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4631
  • 苏黎世的列车
    2022/1/6 15:41:20
    神灵俯视苍生,众生仰望苍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14年前后,喜欢一个大我三岁的姐姐。那会儿她刚回国,家里人也催得比较急,我们是通过同事介绍认识的。她之前在印尼工作,教中文,闲暇时间也会去当地的NGO兼职。那会儿我没有出过国门,看到她在QQ空间发了很多东南亚的照片,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并且很多照片都标注了妙...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14年前后,喜欢一个大我三岁的姐姐。那会儿她刚回国,家里人也催得比较急,我们是通过同事介绍认识的。她之前在印尼工作,教中文,闲暇时间也会去当地的NGO兼职。那会儿我没有出过国门,看到她在QQ空间发了很多东南亚的照片,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并且很多照片都标注了妙...  (展开)
    【详细】
    14122257
  • 林少爷
    2016/11/17 12:27:49
    特殊嫌疑犯观影后感
    一部很不错的剖析社会现状的电影。
    经典对白:
    1,林老师:这就是你的处理方式?(一个女学生快被打死了,校领导只是把班里的男生叫来问话。因为她的爸爸是嫌疑犯)。------学校内一旦发生什么事,校方基本都是无作为的。
    2,林老师:我像杀人犯吗?------以貌取人/先入为主的思想是人们的通病。
    3,警官:你真把你当成神探狄仁杰了?------当有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通常会扮演
    一部很不错的剖析社会现状的电影。
    经典对白:
    1,林老师:这就是你的处理方式?(一个女学生快被打死了,校领导只是把班里的男生叫来问话。因为她的爸爸是嫌疑犯)。------学校内一旦发生什么事,校方基本都是无作为的。
    2,林老师:我像杀人犯吗?------以貌取人/先入为主的思想是人们的通病。
    3,警官:你真把你当成神探狄仁杰了?------当有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通常会扮演正义的执法者。
    4,摩托男:我在学校出事的那天,你也是这么看我。------你和他们一样,都不去了解事情真相。
    5,摩托男:我很像怪物对不对?-----长的丑的会被大家本能的认为是坏人。
    6,第一个被警察问话的女学生说的两个:都知道。林老师离婚----都知道,李琳琳老师和他-----都知道。-----以讹传讹的社会现状。
    7,女同学和莉莉的对话:如果不是他,警察也不会乱抓人的。-----先入为主,被警察带走的都是坏人。
    人物反差:
       韩正龙:本案的真凶(稍后再解释为什么他是真凶)。我们先是从李瘸子那里知道有个骑黑色摩托车的人。然后是李老师在河边发现这个骑黑色摩托车的人。又从女学生口中得知这个人--变态楼管,偷女生内衣、内裤,多次见到过他在跟踪她们。然后查到韩正龙的档案,从档案可得到的结论是:照片上是一个清秀、阳光的青少年的脸。最后找到在电厂工作的韩正龙,摘去面罩后是一张黝黑有伤疤的脸。主要体现的是外貌反差。
       林老师的同事:案发后沉默与后面结案后的如若无事的“热情”寒暄对比。主要体现的是态度反差。
       影片刚开始四个女学生们对林老师的尊敬和喜欢,与出事后与林老师的女儿的对话和发生摩擦,“该说的我都跟警察说了”,“如果不是他的话,警察也不会乱抓人的”对比。主要体现的是心里反差。
      未解之谜/引发联想之处:
       1,女学生右臂的伤怎么来的。林老师问她手臂这么回事,她若有隐瞒的说是那天不小心摔了一脚,那天是哪一天,怎么摔的?
       2,女生的内衣裤是谁偷的。这里我想插播一下我高中时的一件事。我们班前一天开班会后大家把班费交齐,由班委保管,第二天就被偷了,唯一的发现就是窗户外的脚印。其他班级也被偷了,大家纷纷猜测是学校内部的人做的。说这些只是想说,每当发生类似偷东西这类事情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去扮演侦探,把除自己以外的人都当作被怀疑的对象,回想他过去的事,去找他可疑的行为。疑人偷斧。
      3,韩正龙的经历及家庭状况。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知道的是,他2007年18岁高中毕业,2012年23岁在高中保卫科,未婚。2007年毕业为什么没去读大学或者留校复读?2007-2012年他离校后经历了什么?高中毕业后5年,回去当楼管,正常情况都不会去做,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猜想是,他的家庭发生过变故,父母离异、家庭事故都是可能的。出事后他又去了哪里,是从那以后就在电厂还是先去了别的地方?
      4,林老师因为什么离婚?影片中有一段是女儿问他,是不是先和李老师在一起的。林老师没正面回答,那么有两种可能,先离婚或者先出轨。莉莉受伤住院,妈妈来看她,说明母女有感情,林文的母亲说了一句“阿甄她来了”,说明老人对莉莉妈妈是认可的。我们看到的阿甄却是穿着招展而且抽烟。可以猜测,是林老师先出轨,然后离婚,莉莉妈妈因为感情的创伤让她改变许多。
    5,女学生在哪里被杀害?发现尸体的地方肯定不是第一现场,这个不用多解释。在强奸的地方吗?李瘸子讲诉的,过了两袋烟的功夫,插播画面是看见有人站起来,当时并没有杀死女学生,那么是转移后杀死然后抛尸的吗?转移到了哪里?大坝那边的电厂吗?

