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十年前看这部电影,甚至两年前看这部电影,我都会一笑置之——普通的讽刺喜剧嘛,好莱坞最拿手。
但是,疫情之中的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我却笑得很难受——那些本来是出现在拙劣电影中的情节,在新冠的加持下,都成了真的。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一样,所有的荒诞都变成了现实。我不能再把这部电影称之为喜剧,因为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百态
要是十年前看这部电影,甚至两年前看这部电影,我都会一笑置之——普通的讽刺喜剧嘛,好莱坞最拿手。
但是,疫情之中的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我却笑得很难受——那些本来是出现在拙劣电影中的情节,在新冠的加持下,都成了真的。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一样,所有的荒诞都变成了现实。我不能再把这部电影称之为喜剧,因为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百态。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从一开始就用大新闻抓住了观众——深夜里,并非一流的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做课题时偶然发现了一颗彗星,它的轨迹正直直指向地球,六个月后人类就将毁灭。如果你是这位女博士生,你会怎么做?你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说服首脑,引起政府的行动,安抚人们的恐慌,以及不让人叫做骗子?
从发现彗星到最后人类的结局,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愣是没空上厕所。一边看着左中右派正派反派在荧幕上进行夸张的表演笑得要死,另一边又觉得可悲啊,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影片只不过把听起来没那么爆炸的名词“新冠”换成了爆炸一点的“彗星”,但看各方跳梁小丑的反应:
总统只关心大法官人选和中期选举,甚至为了选票要把彗星撞地球的消息押后;
副总统就是总统的牵线木偶,只会拍马屁;
幕僚长直接是总统的裙带关系——亲生儿子,一副弱智脑残样子,数都算不清,还拎着个女士爱马仕仿款包包;
三星上将谎称白宫零食要收费,骗女博士生的零食钱;
Bashliif的创始人Peter一副自己是甘地的嘴脸,是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的集合,潜台词是最有钱就是最聪明,最有钱就是最有权力的圣人做派;
左中右派轮流上台表演,简直就是为新冠大打出手的舞台版。一派说要Look up,“抬起头来看看,彗星是真的,马上就要撞上来了!”;一派说Don't look up,因为抬头会让你失去自由。把“Look up”换成“Wear your mask”,或者“Covid is real”,就明白美国社会为什么会为这个看似简单、小孩都能理解的科学道理来一次械斗;我们被淹没在各种似是而非的话术里,而每个人都可以发言的网络加速了这一混乱;编辑过、审查过的新闻没有反响,而sensational的阴谋论甚嚣尘上,因为流言是如此容易传播,就像电影的那个电视访谈节目一样,节目的内容完全根据收视率走,通过网络监测社交媒体对每个话题的实时反应。彗星要装上地球这一题目要排在AG姐和男友分手的八卦之后(她演了她自己)。
而讽刺的是,最后消息终于能传到全世界,也是靠了AG姐的网络直播演唱会,她亲自唱出:“要相信科学家”的歌词——通过自媒体打倒自媒体,通过流言打倒流言。如果人类的传播方式走向了这一路径,我只能说,看起来彗星灭绝地球还是个不错的结局。
小李子在电影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为什么你们要把一切都搞成轻松的玩笑?为什么你们能不能听科学家说一句?”
人类已经失去了沟通能力和聆听的能力。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鸡同鸭讲,各自在各自的世界中高声呼喊,但对方却根本听不到。美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分裂,却无人能拯救,只能滑向更加分裂的深渊;电影里用“向上看”和“向下看”的箭头徽章讽刺地表现了这一点;而解决方案呢?只能是拍部爆米花电影表现这个故事,我觉得导演简直连自己这部电影也给讽刺了。
这部电影是打着灾难片名字的讽刺喜剧片。看预告的时候,以为是《2012》、《后天》这样的灾难科幻,轻松的爆米花电影,当做在平行世界发生的事情,看完了可以回味我们正常的幸福生活;看完了才知道,这部电影恰好相反。总统是官商勾结、靠着反派乔布斯的竞选资金上位的傀儡;其他电影的如同布鲁斯·威利斯的战斗英雄形象,在这部电影里是在草坪上咒骂孩子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者;军舰、国旗、总统的权威,全是跳梁小丑在舞台上的表演;半夜里总统跑到军舰上演讲,说完“我们可以拯救世界”,后面就“砰”地升起一大团烟花,我当时就想给这电影打十分。
疫情之后,我们再也不会看着这些烟花感动了;不管背后是不是电影所演的那么不堪,我们都已经不再信任他们(不管是哪个国家);疫情带来的不止是生活的改变,还有世界观和心理的改变——我们信任的机制并不能保护我们,关键时候,从上至下,每个人都露出了人类的本能:贪婪和自私。除非再来一个甘地,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带领人类脱离困境。我们最后可能只能像那群追求真理却无法传播的科学家一样,回到家人和朋友身边,在密歇根小镇的家里吃最后一次烛光晚餐,成为脆弱的、被彗星摧毁的人类一员吧。当彗星穿过大气层、美丽的火花四处炸开的时候,比军舰后面的烟花美多了,起码它是真实的。
尼采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现实是,彗星已经来了,人类还在争吵。在疫情的两年中,我仿佛一直生活在超现实中。两年前的我也许想象过战争,想象过自然灾害,却压根没有想过我们会一直生活在口罩之中。黑死病似乎是神话传说,西班牙流感让人不解:不就是流感吗,为什么有这么人死?《未来简史》一书的作者曾说,人类已经战胜了饥荒、疫病和战争,现在的追求应该是幸福和永生。人类是多么乐观啊。就在几年之前,中产阶级追求的美丽新世界正在大片大片地展开画卷,一场疫情却让一切原形毕露。人类原来是如此脆弱,不管是疫情,还是彗星,还是我们信誓旦旦要为之奋斗的意识形态。
在看mindhunter,同时在看youtube上SKD的纪录片。serial killer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真是有意思的论题。目前印象最深前三,Edmund Kemper, Ted Bundy, Charles Manson。其中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情最复杂、其行为和心理呈现形式矛盾性最强也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本剧里频繁出现的Edmund Kemper了。【建议观看Kemper真人的几个访谈。
在看mindhunter,同时在看youtube上SKD的纪录片。serial killer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真是有意思的论题。目前印象最深前三,Edmund Kemper, Ted Bundy, Charles Manson。其中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情最复杂、其行为和心理呈现形式矛盾性最强也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本剧里频繁出现的Edmund Kemper了。【建议观看Kemper真人的几个访谈。虽然很多人觉得Cameron Britton did a wonderful job,但真正的Kemper比剧中还要让人觉得intriging得多】
His story is a combination of abusive mother, psychological trauma, rage, loss of control, confusion, self-testing, self-loathing, self-battling, high intelligence and clear-minded crimes. 这是我看的这么多serial killer纪录片中,采访者(包括本部剧男主角原型John Douglas)表示同情和痛心最甚的killer,甚至有几位一度表示”I like him”, “he is a likable guy”, “never, ever felt unsafe in his presence”。
几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他的智商145,曾通过记忆survey的题目来通过精神测试。
他第一次杀人在15岁,对象是他爷爷奶奶。他讨厌他奶奶,但很喜欢爷爷。他说杀爷爷的原因是——不想让他deal with奶奶死了的这个事实,怕他受不了。
他跟很多警察关系不错,还曾经想做警察,因为2米多的身高被拒绝了。
他杀的几个女孩都是非常pretty, young, outgoing, innocent 的姑娘。但他杀死她们,然后砍下她们的头,与头和身体分别发生关系,然后肢解尸体扔掉。残暴至极。
他接触受害者的方式是开车偶遇hitchhiker,然后带到偏远处杀死,把尸体运回家处理。在开始杀人之前,他接了几个月的hitchhiker,车里藏着的作案工具不断升级,他说他想看看到底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杀了最后两个女孩以后,他又接了两个女孩。这次他非常努力的控制了自己,甚至没有走女孩们要求走的一条通向他第一次杀人现场的偏远的错误的路,而是坚持把她们从正确的路线送到正确的地方。(他在采访的时候非常细节且冗长的叙述了这一段经历和心理过程。我觉得他很“proud”和“满意”自己控制住了。虽然他在一个星期以后就杀了他母亲。)
他母亲从小口头和精神上虐待他。他声称他其实一直把其他女孩当母亲的替代品来杀。他最后两起谋杀的对象是他母亲和母亲的朋友。他对母亲的尸体做了同样残暴的事。他对母亲非常憎恨,但又非常渴望得到她的爱。有一次他在复述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居然哽咽了。一个平静地叙说自己残暴的杀人经过、分析自己动机、让人觉得几乎没有感情的人,哽咽了。
他在杀了母亲后开车离家,一直开了三天,最后停下在路边电话亭自首。”It had to stop.”他说。
