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4351
  • 榆兮奈若何
    2018/6/2 23:17:12
    看一遍笑一遍的电影~

    迄今为止,成龙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还是这部早年间的作品《A计划》,轻松诙谐的幽默与别开生面的打斗,使电影即能为之开怀一笑,也让人至今仍旧对那场自行车巷战记忆犹新,而不论是包袱还是功夫,在这部作品中的展现丝毫并不会让人有觉突兀,都很好的成为了推进组成剧情的一部,相得益彰的功夫喜剧,可谓成功打破了当时香港动作电影千篇一律的僵局,令成龙式电影成为了香港动作片一个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

    《A

    迄今为止,成龙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还是这部早年间的作品《A计划》,轻松诙谐的幽默与别开生面的打斗,使电影即能为之开怀一笑,也让人至今仍旧对那场自行车巷战记忆犹新,而不论是包袱还是功夫,在这部作品中的展现丝毫并不会让人有觉突兀,都很好的成为了推进组成剧情的一部,相得益彰的功夫喜剧,可谓成功打破了当时香港动作电影千篇一律的僵局,令成龙式电影成为了香港动作片一个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

    《A计划》可以说是成龙从好莱坞受挫归来后的发愤及野心之作。

    【详细】
    9410231
  • 青豆
    2021/8/8 23:10:46
    食戟之灵

    终于看完了,呀。

    中间觉得不太好的地方,是对“里世界”厨师的厨艺的介绍比较猎奇啦,没有像讲解“表世界”料理那样细腻新鲜。但最后还是非常“食戟之灵”的。虽然没想到会以LOVE结尾。。

    除了充满惊喜和想象力的料理,还有角色人物的塑造,无论多奇怪的怪人,都有办法让人觉得“总之也会有这种人啦”

    终于看完了,呀。

    中间觉得不太好的地方,是对“里世界”厨师的厨艺的介绍比较猎奇啦,没有像讲解“表世界”料理那样细腻新鲜。但最后还是非常“食戟之灵”的。虽然没想到会以LOVE结尾。。

    除了充满惊喜和想象力的料理,还有角色人物的塑造,无论多奇怪的怪人,都有办法让人觉得“总之也会有这种人啦”,一些情节也,“也会有这种事啦”。

    还有那些镜头,色彩,配音,做到了用最简单的画面传达出极有感染力的情绪。一个小小的咬嘴唇的动作都能让我爆哭算你厉害。

    如果说现在的国漫缺什么的话,大概就是情绪的表现力吧。画面当然是唯美的,却没意义,没有那种迫切的真实切肤的情绪,所以总是太空了。这“空”跟留白可不一样,就是空,没味儿。

    还有理念,作品里面一定有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体会,不管这种理念是不是正当的,完美的,甚至不必是深刻的,只要真实,且深信不疑贯彻到底,就可以支撑起整部作品,成为他的风格。相反,即便是讲出了让人无法反驳的道理,也毫无趣味可言。

    另外,毕竟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很多事不用人自己动手做,真正的体验有限,多是读来的听来的抄来的,想象出来的。不过这种东西即便是正确的,也没有力量。创作者没有笃定的气场,就没有能让观众信服的力量。

    所以,想到什么就动手干吧。去游学吧。去修行吧。去挑战吧。去享受吧。再坦率一点,再欢乐一点吧。再把心打开一点吧......

    【详细】
    13739819
  • 鱼为
    2020/1/3 23:29:31
    从追梦出航到载梦返航,《梦在海这边》能量热剧大获好评

    以海归创业者的群像故事为缩影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梦在海这边》,聚焦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全方位展现社会的变革浪潮,将个人奋斗创业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去,横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巨变的3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时代质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给予这部剧充分肯定,并评论说:“电视剧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真实还原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

    以海归创业者的群像故事为缩影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梦在海这边》,聚焦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全方位展现社会的变革浪潮,将个人奋斗创业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去,横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巨变的30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时代质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给予这部剧充分肯定,并评论说:“电视剧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真实还原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现出当下中国大地就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奋斗舞台。”

