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11331
  • 酒仙桥14号
    2020/10/21 15:58:22
    豆瓣9.4,难得一见的顶级好片,颠覆了我的认知

    人与动物之间产生深厚感情的故事,并不少见。

    《忠犬八公》、《导盲犬小Q》、《流浪猫鲍勃》……

    小动物与人的相互治愈和彼此救赎,曾引起无数观众感动落泪,深深共鸣。

    如果将故事中的猫与狗,替换成一只生活在南非海藻林中的野生章鱼,那又会怎么样呢——

    人与动物之间产生深厚感情的故事,并不少见。

    《忠犬八公》、《导盲犬小Q》、《流浪猫鲍勃》……

    小动物与人的相互治愈和彼此救赎,曾引起无数观众感动落泪,深深共鸣。

    如果将故事中的猫与狗,替换成一只生活在南非海藻林中的野生章鱼,那又会怎么样呢——

    我的章鱼老师

    My Octopus Teacher导演: Pippa Ehrlich / James Reed

    主演: Craig Foster上映日期: 2020-09-07(美国)

    片长: 85分钟

    12927558
  • Sue
    2016/11/10 14:42:11
    美而不自知
    几天娱乐新闻版面几乎被钟丽缇一家人刷屏了,先是钟丽缇如愿嫁给了小她12岁的李伦硕,而后是她的小女儿考拉在《爸爸去哪儿》里迷倒了一票小男生。

    不过钟丽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她扮演的那条美人鱼,94年上映的电影《人鱼传说》放到现在来看可真是大牌云集啊,除了钟丽缇外还有青涩帅气的金城武以及风华正茂的郑伊健“石榴姐姐”苑琼丹在这部电影里竟也意外地好看。 郑伊健饰演的小志在十岁时因为好心放了他
    几天娱乐新闻版面几乎被钟丽缇一家人刷屏了,先是钟丽缇如愿嫁给了小她12岁的李伦硕,而后是她的小女儿考拉在《爸爸去哪儿》里迷倒了一票小男生。

    不过钟丽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她扮演的那条美人鱼,94年上映的电影《人鱼传说》放到现在来看可真是大牌云集啊,除了钟丽缇外还有青涩帅气的金城武以及风华正茂的郑伊健“石榴姐姐”苑琼丹在这部电影里竟也意外地好看。 郑伊健饰演的小志在十岁时因为好心放了他继父鱼钩上的一条鱼,结果被他继父一耳光扇到海里。不会游泳的小志被海中的美人鱼小美救起,这就算结下缘分了。不过这次落水让小志落下了后遗症,他很害怕和水打交道,甚至都不情愿洗头。所以在小志又一次掉到海里后还是小美救了他,这回编剧给了小美上岸的理由,在救小志的时候小美把自己的内丹给弄到小志体内了,没了内丹小美回不了大海。

    小美上岸后一直跟着小志,因为想要取回内丹所以一直在想办法和小志接吻,最萌的一段是小美听了舅舅的胡诌就约小志去吃辣椒炒海瓜子,然后一个劲地说辣,嘟着嘴以为小志就会来亲吻她,结果却喝可乐喝了个够。电影中的情侣如何向观众撒狗粮可是一门学问,如果双方都矜持不表示,那么观众可能会心急弃剧,如果双方进展太快则会突兀,最难得是这样撩人于无形啊。

    钟丽缇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完全可以用“美而不自知”来形容,完全是率性自然的美。老港片中风华绝代的女星莫不是如此。《人鱼传说》是一个简单而值得回味的小故事,结局圆满当时典型的商业电影。

    但是小时候看完一遍总想着再看一次,然后希望找一个伊面这样的男朋友。小志和美人鱼间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狗血的情节来加码。没有非男主不嫁的邪恶女二号来设计陷害女主,也没有暖到令人心痛的男二来自我牺牲,当然也没有一心阻挠的家长。电影里那些小矛盾和误解都来至于麦家琪和金城武饰演的这对欢喜冤家。电影里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电影角色都敞开心扉就最让观众舒心。

    最让人感动的是小美看见麦家琪手上拿着小志采的花时能仔细听小志解释,并且小志也能细心解释。这样直白不做作的剧情在如今的影视剧中已经不多了,男女主角之间有误会了我就是不解释,你就算解释了我就不听就不听。靠这误会又能多写好几十集。虽然这是部94年的电影,但是电影画面的美感丝毫不逊当下。钟丽缇穿上鱼尾在水中游泳的姿势优美灵活,我一度把这些画面代入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一个天真美丽的美人鱼救下了落水的王子,然后好奇地打量他的面容。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两首插曲都是由王菲演唱,不过那时她的名字还是王靖雯。

    《人鱼传奇》不是一部可以反复解读的电影,但是冲演员自然率真的表演和不揪心的角色性格也值得在寒冷的日子里看一遍。最近在重温老港片,其中的意气风发真是让人着迷,或许是小时候把那立为生活的目标吧。
    【详细】
    81651168
  • 砂之器
    2018/11/16 0:35:59
    存在就是合理,其实没有那么差

    说真的我对这类抗战剧兴趣不大,但是我父亲是个铁杆抗日剧迷,天天看,所以我也看过不少

    说真的,这个是个抗日神剧不假,但实际上,这就是铁道游击队的翻拍,很多人总是说老抗日剧就很良心,实际上像是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啥的其实真是按咱们今天标准也是雷的不行,不是说这次钱导把这个剧做成这样,实际上几版的铁道游击队都是这个风格,在火车上各种跑酷,原著也是如此,一个小队的英雄主

    说真的我对这类抗战剧兴趣不大,但是我父亲是个铁杆抗日剧迷,天天看,所以我也看过不少

    说真的,这个是个抗日神剧不假,但实际上,这就是铁道游击队的翻拍,很多人总是说老抗日剧就很良心,实际上像是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啥的其实真是按咱们今天标准也是雷的不行,不是说这次钱导把这个剧做成这样,实际上几版的铁道游击队都是这个风格,在火车上各种跑酷,原著也是如此,一个小队的英雄主义小说。

    按照作为一个翻拍剧来看,其实算是合格的,至少钱导没在搞出燕双鹰那种狂拽霸酷叼外加各种悬疑一锅烩的操作,比起第一版经典也许情怀不够,但是比起前些年翻拍的各个方面来说,动作设计更好,效果也更好。