他入狱后,帮助最早一批心理犯罪学家(比如John Douglas)建立了心理犯罪理论体系(像本剧里面一样,这是FBI的一个program,采访了很多serial killers,Kemper是其中一位)。他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曾经的经验给心理犯罪学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角。
他在法庭宣判的时候,请求判自己死刑(而且是折磨致死)。他曾多次waive自己假释听证会,认为自己以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他确实口头威胁过几个采访者说要趁他们独处时伤害他们(就像最后集对Holden那样)。但他后来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看对方的反应。For fun。
有些人说他让他们毛骨悚然,因为他重述和分析自己罪行的时候冷静、有逻辑、语速快、正常得吓人。如果不知道他犯下的罪行,很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别人的案子。他极度疯狂和残暴的犯罪手法跟眼前这个看起来平和、理性和显然非常聪明的人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有人说他是psychopath,完全不会remorse,是个操纵人心的大师,完全知道对方需要听到什么,然后表演出来(这更像Ted Bundy)。有人说他更多的是antisocial,在成长的社会化和identity形成过程中遭遇巨大挫折,无法建立跟人正常关系,但明显会有remorse和conscience。这个人的思想、心理、完全分裂的行为,像个巨大而intricate的谜团,让人着迷。
根据几个纪录片的一点主观分析(obviously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materials to dig in, and they may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他因为强势、控制欲强的母亲,一直处于强烈的loss of control/power的状态,觉得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无法掌控。一方面,当出现矛盾的欲望和想法时(比如想杀人,但是知道杀人不对),他在做出行为前无法predict自己的行为,所以必须不断尝试、测试自己。如果能够“自控”,他也会觉得一定的控制/成就感。另一方面,Killing fantacy和真正实施killing让他得到了控制他人的快感,一种让他觉得更powerful的快感。因此他像沉迷毒品一样,先是沉浸在fantacy中,然后一旦开始杀人便无法停下。
从刚开始pick up hitchhiker的时候,他是用一种比较良性的方法获得掌控感:在pick up的过程中试着测试自己的自控能力,从能够控制自己的杀人欲望中可以获得满足和正面反馈。然而,他刚建立起的自信回家后马上会被母亲摧毁。光是自控已经不能填补他的失控感了,所以他turn to killing,一种让他获得更大快感和control的方式。一旦他lose self-control(第一次杀人),他就陷入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在母亲面前被剥夺控制权的双重负面反馈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控制自己,以杀人的方式发泄自己在母亲身上的怒火,而这样的发泄让他觉得更难自控;另一方面,杀人的快感又不断给自己“in control"的delusion,不断增加正反馈。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放弃了自控,投入到了killing spree中。也正因为如此,在最后终于说服自己“这样做不对”以后,他决定回到“自控”的轨道上来。在这次成功自控的经验后,他终于决定不再逃避和伤害其他人,而是deal with他认为的一切的源头:他的母亲。
我认为他是会有remorse,也会有负罪感和良知的。但是他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而且受到一定程度的abuse,无法与人形成情感联系,因此难以跟人达成共情。他从受虐待、逐渐心理变态、杀人、认罪、事后分析的过程中的关注重心一直是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是否能控制自己,自己是否得到满足感。但是他的感受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说,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一直受到母亲的贬低,他一直觉得自己在所有人、尤其是女性眼里都是毫无魅力、笨拙、socially awkward的人。所以他说自己虽然不是生理上不举,心理上却是不举的,毫无自信。也因此他要杀死受害者后再与之发生关系,因为他觉得活着的她们肯定会厌恶、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在性上很无能、笨拙。只有她们死后他才敢放任自己跟她们发生性行为。
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智商。虽然他不是Ted Bundy那样典型的narcissist,而且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自卑和逃避,但他在interview的时候,一旦讲到他显得比较聪明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满足感的时候,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点点得意的表情。他明显也认识到,或者自认为,他比很多人聪明很多。然而他在描述杀人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流露,大多时候是cold, distant, indifferent的,偶尔会皱皱眉头。他跟Douglas说,他第一次杀人想的不是“it felt great!”,而是“it's so damn tough"。他并不是sadist,enjoy的也不是killing本身(他后来选择用枪直接结束受害者的生命,而不是用刀多次捅刺),而是死后对她们身体的绝对拥有权。
他对受害者肢解、强暴的行为,是他在自动或者强迫自己dehumanize和objectify受害者后作出的行为。也正是基于这种对受害者的物化,他通过与她们被肢解的尸体发生关系、保存受害者头颅,能产生“拥有”“所有者”的感觉。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不被爱的人经常会有的渴求:我希望能拥有一个东西,完全是我的东西。只是他的病态心理让他完全超出了正常的“possess”的范围。然而一旦他把受害者看成“人”,他会表现出一定的负罪感。这在他的一次采访里也表现出来了:”those PEOPLE, not THINGs, those PEOPLE would still be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if I had the courage to make that decision (to turn myself in)”。他说这话的时候眉头微皱。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和杀人冲动,但同时他的大脑又极度清醒。他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这次会杀人,清醒的用小技巧打消受害者上车前的疑虑,清醒的知道要杀掉witness,清醒的提高自己的杀人技巧,清醒的利用反侦察手段处理尸体,也同时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错事。但是他的情感需求太overwhelming了,理性聪明如他也无力reason himself out。他一方面是用各种技巧躲避被发现,一方面内心又呐喊着求别人发现他、制止他。所以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没有顺从自己的理智逃走,而是打了那个电话。“It had to stop.” 他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拯救。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高效的大脑和非常失控、扭曲的心理的结合体。可怕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他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他一方面用着直觉和心理需求推动自己的暴行,一方面又用强大的大脑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步骤。普通人觉得这样的人可怕,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常正常,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压倒他们,普通人觉得在这样的人面前非常vulnerable。实际上,这样的人的内心也非常delicate和vulnerable。想象一下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充分给予他关爱,家庭和睦,父亲留在身边,他也许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精英。毕竟哪怕是他遭遇了那些遭遇,犯下残忍罪行,在监狱服刑赎罪的时候,都能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他明明可以做个above-average的好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是一个智商远超145的super-high functioning psychopath, and cleverly mixed up some truths with lies so that some fact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without revealing his true nature. All those leaking emotions and remorse were just pure acting. A world-class liar.