    12142421
  • 君子如风
    2015/9/22 21:15:38
    关于“石墙事件”的科普
    “石墙事件”在同性恋维权的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引发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维权的行动,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一个强大的同性恋维权组织“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
    1950与1960年代,美国的司法制度仍严重歧视同性恋,其程度甚至更甚于某些华沙公约组织国家。美国早期的同性恋团体试图使同性恋者被社会所接受,并支持给予同性与异性恋者无冲突的教育。然而,1960年代末几年争执不断,许多社会运动发酵运作,包
    “石墙事件”在同性恋维权的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引发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维权的行动,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一个强大的同性恋维权组织“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
    1950与1960年代,美国的司法制度仍严重歧视同性恋,其程度甚至更甚于某些华沙公约组织国家。美国早期的同性恋团体试图使同性恋者被社会所接受,并支持给予同性与异性恋者无冲突的教育。然而,1960年代末几年争执不断,许多社会运动发酵运作,包括美国黑人民权运动、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及反战示威。这些背景因素,加上格林威治村自由的风气,成了石墙暴动的催化剂。
    石墙骚乱是指发生在纽约的一次同性恋者和警察间的一系列暴力冲突。这次骚乱开始于1969年6月27日星期五,在石墙旅馆外,格林威治村的同性恋住所。“石墙”,正如通常提到的,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它是第一次有同性恋者拒绝警方的逮捕。在石墙骚乱以前,警方对同性恋酒吧和夜总会的搜捕行动是城市同性恋者生活的一部分。警方通常会登记出席的人的姓名以便用于报纸的刊登,然后把尽量多的同性恋者押上警车。接吻、牵手、甚至在同性恋酒吧出现都是被逮捕的理由。
    7个便衣警察和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察进入酒吧,声明要调查酒精饮料许可。他们清空酒吧,而客人们就留在外面的人行道和街道上。
    酒吧外面的人开始向警方投掷硬币,开始取笑那个使搜捕变成从酒吧所有者那里敲诈金钱的制度。当时纽约的同性恋酒吧体制是相当腐败的,很多同性恋酒吧由黑手党拥有,并通过一种称为“gayola”的贿赂运作,向警方支付金钱以保护他们自己。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情况开始失控,因为当时有大约400名同性恋者在酒吧外面,场景混乱,所以一些具体情节是混乱的甚至是矛盾的。一个说法是情况开始变坏时由于一个易装皇后(drag queen)站在门口并向警方挑衅;另一个说法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同性恋者引起的。无论如何,情况戏剧性的恶化,警察开始用警棍殴打拒绝逮捕的人。有一些人被送入医院,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被警方在车门上打断了两根手指。
    人群开始向警方投掷石块和瓶子。警方到酒店里暂避。他们也殴打了一名异性恋乡村音乐歌手戴维·范·洛克(Dave Van Ronk)。他说娇弱一些的男性被带出单独对待。
    当警方在进店里面的时候,一些人开始试图点燃喷向门里面的可燃液体。人群把一个停车计时器当作槌来用。这个地区的很多人(很多都是同性恋者)开始来到发生地点,人群开始扩大。他们开始唱着“同性恋力量”(Gay Power!)的歌曲。
    警方开始增派增援力量,一个本来是处理反越战示威的受训的“战术巡逻队”(Tactical Patrol Force)。但是他们没能成功分散人群,人群继续向他们投掷石块。他们大声歌唱:
    We are the Stonewall girls
    We wear our hair in curls
    We wear no underwear
    We show our pubic hair
    We wear our dungarees
    Above our nelly knees!
    场面最终平息下来,但是人群在第二天晚上又聚集起来。有之前几十年堆积起来的警方对待同性恋者的行为在人群中爆发了。他们向人们派发传单,写着“让黑手党和警察滚出同性恋酒吧!”(Get the Mafia and cops out of gay bars!)。示威持续了5个夜晚。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迫害的人们会在那天晚上会进行反抗;但是在同性恋流传的一个说法是由于朱蒂·加兰的死激发了群众的情绪。
    在骚乱前酝酿的力量不再隐藏起来了,骚动后又很多的组织建立起来。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相似的组织在全球包括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继立。石墙骚乱使6月成为被全球同性恋者视为同性恋自豪日庆典的一个月份。纽约市同性恋骄傲游行在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举行就是为了纪念石墙骚乱。
    “石墙事件”在同性恋维权的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引发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维权的行动,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一个强大的同性恋维权组织“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一年之后,近一万名男女同志在纽约举行大规模游行,纪念石墙事件,并要求同性恋的法律地位与权利。
    这次事件成了全新的开放的同性恋社区的“广告”,成千上万的年轻男性投奔他们而去。例如旧金山,在1969至1978年间吸引了大约3万名同性恋者,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又增加了5万人。石墙酒吧事件后4年,同性恋团体由50个激增到800个,至80年代初,数目逾千。
    1970年6月27日在纽约举行的石墙周年纪念同志大游行,将6月27、28日两天,定为同志骄傲日。之后,更进而将6月定为同志骄傲月。如今美国,法国,德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城市每年都有大规模游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石墙事件终于让同性恋者不再沉默,更让他们意识到,唯有自己去争取,才会被尊重。
    因此,1969年6月27日,成为同性恋历史的分水岭。此后,同性恋群体改换了一个全新面貌,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正常的生存权力。
    【详细】
    76052179
  • 彤彤
    2021/3/30 14:15:23
    非正式爱情

    2021从爱情喜剧片开始吧,赶走所有不开心。如果人生可以预知,面对不一样的爱情,你是否有勇气再来一次,《非正式爱情》在描摹都市群像时,也发出了如爱情有苦有甜经历过后都会成长。樊少皇主演的电影,很喜欢他演电影!很搞笑!很不错!故事讲述一个奇葩女孩遇见自己的对的那个人,给白色情人节带来惊喜。

    2021从爱情喜剧片开始吧,赶走所有不开心。如果人生可以预知,面对不一样的爱情,你是否有勇气再来一次,《非正式爱情》在描摹都市群像时,也发出了如爱情有苦有甜经历过后都会成长。樊少皇主演的电影,很喜欢他演电影!很搞笑!很不错!故事讲述一个奇葩女孩遇见自己的对的那个人,给白色情人节带来惊喜。

    【详细】
    13354165
  • Momo
    2022/4/8 11:43:44
    三星电影+滤镜,一些ggad相关胡言乱语

    谢谢你,罗琳姨,为了搞ggad专门拍了部电影,仿佛觉醒的cp魂无处安放的同人女,不,本同人女都自愧不如,而且别人说是刀,其实我觉得糖分溢出了。

    本来就紧着七部一点细节嗑,满脑子戈德里克山谷的阳光下一起读读书,最浪漫的莫过于仲夏夜杖尖绽开的一束魔法。成年组分道扬镳,见面就是失望不解和大力互掐,温文尔雅的教授会试

