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看片不看恐怖片,阅尽影片也白看。是很久很久之前了,至少十年前刚搬来的时候,门口有家影碟店,每当侯车的时候,就会驻足在那门店前,看新玻璃墙上张贴的影视海报,有电影的,有连续剧,都是最新的面市的;如果是下午等车,还可能会走进里去,那个老板是个长相老成的年轻人,却是极少数我喜欢的类型之一,他从没有赶过我,连一个多余的表情眼神也没有。因为对文字敏感吧,会看看简介,说是简介,真的是很简单,只言片语,很难窥其全貌,也是在那里我知道了有一部叫《office有鬼》。光是那个影碟的介绍,就在青春期的心理留下了恐怖的“阴影”,可能胆子大小真的跟心智、年龄这些有关。光是看那方块形的影碟盒的文字封面背面图形装饰,就让我倒抽一口冷气,背脊发凉更甭说看啦。凡是恐怖的东西、激情的、快乐的、幸福的、极度痛苦的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吧,那时上初中吧,office是基本词,所以还认识,《office 有鬼》便在脑中留下印痕。时光荏苒,一晃10余年的今天,影碟店前几年前便搬走了,或者说没做了,家家户户宽带光纤入户,vcd、dvd、cd的光盘时代已经终结,中国大陆城乡步入了信息时代。更多习惯了上网看电films,近来无聊或者说感觉一股新的可能叫爱的力量已在心中潜滋暗长、扎根生芽、蓬蓬勃勃了,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跃跃欲试心态,也想借此测试一下,看看究竟人有多大胆,寸心之处多大产。便联想到了这部以前想看不敢看,想看机会却不成熟的港片。故事看起来漏洞百出,纰漏不断,其实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只是疏忽罢了。这也是许多人看电影看好几遍的原因,想四年前,看movie从来只看一遍,看第二遍也是为了学英语,毕竟是巅峰时期,那时候注意力出奇的高度集中,仿佛眼睛像吸铁一般,能把文字牢牢吸住。可能是后高考时代的缘故吧,或者说高考后遗症。现如今,也“落入寻常百姓家”的水平了。莫文蔚的演出不知该不该用“不够投入”来形容,不是特别入戏,可能因为她心理的排异反应所致吧,说不定她是个无神论者呢。一直认为她不会死,不过剧中她饰的角色还是挂了,不过死的不难看而已。她死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不怕鬼,二是太好奇。正常人遇见她的情形早就避之唯恐不及了,她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一些灵异怪异光怪陆离的事,还是不要太好奇,更不能以身试法,想亲自试一试,这跟尝试毒品一个模式。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咪西。“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个很好的做法。影片的选景也很特别,是在一座写作楼的办公室,而且该剧中的过道走廊没有开窗,显得更加阴闭密封,让人心生压抑和恐惧。影片由三个短剧结合而成,只有第一个主情节运用了电影拍摄技法,确实也最具视觉冲击力来吓人;或者是为了调剂调节;陈小春这个第二主角出场了,以前认为春哥也就是打打杀杀,走古惑仔道路,可是影人们也是要各种角色突破一下,一看他,就多了份喜感,这跟人的气质有关吧,演到最后更成了搞笑闹剧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众“鬼”现身后对他的一番临终嘱托,更是语重心长,1无论如何上班要守时,不要迟到2要勤奋3遇见好女孩,一定要好好珍惜。情真意切,入木三分,深情款款,情深深意真真,尽显人间真情,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有些事情有些道理用正常的语言正常逻辑来表现,显得分量很轻很薄很不入人心,没法让人服服帖贴,只有所谓的“鬼话”,让人顿悟、让人放下片刀,立地改过。现实的很多东西,已经让人麻木了,人们已见惯不怪了,对各种事情无动于衷,只有血、死亡、鬼魂这些东西才能让人清醒,意识到一些被自己践踏了的伦常、道德、良心、真心、同情心。这也是近来独辟蹊径看鬼片的来由吧,以期让这些特殊的叙事方式来刺激心里某些麻木不仁的神经。第三个主角有两个,一个男的(不熟悉)和舒淇,其实本人最讨厌的明星就是舒淇了,也就是看着不顺眼看不惯。果不其然,她就是厉鬼,找替死鬼的鬼。而看起来最像鬼的却只是一个被厉鬼威胁的自闭症白化病患者。个人认为鬼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也就是怎么收拾鬼的方式方法,每次看总会有惊喜,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许多难觅的道理在里面,说来奇怪,别人皆不喜欢说教,本人却很喜欢被说教,好像还很欠似的,小学时就特喜欢班主任坐在讲台上骂人,反正骂的永远不会是自己,所以隔岸观火,洞若观火,暗自窃喜。鬼之为物,只在你脑中感应到,而不是实体,它可以吓唬你,要掐死你,事实上,可能是你双手在掐自己,也就是别让鬼影响你的脑袋,控制你的思想,这样就平安大吉了。鬼找替身,是让这个替身觉得自己很惨很没用(自怨自艾),让人鬼迷心窍,自己陷入陷阱,所以不临深溪,不近深渊,不被诱惑,不占小便宜是很有意义的。魔由心生,相由心生,最后以王维晚年的一首《过香积寺》的两句诗结束全篇吧: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