族通婚也不是什么奇事。从小学到中学同学校友里不乏蒙古、回族、满族等等。尤记得当年高考前夕,很多同学突然失踪。后来听说是“走了西口”,摇身一变成了蒙古人了。

    4.黄米糕与莜面
           黍子去皮为黄米,黄米磨成黄米面,可做成黄米糕。而黄米糕最传统的做法就是片中展示的那样:和面蒸熟,放到陶盆里揉匀揉实了。然后在一大块儿黄糕上戳个小洞,倒上麻油,抹得油光闪闪,便大功告成。
          莜面可能比黄米糕有名一些,做法花样也更多。我就不再赘述了,这个大家可以自行谷歌之。
    黍子莜麦都是粗粮,不见得能做出什么美食。这里曾经流行它们,无非是干旱少雨,只有这样耐旱的庄稼才更有果腹的可能。要不也不会有片中跪拜“奶奶”求雨的情节。
          另外黄米也是这边方言里妓女的代称,所以嫖娼也称“量黄米”(原意为买米)。这个可参见导演的前作《光棍儿》。

    5.狐仙、“奶奶”与求雨
         不管狐仙、叫魂、算卦之类的都是根植在乡土文化中的,这里无需对其做“迷信与否”这样的价值判断。这只不过是土里刨食的人们的一点思想寄托而已。这里的干旱是透过影片的画面都能闻得到的干土味儿。只要人们还得不到应有的安全感,这样的东西就永远有它存在的道理。其实村里的各种古怪传说,远比京极夏彦小说里卖弄的那些精彩得多。
           说句题外话,即使现在摆脱了靠天吃饭境况,以当前的经济境况,小块儿地上耕作的村里人用地下水来浇地,也是一件极不划算事情。更何况的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想靠种地稳定地谋生都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6.露天电影
          农村最美好的“文化事件”。曾经露天电影只是如片中那样的革命样板戏的战场,但对于当时农村青年来说,简陋无比露天电影远比现在的3D好莱坞大片之于很多人珍贵得多。当然,世界变得太快。在我小时候这种露天电影就已经因为失去了市场,而消声觅迹了。隐约记得看过的最后一批露天电影应该是《阿郎的故事》之类的。总之,和很多其他东西一样,露天电影被人为推动得过快的时代轻松地代谢掉了。

    7.邓丽君与脱衣舞
          邓丽君和脱衣舞之于村里人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都是外来的,似乎都是他们需要的。但是不管是当初“多快好省”,还是后来“改革开放”,时代之于他们都太快了。不管经济还是文化,他们都是“原生态”的受害者。

           最后夹带几句私货,《光棍儿》和《美姐》都是一段段“含情脉脉”的故事。但是这种“含情脉脉”最后都得像二人台那样成为遗产。并不是所有的遗产都能换钱,所以终于有一天它会被这个失速的时代代谢掉——就像是我现在讲的家乡话一样:所有的声调似乎全对,但是我已经几乎失去了所有描述我家乡的特殊语汇。
    【详细】
    60662444
  • 木卫二
    2013/4/9 12:59:17
    美姐和三姊妹的故事

    好几年前,网络上流传有一批“旷世奇书”。它们不是非法读物或者自制印刷品,而是一些有作者署名、出处确凿的出版物。这其中,《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是如雷贯耳的一本。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观点,《美姐》里的二人台绝对是庸俗、低级的黄色歌曲,纯属“色情引诱之声,精神麻痹之剂”。铁蛋他爹和美姐对唱、铁蛋和大女儿在黄土坡上的高歌嘹亮、铁蛋自己登台表演、三女儿改走“靡靡之音”路线……无一处不是现成的靶子,可以直接充

