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几句买来的台词,跟电影《追捕》基本没关系,保留了原著故事的基本框架,白鸽、暴利、枪林弹雨、情投意合,演绎编排完全的《英雄本色》, 与其说追忆《追捕》缅怀高仓健,不如说吴宇森用经典做吸睛点祭奠曾经的吴宇森式暴力美学。 福山雅治很帅喧宾夺主,奈奈美很青春印象深刻。 2022/2/13 CCTV6重温。2023/1/14 CCTV6再次观影,因为是多年后翻拍经典,难
除了几句买来的台词,跟电影《追捕》基本没关系,保留了原著故事的基本框架,白鸽、暴利、枪林弹雨、情投意合,演绎编排完全的《英雄本色》, 与其说追忆《追捕》缅怀高仓健,不如说吴宇森用经典做吸睛点祭奠曾经的吴宇森式暴力美学。 福山雅治很帅喧宾夺主,奈奈美很青春印象深刻。 2022/2/13 CCTV6重温。2023/1/14 CCTV6再次观影,因为是多年后翻拍经典,难免观影时会产生诸多对比,原版高仓健版杜丘寸头、黒T恤、皮夹克、长风衣、大高个诸多印象深刻的经典元素,除了英俊潇洒还带点搞笑,至今仍值得津津乐道,而张涵予版本的杜秋黑脸矮个烟熏嗓,演什么都是一个张涵予味,很难突破他自身的样板戏人物特征,加上可能中日演员语言沟通障碍,感觉各演各的,没有那种英雄惜英雄的内涵。而戚薇版本的真由美缺少灵性没有演绎出情绪由恨到合作转变的逐层递进,跟中野良子的健康美,灵动诱人完全不是一个层次,难以引起共鸣。一部拍不拍无所谓,看不看都无动于衷的翻拍片。
第一次见路阳是万娟领我去的,进了院子我就看见一棵树,样子挺古怪,把很多车别到一边去,电梯也很有意思,我后来又去过很多次,每次都记不住它从哪边开门。那天我们聊得很好,这我在很多其他场合讲过,我们坐在一条很长的木桌两边,路阳把双手放在下巴底下,听我胡说八道,他说话的声音其实很好听,但是他说话不多,在离他不远的大厅角落里,放着一把日本的木剑,我记得中途的时候路阳说,他经
第一次见路阳是万娟领我去的,进了院子我就看见一棵树,样子挺古怪,把很多车别到一边去,电梯也很有意思,我后来又去过很多次,每次都记不住它从哪边开门。那天我们聊得很好,这我在很多其他场合讲过,我们坐在一条很长的木桌两边,路阳把双手放在下巴底下,听我胡说八道,他说话的声音其实很好听,但是他说话不多,在离他不远的大厅角落里,放着一把日本的木剑,我记得中途的时候路阳说,他经常在没人的时候独自挥舞那把剑,现在已经有不小的风声。聊完之后,我和万娟一起离开,走了两步我就撞在一扇玻璃门上,嘴唇肿了起来,我跟万娟说,也许我说得太多了。万娟说,没有,是这扇门擦得太干净了。路阳说,也不是,如果你走得再快点,也许就可以穿过去了。这是一段非常清晰的记忆,如今已经覆盖了当时交谈的内容,成为了《刺杀小说家》开启之时的唯一记忆,尤其是路阳那句话,也许它并不存在,所以异常清晰。
大概一个月之前,我去看了电影的最终版本,距离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四年多,我意识到当一个人相信某事的时候,他可以付出多少,做到什么程度。看的过程中有几次我想摘下3D眼睛把路阳拥抱一下,一个创作者如果笃定到疯狂的程度,他就拥有了最清晰的理智,可以用自己的血肉把历史的进程推快一点点。这个电影不只关于创作者的力量,也关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悬于何处。希望大概率是一种幻觉,可这也是我们几乎唯一可以依仗的东西,为了这个幻觉我们可以把自己燃尽,可以把生命缩短,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电影,小说,在银幕上前所未有的汇成一流,用所有理智和物质所企近的幻想,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我想之后的很多年里,我还会经常重看这个电影,尤其当我感觉幻灭的时候,不是因为其中热血澎湃的信义之气,而是它会提醒我,即使一切都是梦,我也要找到你,找到你就找到了梦的机制,找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
因为这是学长拍的电影,所所以很早就听说了,这次在网上上映,才终于看了全片。学长拍的,就好像离自己更近,好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学习;不好的直接吐槽,也少了些“我觉得不好,是不是我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导演高深的艺术表达”之类的心态。于是我抱着“学习”和“找茬”的心情,度过了“快乐”又“忧伤”的100多分钟。
“学习”到的:1、这部电影的地域风格极其明显,东北,一个具有喜剧血统的地方。全
因为这是学长拍的电影,所所以很早就听说了,这次在网上上映,才终于看了全片。学长拍的,就好像离自己更近,好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学习;不好的直接吐槽,也少了些“我觉得不好,是不是我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导演高深的艺术表达”之类的心态。于是我抱着“学习”和“找茬”的心情,度过了“快乐”又“忧伤”的100多分钟。
“学习”到的:1、这部电影的地域风格极其明显,东北,一个具有喜剧血统的地方。全片连珠炮似的东北话,语言的力量高密度发射,承担了“幽默”部分;东北衰落的大背景承担了“黑色”部分。有人批评这部电影不是好电影,只能算是好小品,我不否认,我甚至觉得可以把这当成东北电影的特色研究发展,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一条路。东北人的乐观与幽默,和他们在东北衰落下的痛苦与挣扎,这本就是巨大的反差,只有东北人自己能拍出来。“独特”太宝贵了。
2:直接。这部电影的力量来自于直接。台词上直接,输出能量密度大;摄影上直接,一场一镜的方式,离人物足够近,有很强的临场感。这也符合电影的气质,爽利,干脆,酣畅淋漓。
3、小。它的落点足够小——找狗,能够以小见大,更好去把握。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并延伸出更多思考,这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找茬”的:1、有的地方处理稍显草率了,比如女学生和教授的不正当关系交代不足,前面大概只有她扶张广胜回家那场有所反映。所以看到最后两人一起下楼摘狗毛,我确实是没想到。结尾处通过电话交代两人被发现,给我一种“报应来得太快太简单了”的感觉。
2、片名是《寻狗启事》,可是狗却在第40多分钟的时候就找到了,对于全片来说太小了。
“快乐”不必多说,这个电影确实是好看好笑的。似乎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是刻在基因里的,东北话不管是语音腔调还是生动的词汇,都极具喜剧力量。作为一部作者电影,我觉得这部的可看性足够,足够生活化,接地气。影片所展现的这个沈阳,够真实,够引发共鸣。我原以为在我们艺术院校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大多追求有所表达,不屑于能让大众看得懂,甚至是玩概念,自命清高到矫情(我也有这毛病),现在觉得,做出一部“好看”的电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狗启事》当然是有所“表达”的,有了“好看”,“表达”才能更好地传达。
让我“忧伤”的,电影里处处有妥协,少有抗争。看似在抗争,实际为妥协。张广胜,与没钱没背景的命运抗争,求一个好工作,用的是跪舔导师的方式。张广胜父亲,与大妈、无赖、兽医抗争,常常坏事,也是为了留钱给儿子的工作“通关系”。
