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声影评

101851412
  • 勇敢的楼主
    2019/5/4 13:26:41
    高潮前置,后面的直接cut吧

    该死的旁白,让我清清静静听完两姐妹的和音部分嘛。

    不过旁白也是加分项,让人有种真实故事改编的感觉。

    波特曼我这么喜欢的演员这次表现我很不满意。

    另外腰太粗了,真的不适合舞台上折腾啊,这是满足波特曼的演唱会梦吗?好尴尬

    还没有140字吗?我了个去

    裘德稳定发挥吧,以前我很不喜欢他这种小白脸样子,现在不会了。

    该死的旁白,让我清清静静听完两姐妹的和音部分嘛。

    不过旁白也是加分项,让人有种真实故事改编的感觉。

    波特曼我这么喜欢的演员这次表现我很不满意。

    另外腰太粗了,真的不适合舞台上折腾啊,这是满足波特曼的演唱会梦吗?好尴尬

    还没有140字吗?我了个去

    裘德稳定发挥吧,以前我很不喜欢他这种小白脸样子,现在不会了。

    【详细】
    10155190
  • 篮子
    2019/3/28 23:12:48
    虎头蛇尾

    影片开始那么棒!诧异这还是简介里说的流行音乐传记吗……吊打《波西米亚狂想曲》《一个明星的诞生》,浓浓的外语片风格。中后期好莱坞的肤浅扑面而来,结尾的演唱会雷的外焦里嫩,和主旨有个毛联系。影后近几部影片中的角色都是这种夸张的表达,《第一夫人》里也没见多出彩,反观大表姐的选片比她智慧多了。连艾玛.斯通这样的准花瓶都知道选择宫斗戏戏码。裘德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懂得藏拙,娜塔丽.波特大再这样下去就得

    影片开始那么棒!诧异这还是简介里说的流行音乐传记吗……吊打《波西米亚狂想曲》《一个明星的诞生》,浓浓的外语片风格。中后期好莱坞的肤浅扑面而来,结尾的演唱会雷的外焦里嫩,和主旨有个毛联系。影后近几部影片中的角色都是这种夸张的表达,《第一夫人》里也没见多出彩,反观大表姐的选片比她智慧多了。连艾玛.斯通这样的准花瓶都知道选择宫斗戏戏码。裘德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懂得藏拙,娜塔丽.波特大再这样下去就得去拍肥皂剧了。

    【详细】
    10074211
  • Golovin
    2019/3/18 15:15:23
    先是冷眼旁观,接着微微一笑

    去年英语系我只看到4部真正的作品:信笺故事、湮灭、副总统和光之声。很奇怪,这四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表面上的不近人情,乍一看没有丝毫值得感动或共鸣的地方,而且,最为致命的是,潜在的能把人带偏的点非常多,你需要时刻警惕。毕竟,所隐藏的情感的磅礴力量才是值得注意的,不然你要么就是愚钝,要么就是狭隘。

    光之声里面的情感链条就是出色在这里。人物不需要你注入廉价的情感,你大可冷眼旁

    去年英语系我只看到4部真正的作品:信笺故事、湮灭、副总统和光之声。很奇怪,这四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表面上的不近人情,乍一看没有丝毫值得感动或共鸣的地方,而且,最为致命的是,潜在的能把人带偏的点非常多,你需要时刻警惕。毕竟,所隐藏的情感的磅礴力量才是值得注意的,不然你要么就是愚钝,要么就是狭隘。

    光之声里面的情感链条就是出色在这里。人物不需要你注入廉价的情感,你大可冷眼旁观波特曼的成年状态,这才是精华:不值一提的故事线已经帮我们做好了所有的索引工作,这是一个悲剧下的幸存者,这是一个给全国人民力量的符号。你需要注入的情感不是给这位假兮兮的主角,而是在社会层次下给这一符号意义。要同情的是她的社会角色,至少这样子会使自己感到满足: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满屏的讽刺和做作勾引出了最深处的同情,我们冷眼旁观,接着微微一笑,这是无奈之举。这也是对你以后举止的警告。