    最后说一嘴,大家都对抗日剧口诛笔伐,我约莫着大多数这么说都算是90之后的人了,在网络条件下自然看不起这些抗日剧,为什么抗日剧多,因为这些拍出来主要收看观众就不是定位在我们这些年轻人身上,抗日剧的主要受众还是我们的父辈,正如我们很多人看网络小说,动漫,电影,那里面同样充斥着各种狂拽霸酷叼,抗日剧对于我们父辈而言就和上面的没有区别,这是他们喜欢的风格,因此抗日剧收视率并不低,凡事存在就是合理

    总结一下,还可以的抗日剧,但是不能说好,就那样吧,大众货色

    【详细】
    9764571
  • ????
    2017/8/28 16:05:07
    《玉子》观后感

    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导致看完后难以消化。电影最大的核心,也是人类的一个矛盾点,我们烹饪(“虐待”)各种鸡鸭羊猪,曾想过他们的感受么?两种看法,一:这都是它们的命。二:他们是自由的,不该被吃。我觉得,它们虽可怜,但却是人类的必需品,要么吃不管它们的屁感受,要么当一个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其次,导演想讽刺的,就是当今社会的原则,只要你有一只24k纯金猪,你就能拥有一只超级猪,只要你有钱,有钱,有钱,你

    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导致看完后难以消化。电影最大的核心,也是人类的一个矛盾点,我们烹饪(“虐待”)各种鸡鸭羊猪,曾想过他们的感受么?两种看法,一:这都是它们的命。二:他们是自由的,不该被吃。我觉得,它们虽可怜,但却是人类的必需品,要么吃不管它们的屁感受,要么当一个纯粹的素食主义者。其次,导演想讽刺的,就是当今社会的原则,只要你有一只24k纯金猪,你就能拥有一只超级猪,只要你有钱,有钱,有钱,你就能换来你想要的一切。还有,超级猪,好丑,而且也不萌。。。。

    【详细】
    8780234
  • 酒仙桥14号
    2019/9/5 12:38:48
    奥巴马投资,拍了一部讲中国人的高分片,我看完心里不是滋味

    这两天,一部新出的纪录片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它刚播出几天,就冲到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名。在Netfilx和精选影院上映后,至今仍然热度不减,同时引发中美两国观众的热议。废话不多说,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这部新片——

    美国工厂

    这两天,一部新出的纪录片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它刚播出几天,就冲到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名。在Netfilx和精选影院上映后,至今仍然热度不减,同时引发中美两国观众的热议。废话不多说,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这部新片——

    美国工厂

    10463340
  • 有希
    2018/8/8 14:49:14
    没有演技,装疯卖傻来凑

    杨洋还是保持着以往装逼的演技,还是那么的油腻,自以为还搞笑但是真的看起来像个傻逼。演技不够所以营销号来营销的腿来了????看了真实的想吐。

    台词很弱智,现在已经2018年了,竟然还会有这样的台词,导演是来搞笑的吗?????

    不知道杨洋想模仿谁,结果呈现出来就是个四不像,当观众是傻子吗???不过好在0.259的收视率教他们做人了,要演戏就好好演,不想演戏就去专心当个爱豆

    杨洋还是保持着以往装逼的演技,还是那么的油腻,自以为还搞笑但是真的看起来像个傻逼。演技不够所以营销号来营销的腿来了????看了真实的想吐。

    台词很弱智,现在已经2018年了,竟然还会有这样的台词,导演是来搞笑的吗?????

    不知道杨洋想模仿谁,结果呈现出来就是个四不像,当观众是傻子吗???不过好在0.259的收视率教他们做人了,要演戏就好好演,不想演戏就去专心当个爱豆!!!!!!别污染演员!!!

    男主演戏这么久了,没有看到演技上的一点进步,结果越来越油腻越来越装逼。

    【详细】
    9572260
  • roseflying
    2021/5/19 16:07:18
    纯粹的家乡味道,是百态人生中的苦辣酸甜

    如今,我们的日常似乎已被城市的喧嚣充斥。来到繁华的商业区,各色琳琅满目的高级餐馆,八大菜系,应有尽有,轻而易举即可吃到全中国的美食。但是餐馆里的菜总是带有相似的精致感,遥远而陌生。这不免让我们开始想念起家乡的味道,那种最纯粹的味道。

    如今,我们的日常似乎已被城市的喧嚣充斥。来到繁华的商业区,各色琳琅满目的高级餐馆,八大菜系,应有尽有,轻而易举即可吃到全中国的美食。但是餐馆里的菜总是带有相似的精致感,遥远而陌生。这不免让我们开始想念起家乡的味道,那种最纯粹的味道。

    13554332
  • 贾晓奎
    2010/12/2 20:42:34
    千古不息的泪流——观《泪王子》有感
          《泪王子》,全称为《泪王子:清泉一村的故事》,英文原名为“Prince of Tears”,是台湾导演杨凡2009年的作品。影片讲述了清泉一村中一个普通军官家庭的故事,希望借此来反映台湾戒严时期的历史。
          一
       