    不合理/多余之处
      1,警官在树林发现第一现场插播的女学生被强奸的场景。这个对影片有贡献吗?是要说明这个警察很厉害吗?可是到最后,案件的侦破与他没什么关系。
      2,林老师在树林啃馒头。我知道是要表达男主废寝忘食的寻找线索,如果把这个场景换一下,换成:男主站在李瘸子当时站的位置附近,然后男主一边观察着林中案发地一边后退,似乎在寻找线索,突然被拌了一脚,着地时下意识的手先着地,不幸被尖石划伤,就在他准备处理伤口的时候电话响了,男主一只手艰难的去接电话,后面的剧情接着演。
      3,林老师调查简历后直接去韩正龙工作的地方。简历上最后的时间是2012年,工作地点是邛崃十一中,也没有人告诉男主韩正龙现在的工作地方,这种开挂的举动太突然。
      4,林老师去河边问农民。我感觉是,这群群众演员在等着男主来问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呢,镜头从农民这边照向林老师那边,农民们谈论着一些家常或者就在谈杀人案,那边林老师走过来打招呼问话。
      5,发现尸体的地方,女学生有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没穿鞋,鞋子在旁边,我就想说,咱能把那只鞋丢到一个镜头看不见的地方吗?可能是导演觉得这样更合理些。
      6,资深警察。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有什么作用,我理不出来。那么多镜头,却不知道他的身份。出场的第一句话是北京腔的“天儿可真冷啊”,大哥,你不是来旅游的,眼前有起凶杀案需要你处理。除了他骗林文说案发时河边有几个农民可能知道情况有作用外,其他的基本是凑数。
       穿帮镜头
    1,莉莉被打伤住院,心电图上很明显的显示04/04/2016;21:02:52。说了不到10句话,莉莉问几点了,看了手表的男主说“一点了”。我说,出门右转,再步行1000米,那里有个修表店,不谢。
    2,去电厂找韩正龙的路上,语音提示“请沿当前道路行驶15公里”和“前方200米右转”后插播的画面是一样的,走了15公里,又回到了原点,佩服。
       我的观影感受
       一起突如其来的奸杀案,被奸杀的对象是一个花季少女。人们对凶手的残忍表现的极其痛恨,对嫌疑人林老师的排斥更是明显。凶手一步步的浮出水面,似乎让观众看到了希望。但当韩正龙摘去面罩的露出一张黝黑可怕的脸的时候,我真的震惊了,也有许多说不出的感觉。回想到那张个人简历,清秀、阳光的脸。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阳光少年--变态楼管--被砍差点死去--奸杀女学生。相信大家看完都会觉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能是误会了:他偷没偷女生内衣,没人知道;他被谁砍了,也没人知道。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他最后认罪了,从同事对林老师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来是结案了。我认为林老师作为影片的主角,却不是主旨的体现者,真正体现主旨的,是韩正龙。从全片,我们能看到韩正龙的身影的场景不多,台词也只有两句。第一个场景,开场时,那个骑摩托车的人(姑且把他当成韩正龙),只有一个迷糊的身影。第二个场景,河边遇到戴头盔的韩正龙和后边追击韩正龙,摩托车停在河边,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距离还带着头盔。第三个场景,从个人简历中见到2012年时的韩正龙的照片。第四个场景,电厂工作的韩正龙露出现在的面貌。台词:1,我在学校出事的那天,你也是这么看我。2,我很像怪物对不对?
        试想一下,什么样的人会整天带着头盔?我觉得带着头盔是害怕,害怕吓到别人,也怕别人嘲笑他,更多的可能是害怕来自外界的伤害。应该说,一个一直带着头盔的人的内心是痛苦的。从一个清秀的青年变成一个残忍的杀人犯。这一切与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我很好奇他的家庭状况和2007-2012年的遭遇,前面在未解之谜中有提到自己的猜想,他的家庭应该是发生了变故,毕业后没上大学也没复读,07-12年,经过了五年,回到学校当楼管,23岁还没结婚。我想,这对一个正常家庭来说,应该不会发生。个人简历里可以看出,韩正龙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邛崃市读的书,他家很可能就是邛崃市的。他能正常毕业,却没继续读书,我推断是在暑假期间,家庭发生了变故,甚至是失去至亲。一个18岁的小青年,经历了重大不幸后踏上他的社会之旅,5年过去了,社会生活压的他喘不过气。他多么渴望回到学校,哪怕是当楼管,只要能回到学校,他都心满意足。然而厄运却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先是被当成变态的偷衣贼,后来又被砍伤破相。身体上和心里上的伤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冷漠的、可怕的。只有带上头盔才能找回一丝安全感。