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还是那个我喜欢的芙蓉/小姚/盛男/宋玉秀/苏青青……由骨到皮,入木三分,炉火纯青,总结起来:姚晨没有让我失望~!
??人物??? 无论是片名《摇滚狂花》还是乐队名『狂花』,想必都是致敬了彭莱最爱的电影《末路狂花》,它的英文名字是《Gone Girl》。在我看来彭莱也同样经历了出走的历程,一出走就是12年。“我这一辈子最爱的音乐什么也给我不了我。我给不了音乐什么。因为我除了音乐之外一无所有”——大概可以瞬间点化彭莱这个角色,发生在她的一切,在故事逻辑上由此可以变得被理解和共情。但就像《Gone Girl》的故事结尾:女人出走之后,就会变得自由了吗?想必答案是肉眼可见的复杂。
??女性??? 当我越多体悟和践行女性主义,越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思考,就越认为:女性主义的尽头是个体主义。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绝非肤浅的各种女权/伪女权,更并非试图激化性别对立,而是让个体,个体的感受和声音,合理地被对待和倾听。剧情一定是带有很强故事性的,不少篇幅里甚至不乏夸张,我在观看过程中总是尽量过滤掉故事性,表演性,下意识的带入到生活本身,然后,我通常会比较绝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思考结束,生活继续。丁慧茹与彭莱,彭莱与白天,就像是所有的母亲与女儿,相似又不同,不同又相似。从我最近的成长状态来看,我开始愿意挖掘那些相似的部分,共通的部分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女性主义书籍和电影都会促使我思考,另我自己失望的是我似乎没什么头绪,在比较精确的维度上,得到确认的答案。不过浅浅记录一下我目前为止的思考结果吧:无论如何,大部分母亲都希望女儿可以避开自己经历的所有苦痛,想留给她们几乎是所有光明与美好;女儿,(就拿我自己来说)希望自己一定有一部分生命经历和生命感知与母亲是牢牢连在一起的,只要生命不息,这份连结就足以提供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信任感,哪怕这种连结中带有痛苦的成份。但是人表达自身情感的机制和习惯是千人万面的,也许母女可以很好的相知相伴,也许终身无法抵达相互理解。一切取决于母亲本身是被如何养育的,以及她是如何养育她的孩子(放在母子关系上大部分也应该成立)的。
??叙事和表演??这部剧看下来,至少没让我感觉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主创想传达的信息(但也没准都是我的自我投射哈)。故事性和节奏都能达到我心中优秀的程度,尤其表演,姚晨姐姐,棒!????幽默替代了煽情(我可太吃这套了),其实是提升了故事的现实代入感,总之别动辄煽情就比啥都强。虽说瑕不掩瑜,但瑕疵也是有的哈:个别情节似乎是夸张性和目的性强了点呢!?
??摇滚精神???摇滚的定义是什么?摇滚就是为了打破一切定义而存在的。所以,摇滚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被定义的展现生命力,和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