    我很喜欢布拉德科贝特的剧作结构。虽然我一直挂在口中的都是对连续情感的无限称赞,但是他显然能够抓住到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在这里,情感不是给人物的,最重要的是交代,用一些偏情感的台词去交代就更是精妙。通俗点说,该恐慌的不是虚伪、假装正义的主角,而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你不是该去指责影片前后的割裂,你更应该去问问自己,前后为什么要割裂。

    你更应该去问问自己,为什么一条评论已经可以这么不负责了,其中所掩饰的,究竟是什么。

    【详细】
    10051625
  • Chihyang Chang
    2019/3/15 10:20:49
    逆光天后(Vox Lux,2018)

    1、故事以迷人的姿態開場:主人翁遭受槍擊創傷經歷是如何拿來賣錢。由此,我們意會到,電影呈現出比恐怖主義還要令人驚悚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在其社會型態中生存的人們難以察覺的一點)。呼應:電影畫外音提示,在瀕死之際,故事主人翁和魔鬼做了一場浮士德式的交易。

    2、我們看到一個生命體如何受到世界與命運的騷擾而質變,從校園槍擊、恐怖攻擊、藥物與性體驗、未婚生子、閃爍的鎂光燈、功名利祿……。

    1、故事以迷人的姿態開場:主人翁遭受槍擊創傷經歷是如何拿來賣錢。由此,我們意會到,電影呈現出比恐怖主義還要令人驚悚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在其社會型態中生存的人們難以察覺的一點)。呼應:電影畫外音提示,在瀕死之際,故事主人翁和魔鬼做了一場浮士德式的交易。

    2、我們看到一個生命體如何受到世界與命運的騷擾而質變,從校園槍擊、恐怖攻擊、藥物與性體驗、未婚生子、閃爍的鎂光燈、功名利祿……。娜塔莉波曼演唱會中那句「I'm a private girl in a public world」,精采的詮釋了「異化」 這一點,演繹出一個沾染毒癮、酒精中毒、與人疏離且令人反感而無可取的偶像巨星之人物形象。這是對於搖滾巨星個人成長史描寫,不論社會或心理層面,還要恢宏與深刻的一部電影。

    3、逆光天后(Vox Lux,2018)行進間穿插的快速播放影像部分,製作上有愛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2003)的味道,只是這種喜劇性質如今是黑色幽默,重在挖苦、嘲笑、反諷。

    4、故事序曲從一九九九年科倫拜校園事件化引而來,葛斯范桑獲得金棕櫚的電影大象(Elephant,2003)正是以此為題材製作。二十年過去,逆光天后(Vox Lux,2018)表現出一種如毒品或酒精,試圖以流行分散注意力的膚淺的消費型態的快樂主義之失敗,也許我們的意識會強力將自己維持在麻木狀態中,可是我們的無意識,我們的夢,仍將揭露出我們的惶惶不安。

    【详细】
    10044666
  • segelas
    2019/3/1 16:46:29
    只有野心和构思可以表扬

    在本片当中,导演试图用主角的个人经历来影射整个西方国家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并分成了从序章到收尾的四幕,来做自己主题的逐步深化和揭示。

    首先,在序幕当中,童年时代的主角自身遭遇的恐怖袭击在表现手法上颇有意味。导演先是描写了极其生活化的日常校园场景---假期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们的寒暄。然后,当持枪的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导演没有拍摄他的正面,而是将镜头始终定格在老师的身上,以此强

    在本片当中,导演试图用主角的个人经历来影射整个西方国家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并分成了从序章到收尾的四幕,来做自己主题的逐步深化和揭示。