    谢谢你,罗琳姨,为了搞ggad专门拍了部电影,仿佛觉醒的cp魂无处安放的同人女,不,本同人女都自愧不如,而且别人说是刀,其实我觉得糖分溢出了。

    本来就紧着七部一点细节嗑,满脑子戈德里克山谷的阳光下一起读读书,最浪漫的莫过于仲夏夜杖尖绽开的一束魔法。成年组分道扬镳,见面就是失望不解和大力互掐,温文尔雅的教授会试图说教之后罕见地失态怒吼,杀伐决断的黑魔王会简短陈词就废话少说开打,但偶尔迷茫失落的那种打架场面。这下倒好,年少轻狂时血盟都给我钻研出来了,没do过我是不信的,打架还能互摸感知心跳,对波真需要站这么近吗,伏地魔说要能贴这么近指不定那个阿瓦达对准谁呢。

    但是谢谢麦叔,在我这里整部电影最贴合原作最好嗑的是开头咖啡厅里初次亮相,注视邓布利多的含笑的双眼,那一眼不止温柔,已经脑出是透过蒙尘的时光注视若干年前阳光下的少年阿不思,彼时也在等待他的到来时给黑咖啡里溶了块方糖,视线的另一端是在彻底物是人非前沉浸于回忆片刻的黑魔王。

    所以罗琳在摆烂,糖都是工业糖精,主线更是一踏糊涂,我不知道她想要什么受众,hp很多原作粉是不接受ggad的,你拍个开头一眼已经够同人女嗑了,是不是想赶lgbt热潮想疯了。我现在还记得呢,七部电影的格林德沃在纽蒙迦德直接把邓布利多卖了,原作里可是到死都没透露给伏地魔什么,我一拳捶向大卫叶茨,现在又搞什么,同人女钱好赚?是的,好赚,不过这个官配的帽子还不如不扣让我安心夹缝抠糖吧,我害怕。嗑cp我暗地来就好了不劳您们费心,能不能先把魔法世界讲好了,你这样拍显得巫师真的很逊哎,把魔杖换成枪你看打斗有区别没,主角团没计划就开摆是吧,深入敌营然后被打得屁滚尿流,靠运气苟到最后。格林德沃是个体面人,还陪你们玩游戏,要我早暴起杀人了。

    三星的电影,我都给特效以及可爱小雀斑和他的动物们,麦叔加一星,作为被宠幸的同人女加一星,童年滤镜加一星。下一部怎么办,接着看呗,求求二位努努力分出个胜负吧,支持格林德沃进纽蒙迦德?。拍得好,下次别这么拍了,再这么拍记得改叫《ggad,一段情史》。

    【详细】
    14325974
  • 都令
    2021/2/21 0:33:27
    小q的真实,与任达华的演技,确实比剧本要高一筹

    任达华如果是因为执着一双无法重见光明的眼睛以致无法做大厨而自暴自弃,剧情铺垫也不足啊。而且如此得对待导盲犬,体现导盲犬的忠诚,确实也是对不起导盲犬的的选择,因为它没得选。就好像生下来就要接受导盲培训。就好像寄养家庭的那个小女孩,任性无赖,希望通过搅乱小q的导盲训练让它永远和她生活在一起,那个两狗一人结拜确实挺逗的,但小女孩的角色不讨喜,或许只是为了突出导盲犬的使命

    任达华如果是因为执着一双无法重见光明的眼睛以致无法做大厨而自暴自弃,剧情铺垫也不足啊。而且如此得对待导盲犬,体现导盲犬的忠诚,确实也是对不起导盲犬的的选择,因为它没得选。就好像生下来就要接受导盲培训。就好像寄养家庭的那个小女孩,任性无赖,希望通过搅乱小q的导盲训练让它永远和她生活在一起,那个两狗一人结拜确实挺逗的,但小女孩的角色不讨喜,或许只是为了突出导盲犬的使命,但它也未必生来就是只有一个作用的呀。当任达华选择盲着走到车道自杀(因为他觉得现在的自己一片灰暗,不知道想要什么),最后小q扑倒他,并用自己的爪子按住主人的手,他就选择和解了,与小q,与身边,与世界。协会取消配对,但小q自己选择了他。从协会走出来那一刻,就可以结束了。从开始不认可这部逻辑铺垫不够的电影,到最终任达华认可小q,也是一个角色与我们作为观众放下成见的过程。无论是任达华要去美国看病小q无法同行却追着他的车跑了一路,还是一瘸一拐也要导盲带回来的他再走一遍,这就是导盲犬的一生。狗狗如此忠诚,确实值得珍惜,尤其是它的一生比你还短。

    或许加了那么多匆匆展现的情节,都是为了叙述不会说话的导盲犬的一生,但如果能情节相关联更好,电影或许才不会因为导盲犬这一形象,而是实打实地因导盲犬的种种事例塑造这一形象

    【详细】
    13266563
  • 我的童话
    2016/3/20 11:21:21
    我为什么喜欢《过年好》
           我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很简单,自己电影院出来,会不会拍着胸脯推荐给别人看,电脑上下载的,看完后是留着再看还是直接删了。但写影评这事儿我却没干过,不会。可电影是姐姐的,还看了四遍,总得留下点什么。既然觉得这电影好,就说说都喜欢哪吧。

          
           我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很简单,自己电影院出来,会不会拍着胸脯推荐给别人看,电脑上下载的,看完后是留着再看还是直接删了。但写影评这事儿我却没干过,不会。可电影是姐姐的,还看了四遍,总得留下点什么。既然觉得这电影好,就说说都喜欢哪吧。

           高群书

            对高群书的好感完全来自《风声》,谍战的外壳下看两个穿着旗袍的美丽姑娘谈情说爱,着实让我痴迷好一阵子,看了十遍不止。姐姐和他合作,我心生期待又略感担心——拍血雨腥风电影的人拍温情喜剧,什么样?结果超出我想象,所以加分。