一些对Kemper是否是psychopath的讨论:https://www.quora.com/Is-Edmund-Kemper-really-a-psychopath
以及Quora上对psychopath(primary psychopath),sociopath(secondary psychopath),antisocial disorder personality和bordline disorder persionality的讨论:https://www.quora.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psychopath-and-a-sociopath-1
按照“psychopath是天生的,(生物)化学上无法感受情感” vs “sociopath可能有先天的一些因素,但主要是后天遭遇trauma形成的,情感和良知的缺失主要是对自己受到trauma的心理保护机制引发的emotional disturbance”来粗略划分的话,Kemper应该更像是high-functioning sociopath。
Kemper因为受到母亲虐待而不能跟人产生情感链接,变得易怒、不能自控的想伤害他人,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受到child abuse的6岁小女孩。我在另一部剧的评论里提到了她: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0281/discussion/615788010/
这种剧给一星
那极光之恋怎么给??
剧情是有bug 不去细想也不会影响整体流畅 这样不算及格吗?
一定要以外国那些牛逼到炸裂的剧的水准来当标杆 也是不符合当下国情吧
一直说翻拍改编的编剧导演智商不在线,从不根据当下国情生搬硬套,那我们看剧是不是也用被英剧美剧养刁的眼光来直接评价呢
多给这些从一定角度来说,达到及格标准的剧一些正面的
这种剧给一星
那极光之恋怎么给??
剧情是有bug 不去细想也不会影响整体流畅 这样不算及格吗?
一定要以外国那些牛逼到炸裂的剧的水准来当标杆 也是不符合当下国情吧
一直说翻拍改编的编剧导演智商不在线,从不根据当下国情生搬硬套,那我们看剧是不是也用被英剧美剧养刁的眼光来直接评价呢
多给这些从一定角度来说,达到及格标准的剧一些正面的评价省的一辈子都只能看极光之恋这样的烂剧啦!
虽然蓝正龙的演技真的捉鸡,也是面瘫派的一员大将惹…里面有几个剧情也是好想吐槽呢!
不过整体值得鼓励好评的好吗!!
结尾真的很仓促了,毕竟原版还是挺多集的吧??压缩在三集里要讲清楚真的是太为难我们的本土编剧了!
文/张千艺
糖妹张籽沐第二部女主剧,第一部《武林萌传》是真滴傻X,如今张籽沐上初一演高中生没有违和感,接近一米七的身高也很出挑。剧作分饰性格大不相同的三个角色演技也是??,不愧是从小就就演大戏的。
剧本很不错的地方在于一个自卑胆小的,成绩差的高一女学生安静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太妹,一个甜美惹人爱的乖乖女,这两个人物跟安静本身内沉默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反差,最重要的
文/张千艺
糖妹张籽沐第二部女主剧,第一部《武林萌传》是真滴傻X,如今张籽沐上初一演高中生没有违和感,接近一米七的身高也很出挑。剧作分饰性格大不相同的三个角色演技也是??,不愧是从小就就演大戏的。
剧本很不错的地方在于一个自卑胆小的,成绩差的高一女学生安静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太妹,一个甜美惹人爱的乖乖女,这两个人物跟安静本身内沉默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反差,最重要的是安静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人物,与人物对话,最终在人物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敢于直面排挤、不公、与校园暴力。整个故事下来,主角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这便是剧作中的“人物弧光”,故事动机也很足,安静的最终戏剧目的是变成勇敢的女孩,最后她也在与小说中多位人物交心成长后达到了这一目标。
导演的专业基本功扎实,但很多戏份远离现实的高中生活,把他爸安排到自家公司当运营总监的戏份更是让人惊掉下巴,雷人!可见导演缺乏真正的生活经验,也没有深入高中校园去体验生活,导致这部剧脱离现实。另外那些飘渺好看的光,慢动作还是陷入了校园剧俗套的制作模式。
冲着张籽沐看完了这部剧,写一点感想占坑豆瓣上的第一篇剧评。总体打个三星,张籽沐的表演四星。
以前挺喜欢看tvb陈浩民版的那部《封神榜》,总觉得那就是少年英雄,哪吒、杨戬、雷震子意气风发,讨伐商纣,辅佐姬发建立大周朝。然后就好多年都没有再看过这样意气风发的少年神话英雄了,直到看见《大泼猴》,虽然大泼猴里面还是有杨戬,一样是主要角色,233333大泼猴跟哪吒一样,身有傲骨心有热血,但又同样面临不公平的命运,直到有一个转折点,才选择爆发,跟自己跟世界作斗争。
以前挺喜欢看tvb陈浩民版的那部《封神榜》,总觉得那就是少年英雄,哪吒、杨戬、雷震子意气风发,讨伐商纣,辅佐姬发建立大周朝。然后就好多年都没有再看过这样意气风发的少年神话英雄了,直到看见《大泼猴》,虽然大泼猴里面还是有杨戬,一样是主要角色,233333大泼猴跟哪吒一样,身有傲骨心有热血,但又同样面临不公平的命运,直到有一个转折点,才选择爆发,跟自己跟世界作斗争。
#剧本糟蹋了演员他们的演技,芝麻胡同是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俗、狗血、毁人三观、臭不要脸的垃圾电视剧。
看了芝麻胡同,三观被极速刷新,还京味电视剧,说北京话就代表你的电视拍得好吗?老舍写的正红旗下,不也讲老北京的故事,可是立意不知比这部所谓“京味”高出几个银河系。京味只是语言,把旁支当卖点,这不是舍本逐末吗?真可笑!
#剧本糟蹋了演员他们的演技,芝麻胡同是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俗、狗血、毁人三观、臭不要脸的垃圾电视剧。
看了芝麻胡同,三观被极速刷新,还京味电视剧,说北京话就代表你的电视拍得好吗?老舍写的正红旗下,不也讲老北京的故事,可是立意不知比这部所谓“京味”高出几个银河系。京味只是语言,把旁支当卖点,这不是舍本逐末吗?真可笑!
最可怕的是这种导演还要拍“京味”电视剧,真的厚颜无耻,北京人知道你拍这么恶心的“京味”电视剧不知道会不会恶心的吃不下饭?
这部剧到底想表达什么?
剧情发展到现在,我怎么觉得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特别肮脏和恶臭。从来没听说过政府逼着人离婚的,旧社会三妻四妾的就给一刀切离婚吗,要不要这么荒唐,把观众当白痴吗?赌王何鸿燊怎么没看见政府逼人离婚?而且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有事物都百废待兴,政府部门工作会这么清闲去逼人离婚?最多宣传倡导一夫一妻制,怎么可能强逼人离婚?