大环境使然,大家都这么想,于是张广胜眼里美好的未来也就是“铁饭碗”。即使是想要抗争,他这只青蛙最终也是陷入温水里。消极来说,振兴中的东北,可能就是一锅煮不沸的汤。
看到一句话,“我们骂公务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不干活吃白饭,讽刺的是,这也是家长希望我们考公务员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大概率将成为这样的家长。电影里说“不要拿你那套歪风邪气当人之常情”,我觉得是反话正说,太多人把这当人之常情了,东北的经济难有活力,东北的振兴与发展任重道远。
我不知道张广胜的论文内容,但就题目来说,确实显空泛,可讲的东西太多,容易观点不明确和偏激。东北要怎么振兴与发展?这也是当下东北年轻人的茫然困惑吧。
看这部电影,主要是无聊+黄奕因为过气了也开始演国产恐怖片了?+让我康康这部国产恐怖片又能编出一个怎么样槽点满满的唯物主义理由,没想到也不算太烂,我看着还可以,当然也没有很好。
第一,难得是一部真的有鬼的恐怖片,碟仙有两条线,明线是娜娜母亲扮鬼吓人,属于正常的国产恐怖片套路,一般令人吐槽的国产恐怖片就是人装鬼吓人套一点转折,让前期看起来闹鬼,后期揭露是鬼吓人。另一条线则
看这部电影,主要是无聊+黄奕因为过气了也开始演国产恐怖片了?+让我康康这部国产恐怖片又能编出一个怎么样槽点满满的唯物主义理由,没想到也不算太烂,我看着还可以,当然也没有很好。
第一,难得是一部真的有鬼的恐怖片,碟仙有两条线,明线是娜娜母亲扮鬼吓人,属于正常的国产恐怖片套路,一般令人吐槽的国产恐怖片就是人装鬼吓人套一点转折,让前期看起来闹鬼,后期揭露是鬼吓人。另一条线则是真有鬼,从电影中捉鬼师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导演暗示确实有碟仙。第二,电影完成度可以,剧情逻辑说得通,主角配角没有出现特别脑残的送死行为,导演对镜头的把控不错,很多惊悚镜头拍的不错,恐怖氛围营造的可以。总的来说,比起其他国产恐怖片,这部片子还可以,没有让我产生浪费时间的感觉。
我特别好奇是谁开的头——但凡是引进的动画作品,译名通通定为“xx总动员”,这种毫无特色的译名年复一年的出现真是让人审美疲劳。即使是百度直译的“迷你蚂蚁谷”,某种程度上都好过“昆虫总动员”!
这部动画电影制作相当用心了。即使是在电视机上观看,密密层层的叶丛、斑驳的树影、布满颗粒的岩石、一碧如洗的天空、皎洁动人的银月、清澈见底的
我特别好奇是谁开的头——但凡是引进的动画作品,译名通通定为“xx总动员”,这种毫无特色的译名年复一年的出现真是让人审美疲劳。即使是百度直译的“迷你蚂蚁谷”,某种程度上都好过“昆虫总动员”!
这部动画电影制作相当用心了。即使是在电视机上观看,密密层层的叶丛、斑驳的树影、布满颗粒的岩石、一碧如洗的天空、皎洁动人的银月、清澈见底的河水、拥有细腻表情可爱姿态的各种昆虫,无不带给观众以大自然美的感受。当年没能走进电影院观看3D效果(而是次次陪我老妈看打打杀杀的港片??),算是一份小小的遗憾了。
电影全程没有一句人声对白,而又节奏紧凑让人兴趣盎然。即使是最开头交代年轻夫妇因孩子即将降生而丢下野餐匆匆离去,也只用了极少的笔墨,且对人物的处理也和之后小昆虫们一样——用表情神态动作推动情节。
动画对于每只小昆虫都设计得很用心,善良团结的黑色小蚂蚁和小瓢虫都有着可爱的圆溜溜的大眼睛,小嘴巴是个小喇叭,而善妒凶狠的红色大蚂蚁则总是生气的斜着眼看东西。它们会用触角相碰表达善意,高兴时会原地蹦起吹着高昂的小喇叭曲,难过时会垂着触角默不吭声。黑蚁家族团结一心又知恩图报,且把最美味可口的酥糖放在军师住所;而红蚁家族仗势欺人,却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放弃听从首领指挥一哄而散。善与恶都是这样的纯粹,聪明善良打败自大邪恶又是这样的顺理成章。
全程的线索一定是小瓢虫的成长啦。它因年幼时的好奇心作祟而招惹上了红头苍蝇(应该是这个生物吧…),不幸和大家庭走散,又丢失了一只翅膀。之后又因为解救了搬运酥糖盒的黑色小蚂蚁们而结识了一群共患难的小伙伴。
之后在一次次回想与同族伙伴们玩耍的美梦中,它体会着脱离瓢虫家族的内心深处的孤独,也慢慢地长大,直到身形明显大于黑色小蚂蚁伙伴,甲壳的颜色也越来越鲜艳,断掉的小翅膀也一点点长大直到完全痊愈。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中多次的伏笔运用,每一个情节都让人觉得步步可循。小瓢虫第一次跌跌撞撞地起飞后遇到了麻烦,长大后飞行技术高超的它运用勇气和智慧解救了另一只小瓢虫;小瓢虫脱离了家族后,即使有了黑色小蚂蚁伙伴们也常常望月思亲,在独自成长中体会着孤独的滋味;小瓢虫在野餐布上看到了两只蟋蟀(应该吧…)争抢一盒火柴后又丢弃,为高潮时它找回这盒火柴帮助黑蚁家族点燃烟花棒打败入侵的红蚁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黑蚁家族的军师最后还是成功解出了数字华容道(真让我惭愧,我都不太玩得来)……
非要给这部电影挑点什么毛病的话——我看完后去百度了“一只蚂蚁可以搬起一个苹果吗”然后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部电影还是有一点点误导小朋友啦!!(当然,作为一个选科包含了生物的高中生,我还要去搜这个问题,我承认我是有点愚蠢在身上的。)
内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也是典型的泰式夸张表演,可能我泰剧看得多觉得可以接受,当成喜剧看的话刚刚好。男主女颜值不用我多说,说不清第几次组cp了,我觉得这部剧里男主头发梳上去的时候不太get到,放下来的时候我天哪里来的小可爱!前十集甜甜甜,现在在纠结要不要看11集…看预告男主已经恢复记忆了,要开始虐了,就更新了一集又想看又想多攒点一起看 唉
内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也是典型的泰式夸张表演,可能我泰剧看得多觉得可以接受,当成喜剧看的话刚刚好。男主女颜值不用我多说,说不清第几次组cp了,我觉得这部剧里男主头发梳上去的时候不太get到,放下来的时候我天哪里来的小可爱!前十集甜甜甜,现在在纠结要不要看11集…看预告男主已经恢复记忆了,要开始虐了,就更新了一集又想看又想多攒点一起看 唉
男主角那装逼的脸刚出道那会不少人就嚷嚷要打他一顿,长的跟zz一样,还是那种典型厚嘴唇,不知道还以为是哪里来的油腔滑调的小基佬呢,演技一如其脸型那样装逼,面瘫,拽的二五八万的样子
女主则是从镖行天下前传后再也没有演过好剧,而且个人感觉很有表演型人格,几乎每一部剧情里她的个人打扮都是精雕细琢,然后搭配的就是惨不忍睹的剧本
还有就是这种所谓谍战很
男主角那装逼的脸刚出道那会不少人就嚷嚷要打他一顿,长的跟zz一样,还是那种典型厚嘴唇,不知道还以为是哪里来的油腔滑调的小基佬呢,演技一如其脸型那样装逼,面瘫,拽的二五八万的样子
女主则是从镖行天下前传后再也没有演过好剧,而且个人感觉很有表演型人格,几乎每一部剧情里她的个人打扮都是精雕细琢,然后搭配的就是惨不忍睹的剧本
还有就是这种所谓谍战很容易误导小青年,就像007对青年误导总是以为当特工有香车美女陪伴一样
真实抗战里特工都是非常艰苦的,戴笠甚至对那些特工人员说匈奴未除何以为家的口号
哪像这种烂剧里,男主女主打扮的跟现代社会高官显贵,油头粉面,衣冠楚楚,整天参加这个那个酒会宴会,出门豪车,还一定要有两个以上女人围着他转的狗屁男权谍战电视剧
你们这是在侮辱那些特工,侮辱这个国家的历史,更不要谈女主身份,后面文g会不会因为这种穿资本主义衣服被批斗
同时我想到,现在这种烂大街民国剧要是没有这种香车美女,衣冠楚楚,纸醉金迷的宣传,谁会去买单,也就忽悠傻子而已
连煤气灶都用上了,煤气罐敢问是哪一年发明的?