            接地气

            在我看来,这部喜剧出效果的点在节奏而非台词,比如那时不时乱入的“一人我饮酒醉”,但接地气的台词我真喜欢,比如李老师给儿子李二毛打电话那一段,让我想到原来过年,我爷爷喝完酒也会拽着我那么跟我说话,试图解开平常日子中结下的小心结。我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听,找个机会躲开。实在不习惯突然之间这么直白的情感表露,再说也没多大点儿事儿,他还总记得。后来我爷爷去世,就再也没人那么跟我说话了。

            电影中,几乎祖孙三代的每一幕,我都觉得这些话我说过,听过,跟平常过日子一样。只不过现在人大了,跟家人疏远些了,近几年不这么说了。

            带仙气

            这仙气就是东高粱胡同的神人们带来的。东北一家人的日常,加上这帮神人就不那么日常了。身边看过的人说电影乱,电影院也听到有人这么嘟囔,搞不明白一家子的事儿演着演着为啥就穿插进几个神经兮兮的大仙儿。也许是为了突出贺岁主题让大家乐呵乐呵,不至于让人看完《过年好》觉得根本是“过年不好”,也看网上说是向话剧版致敬,我也搞不懂。但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会天然的生出一种崇拜感,通俗的说就是犯贱,更觉得高导厉害:电影大众接地气儿,但也不至于怕你不明白非扯着你脖领子解释半天——这就是自己的范儿!凭着这仙气,我第三遍第四遍看到这几段还是乐呵呵。

            姐姐

            当然是姐姐。从角色设定到表演风格,我都喜欢。

            生活中,梦乡照进现实的时候少,一堆糟心事儿却要装作衣锦还乡回家过年的人肯定不少。事业陷入困境,经济面临危机,夫妻关系破裂,女儿上蹿下跳不让人省心。带着这些糟心事的李羊朵过年回家看望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

            父亲时而痴呆时而精明,一点点戳破李羊朵小心翼翼维护的假象,争吵也逐渐升级,最后女儿火上浇油,让原本想装装样子过好年的李羊朵再也装不下去了,彻底爆发后躲在屋里哭个昏天黑地,我的心也哐当跟着碎了,这日子真是没发过了。

            这时候老父亲痴呆病发作走丢了!本已绝望又泄气的羊朵心急如焚找父亲,顾不上那些破事儿。一场虚惊之后找到了,原本乌眼鸡一样的一家人又能和和睦睦过年了!生活就是这样吧,你觉得真就过不下去了,可还要从你身上拿走你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时,你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日子好像也不那么糟心了。

            头两遍看,被羊朵和父亲、女儿争吵的两场戏吸引,有爆发的力度,有情绪的层次。后两遍自己静静看,被羊朵和父亲做饭那场戏感动。爬上梯子挂了灯笼,羊朵到厨房要给父亲炒菜。父亲说你还给我炒菜,当年炒菜留下的疤好没?羊朵像哄小孩一样随意一伸手,说早好了。父亲说不是那只手,还一下指出那浅浅的疤痕。羊朵怔住,惊讶于父亲的记性,感动于父亲对自己的上心,更想劝说父亲去北京。这么多情绪我姐流畅自如的几个眼神就表达出来了,没有一句话。都是这样吧,谁会跟家人抒发感情啊,可他们对自己的好能不知道吗?

            总结

            我姐姐的这部电影,看得懂的地方喜欢,看不懂的地方向往,完全合我的胃口。最后那场集体跳舞大狂欢我每次都是咧着嘴看完,眼花缭乱中寻找嗨翻的姐姐。

            其实呢,上面写的那些都不是真正想说的,就一个姐姐的粉丝来说,就只是看着她这么开心跳舞的样子拍成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就足够足够了。
    【详细】
    78192419
  • 谢青皮
    2017/6/13 23:39:46
    深夜食堂这么反食物,该打0.7,绝对科学!
    先说结论:当年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多爆,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就能有仆的多惨。

    到现在为止,中国版深夜食堂评分2.3,并且还在呈下跌的趋势,近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给出了一星的评价,而日剧版本则是高的可怕的9.2.

    看着评分,我好像听到黄磊正在朝郭敬明发出怒吼:看吧!你的幻城3分是因为只有3分的实力,而我的深夜食堂2.3是因为最低只有1星!

    近年来日剧被国产改编逐渐
    先说结论:当年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多爆,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就能有仆的多惨。

    到现在为止,中国版深夜食堂评分2.3,并且还在呈下跌的趋势,近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给出了一星的评价,而日剧版本则是高的可怕的9.2.

    看着评分,我好像听到黄磊正在朝郭敬明发出怒吼:看吧!你的幻城3分是因为只有3分的实力,而我的深夜食堂2.3是因为最低只有1星!

    近年来日剧被国产改编逐渐增多,虽说到现在为止几乎部部都是烂片,但是没有一部像深夜食堂这样崩的如此彻底。

    老实讲其实这手牌并不差,蔡岳勋之前也是拍出白色巨塔流行花园的导演,主演黄磊虽说近日形象有些小崩,但还是有巨大的受众群,更别说原IP是国内最为出色知名的日剧,在豆瓣上有近十万的评价。

    那么问题究竟在哪呢?我想是对“吃"这件事情的“实感”的破坏!而“吃”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实感所在。

    民以食为天。吃本身就是最有烟火气,市井气的一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是最为神圣的一件事(满足个体延续的本能),下至三岁的懵懂幼童,上至九十九的耄耋老人,穷人们富人们,有文化的没文化的,谁都能出来说几句。

    这件事甚至能超越文化的隔离,所以我们看着原版的深夜食堂,看着不熟悉的居酒屋,听着不熟悉的社会下的人们的生活,欣赏着不熟悉的美食,还是能通过剧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感受到最为真挚的感情,感受到人类对食物的满足,产生名为“幸福”的感觉。

    中国版深夜食堂则是完美地破坏了这种食物带给我们的“实感”。环境,人设,故事,甚至是食物的错位在最大程度上阻止着我们产生共鸣。

    这是在什么领域??这是在“吃”这件事上呀!!