人是有感情的,不是石头。该有的温情,这部剧一点也没有。
牧春花人物设定不是敢爱敢恨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吗,怎么变成牺牲肉体拯救男主,这种台湾八点档狗血剧里出现的烂俗女主,甚至比这更庸俗更恶臭。严振声不是妻管严吗?怎么有了小老婆就变成大男人了?怎么扶持严振声走过风雨的发妻林翠卿,生了病被人偷偷离婚,还得忍受牧春花的义正辞严的“教诲”?怎么抗日战士严宽回到家中,谁人也不待见?兄弟娶了自己老婆,自己的儿子叫兄弟爸爸,严振声说句对不起就完事了。
牧春花和严振声,这么刻薄冷漠自私还把主角光环占为己有,编剧要脸吗?
这个人物本身就是混乱不统一的,剧情支离破碎,现在编剧怎么了?写得简单粗暴没逻辑。编剧该有的人文素养,该有的人文关怀一点也没有,女性在编剧笔下就是怀孕的机器和为男人自我牺牲的产物,是物品,是工具,从来也不是人。
在这部剧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庸,任务就是捕捉男人、守住男人、生养孩子、牺牲自我、平衡婚姻和男人的事业。
不是说要文化自信吗?
不是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吗?
不是要给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垃圾电视剧干吗?
这是文明倒退,也是观众的悲哀。
给的两颗星,是给演员表演的,演员是用心的。这么优秀的演员阵容,演了这种丑陋的电视剧,很可惜。
牧老爷子和佟麻子的死亡对决台词真的感染力超棒,刘蓓老师演得真的很好,郭秉聪和海一天始终在自己的人物里,没有出去过,落魄的无赖大少爷和一生戎马好色军官,人物的表演和体现很真实。
佟麻子就几场戏也演的很好,坏的简直人神共愤。春花的台词硬,身体也很硬,尬演,缺少人物感情,空有躯壳没有灵魂。还有何冰和俞老爷子,人物性格刻画的很好,严的懦弱,俞的迂腐都表现出来,演得很好。还有张光北客串演的国民党高官也演得很好。
这样子的剧集传播的文化是低贱的,对于观众和优秀的演员来说是一种精神摧残和视觉污染,以及对女性的人格侮辱。
所以,这部戏的编剧就此打住,不要再写剧本了。你庸俗肮脏的审美、低级的趣味把诙谐的北京话弄得不三不四,把演员弄得也不三不四。不要写了,请不要荼毒孩子的审美。
以及这部剧的导演,你厚颜无耻的讲
“下一部京味剧还拍不拍,怎么拍?”
作为一个导演,你不配拍任何文艺作品,因为你没有审美,没有对美的追求,只有对丑陋肮脏的事物的美化。
你亵渎了演员的精湛演技、观众的热切期盼以及对作品的敬畏。
6集看完啦,有很多片子的影子:比如《解除好友》Unfriended 2014,《解除好友2:暗网》Unfriended: 6集看完啦,有很多片子的影子:比如《解除好友》Unfriended 2014,《解除好友2:暗网》Unfriended: Dark Web 2018,《网络迷踪》 Searching 2018。 关于“观众画面”即“电脑桌面”的拍摄手法,非常“解除好友”1;主角无意间“捡”了杀人视频,也像“解除好友2”里捡了笔记本(那个是被设计),被视频“主人们”追杀且拍摄,解除好友系列是玩得真科技“黑” 在我个人看来,这部剧挺好的呀。剧情的衔接,动作的设置都挺不错。曹焱兵、夏玲还有其他人物的个性都设置得挺鲜明的。 是不是因为没人看,所以没有出第二季、第三季呀?真是可惜。 在我个人看来,这部剧挺好的呀。剧情的衔接,动作的设置都挺不错。曹焱兵、夏玲还有其他人物的个性都设置得挺鲜明的。 是不是因为没人看,所以没有出第二季、第三季呀?真是可惜。 一直在追unnatural,个人认为今年冬季最佳日剧,关于法医题材调查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单元剧,每集都有一个新的案件,剧情紧凑不拖沓,悬疑的氛围中穿插了朦胧的感情线还有一些笑点,剧中每个案件都聚焦了当下的舆论热点现象,暗示长期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一直在追unnatural,个人认为今年冬季最佳日剧,关于法医题材调查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单元剧,每集都有一个新的案件,剧情紧凑不拖沓,悬疑的氛围中穿插了朦胧的感情线还有一些笑点,剧中每个案件都聚焦了当下的舆论热点现象,暗示长期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每一集都是从头到尾目不暇接的恋爱修罗场。对于剧中脱口秀提出的犀利问题,三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又都因为男女关系而正在心烦意乱中的女主们答案更是怼到对方词穷。 每一集都是从头到尾目不暇接的恋爱修罗场。对于剧中脱口秀提出的犀利问题,三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又都因为男女关系而正在心烦意乱中的女主们答案更是怼到对方词穷。 烂得让我震惊,开场用了《采珠人》名段的大提琴改编进入,我还觉得挺惊艳的,以为能回溯当初看司马辽太郎原著时那腔热血。结果整部片子因为竭力压缩篇幅的关系,一路下来就相当于在不停快镜之中。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基本上全靠对白和旁白交待,别说没看过小说的人,哪怕日本观众都未必知道里头的敌对双方究竟是因啥要对立、血流成河到底是为了哪般。以山南敬助切腹事件为例,他叛逃和冲田总司 烂得让我震惊,开场用了《采珠人》名段的大提琴改编进入,我还觉得挺惊艳的,以为能回溯当初看司马辽太郎原著时那腔热血。结果整部片子因为竭力压缩篇幅的关系,一路下来就相当于在不停快镜之中。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基本上全靠对白和旁白交待,别说没看过小说的人,哪怕日本观众都未必知道里头的敌对双方究竟是因啥要对立、血流成河到底是为了哪般。以山南敬助切腹事件为例,他叛逃和冲田总司追返的过程就一句话带过,前头还聚头喝酒,后边镜头就切到冲田给他介错了,试问谁能因这种叙事而产生代入感?更别说新撰组在幕末的历史动荡中处于的微妙境况,那必须得是花大量篇幅娓娓道来才能出戏的,但是电影为了赶进度,一路只是作粗略说明,导致土方岁三这个人物压根都没立起来就死了,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在那儿奋战,没人看得明白,因为他跟进藤勇的友谊都没咋表述清楚。 整个看下来,就是仓促仓促仓促,而且连本该出彩的杀阵戏都很瘪,这真的很过分了。 女主设定我个人感觉非常奇怪首先就是从渣直接变纯爱,首先女主只要她感觉可以的就先交往(不一定是女主表白),女主为什么能接受首先就是因为她想通过“接触”的方式来排遣她心中的感情(剧情原话),这个“接触”是≥亲吻(这体现女主的第一个设定渣)纯爱设定有点快是一直袒护男主然后和其他男的保持距离(就设定完成),真的女主的人设模模糊糊的,男主帮助她,她觉得男主人挺不错因为没有人对我做过这种事情 女主设定我个人感觉非常奇怪首先就是从渣直接变纯爱,首先女主只要她感觉可以的就先交往(不一定是女主表白),女主为什么能接受首先就是因为她想通过“接触”的方式来排遣她心中的感情(剧情原话),这个“接触”是≥亲吻(这体现女主的第一个设定渣)纯爱设定有点快是一直袒护男主然后和其他男的保持距离(就设定完成),真的女主的人设模模糊糊的,男主帮助她,她觉得男主人挺不错因为没有人对我做过这种事情,真的说个过点的女主和之前那些男的只要你不上我,你对我做什么都无所谓,再说说男主在行动上挺勇敢,就是在情感上懦弱,被学妹(绫户)告白首先不回应,直接逃避大哥你是有女朋友的,学妹(绫户)真的6先跟女主说我喜欢男主,然后又跟男主表白。