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21950
  • 魔都淘米水
    2018/12/11 16:27:44
    简评《侠饭.深夜食堂.问题餐厅.樱的亲子饭.孤独的美食家》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人活着一是要吃,二是要爱。 吃是为了活着,爱是为了能坚强的活着。 《孤独的美食家》是很纯粹很享受去感受五郎大叔的吃吃吃,故事一点不重要,很多时候甚至会快进掉那些铺垫,而且对远中近的推进镜头看多了真是烦......但这一点都不能阻止平均9.1的豆瓣高分和第七季的到来。 ..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人活着一是要吃,二是要爱。 吃是为了活着,爱是为了能坚强的活着。 《孤独的美食家》是很纯粹很享受去感受五郎大叔的吃吃吃,故事一点不重要,很多时候甚至会快进掉那些铺垫,而且对远中近的推进镜头看多了真是烦......但这一点都不能阻止平均9.1的豆瓣高分和第七季的到来。 ...  (展开)
    【详细】
    9817258
  • 2020/5/17 18:27:49
    米莉娅登场,女圣职即信仰,我为你疯狂打Call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DNF这款游戏了,但因为平时比较忙,也没时间真正去接触,直到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DNF将要更新女圣职者这个职业,碰巧当时也比较空闲,就下载游戏玩了一会,从那以后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职业。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DNF这款游戏了,但因为平时比较忙,也没时间真正去接触,直到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DNF将要更新女圣职者这个职业,碰巧当时也比较空闲,就下载游戏玩了一会,从那以后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职业。

    12600291
  • 2011/4/5 11:46:18
    <得閒炒饭>:新女人的性、爱,和自由
    昨天在natnatvip上看了<得閒炒饭> ﹣要不是朋友介绍,还不知道这个网站,中港台日韩的娱乐节目都有,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都算全,虽然还是找不到我想看的<囡囡>,但是已经很不错。

    这年头真是,连下载都嫌烦,网上娱乐太多,要是找不到线上观看便宁可不看,反正不一会就抛诸脑后了。


    深夜时分看完了<得閒炒饭>。片名实在起得怪,把粤语「得閒」和台语「炒饭」混在一起,明明是
    昨天在natnatvip上看了<得閒炒饭> ﹣要不是朋友介绍,还不知道这个网站,中港台日韩的娱乐节目都有,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都算全,虽然还是找不到我想看的<囡囡>,但是已经很不错。

    这年头真是,连下载都嫌烦,网上娱乐太多,要是找不到线上观看便宁可不看,反正不一会就抛诸脑后了。


    深夜时分看完了<得閒炒饭>。片名实在起得怪,把粤语「得閒」和台语「炒饭」混在一起,明明是道道地地的香港电影,导演、演员、取景无一不是香港人熟悉的,却取了个令香港人一头雾水的名字 ﹣虽说香港人也喜欢看台湾节目,但大概十个人有九个半都不知道「炒饭」在台语中的含义。如果片名起得好一点,对行销而言应该更好。

    首先想说的是,很多人标签此片为同性恋电影,正确地说,这是关于双性恋的电影。吴君如的角色 Macy 很早就表明姿态,大声捍卫自己「时直时挛」的取向,虽然怎麽看她都不太可能会和男人「玩认真」;周慧敏演的 Anita 却不同,虽然少女时代与 Macy 的感情令她刻骨铭心,但她说后来她也被男人伤得很透,证明她并不是仅仅把男人视为玩物的同性恋者。


    影片本身,中规中矩。我想定位应该是爱情小品吧,颇具娱乐性,演员表现出彩,个别桥段很别致,例如吴君如和周慧敏重遇当晚,两人在中环苏豪区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了几次,除了藉此细緻呈现香港优皮一族日常活动的场景,兼隐喻两人总是在徘徊、摇摆、「唔上唔落」的关係外,也表现了同性恋的特点:在香港,送情人回家是男性的义务,女性的特权,可是在同性的关係之中,纵使保有男性化/女性化的角色,两者的关係还是比较对等,你送我回家,还是我送你回家,都没甚麽关係。Anita提议送Macy回家时,我难免觉得有点怪怪的,我想这是强迫观众(包括男性和女性)审视批判深植于己身的「男性霸权意识」的一种策略。

    影片初段Macy参与女同聚会时关于双性恋的发言虽然精彩(吴君如的演绎可记一功),但是放在电影中,说教意味太浓了。整体的感觉就像许鞍华很想透过电影去 make a statement,劝诫观众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异己」,有些地方太着痕迹,反而损害了影片本身的魅力。许鞍华的电影,屈指一算原来也看过几部,她的<男人四十>、<天水围的夜与雾>等,无疑拍得含蓄洗练得多,把故事娓娓道来,人物塑造得真实饱满,令观众易于代入,师生恋、中港婚姻等议题都退到后面,以人物、情节为先,但最终还是能刺激观众思考深层问题,却不是给出答案落力让观众接受。当然,<得閒炒饭>的定位和前述两部全然不同,是很难当文艺片看的,比较深度自然不公平,但是影片确实有点落入教条主义的俗套了。还有就是Eleanor(万绮雯)追忆曾经为 Macy 自残的画面有点煽情和多馀,其实这段过去靠演员和对白表现已经足够了。