    想象一下,你不能对炸鸡,对西红柿炒鸡蛋,对糖醋排骨,对烧饼,对粽子,对月饼,对你妈妈外婆老爹的拿手菜产生共鸣,还有比着更可怕的事情吗??

    然而深夜食堂做到了!!!

    所以大家对吃这件事有多喜欢,对这部剧就会有多讨厌,再多水军也拉不回来。

    再说了,你以为水军不吃泡面吗???


    PS·最后想给深夜食堂客观地打一下分,既然舌尖上的中国9.3,中国版深夜食堂这么“反舌尖,反食物”,互补一下,0.7这个分数很科学了!有理有据,不服打我!


    还有关于泡面这种食物果然还是寝室里8个人共分一碗面的时候最好吃了!
    【详细】
    86001024
  • 初夏
    2022/4/11 14:26:53
    生活再难,都是自己的。

    应该是在三星半的评分。演员方面,乔妹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哭戏很有代入感,男主的笑容好治愈。剧情平平无奇,还是韩剧的老套路,强行制造各种偶遇,话题,冲突,沟通不到位各种误会;而且太拖沓了,干脆利落的可以五集搞定。但是确实和之前的韩剧相比,这部剧明显会更有深度,更想传递出一些价值观,生活中不止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都会面对各种离别,需要笑着面对。要勇敢的追求内心的真实,生活再难,都是自己的人

    应该是在三星半的评分。演员方面,乔妹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哭戏很有代入感,男主的笑容好治愈。剧情平平无奇,还是韩剧的老套路,强行制造各种偶遇,话题,冲突,沟通不到位各种误会;而且太拖沓了,干脆利落的可以五集搞定。但是确实和之前的韩剧相比,这部剧明显会更有深度,更想传递出一些价值观,生活中不止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都会面对各种离别,需要笑着面对。要勇敢的追求内心的真实,生活再难,都是自己的人生,好好生活下去。相对于一号线的各种纠结忧伤,更喜欢二三号线的剧情走向,男二成熟稳重有包容心,女二傻乎乎的恋爱脑,两人就负责剧中撒糖;女三是最让我难过的,一个全职家庭妇女,老公出轨,自己癌症,女儿还小,每每看到她对女儿的不舍,身为人母的我现在好容易感同身受。男一,其实不帅,但笑容真的好治愈,而且思想成熟,能一路引领女主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两个成熟的人分手,理智又深情。因乔妹看剧,最后入了张基龙的坑。

    【详细】
    14331405
  • 灰狼
    2022/3/7 13:19:23
    移民+疫情+癌症题材,为何做成了夹生饭?

    1990年出生的阮凤仪,以长片处女作《美国女孩》拿了很多奖,被诸多影评人视为年度最佳。

    影片备受瞩目,除了这位海归学院派女导演所带来的细腻影像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所切合的社会议题。一方面,2003年的非典与今日的疫情环境实现了某种时间和记忆的交织;另一方面,片中主角从美国返回台湾的过程呈现了人们熟悉的文化冲突。除此之外,围绕“

    1990年出生的阮凤仪,以长片处女作《美国女孩》拿了很多奖,被诸多影评人视为年度最佳。

    影片备受瞩目,除了这位海归学院派女导演所带来的细腻影像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所切合的社会议题。一方面,2003年的非典与今日的疫情环境实现了某种时间和记忆的交织;另一方面,片中主角从美国返回台湾的过程呈现了人们熟悉的文化冲突。除此之外,围绕“乳腺癌”这一疾病隐喻(甚至不仅是隐喻)所展开的潜在话题或许更具普遍性。

    按理说,以海归学院派的背景、女导演自身的细腻程度、林嘉欣的加盟、林书宇的监制,再加上三重议题的叠合,《美国女孩》本应是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立足不败之地的项目。但影片给观众的实际感受,却是聚焦凌乱、完全摸不到主旨,除了跟着导演的情感线路前行,别无他法。

    将一手好牌打坏的原因,或许是阮凤仪忽略了一个核心的机制:图形与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影片的几重议题皆是“背景”,而中间的人物则是“图形”,电影的核心应该是以图形(人物)为媒介不断深入并显现更深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此甚至需要将人物“隐没”。

    图形/背景原则适合过往的任何移民题材(无论《喜宴》《面子》或《别告诉她》),并且都是这类题材的成败关键;同样,这也适用于任何疾病、社会事件的议题。除此之外,图形/背景还是世纪之交台湾电影最宝贵的遗产,这在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的电影中呈现的格外明显,这几位导演关注的不是人物本身,而是人物身后的更深度的背景。

    《美国女孩》中的争执中可以隐约觉察到一丝背景的印记,但通常是台词说出来的,比如说庄凯勋扮演的爸爸说“这个景气留在这边是等死”,指向的无疑就是朱天文所说的“世纪末华丽”之后全台湾的普遍精神绝望,对此《一一》《千禧曼波》《不散》都能轻松以影像还原。但《美国女孩》志不在此,2003年的台湾对阮凤仪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时空标记,书店与网咖背景中的蔡依林和周杰伦的背景歌曲对挖掘背景本身来说几乎不起作用。