          《泪王子》,全称为《泪王子:清泉一村的故事》,英文原名为“Prince of Tears”,是台湾导演杨凡2009年的作品。影片讲述了清泉一村中一个普通军官家庭的故事,希望借此来反映台湾戒严时期的历史。
          一
         凄迷梦幻的画面,原滋原味的“国语宣传”,将我们带入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开始聆听当时一个普通空军家庭的故事。悲欢与离合,即在这一帧帧美丽的画面中逐渐展开——纯真的小学女生、金色的海边草场、帅气的军官与美丽的军官夫人、轻快的手风琴旋律……一切皆如此之美不胜收,不禁令人产生浪漫的遐想:在这个美丽的村落中该发生多么美妙的故事……
         然而,影片并没有让这种遐想持续。它只是一道一闪而过的霞光,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不安。这样的美,美得让人担心。其华美绚烂的背后,潜藏着一股巨大的压抑情愫,美术老师的深重忧郁,金色海边草场重对比度色调下的沉重,海风的阵阵紧吹。直至美术老师被抛下海的那一刻,之前所营造的细腻温暖的氛围戛然而止,所积蓄的不安则找到了答案。
         美术老师被捕行刑可看成影片的小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之后转入平淡的叙述,故事缓缓展开——美满的四口之家,夫妇俩郎才女貌,姐妹俩天真可爱,上学、家务、手风琴……丁叔的角色似乎更是反衬出这种美满和谐。但从故事性的角度来看,影片稍显单薄,对角色的挖掘较少。而且角色间的对白缺乏生气与张力,略显生硬。例如孙汉生夫妇间似无话找话,其苍白无趣的对话让人抓狂。另外影片还加入了“强势”的旁白,几乎主导了剧情的演进,虽然弥补了角色间对话苍白的缺陷,却使剧中人物陷入“被动”。不过,这些文绉绉的、磁性的旁白,加上依然绚丽的画面,使影片依然沿袭了之前的华美和忧郁,保持了风格的统一。
         在影片约三分之一处,孙家出现变故,夫妇俩同时被捕入狱,罪名分别是“通谍”和“思想左倾”,但可以看作是之前美术老师一案的扩展版本。第二个大的变故出现在影片约三分之二处,刘将军夫妇同样因涉嫌通匪而被捕。而从影片约四分之三处,故事情节开始往回走,孙夫人被释放,“为了让姐妹俩好好活着”而不顾当时舆论与姐妹俩的反对,与丁强结婚。然后,在某个午后,汉生背着行囊归来,并伫立在清泉一村的门牌边,进而踏进家门、缠绵悱恻,直至最后皖平那句坚定的“今天汉生回来过”,故事才最终圆满。而这种圆满中,实体已经逝去,虚拟的归来,算作归来么?
         二
         以上简要分析了影片开头、结尾及其关键情节,只能算作表面功夫。影片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影片被命名为《泪王子:清泉一村的故事》是源于其中的一直提到的《泪王子》这本小人书。它作为线索贯穿了整个影片,关联了两代人——金皖平与欧阳千君、小周与霞君——的情谊。这种情谊不仅仅是世俗的友谊,更多是精神上的沟通交流。结尾处,皖平与千君出人意料的吻,令人瞠目结舌,但这并不当然表明两人之间存在同人之恋。导演可能只是为了“形象”表现两人“激进的左倾思想”,而设计了此“出格”之笔,更多体现的是皖平在思想上对欧阳千君的崇拜与依赖。
          “泪王子”寓意一种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声音,他看不惯这个社会中的不公不义,所以不断的流泪,直到眼泪枯竭为止。他向往着的一种浪漫理想,在那个理想社会中,公平正义是受到尊重,善良与美得到提倡与传扬。然而面对远不及理想的现实时,他却无能为力,只是不断的流着自己的泪,以流泪的方式表示“反对”。但他的反对,又是多么的消极且无奈。
         前面提到的这四位女性,不同程度的幻想着这样的浪漫理想,但是欧阳千君与金皖平的“泪”可谓先后流到了尽头。一个最后美丽从容的走向生命尽头,一丈纱绫了了此身;一个被环境所迫由纯情转向世故,精神已遭泯灭或埋葬。结尾处,汉生的虚幻归来说明皖平有做精神上的抵抗,但同时这虚幻的美好,更深刻的反衬出现实之无比残酷,而皖平最终选择的是生活上的顺从。上一代如此,小周与霞君的命运又能如何呢?再说到汉生,何尝又不是心中驻着“泪王子”,为了救小立不惜违背禁令,终招致杀身之祸,被枪决是他的命运。
         而影片中与“泪王子”们相对应的角色,便是“丁强”之流。“泪王子”们哀叹世事的不公不正,而直接造就此的,便是“丁强”们,诸如丁强这类的特务分子、戒备区的军警军法们等等。他们带着深重忧郁的脸庞,犹如蝎子一般,深不可测。而其带毒的尾刺,刺向社会躯体柔软处,造就变态扭曲,造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当然,就单个的“丁强”而言,他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他的角色决定了他需要生活在这个社会的阴暗角落。但是他们所扮演的制度角色,深深的扎在这个社会,毒害深重久远。 “王子”和“蝎子”的划分有些陷入简单二分法的误区,但是更往前看一步,这种区分实际上并没有非常大的意义。是整体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扭曲和变形,而他们只是台前的卒子,受制于这个时代。“是那个时代,决定了他们的生死爱恨”。
         三
         影片中所演绎的故事发生在1954年的台湾。那时的台湾还处在白色恐怖时期。这部影片是我第一次从影视中接触那个时代。影片中的细节点滴,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正是影片各种变故的始作俑者。
         从1949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一号》,宣告次日零时开始在台湾省全境实施戒严起,直至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解严为止,台湾共经历了长达38年的戒严,被称为“戒严时代”。在戒严令后民国政府还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关管制法令,如《戒严期间防止非法集会结社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罢市罢业等规定实施办法》、《戒严期间新闻杂志图书管理办法》、《惩治叛乱条例》等,特别是蒋赴台之后颁布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戒严令将全台湾划分为五个戒严区,依据《戒严法》第六至九条的规定,戒严区的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及司法事务,特别是将平民的所谓“内乱罪、外患罪、妨害秩序罪、公共危险罪、杀人罪、妨害自由罪、抢夺、强盗及海盗罪、恐吓及掳人勒赎罪、毁弃损坏罪……”等等罪名纳入军事审判的范畴。同时“戒严地域内最高司令官”还拥有广泛的职权,“得停止集会、结社及游行、请愿,并取缔言论、讲学、新闻杂志、图画、告白、标语暨其他出版物之认为与军事有妨害者……上述集会、结社及游行、请愿,必要时并得解散之”,“得限制或禁止人民之宗教活动有碍治安者”等等,即政府有权剥夺人民自由与基本人权,包括集会、结社、言论、出版、旅游等权利,亦即所谓的党禁、报禁、海禁、出口旅游禁等,言论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运用相关法令条文对政治上持异议人士、左派人士及许多无辜者者进行逮捕、军法审判、关押或处决。据统计,戒严期间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相关政治案件,牵涉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有3000~4000人遭到处决。所谓法治,造成此等之恐怖,对台湾社会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