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他会不断的问自己,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一切。这种无休止的折磨让他逐渐崩溃、丧失理智,终于有一天,他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为那些“陷害”他的人。于是他经常跟踪她们,伺机报仇,终于有一天让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分析影片。这里先吐槽一下导演和编剧,就是警察脑中的强奸画面,真的是可以直接删除。这种上帝视角对案件的侦破一点作用都没有,而且也不是男主的联想画面。影片中,那个不知道是学校的什么领导也说了,“全身是伤”,“衣服被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嘴巴都给割烂了”,后来河边干活的人也说了,“惨哦”,“嘴都撕烂了”,“有点吓人哦”这些就足够了。这里有两点,衣服被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嘴不管是割的也好撕的也好,最终是留下一道吓人的伤。简单的强奸会把衣服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吗?显然,这是在发泄,应该是一种仇恨的发泄。衣服可以说是外表的一种装饰,说的极限点,就是伪装。杀人犯撕碎这些伪装,想看看里面到底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他更想看清楚的是这层伪装下到底藏着怎样的心、怎样的灵魂。所以被害人才会全身都是伤。嘴上的伤口更好理解,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祸从口出。就是说,这个女生肯定是说了什么话。而这个女生恰好就是当年指认韩正龙是偷衣贼的人。她的话确定了韩正龙后面的人生,因此,她死时嘴被割开口子。其实这两处在另一部电影“致命id”中也有体现,女艺人性格冷漠、傲慢、虚荣等,所以她死后被肢解了;杀人犯缅因因为口中有秘密,所以死时嘴里插着棒球。这里倒不是说这个女学生虚伪,是反应这个社会的一种现状,人人都活在伪装下面,谁都不知道伪装下面到底是什么。另外三个女学生从之前喊林老师的亲切,和到后面林老师被抓,她们认为警察不会乱抓人对比,她们是不是伪装了呢?同事从出事后的冷漠到后面的热情,是不是也伪装了呢?
         事故后学生家人对林老师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有的家长要把学生转学。可以说是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里其实体现了信任危机,家长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而林老师的独自寻凶之途体现了他对警方的不信任,警察骗他说当时有农民在河边干活,体现警察对林老师的不信任。还有李琳琳对林老师的不信任,车里李琳琳回答的是我不知道。片尾案件侦破,李老师和别的老师好了,这么一个说话不急不躁的人,肯定不会头脑发热的在男朋友被当嫌疑犯时就突然另结新欢,这说明她不是不知道,是一开始就不信任林文。可以说是,大家互不信任。
        影片中的天气几乎都是阴雨天,我想,导演是在表达,这个混浊的社会急需一场酣畅的大雨来清洗,就如影片最后车窗玻璃被清洗的干净透明。警察询问案件时,先问了两个问题,林老师离婚的事,林老师和李琳琳老师的事。这两个问题对案件的侦破真的有作用吗,而且是作为执法者去问这样的问题。回答的更是让人回味:都知道。老师离婚班里都知道,老师的新感情班里都知道。作为学生,是不是多关心学习比较好呢?然而他们生活在这个喜欢八卦的环境中,很容易的养成了这种八卦的行为。前两天发生的杀人案,刚到河边的农民都听说了,可见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这些不良之风急需一场“大雨”来清洗。
          一个不起眼的决定会决定人的一生。而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一路上的经历不断的充实和改变着人的性格。你的经历是由你周围人的经历磨炼出的性格决定,却也影响着他人的性格。所以,请以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详细】
    81785119
  • 无耻不混蛋
    2013/4/3 2:03:57
    一流小说拍出二流电影
    在《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这种“笑过就忘”的喜剧电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十几亿票房的中国电影巿场,之所以对《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样一部注定票房惨淡的“小众电影”怀有强烈的兴趣,除了它的农村现实主义题材需要关注之外,更在于影片作为一部“学院派完败的典型案例”,值得拿出来探讨。