    阮凤仪的策略是只重“图形”而不在意“背景”,这直接导致失去了文化冲突这一问题的有效支撑。和之前的短片《姐妹》不同,《姐妹》中的妈妈带一对姐妹移居洛杉矶,陌生的城市和华人教会自然构成了一个“背景”,因此能够产生最现实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但《美国女孩》表述的是“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这两种冲击虽然都是主观的,但区别在于前者自带显性的背景,后者则需要人为建构背景。

    梁芳仪这位姐姐的角色自然是以导演本人为原型,她身上的逆向文化冲击若要体现出来,需要一整套背景建构,除了学校之外还有传统文化、亲戚关系、邻里社群等诸众,以及无言的地域景观。比如说,爸爸的那位隐匿的“大姐”就很有可能成为盘活背景的存在,楼顶的那位喂鸟的邻居也没有得到挖掘,如此,影片得到的就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图形”——文化冲突不见了,或者不显灵了,它纯粹沦为主人公内心的独白意识建构,并且进一步展现为纯粹的家庭矛盾。

    整个家庭景观由此显得过于自我封闭,呈现为父亲去大陆做生意、母亲患癌受洗、女儿盼望回归美国的纯生活/心理争斗,将一切问题还原为琐碎的争吵:妻子埋怨丈夫只知道飞来飞去,买不起房子;女儿埋怨母亲,这个生病导致全家鸡飞狗跳,并且断送了自己的美国梦;丈夫埋怨生活,自己任劳任怨牺牲自己,但也成不了理想的提款机。

    似乎唯有学校,构成了仅有的背景因素,但这种背景过于直白,近乎于对那时台湾古板的教育和校规的痛斥,胖教师的体罚和那篇控诉母亲的演讲稿,构成了全片精神之浓缩,似乎就落了下乘。这自然而然会通向影片最后有点不负责任的解决方式:女儿趴在妈妈腿上,妈妈摸着女儿的头说:“妈妈也很爱你”——这是爱能解决一切的庸俗解围之神的回归。

    正因如此,影片中的非典背景和故事没有擦生出如何实际关系,而那位妈妈的乳腺癌问题也仅仅是驱动因子,影片既没有揭示出疫情对人造成了何种影响,也未能面对疾病之于人的绝对影响。关于后一点,造就了《瀑布》中贾静雯融入度极高的表演,但却让演技明显更高一筹的林嘉欣手足无措,这一差别来自于导演对剧作母题的理解,和演员无关。

    林嘉欣的劲,显然不知道该往哪使,这一状况让她在影片后半段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之中,她与女儿的争吵、打骂似乎是为了制造矛盾升温而制造的矛盾,就如结尾是为了和解而制造的和解。当然,你不能说这其中没有铺垫,但因为导演固着地将图形视为第一要义,背景就无从倚靠也无法发挥作用。

    看重图形,一方面体现在技法层面,阮凤仪给人物过多的近景和特写,造成了角色的精神封闭,自然也就隔绝了画面意义上的背景;另一方面,导演将力道过度聚焦在人物尤其是梁方仪身上,以至于背景就在意识中隐没了,在单纯的“图形游戏”中,一切只能展现为“争执”——她与母亲的争执、与父亲的争执、与妹妹的争执,这些都无疑是吵架的重复形式。

    就我个人来看,影片当中似乎只有两个段落镜头值得称道:一处是梁方仪出门倒垃圾,小区楼下一群人横向排列,各自双手提着垃圾袋等着垃圾车到来;另一处是母亲和妹妹在阳台上给外公外婆烧纸钱,当妈妈说受洗之后不能烧的时候,小女儿说了一句“那样他们不是会很穷吗?”。这两处,都属于“无意义的镜头”,但从深度上构成了图形/背景的可能或潜在冲突,如果影片能够在剧作主题上深度加工,将类似的情境与相关议题,那么《美国女孩》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这种以“剧情或人物动作的无意义”呈现的段落,恰恰在于让人物隐没并让潜在的背景呈现出来,林嘉欣在晒床单时候突然哭了,也可以视为这一类——这场戏似乎对应着德西卡《风烛泪》中女仆洗着盘子哭泣的一幕。从细微技法上而言,阮凤仪或许能理解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动情细节”,但她没搞懂新现实主义的精髓也是图形/背景的隐现游戏,如果德西卡不够明显,那么罗西里尼的《火山边缘之恋》《游览意大利》则再明确不过了。

    阮凤仪在访谈中谈到她的美学来源是达内兄弟、法哈蒂、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安德里亚·阿诺德等等,但问题在于她学到的可能是上述人的形式精简风格,但没有领会本质上的图形/背景之整体建构。当然,这一切或许也和影片本身的素材有关——《美国女孩》讲述的是阮凤仪自己13-14岁时候的故事,她呈现了对自己的大胆解剖乃至是忏悔(且看起来并无保留),这赋予了影片明确的“真诚感”,这种真诚除了能在部分时刻抓住观众外,也成全了女主角方郁婷的精彩表演,她的光彩实际上盖过了林嘉欣,出演影片时未满16岁的她甚至可以算是近五年来台湾影坛的最大发现。

    但换个角度来说,方郁婷光彩的代价是其他人的黯淡,连林嘉欣都无从幸免,因为图形游戏本身就是一个零和游戏,有赢便有亏。这种单一倾注也指向了导演的“自我”,因为方郁婷扮演的正是她本人,《美国女孩》便是一种主观记忆中的生活事件,缺乏客观视角,自然也缺乏背景。无论是因为源于记忆重现还是着力于忏悔,这部影片都成为一种封闭自我的产物,丧失了背景生产的力量。