    不过,许鞍华对于同性和双性恋的取态却很有意思。一方面「异性恋霸权主义者」自然是影片调侃的对象。影片中 Anita 的女同事们对于她的所谓姊弟恋和未婚先孕(其实充其量是姊弟一夜情而已)百般嘲笑,当然更不可能接受她的女同志身分,在厕所说三道四的嘴脸显然是典型港女。男角们(Mike 和 Robert)都以近乎丑角的姿态出现,一个是乳臭未乾、连性经验都几乎没有的小子,另一个也可以说是大龄孩子,和惠惠(谷祖琳)的沉稳成鲜明对比。影片的一条副线可以说是两男的「启蒙」过程,因为恋上的两个女子各自选择了同性恋人而开始接触女同性恋,于是两人体认到男女皆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最终成为新品种家庭的一员,也算是指向当今社会人伦关係的一种崭新可能性。

    另一方面女同性恋者却同样被讽刺。在前面提及的女同聚会中,正如 Macy 所说,一众女同攻击双性恋,本质上和异性恋霸权主义者无甚区别,同样不尊重别人的选择,Macy 说话时许导不忘特写一下两位女同轻蔑的样子,再想想 Macy 刚加入聚会时那位 Tomboy 俨然知识分子般的发言(「我们每次来玩都很有agenda,例如会谈谈父权社会之下的性别阶级...」),更觉得讽刺。

    而影片中四位比较正面的角色 ﹣Macy,Anita,Eleanor,惠惠 ﹣也很有趣。首先,致力批判父权文化的 Eleanor 和她的伴侣惠惠虽然是女同,却有颇为传统的家庭观念,总是催促 Macy 找寻另一半,尽快「成家立室」,还介绍女友给她认识。片中几次提到两人和 Macy 的关係就像家人,Macy 还说怕她们见到 Anita 会像父母般 「口水嗲嗲啼」﹣两人岂止是家人,简直是家长了。Anita 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同,渴望和 Macy 组织家庭,根本没考虑过独力抚养孩子的可能。影片后段 Anita 深深陷入该生孩子还是堕胎的苦恼中,却被 Mike 一语道破:其实生不生孩子,应该是她自己的选择,根本不应该取决于 Macy。可是后来镜头一转,两个孩子都出生了,Anita 到底对自己的自主权有没有真正的觉悟呢?还是一如以往地,必须依附在另一半身上,幸福、快乐,都只能倚靠别人?影片没有答桉。原本我觉得 Anita 的角色如此设定,实在太守旧,可是如果经人家一说便大彻大悟,从此独立起来,恐怕才是真正的教条主义吧。

    <得閒炒饭>高举的不是同性恋,可能也不是双性恋,而是选择权和自由。廿一世纪了,就别再把自己和别人框得死死的,世界很大,性别不止得两种,学着尊重别人,放过自己,才是正途。不过,自由诚然可贵,却不应以自由之名,作践人与人之间的爱,因为包含了关怀、包容和忍让的爱,才是人类社会最高贵的价值。所以片中最自由的双性恋者 Macy,也被 Eleanor 当头棒喝:她一直逃避对 Anita 给予承诺,负起责任,这却是 Anita 最需要的。爱一个人,同时被这个人爱着,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利伤害她,哪怕是自由也不能成其为藉口,因为你选择了让这个人对你敞开心扉,让她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向你暴露,为此你必须对她负责。

    当然,真要说的话,所谓承诺其实也只是很脆弱的东西,你说永远的爱,有谁能承诺得起呢?我一直坚信,如果有一天,爱真的逝去了,尽早分开也是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最后两人都生下了孩子,一起组织了家庭。说到底,Anita 的想法是对的,亲生骨肉是永远的亲人,你把他带来世上,就得对他负责,所以只有让 Macy 生下孩子,才能令这隻没有脚的小鸟停留下来。孩子不但令两人的关係更完满,宏观地看,对于今天这个多元性别和性向的社会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稳定因素。


    许鞍华以大众化的方式,表达了相当有趣的观点,相信这也是她的策略,影片的娱乐性恰恰是她的软销技俩。虽然个人认为许导这次的手法太露,但她表达的东西却很有意思,对生活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我们来说,可以视为思考性别问题的指南,用以提示我们必须避免的思维陷阱(如同性恋霸权)和 “what not to do”。女笑匠吴君如和玉女周慧敏的组合,应该吸引了不少「异性恋和同性恋霸权主义者」看吧!
    【详细】
    4893290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