入夏,重庆的天气像小孩子的脾气一样,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阴雨连绵。好不容易挨到休息日,碰上雨天,索性躲进电影院,挑一部片子打发时间。不得不说,这段时间的电影真多,雨天也多,排片多、阵容强的片子基本上看了个遍,剩下的,就像挑盲盒一样,找个有眼缘的吧,于是就挑了这部《99万次拥抱》。之所以挑这部,一半是奔着这个写意的片名,一半是想知道为什么取这么个写意的片名,看完了片子
入夏,重庆的天气像小孩子的脾气一样,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阴雨连绵。好不容易挨到休息日,碰上雨天,索性躲进电影院,挑一部片子打发时间。不得不说,这段时间的电影真多,雨天也多,排片多、阵容强的片子基本上看了个遍,剩下的,就像挑盲盒一样,找个有眼缘的吧,于是就挑了这部《99万次拥抱》。之所以挑这部,一半是奔着这个写意的片名,一半是想知道为什么取这么个写意的片名,看完了片子,又从网上扒了些资料,大致拼凑出了戏里戏外的内容。先说戏里的,整个故事是插叙的方式,交叉剪辑的细节挺多,为了方便理解,按照时间顺序大概是这样: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差不多是我们80后的爷爷奶奶们年轻的时候。男主坤哥在村里有个青梅竹马的恋人英子,还有个情敌三狗子~(片子里有大名但没记住)三个人各种小暧昧小矛盾,突然有一天,平衡被打破了,战争来了,坤哥当兵去了。(片中虽然没有明说是哪场战争,但提到了保家卫国,应该就是抗美援朝了,这个设计有点像《芳华》,包括片子的战争中的看不见的敌人的设计,也很像)
首先说演员和角色,Ben Platt饰演Evan Hansen,作为首演原卡,演唱表演都没问题——因为是演电影所以还格外注意要收着演了。然而造型妆容出乎意料地不合适——演员年纪已经偏大了,这个中年脱发版的卷毛和一脸疲惫的化妆再往老龄上整真的就没救了……有几个场景因为演唱比较用力,表情已经可以用狰狞来形容;逼死人的镜头还非要从下往上拍,随便截一下图都可以当表情包了…
首先说演员和角色,Ben Platt饰演Evan Hansen,作为首演原卡,演唱表演都没问题——因为是演电影所以还格外注意要收着演了。然而造型妆容出乎意料地不合适——演员年纪已经偏大了,这个中年脱发版的卷毛和一脸疲惫的化妆再往老龄上整真的就没救了……有几个场景因为演唱比较用力,表情已经可以用狰狞来形容;逼死人的镜头还非要从下往上拍,随便截一下图都可以当表情包了……
Julianne Moore饰演的单亲妈妈Heidi,背景只保留了没有福利保障的实习护士职位,省去了她还一直在读的法律夜校,于是在电影中疲于奔命的程度也有所下降,也就没了音乐剧中那股风风火火的野劲儿。作为电影卡司最大牌的一位,Julianne年龄确实是大了点,但是和同样超龄的Ben放在一起就还好。影后的唱功在这里够用,可惜她的歌曲被删除太多,发挥余地不大,唯一的高光时刻就只剩《So Big/So Small》了。至于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well,我们后面会谈到。
Amy Adams饰演的中年白富美Cynthia,问题不小。音乐剧中的Cynthia有钱有闲神神叨叨,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乱作一团,热衷于一切当下流行的中产阶级趣味,对外界却没什么真正的兴趣——这么一位集肤浅和溺爱于一身的有闲阶级代表,其实对于自己儿子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在电影中非常微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Amy Adams看起来太胖了,总是给人额外的“稳重感”——任你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好像死个儿子完全没当回事儿似的。在校长办公室见到Evan时,Cynthia应该是濒于崩溃甚至已经崩溃的,整个人已经彻底散掉所以才会死死抓住那封信当作救命稻草,人家都否认了她还要死命再给圆回去。然而Amy在这里表现得更像福利院院长在照看孤儿,有节制的悲伤配合脸上满溢的慈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Evan一家死了人她只是来探望呢……
而且我完全不能理解电影中为什么要把Cynthia改成丈夫死后再婚,Connor和Zoe都不再是Larry的亲生子女。这个改动除了让Larry年轻化更合理外,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理由?Connor的双相障碍是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和是否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毫无必然关系。这么莫名其妙一改,隐约就像是在内涵继父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样……什么意思?你到底几个意思?全美继父继母联合会都要跳起来大喊这是污蔑了吧?老老实实讨论原本就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加入特殊设定,然后模糊焦点让整件事看上去只是一个特例呢?而且这么一来,原来不过是标准一普通中产妇女设定的Cynthia女士,突然就加上了“孩子才一岁时老公忽然死了,因为很有钱立刻又勾上了年轻小鲜肉”的设定,原本好好一白富美莫名就黑化了好吗?
接着来说她的丈夫Larry,再婚设定造成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音乐剧版的Larry也是个典型的中产白男形象,事业有成却拙于表达感情,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很高同时又充满焦虑。在儿子死后陷入严重的愤怒和否定,拒绝与其产生任何感情上的连接以此来保护自己。电影中将他改为Connor和Zoe的继父——如果说二婚改动只是让Cynthia这个普通的白富美多了一层解读,那么这个改动对Larry的损害却几乎是致命的。不是说继父就不会像亲生父母那样疼爱孩子,不会为孩子的逝去而痛苦,而是电影把Larry的叙事重心从原本一个父亲望子成龙却希望破灭的愤怒和绝望,偷换成了作为继父的犹疑和对自己能否很好胜任角色的担忧——一名继父会这样想,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这和音乐剧版中驱动Larry的感情力量的强度相比,简直就是天渊之别。感情力量的大幅削弱,使得Larry这个人物完全失去了之后崩溃的感情基础,也使得观众无法调动日常的共情去充分感知他的痛苦,整个人物从此游离于故事主线和感情基调之外,似乎改成这个家庭父亲早就死了都没什么影响。到了这一步,演员再怎么演都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唯一的Solo被删掉更是毫不奇怪——就只可惜了《To Break In a Glove》这一首好歌, 用突兀的音阶跳动来捕捉这一对“父子”之间笨拙却又微妙的情感交流,构思实在巧妙——它原本就淹没于整部剧的一众好歌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下再次顺理成章地被人遗忘。
还有一个细节,音乐剧版在交流完棒球手套之后,Evan满是羡慕来了句“Connor有你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啊”,是实话却也有点没心没肺,没有顾及到还沉浸在丧子之痛的Larry听到会是什么感受。Larry沉默半晌,才艰难地避开这个话题,内心的悲痛尽在这不言中。而电影版对此事怎么处理的呢?只见Larry缓启尊口,轻飘飘回了句“你爸有你这样的儿子也很幸福啊”。???WTF!!!我明白电影是想借此赶紧进入下一个场景让Evan和他父亲互动,但是当时Evan在他们家也混了一段时间了(石膏都拆了),Larry对Evan家的情形也应有所耳闻才对,这么说不是在Evan身上插刀吗?还是说主创是想表现Larry内心腹黑而且嘴炮功力一流?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反击——但整个人物形象都变asshole了好吗!