    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是过多的自我感觉——部分是自恋、部分是自怨自艾、部分是自我忏悔——的综合造物。除了阮凤仪之外,本片监制林书宇也有这个毛病,从《九降风》以来,他的影片陷入一种过度自我感的牢笼,以至于走不出图形游戏的世界,质量每况愈下,甚至连最初的真诚感都沦丧了。

    我不希望阮凤仪成为第二个林书宇(当然《美国女孩》似乎也没有达到《九降风》的水准),唯一的忠告是,若不能理解从新现实主义到台湾新电影的“图形/背景”这一剧作整体原则,那么《美国女孩》之后的道路着实堪忧,因为自我的真诚感无法维系一切,更打不过时间。

    【虹膜】

    【详细】
    142603489
  • 悬崖上的金鱼姬
    2021/7/6 20:27:23
    戳中笑点与泪点,狗狗真的生命中只有主人
    13658166
  • 广羽qwq
    2020/4/18 23:02:35
    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电影兼原著党吐槽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详细】
    1252045
  • 百因必有果
    2023/1/16 18:18:22
    悬疑探案剧《闻香识心》低开高走,靠良心和细节出圈

    14892179
  • webbbber
    2014/8/18 18:08:17
    铁西区-体制和时代的切片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铁西区,这是我看片之前就有的感觉。看过两部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写影评。这个片子是关于那个年代(其实也并不久远),那个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到现在这种体制过程中混乱的过渡体制)的切片。因为作者基本保持了必要的克制,所以这个切片的肌理非常清晰。而且他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全,我看完两部就想下这个结论。说完这些抽象的,先抓一些细节的东西。作为一个前厂矿国企的子弟,工人们的很多用语我都非常熟习,以前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铁西区,这是我看片之前就有的感觉。看过两部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写影评。这个片子是关于那个年代(其实也并不久远),那个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到现在这种体制过程中混乱的过渡体制)的切片。因为作者基本保持了必要的克制,所以这个切片的肌理非常清晰。而且他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全,我看完两部就想下这个结论。说完这些抽象的,先抓一些细节的东西。作为一个前厂矿国企的子弟,工人们的很多用语我都非常熟习,以前常听大人说起,“车间主任”“工段长”“劳保”“开支”、“国企股份制改革”,比起“买断”“下岗”这些词更少意识形态色彩,留在一个年幼的脑海里也更容易被调动出来。当然更容易调动感觉和记忆的是那些画面,铁路沿线的工厂、肮脏的澡堂、公路与铁路交叉的道口、无处不在的邮政等高线(就是都老房子那些被统一刷成绿色的墙的下半截)。当然这些都是背景,我说不出的是那些工人的姿态、动作、表情、语言、语气。这些都是无聊、抽象的名词,王兵的勤勉、平等的镜头抓住了他们的生气,当然我想他也有立场,但在这立场下这个切片的肌理得到更多地厘清、丰富,而不是被更多的抽象和模糊。所以在保持一定的耐心后,你可以从看影片中获得很多的乐趣,因为除了预先已有的观念传递,影片更多地是让人不断地发现。还有“高炉车间”“锻造”“炼铜”“镀锌”这些工业味十足的词,我觉得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相关,只是现在它们因为太硬太糙而被杜绝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之外了。先这么胡说一通吧,最后:http://115.com/file/aq6ffqa9#
    [铁西区].DVD1.part1.rar

    http://115.com/file/aq6ffn8v#
    [铁西区].DVD1.part2.rar

    http://115.com/file/cl7xxn2t#
    [铁西区].Dvd2.part1.rar

    http://115.com/file/cl7xxjfl#
    [铁西区].Dvd2.part2.rar

    http://115.com/file/cl7x97dt#
    [铁西区].DVD3.part1.rar

    http://115.com/file/dng5qg9j#
    [铁西区].DVD3.part2.rar

    http://115.com/file/bhqs2l4y#
    [铁西区].DVD4.part1.rar

    http://115.com/file/bhqs27f5#
    [铁西区].DVD4.part2.rar
    【详细】
    68291696
  • 浪味仙人
    2022/7/22 16:28:14
    好一出狗血剧,Netflix韩剧《黑色的新娘》是辛辣还是烂俗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这几年的Netflix韩剧都跟开了挂似的,往往在卖座的同时口碑也极佳,但最近有部新剧刚一开播就争议不断,它正是7月15日上线的金喜善新剧《黑色的新娘》。 Netflix《黑色的新娘》看金喜善如何复仇,锁定【[蜜糖MetShop]】极速发车! 关注公众号:【蜜糖好剧精选】还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这几年的Netflix韩剧都跟开了挂似的,往往在卖座的同时口碑也极佳,但最近有部新剧刚一开播就争议不断,它正是7月15日上线的金喜善新剧《黑色的新娘》。 Netflix《黑色的新娘》看金喜善如何复仇,锁定【[蜜糖MetShop]】极速发车! 关注公众号:【蜜糖好剧精选】还有更多精彩美...  (展开)
    【详细】
    14529266
  • 蝉羽
    2009/3/26 16:40:19
    金婚
    《金婚》的几个启示:

    第一:爱是折磨人的东西;

    第二:如果婚姻是道证明题,爱情是它的结论;那么只有当柴米油盐、孩子哭、老人病等日常琐事摆上桌面的时候,才是验证一段感情是否恒古不变的开始,这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

    第三:男女是平等的,男人不可以欺负女人,同样的,女人也不能欺负男人,我很反感女人说我是女的,所以你男的要怎么怎么地迁让我,这不公平,充其量
    《金婚》的几个启示:

    第一:爱是折磨人的东西;

    第二:如果婚姻是道证明题,爱情是它的结论;那么只有当柴米油盐、孩子哭、老人病等日常琐事摆上桌面的时候,才是验证一段感情是否恒古不变的开始,这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

