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4642
  • 雨宫
    2023/1/13 21:47:35
    随意感想抒发

    结尾比较结束的比较僵硬,男主不喜欢影儿吗?怎么就那样把影儿给送走了?两人还隔着一个母亲的血海深仇,最后一个镜头影儿像她母亲一样在培养杀手,下一部是不是影儿返回、男主与月儿结婚?

    看开头的时候感觉剧情应该会很长,一看时间我就估计还有下一部,果然结尾结束比较仓促,数数片中出现的人物:男主、影儿、影儿母亲(反派)、影儿各位姐妹(反派)、将军(反派)、将军手下(反派)、月儿、月儿姐妹、掌

    结尾比较结束的比较僵硬,男主不喜欢影儿吗?怎么就那样把影儿给送走了?两人还隔着一个母亲的血海深仇,最后一个镜头影儿像她母亲一样在培养杀手,下一部是不是影儿返回、男主与月儿结婚?

    看开头的时候感觉剧情应该会很长,一看时间我就估计还有下一部,果然结尾结束比较仓促,数数片中出现的人物:男主、影儿、影儿母亲(反派)、影儿各位姐妹(反派)、将军(反派)、将军手下(反派)、月儿、月儿姐妹、掌门、男主师傅,猜测这部剧资金有所限制,其中蛇姐妹的衣服有一幕是三人一黄一绿一蓝(啥的),服装有点想人吐槽,然后还有男主起来发现自己没了一条胳膊怎么没有一点伤心害怕好歹给个镜头……以及,月儿不是被抓走了她的妹妹以及丫鬟(叫啥的)都知道,后面她突然出现在家里,也没个交代,虽然知道是伏笔,但结尾是不是给个清楚好些?虽然已经知道是影儿代替了月儿去潜伏,但月儿突然回来她都已经被抓了难道追杀他们的人会那么好心放她回来吗,假设她是逃回来的,月儿的妹妹难道没有一点疑心?还有她父亲不是让他们去找男主师傅吗,怎么被抓了后下一个镜头就在家了,不出去找了吗?……有点像断片一样

    【详细】
    148850
  • TTimeLLess
    2014/6/25 17:08:42
    能不看就尽量不看的一部电影
          影片不论是情节连贯性还是故事的逻辑都很欠缺,再加上非专业演员浮夸的演技让我都不想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发我看了这部电影,免得让人知道我连这种烂片都看。
          我看这部片是因为实在无聊而且把现在上线的影片全看完了,没办法只能看看这部服务员推荐给我的“恐怖片。”由于
          影片不论是情节连贯性还是故事的逻辑都很欠缺,再加上非专业演员浮夸的演技让我都不想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发我看了这部电影,免得让人知道我连这种烂片都看。
          我看这部片是因为实在无聊而且把现在上线的影片全看完了,没办法只能看看这部服务员推荐给我的“恐怖片。”由于中国不能拍出现牛鬼蛇神的恐怖片,我大概也猜的到这部片反正是人在后面策划的什么阴谋之类的故事。 进了影厅,里面稀稀拉拉的坐着不到十个人,估计也只有现在才会有点人看这种国产小成本“恐怖片”。
          本来对这种片子也不能奢望太多, 但是有几点是我不得不吐槽的: 1、影片开头就不断闪回闪回再闪回真的是看得我心都累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正常的时间线跟闪回对不上啊,人都没搞清楚你闪回毛毛啊(也有可能是我的智商领悟不了导演用意,对不起啊导演)。2、逻辑问题反正很多电影都会被吐槽,但是这部你特么能不能对点路啊,影片中段时,任泉让小胖回忆当时乔任梁有没有从坏人手中跑出来,小胖这特么才想起来原来乔任梁被坏人抓走了因为小胖当时见到有坏人追乔任梁就自己开车跑了!你特么这也能忘啊!你特么你当时开着车你跑哪去啊!你特么不会报警啊!难道你都吓成狗了还能开着车回去睡觉啊!活该这胖子后来被杀。 还有, 在老王失踪了之后的确去报警了,但是警察说不到24小时不立案,这就算了,但是当你发现那么多墓碑和棺材还有小胖被杀的视频后你还不报警?你特么真当你还是公孙策啊!还有,在庆祝晚会上,阿Sir(我如果打JC会不会被和谐掉)们凭着一张照片(他当时说了尸体没找到,只找到照片)判断一个人死了两个月?逗我哪!美国法医还得见到尸体并经过各种鉴定才能确定具体死亡时间,中国的刑侦手段进步的这么块,一张照片判断死亡时间,在这么下去看个照片还能知道凶手了。退一步讲,照片上有日期时间,阿sir能确定那不是修改过的时间? 能确定那是死亡当天拍的照片? 还有不少不讲逻辑的地方我就不一一说了,总的来说就是影片中的人物几乎不知道阿sir是干什么的,只有发现老公有婚外情才找阿sir(你特么当警察局是你娘家啊!)。 3, 演员的演技问题也是这种小成本国产剧中经常有的问题,基本这部片子只有任泉和乔任梁是比较熟悉的脸,听过几次导演李彧的名字。 但是只有任泉的演技可以放心一下,剩下人的演技之能呵呵了。 乔任梁,也是选秀明星出道,毕业于上海电机大学,之前也演过一些电影,但是在这部电影最后要展现一个变态的角色的时候,我不得不说——实在太浮夸了!变态永远都是一下奸笑一下骂娘的吗? 剩下一众女主女配我都不想说什么了,都不是什么职业演员,都是模特主持什么的,偶尔会在一些电视剧里串个什么小角色混个脸熟,唯一的优势就是比正牌演员便宜而且长得不算差(只能说不算差了)。演技嘛,呵呵。 跟个阿sir讲话能不能不要跟搞诗朗诵一样? 简直就是在拍话剧,听得我一阵菊紧。感觉这几个女主女配都想跟袁33争一下中国第一演技派女王的奖杯一样。4、背景音乐, 呵呵。自己听吧。
          哦对了,其实这部片子也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 1、女配曹阳胸不错。 2、幸好只有90分钟。3、不怕影院没位子。4、
         P.S. :以上均为个人吐槽,如有得罪哪位粉丝,你就忍忍吧。欢迎各位大神指教和批评。
    【详细】
    67161512
  • 省港旗兵
    2019/1/16 15:14:25
    搞怪小伙伴们才是“骑士与公主”最好的朋友!

    9899181
  • DOCO热纪录
    2017/10/26 9:46:14
    一部豆瓣评分9.5的纪录片,摄影师不是人类?!

    谈到纪录片,

    想必大家都会提起王牌BBC

    摄影考究

    每一帧画面都美到让人窒息;

    叙事精良

    谈到纪录片,

    想必大家都会提起王牌BBC

    摄影考究

    每一帧画面都美到让人窒息;

    叙事精良

    个体故事背后总透露着

    生命的可敬和自然的伟大。

    8886406
  • 小布丁
    2009/1/9 9:55:27
    再转篇很爱的文章“十二年后看重看孙版杨逍:(一)曾经沧海 ”
    原帖地址在这里:http://tieba.baidu.com/f?kz=168646069


          十二年后看重看孙版杨逍:(一)曾经沧海
    原帖地址在这里:http://tieba.baidu.com/f?kz=168646069


          十二年后看重看孙版杨逍:(一)曾经沧海
        
                                                                                                 (凯琳0327)
         近日闲逛于天涯,偶见几张怀念94版倚天屠龙记中光明左使的文章,微一浏览,只见字里行间浸润着难舍深情。叹息中想到了自己,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哪怕十二年光阴飞逝,自己早已不是当初懵懂少女,可再次重温倚天屠龙记依然为那个亦正亦邪桀骜不驯的男子如痴如醉。