然后是他们的女儿Zoe,相对来说Zoe的设定和演绎是相对较好的,成功表现了Zoe的清冷。和音乐剧版相比,电影版的Zoe似乎要更“幼”一点,更像一只需要呵护的小鹿,而音乐剧版的Zoe明显要更酷一点。我个人认为音乐剧版的表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只有更酷的Zoe,才能生出满身盔甲抵挡自己哥哥带来的所有伤害。Zoe外在应该会有一层进化出来的尖刺,但内在却有一个既美又善的心灵,所以才会在一开始对Evan充满质问和抵御最后却沦陷其中。电影版这么演也可以没关系——但是那场飙车戏实在看得我满心问号——这是在开local哎姐姐,你上来就飙到90迈?就算想表现Zoe的“失控”,也不用这么直白吧?主创这是想把Zoe往个什么方向上发展?相比之下Connor虽然情绪也失控但起码不害人,Zoe情绪一失控可就要上街杀人了,怎么看着都是Zoe的问题更严重吧?!
至于他们的儿子Connor,好吧,无论是音乐剧版还是电影版,其实都只能算是半个人物,只有一开始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之后都只是一个活在他人心中的声音或者回忆而已。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剧场中Connor在其死后一直作为一个影子不停出场,说别人让他说的话,做别人以为他做了的事,然后在别人为他编织的回忆中出现。这个角色最大的功用,并不是塑造Connor Murphy自己那早已失落了的灵魂,而是成为Evan心中所有期冀而不可得的欲望的化身,在每次事件的关键节点,点燃Evan心中压抑而不自知的火苗,推动事情进一步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他其实是在和Evan Hansen自己合力,共同塑造了Evan Hansen这个角色。
——当然另一方面,Connor本人怎么想,经历了些什么,在他死后其实早就无人在意。其他每个人都只想着怎么样从这段经历逃出来,或者能从中得到些什么。人一旦死亡,他也就失去了对自己人生解读的权力,从而变成一个可以任由他人捏造的东西。仔细想来,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可是到了电影中,Connor的戏份在死后被删减到几乎没有,只保留了确实没法动的《Sincerely Me》,之后只在几段回忆中有过非常非常短暂的出场——而作为导致Evan Hansen迈出关键性一步并推动整个剧情发生重大发展的《Disappear》,竟然真的就这么“消失”了。于是整个故事逻辑都变得怪怪的,就好像Evan Hansen也没碰到什么刺激,突然就自觉自愿去发动这个大型纪念活动似的——观众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以为他就是故意在沽名钓誉,整个人物形象完全就不对了。
事实上,电影版整个故事在推动上逻辑都是不通顺的。音乐剧版Evan每一次更深地参与到事件当中,都给出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他之所以会加入悼念Connor的活动,是因为他的好基友Jared大嘴巴到处宣扬Evan和Connor的“深厚友谊”,Alana听说后才会主动找上来,而不像电影当中就好像Alana只是和Evan看对眼了似的。而Jared之所以嘴巴会这么大,除了看热闹不嫌事大以外,更是因为他本质上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也需要说些什么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虽然表现得很嫌弃Evan,但是Evan也是不多的可以让Jared找到存在感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Jared后来的行动和他深藏的欲望其实一直保持一致。而到了电影里,Jared却被删减到让人无语。表达他也同样渴望被关注被接纳的《Sincerely Me(Reprise)》以及最后整个人的失控爆发全部被删,完全退化成了一个标准的nerd或者side kick。主创完全放弃了对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将这个本来非常重要的配角成功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工具人、背景板。
其次电影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事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刻画也是不到位的。音乐剧里面,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着非常详尽的描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趋炎附势跟红顶白、众口铄金又积毁销骨,罔顾事实又肆意发泄情绪,把几个可怜人反复操弄于股掌之中,正是事态一步步严重的元凶——Connor刚出事儿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全是他的消息,学校里更是恨不能是个人就来跟他攀亲戚,甚至有女生因为没来得及认识Connor而哭到脸抽筋。然而没过几天别的trending一来,Connor和由此带来的对Evan的瞩目立马就被丢到了爪哇国,再也没人关注。人生第一次得到大家目光及认同的Evan完全无法接受被再次“抛弃”的现实,这才会借着Connor的影子说服自己,克服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孤注一掷站到了聚光灯下,发表演讲努力造势——他的故事是假的,他的勇气却是真的。他内心潜藏已久的求生欲望,借由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彻底迸发了出来。他的演讲之所以会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被广泛传播,是因为他在演讲中爆发出了真实的惊人的情感力量,这和整个故事是否真实毫无关系——很可惜的是,当谎言被揭穿时,这一点也被众人连同谎言一起无视掉了。
而另一方面,与Jared被大幅削弱形成绝妙对比的,是电影版对另一位配角Alana的塑造。在她身上电影版主创不可谓不用心良苦智计百出——在他们的巧手改扮下,电影版的Alana仿佛是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一样,浑身都散发出不一样的璀璨光芒。
音乐剧版的Alana,实在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老师提问题她手永远举得最高,恨不能把所有日常活动都KPI化,见面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成就,哪怕是问你问题下一句也一定会拐到自己有多牛逼上。她有她的痛苦和纠结,但是这些都是深藏在故事大幕背后的,只在极个别角落得以一窥而非故事重点。整体上呈现出来的Alana仍然是一个行为夸张、充满喜感、很有干劲同时又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配角,具有非常明显的功能性。也正是因为她的充满干劲,Connor的纪念活动才会一直被推着往下举行;正是因为她完全听不进别人说话,才会在Evan的急切哀求声中仍然把Connor的“绝笔信”发布到网上。而电影这位Alana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冷静、亲切、友好又热情,就跟国产剧大女主附身了似的,对外长袖善舞对内又绵密如针,和男主角Evan一下就看对了眼,在深夜公园促膝长谈交流感情,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她要取代Zoe和Evan发展感情线呢!