    影片讲述了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故事,对于农村题材,国内影视作品呈现两极化倾向,要么是一味暴露农村贫穷、盲荒与
    在《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这种“笑过就忘”的喜剧电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十几亿票房的中国电影巿场,之所以对《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样一部注定票房惨淡的“小众电影”怀有强烈的兴趣,除了它的农村现实主义题材需要关注之外,更在于影片作为一部“学院派完败的典型案例”,值得拿出来探讨。

    影片讲述了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故事,对于农村题材,国内影视作品呈现两极化倾向,要么是一味暴露农村贫穷、盲荒与落后,用充满奇观化色彩的情节迎合国内外观众,特别是国外评委;要么是极力美化、粉饰,用主旋律的调调赢取政治上的美名。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至少做到了不丑化也不美化,但并不意味着这是部成功之作。

    影片改编自河南籍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记不起谁说过的一句话: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足可以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提供素材,但遗憾的是,并未能诞生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未能诞生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家。有的只是如余华、莫言那种有技巧且聪明过头的作家,也包括李洱。尚未读过原著,但看过影片,大致能感受到小说的面貌:一部企图借农村基层干部选举事件展现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作品。影片导演一再强调原著小说大量的对白以及过于弱化的戏剧冲突造成改编上的难度,但这完全不能成为影片叙事一塌糊涂的借口,更不能为导演自身对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缺乏深入思考的理由。“繁花政治失败,只能回归家庭”这种轻巧的处理方式,或许有回避审查上的不得已,但更多的是避重就轻、浅尝辄止,乃至使本片看上去更像是由各种被导演事先打上标签的人物上演的一场轻浮闹剧。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导演作为一名理论出身的电影创作者,可能最易犯的毛病是:主题先行,理论先行。影片还未拍,可能就给自己预设了各种框架各种分析。另半路出家者,技巧又极不过硬,必将是场灾难。从影片的叙事技巧来看,导演本意是想通过一种戏曲舞台化的方式,讲述这场基层政治斗争。我们看到开篇用了一段与剧情并无关联的戏剧演出,暗示下面的叙事方式,并力图用戏曲配乐渲染营造这场政治斗争的荒诞色彩。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导演缺乏掌控能力,特别是叙事技能,以至前半段靠大量闪回、定格、旁白手法进行叙述,不仅起不到基本的推动情节发展作用,且大大破坏了观众整体感受,后半段在让影片讲述人繁花的老公莫名其妙疯掉后又莫名其妙地换了另一种叙事法,先不论闪回定格旁白这种只有叙事能力极差的初学者才会用的手法,视点的极度不统一,叙事手法的极度不连贯,是另一大硬伤。