    和很多女孩不同,看这版倚天之前我已将金庸武侠读遍,小学四年级看射雕英雄传开始,到初一寒假把天龙八部与倚天屠龙记看完为止,倚天屠龙记恰好作为一个终结的句号。不过这个句号在我眼里算不得精彩绝伦,平心而言,在全部金庸小说中,此书水准只属中等偏上。
    初看此书时只觉故事情节颇吸引人,书中人物却没有能让我为之倾倒的,无论是张无忌赵敏周芷若还是明教诸豪。明教两位光明使者,开始我倒更注意范遥多点,一句俊貌玉面甘毁伤让我浮想联翩——要怎样的美貌怎样的决绝才配得起这句评断?至于逍遥二仙的另一位,不深的印象仅停留在虽才识过人武艺高强,却与公不能统合教众于私无法保护心爱女子,失败的男人。直看到《百尺高塔任翱翔》一回,看到灭绝师太对芷若回忆起当年杨逍与孤鸿子一战:名震江湖的峨眉高手败在明教少年手下,倚天宝剑尚未出鞘便被夺去,少年杨逍冷笑声声,说道:“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在我眼中却如废铜烂铁一般!”随手将武林中人奉为至宝的宝剑抛在地下,扬长而去。

    看到此处我只觉脑子里嗡地一声,一个少年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近我心里——白衣胜雪,飘然若仙;眉目秀雅,宛然如画,眼角眉梢不见一丝阴霾与戾气,却带着五分冷峻六分狂气十分傲气

    “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在我眼中却如废铜烂铁一般!”

    他的声音,定然清朗澄澈,犹如破冰溪水
    他的目光,定然明亮锐利,就好象眸子里揉进了寒星的光辉与利刃的锋芒
    他的笑容,定然骄傲中带着霸道,宛似盛夏骄阳般耀眼到刺眼的地步

    我怦然心动,飞快地把书翻到杨逍名字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我仔仔细细一遍又一遍品读书中所有关于杨逍的文字,最终失望地发现自己为之心动的杨逍只存在峨眉掌门对得意弟子的一次回忆里。

    纪晓芙对师父所说的杨逍,以暴力强占她,她在与之相处的数月里虽一心寻死却苦于监视极严而求死不得。尽管有不悔仲子逾我墙的回目提点在前,有纪晓芙宁死不愿伤他的回护在后,我还是无法将一个用武力侵犯女性的男人与我心中的骄傲少年联系在一起。
    张无忌初见的杨逍,一句“你要什么,尽管开口便是,我杨逍做不到的事、拿不到的东西,天下只怕不多”依稀可见往昔狂气,然则从那张衰老凄苦、神驰远处的脸庞上,我找不到半点往昔的飞扬神采
    奉张无忌为教主后的杨逍,深沉远虑,尽管言行举止带着几分洒脱,可是终究还是持身于臣子之道辅弼之责,教主面前俯首听令的光明左使,从他身上我看不见叫人顿生“几曾着眼看侯王”之感的少年的影子……

    于是让我心动的少年,成了一片单独存在的碎片,轻易便被冲刷进记忆河床的泥沙下,而书中存在感本就不甚强烈的杨逍,于我心中压根没留下过什么痕迹。

    直到有一天,我打开电视,看到一个傲岸男子冷然一笑,一声杨逍唤醒曾经的心动,瞬时间深埋在记忆泥沙下的少年霍然起身走到我眼前。其实眼前男子与我心中少年并不尽相同——眉眼间多了几分俊朗少了几分清雅,气度上多了几分霸气雄浑少了几分文秀飘逸,穿着墨绿罩袍而非如雪白衣——然而窒息于男子淡淡一笑中,我无暇计较这些不同,五分冷峻六分狂气十分傲气张扬在他唇边浅弯,使得我脑海一片空白丧失质疑的能力,认定那个少年长成后就是这个样子。

    我定定看着他

    我看着他刚愎跋扈,强令鹰王解散天鹰教;我看他英雄落难美人垂怜,看他用尽真情真意温柔且霸道地去爱一个爱他却始终拒绝他的女子,看他吹遍坐忘峰落叶不愿承认爱人已逝;我看他为免女儿遭受伤害而几近专横最后却为了爱女幸福放手;我看他待张无忌亦臣亦父,看警告教众谁若敢对教主不敬便让谁死无葬身之地的他痛斥张无忌后,狠狠一掌拍在自己胸口,欲以一死以践己言……

    看到他被朱元彰毒死之时,我心痛我愤恨,我却不惊异,因为我心中早明白他逃不过这般结局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岁月磨不平他骨子里的棱角,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他永远做不了也永远不屑做,于是他的爱情、他的生命便成了一阙慷慨跌荡的华美悲歌,于最激昂而非最美妙的音符上终结或许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我极喜爱孙兴这个演员,虽然我对再出色的演员都仅停留在欣赏其演技的限度不会为之多付出一点感情,可是孙兴却是个例外,只因为杨逍。那个只是让我微微心动的少年,从碎片般断裂的存在延伸成令我终身难忘的至爱,其间介质便是孙兴出神入化的演绎。十二年前初看94版倚天会被杨逍颠倒痴狂,十二年后再看此版依然禁不住发出“一见杨逍误终身”的慨叹。

    十二年间我也看过其他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剧集,看过被剧中人称为杨逍的不同男人,其中一个白色轻衫,俊美秀雅,颇有翩翩佳公子之态;另一个青色华服,倜傥风流别有韵致;还有一个,挺着硕大肚皮睁着铜铃巨眼,生生辱没我心爱男子的名号。

    我看着,看着这些不是杨逍的男子表演着不是杨逍的杨逍

    我知道自己这番话定会引来其他版本杨逍迷的不满,其实在我眼里,便是金庸原著中的杨逍也非真正的杨逍,我明白自己此话一出定会引人发笑,只是再多人笑我我亦不会改口。在看过沧海的人眼中,其他地方的水难以被称之为水,见过孙兴的杨逍,只觉数百年前元末乱世里真真存在过这么一个男子,他爱过他恨过他笑过他哭过,斯人已逝,时光飞逝如流水,所有的爱恨情仇皆已被冲洗得渺无踪迹……
    数百年后,这个男子的灵魂附在一个名叫孙兴的演员身上,借由他的躯壳重现了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人曾经发生过的一段往事,如此而已。

    曾经沧海难为水
    从此再无第二个杨逍

    只是若我以后有了女儿,我绝不许她看杨逍,宁可她指着猥亵不堪的张某人笑道:“我若是纪晓芙,早一头撞死”。也胜过了误她终身。
                                                
    【详细】
    16133610
  • davidguo
    2007/4/12 11:06:13
    密……不透风





    南方周末   2007-04-05 16:44:02



      密……不透风
      ———关于《暗算》的一次咖啡吧谈话
      
      □刘小枫
      
      今年元旦前的两天还是三天——我记不太清楚了,十年未见的老朋友、捷克汉学家高一乐来电话,说他刚到广州,待两天,问我看过电视剧《暗算》没有,想同我聊聊。




    南方周末   2007-04-05 16:44:02



      密……不透风
      ———关于《暗算》的一次咖啡吧谈话
      
      □刘小枫
      
      今年元旦前的两天还是三天——我记不太清楚了,十年未见的老朋友、捷克汉学家高一乐来电话,说他刚到广州,待两天,问我看过电视剧《暗算》没有,想同我聊聊。
      高一乐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欧洲近代思想的关系,有点成就,不过早已退休———高一乐是他的中国名字,捷克原名很长,我一直记不住,仅记得G开头。
      因眼睛患病动过手术,我已经好些年不看电影电视。我对高一乐说,可以推荐一位朋友跟他聊———我们系里有位教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年老师,叫尚悠,学问很好,读书多且广,可惜几乎不写文章,在家除了看书就是看片子、听古典音乐。虽然不搞什么研究,这家伙却喜欢侃,前不久还在饭局上大谈《暗算》,眉飞色舞———我对高一乐说,同尚悠聊,保你开心。
      为了尽老朋友之谊,我找到我的年轻朋友万全(我叫他小万)请他帮忙———他去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来到南方,在一家传媒写专栏,也是个影迷,同尚悠刚认识。让他陪高一乐和尚悠去二沙岛那间高尚咖啡吧,一边喝咖啡、吃小咸鱼,一边聊《暗算》,由我埋单。
      下面所记的谈话大要,是小万第二天讲给我听的———我尽量保留小万讲述时的原貌。
      