事实上,Alana在电影版才像是第一女主角。电影中Heidi和Larry都被删了一首歌,而Jared还有Connor下半场完全消失不见,所有挤出来的镜头都给了这位新一姐,甚至实打实为她加了一首新歌——一点也不好听还TM唱了两遍!然而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添加的戏份骗到,电影中塑造出来的Alana看似完美,干出来的都是些啥事呢?最后Evan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把这封信放到网上她也答应了,最后却一边重复着自己的主题曲不要再默默无闻一边就给发出去了……音乐剧版里这个场景中两个人都处在亢奋状态,Alana一如既往根本就没有在听Evan在说什么,满脑子就只有她的捐款目标,会这么做一点也不奇怪。可是电影版这位一贯伟光正的Alana可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食言出卖朋友,选择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确定这真的不是黑吗?多加了一首歌换来被塑造成这样子,来来来Alana的粉丝你们觉得这样能接受吗?这种明粉实黑、打着为偶像拍写真的旗帜专po偶像丑照的行径,在粉圈见得可太多了,根本糊弄不了我们好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给配角胡乱加戏的行为还对电影整个主线的推进造成了很大干扰。音乐剧版整个故事的重心是牢牢落在Evan Hansen本人身上的,详细展示了他的痛苦和渴望,利用人物推动故事,然后利用故事让主人公成长。其他所有人自然也都陷在自身的问题中,只不过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他们愿意对外展示的那一面,看上去只是用种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搞笑,其内心深藏的痛苦却都隐没在只言片语之后,任由观众去思索去猜想——Evan Hansen就像是一把被详尽展示了正反两面的折扇,而其他人物则只给我们看到了扇子的正面。这样处理,一方面帮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故事进一步拓展解读的空间。所有人物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主题旋转,相似的旋律切换不同的声部,最终汇成了一首完整的大合唱。而在电影版当中,突然就抛开主线不管,开始表现起了Alana的强颜欢笑、她自己的焦虑和挣扎——这些心理问题,深究的话即便是在音乐剧版那个已经几近丑角的Alana身上,也都是明确存在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电影主创在无中生有,但是问题是这个故事不是关于她啊!故事的主角是Evan Hansen,观众好容易沉浸在Evan的故事当中,代入他的视角与他经历这一切,别的角色都应该是围绕着他的故事而存在的。现在你突然插进来一段Alana的心声,要命的是还和剧情推进毫无联系,把好容易浸入的观众又从Evan Han身上拽了出来——你这是在干啥?是要跟电影主角抢镜头争存在感吗?看上去就像是主创成功使出一招“左脚绊右脚”,结果成功把自己绊倒了哎!
既然提到删减,那我们来看看被删掉的曲目有哪些?——Larry都当继父去了,还唱什么歌?《To Break In a Glove》拿掉;Connor人都死了,留一首意思一下就行,于是《Disappear》真的就disappear了;Jared一个side kick有什么好表现的,《Sincerely,Me(Reprise)》删掉;什么Heidi要跟Evan发飙?哎呀这太不合家欢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嘛,再怎么样也要维护他们的光辉形象嘛,《Good For You》这样的赌气话就不要唱了……除了删掉整首歌,保留下来的歌词也要尽可能无害化——连“我唯一爱上的男人只有我老爸”这种搞怪的歌词都被替换,真是搞不懂电影主创的小心灵到底是有多脆弱?
而且别的删减也就算了,放着《Anyobody Have a Map》这么现成的开场曲不用,说难听点,简直就是有点没有音乐剧电影的常识……就像小美人鱼不会开场就唱《Part of Your World》,花木兰也不会开场先来段《Reflection》一样,故事需要一步步开展它的背景,观众也需要时间进入到剧情中来。在观众还没有和主角建立感情联系之前,不应该把代表主角心声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就这么放出来啊……写得这么优美分量如此重的一首歌被这么突兀地浪费掉,作为观众我都替他心疼。
那么其他保留下来的曲目表现又如何呢?演员的唱功和演绎基本上都没有问题,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场景设置镜头切换乃至打光等技术问题上……其中表现在第一梯队的应该是《Requiem》和《Sincerely Me》,前者基本上表现出了我所想象的这首曲目在大荧幕上应有的样子,而后者的镜头切换和场景设置都非常跳跃活泼,成功传递出了这首歌的搞怪精髓。《If I Could Tell Her》和《Only Us》作为小情侣的呼应之作,表现也在伯仲之间。《For Forever》以及与之相对应的《Words Fail》场景设置类似,镜头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相似,但是都有点太倚仗Ben Platt本人的表演而显得电影语言运用比较贫乏。作为男主角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以及整部剧的主题曲《You Will Be Found》明显规格更高场面更大,但是整体我是不太满意的。前者忽视了“Window”的双重涵义,不仅仅意指物理隔绝了主人公的实体窗户,还指涉了现在快捷方便的智能设备,明明是为了让人们沟通更方便而存在,却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拉得更远。而后者的镜头运用凝滞呆板,完全不够燃,最后巨型拼图的表现手法更是即便放在十年前也算老套了……
将镜头语言贫乏的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的,是Heidi唯一保留下来的solo曲目《So Big / So Small》,所有镜头都笨到家了只有两个人头正反面反复切换——你是电影哎,明明没有舞台限制哎!明明可以闪回一下当初的场景,把年幼的小Evan如何目睹父亲离开自己的那一幕拍出来的——慢镜头那么一摇,多少观众的眼泪赚不到?多么现成的电影语言,为什么就不做呢……《So Big / So Small》这首歌,是在经历一系列惊涛骇浪之后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盏灯塔,是风雨飘摇之夜疲惫回家后捧上的第一杯热茶——在所有的磨难挫折之后,还有最为无私的母亲为你把一切兜底。如此有力而且天生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语言的歌曲最后只达到这个程度,真的只能说真是太遗憾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宁可电影版从头到尾都没有运用一点点镜头语言,老老实实把所有曲目从头唱一遍就好,别乱删更别乱加,我就当MV收藏了……
相比之下,当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芝加哥》在现实和抽象舞台之间踩着鼓点、华丽地自由切换,营造出目眩神迷的戏剧效果,水准确实高了不止一档。二十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了,音乐剧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不进反退,真是让人唏嘘。
还有必须要提的是死亡打光——室内场景的布光普遍是很温馨很家居很真实没错了,可是打在角色脸上的光能不能稍微唯美一点?特别是《Only Us》里面Ben的脸在很多场景的打光下都狰狞地像个反派了好吗?音乐剧改编的电影真的不用那么追求凡事真实可信的——动不动就开口唱歌在现实环境中本来就有一点尬,更需要提供一点高出现实的舞台灯光效果来中和掉这种不和谐感。灯光师你这么自顾自地追求真实效果,我的脚趾头真的很累啊!