    首先,在序幕当中,童年时代的主角自身遭遇的恐怖袭击在表现手法上颇有意味。导演先是描写了极其生活化的日常校园场景---假期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们的寒暄。然后,当持枪的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导演没有拍摄他的正面,而是将镜头始终定格在老师的身上,以此强化了枪击发生的突然性。这个手法实际上传达了一个信息:旧时的生活被恐怖袭击打破了,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不安的新时代。可以说,序章成为了全片基调和主题的一个奠定,而在随后的影片里,导演也将带我们去进入新时代。

    在第一幕中,导演主要去表现遭遇恐怖袭击后的主角的心理状态,强调了一个外在与内里逐渐背离的人物---她向经纪人要求对方不说脏话,但自己却放浪形骸最终被经纪人宣布“我再也不相信你是好女孩了,我现在开始要随便说脏话”;在经纪人眼中她似乎是一个“年幼到不足以面对职业生涯风险的小孩”,但实际上她已经完全可以接受这种负面的信息;她与姐姐相依为命,但却最终因为姐姐与经纪人的上床而感到被背叛;她外在是积极反抗恐怖主义的公众形象,但私下却迷恋于摇滚乐的极端情绪发泄,深陷于恐怖袭击的经历中不能解脱。在这个段落,导演也多次使用家庭DV影像+旁白与本篇的交替:前者展现主角“应有的积极的人生”,而后者展现主角实际的消极人生。而在这一幕中,导演也强调了“外界对于主角的期待”:在新闻发布会的段落中,导演意味深长地将镜头给到正在拍摄唱歌的主角的摄像机,来传达信息:积极向上、走出阴影,这个主角的形象正是外界大众眼中的她,也是他人所期待的她。而另一方面,在这一幕中,主角同样展示了自己对于这样一种大众期待的回应: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她站在录音棚唱出的歌却难让人满意---这个场景巧妙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外界需要并期待主角成为一个积极面对不安定世界的人,但主角的内心其实早已与这个期待背道而驰。在本章节的末尾,导演最终甩出了压弯她的最后一根稻草:911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后的第二幕中,主角开始了彻底的阴暗化和消极化,因此这个事件完全可以被看作是“让主角最终产生质变的最后一击”。

    911带来的最后一击的结果,就是第二幕。第二幕中,导演将重点放在了“外界期待的她”与“实际的她”的差异上。起手部分,导演依然使用一次恐怖袭击,来暗示911所完全开启的新世界的彻底到来。而在这样一种新世界中,主角的负面化也已经病入膏肓。在这个段落中,导演重复地、大量地安排各种情节,让主角在愤怒、乖张、悲恸、失去控制等极端负面情绪中切换,去展现她的负面化。而在导演为了强调这一切与“恐怖袭击”的关联,安排了主角与恐怖袭击的联结---恐怖分子所带的,正是主角MV中的面具。因此,经过导演的这种暗示,可以说在第一幕所传达的信息得到了再次的表述:主角人生的逐步阴暗化,是由恐怖主义新世界的社会状态带来的。同时,导演还做了一个有点耍小聪明的设计:扮演主角女儿的演员正是第一幕中的主角演员,而女儿也与第一幕的主角一样过早怀孕。这种微妙的重合实际上暗示了一种西方社会状态下的循环:每一代的西方人在这样不安的社会状态下,都会循环往复地走上主角一代的道路,逐渐变得消极。而在另一方面,对于主角,外界仍然期待她能够像当年一样,成为一个积极反对恐怖袭击拥抱生活的形象---主角的同事希望她能在发布会中表达对恐怖袭击的抗议。而面对这种期待,主角也同样像第一幕的那样,试图在表面上迎合这种期待,但内心的背道而驰已经不可阻止,只是到了第二幕,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主角试图去正面回应,但最终都会陷入歇斯底里的情绪。她实际上也只是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份子,不可能从社会环境给予个体的影响中独立出来,这早在第一幕的一个镜头中已经有所暗示---在冷色调的高楼大厦的镜头后,主角一行三人无表情地穿梭在这些高楼间。