    好几年前,网络上流传有一批“旷世奇书”。它们不是非法读物或者自制印刷品,而是一些有作者署名、出处确凿的出版物。这其中,《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是如雷贯耳的一本。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观点,《美姐》里的二人台绝对是庸俗、低级的黄色歌曲,纯属“色情引诱之声,精神麻痹之剂”。铁蛋他爹和美姐对唱、铁蛋和大女儿在黄土坡上的高歌嘹亮、铁蛋自己登台表演、三女儿改走“靡靡之音”路线……无一处不是现成的靶子,可以直接充当批判对象。当然,如今的二人台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育。由歌及人,《美姐》的创作意图很简单。二人台本是流传乡间的小曲,表达下男女的相思爱慕,比较直接、相对赤裸,自然不可能是文化人眼中的旷世情缘,流芳百世千古。在电影里,歌曲大多以民歌对唱形式出现,而《美姐》还有另一片名:《铁蛋儿的情歌》。很多人惊讶于郝杰前作《光棍儿》的老头和性元素,颇有些惊世震俗,但事实上,农村本来就不见得是“封闭保守”。即便偷情,也可光明正大。到了《美姐》,郝杰摆脱了上一部的群像,以《光棍儿》里面风头劲爆的二人台为引,塑造了一个主人公铁蛋、一段阴差阳错又纠葛不断的爱情故事、一条二三十年的漫长时间主线。结果,这种以个人带出变迁历史的野心,同样导致电影遭遇了诸多的调整麻烦,也导致最后成片显得不是那么完整,就像我觉得《光棍儿》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完整”或“完美”(这可能与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美姐》比较明显的问题瑕疵包括:文革十年后,开场的小屁孩铁蛋突然苍老,满脸沧桑。选冯四(内蒙古知名二人台演员),显然要照顾二人台的原汁原味,可在人物形象上,不知是力所不及还是忽视了时间跨度,影片多少不是太让人信服。与《光棍儿》的当代背景不同,《美姐》需要持续做旧的时代感,除了外在表现(屋子或衣着),还要有内里的差异(时间跨度)。虽说从毛时代到邓时代,对一个僻远内陆乡村,它可能不会留下太多时代痕迹,可电影还是应该让人注意到。或许是预算有限,在这些方面上,《美姐》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与缺点相比,《美姐》让人震撼或感动的地方更多。除此之外,郝杰依然保留有独特的幽默感,异样的欢乐。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当属铁蛋的婚事,铁蛋和美姐的大女儿好上了,可惜两小无猜不做真,那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他在蒙古汉子面前高歌,好像脑壳烧坏了一般。他继续脑壳烧坏,骑上驴子去抢亲,结果不省人事被驮了回来。他终于烧坏了,被架着结婚,娶了美姐的二女儿,对着驴子嘶哑地干叫……如若到此,《美姐》也许真是一桩悲剧。然而,铁蛋没有深埋在过去,二人台的剧团带走了他。同时美姐的三女儿出现,电影又出现了一道亮色,由喜到悲,又从悲转正。叶兰一人分饰三个角色,分别是美姐、大女儿和三女儿。美姐是小铁蛋的情感投射对象,也是一个女性形象的化身。她会笑会唱,美丽大方,充满了诱惑(含糖一幕)。长大后,美姐的形象一分为三。铁蛋以情郎、丈夫和姐夫的身份,走西口闯三关,最终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耳语中收场。这是历经时间的生活发现,也是心碎无奈的成长寓言。步步追随,还是化作了一声叹息。在其他方面,电影好像又不止于爱情本身,它肆意飘荡,摇曳狂乱,有忠实的二人台表演纪录,更有对台PK时那肆意扭动的胖女郎。《美姐》可以是黄土坡上的呼喊,也是草原卡车的自由欢唱。说来可能有些可笑,我从这些地方,仿佛看到了第五代的母题:人与土地的相伴和依恋,导演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故土充满了迷恋。从翠巧到美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至于庄稼向日葵乡间骑士,任你想象发挥。或许,《美姐》还有《光棍儿》的那点子荤——如果要是没有点子荤,哪里能来这么多的人?可在《美姐》身上,我看到的更多是一出破碎的爱情故事。铁蛋和美姐,二人台和三姊妹,他们成为了时间风暴掠过后的尘土,扬起、卷离,又得以复归。【北京青年报】