         四
         影片改编自当时一个真实事件,孙家就是上述受牵连的一百之众中极小的一部分。读历史,常会促人生出一股慷慨悲歌之气,仿佛千军万马皆在我眼前纵横,豪迈非常。然而我们却少有想到,如果将这千军万马分成千万个个体,将目光聚焦到某一个人身上时,这个历史事件对他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活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意味着家庭破碎,甚至于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影片中一些角色的遭遇,不用再细说。我们该哀痛于他们的哀痛。在全民反共的运动中,他们是如此之渺小而无法抵抗。孙汉生的死对我们来说真不算什么,可对于他自己,对于小立、小周而言,那是全部世界的离去。片中有一情节,令我难忘:汉生被枪毙那天,欧阳千君让司机带着小周和小立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在回来的车上,喜欢数学的小立一直在不停地念着“四一得四,四二得八,四三十二,一共十二人……”。十二个人的生命,在她们眼前消逝。我不禁又想起俗套的“小鱼”的故事,小男孩不厌其烦的将一条条退潮搁浅的小鱼扔向大海,口中念念有词,“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乎。
         五
         归类影片中的各种角色,他们有小学生、教员、海防士兵、空军基层军官、将军、军属、军警、特务、刽子手等等。他们中有年龄长幼者,有职务高低者等等。但是他们多多少少都是时代的受害者。为何呢?在影片之初还觉得,刘将军可能是片中最高级别权力者,他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关键情节的进展,这是我们受制于文化传统的一种习惯性的期盼。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影片中刘将军并没有施展多少权力,不论是用于施暴于民还是解难于民,反而是因为妻子的牵连而同样被捕。即便是将军也只能如此,何况其他。
         在当时的恐怖专制中,所有人都无能幸免,如果他“威胁”到了统治者。权威体制的建立与维持,法律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根据戒严时期的法令,上万件叛乱案件在军事法庭受到审判,其中的民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很值得我们深思。而制造这些案件的则是党政军的特务监控,他们假反共之名,实则严重侵犯人权。特别是所谓的“匪谍案”,更是成为维护党国体制,打击异己的常用手段。比如当时的“自由中国”案。当《自由中国》杂志由“拥蒋反共”走向“反蒋反共”时,迎接它的必然是查封停刊,而主创人员均被扣以叛乱罪名。再如,1954年7月,文化界人士发起文化清洁运动,宣称要“扫除赤色、黑色、黄色三害”。这种运动它能真是文化人士发起的吗?
         这些不禁让人想起同时期大陆所发起的“反右”等运动。认真比较海峡两岸在解放战争之后的三十多年间的治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两党均从苏共学习到党国体制,控制媒体,架空民主党派,实施思想控制,神话权威领导。甚至于在入主台湾之初,蒋介石还意图实施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后来是遭到美国反对才采取专家治理,实施自由经济。而在政治文化领域,两岸只不过在口号上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罢了。例如在大陆“右倾”能成为政治不正确的理由而遭受批斗,而在台湾“思想左倾”则成为了叛乱通匪的依据,例如影片中的欧阳千君。
         时至而今,两岸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回首过往,当时的恐怖统治,不管是赤色还是白色,均造成了社会的扭曲,至少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作为单个薄弱的个体,被生硬嵌入这个制度体系中,不管是军警特务还是叛乱嫌犯抑或是普通民众。有人成为“蝎子”,有人“泪”尽而去,更多的人则是被愚化,不知所谓。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文化和心理遭到扭曲。为了加强控制,文化历经了严格的筛选。虽然历朝历代,文化的控制与过滤均不可避免,但当代的我们至少应该将文化的开放与繁荣当成其常态,而控制、过滤则为其“变态”“扭曲”。在那个时代的严格控制下,文化、社会心理遭到严重扭曲。言路不通,文化断却。而其影响则波及了几代人。如果时间再长,我认为,甚至可能将导致整个民族的衰退与衰亡。当然,今天我们能看到记录昨日此种状况的影片,说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六
         平时很少看电影,所以就很珍惜所看的每部电影,难忘其所包含的价值内涵,将其当作学习的良材。而对每部影片,很少愿意去纠问每个角色的演技,每个情节是否合理流畅。因为各种价值表达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影像、声音等,都很局限。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批评家,而更重要的是发现所表达的价值内涵。只是为了完整,在此谈谈对演技和剧情的理解。
         首先,关于演员的演技问题。影片开头美术老师的演出相当出彩,应该是整个影片表演上最成功的一段。而之后,孙汉生只懂得展示军人的帅气与手风琴的才气,孙夫人则一成不变直勾勾的眼神,均过于呆板机械,孙夫人在片中尽显娉婷婉约神态,其实也不符合军属的特征,只能算是牵强的“附和”影片的华美风格。欧阳千君的表演倒是表现有力到位,贵妇人的寂寞芳心展露无遗。而其面临死亡时的美丽从容,更令人难忘。丁强的表演亦很契合其特务角色,阴暗深邃的眼神绝对是影片中给人最深印象的镜头之一。
    而关于剧情,到底是谁告的密,为什么告密,其实直到影片最后,导演也没有给出答案。特别是最后丁强的信件、皖平的独白(臆想汉生归来,实际上就应该是独白)、千君与皖平那激情的一吻,似乎解开一些迷,却制作了更多的迷雾。但是到底如何,我想我们并没有必要非揪个底朝天不可。就留着每个人的理解吧。
         七
         每当出现逝者,影片中都会伴随着一段高远的哀歌,画面暗淡。但导演却并没有做进一步激烈的批判,他只是尽量平淡的叙述着,而更多的留待我们思考。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泪王子。我们是否也会为所见的不公义而流泪?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死爱恨,又有多少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泪王子”们的泪流,该是千古不息罢!
    【详细】
    44986033
  • 休休妈
    2020/4/3 18:27:54
    不是很好玩