      一部国家主义的电视剧?
      昨天傍晚,我先到广州宾馆接高先生———小万对我说———然后带他去二沙岛,尚悠老师在高尚咖啡吧等我们。尚老师同人见面就熟,高一乐老师腼腆些,笑起来像个孩子———他精神和身体都很好,不像七十出头……中国话讲得不错,虽然四声咬得不太准,但流利、清楚,用词准确,几乎没有动词与名词搭配不当的时候。
      《暗算》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讲中国革命历史的电视剧———我们在一个包间坐定后,尚悠老师说———通常电视剧不及电影拍得精致,但这部电视剧比我看过的所有同类电影都好。老实讲,除了小时候看《冰山上的来客》感动过好几天,我还没有被哪部国产电影感动过,这次却深受感动。凡涉及中国革命历史的电影和电视剧,大多装腔作态,从情节、表演、化装到场景设计,都缺乏真实感———咱们的红军、八路军那个时候哪有整整齐齐的清一色衣服穿?再不然就是缺乏让人感动的东西,别说让人回味再三了。《暗算》出手不凡,你看其中的人物,个个有型,即便次要演员,张张脸都挑得极具个性。周围好些朋友津津乐道其中的情节,其实,最值得称道的不是情节,而是道德感。无论外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我还从来没有过自己崇拜的男角儿,只有崇拜的女角儿,但这回呵,安同志(编者注:《暗算》主角安在天)成了我的偶像:仅仅那张脸就是天生的道德形象———有信念、有好品德、坚忍,还很温厚、懂得体贴……真正的男人味哦,难怪好多网上女人说安同志是“女人杀手”。
      我忍不住说,尚老师,你吹得恐怕有些过头吧。这个片子好看,没错,拍得好,电影语言流畅、细腻,干净利索,挺讲究镜头品味。不过,我倒觉得,这部片子的最大优点在于,赞颂革命历史英雄的技巧或者说手法有历史性突破:你一定注意到,前两部的革命历史英雄(编者注:《听风》主角阿炳和《看风》主角黄依依)都不是党员,这就突出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然,真实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优点———毕竟真实才具有巨大感染力呵。前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性的电影和电视片我追着看,几乎没有哪部片子搞得像真的,实在让人失望……人家欧洲人或美国的犹太人多会搞自己的“新传统”教育:要么是访谈性记录片,配大量历史资料镜头———没历史镜头,老照片也行呵;要么是编得跟真事一样的故事,无论哪种,意识形态语言从不挂嘴上———潜移默化嘛。《暗算》属于歌颂我们“新传统”的作品,它的优点就在于潜移默化,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语言,尤其形象语言方面,甚至刻意打破八股式脸谱———好些人的脸相很中性,看不出是好人坏人……加上故事情节“反特”,看起来当然精彩啦,但也仅此而已。
      不过,我还想说,这部片子明显有国家主义倾向,张扬“国家利益”……不是吗?与其说《暗算》没有意识形态语言,不如说在塑造新的意识形态语言。这跟时势很合拍呵:国家正在“和平崛起”,《暗算》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第二次“翻身”献身。尚老师呵,上次听你在课堂上讲,“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出自所谓“国家理由”,这是西方专制主义时代的政治语词。难道我们能够只讲“国家利益”,忽略现代的普世价值———自由和民主?
      听你前面的说法,还以为你是个“新左派”,现在才看出是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尚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说。
      我感到自己脸上有些发热,心情一下子有点儿激动。
      斗士呵……别不好意思嘛……你觉得,《暗算》的主题是国家主义?
      你怎么断定我是自由主义?我脸上写字了么?我故意调侃。
      研究生毕业、在传媒中干的年轻人,好多不是新左就是自由主义,后者居多……一个人看到的只能是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从你刚才对《暗算》的点评,就看得出你是哪派……《暗算》是不是国家主义,待会儿再谈———你觉得《暗算》没别的主题?
      当然喽,网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暗算》的主题是天才与死亡。你看,阿炳和黄依依都是天才,只要是天才,命就奇特得很———生得奇、死得也奇。这固然也可以算是《暗算》的主题,但我觉得,这些天才命运的故事不过是为国家主义这个主题服务而已。正因为如此,《暗算》才显得妙,喜欢的人很多———寓教于乐嘛……
       
      歌颂自然道德品质?
      天才故事至多让人惊叹,不会让人感动,即便天才死了也罢——尚老师说。什么东西才让人感动?道德的东西——即便爱情故事,没道德成分在里面,至多让人叹息,不会令人感动。17世纪有个法国作家叫费纳隆,擅写对话,他说过,“天资再好,没有可靠的道德基础,结果往往只能导致自己名誉扫地”。与你的感觉和看法不同,我觉得,《暗算》的主题是歌颂道德德性,因此《暗算》让我感动。
      道德?什么道德,国家道德?新左派呼唤的民族道德?至多可以说国家主义道德,知识分子有良心的话,恰恰要……
      要“呐喊”……你真的很“主义”哦,小万。
      此话怎讲?
      仅仅盯住“自由”,用“自由”取代所有最基本的道德,以为有了自由就有了一切……
      尚老师,我看你是个新左吧———我也笑眯眯地对他说……只讲国家利益、不讲个人权利,算有道德?
      这么说来,《暗算》的主题谈不上道德?
      鲁迅先生的道德力量,不就在于他争自由表达的权利?“匕首和投枪”还需要去争自由表达的权利?搞错了吧……鲁迅倒是要争“启蒙”———自由表达是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追求的道德,鲁迅已经有了,但这种道德不是基本的自然道德。
      自然道德?从来没听说过……
      比如基本的是非感———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仅仅作为一个听觉天才的离奇命运,阿炳的故事并不会让我感动,哪怕他年纪轻轻就死了———如今,有是非感这种自然道德死了,才让我感怀系之,唏嘘再三……在我们的后现代社会,稀缺的难道不是最基本的是非感?阿炳耳朵忒尖,尖在哪里?尖在能分清谁是谁家孩子、谁是哪村人,总之,能分清最基本的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相反,你看,如今的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混淆是非……阿炳容不得最最基本的是非不清,否则他没法活,一听见有人想当然地不分是非———比如究竟是母狗的崽还是公狗———阿炳就跟人急。阿炳死于听见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孩子的声音,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难道不是最最基本的自然道德问题?
      尚悠端起咖啡杯呷了一口,摆出打算好好教育我一番的样子接着说:与这种天然的是非感相匹配的是阿炳的好人直觉———阿炳没政治觉悟,他仅仅为母亲、为安同志工作,而非为国家……因为他天生的直觉告诉自己,自己的母亲和安同志是好人。什么叫“好人”,如今你这个自由主义哲学博士说得清楚?新左派文人说得清楚?你问阿炳,什么叫“好人”,他一定也说不清楚,但他凭自己天生的直觉知道谁是好人,而且凭这直觉懂得,惟有信赖好人,自己的生活才可靠、安全,他谁都不信,只信靠自己觉得的好人———安同志是党员,阿炳的妈不是,所以,好人是自然而然的,阿炳与这“自然”有一种天然联系,如今各路启蒙知识分子切断的就是这种联系———你这个哲学博士读书比阿炳多,却不一定知道谁是好人,而且,离了好人,你恐怕觉得活得尚好吧,因为你有“主义”……
      阿炳能够出来为国家工作,靠的是他耳朵尖——可这耳朵尖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天生的偶然带来的:这就是自然的道德品质,而非某种政治伦理的道德修养——阿炳能分清自然的是还是不是,所以,无需培训他掌握敌情、启发阶级觉悟,他就可以为国家作贡献啦。总之,基本的、自然的道德品质不是什么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身上自然而然禀有的。自古以来,有些人身上天生禀有的某种基本品质就被人们的共同生活经验认可为“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分清是非、为人正派、勇敢、善良等等,任何一位好母亲都会从小教育孩子持守住这些品质,或者向这些品质看齐。而我们的后现代社会、传媒或课堂哩,却不断地用种种现代的所谓自主道德取代这些品质。
      从生活中其实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并非人人都有这些品质,某人有一种这种品质已经不错啦——能分清是非的人,不一定勇敢,阿炳就胆小得很呵。反过来说,有的人身上则非常突出地具有某种这类基本的自然道德品质。总之,这些品质总是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个人身上,古代的圣王说要“隐恶扬善”,意思就是要张扬这些自然的道德品质,不要张扬有些人身上同样自然而然的不道德品质……古人称为“凶德”——可以说,所谓“自然的”道德品质是指对人群生活来说自然的好品性。我们的后现代社会有个突出特征:自然的道德品质贬值以至于一钱不值……种种后现代道德-哲学观念作为现代启蒙的结果畅销起来,就是自然的道德品质的全面贬值——比如现在的女性主义要教你,女人应该是……算啦,扯远喽……反正什么是什么被搞乱喽。我觉得,阿炳的故事让我感动,首先是因为,在如今因飞速现代化而引出的非自然道德的社会氛围中,它讴歌——我要用这个久违了的字眼儿——讴歌基本的自然道德。
      可是,我说,你所谓的这种自然道德在剧中被用来为国家主义服务啊!
      只知道盯住一样东西,与你们喜欢攻击的新左半斤八两。国家主义并非一种道德原则,而是一种低限的政治原则。换句话说,国家主义并不排斥其他政治诉求,比如,并不排斥你要的“自由民主”啊……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可能是非常国家主义的,比如说人家美国。严格来讲,你喜欢讲的个人,只有在国家这个机体中才实实在在地在。从前没有国家,也就不谈什么个人及其权利……古代的国家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可不是一回事哦。不过,我这样子说,可别把我当成国家主义者喔,请分清什么是……什么不是……尚悠用手在空中比划了那么两下。
      高先生一直没说话?我问。
      没有,这不,一坐下来我就同尚悠干上了,高先生在一旁嗑瓜子儿、吃开心果,笑眯眯听我们说,不时还拿笔在纸上记点什么。
      
