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获得了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很沉重很冗长的电影。片长两小时五十分钟。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找了几个《飙风悍将》、《三笑姻缘》之类的片子看了看,情绪平定之后再继续看,昨天又看了第二遍。
为了担心剧透,找来“豆瓣”中的简介,是这样说的:“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亨瑞克·彭托皮丹的同名经典长篇小说《幸运儿彼尔》改编。长篇小说《幸运儿彼尔》是诞生于一百年前的丹麦新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该书描写了一个纯真的年轻人追求进步、锐意改革,却在社会上屡遭挫折,终老田园的一生。书中描写的时代,正值丹麦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时期,为我们勾画了这一时期丹麦社会的风情画卷。”
看完电影,又看了上面这篇简介,有点糊涂了。这篇简介和我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所谓的“新现实主义”作品,理应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很明显的前因后果,也不一定有剧烈的戏剧冲突,看起来略显沉闷,却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咀嚼。整个看下来,很难给这部电影下一个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结论。只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影片描述的是彼尔这个“幸运儿”的生活。彼尔既不是高大上的英雄也不是无耻小人,他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人。他身上有许多毛病,扭曲的童年,自命不凡,好高骛远,贪恋财富,钻牛角尖,有时还有点小虚荣,来点小欺骗。伴随着这些毛病,他的性格中同样也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对事业的执着,认定目标便走到底的意志力。不屈服于金钱和权力的自尊。在他的生活中,有两条主线。一是事业,二是爱情。两者既关联又疏离。也是彼尔需要迈过去却始终没有迈过去的关键两条坎儿。
先看事业。彼尔在考上大学后不久,就提出了自己的宏伟设想:利用潮汐和风力发电,修筑运河。在20世纪初的大工业时代,随着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各种发明和发明人层出不穷,这本不足怪。而出现彼尔这样的人,不是疯子便是天才。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电影中,葛优也曾有过这种怪诞想法:“把喜马拉雅山挖个洞,引入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彻底改变西藏的气候。”那么彼尔的计划究竟是科学还是虚妄?我查了一下资料,潮汐和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在五十年之后的事情。20世纪初的科技发展和制造水平,恐怕不可能实现彼尔的整个设想。然而,他的设想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影片中,他在家乡为一个地主实行的河流改造和风力利用已经小范围的实现了他的设想,那个奥地利的菲佛康工程师经过分析,很支持他的设想,并称赞他:“整体来说,我非常佩服你对自然力量有崭新又生动的非凡见解,也懂得如何加以利用,我希望丹麦能有人欣赏你的过人才能。”可见彼尔的设想并非是空中楼阁。退一步说,即便当时这个计划没有可能实现,可是它毕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彼尔不过是比常人先走了一步。影片中我们看到,他自己对这个计划的实现也十分期待和重视,期望通过实行这个计划,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并获得财富。而这个计划夭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当时科技的限制,而仅仅是因为他不肯向主管审批的官员道歉。