这个番还有一个特别恶心的东西就是你只要带点“宅”元素就一定会被看不起,侮辱,欺负(番里三个宅男主,男二,学妹)感情关系:男主喜欢女主,女主喜欢男主,男二喜欢学妹,学妹喜欢男主,男三喜欢女主,女主弟弟(没有血缘关系)喜欢女主。甜不甜应该就是工业糖精,我看完了女主设定真的感觉甜不起来,第一集和第八集被劝退的人特别多(特别是第一集能让无数纯爱战士直接劝退),主要还是少女漫讲男主的事情都讲的比女主的多,这个番的人设不能深挖太矛盾了,还有就是第十集给女主的补充也没有补充的特别好,第一次写长评,有问题请提出。 实在太爱此片,分三点陈述它的好 1. 结构精巧 “悼亡电影”最令人害怕的,是平铺直叙编排主人翁一直垄罩于低气压中,任凭演员演技再细腻,观众在两小时内迟早会麻木。此时“设置悬念”就是好用的招数,本片用了两次悬念,第一是“被告知儿子死了->怎么死的?->死的不是你儿子”的悬念,第二是“第三幕开始气氛异常->儿子死了->怎么被老爸害死? 实在太爱此片,分三点陈述它的好 1. 结构精巧 “悼亡电影”最令人害怕的,是平铺直叙编排主人翁一直垄罩于低气压中,任凭演员演技再细腻,观众在两小时内迟早会麻木。此时“设置悬念”就是好用的招数,本片用了两次悬念,第一是“被告知儿子死了->怎么死的?->死的不是你儿子”的悬念,第二是“第三幕开始气氛异常->儿子死了->怎么被老爸害死?”的悬念,前年《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也是利用“设置悬念”的高级悼亡电影。这两处加上很飞的第二幕都极具魅力的引领观众继续看下去,加上“第一幕-家庭、第二幕-战场、第三幕-家庭”本身就是个踏回原地的狐步舞!结构精巧、错落有致。 2. 摄影精心 全片出现两次“垂直俯视旋转镜头”,首先是老爸在军人告知噩耗完离去后,独自坐在椅子后出现,再来是儿子误以为被手榴弹攻击,枪杀全车无辜四人后伴随着烟硝与震惊。呼应着中段出现的故事“老爸被色情书刊迷惑,情不自禁“看着自己”做傻事,像殭尸般把家传经典卖掉换取色情书刊。”这组镜头太令我讶异,如此精准的传达当重大事件降临,不希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抽离、晕眩。Bravo!搭配主观、客观镜头的交叉使用加强“看着自己”的抽离感,倾斜的货柜和画象征人心的失落。摄影诗意,却有精心的骨干撑起。 3.对“宿命论”的有力论述 在看此片前,笔者对于“宿命论”是毫不相信的。假设没有铺陈,或者最后一幕“战车为了闪避骆驼,打滑冲到悬崖下”是顺叙的接在第二、三幕间,笔者肯定会噗嗤笑出声(是的,又是此片结构上的胜利。)但导演用第一幕的离谱误会、第二幕战争的荒谬虚无、第三幕父母的追悔自责,母亲以前就想堕胎,不想让生小孩的快乐如此理所当然,失去孩子又更加痛苦;父亲想要小孩,觉得是上天对于害死同侪所赐予的原谅,却又残忍的收回这种天启,并且是自己酿成的果,如此细节如此层层铺垫完全说服了我对于结尾的宿命论。 此片灵感来自以色列导演Samuel Maoz的生命体验:女儿坐公车上学,电视新闻却传来此公车被袭击,电话也打不通,最终女儿出现在家门口,原来没赶上那辆车!虽然根据访谈,导演本人也不相信命运,从女儿的遭遇觉得没有可汲取的教训,但我很感谢导演,说服我另一种看世界的宿命角度,相见恨晚,莫过于此。 七次的初吻女主是上辈子拯救了宇宙的女人...朴海镇李准基KAI李钟硕池昌旭玉泽演李敏镐..七次初吻...以上...然而我只看了一集...我仙贝的危险的上司...看全集会被气死的...女主的表现...标准懵圈...小结巴+懵逼脸+粉红苹果肌+眼球自带慢动作+脑补玛丽苏bgm...男主...们..各种硬汉撩人温柔迷人...气死我了...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波超长的...免税店宣传片. 七次的初吻女主是上辈子拯救了宇宙的女人...朴海镇李准基KAI李钟硕池昌旭玉泽演李敏镐..七次初吻...以上...然而我只看了一集...我仙贝的危险的上司...看全集会被气死的...女主的表现...标准懵圈...小结巴+懵逼脸+粉红苹果肌+眼球自带慢动作+脑补玛丽苏bgm...男主...们..各种硬汉撩人温柔迷人...气死我了...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波超长的...免税店宣传片...说白了就是...让一枚妹子招徕全世界迷妹的仇恨...以此为契机...打广告...气死我了...我是男神气死我了看了十五分钟的广告...要不是有仙贝我肯定给一星差评...气死我了... 看过了《夺冠》和《急先锋》,又迎来了《我和我的家乡》与《姜子牙》,但是不管哪部,都没有让我有观止的感觉,好像都有些不如人意。终于,在看过了《一点就到家》之后,我可以确定,原来国庆档最好的片子,是它! 看过了《夺冠》和《急先锋》,又迎来了《我和我的家乡》与《姜子牙》,但是不管哪部,都没有让我有观止的感觉,好像都有些不如人意。终于,在看过了《一点就到家》之后,我可以确定,原来国庆档最好的片子,是它! “现在全世界只有你称赞我有什么用呀”“我才不管它有没有用,我就是觉得你很棒,你棒我当然称赞你了”“你不知道,我在外面做事已经很辛苦,我有多辛苦你知道个屁呀”“对呀, 你每天出去做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相信你做的是好事,谁得罪你了,你去把他骂回来,你不要拿我当出气筒!”“因为我跟你熟啊”“那我就活该倒霉呀”“不怕坦白的告诉你,没错!”“所以你就.....”“就拿你当我的出气筒!YEAH!不服气 “现在全世界只有你称赞我有什么用呀”“我才不管它有没有用,我就是觉得你很棒,你棒我当然称赞你了”“你不知道,我在外面做事已经很辛苦,我有多辛苦你知道个屁呀”“对呀, 你每天出去做什么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相信你做的是好事,谁得罪你了,你去把他骂回来,你不要拿我当出气筒!”“因为我跟你熟啊”“那我就活该倒霉呀”“不怕坦白的告诉你,没错!”“所以你就.....”“就拿你当我的出气筒!YEAH!不服气呀, 走啊?”...“你为什么每次都知道我躲在桌下面?”“你每次都躲在桌下面啊,我有什么办法能够不知道你躲在桌下面呢!拜托你用点脑子想一想,再找几个新的地方来躲,好让我有一点新鲜感好吧!”“可是我不躲在桌下面,我怕你找不到我嘛!” “啊!!!!!!!!我真受不了你!你不要这个样子,我拜托你好不好,老婆,你不要这个样子,谢谢!”“哎,我只是一个血肉之躯,你每次都这样骂我,我不知道哪天我忍不下去了”“忍不下去你就走呀”“我去洗澡了”“我叫你走呀”“你会不会肚子饿呀,我下碗面给你吃”“(呆状).......(抱住)对不起呀,是我不对,我发神经!”“算了,究竟是什么事让你生那么大的气呀”“在金国有个很重要的医学会议,但是我没有资格参加”“谁说你没有?我说你有!”“全世界说我没有都无所谓,你说我有就...行了!” 这段夫妻吵架真的刻画的非常活泼生动了,以前看只觉得好笑,昨天再看一遍,到这里好笑之余还有点感动想哭。每次我们都会把最糟糕的情绪展现在家人面前,因为知道就算吵的再面红耳赤,天崩地裂,最后还是会温柔的和解。知道大家都是彼此相爱,所以才会肆无忌惮。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两种冲动并行,一种是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另一种是去卸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或许还有微信的朋友圈。