      勇敢,还是敢“疯”?
      个人与国家的冲突,在黄依依的故事中不是很明显吗?———我紧逼尚悠不放。
      我不这么看,尚悠说,冲突的是个人爱情与个人信念,而非个人与国家。不过,我仍然要说,即便黄依依的故事,真正的主题仍然是自然的道德品质。在旁人眼里,黄依依有“生活作风”问题———所谓“乱搞男女关系”,这说法唤起的恰恰是人们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伦理的记忆。在“五四”时期或者在今天,黄依依就会被看作爱情至上、率性而为的“新女性”喽……但这些“看法”同样不过是在用某种现代的政治伦理看人,如此看人当然看不到一个人身上的自然品德,看到的仅是现代政治伦理所看到的东西———用你熟悉的庄子的话来说吧:你并没有置身自然的人间世,而是置身于非自然的人间世;尽管你也在人间世里,看到的全是非自然的东西,却自以为可以看到超自然的东西———没有自知之明是你们这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最突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与超自然的东西还隔着一层自然的人间世哩……
      离开种种现代的“主义”道德眼界,在自然的人间世中,黄依依的个人道德品质看起来就不过是自然的勇敢而已。黄依依似乎爱得很“疯”、很大胆,但“疯”或大胆其实都不算是勇敢,勇敢基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好东西、值得去追求的东西——所以,勇敢散发出来的人味是美,“疯”或胆儿大指的是自己并不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是否值得去追求,就不管三七十一去追,所以散发出来的人味是丑。勇敢的行为必然伴随着一个人对什么是好生活的认识——你这类公共知识分子,看起来勇敢而已……斗士嘛,其实是胆儿大或敢“疯”。黄依依凭自己的自然直觉感到,安在天是个品质优秀、心性难得的男人,她同样凭直觉知道,与他一起生活,自己的生命会很美好,于是身不由己、奋不顾身地去追……
      《看风》一开始就铺展得很清楚,黄依依根本不关心什么国家不国家的,还明确表示不喜欢做“保密性质”的工作。但为了自己的追求,黄依依用自己的生命下赌注:她其实并没有把握破解密码,却以破解密码后带走一个人为条件进了“保密单位”。刚才说了,所谓勇敢,就是冲着自己认识到的更高、更好的东西而去,相反,所谓懦弱,就是不愿冲着更高、更好的而去。对于黄依依这样的女人来说,迷恋上安同志这样的人———仅仅就这个人本身来说,不就是在冲着自己看到的更高、更好的而去吗?
      那你如何解释她与汪林的关系?汪林被发配到农场,黄依依还去看他,破解密码后甚至要跟汪林走……
      在黄依依身上,与勇敢这一自然的道德品质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自然的善良、正派——你应该注意到,黄依依明确表示,处分汪林而不同时处分她,是不公正的;汪林因为与她的事情被发配去后山放羊,黄依依觉得对不起他,看到他处境很惨,于心不忍……后来与机要员张国庆的事情更凸显出黄依依身上自然的善良品质:这段关系写得很含混,一方面在非自然的人间世层面展现黄依依与张国庆的关系,好像两人有什么“不正当关系”似的,另一方面则在自然人间世层面展现两人的关系,这时又很清楚,她与张国庆没那种关系,只是出于自然的善良给这个我们如今在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机要员全国粮票,为他因偶然过失被处分说情——黄依依身上的自然美德还不止这些,她有教养,还虔敬,瞧她好几次拜祖冲之神……一个人没可能一点儿不虔敬、不正派、没教养,却出色地勇敢。阿炳信赖自然的好人、凭耳朵听得出自然的好人,有自然的“好人”感觉,黄依依就是个自然的好人:善良、正派——如今这种人咱们得打起灯笼找才能找到,因为现代-后现代伦理……
      又来啦……算了吧,我挥了挥手打断尚悠,知道你又要攻击我啦……可汪林实在不咋地哦,你看他那张脸———好像我念本科时的一个老师。
      《看风》并非一出悲剧,但我看了后特别心酸,好些天心情都没味道,沉甸甸的——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心酸,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这会儿我只能说:黄依依与汪林的关系,凸显的是黄依依勇敢到进入绝境,或者说,勇敢到自我毁灭的地步,因而让我感到心酸……很清楚的是,黄依依把汪林当成安同志的替身——你一定记得整个《暗算》中惟一的一场“床上戏”吧,非常节制、有内涵的“床上戏”:酒后的迷糊、清晨醒来的失落,黄依依背过脸去要汪林穿上衣服,汪林非要黄依依看着他穿、非要她看他的身体——那身体怎么让人看得下去哩,黄依依给了他一巴掌……你把中外电影中的“床上戏”都剪下来比比,有多少像这场戏那样细节设计得有品有味有质地?
      我不愿意说,黄依依与汪林的关系是她勇敢时犯了错……也就是在追求自己的好生活时犯了错,似乎她缺乏分辨、衡量的能力———她是数学家呵,这是精确衡量的结果:勇敢在遭遇痛苦时选择了另一种痛苦……何况,两人的事情其实很复杂———跟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遇到的事情一样复杂,也就是说:自然地复杂———两人的关系起因于黄依依在痛苦中的迷糊,人性毕竟自然地脆弱……接下来是精确衡量痛苦后的选择,出事后则是善良的同情心在支配黄依依的行动……
      