    【详细】
    58381572
  • 王三折
    2013/4/6 10:06:55
    铁蛋的情歌——透着原始生命激情的电影
    今天看了郝杰《铁蛋儿的爱情》发生在长着金黄色向日葵,也长荆棘和青草的黄土地上的故事,一部透着原始生命激情的电影。
       我喜欢那个穿着鲜红色肚兜,有点儿露着光屁股,奔跑着追走西口女人的马车的男孩儿,一路尘土飞扬,他还不愿停下来。路边的田地里,生长着梵高也曾画过的向日葵,始终向着刺目的金黄太阳。
       一个男孩,在最好的童年里,爱慕一个成熟美丽的“姐姐”,并且发誓要自己长大了娶这个女人做
    今天看了郝杰《铁蛋儿的爱情》发生在长着金黄色向日葵,也长荆棘和青草的黄土地上的故事,一部透着原始生命激情的电影。
       我喜欢那个穿着鲜红色肚兜,有点儿露着光屁股,奔跑着追走西口女人的马车的男孩儿,一路尘土飞扬,他还不愿停下来。路边的田地里,生长着梵高也曾画过的向日葵,始终向着刺目的金黄太阳。
       一个男孩,在最好的童年里,爱慕一个成熟美丽的“姐姐”,并且发誓要自己长大了娶这个女人做媳妇儿。这是一个男孩子比较普遍的童年经验,也许这女人是邻居家乖巧善良喜欢自己这样可爱小孩子的姐姐,也许是待自己最亲的年轻的姑姑或者阿姨,也许是其他一些孩童时倾慕的漂亮女子,总之这个女神一样的女性,是这个男孩子童年里不可替代的最纯洁的想象,他会觉得如果和这样一个人过一辈子,是很幸福的事。多数情况下,这种想象会随着青春时代的到来,转嫁到一个自己倾慕的恋人身上。
       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一个理想的故事,家世背景,这些世俗文化习俗中的东西,往往会阻碍着怀有天真地老天荒幻想的痴情小儿女。
       那个因为失去爱情而抛弃亲人远走他乡,铁了心唱粗野嘈杂难为听二人台维持生计的年轻人,有种诗人的浪漫情怀,他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写不出祭奠一段感情的诗句。相反,他只能坐在家门口,提溜个旧瓶和无知的毛驴儿对饮,嗷嗷地学驴叫,跟驴子说“喝一口吧,喝了吧”。谁的青春不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涩,那种胸有诗意和美好,却难逃现实折腾,最终屈服,再至绝望而想着远走他乡。
       铁蛋不会像《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那样,拾起电影梦想,最后带着不改的乡音荣归故里,然而他也有自己童年的梦想,这个梦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唱戏,竟然成了他铭记一段感情的东西,这歌词来自一年年一代代的民间艺人,不是他写的,他可能也写不出这样的东西,可是相似的人生经历总能通过一些旋律和词调得以传达,足以让他痴迷,跟剧团也成为他后来安身立命的营生。那是童年时候美姐和瞎子父亲种在他心里的种子,一旦经历过人世沧桑,这些曲辞就会在内心复活,充满情感张力,这是在乡土观念中,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
       二人台的歌曲和戏曲桥段占据了这部电影很多的内容,导演似乎有意地展示这些东西,可能是担心这种活的艺术,将在崇尚机械和信息的时代消失。传承了千百年的来自泥土和青草间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学院派艺术家拉到城市的剧院去演出,灯火通明服装考究音响效果很好的音乐厅里,经过美声训练的嗓子肯定唱得比铁蛋儿婉转动听很多。可是,那种生涩粗粝的泥土味儿、对着长空和西风怒吼的粗犷,却再也无从找寻;也不会有民间艺人,走在沉雄的土地上,广袤的天空下,爱着流浪路上遇到的女子,写下新的、令人听了肝肠寸断的小调。
       二人台有点儿像陕北民歌,像信天游和走西口那样的东西,来自于黄土地和蓬勃粗糙生命个体的嘶吼和呐喊,在生存成为生活主题的地方,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生命力反而显得坚韧有力,像生长在黄土高原的荆棘和杂草,拼命地吸取生命的养料,然后孤独死在为生命的欲望奔波的过程中。西部和北方的民歌,是不需要浅吟低唱的,而是像铁蛋那样,拉着大女子的手,或者并排站着,对着辽阔的原面,那上面长着秃子头一样的青草,有一片没一片的郁郁葱葱夹杂着土黄,开口用嘶哑的嗓音吼出来:山也挡不住风呀,雪也挡不住春,山神也挡不住人想人,满山山的湿土土长着十样样草,人里面就数妹妹你好……
       妹子你是世上的奇女子,我就是那地上的拉拉缨,苏阳乐队把民歌里的精髓都抓住了。没有碧云天黄叶地和霜然的离人泪,但“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马莲开花根连根,我和大女子从小心连心”“红铜烟袋,紫杆杆,呼啦啦想起我的那个老伴伴”,这种来自身边常见山水草木的比兴,也足够打动柔软的人心。民间的音乐,也很“荤”——十七八岁的女子水呀水灵灵,哪一个后呀,不想抱住亲一亲,大胆的张扬诱惑、释放肉欲诉求,粗俗里透着本真。
       铁蛋和一群女人在感情上纠缠不清,孩童时懵懂的对于女性的依赖和幻想,青春岁月里刻骨铭心的初恋,倾慕自己而自己却不愿辜负的少女,从无爱婚姻渐生亲情的妻子女儿。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如此,有奋不顾身地爱过一个人,有对命运的戏弄挣扎抗拒,然后远行和流浪,最后回归到世俗的生活中,接受为人父为人夫的亲情的呼唤,然后终老一生,世代相续。人的生命境遇会有不同,比如,生活在乡村或者都市会有物质条件的差别,会有对于这世界知识的或深或浅的掌握程度高下,还有对于生命体验的表达方式的差异,就像诗词电影和民歌一样,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有一种东西是共通的:这种生命体验,这种灵魂深处的诉说和凝视,这样的人生故事,相似,却也写不完拍不尽。
       目光炯炯善于占卜的种族/昨天已经上路,把她们的孩子/背在背上,或给它们贪馋的嘴唇/塞进下垂的乳房…… 流浪的波希米亚女人们的孩子,一直在繁衍生活和相爱离别旅行,生生不息。
    【详细】
    5835203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