尽管两种冲动看似对立,但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人类大脑因为生理机制和长期习惯形成的一种“冲动”,并不是我真的需要此时此刻去检查是否有新消息,也不是我真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卸载掉社交媒体。对于后者而言,我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两种冲动并行,一种是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另一种是去卸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或许还有微信的朋友圈。尽管两种冲动看似对立,但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人类大脑因为生理机制和长期习惯形成的一种“冲动”,并不是我真的需要此时此刻去检查是否有新消息,也不是我真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卸载掉社交媒体。对于后者而言,我也只是又一次被“灌输”了一种“观点”, 即,社交媒体是“坏”的。在这种意义上,人真的是一种很简单的动物,我们习惯于接受,因为接受是一种太容易的动作。推荐的广告,点开看看,推荐的视频,点开看看,推荐的新闻,点开看看,而无论链接后的内容和我们现实生活里的身份、形象、品味可能相差几何,先点开看看。Like, 既然有时间,why not。也许换个场合重新回顾我们的网络历史行为,我们会难以置信我们点击了一些如何愚蠢的玩意儿。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我也是在豆瓣动态上看到多个友邻推荐,并且刚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重新激活了我的Netflix点开看了, 不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愚蠢的。因为它引发了我太多共鸣。大概是两年前,我回国做田野的间隙去了一趟北京,看望了一下在当时还叫今日头条的地方工作的高中同学。那个时候头条刚刚改名为字节跳动,抖音还没有今天这么火,但已经出现了疯狂扩张的苗头。我去他的公司参观,我们聊起抖音,作为和数据研发相关的核心成员,他和我介绍抖音的各项功能,只记得当时我对这一款产品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看法,觉得其核心机制就是让人上瘾而且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而我们聊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向我展示了他的抖音界面,是很多可爱的小猫,即各种“吸猫”视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从他看那些视频的神情上,我读出了他可能也是一个短视频产品的重度上瘾用户。后来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现在百度已经不行了,很快就会被字节跳动超越,我当时还将信将疑。而今日,tik tok不仅火遍全世界,还significant到陷入中美商业大战之中。这是短短两三年前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是一个可怕而十分真实的幻觉,而这一点我最近才亲身感受到。虽然曾经一度是朋友圈重度刷屏用户,也偶尔在豆瓣上发点牢骚,但很少在纯陌生人社交媒体上生产内容。直到上一个月,我加入了鹅组,到目前为止发了两个帖子,其中一个是投票,没想到竟然有数百人参与了投票。这种现象会给你一种错觉,你的一个十分简单的行为影响了几百人的错觉。又或许这不是错觉,即便是在最微小的程度上,我的确影响了几百人的一种行为,我收集到了几百人的某一类数据。作为一个经历过十分困难地发问卷做访谈,需要实地调研才能收集到各种数据的社科生,这种感觉尤其奇怪,好像某种过去的看法和想法被完全地颠覆了。因为70万+人(爱八卦又有很多闲暇时间的)鹅组人,就像一个极其responsive的理想环境,即便是一个最无聊的话题,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回复你。这种感觉太奇怪了。因为付出和收获似乎完全不成正比。可能我只是花了半分钟写了一几句话,就收获了几百个人的点击。很奇怪。 观影过程中,我既庆幸我上大学以前没有手机,上网的时间也很有限(尽管这样,还是一度对百度Hi和QQ说说上瘾过),又反思了自己从大一到现在的七八年,生活因为社交媒体、互联网产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第一份有意义的长期实习是在学校的某求职公众号上无意间看到的,并且间接地决定了我第一个研究生项目目的地。我第一段认真的长期恋爱对象,是在网上偶然认识的,虽然我们现在分手了。ex是个一贯对社交媒体保持谨慎态度的人,尽管恋爱期间我们在Facebook上添加过好友,但他从来不在上面发布任何帖子,我们俩也几乎零互动,可能他只给我赞过一张照片。即便如此,当分手的时候我把他从Facebook联系人里删了,在那不久之后的某天,我竟然在fb的好友推荐里看到了他亲姐和他发小。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什么神机妙算。 说到这里,感觉已经完全跑题。In short,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尽管你可以说它也试图通过互联网媒体的力量sell its opinion,但它至少是在面对互联网资本力量不断侵蚀我们生活自主性的危险趋势下某种反思的开始。作为经历了现实和虚拟完全缠绕的一代,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驯服互联网工具的方法,而不是被驯服,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面对一切信息,尽可能地保持冷静、保持批判、保持思考。 最近有一部HBO出品的美剧无声回归。 为什么无声? 因为这部剧的内容与风格对国内观众来说有点冷门,第二季连评分都不够,毫无水花…
刚刚看完大结局,正想写点什么纪念【Revenge】陪伴我的四年。
作为一个资深脑残粉(看到第四季没有弃剧已经说明我脑残粉的身份了!看到被砍欣喜地泪流满面欢天喜地普天同庆的我绝对是脑!残!粉!),一定要答一下这个问题。【这是2015-05-11在知乎写的完结感言,没人看所以转到这边,姑且当个对第四季的评价好了,可惜豆瓣长评不能发图唉。不过估计转过来也没人看┑( ̄Д  ̄)┍】
刚刚看完大结局,正想写点什么纪念【Revenge】陪伴我的四年。
作为一个资深脑残粉(看到第四季没有弃剧已经说明我脑残粉的身份了!看到被砍欣喜地泪流满面欢天喜地普天同庆的我绝对是脑!残!粉!),一定要答一下这个问题。
写完之后上来补充一句:下面几乎都是吐槽!(每次我评论自己喜欢的剧都会不停地喷!)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吐槽太厉害就不看了!我真的真的是来安利的!!!