    而到了尾声,导演用一个主角的现场演唱会,来做了点题。作为歌手的主角竭力地在舞台上表演,而台下则是大众激动的叫喊,而主角的姐姐和女儿看着演出也流露出了一种慰藉的表情。这一幕实际上恰如其分地点出了导演所想传达的主题:作为社会大众来说,他们希望找到一个积极的东西来给自己希望,让自己能够在充满不安和恐怖的新世界中生活下去,但是这样积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公众得到的只是一种掩盖消极现实的虚幻。而主角这样的公众人物恰恰是这样一个存在,她从小到大都承载了外界赋予的“对抗暴力对抗恐怖”的积极形象,但她自身也只是这种动荡新世界的普通一分子,只会和所有大众一样一起DOWN AND DOWN。娜塔莉波特曼有些笨拙蹩脚的舞台表现或许在有意或无意间,恰好提高了这个主题的表达效果:从这些笨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终究只是在表演一种“符合大众的期待”的形象,而非绝对的真实自我的再现。可以说,在本片中,导演使主角拥有了两重形象和作用:“外界期待的她”揭露了公众的心理欲求,而“真实的她”展示了公众中普通一分子的心理状态。而在最后的一个画面中,导演也通过一个炫目的光芒点题“光之声”,再次展示了“公众眼中的主角”和公众期待的虚幻。

    但是,本片的问题同样是巨大的。导演虽然试图去展现恐怖主义时代下西方人的生活状态,野心和视角都非常够分量,但是在成片来看,对恐怖主义这一社会现象与普通大众的心理变化究竟有何确切的影响,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空白的---除了开篇中直接作用于主角的一场枪击之外,我们得到的只是“作为背景”的各种恐怖事件,而缺少“它对于人物施加了何种影响和作用”。这在主要承载此内容的第二幕中尤为明显。在第一幕中,导演主要表现“受到枪击之后的主角”的个体心理状态,人物描写,这显然是他能力范围内游刃有余的。但在第二幕中,由于导演能力----拍摄水平、对社会现状的研究理解不够等等,导致重要内容的缺席,我们似乎始终只是在看主角的各种情绪,而影响、左右了她的心绪的东西却完全空白。同样也是这个问题,造成了影片第二幕中结构的完全松散化。因此,本片虽然有一个不错的野心和尚算巧妙的构思,但由于导演自身的年龄、阅历、能力局限,在表达上的问题较大,成片不算理想。

    【详细】
    100132564
  • 豆友192556643
    2019/2/28 14:19:09
    有剧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蓝猫看好莱坞(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777850最喜欢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蓝猫看好莱坞(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777850最喜欢的段落是开头的十分钟,简单,明了,震撼,直接进入主题:这就是一部探讨枪支暴力的电影。但这个背景铺垫好后,人物却塑造得很一般。后面的故事里,展示了很多女主角录音、学跳舞、享受人生、撒野的内容,在我看来都与主题没什么关系。如果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直接探讨校园枪杀,那么最终,这种做法效果并不好。不仅让人觉得没能看到希望看到的内容,还被强迫地看了不想看的演唱会。不是说波波唱的不好,而是音乐写的不好。希望展示Lady GaGa出道时那种舞曲,但与Lady GaGa差了十万八千里,以至于我看着台下尖叫的粉丝,都很想说:“演得这么累,你们辛苦了”影片希望展示流行音乐与暴力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些说唱或摇滚歌曲里提到暴力,电影也是,影响了年轻人。

    【详细】
    10011520
  • 他他
    2019/1/18 1:44:41
    [Film Review] Vox Lux (2018) 6.2/10
  • 影评教授
    2018/12/24 11:04:01
    牺牲、诞生与重生