    唯一看点也就是阿明哥的背景音乐Blar Blar 吧。。。。。。。。。。。。。。。。。。。

    。。。。。。。。。。。。。。。。。。。。。。。。。。。。。。。。。。。。。。。。。。。。。。。。。。。。。。。。。。。。。。。。。。。。。。。。。。。。。。。。。。。。。。。。。。。。。。。。。。。。。。。。。。。。。。。。。。。。。。。。。。。。。。。。。。。。。。。。。。。。。。。。。

    唯一看点也就是阿明哥的背景音乐Blar Blar 吧。。。。。。。。。。。。。。。。。。。

    。。。。。。。。。。。。。。。。。。。。。。。。。。。。。。。。。。。。。。。。。。。。。。。。。。。。。。。。。。。。。。。。。。。。。。。。。。。。。。。。。。。。。。。。。。。。。。。。。。。。。。。。。。。。。。。。。。。。。。。。。。。。。。。。。。。。。。。。。。。。。。。。。。。。。。。。。。。。。。。。。。。。。。。。。。。。。。。。。。。。。。。。。。。。。。。。。。。。。。。。。。。。。。。。。。。。。。。。。。。。。。。。。。。。。。。。。。。。。。。。。。。。。。。。。。。。。。。。。。。。。。。。。。。。。。。。。。。。。。。。。。。。。。。。。。。。。。。。。。。。。。。。。。。。。。。

    【详细】
    12468370
  • 涧上草
    2007/12/9 18:09:49
    《投名状》及刺马的真故事
         晚清多奇事。其中有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月楼案和太原案四桩公案,曾轰动一时,甚至都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其中除刺马外,其他三件都是极普通的刑事案件,由于司法混乱、吏治败坏,结果越闹越大,但最后都还算水落石出。但刺马案不同,此案关系重大,却结案结得不明不白,所以民间很快就生出很多演义来。京剧有刺马的剧目,平江
         晚清多奇事。其中有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月楼案和太原案四桩公案,曾轰动一时,甚至都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其中除刺马外,其他三件都是极普通的刑事案件,由于司法混乱、吏治败坏,结果越闹越大,但最后都还算水落石出。但刺马案不同,此案关系重大,却结案结得不明不白,所以民间很快就生出很多演义来。京剧有刺马的剧目,平江不肖生有相关的小说,香港电影大师张彻有《刺马》一片,最近的版本当然是陈可辛的新片《投名状》。
        “刺马案”之所以引人瞩目,首先因为遇刺人马新贻地位显赫。马官居两江总督,是晚清最重要的九个封疆大吏之一,统管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富庶之地的军政监察大权。马的前任和后任都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曾国藩,由这一点就可见其位高权重。其次,此案案情出奇,行刺者在光天化日之下,重兵护卫之中一击而中,且得手后并不逃走,慨然就擒,显然早有准备。再者,此案虽惊动了最高层,慈禧命曾国藩和刑部主事会审,但最终还是潦草结案,刺客被剖腹挖心,但案情并未水落石出。所以,坊间议论纷纷,一开始猜测集中在政治斗争之上,但很快就有关于兄弟反目和三角恋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所以焦点很快就被转移了。此后的各种演绎基本都是围绕后二者展开。只是此案在民间的流传程度,似乎不敌另一出更真实也更离奇的桃色事件: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所谓政治谋杀,主要是指,马新贻一般被看作是慈禧用来制衡声势日隆的曾国藩的,且此人根基尚浅却治军甚严,因此得罪了湘军一系,所以被他们派人暗杀。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可能。在当时还有一个绘声绘色的传言,称曾国藩平灭太平天国后,私藏大量资财,企图取清廷而代之,而马新贻坐镇南京,正在追查“宝藏”下落,在这个当口被杀。而当时会审后的“结案报告”的说法是,刺客曾从发捻,对马新贻素怀怨恨,所以勾结海盗行刺。这显然缺乏充分的作案动机。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提及刺客与马新贻有私人关系,遑论什么三角恋爱。可以肯定,这些都出自文人的编排,至于背后是否有人授意,则很难说得清了。
        演义家们把马新贻和刺客张汶祥安排成出身草莽的异姓兄弟,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又虚构了一个“老二”,以及与马新贻有感情纠葛的老二的妻子。有趣的是,在各个版本中,这个老二的名字就有好几个,一看就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窦一虎、曹二虎,到了倪匡执笔的张彻版《刺马》中,又被写作黄纵。《投名状》中刘德华演的老二则又改了姓,叫赵二虎。所谓的女主角显然也是编出来的,张彻版起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叫米兰,徐静蕾演的人物则名字跟打扮一样土,叫莲生。
        更有意思的是,王晶的晶艺公司还以此为题材拍过一部三级片,片名叫《满清十大酷刑之赤裸凌迟》,当然是极尽血腥色情之能事。编剧好像还特意为证明他掌握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把马新贻弄成了一个少年时曾受性虐的心理变态分子。
        刺马故事的经典版本,当然是张彻1973年的同名电影。该片导演张彻、编剧倪匡、动作设计刘家良,以及演员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等都是一时之选。这部邵氏电影的大制作,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稍嫌粗糙:情节线索简单,战争场景几乎无特技可言,单人独斗也显得冗长单调,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曾席卷当年的金马奖。而且其中“暴力美学”的萌芽直接影响了吴宇森等后辈,其中的恩怨情仇也让导演陈可辛至今念念不忘,立志翻拍出一部《投名状》来。
        电影《刺马》虽然也着力刻画了导演张彻并不擅长的男女纠葛,但最突出的还是兄弟情谊。这从本片的英文名“BLOOD BROTHERS”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投名状》脱胎于此片,当然绕不过兄弟之情。借用水浒中的“投名状”来概括刺马的主旨,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杀。进而把“兄弟情谊”定义江湖人至上的信仰,“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倒也算切题。
        当然,大导演陈可辛挟数亿投资,网罗一干明星演员,显然并不满足于重拍一遍《刺马》。从剧本数易其稿,中途改换片名都可以看出导演突破旧版的努力。甚至李连杰饰演的大哥也不再是实有其人的马新贻,而是改了一个更直白地暗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名字——庞青云。显然,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刺马》只不过是个框架,他只是借这个壳,讲自己的故事。
        不同于张彻浓烈明快的快意恩仇,陈可辛用灰暗惨烈的语调讲了一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故事。所谓的兄弟之谊、男女之爱,甚至平步青云的梦,最后都毁灭于复杂的人性与无尽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擅拍“文戏”的陈可辛,赋予刺马故事的最新思考和内涵,这也是《投名状》不同于《刺马》乃至《英雄本色》之处。这里没有孰优孰劣,至于观者更喜欢哪个,只能交给历史去检验了。
        一点遗憾是,“投名状”翻成英文的确有困难,但该片的的英文片名“WALORDS(战神)”实在有点太凑合了,怎么看都像是电子游戏,有点不知所云。
    文章引用自:
    【详细】
    12562241
  • 东公子
    2014/10/2 16:19:11
    故事不是用“讲”的!脱裤看这?
    魁拔已经拍了三部——营销仍然做得这么差!排片量呢!
    魁拔已经拍了三部——导演编剧水平却仍然让人失望!