再看爱情。彼尔曾经结交了四个女人。第一个是因为性。第二个是因为美貌。第三个就是影片的女主角雅各贝。彼尔结交她的初始动机起自于“她是长女,将继承家族的大部分财产”的缘故,而交往中,为雅各贝的睿智、学识和谈吐所折服,是他全心全意爱过的女人。彼尔在和雅各贝的交往中,从开始的堕入情网如胶似漆,到后来慢慢感觉到因为彼此不同阶层所产生的观念上的隔阂,以及有钱人对他这个穷小子的蔑视。在他内心深处,这个爆发点还是由于那次对计划的审批。他的准丈人对这个未来女婿非常失望,教训他说:“请谨记你在我们家的身份,行为举止必须优雅得体,展现尊严。听清楚了吗?”雅各贝也不能理解彼尔的行为:“为了你的计划,道个歉有什么关系?”面对这一次次的挫折和爱人的不理解,彼尔心灰意冷。他已经意识到以自己的出身和性格,很难融入到雅各贝的家族中了,更很难融入到这个社会中。他感到:“有时候我觉得,山怪爬出他的洞穴,混入人群中,他发现光太亮了,太阳太刺眼了,所以他又爬回洞穴,害怕的缩成一团,躲回黑暗中。”于是他离开了哥本哈根,回到家乡,认识了第四个女人,是牧师的女儿,因为她的朴实和贤惠。
拒绝向官员道歉,和雅各贝解除婚约,是彼尔一生中做出的两个最重大最痛苦的决定。尤其是和雅各贝分手后,使彼尔陷入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境地,他四处借贷无门,典当自己不值钱的东西,整个人都崩溃了,甚至忍受胯下之辱,试图求得那位官员和雅各贝的原谅。淋漓尽致的显出了社会的冷酷和彼尔性格中的软弱。
彼尔的性格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童年生活的影响。当官员让他“叙述清晰,肩膀挺直”时,他想到的是:“我认得那个语调,‘指甲整洁,禁吹口哨,注意餐桌礼仪。’我要吐了。”这是父亲对他说的话。他父亲一直想把彼尔塑造成一个听从主的安排,循规蹈矩的人。送给他的那块怀表就寄托着父亲的这个期望。直到彼尔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穷困潦倒回到故乡,按照父亲的希望,娶妻生子,走向平庸时,他走到父亲的坟前,掏出怀表,挂在墓碑上,说:“你现在满意了吧?”
彼尔在哥本哈根的街头,看着橱窗中一套套名贵的服装。在冬夜里,他透过饭店的窗户,久久的凝望着在里面的有钱人。此时此刻可以看出彼尔对财富的渴望。如影片中代尔夫所说:“金钱有吸引力,西德尼尔斯先生,如同小小的磁铁,能唤起人们最深层的情绪。”无须讳言,彼尔的追求中,肯定是有财富这个因素的。但他并不是把名利放在人生首位的。一旦名利妨碍他的追求时,他便毫不犹豫的抛弃名利。这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还并不一样。也许我们会用现代流行的观念责怪彼尔不善于抓住机遇,不善于委曲求全。那么就要看彼尔的选择的路是什么了。
彼尔的人生理念是:“我相信有自尊的人会坚持到底,达成设定的目标,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许这目标是完美的,也许是有缺陷的,甚至是被人们看做是荒诞的。但是他们的这种不顾一切倾其终生的追求,足以赢得我们的尊敬。
前几天,我在蜂巢剧场看了场老话剧《恋爱的犀牛》。孟京辉站在先锋前卫的角度,诠释了与《幸运儿彼尔》同样的理念。马陆和明明也和彼尔一样,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舍弃一切。舍弃财富,舍弃舒适的生活,舍弃朋友,舍弃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他们所感受到的幸福。
彼尔认为:“对一个找到自我的人,上帝是多余的”。这信念使得他的心灵无比强大,能忍受物质的利诱,能经受社会的抛弃。在绝望和孤独中得到解放。
影片结尾,在田野中那孤独的小屋中,彼尔对雅各贝说:“我一直觉得很疏离,漂泊无依,这辈子都是这样。但在这里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谁。我处在极端的孤独中,但少了它,我就只是个不完整的人。而现在我觉得无拘无束。”他的感受得到了雅各贝的回应:“我的人生用什么也不换。反过来,很高兴认识你,正因为你带给我的喜悦与悲伤,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影片结尾所描述的,彼尔一个人在乡村的小路上,握着铁锨,不停的铲去路边的荆棘。缓慢的前行着。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注定孤独,注定远离社会,终生一事无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人生的失败者。可对于他们自己,并不一定要看到目标的实现,而是更看重对目标的追求过程。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
我敬佩他们。
影片中所拍摄的丹麦的美丽风光令人向往,心醉。
本人评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