总的来说,结论就是,如果你觉得电影版还不错,那只是因为音乐剧版做得更好。音乐剧版为电影搭好了绝佳的架子,电影版却毫不重视地把它丢在一边,还自视甚高另起炉灶,把故事篡改得一塌糊涂。音乐剧版的故事版本对于电影主创来说,太锋利太尖锐了。音乐剧版是在糖里藏了玻璃渣子,电影版则是简单把糖做成了玻璃渣子的形状。殊不知在那些欢乐和深情背后隐藏着的空洞和悲凉,正是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最迷人的地方。音乐剧的主创人员,实在是太懂怎样用糖果包着玻璃渣子来喂给观众吃,用表面的欢乐刻画背后深藏的无尽的悲伤。他让你欢笑,让你感动,用貌似平凡的事件来积极调动观众的共情,然后击中每个人最软弱地方。可是如果你陷进去了,想要自己走到幕后去看到更多,你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没有更多积极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表面的欢乐下都是孤独的,都在渴望着被救赎,而这救赎明天并不会到来,你只能去祈祷假以时日,事情会慢慢变得好起来那么一点点。
然而很明显,电影版完全不是这么想的,它明明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不仅没有看得更远,反倒在犯嘀咕——“有必要讲那么多吗?搞个大家随便看看的合家欢不是更好?”于是电影版在结尾处煞费苦心,安排Evan最后四处访亲探友,终于寻找到一段关于Connor本人失落的真实回忆,并把它还给了所有人,从表面上似乎让一切都有了个交代。可是首先,Evan自己不过是个有严重社交障碍的未成年,他在把所有事情搞砸之后能够保护好自己不崩坏已经很难了,还要求他去做出必要的修补是否过于强人所难?其次要知道音乐剧版的结尾只是让他勉强学会和别人交流,能够在Pottery Barn唠唠叨叨卖家具而已。这种程度的改进,一方面是搞笑,另一方面也是真实可信的。而电影版让他去做的,实在是太像是为了让电影有个结尾而专门定制的成长,太“合家欢”也太不真实了,更适合登载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而不是出现在真实生活里面。
尤其过分的,是在对Evan如何从树上摔落真相的揭露上。音乐剧版把这一段,藏在Evan最深最深最隐秘的内心深处,甚至要内心欲望幻化出来的Connor不停逼迫追问,才勉强予以默认。因为这是他内心完全无法面对的痛,当然更加无法说出口。可是电影版是如何处理的呢?Evan对着自己的妈妈竟然就那么说出来了,然后他妈表示可以接受,于是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我知道主创不喜欢Connor的影子,打定主意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不要出现;我也知道主创为了给Alana多加戏非常赶场子,留给主角Evan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拜托,这是大结局哎!Evan面对内心的痛苦揭示真相的力量,难道还比不上Alana再唱一遍和故事剧情压根毫无无关的solo吗?
……无话可说。
所以,对于这部期待了好久最后却看了个寂寞的《Dear Evan Hansen》电影版,我只能说改编音乐剧也要讲基本法啊……明明也算是努力了,却因为不遵守创作规律胡乱改戏,得到如今的恶评不是太遗憾了吗?
如果你对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感兴趣,那么我的建议会是不要看这版电影。如果你已经看过音乐剧,想要见识一下通过细节的各种改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毁掉主题的表达,那倒是可以来瞧瞧。电影版所做的,是在表面上贴近在内核上却背道而驰;它所表达的,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剧精神的一种背叛。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主题,只是对音乐剧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反倒会影响你去欣赏音乐剧本身。
真的,宁可去看盗摄也好过看电影版。看不清也好过念错经。
我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等待Broadway官摄版早日面世吧。
如果我有孩子,我会给5星(周末刷完后微妙的观后感?)。
Human interference caused irrevocable damage to natural worlds,现在哪里还会有真正的pristine edens。这一部也是一贯的BBC earth风格,唤醒人类对环境的保护,paradise lost,保护自然,再尝试paradise regained。取材的6
如果我有孩子,我会给5星(周末刷完后微妙的观后感?)。
Human interference caused irrevocable damage to natural worlds,现在哪里还会有真正的pristine edens。这一部也是一贯的BBC earth风格,唤醒人类对环境的保护,paradise lost,保护自然,再尝试paradise regained。取材的6个生态区,现在也都是在人类的调查和管理之下的保护区,希望以后也可以看到更多的paradise preserved。
总之是BBC earth又一高质量摄影大作,画面非常美丽且震撼,许多帧数都能够截下来评选年度摄影。然而文案台词比较微妙,词藻算同类题材里非常华丽的,描述性语句非常漂亮,可以作为散文文学范本学习;但过多的“人类主观情感”附属,第一人称的声音表演,虽增加了趣味性和代入感,却也丧失了纪录片应有的客观态度,显得低龄和尴尬。如果我是带着小孩观看此片,那可能会给满分。
6个生态区,BORNEO,NAMIB,LUANGWA,GALAPAGOS,PATAGONIA,ALASKA,从盎然森林到神秘群岛,每个生态都有自己的平衡和法则。既然是生态,就避免不了各个“参与者”的活动,所以对entomophobia者并不友好。不再能选择性地根据标题跳过昆虫相关主题,也不知道下一秒会跳出来什么奇怪可怕的镜头。又因为这部纪录片里很多选材都是人类第首次拍摄记录,肯定要看的,虽然长知识,但刷完六集后发麻的头皮和鸡皮疙瘩,不亚于看完最可怕的恐怖电影!
(btw,看象龟要跋涉坎坎去产卵,途径人类占领的土地,龟壳被坚硬的铁丝网一道道剐蹭,它疼,我的神经也被拉扯着疼。共感疼痛有时候也挺麻烦的。)
最后的建议,十分推荐打开4K画质,关闭弹幕,用电视投屏。如果喜欢弹幕文化(如我),建议提前屏蔽会员、4k、hdr、BBC等关键词。
(本来只想写个短评,但因为字数超了,不得不改成长评??)
我不想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关系做一些人性的、冠冕堂皇的解释。是的我可以理解你们遭遇了并不完整并不快乐的童年成长和爱情,你们的出身和教育局限了你们的命运,但是无论如何,你们都不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伤害另一个人的前提下,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争取到的幸福,也怪不得你们两个永远都抬不上排面。
我不想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关系做一些人性的、冠冕堂皇的解释。是的我可以理解你们遭遇了并不完整并不快乐的童年成长和爱情,你们的出身和教育局限了你们的命运,但是无论如何,你们都不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伤害另一个人的前提下,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争取到的幸福,也怪不得你们两个永远都抬不上排面。
我非常讨厌卡米拉,倒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黛安娜,我只是无比厌恶这种在道德和底线的边缘试探人性的女人。你的人生已经稀巴烂了,你就要拉着别人的人生陪葬,无论你是为了什么,野心还是有趣。这种人不配做王妃,甚至连一个善良的人都不配做。
除了一个怂蛋和活着,也不知道你费尽心思的从那里赢得了什么。
很喜欢的一部剧,从剧名就很喜欢,看了这么久果然没失望,天才CP很甜,希望大结局也甜,男女主演技好,希望有第二部,难得的好剧,杨绵绵的演员很喜欢,剧情我也很喜欢,已经安利给小伙伴了,希望导演能拍出更多的好剧
剧情也十分好,几年前父母因车祸意外离世后,“饿不死活下去”就成了她奋斗目标,她白天上学,晚上在便利店打工来维持生计。可能是父母的离开对当时年幼的她刺激过大,自那时起杨绵
很喜欢的一部剧,从剧名就很喜欢,看了这么久果然没失望,天才CP很甜,希望大结局也甜,男女主演技好,希望有第二部,难得的好剧,杨绵绵的演员很喜欢,剧情我也很喜欢,已经安利给小伙伴了,希望导演能拍出更多的好剧
剧情也十分好,几年前父母因车祸意外离世后,“饿不死活下去”就成了她奋斗目标,她白天上学,晚上在便利店打工来维持生计。可能是父母的离开对当时年幼的她刺激过大,自那时起杨绵绵的性格发生剧变,原本热情开朗的她变得孤僻冷漠,仿佛世界毁灭也和她无关,医生说这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属于精神上的高度自我保护。而这种对于智商情商双高的杨绵绵来说,并不是什么雪上加霜的事——因为,她发现了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她可以和身边的万事万物对话交谈!与警察荆楚的相遇,让杨绵绵的生活被卷入到一次次的意外之中,从而不得不发生巨大变化。十几名资深优秀警察都破获不了的案件,都被她轻而易举的解决。 同时,荆楚对杨绵绵也产生了难以觉察的情愫……
1.用户知晓或不知晓情况下,收集用户数据。
2.以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制作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3.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从而改变某些人的行为。
4.针对某些人群定向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5.使用引导性广告和言论影响选举等国家政治行为的结果。
6.宣传假信息、片面信息,掩盖事实或部分事实。
<
1.用户知晓或不知晓情况下,收集用户数据。
2.以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制作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3.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从而改变某些人的行为。
4.针对某些人群定向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5.使用引导性广告和言论影响选举等国家政治行为的结果。
6.宣传假信息、片面信息,掩盖事实或部分事实。
片中完全将以上内容混为一谈。思考哪些违法?