      密……还是谜?
      就算这样的解释马马虎虎说得过去,我说,你又如何解释:黄依依在汪林叛变(编者注:汪林在与黄依依的关系被发现后,被发配到后山放羊。期间又结识了一位农村寡妇)以后没有离开701单位,反而留下来,连安在天也觉得这是个谜……还有,安在天安葬了前妻回来,临时伪造了一件礼物——他并不知道黄依依留了下来,根本没为她带什么礼物——送给她,好像有点儿那个意思,小黄拒绝了礼物,把门对安在天关上——黄依依难道不清楚,两人这时已经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障碍了?用你的话说,“自然地”善良的人恐怕都会问:为什么不是幸福的结局?明明可以是幸福的结局嘛!
      答案得从编导提供的情节去找,不能凭想当然,尚悠说……可以肯定,黄依依留下来是精确衡量痛苦的结果。但问题是,衡量怎样的痛苦,如何衡量的?我不知道,没想清楚。我只是在想,为什么编导要把安在天对黄依依讲述自己与妻子小雨的事情安排在最后时刻———第二天,黄依依将要随汪林而去,安在天则要“回家探亲”。安在天最后的独白说:那天晚上,他对黄依依讲了小雨死在他手上的经过,这深深地伤害了她——小雨的故事为什么会伤害到黄依依?或者说,黄依依受到了怎样的伤害?难道她从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中破译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痛苦的秘密?
      谜呵,是个谜呵……我说,确实不好理解。不过,也许没那么高深吧,这情节不是编导的败笔,就是故意玩的噱头……
      是谜,还是密?———高一乐突然插进来……对不起,我们老外学中文喜欢或者说不得不咬字眼儿。如果是“谜”,就是编导有意迷惑人,让人辨不清、想不明,进而让人迷恋……所谓“回互其辞,使昏迷也”。编故事嘛,当然得尽量搞出让人迷恋的效果,古有“怀其宝而迷其邦”的说法,如今要迷观众呵。但“谜”终归不过是一时的遮掩,“谜”底终究是要让人或想要让人知道的东西,就像你们古人讲的,要“使民无迷惑之忧”。如果是“密”,就是另一码事……“密”的古字形仿的是有如堂室的山,隐秘、隐曲的东西就是:看起来是这,实际却是那,让人以为看明白了,其实根本就没明白———说到底,“密”是有意不让人知道的东西……
      故事本来就是破译密码嘛,《暗算》本身是个隐喻:破译生命的密码。我说。
      有点儿道理,但你可以说“生命之谜”,却很难说“生命之密”吧———高一乐说。所谓“生命之谜”不过是说,生命本身让人看不透,或者说生命的真谛本然地被遮掩起来了……就像我在巴金小说中读到的:“死是谜,有人把生也看作一个谜”———他没说有人把生和死看作一个“密”,因为生命本身并非是有意要秘而不宣的“密”。我是老共产党员,17岁时提前一年入党,我父亲就是干地下党的,从小听他讲过好些干秘密活动的事情。所以,你们可以理解,《捕风》给我的印象最深、感触也最多,我很想听听你们怎么看。
      没错,高先生说得对,尚悠说,虽然生命之道既深且微,谁都在经历生命,却不知道其中原委,但生命之道至多可以说是“谜”,而不是“密”。我们这几代人大多是“五四”启蒙精神教出来的,当然只知道有“谜”,不知道有“密”——尚老师说着瞟了我一眼——我们的夫子有言:“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如今,自由民主政治伦理对什么事情都讲究公开性,凡秘密的事情都要不得,整天热衷于揭秘……从形式上看,《暗算》三部曲中,就数《捕风》最具动作性,情节设计得合理、紧凑,还很出奇,峰回路转——正当你以为情节在这里只有了结完事,它却能突转出另一条线索继续编下去……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好看,实际上,虽然《捕风》情节紧张、动作性强,扣人心弦,我却觉得,《捕风》在《暗算》中最具宁静品质,让人透彻地感到静谧——密者静谧嘛……《捕风》整个看起来的确慎密、封闭,可以说本身就是个“密”……而钱之江这个人物至少在戏中给人的感觉整个来说是:“深”……什么叫“深”?“其静也敛之无余,而其动也发之必尽”,非有至刚至柔之德不能为呵……
      难道黄依依为什么留下来也是个“密”?我问。
      这也许是个“谜”,钱之江的故事却是“密”……
      这“谜”和“密”是两出戏,扯得上关系么?我说。
      黄依依的故事与钱之江的故事连起来理解,才意味深长。安在天不过是另一处境中的钱之江,无论在《听风》还是《捕风》中,安在天身上都重现了钱之江的品质,处境不同而已——当然,处境的变化非同小可:在钱之江的处境中,守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性命,而安在天的守密更多是职业纪律,不是性命危险……或者说,钱之江与安在天要守的“密”已经不是同一个“密”,但他们的“工作”性质一样,都干“保密工作”,都有使命之“密”。于是,黄依依的生命之“谜”与钱之江的使命之“密”就在黄依依与安在天的故事中相遇了。要解开黄依依既留下来又对安在天冷淡这个“谜”,就得搞清楚钱之江的使命之“密”。可是,即便已经解放了,安在天仍然在保守钱之江的使命之“密”——这倒是个“谜”,而非“密”,结果使得我们最终没法解开黄依依为什么最后会这样这个“谜”。
      