    这属于典型的野心太大、能力太差,拍出来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东西(这片基本上称不上作品,缺乏成型的表达):对题材缺乏驾驭的能力,对农村社会现实缺乏深入思考,对电影语言缺乏基本的掌控。导演只差没拿大喇叭对着观众一句句解释影片内容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而非话剧等舞台剧,就在于电影除了用对白、人物表演等手段进行叙事外,它还有其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影与剪辑,它强调用镜头组合方式去构造出“有意味”的时空。在拍摄本片前,只有话剧执导经验的导演陈力,恰恰缺乏的是对“电影语言”的掌控能力。我们看到本片从头至尾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仅仅只是将舞台搬到户外而已的话剧,空间仄逼而局促,摄影角度极为生硬、单一,毫无灵气;大量的闪回定格手法,反而弄巧成拙,大大破坏了影片本该有的含蓄韵味:你表达得越直白、越满,留给观众的想象余地就越少,艺术上就失败。

    作为国内导演的处女作,又是理论出身,本不该抱太多期望,但仍旧想对导演说得是:除了野心之外,需要天分,更需要的是平常心。不要期望自己的处女作一问世就成惊世之作,只要不惊到观众就好,不是人人都能成塔尔科夫斯基,更不是你拍带点黑色幽默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就能成为库斯图里卡(陈力在观影会上谈到自己最推崇的导演是南斯拉夫的库斯图里卡)。

    对于农村现实主义题材,我怀有极大偏爱,我希望此类题材在独立电影路线与主旋律之外,找到一条更健康也更营养的路线。影片本身艺术价值不值一提,但考虑到影片的现实意义,以及希望更多导演去拍现实题材更多观众去关注现实题材,我希望能有更多观众去看它、更多人去讨论它。

    尽管对于“苦逼”的国内观众,有一千个理由,需要娱乐,需要去买笑,需要借由观影去放松,但仍旧需要给思考留一个空间,哪怕只有一个理由。否则大小银幕全是王晶黄百鸣式闹剧、快乐大本营式愚剧,那么,不仅仅是影视行业创作者的悲哀,更是我们观众的悲哀。

    娱乐可以有,但不能是全部,也不应成追捧。我更希望我们追捧的是:思想,以及自由表达思想产物的权利。
                                                                      发表于:《文学报》第45期
    【详细】
    58312326
  • Diego & Ansel
    2021/11/1 12:26:03
    我们的编剧何时能放弃狗血虐恋的戏码?

    我是攥着拳头看完整部《亲爱的爸妈》的。

    原因无他,编剧用多个狗血n角恋,毁了一部本来可以深入探讨的好剧本。

    写了这么多影评和剧评,我一般很少会打三星以下的分数。但是《亲爱的爸妈》成功的让我破了一次例。那好,我就把我的“第一次”奉献给你。

    我是攥着拳头看完整部《亲爱的爸妈》的。

    原因无他,编剧用多个狗血n角恋,毁了一部本来可以深入探讨的好剧本。

    写了这么多影评和剧评,我一般很少会打三星以下的分数。但是《亲爱的爸妈》成功的让我破了一次例。那好,我就把我的“第一次”奉献给你。

    剪辑乱、逻辑乱、人物关系乱是贯穿这部剧始终的主旋律。有许多情节,不知从何开始,不知从何结束。

    13965441
  • 简夜翼
    2016/7/14 22:03:01
    《缘份》注定“哥哥”和梅艳芳相遇,编剧却多写了个她……
    最近掀起一股《仙剑》系列怀旧,最具争辩性的话题是:李逍遥到底最爱林月如、还是赵灵儿?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随着年岁增长,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认识。他们毕竟在戏外只是友情,真正让观者沉迷的,是他们仨。

    记得“哥哥”张国荣曾对梅艳芳说过,“等我们到40岁,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在一起。”可后来,他在4月1日坠楼殒身,她在12月30日肺功能衰竭病逝。那一年,她刚好40岁。

