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花泪》中的人物特写、场景布置和后半段的蒙太奇,真的是把电影的优势显示出来了。或者说,它让观众看到了电影与舞台剧不一样的地方。
Lucy遭受父亲虐待的痛苦、与Cheng相爱后短暂的快乐、最后被父亲带回家后的绝望,都通过Lillian Gish的面部特写表现出来。而临近结尾、悲剧发生后Cheng与Battling对峙的段落,在无对白的情况下,几个特写,就让观众感受到Cheng的悲愤与Battling的残忍。
影片虽然是在studio拍摄,场景却都显得很真实。雾沉沉的Limehouse与Cheng精心布置过的住所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主人公所处的阴暗的大环境,后者则是见证他们爱情的温馨小屋。
而当Lucy被其父带离Cheng的住处,一切美好瞬间结束。一边是Cheng步入昏暗的城区为Lucy买花,一边是Lucy的生命逐步走向凋零。蒙太奇加深了悲剧效果——Cheng无法像观众这般处在上帝视角,当他得知发生的一切、转头去寻找Lucy时,为时已晚。
我印象很深的是Lucy为了躲避父亲的责打、逃到小房间关进房门那场戏。镜头不断在害怕的Lucy与发怒到最后拿斧头砸门的父亲之间切换,像是越来越急的厄运逼近的脚步。我们听不见Lucy的惊叫声,可是却能从她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看出她深深的无助。逃不出的狭小房间,正如她逃不出的家庭困境。
《残花泪》通过花朵这一意象,把看不见的爱情、人物的命运化为观众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Cheng房间里的花朵,让Lucy感受到Cheng的爱情,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而Lucy父亲在摧毁Cheng的一切物品后,Lucy的生命,也如同花朵一般零落毁灭。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残花泪》表面上将Cheng描写为正面人物,这一人物却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者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眯眼、驼背,虽有理想看上去却没什么精气神。格里菲斯的白人至上思想,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对黑人的直接丑化,也表现在《残花泪》里刻意强调的白人与亚裔的差异。Lucy的父亲反对她与中国人恋爱,而影片对这一反面角色的批判,只停留在他的酗酒与凶残,并没有涉及他的种族歧视。Lucy与Cheng的恋爱关系,最初来自于Cheng对Lucy的同情、Lucy对Cheng的感恩,似乎是在说“爱情可以战胜种族偏见“,但格里菲斯根本意识不到,种族偏见本身就是不对的。
(一篇2019年的观影笔记,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