      有信念是一种自然的道德品质?
      尚先生,你的说法听起来满有道理———高一乐说。那么,你觉得,《捕风》的意图不再是体现某种自然的道德品质了?
      非也,哈哈哈哈———听到高一乐夸奖,尚老师好像有点儿飘飘然起来,挪动了几下身子,装模作样呷了两口咖啡,然后用对老外说话时特有的慢调子说:编导当然也让钱之江身上凸显出某种自然的道德品质。你一定会马上问我:是什么嘛,嘿嘿嘿嘿……我要说……是:节制、审慎。首先体现在表演上:谁都看到,钱之江这个角儿难演得很,即便剧情编得妙,演得不好也会搞砸……云龙———别人说我是他的“粉丝”,其实,我是他所体现的自然道德形象的“粉丝”———演得多有节制,分寸拿捏得多到家呵,充分体现出咱们古人所说的审慎品质,这品质可不是常常都能见到的喔……搞政治、尤其搞革命这种非常政治,太需要这种品质啦……我遇到好些年轻人,蛮有政治热情,却偏偏没这品质———说着又笑着鬼脸瞟我一眼。我的意思是,审慎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本来也是天生的,因而也就是自然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你培养咱们小万试试看……我刚才说了,从编导设计的剧情到演员的表演,整个儿突出的是钱之江的“机静”———“心密而机静,经世之才”呵。难怪连代主任(编者注:《捕风》中负责审讯钱之江等人的国民党特务头目)也非常欣赏钱之江,如果钱之江不是共产党,代主任说过,一定会重用他……
      说得好呵,高一乐打断尚悠,不过,我觉得,还有信念……信念,钱之江有信念呐———有信念算不算一种自然的道德品质?
      信念,呃……这东西咱们中国古代……好像没有哦……尚悠一时接不上话,埋下头去像要品咖啡。
      我是过来人,高一乐见状赶紧接着说,在我们捷克,如今还是有新党员不断涌现出来,但在我这个老党员看来,大多谈不上真正有信念,至多算有寄托……钱之江有一次同唐一娜说到信念与寄托的差别,我印象很深,他的原话大致是:有信念意味着你为那个更高的东西献身,有寄托意味着某个更高的东西为你服务。钱之江用这种自我理解把自己与周围的其他人区分开来,这无异于在区分少数人与多数人:少数人是有信念的,多数人是有寄托的……要多数人有信念,不仅没可能,恐怕也没必要,非让多数人有信念的话,整个社会就发高烧了。但一个社会里的少数人没信念,整个社会就会贫血,虚飘飘得像失去舵手的航船,在大海上一会儿被西风吹向东边、一会儿被东风吹向西边。在我们捷克,过去是要让所有人都有信念,结果使得昆德拉那样的自然德性在现代之后风行起来,多数人没了寄托、少数人没了信念,整个国家被西风吹着一窝蜂追仿美国,而美国实际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多数人和少数人都不清楚……多数人不清楚倒也自然而然,我们的少数人也不清楚,从而不审慎、不节制,那就惨喽……
      所以,现在我忒儿……喜欢跑到中国来住——高一乐特意摹仿了一下京腔,冲着尚悠莫名其妙地笑了笑,然后接着说,《暗算》让我想到的就是这个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关系问题——阿炳、黄依依都算是多数人,尽管一个是乡镇上的底层人,一个是当时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钱之江才是真正的少数人——《看风》在这个三部曲的中间,刚好是多数人与少数人关系问题打结的地方。《听风》的戏重点在多数人身上,我们知道,很多人参加革命工作,其实并没什么信念,至多有自然的美德……没关系啊,少数人有就行了……重要的是,少数人懂得看到多数人中的自然美德和凶德。尚老师刚才说到自然美德,我完全同意,仅想补充一点儿:所谓自然美德,也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品德,但“仁者见之”、“知者见之”——未必你们没看出来,《听风》和《看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安在天很会看人,以其“慈祥恺恻之心”发现阿炳,以其“明辨精详之见”相中黄依依,无论别人多么不相信,他总坚持自己看人的眼力。《捕风》的戏重点在少数人身上……《看风》则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关系纠缠不清——看看我们捷克的后现代社会,告诉你们吧:多数人与少数人混而不分,各自都不清楚自己,还经常把自己搞错。从前我们讲党群关系,党员当然是优秀分子,但优秀分子永远都是少数,哪有全民优秀的国家?群众嘛……自然是多数人,可如今在我们捷克,你根本不知道谁是党员,谁是群众……
      哈哈哈哈……我忍不住大笑起来,咱们尚老师最像个党员啦,可他偏偏……哈哈哈哈……
      尚悠连忙用手按着我的肩,一脸严肃地说:开玩笑要分时间、地点、场合,人家高先生在说正经事。
      我们可以来回忆一下安在天所讲述的他与小雨的故事的要点,高先生接着说。虽然安在天与小雨已经一起生活了不短的日子,小雨却不知道安在天真正的身份,也就是说,安在天一直对小雨保守秘密——这可以说是少数人对多数人保守自己的秘密,为什么要保密?按我自己的体会是,让作为多数人类型的小雨知道这秘密,会害了她——告诉你们我自己的经历吧:当年我入党后好些年,我妻子都不知道我是……那个……后来出于工作需要,安在天向小雨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安在天说,小雨听后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请注意,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呵,对一个女人来说,这相当于哭了整整一生,因为这是为自己的整个一生命运的改变而哭!对于小雨来说,生活本来只有“谜”,没有“密”,如今却被拖进了“密”,她必然会因为“密”而死……但实际上是为安在天而死……这也是一回事,安在天就是“密”本身嘛——小雨死那场戏很短,却设计得好极:小雨喊出“开枪,一、二、三”,声调并非高昂,而是轻柔,尤其最后的“三”,缓慢而轻柔得简直就是一生的温柔都在里面的低唤,好像在最后说一声:“我爱你……开枪吧”……
      这比我所看过的电影里所有高呼“向我开炮”的场景都真实……感人,我也有些激动起来。
      你的意思是,所谓“保密”与这类少数人类型有关系?——尚悠收起了刚才的得意,一脸严肃,还点燃了一支烟。
      在这段故事中,小雨的生命之“谜”变成了安在天的生命之“密”,高一乐说,所以她在剧中非那样死不可。生活对于黄依依来说,与小雨一样,本来只有“谜”,没有“密”。安在天讲述的他与小雨的故事,在我们听起来至多是个“谜”,甚至是有人在网上说是情节破绽:都“解放了”,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在苏联?但在安在天那里,这可是个“密”呵……安在天用“谜”一般的叙事讲述了一个“密”——黄依依属于女人中智商忒儿高的一类,她真正要破解的不是蒋匪的密码,而是安在天身上的“密”……一旦她破解了这个“密”,自己的命运就彻底地被改变了。
      哇……这样看来,《暗算》三部曲还另有妙道哦——尚悠从椅子上直起腰来,咱们中国人看不出什么名堂,你这个老外反倒能看出点名堂,真像后现代理论说的,需要他者的眼光呵。高先生,你的说法让我想起《庄子·人间世》起头三个对话,就像是三部曲,全涉及生活中的巨大难题:颜回问的是,如何才能与刚愎自用的君王相处;叶公子高问的是自己作为国使如何与敌国君王打交道;颜阖问的就更惨啦:作为一个贤人,他得去给一个天性有凶德的太子当傅保。尽管三人都是贤人,如今“不得已”要涉足过于艰难的人间事,该怎么办?要是换了我自己,早就一身冷汗……让我困惑的是,第一段对话是颜回问仲尼,第二段对话是叶公子高问仲尼,到了第三段对话,仲尼不见了,变成贤人颜阖与大夫蘧伯玉的对话,被问的人由高而低——我老在想:仲尼哪去了?为什么直到最后仲尼才又出场?我一直以为,这是个“谜”,现在看来,八成是“密”……这些对话涉及的毕竟都是国家大事呵。所谓“保密”当然指关乎社稷的事情,像《楚辞·九章·惜往日》里面说的,“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这里的所谓“秘密事”,按朱熹的说法就是“国所秘之密事”……按咱们小万的说法,国家主义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喽,他刚写了一篇论文——“论先秦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萌芽:以孟子和韩非子为中心”……论证“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的说法是专制的表现……
      我刚要抗辩,尚悠比了个stop的手势,接着说:不过,高先生,代主任也有信念啊,他并没有要保密呀……
      没错,但他的信念在一开始也是要保密的;再说,代主任自己讲得很清楚,他与钱之江的信念不同呀……刚才你俩都夸《暗算》有真实感,我不反对,但我觉得,《暗算》中仍然有败笔——从真实感来说的败笔:你们看那个老年的安在天,装模作样,演员也不像是同一个,配音也假兮兮的……
      不对,很真实,我禁不住插话说,因为安在天退休时已经后现代了嘛……你看他居然坐在躺椅上,以后现代的上海外滩为背景留影———老革命会这样留影……
      别扯得太远,尚悠打断我,还是来搞清黄依依为什么留下来这个“谜”,高先生,为什么安在天说,他讲述的与小雨的故事会深深伤害了黄依依?他怎么知道?难道因为黄依依从安在天与小雨的事情中得知安在天是搞秘密工作的?她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了吗!
      我在想,钱之江身上会不会有双重的“密”。表面上的“密”是他当时的特殊工作,另一层“密”是什么,我不清楚,而且不清楚钱之江自己是否也清楚。只是,《暗算》的整个故事都以“秘密工作”为背景,这让我想到西方思想史上的“秘密”和“保密”的问题。
      