    影评第340话《光之声》——牺牲、诞生与重生

    影片《光之声》于12月7日在美首映。

    本片由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领衔主

    影评第340话《光之声》——牺牲、诞生与重生

    影片《光之声》于12月7日在美首映。

    本片由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领衔主

    9847244
  • Maggie_in_LA
    2018/11/22 17:17:14
    《光之声》:导演想用闪光、快进和难听的音乐把观众逼疯

    I don't like it. 坦诚讲 波特曼很出色,裘德·洛也很出色,故事的本意很好,也有创新性,但是有很多内容在我看来都是没必要的。观看时,我常常盯着银幕,等待一个段落完结,想知道它对下面有什么作用,但结果就是没完没了,最终很多内容没意义。比如最后波特曼在演唱会上唱了四首歌,还不是剪辑过的,而是一直又唱又跳。我只想说:这不是Lady Gaga,这也不是皇后乐队那场著名演唱会

    I don't like it. 坦诚讲 波特曼很出色,裘德·洛也很出色,故事的本意很好,也有创新性,但是有很多内容在我看来都是没必要的。观看时,我常常盯着银幕,等待一个段落完结,想知道它对下面有什么作用,但结果就是没完没了,最终很多内容没意义。比如最后波特曼在演唱会上唱了四首歌,还不是剪辑过的,而是一直又唱又跳。我只想说:这不是Lady Gaga,这也不是皇后乐队那场著名演唱会,唱的也不是经典名曲,而是很难听的音乐,服装造型更是恐怖,就算波特曼尽力了,真的有必要展示这些吗?并没有。

    最喜欢的段落是开头的十分钟,简单,明了,震撼,直接进入主题:这就是一部探讨枪支暴力的电影。但这个背景铺垫好后,人物却塑造得很一般。后面的故事里,展示了很多女主角录音、学跳舞、享受人生、撒野的内容,在我看来都与主题没什么关系。如果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直接探讨校园枪杀,那么最终,这种做法效果并不好。不仅让人觉得没能看到希望看到的内容,还被强迫地看了不想看的演唱会。

    不是说波波唱的不好,而是音乐写的不好。希望展示Lady GaGa出道时那种舞曲,但与Lady GaGa差了十万八千里,以至于我看着台下尖叫的粉丝,都很想说:“演得这么累,你们辛苦了”

    影片希望展示流行音乐与暴力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些说唱或摇滚歌曲里提到暴力,电影也是,影响了年轻人。女主是受害者,后来当了歌手,却也因为自己的MV而激发了新的暴力屠杀。但,影片似乎忘记了造成这样事件的原因不止是文化影响,还有枪支管理不严格,社会矛盾,人们的精神疾病没有引发重视等。很多会展开这类屠杀的人,都是精神有问题的,而他们可以随便买到枪,难道不才是这个国家的最大问题吗?

    当然,影片本身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大家重视这类事件,但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讲这类故事。我认为最直接了当的依然是真实还原恐怖袭击,探讨这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浪费我两个小时看一个情绪化的歌手抽风发脾气。因为你们知道的,电影里的歌手们,就算没经历过枪杀,只要有酒精在,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当然,正如前面说的,波特曼和裘德·洛在片中的表演都很值得关注,演出的角色与他们以往作品特别不同,均是他们近年来最好的表现。

    另外一个对本片很大的意见是,导演在一直试图晃瞎观众的眼睛,多次出现连续数分钟的闪光灯不断闪,还有舞台灯光不断闪。我理解他要展示的内容,但闪几下就好了嘛,有必要这么长时间?多次我都必须要挡住自己的眼睛或低头不看银幕,长时间直视真的受不了。快进的段落也一样,你觉得它要停下来时,就是不停,一直快进到你眼睛受不了了。。。感觉导演是想用闪光、快进和难听的音乐把观众逼疯,但这样做是不是可以帮助讲述本片的主题呢?显然没有。

    正如之前说的,今年展示枪支暴力、恐怖袭击的电影中,最优秀的是July 22,其次是Hotel Mumbai。

    突然我想起了波波与裘花上一次合作的Closer,好歹那部电影有好听的音乐。。

    【详细】
    9777127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