    最近掀起一股《仙剑》系列怀旧,最具争辩性的话题是:李逍遥到底最爱林月如、还是赵灵儿?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随着年岁增长,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认识。他们毕竟在戏外只是友情,真正让观者沉迷的,是他们仨。

    记得“哥哥”张国荣曾对梅艳芳说过,“等我们到40岁,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在一起。”可后来,他在4月1日坠楼殒身,她在12月30日肺功能衰竭病逝。那一年,她刚好40岁。

    一语成谶!而香港电影的光辉,也像这背影一般,渐行渐远……

    也许我们真的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爱情片了,不做作的、一见钟情;遇见喜欢的人,聊个电话都那么开心:一言不合,也会吵架;没有壁咚胸咚各种咚,只是在充满“少女心”的床上,做“粉红色的梦”。

    当然,也会不耐烦这份束缚、禁不起物质考验:

    但到如今上了床也不一定有结果的年代,这部1984年拍摄的老电影,反而给爱情做了最好的注解,四个字——“愿打愿挨”!

    缘分、缘份,总是多了一个“人”。

    脂粉略重的张曼玉,顶着香港小姐亚军的光环饰演“女神”莫妮卡,她有娇惯的资本,却过着普通白领的生活。“大小姐”是梅艳芳饰演的“安妮”,洒脱,率性,阴魂不散,把保罗整得叫苦不迭。

    剧情和后来的偶像剧一样老套:她喜欢他,他喜欢她,而她还在犹豫,应不应该喜不喜欢他?

    也许你会说,要是在地下铁里,他先遇到安妮或者安妮先逮到他就好了!

    但爱情有时并不分先来后到,编剧设定这一种缘分,就铁了心要让观众纠结。撕逼?没必要!或许会有人讨厌安妮的胡搅蛮缠,正如小时候看不惯月如的“趁机而入”,可爱和被爱的人都没有错啊,错的只是时间罢了。

    本来在人海茫茫中遇见,就是莫大的缘分,而地下铁里“缘分”这种游戏,就和抛硬币做选择一样,在抬头的那一瞬,心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愿意,你就会继续找、继续等;不愿,你肯定每回都说——

    “这次不算!”

    他甘愿为她吃醋、噘嘴、改毛病,你甘愿为他贤惠、慷慨、缺心眼,甚至拉着他的手寻找另一个女人……

    因为爱是一场赌局,愿赌,服输!

    故事的最后,保罗毫无悬念追回莫妮卡;这辆加开的地下铁,毫无悬念来自安妮帮忙。比起“小言”的爱情逻辑,三位主角的青春年少、稚嫩脸庞,才是影迷献上票根的主要动力。

    如果没有梅艳芳,那《缘分》只能算是一段索然无味的爱恋;如果没有张曼玉,又怎么体现张国荣的那份痴情?如今,我们也没有那份能耐,没有勇气耗费心力去爱一个,毕竟,人群熙攘,毕竟,岁月匆匆……

    而怀旧,或许是对现在、现实、现代的不满吧……怀念哥哥!
    【详细】
    79901149
  • 党阿飞
    2020/11/6 12:01:16
    强者自救,你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一部大女主戏,却没有多少篇幅关于爱情,这让人开心。因为爱情这个事吧,不值得占用太多的篇幅。贝丝在孤儿院长大,命运的多舛和孤独造就了她性格上的冷淡和疏离,但也给她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独立和自我。

    长大后的贝丝并不是社会动物,她习惯于我行我素,跟随直

    一部大女主戏,却没有多少篇幅关于爱情,这让人开心。因为爱情这个事吧,不值得占用太多的篇幅。贝丝在孤儿院长大,命运的多舛和孤独造就了她性格上的冷淡和疏离,但也给她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独立和自我。

    长大后的贝丝并不是社会动物,她习惯于我行我素,跟随直觉去选择。这无意间,为她屏蔽掉了很多干扰和诱惑——比起青春期女生的喜欢抱团取暖、拉帮结派、沉浸购物或爱情游戏。贝丝的为人处事异常简洁直接,这让她避免浪费很多时间,造就了她的专注和自我。纵观贝丝的一生,她在感情和关系的损耗很少,男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她并不太在乎他们的去留。

    1295450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