    看电影看得全程替制作组捉鸡,我也是自作孽。
    三部魁拔几乎可以做一个课题——“如何将一个好故事讲得无聊”

    看到一个有着优秀设定和充实内容的故事,被讲成这个样子,真是恨铁不成钢!
    没错,每个角色都在“讲”故事!是真的在用“讲”的!!

    坐在我后
    魁拔已经拍了三部——营销仍然做得这么差!排片量呢!
    魁拔已经拍了三部——导演编剧水平却仍然让人失望!

    看电影看得全程替制作组捉鸡,我也是自作孽。
    三部魁拔几乎可以做一个课题——“如何将一个好故事讲得无聊”

    看到一个有着优秀设定和充实内容的故事,被讲成这个样子,真是恨铁不成钢!
    没错,每个角色都在“讲”故事!是真的在用“讲”的!!

    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小朋友对他妈妈说“好无聊啊”(白发面瘫少年吃饭的时候)
    后来又说“我们什么时候走啊”(魁拔和舰长上曲境一号的时候)
    冗长无趣的乏味对白几乎可以直接删掉一半!
    (我都没法数蛮吉到底喊了多少句香香姐了,几乎每一句话都有!)

    节奏啊节奏!角色关系和故事冲突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高潮的?导演根本不在意啊!!
    看到豆瓣8.5的评分——你们不要这样惯着制作组啊!!不然他们真的以为自己棒棒哒!!

    如果说真人电影演员没演技导致面瘫,那么动画!是怎么一笔一笔画成面瘫的啊!!
    动画的特点何在?动画的意义何在?夸张的魅力何在?
    而且,每个角色都在高贵冷艳的念台词!你们怎么一点情感起伏都没有啊!不是这样装酷的啊,更何况一点都不酷啊!
    (我是真的真的不想用“装逼”这个词)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讲出来,取舍是关键。
    就像第二集的话唠镜心,当时真的想扇她两巴掌让她闭嘴!
    有些情节用一个眼神、一个转身就能表达,甚至只需要静帧画面,配上烘托情感的音乐,给观众思考反应的时间就可以了,不要什么都靠角色说出来啊!这是最无能的做法。

    举个例子,舰长发现蛮吉是魁拔的这一幕,影片竟然用回忆直接把“发光的眼睛”这样一个如此草率不靠谱的“证据”说出来了!这实在是个相当低级的手段,(甚至可以想象创作者当时的心态:嗯,这个地方要让舰长认出魁拔,但是通过什么认出来呢……啊!发光的眼睛!对,这里面只有魁拔的眼睛会发光!啊,这样应该就可以了吧……好,在这里加一小段舰长的回忆……)

    拜托,其实完全可以不需要台词,直接拉进舰长的回忆,让画面从魁拔的眼睛过度到蛮吉现在的眼睛,然后定格在舰长惊讶的表情上,默默的念一句“魁拔?”或许最后再给到蛮吉一个仰拍的酷酷的特写。这样大家就都懂了啊!镜头语言啊导演!镜头语言啊导演!

    而且这时候给了她疑惑,不确定蛮吉是不是魁拔,在最后是否拔剑的那一刻,她的矛盾心理应该是“这真的是魁拔?那个恶魔?明明……这么单纯可爱的……”的迟疑,而不是“这个小孩是魁拔!要不要现在杀了他?还是养肥再杀?”

    从魁拔3看得出来——制作组还不如索性全都做3D好了,这样的话出现面瘫,别人只会说你是技术不到位,而不是2D的时候面瘫,别人认为你是意识不到位了。如果动画没有动画感,那何必把它拍成动画呢?
    (只是吐槽一下,可千万别做成3D的啊!第一集的2D脉兽明明很好很炫酷的!不要偷懒建个模拉来扯去啊!)

    真心希望魁拔能拍好!导演编剧,感觉你们制作的时候想得太多,但阅片量不够啊!
    (第一集的时候我也写了影评,当时可是万分激动和支持的!只可惜三集看下来,竟然没什么进步,唉……)
    【详细】
    71171371
  • 小梁已经俩月没
    2022/1/25 12:49:42
    一场灾难的翻拍

    原作粉 抱着中华英雄又有新作即使可能不会拍的很好但是有的看就不错的心情还是看了,看完真的觉得网络大电影真的是丢中国影视业的脸。。无论是剧情逻辑还有场景道具都差到了极点,美国改泰国结果还是在影视基地的那种民国场景拍。。。01版剧本已经是魔改结果这版基本是用01的结构然后将台词文本改的更加的低俗和逻辑不通,最可怕的是我相信整个剧组都没看过原

    原作粉 抱着中华英雄又有新作即使可能不会拍的很好但是有的看就不错的心情还是看了,看完真的觉得网络大电影真的是丢中国影视业的脸。。无论是剧情逻辑还有场景道具都差到了极点,美国改泰国结果还是在影视基地的那种民国场景拍。。。01版剧本已经是魔改结果这版基本是用01的结构然后将台词文本改的更加的低俗和逻辑不通,最可怕的是我相信整个剧组都没看过原著 甚至没有认真看过01版。。片尾字幕演员表5忍除了金太宝之外其他人名字竟然是水忍者火忍者。。我真TM笑了你咋不叫火影忍者呢。。真的是从上到下都是一场灾难的电影,什么你问我怎么不说说演员....不好意思。。他们的演技不配