个人观点:
1.未经用户知晓或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收集或私藏用户隐私是违法的。
2.3.4.5.美国总统竞选本身就是允许宣传和投放广告的,宣传和投放广告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这种影响与片中所述的影响有多大差别的。利用大量用户的数据去制造模型,再利用这类模型去做一些事情呢,这正是现在最火的深度学习在做的。即使原本的数据中不存在你的信息,只要样本数量足够,是否包含某一个人几乎没有影响。
6.hehe
片中所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要打到这些所谓的违法的人,但是要去打到他们的人却是一些看似玩世不恭、小人得志的人。
另外的:
1.信息模型作为工具武器化问题。
2.部分人针对川普和脱欧的团体进行无差别打击。
3.片中CA的CEO是否有权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完善法律去保护民主,完善法律去定义公民对自己信息的权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当然,作为判例法系国家对此可能不同。需要保持对垄断公司的警惕,但并不是所有垄断都是邪恶的。
成长生活在成文法和家长制国家,提醒自己警惕个人观点中肆意收集隐私不违法的理所当然的想法。
第一次忍不住写影评,其实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里一直寻思,为毛在我G那种连网络游戏中的血液都要改绿色的审核环境下,这部不乏爆内脏镜头的片子怎么过审的。后来终于结合剧中情节想明白了,因为现在是六月份安全生产月,这部片子其实是一部讲述违章操作重大危害的科教片。
影片从契约号遭受太阳风暴受损事件开始,契约号是一艘宇宙飞船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太阳能电池板是织物面料的,整个一帆动力船的升
第一次忍不住写影评,其实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里一直寻思,为毛在我G那种连网络游戏中的血液都要改绿色的审核环境下,这部不乏爆内脏镜头的片子怎么过审的。后来终于结合剧中情节想明白了,因为现在是六月份安全生产月,这部片子其实是一部讲述违章操作重大危害的科教片。
影片从契约号遭受太阳风暴受损事件开始,契约号是一艘宇宙飞船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太阳能电池板是织物面料的,整个一帆动力船的升级版,实在是太厉害了。于是就出现了帆动力船遭受强风时的问题,帆布电池连接断开了。不过这也没关系,反正是科幻片嘛,几个宇航员用钢丝缆风绳穿过帆布孔,然后用简易金属搭扣把它们挂在机体外一个环上临时固定就OK了,环和搭扣的材料直径都不超过8毫米。显然上述情节多处违反安全规范,这也给观众们心里铺个底,这场不靠谱的旅程就此展开。
果不其然,沉睡的舰长还未睁开眼睛变死于睡眠器面罩卡死然后内部起火,血淋淋的教训啊朋友们,安全锤消防斧保护接零空气开关熔断器这些东西再高级的设备也不能少啊,之后女主也就是罹难的舰长老婆开了一段视频,是这个舰长在攀岩的时候录的,可以看出他录视频的时候没做任何防护措施,说明这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这样迟早是要出事的,必须牢记安全教育应当时刻不忘,警钟长鸣。
之后副舰长要求船员们修理好帆动力系统,但禁止悼念老舰长。这也是不妥的,毕竟团队精神建设也很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只是修好了设备,确没有遵循安全事故后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船员进行教育,这为之后的契约号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之后新舰长因为发现了一颗新的宜居星球并发现了人类信号,于是看到大家都不想再沉睡了所以做了一个决策想去看一看。从当时情况来讲这个决策也未尝不可,反正来都来了。但这时女主就说我不滋磁你这样,江来出了偏差你可是要负泽任的民白吗。但显然这艘船组织机构的设定就是一把手的权力不受控制,谁在位置听谁的。于是大家决定去新的星球上去探险,这里对比2016那部《降临》,人家在地球上去外星人的飞船去看都知道消毒穿防辐射提着鸟笼子去,才过一年,这倒车开得实在太猛,简直要晕车了。一帮人面对一个完全陌生星球,没有花点时间对整个星球做个扫描,也没深入分析大气成分,也没派机器探路,也没观察一段时间,反正留了3人在飞船里,其他11人连面罩都不带只戴了一顶皇军帽子就登上了星球。这里就不细数违反了多少条隔离检疫方面的的安全规定了,反正这艘船的安全检疫等级是赶不上一般禽流感的。
于是自然有人感染空气中的病毒了,留守的女船员把人扛回医疗室这会儿莫名其妙知道要开始隔离了,把队友和感染源关在一起。大姐你身上接触不比你队友少啊,你把人扶上手术台后还想起戴橡胶手套有毛用。然后这个宇航员心理素质也没经过训练,前手把人关起来后手拿了把枪又把门打开要和从队友身上孵化出来的异形单挑,终于成功地在舱内使用实弹射击终于将飞船成功引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之后剧情发展下去实在意义不大了,一帮坑队友在这个魔幻的环境下发生啥都不奇怪,反正都是被自己坑死的。最后女主在已经进了救生船的情况下强行在腰上扣一个安全带出舱蹦极和异形再次单挑,你是想说明你这搭扣质量好是么,质量再好也是违章操作。一番单挑后无果,还是把异形带入了太空船,最后把异形关在车里想把车抛出舱外结构车又卡住了,这艘船上几乎就没有不掉链子的设备。影片通过种种违章违规操作导致的事故,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违章操作的危害,实在是近年来难得的科教片精品,值得国家安监总局向全国推广。
至于法鲨这条线,善也好恶也好,都摊上这么一帮坑队友了,最后留下恶法鲨干净利索收尾还真是好事,反正我是松了一口气,善法鲨要是最后还和他们一起就真是太可怜了,腿粗架不住坑啊。至于异形这个IP,都已经毁成科教片了,期待下一部干脆让法鲨带着飞船到底目的地后自己也感染了变异的病毒,从此可以操纵金属,更名为万磁王重返地球。
最后说一句观后感,“规范操作大于天,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
化万千烦恼丝为绕指柔这是一部在近期北美大片档期中,难得的浪漫喜剧电影。无论是正在热映的强尼.戴普主演的深沉传记《黑色弥撒》,还是欢天喜地的《精灵旅社2》,更有登山冒险大片《绝命海拔》和青少年大片《移动迷宫2》的围攻,反而让这部唯一的都市题材影片,显得像一道温和的茶点,令人在劫后余生般的酣畅淋漓之后,可以静下心来,享受细细品味生活的小息时光。<图片2>这