    第三:男女是平等的,男人不可以欺负女人,同样的,女人也不能欺负男人,我很反感女人说我是女的,所以你男的要怎么怎么地迁让我,这不公平,充其量也只是对男女平等原则的一次野蛮践踏。

    第四:女人像小孩,要疼要爱,但不必溺爱;男人也像小孩,贴切关心,但不可骄纵。

    第五:生男生女都一样。

    第六:口舌之争没有意义。

    第七:要懂得换位思考,互相体谅。

    第八:生活是需要有长远计划的,无趣味的婚姻和无面包的婚姻一样不健康。

    第九:我相信没有一个男人喜欢脾气暴躁、无理取闹的女人;女人也无法忍受一个霸道、不讲理的男人。

    第十:请尊重夫妻间的隐私。

    第十一: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不是报恩、不是还债,不要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盲目进行。

    第十二:真实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快乐与悲伤只是穿插其中的凉菜。

    第十三:清高是虚伪的,和伪君子没什么差别。

    第十四:生活就像一台老虎机,你永远不知道会蹦出什么来。

    第十五:身体是最最重要的,健康没了,什么都没了。
    【详细】
    1928627
  • 王建
    2018/5/13 16:23:12
    虎头蛇尾
    前半段还是蛮精彩的,特别是开头,可以虎头蛇尾。男主角完全就是个坏事包,为啥提起轩尼诗道让女主深陷困境?为何芳姐知道小兔是卧底还要容忍他一再传递情报?一个电信诈骗犯,堂而皇之的用真名字参加长江商学院,在北京大街上追救护车,竟然警方多年称没有踪迹?几个商业精英...  (展开)
    前半段还是蛮精彩的,特别是开头,可以虎头蛇尾。男主角完全就是个坏事包,为啥提起轩尼诗道让女主深陷困境?为何芳姐知道小兔是卧底还要容忍他一再传递情报?一个电信诈骗犯,堂而皇之的用真名字参加长江商学院,在北京大街上追救护车,竟然警方多年称没有踪迹?几个商业精英...  (展开)
    【详细】
    9364214
  • 青年人电影协会
    2017/8/5 12:19:37
    通天
    这个大中华电影时代,所生产的产品看上去总是尴尬多于惊喜,而至少于我,《通天帝国》是应该属于后者,尽管我并不那么喜欢这个故事的导向,但你知道,从后九七开始,“无力感”就已经是香港电影的主题,而香港电影的作者,往往是更善于在细节上做营生而非破局的。主演到位,尤其华仔非常能抓住细节,打斗厉害
    这个大中华电影时代,所生产的产品看上去总是尴尬多于惊喜,而至少于我,《通天帝国》是应该属于后者,尽管我并不那么喜欢这个故事的导向,但你知道,从后九七开始,“无力感”就已经是香港电影的主题,而香港电影的作者,往往是更善于在细节上做营生而非破局的。主演到位,尤其华仔非常能抓住细节,打斗厉害
    【详细】
    8724143
  • 帅的不是一点点
    2021/6/28 16:33:21
    美国的名匪 追捕这种狡诈的悍匪 只能靠这种老家伙才行

    13640188
  • 扛把子娘娘
    2022/7/19 16:47:45
    不破不立,亦正亦邪

    我在前两天才正式看了这部17年上映的片子——《破局》。而最早听说这部片子是在上映当年,影片造势前期粗略看过预告片,东南亚拍摄场景、剧情悬疑片、大牌演员阵容……这些是我最早对这部影片的印象。

    5年后终于有契机和时间,可以完整把片子看完。影片开头异域风情的场景、非法交易与警察的搏斗、雨天开车与电话通话,这一幕幕都契合了以往看过的

    我在前两天才正式看了这部17年上映的片子——《破局》。而最早听说这部片子是在上映当年,影片造势前期粗略看过预告片,东南亚拍摄场景、剧情悬疑片、大牌演员阵容……这些是我最早对这部影片的印象。

    5年后终于有契机和时间,可以完整把片子看完。影片开头异域风情的场景、非法交易与警察的搏斗、雨天开车与电话通话,这一幕幕都契合了以往看过的警匪片或悬疑片,开头几分钟让我笃定这应该又是一部常规套路的剧情片——某正义警察因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而惨遭一系列陷害但是最终正义战胜邪恶。

    而在看到郭天王饰演的高见翔真实撞死了人,虽然后面证实只是凑巧背锅,但从他开始藏尸的那一幕开始,我就明白起码他不是个完完全全的好人,但后续也证明他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随着剧情一幕幕揭开,大boss王千源饰演的陈昌民戏剧性登场,高见翔和陈昌民展开了一场你跑我追、你打我杀的搏斗,最后高见翔找到了陈昌民要尸体的谜底,但也两败俱伤,一个丢了命一个丢了名。

    再看看除了主线,同事的贪污违纪、警局领导层的一手遮天,故事最后高见翔找到金库时的肆意放笑,真正完结了这部全员恶人的影片。全片中,高见翔作为亦正亦邪的存在,曾放弃过收黑钱、曾想过举报陈昌民犯罪事实,但最后还是迫于内心的恶、所处大环境的黑暗,彻底让自己的黑暗面占据了自己。破局,即是破开自己的撞人迷局,也是冲破了内心最后的善恶防线。

    我偏向于网络上的大部分解读,结尾的电话只是为了guoshen,故事最终高见翔还是拿走了那些钱,那时的他已经不再是警察,已经不再需要为身上的警徽恪尽职守,可能已经成为黑暗势力的另一个爪牙。

    【详细】
    1452379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