    【详细】
    14165314
  • wlhui
    2013/5/14 21:50:00
    《背海的人》王文兴:写作是奢侈品
    人生是寂寞的,选择写作是为了有事可做。王文兴这样提起他的写作。他以寂寞对抗寂寞。耐得住寂寞正是他文学生涯的写照。
    在一个可以望见窗外的绿意的小屋中,他伏案,每日,背有些佝偻,半天不动。写写又划划,突然用笔往纸上猛扎,好像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凭空出一股血气,令人胆战。
    被采访者几人都说王文兴的文字是要读的,读出来才会有感觉,他故意的诘屈聱牙的字词,有审美距离,但是一旦脱口而出,乃有音乐的
    人生是寂寞的,选择写作是为了有事可做。王文兴这样提起他的写作。他以寂寞对抗寂寞。耐得住寂寞正是他文学生涯的写照。
    在一个可以望见窗外的绿意的小屋中,他伏案,每日,背有些佝偻,半天不动。写写又划划,突然用笔往纸上猛扎,好像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凭空出一股血气,令人胆战。
    被采访者几人都说王文兴的文字是要读的,读出来才会有感觉,他故意的诘屈聱牙的字词,有审美距离,但是一旦脱口而出,乃有音乐的美感。于是看到很绝的一幕,王文兴如入化境的朗读,三位年轻人以钢琴、萨克斯风、小提琴相佐,身影在动,音韵在动,彼此呼应又在交融,奇妙的一种神气灌注,只有叫绝。
    因为是这样把文字当作一种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庄重到偏执。以笔为剑,与白纸厮杀的狠意,就像恪尽职守的老兵——战士上战场,什么都全然抛之度外。每天就写30多字,时下进行的一部长篇,也打算写到哪算哪,因为预计写十年,而人事难料。
    简单到澄明,好像一眼可以看穿的这一位老者,在自然、大海与音乐前面,露出纯然的笑。这笑有感染力,与他的平日不苟言笑反差强烈,于是令一位同事印象深刻。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从未遁逃的,好像与童年有个通道,不管有多疲累多沧桑,随时可以返避。
    《家变》是一本引着你往下看的书,一开始便是父亲的出走,而后寻父与童年的回忆的交织,使它充满了一种梦幻的迷离,与现实的反思。它也像是一个个人的心路历程,父子是怎样隔阂的,还要从头说起——奇怪的是,回忆中却满是体恤。
    佝偻着背的老人,王文兴,背着一个双肩包,瘦小,缓慢,只有在讲课时突然眼神放光,声音洪亮——夫人陈竺筠曾是他的学生,说自己当初是被他声音吸引到。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一个慢节奏的老人,赖以安生立命的事业不过是每天35个字,已经慢到极点,走路时步态悠悠的,只有去到大海时,突然忘记年龄般奔过去,笑着笑着,并找一个海岬安静坐下看书。夫人说,那么这里是你最喜欢的地方了。《背海的人》他指着封面,说就是这里,远方的大海近处的沙滩。夫人说封面也是你设计?是的。有才。
    王文兴对于音乐与美术都有天分。是否是因为艺术本是相通的,所以他既打开艺术这扇门,便无往不利。但是他舍弃了那些,只怕破坏对文字的专注。禅是专注的,王文兴却选择了基督教,在教堂里,安静缓慢的节奏与他滿合拍。选择什么不过是性格投合,也许是仪式感。他在这里,的确如上帝所愿,是极谦卑的,临走时微屈膝,画个十字,又佝偻着出门了。
    仍回到坐在桌前与笔奋战的一刻。那是一个匠人,或是一个儿童,不再谦卑,有如猛虎恶兽,是歌剧里的华彩。仅就花费几个小时得来的三十几个字,便觉他的作品好沉好沉。如纯手工打造的奢侈名品,卖得贵的由来是一样。所以看他的书,也不得不慢一点,不舍得看完。
    如此的工作本身,便是一种艺术了。如这世上渐渐消失的不少手工行当一样,那一种对物事的尊重,已经有点陌生。我们的灵魂因不停赶路而被拉下。王文兴每天都要有一段时间静静坐着,也是养气,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与神沟通的工作。
    岛屿上的写作人,是大师或是匠人且不论,这种对写作的尊重,真的太珍贵了。让我想起佛陀的示现,是为世人做一个榜样。如王文兴,在这浮躁的年代,书写灵魂,与神对话。
    【详细】
    59551336
  • Yarmolinsky
    2014/2/17 0:55:51
    中国电影能好吗
    前几天一个偶然点了《过界》电影的豆瓣界面,看了几版预告片,感觉很好。情人节这天上映了,却发现它的名字改成了《过界男女》,情人节一夜过后豆瓣评分只有六点几,今天已经掉到了5.5分,我纠结了一会儿(因为我看电影习惯参照豆瓣评分)最后还是选择去看。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分不可能是这么低的,按照豆瓣的评分习惯起码应该在七八分。但是为什么它的分数会这么低呢?
    首先这是一部个人风格非常浓的片子,讲的是
    前几天一个偶然点了《过界》电影的豆瓣界面,看了几版预告片,感觉很好。情人节这天上映了,却发现它的名字改成了《过界男女》,情人节一夜过后豆瓣评分只有六点几,今天已经掉到了5.5分,我纠结了一会儿(因为我看电影习惯参照豆瓣评分)最后还是选择去看。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分不可能是这么低的,按照豆瓣的评分习惯起码应该在七八分。但是为什么它的分数会这么低呢?
    首先这是一部个人风格非常浓的片子,讲的是一个社会底层男人为了避免大陆超生二胎罚款而想尽方法去香港生孩子的故事。故事很不错,但是问题在于,浓烈的导演风格以及一些平缓的情节设计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毫无商业片惯有的爆点,比如大场面大反差悬念等等。这样干直接导致了我看的时候硕大个放映厅没超过十人,途中几人离场,旁边还睡着两人这样尴尬的局面。类似这样的局面我记忆里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看《一次别离》的时候,一次是看《桃姐》。没错,《过界》的整体风格和它们一样:都是典型的文艺片。
     上网查了一下数据,果然《一次别离》在中国的票房同样惨淡。《桃姐》因为有刘德华这样的特殊型演员撑着,某种程度上又算商业片,所以票房好坏不做参考。
    而《过界》之所以票房这么差(太容易预料的事),评分又这么低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它选错上映时间了。它选在了情人节这一天上映并在片名后面加了男女两个字,以为这样就能票房叫座了。但是它完全低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选择在情人节去看电影的情人们,整体文化水平使他们喜欢并热论的只会是《小时代》《致青春》《失恋33天》等等这类型的电影。而你即使起一个吸引他们兴趣的名字,再找一个吸引他们的演员(陈坤),也抵不过导演和故事所营造的强烈的文艺片风格。
     如果能做一项调查数据我想结局肯定是这样的:这些情人们(他们最容易传播信息)回去给他们的同事朋友和准备去看的情侣们讲起这部电影时说,不好看,而且每次想亲一下的时候那背景那音乐,都他妈像要分手了一样。豆瓣里正好这一天看过的情侣们可能在一夜之间点了无数的一星。连锁反应后,再加上一些常年在豆瓣上泡的跟风狗(别人点低分为了显示自己品味比别人强绝对不会点高分)这样,就部片子的悲剧就诞生了。