      西方思想史上的“保密”与“揭秘”
      西方思想史上也有“秘密”和“保密”?没搞错吧,我说,从来没听哪位老师讲过,也没从西方人写的思想史中见到过呵……
      18世纪的德国剧作家莱辛写过一部对话作品《恩斯特与法尔克:对共济会员的谈话》……
      就是那个写《汉堡剧评》、《拉奥孔》的莱辛?我问。
      没错,他还写过好些剧本,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剧作家。《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可以说是部小品剧,主题是共济会员为什么要保密。当然,莱辛说到的保密,与后来革命党的保密不同——严格来说,革命党没什么可保密的,保密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恐怖统治,革命党的目的光明正大;18世纪的莱辛所讲的共济会是个秘密组织,革命党性质上不是秘密组织……
      慢点儿———尚悠说,你说的……不,莱辛说的这个“共济会”就是缔造了现在自由民主宪政原则及其普世价值的哪个共济会?
      历史上还有过别的共济会吗?如今的Constitution(宪政)这个语词,本来是共济会的用语,指共济会为自己这个组织订的章程……共济会最早在英国出现,后来在美、法、德等地兴起,18世纪后期已经几乎遍布欧洲,有很多分会———左中右都有,各自都有自己的Constitution。
      这么说,自由民主宪政是共济会搞出来的?我向尚悠要了支烟点燃,尖起耳朵听。
      那不能这么说,只能说,自由民主宪政的形成与共济会有过不可小视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有桩著名公案嘛:美国立宪时,谣传国会议员中好些是共济会成员……《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就提到这事……扯远了,回过头来说莱辛的小品剧吧。莱辛本来很想加入共济会,因为,共济会的目的是要清除人间世所有的恶——这目的对于少数有血气的人来说从来就非常有吸引力。莱辛当时在汉堡,汉堡的共济会分会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没批准他入会,他转到柏林,向那里的共济会分会提出入会申请。就在柏林的共济会分会决定吸收莱辛入会时,他却偏偏不入了,随即写了《对共济会员的谈话》——为什么莱辛不加入共济会了?这是一个“谜”还是一个“密”?……《对共济会员的谈话》是一个资深会员与一个想要入会的年青人之间的对话,共济会在当时是秘密组织——也许现在还是,因此,这个资深会员与想要入会的年青人谈的话题主要就是:为什么共济会要保密。共济会被后来的启蒙知识人看作理性、自由且“看不见的教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把共济会看作新兴知识人志同道合的组织——据说,共济会的真正秘密是……
      真可惜,没有中译本,我没读过……尚悠还没等高先生把话说完,就冒出一句。
      有中译本也未必读得懂,我在德国留过学,看德文没问题,这篇作品的德文我在1968年就读过,后来又读过多遍,迄今不敢说读懂了,仅仅知道,这部作品说的是双重的保“密”。难读懂的原因是莱辛的写作方式:用揭示秘密的方式来保密。共济会有自己的秘密组织的规矩、章程乃至联络方式(比如说暗号之类),对话在师傅(共济会称分会会长为“师傅”)与门徒之间进行,门徒想要知道共济会的秘密———师傅告诉他:什么是共济会的秘密。从表面上看,这个秘密就是“保密”:保守共济会的组织这个秘密,可我看来看去,总觉得还有个更深的共济会的秘密被这个揭密的过程隐藏起来了……
      妙!尚悠说,《庄子·人间世》开头的几个对话都可以看作是师傅与弟子的对话,我在读的时候同样有这种感觉——在传授秘密的过程中,某个更大的秘密被隐藏起来了……不过,高先生,你能简单说说,共济会是怎么回事,它的保密性质究竟怎么回事儿?清除人间世所有的恶,这目的伟大而崇高,干嘛要隐藏起来——这究竟是个“谜”,还是个“密”?
      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发现,中国的学者喜欢把封建与专制连起来用,动辄就是“封建专制”……可封建与专制是两码事呀:在西方,封建是中古后期的政制形式,所谓“专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绝对王权”政制,16和17世纪才出现……那个时候,宗教改革运动把传统教会搞得四分五裂,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以刀枪相向,内战打得一塌糊涂。所谓“绝对王权”指君王在下辖地域内独有最高主权,首先针对的就是搞武装冲突的宗教派别,从政治领域排除教派权力,最低限度地为国家的和平和秩序提供保障,这就是所谓“国家理由”。绝对王权国家并非无法无天,国家有所谓“基本法律”,君王也得对自然法负责;但如此法制把政治与道德-宗教分隔开来,直接的后果是个人被分割成外在之人和内在之人———或者说被切割成公、私两半:一方面是如今所谓法律面前政治上平等的公民,不再受中世纪式的封建等级制身份结构的制约,但得按“公民理性”或者说国家理由来规范自己的外在行为;另一方面,个人作为“私”人,可按个人良知来决定自己信什么,国家不管也管不了,但个人不得以上帝名义提出任何政治诉求……作为交换,君王主导的这个法治国家为每个公民提供保护,就像我现在拿着护照到中国来会朋友,护照上由捷克政府外交部写得很清楚,我受到捷克这个国家的保护;反过来,倘若你要在这个国家中生活,就得顺从提供保护的君王———如今叫做国家……在思想史上,这就是著名的所谓“保护”与“顺从”的理论……所谓信念自由,本来的意思是:个人得把自己的道德-宗教认信隐藏在“内心密室”,in secret free(秘密地自由)信仰……不过,这并不等于“保密”,像你们“文革”初期打派仗时人们对自己属于哪派得保密那样,以免被敌对派暗算———“保密”指的是,倘若有人认为以国家理由为理由搞无道德的政治要不得,非要让自己的个体认信走出“内心密室”,进入王权专有的政治领域,就得秘密行事,对自己的行动保密。后来的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要扩大个人信念的政治空间……秘密与启蒙、揭露与守秘,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大问题呵,你们的西方思想史老师不讲这段?
      