不过我粉的是我女神米粒儿~
每次向别人介绍剧集,关于【Revenge】,我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第一季不错,第二季不用看,第三季吊炸天,第四季当同人外传随便看看就行了……
如果要打分的话,第一季我给个7分,第二季给个5-6分,第三季私心给9分,第四季4分不谢。
从头开始说起。
当年看第一集的时候,算是打发时间的时候看了一下,也并没有觉得那么好看。
不过我一向都爱有钱人的撕逼大戏,而且女演员又一个个美如蛇蝎,斗起心计来演技在颜值的催化下几乎爆表,所以我就追了下去。
说到这,对我来说喜欢这部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剧集进行到后面,女主米粒儿展现出格斗技巧的时候了。
一个颜值高、情商高、智商高、又狠心的女主角其实并不少见(比如某甄嬛传的环环),但是这个心机深如海的蛇蝎美女还有一身致命的格斗技巧……啧啧。
不过第一季那个时候,其实还没有那么喜欢女主角。
要说的话,第一季硬伤真的不少,所以整一季下来,对这部剧评价偏低。
最让我念叨不忘的,就是每次没人的时候,米粒儿都会一脸怨妇样地死盯着V女王………………
顺便一提,虽然(作为一个汉子)完全不懂化妆,但是第一季的米粒儿总感觉没化好妆不太好看……
而且室内部分的打光非常有问题,有几集显得人物又黑又搓,尤其是和后面几季对比的时候。
第一季的故事还算是流畅。
只是A-part的Tyler和B-part的Amanda作为两个搅局人,完美地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导致整个剧情处于非常缓慢的进度。
不过如果按照前面三集的速度,女主应该会一集take down一个背叛他爸爸的人吧,那也没意思了,就是要有这种意料之外的麻烦,才更能体现出女主的厉害。
剧情是这样,台词水平还算不错,偶尔还引用一下孔老夫子提高一下逼格。演员的表演没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女主和女王都比较好的完成了他们俩的重担;
Nolan小天使表演有点燥,而从Gossip Girl穿越过来的Declan可能算是全剧演技最差的……
Revenge第一季做得最好的部分就是人物塑造,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都很不错。
第二季是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一季。
莫名其妙地冒出来一个神秘组织,然后莫名其妙地又说没有这个组织。那年真是追剧追得相!当!辛苦……
最不能忍的地方在于Nolan竟然直了!
而且还是跟一个打酱油的低颜值中东女人…………
这个部分真的……给编剧跪了。
硬伤2:
小天使最诡异的地方就在于每一季都要跟一个敌人搞在一起。
第一季的Tyler,第二季的中东女,第三季的Patrick和第四季(假结婚的)红发妹……小天使你真的不是故意的么?
不过,即使再烂,第二季出现了最让我心痛的一部分,就是Amanda跟Emily之间的冲突。
无论是米粒儿冲动过头害得Am差点丢了孩子,还是Am为了救米粒儿而牺牲,这段故事是全剧最虐的部分了。
终于,第二季完结,迎来第三季。
说实话,这个时候因为第二季的shi一样的结尾,我真的没有对这部剧有多么大的期望。
可!是!第三季是最好看的一季,彻底把我洗成脑残粉!
有之前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第二季衬托,第三季终于迎来了剧情的高峰。
女神米粒儿的颜值总算走上了正路,也是从这季开始我总算爱上了女主!
忘记之前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是最晚喜欢上的角色会是最最喜欢的角色——I know, don't really make any sense……but! 在我身上总是这样。
第三季里最大的看点在于,终于没有人阻拦女神复仇了。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角色来搅事儿了!
新加入的Patrick成功丰富了V女王的形象,也给Grayson一家内部增添了不少冲突;而法国父女则跟复仇大业息息相关,虽说马狗是个双商皆低的圣母,起码给第四季埋了个好苦力。
前半季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女神的掌控之下,对方的每一步都被她咬得死死地。没想到到了中间几集就要执行任务时,出了大纰漏。
队友若即若离,之前的旧仇家又找回来,再加上亲妹妹不帮自己反而净添乱,导致复仇计划一盘散沙。
接下来是疗伤期和仇恨值和愤怒值的积攒期……
这里有个硬伤3,失忆梗确实是个很烂的梗……
你们镇上没有隔壁童话镇的魔法来圆,失忆梗真的有点烂……
另外,硬伤4……这部剧演到第三季B-part,演过去了将近50集,双商皆高的女王大人这才发现了女神米粒儿的真实身份……说好的汉普顿女王呢……
不得不说女神演技真是棒棒哒~
撕破脸之后,情商之高把男二蛋妞完全吃死,老康竟然还愿意与米粒儿站在统一战线,也不知道是嘲笑他还是可怜他了。
最后两集,不管方式方法,一口气解决两个大boss简直大快人心!
老康伏法是以牺牲妹妹为基础的运筹帷幄,以惨痛的代价换来三年目标达成。
尤其是把V女王关到精神病院的结局,这个最后一集简直high翻了。
总之,当时我最希望的莫过于本剧就此完结!
事实证明,如果当时完结就太好了!
女神完成了复仇大业,既没有刻意地杀死任何人,失去生育能力和一生挚爱的她也为happy ending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集的ending眼神棒死了!简直跪拜不止!
第三季的大结局简直就是复仇剧的模范结局!
没想到……最后的最后……复仇变成了复活……
然后这部剧就走向了狗血剧中的狗血!
如果当时完结了,本剧也不会掉到第四季这个水平……
第四季出现了无数个大boss脸……本来就跟女主有仇的V女王、蛋妞、马狗、新登场的红发妹、复活的老爹、联邦卧底妹、找老爹算账的一脸“没错我就是最终boss"结果被1KO的黑帮老大——反派真的不要登场,你打不过女神的——还有最让我无语的,跟V女王争家产的黑人大妈和红发娘……
于是最后一季出现这么多人物,结果新登场的每个人物都tm跟复仇主题没有关系!
每一个人物都让这个剧的剧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偏离正轨!
马狗简直可以算的上是史上变脸次数最多的女反……一会圣母心发作、一会又起杀意、杀完人又开始后悔的不行……倒数第三集的时候,一集变了至少三次脸……
什么?你说红发妹和女王脸变得也很快?
红发妹有精神病的前科好嘛?而且人家明明白白就是智商低!智商低!低!
女王还算是有点理由……老相好被女神害死,儿子为女神而死,儿媳妇也因为女神而流产……嗯……说得我都可怜她了……但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你为什么前面要替女神死!离洗白就差那么一点的时候又被马狗害得回不了头……
就最后几集来讲,自从那些新登场的反派都死光了,虽然狗血的编剧恨不得一集死一个人,剧情还算是连贯,只是马狗莫名其妙地三番五次变脸真的是让人看不下去。
而且最后结局的时候还自首了……嘛,倒是还符合最初的角色设定……
但是如果你真的不想做坏人,就麻烦你别给女神添麻烦好嘛……
另外,V女王如果真的自杀了才叫神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提中间这一季,最后这个大结局算是个好结局。
虽然看似是个复仇成功的happy ending,V女王的心脏进入女主体内,看似美好的急剧却让人心塞到不行。
可能最让人心塞的还是这个结尾的CP。
我知道这才是一般剧情应该发展的节奏……可是我就像每一个看这部剧的人一样,非常讨厌男主……
嗯……直到第四季,我们才发现他是男主……
其实……我到了最后几集反而觉得他帅了起来……(因为女神已经弃恶从良)他的圣母心也没有以前那么烦人了。
但是……我真的不能忍这对CP……
第三季的结尾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女主和Nolan保持一如既往的纯洁友谊,而跟Jack也划清关系,这才是复仇剧应该有的样子。
嘛,看看今年早些时候播完的日剧【无间双龙】,我觉得这个结局已经相当美好了。
于是,四年的追剧时光结束了,复仇终于落下了帷幕。
感谢女神、女王和小天使的四年陪伴!