     以上拿《过界》作为例子分析一下“好片子为啥在中国电影市场失败”这个话题。现在该来聊聊“烂片子为啥在中国电影市场成功”了。
     说起我们的烂片,星罗棋布,最近火的比如《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等等,骂声此起彼伏为啥还有那么好的票房呢?想讲清楚原因,太过庞大,都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了,我觉得这可能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文明社会在中国的发展等等听起来很扯淡的东西。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文化和思想层次较低者在我国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占了大多数。因为历史和X党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就不聊了。思想上一直以来很受禁锢,文明的发展较发达国家也很落后,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一次别离》那么受欢迎,在中国它那么惨淡的原因。
     如果把如上提到的一些片子类型做一个按文明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排一个顺序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从高文明到低文明):一次别离类>爸爸去哪儿类>小时代类。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排序?追求真理(一次别离)>不被我们社会文明重视的父子关系(爸去哪儿)>高富帅白富美们的拜金青春?(小时代)
     在这样的排序下很明显相较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喜欢金钱名牌喜欢帅哥美女的文明理解程度最为容易,追求真理自由科学民主....这些的理解程度最难(没达到追求这些的时候)。
    终于把这个麻烦的问题解释完了,接下来就比较容易了。 这样来说,就可以很明显的明白为什么文艺片的市场在中国这么差了(文艺片表达的大部分为此)。
    之所以《爸爸去哪儿》《小时代》这样的片子能在中国票房这么火爆,是因为他们的文明程度最容易被中国现阶段的观众所理解和喜爱。这就奠定了中国电影市场上,好票房影片类型的基础:别讲的太深了。
     其次就是典型的商业片道路了,用大牌。越红越好,越大牌越好。能请刘德华就别用赵小光。能保证大牌云集,已经完成了最简单的炒票房大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年一到过年各种贺岁片里无数大牌,光看偶像的粉丝基本就已经能挤塌电影院了。
    最后一步最至关重要:造舆论。
    想要卖好票房,会制造舆论就等于成功。为什么《富春山居图》那么烂的片子依然能赚钱?除了刘德华和志玲姐姐,其他应该全部要归功于他们的“烂片营销”。《富春山居图》的团队不研究电影,研究开兵法了,一招将计就计让电影票房直升。你们跟富春山居图比谁骂它自己骂的更狠,显然它成功了。其实不论《小时代》还是《失恋33天》等等,都带着些烂片营销的方法来炒作自己。他们以此来达到自己的舆论热度,人们都奔着”他妈的究竟有多烂“这样凑热闹的好奇心去看个究竟,票房就这么上来了。甚至我觉得现在的电影也好明星也好,可能都怀抱着”求你往死里骂我吧“这样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这样的造舆论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爸爸去哪儿》,大家都表示他不是电影,但依然比大部分电影好卖多了,其原因就是趁着他们刚刚播完火到没朋友的同名综艺节目,在舆论还热的同时再加入什么哪俩个小朋友天天在一起啦,青梅竹马啦这样成天各种娱乐头条的热心炒作,成为热心群众的热聊话题。再加上大过年这种一家团聚的亲情时刻导致了它《过界》导演想都不敢想的好几亿票房。
    《小时代》那么烂最主要票房大卖的原因是它的导演,它的导演本身已经是一个集无数死忠粉与舆论为一身的大牌。其粉丝恐怖程度不亚于”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的五月天。另一方面,《小时代》如同《致青春》一样,在微博上搞起了”青春营销“,什么毕业,爱情,回忆,时代,理想等等一大堆关键词。两个以前上学时看郭敬明《圈里圈外》的粉丝,下班后,满怀青春的去电影院回忆去了。
     分析完后,又自我感叹了一番,这真是一个悲哀的行业。以一个正常行业里正常的发展模式来讲,你只有把握了这个行业这项技术的精髓,把专业知识修炼的越深,你才能做到这个行业的最前端。但是在中国作为一个导演,你的故事并不是太重要,你会不会导也不太重要,你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混圈,怎么和有钱人混好关系,让他投钱给你。只有有了钱,你才能用起大牌,才能请团队炒作,才能拍”砰砰轰“大场面。而如果你单单只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导演,想拿你微薄的资金讲好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你可能做完第一次就夭折了。就目前中国电影和社会的发展而言,要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电影环境体系,短时间内肯定不太可能了。
    今天下午还有看到好像是个影评人拿《小时代》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合一起写影评的,影评名字起的也很郭敬明:浮光-XXXX。大致表达的意思是讲青春的电影哪个更青春(如有错误表达请更正),结论是两个都不是,某种意义上两个没区别。转发呼呼过了好几百。我评了句类似”两个有可比性吗,冯小刚和斯皮尔伯格能比吗“这样的疑问,享受了微博开号以来最热度的转发,有一个他的粉丝回我,冯小刚和斯皮尔伯格,一个亚种,一个犹太种,至少可比谁更像新美利坚高加索种......
     我觉得,真的没法比。两个导演,一个是真正拍电影的,一个是商人。你觉得《两只蝴蝶》和《蓝色的多瑙河》能比吗?你觉得《小时代》(书)和《战争与和平》能比吗?姜文好歹是为数不多在中国导演里能坚持作品的,且不说他作品的好坏,起码他的表达有思考,电影拍的像电影。并且起码他在这失望的环境里证明着另一种可能。
     大牌很可怕,炒作很可怕,死忠粉很可怕,但是换个角度想,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大家的口味总会越来越挑剔的,不是吗?
    【详细】
    6551320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