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追虎擒龙》这部影片。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香港警队贪腐成风、黑白两道公然勾结,黄赌毒泛滥的社会大背景下,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香港青年为了还社会一个清正廉明的政治环境而舍身奋战、兼济天下的故事。影片立意不错,选题也选取了“四大探长”、“四大家族”这一最富神秘色彩的时代题材,演员方面更是没的说,梁家辉、郑则仕、吴镇宇、林家栋、古天乐、姜皓文,每一个都是影帝级,演技不容置疑,再加上布景考究、服化道精致,按理来说应该是一部上乘之作,奈何,还是没有拍出所谓的“港味”,着实可惜。除了一众年轻演员为了角色塑造硬凹造型造成的扣分外,剧本更是硬伤,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港片剧本开始“低幼”化,观众几乎可以自行预估到整个电影发展脉络,更有甚者连细枝末节都能被猜中,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当林家栋对古仔说“你的方向跑偏了,应该继续跟贪污这条线,而非缉毒”开始,我们就能猜到接下来肯定是个陷阱,正方这边将损失惨重,而林家栋饰演的ICAC元老级成员注定会牺牲,从而将影片矛盾升级,推向最后结局的升华。另外,前面说到每个“老”演员都“身经百战”,演技可谓炉火纯青,但剧情设置仓促,使得人物前后连贯性不佳,给人突兀之感。比如:“黑仔”姜皓文饰演的阿七,原本是众多受贿“黑警”的一份子,更是“吕乐”的得力干将,但是在一次宴会上由于滋事寻衅被“吕乐”当场“贬为庶民”,更是被“坡豪”手下一班古惑仔胖揍到鼻青脸肿,就在此时,古仔和林家栋饰演的陈克和白松安好像有预知能力一样,在他最窘迫的时候“闪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顺利将其收入麾下,而后,阿七就好像发生了断崖式脱胎换骨了一样,从“地痞流氓”瞬间变成了一个一身正气、英勇不凡的ICAC调查员,不得不说改得有点“狠”。最后,影片里为了贴近“坡豪”原型刻意带上硕大假鼻子的梁家辉、为了体现“胸有成竹”而时刻展现招牌式微笑的面部浮肿的古仔,和为了表现深沉老练而刻意抿嘴“僵笑”的吴镇宇的表演,也给影片减分不少。
都说现在的港片没有了“港味”,确实,在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港片不仅风靡亚洲,更频频走向国际,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随便拎出一个半个都是巨星咖,这些人如今大部分或已成功资本上岸,其余归隐的归隐,嫁人的嫁人,留在幕前的只有几个屈指可数的沟壑纵横的老港星还在积极发挥余热,能够认出面孔的青年演员基本没有,一来面部识别度不高,二来演技平平没特色,或许前人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即使是比肩,都是难以企及的高度,更不要说赶超了,这也印证了星二代或富二代通常都没有老爹老妈们厉害的道理吧。
另外,我想所谓的“港味”,还有一份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情怀在里面。在那个信息闭塞、物资相对匮乏的80年代(暴露年龄了),电视机里唯一能收到的港台频道就只有凤凰卫视而已,而那里的电影远比六公主来的好看。那时的港片题材自由,立意大胆,演员演技好、长得靓也放得开,诸如王晶的赌片、英叔的僵尸片、周星星的无厘头、发哥华仔的枪战片、成龙大哥的动作片甚至是奇谋妙计五福星这类完全无需用脑的薯片电影都是我的爱,为我们孤单无聊的童年贡献了不知多少欢乐,同时让我们见识到了人生百态,意识到人生原来有这么多种“活法”。因此,即使是现在再看,还是那个最爱的味道。
我曾经怀疑,是不是因为数码电影代替了传统的胶片电影才导致港片“港味”的流失,只能说是一部分原因吧,但占比不大,譬如:《寒战》虽为数码电影,但由于其剧本逻辑严谨,演员演技过硬,因此,能够成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港片代表。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香港演员断层,人员流失严重,青黄不接。加上利益驱使,认真钻研演技、打磨剧本的工匠精神的已被消耗大半。这样“脱轨”条件下呈现出的作品当然观众不会买账,短期看最多不过是影响票房和口碑,长期来看,则是伤了香港电影的根基,如今想要恢复往日辉煌,何其艰难。回归本片,在硬件配置上应该已经尽力了,有豪华的演员阵容和精致的服化道的加持,如果在剧本打磨上再精雕细琢一些,应该可以成为一部“代表作”,不过,仍然可以从本片中看到香港电影回归“正轨”的决心,我们还是要对香港电影抱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