化万千烦恼丝为绕指柔这是一部在近期北美大片档期中,难得的浪漫喜剧电影。无论是正在热映的强尼.戴普主演的深沉传记《黑色弥撒》,还是欢天喜地的《精灵旅社2》,更有登山冒险大片《绝命海拔》和青少年大片《移动迷宫2》的围攻,反而让这部唯一的都市题材影片,显得像一道温和的茶点,令人在劫后余生般的酣畅淋漓之后,可以静下心来,享受细细品味生活的小息时光。<图片2>这部电影的主宣海报,低调的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同期上映的《黑色弥撒》也没有只卖强尼.戴普的脸。但是这部电影的海报,干脆连人物和场景都没有,只是一只老式的白色皮箱,上面印着大大的《The Intern》片名,只有左上角小小的标注着一个名字:南希.迈耶斯电影作品。从2003年的《爱是妥协》,2006年的《恋爱假期》,到2009年的《爱很复杂》,这位资深女导演,自编自导的浪漫爱情都市喜剧从未间断,其中大牌明星从凯特.温斯莱特,到梅丽尔.斯特里普。她的剧本逐渐重回各大奖项最佳编剧的提名,可见这位女性电影创作人的默默耕耘。而就像这部新电影的宣传主题一样:“Experence never gets old.”,经验永远不会过时——它将永远是无价的财富。而这一次,南希.迈耶斯在自己轻车熟路的题材里,再一次加入了新鲜的想法——合情合理的老少搭配,一位年轻的女性创业人和一位退休的老年实习生。从而新旧对比,两人相互补足。而故事中两位主角,就像从导演自身的两种经历分化出来,一个是将自己多年的经验脱化出来的一位成熟长者,另一个是将自己事业女性的奋斗经历转化成一位创业女青年。在影片的访谈中,饰演男主角的罗伯特.德罗尼提到,在影片筹划的初期,南希导演特意先与他敲定了合作,才最终开始筹备整部影片的制作,可见该片中角色和演员的重要性。而饰演另一位女主角的安妮.海瑟薇,更是给这部看似装了旧酒的老瓶中,插入了一支,沁人心脾的红蔷薇,活力十足。反观电影本身,首先虽然看起来安妮.海瑟薇饰演的主角:Jules,是本片的人物主线,但这真的不是一部什么宣讲女权主题的影片。不是所有涉及一点女性上班族和家庭平衡关系应对的电影,都是重点在讲女权。相信南希导演也不是在借着一部都市喜剧片,来探讨这个主题。反而放下这个角度,你会看到,由罗伯特.德罗尼饰演的男主角:Ben 的戏份也是相当多的,他更像一个长辈在回首年轻的自己,不是一味的审视,责备,而是看到更多积极的一面,对于女性,对于事业,对于家庭,没有什么主义的偏袒,而且很多时候他也给不出答案,他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标准。他只是负责,在你做出决定的时候,帮你反思,全力支持。这反而是身在其中的年轻人最缺少的,在竞争中他们缺少认可,在前进中他们难得反思,在压力中他们却少有支持。影片以年过七十的Ben在公园里,百无聊赖的在人群里打太极为开端,在实习生涯告一段落后,主动回到这里,享受着一份闲适,最后等来Jules的加入,一切的迎刃而解,一切的一切,都化解在这几式推手和缓步中,不得不说这是个完美的Ending。时间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良药,但是时间带来经验,经验令人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把握自己,享受当下。有人抱怨影片中Ben 是一位心灵鸡汤的角色,但其实他很多对白的结束语很简明,他鼓励Jules,令她更自信,支持她的选择,最终目的很简单——希望Jules活的开心快乐。看到自己的家快乐,看到丈夫和孩子快乐,还有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从而更快乐。而影片结尾,Jules的丈夫Matt匆匆赶来的道歉,最后也是希望Jules不要做勉强的选择,而是顺着自己的心意经营生意,更开心的生活,从而挽回了爱情。在这样一部老少配的影片里,导演兼编剧的南希,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将长者变得婆婆妈妈,道理满腹,而是那个给予人切实帮助和行动派的化身。无论是帮助同为实习生的年轻小伙儿,还是抢先清理办公室死角,亦或者无时无刻的陪伴在Jules身边,支持她,鼓励她,甚至帮她“不择手段”的“入室抢劫”销毁错发给母亲的信息。在罗伯特.德罗尼的娴熟演技下,Ben 的一切经验和善意,都通过他温和的眼神传递。这双慧眼可以在办公室内,看到各色人物的烦恼。可以在你需要提点和帮助的时候,给你肯定的答复。可以在你脆弱的时候,甚至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默默的注视着你,关注着你,满含善意和包容。当然还要提一下,问天下谁人能抵挡住罗伯特.德罗尼这个年纪的卖萌,对镜眨眼的可爱练习,真真是令人忍俊不禁,笑出泪花,心里大叫爷爷饶命,晚辈们已经快被电死。自从Ben 进入Jules的办公室前,询问秘书注意事项的时候,影片就开始展现,老一代上班族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完美的追求倾向。 得知Jules讨厌不爱眨眼的人之后,Ben 开始有意的在尴尬的气氛中使用卖萌眨眼绝技,效果真是令人立竿见影——尴尬加倍,这桥段简直堪称绝笔。而这里不得不提一下,Jules是一个自己创业的年轻女性,而剧情设定她一直在面临的天降CEO的压力,所以她不是科班出身的企业家。而MBA的行业课程里,没有记错的话,我的大学导师还会特意布置作业,让我们回家练习不眨眼的瞪人,以此来训练在商业谈判中的自信笃定与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样的“Jules讨厌不眨眼的人”的设定,更是令人不由得从一个小点的喜恶中,感受到Jules的自然天性。即便这部电影被评价有些都市童话,但影片就是设定了一位敢于创业的女孩儿,成家立业,一路摸爬滚打的故事。而女性导演编剧对独立女性的刻画,更加的骨感,寥寥几笔,个性即显,反而不会画蛇添足。洁癖强迫症,受不了任何一个凌乱的办公桌,无意识的反复用免洗消毒液擦手的癖好,与母亲不协调的电话沟通,洗衣服带孩子全部甩手给丈夫负责。这些让人物形象丰满的小细节,加起来不超过10个短镜头剪辑,几乎没有通过几句对话就勾勒出了Jules的生活状态。而影片中Ben 的剧情线,很好的平衡了少女成长记的路线,把影片的一半内容,分化为新时代与老传统的对比。有些令人想起年初的《年轻时代》中,对中年人与年轻人颠倒的生活方式呈现。而这部影片中,更加的聚焦,不是广泛的生活方式,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方法。一切都从一张实习生的桌案开始。一名二十几岁的新实习生,得瑟的拿出手机,耳机,U盘,玩偶模型,开始布置自己的工位。而七十岁的Ben ,将翻盖手机放在桌子上,将老旧的皮箱打开,拿出计算器,闹钟,笔记本,钢笔。这样的新老对比,不仅仅是在着装上,而是在态度上,即便过时,但它们依然有用,这里再一次契合影片的大主题。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只是看到两代人的隔阂和差异,而这部影片带你感受,两代人共同的态度和经历,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是不变的,有些人生经历依然是相同的。相信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令南希导演编写了这样一部,用年龄经验化解人生烦恼的影片。令爱情,友情,事业,家庭,这些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不断循环往复经历的事情,将这些万千的烦恼,最终在积极直面的处理下,都化为了青丝绕指柔,顺着自己的心意,最终一步一步将人生漫漫长路走下去。真真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片子,更多剧情和笑料小玄儿就不过多剧透啦,喜欢年初的《年轻时候》的盆友们,也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还有那句重复了至少两次的金句:“You're never wrong when you do the right thing.”。2015年9月30日 多伦多 小玄儿观后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