闺蜜组太棒!
一生有这么一位好友,无憾!
至此,【Revenge】完结撒花!
里面的情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只记得欢笑和小白的“天长地久有时尽”,喜吱吱和初一咩的“空房冷冰冰,山伯孤零零”。
还记得当时从来不擅长记忆的我为此一口气背下了《长恨歌》和《山伯临终》。于我而言特别深刻的是,由于粤语不是母语,是从初二那年开始看了几年的粤语剧集自学出来的,实际上只会平时的交流,所以用粤语来背整段文字很是
里面的情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只记得欢笑和小白的“天长地久有时尽”,喜吱吱和初一咩的“空房冷冰冰,山伯孤零零”。
还记得当时从来不擅长记忆的我为此一口气背下了《长恨歌》和《山伯临终》。于我而言特别深刻的是,由于粤语不是母语,是从初二那年开始看了几年的粤语剧集自学出来的,实际上只会平时的交流,所以用粤语来背整段文字很是艰难。可我还是查完了全篇的粤语发音,一字不漏的背下来。
我不是在这部剧一播出就开始追的,而是播出的几年之后,至少是在看完《爱我请留言》之后。现在也记不起到底在播出时间上二者到底谁先谁后,不过已经不重要了。只记得高一暑假,正是剧荒时期,不知为何又突然很喜欢黄翠如,便翻了她之前的旧剧。初初看《爱我请留言》时,还很不喜欢黄浩然,直到最后看着二人并不催泪的片段,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连我自己都不知何故。之后又找到了这部同是二人合作的剧集。
于是同样的流泪。
起初听到几人的名字原以为是喜剧,可是慢慢的,当整个人的情绪都随着这部戏的喜怒哀乐开始波动时,我才发现这是一部和《爱我请留言》一样的剧集。
它应该是为了释放眼泪而生的。
好像衣服一直浸泡在水里,整个人浸泡都在眼泪里,周遭都是湿漉漉的。眼泪干了又流,流了又干。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投入,以至于高二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从里面抽离出来,我的思绪就像一团理不清的毛线,扯不出来,又不敢剪断。几乎一个学期,整个人都是充满着抑郁情绪和负面思想的。好像是没有由来的。
也是寒假重看,又见喜吱吱站上那个亭子,又一次喊出“空房冷冰冰,山伯孤零零”,那种同样的感觉突然在心里蔓延,我才知道,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这部剧。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重看过这部剧。我想我根本没有勇气打开,我也没有勇气再去经历一次我花费足足一年才基本挣脱出来的抑郁情绪。
还有喜吱吱的死,小和尚长出的头发,三四年过去,那几幕我仍旧还记得,我也仍旧不敢再看。
还记得那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具体内容自然是已经忘记,只记得我提及“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清。
对这一句话印象太过深刻。
我林林总总写了好多好多东西,十几年来的思考和想法,不管该不该写的,全一股脑儿糊了上去。作文改出来的那节语文课,老师看了我很久。也许他会觉得,我有些剑走偏锋?或者是,一个小孩的这些人生感悟都是胡扯吧。
不过也不重要了。
至于九不管,至于师傅的白发,至于千瓣红桃,还有一些记不得的东西,也就这样了。
只能深存记忆里了。
《前夫求爱记》的故事说来很简单,就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三个失婚“二手男”如何重新寻找真爱的故事,不简
《前夫求爱记》的故事说来很简单,就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三个失婚“二手男”如何重新寻找真爱的故事,不简单的是尚敬在一个不再架空的情景语境中,取情景喜剧之所长,补都市喜剧之所短,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细节感悟打造了集搞笑和情感于一体的都市恋爱心经。
在讲述情感故事的同时,领先于网络段子的原创幽默是《前夫求爱记》的搞笑利器,诸如男主角高大尚的老婆在捉奸时说的“你三更半夜在一个女人家里,还穿着一个秋裤,你叫我怎么冷静”,以秋裤为笑点的幽默变了个花样杀伤力也翻倍,偷情的时候穿秋裤,别说情人不能忍,就连老婆也不能忍。还有例如“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仇更深”等颠覆传统认知的台词,都有着高于以往的笑料,更强的喜剧效果。
既拥有情感剧必备的强情节配置,也深具情景喜剧无巧不成书的风格,二者合二为一是《前夫求爱记》可以博得观众笑声的成功所在,复杂的多线情感走向看似变化多端,实际上是井然有序,像前两集的高大尚离婚风波,第三集的室友恶搞大战,第四集的女主角鲍小蕾前男友回忆杀,第七集开始的冒充男友梗,每一集小的主题不仅自成起承转合的闭合脉络,也把整部剧的故事连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紧密整体。
以前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很多影视创作人都尊崇这一原则,却多数做不到真正的贴近生活,那是因为他们只关注到表现的生活,没有真正的理解生活,每个人都身在生活里,但要真正拍出贴近生活的好作品,则需要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此方面,无论幕后操刀的尚敬,还是台前飚戏的高亚麟和闫妮,都是深谙生活之道的喜剧高手,所以《前夫求爱记》的人物总是别样鲜活。高亚麟饰演的整容医生高大尚是个倒霉蛋,却有抖不完的俏皮话和小机灵,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快乐,闫妮饰演的律师鲍小蕾对看似高冷又自负,性格随时炸裂,其实内心却非常敏感细腻,有小女人的一面。正是因为有这样鲜活又干脆的角色,本剧把很多你死我活的痴缠纠葛演绎得一派轻松,传递出笑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尚敬和闫妮本是《武林外传》的原班人马,闫妮与高亚麟也曾多次成功合作,金牌搭档再聚首,却不是对成功的复制,而是全新的挑战。《前夫求爱记》是尚敬不惜放下情景喜剧之王称号对另一种情感喜剧发起的挑战,闫妮则是在同福客栈佟老板之后打造截然相反的都市女汉子形象。
遥想当年尚敬导演的《武林外传》不仅捧红了姚晨、闫妮、沙溢等一线明星,也令沉浸在美国情景剧中的国人转过头看到了国内情景喜剧的魅力。在取得这些成绩后,尚敬导演并没有固步自封,不仅涉足大银幕带来《武林外传》电影版、《饭局也疯狂》等作品,也不断尝试挑战多元化的题材和类型,去年表现金融抗战的《小宝和老财》,以及这一部《前夫求爱记》,都以长篇叙事见长,和之前《武林外传》式的单元式叙事截然不同,但是尚敬都掌握得非常好,都拍成了不落俗套的精品剧。
从目前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前夫求爱记》获得了成功,就连以前只稀饭李易峰、陈伟霆的鲜肉粉,也被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喜剧手法和接地气、不矫情的情感故事所大动,成为芒果台近几年难得不狗血也火爆的喜剧佳作。这是国产喜剧之福,也是我们之些忠实观众最希望得到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