      共济会的两种“秘密”
      我们的思想史界呵,尚悠说,无论研究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基本上还在启蒙梦想中没醒过来哩……不过,这个话题不谈为好,免得咱们小万这样的人听了不高兴……高先生,你刚才说的,倒让我想起近代自由主义理论先驱对内与外、私人与公共的区分,由此提出了自由的权利诉求……不过,思想自由、良知自由的问题,古希腊的时候就有喔……西方的近代史史书上的确提到各种秘密结社、秘密教团,共济会不过是其中最有历史影响的,但古希腊贵族政制衰微时就出现过秘密团体,这与近代的———比如说共济会有什么不同?
      莱辛不仅是个剧作家——高一乐说——也是大学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个文史学家,他长期待在一个老图书馆里整理善本,不时以“历史与文献”为题发表一些据他说自己整理出来的善本书稿,其实有些东西根本是他自己写的……不过,为了写《对共济会员的谈话》,莱辛倒下过一番功夫考索共济会保密性质的来由……共济会起初在英国是一种行业会,所谓“保密原则”不外乎是谨防门派的手艺绝活外传。大约到了18世纪的时候,开始出现“思辨的”共济会,也就是新兴知识人的行会,并很快风行整个欧洲大陆,据统计,18世纪40年代,仅法国就有200多个分会——这时,共济会分会的保密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么说来,共济会员起初不少是如今所谓搞自然科学的知识人?尚悠问。难怪我们好些启蒙知识分子是学理科出身的……理论物理、分析化学、基础数学之类……这类人一转到人文领域,尤其政治思想领域,脑子往往直愣得很……
      我听了很不高兴———因为我本科念的就是理论物理———顶了尚悠一句:你知道“假舅舅”的领导(编者注:《捕风》剧中的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彩云”)是学什么专业的呢?看他那满头的白发和资深的眼镜,没准是学康德伦理学出身的哩。
      高先生完全没听懂我俩在说什么,只能接着自己的话往下说——在共济会中其实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秘密:一种可以说是形式的秘密或保密原则,也就是共济会组织的具体规定、行内规矩等等……后来有共济会员退出,这些形式上的秘密早就外泄,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另一种性质的秘密可以叫做内在的秘密:秘密的共同信念和感情,也就是共济会员因接受秘传的信念而产生的一种特别的生存感觉……共济会的“兄弟们”不分国籍、民族、社会等级差别,都是“同志”,就像警犬和耗子那样,都为共同的圣殿工作,从而形成一种超乎自然伦常的道德感情——我不清楚后来的“国际歌”与此是否有关系,总之,共济会的秘密信念营构出秘密的共同情感,使得会员兄弟们有一种秘密的自足感,活起来觉得非常充实……难怪梵蒂冈教廷在1738年发出教宗诏书,“谴责和禁止”共济会,因为,共济会简直是在与大公教会争夺灵魂嘛。
      清除人间世所有的恶,这目的很伟大呵,为什么要保密呢?还是搞不懂,我说。
      要到达这目的就得搞大政治,但王权国家禁止宗教团体或类似的团体涉足政治,共济会的保密性质首先就在于保护自己的这种相当政治性的诉求———这种意义上的保密,相当于钱之江当年的保密,解放以后,这种性质的保密就没必要啦。这种性质的保密尽管从历史过程来看具有暂时性,但在当时却具有意想不到的意义:如此保密实际上营构出了一个秘密的新社会———共济会内部的社会,而共济会希望这个秘密社会将来成为人类生活的普遍形式,因为,这个社会才是道德的社会,自由和平等是首要的道德……共济会的原文直译的话就叫“自由工匠”,有free这个词……你们已经很难体会得到———我相信钱之江和安在天就能体会到:起初内在的秘密感觉的确是一种颇为美妙的自由感觉,在一个秘密的道德共同体内才会有的感觉,一旦与共济会内部的平等情谊连在一起,这种感觉就更为美妙得……
      明白啦——我一拍桌子说,这不像是自由主义了吗,黄依依根本没受什么伤害,她破译了安在天身上的密……且听我道来——我故意卖关子,慢腾腾吸了口烟——通过小雨的死这件事,黄依依终于明白,安在天是个使命人,对他来说,与使命维系在一起的信念情感高于自然情感。黄依依终于回过神来,从安在天身上得不到自然情感,得到也靠不住,向那个苏联人开的一枪不就是证明?安在天的爱情在使命,要与安在天结合,就得与安在天的信念或使命结合……所以黄依依决定留下来当破译组长,成了少数人……什么叫“少数人”?不都是从多数人中冒出来的嘛……
      觉悟得蛮快哦,尚悠说……
      我的话还没说完呢,高先生说。内在的秘密感觉基于共济会的工作使命,也就是说,共济会要让自身的生存方式最终成为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反对道德与政治的分离,尽管眼下这还是一个需要保守的秘密,但这个秘密最终是要走向公开的,一旦整个国家……不,应该说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获得了彻底解放——摆脱“专制”,这个内在的秘密就见光明啦……其实,共济会在18世纪兴盛的时候,教派内战已经过去100多年,“专制的”国家理由早已不成其为理由,但绝对王权式的国家形式还在……或者说专制还在,共济会要保守的真正秘密就是反专制——所谓反专制,意思是从道德上、政治上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区隔,弥合因民族、国家和封建等级残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分裂”,促成人类一体的大同社会;“人类”这个词我们如今用得很普遍甚至很随便,其实,这个词是18世纪才开始流行……因此,共济会的保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掩护自己的政治诉求由内而外、从道德自由向政治自由推进……
      难怪不得,尚悠说,启蒙主义者们无不具有高昂的道德热诚……
      
      保密……还是该公开?
      问题是———高一乐说———《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借师傅向弟子传授秘密,公开讲出了共济会的第一层保“密”,又借口共济会员“不可说他最好缄口不说的东西”,莱辛好像有意要隐瞒共济会的第二层“密”———这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很不同呵……要是到此为止,小万的解释就有道理。可莱辛笔下的共济会师傅说:“共济会始终存在”———这话究竟什么意思?非常费解……新社会建成以后,共济会岂不没了存在的理由?绝对王权国家出现前,哪有什么共济会?……难道共济会身上还有第三层“密”,但莱辛隐瞒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谜”,尚悠打断高一乐说,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黄依依是学数学出身的——西方最早的知识人秘密团体就是数学人团体……毕达戈拉斯派呵,你老先生知道的……咱们中国古代恐怕也有类似的数学人群体,在哪儿我不清楚,凭直觉反正觉得应该会有,不然“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之类写给谁看?……安在天说他讲的事情伤害了黄依依,的确不过是他的一面之辞,我们毕竟没听到黄依依自己的说法,她内心怎么想的,咱们不知道,仅看到她完全变了样,见到安在天时冷冰冰的——也许,黄依依确实没受到伤害,但并非小万说的那样,毋宁说,她破译了安在天身上的“密”……数学对黄依依本来是“谜”,如今成了“密”……毕竟,即便黄依依是多数人,也得算是多数人中的异类:她看似有很强的爱欲,其实是有很强的上进心,追求干净、纯粹得跟数学差不多的东西,起初在多数人中间自己还没觉得,遇到安在天才醒过来,爱欲于是一下子变为“基命宥密”……在我们这些多数人眼里,她才显得是变得“冷淡”而已,在她自己或者在少数人眼里呢,怕是“澡身浴德”后的神妙莫测哦……不过这样一来,她要找到合适的爱人就几乎没什么指望啦,安在天恐怕也不在她眼里……
      这不已经伤害了黄依依吗!高先生差点儿从椅子上腾起身来打断尚悠,激动得说中国话发音也乱七八糟——难道黄依依与安在天错了位……难道黄依依既非多数人也非少数人,而是……?毕竟是个女人呵……她笑起来的时候好美丽,但嘴角总隐含着一丝丝儿苦涩,让人揪心地痛,就好像美好的东西总是艰难的命……不管怎样,要说黄依依没受到伤害,我断难接受……你俩对黄依依的结局解释不同,就像后人对《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各有说法:有共济会大师说,莱辛破碎了共济会的理念,有的大师却说,莱辛最为精当地表达了共济会的理念……最妙的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有两个当时非常著名的德国哲人接着莱辛的《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写了续篇,但方向完全相反。莱辛的对话是在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个十年之初发表的,1793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第四年,著名的赫尔德发表了《关于一个不可见的可见社会的谈话》,公开主张把莱辛笔下的人物所隐瞒的“密”公开化,使之明确为历史的终极目的。几十年后,马克思流亡巴黎时,建议《前进》杂志在被关闭前的最后两期重刊莱辛这篇对话,就是在坚持走赫尔德的方向——当时,马克思正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决裂,积极倡议发表莱辛的这部作品,看来与他对共产主义同盟的理解有关……有意思的是,重刊这篇对话时,《前进》杂志用了“社会主义者莱辛”这个标题。
      另一个写续篇的是著名的小施勒格尔——1804年,小施勒格尔给自己编的莱辛文选作注疏,写了篇《关于共济会员的谈话》,他说,没有大革命之前,我们应该保“密”,如今有了法国大革命,我们更应该保“密”……可是,康德带出的那帮德意志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竟然都忘了,哲人生活本质上是密契性的……因为,哲学不过是一只翻飞的蝴蝶……因为,哲学基于一个最终的大“密”:绝对完满的善本身最终是没法彻底搞清的。“保密”与“传达”相辅相成,压根儿就不传达,也就谈不上什么保不保密……如何把这个最大的“密”传下去呢?只能以秘传方式来传,所以,凡修炼到家的哲人在表达时肯定会用寓意方式……康德以后的启蒙哲人一个劲要到市场上去传布哲学,向大众揭密,恰恰因为他们认定,绝对完满的善不仅可以搞清,还可以实现,或者说已经搞清,因此应该实现,有何保密的必要?施勒格尔简直把古老的哲学传统说成了一种宗教——当然是内教而非外教。任何大宗教都有内教和外教两层,因为凡大宗教都既有信念又有寄托……钱之江老是念佛、做打坐状,在别人看来是有寄托,其实是有保密性质的信念……
      没想到你这个老党员竟会懂得那么深……深者“蕴奥而难见也”……我猜,你的意思是:黄依依肯定受到安在天的伤害,但究竟是哪层“密”伤害到她,就不清楚了,总之,是少数人伤害到多数人……在这伤害的同时,少数人也伤害了自己……要搞清楚黄依依究竟受到哪层“密”伤害,取决于安在天是否认识到这两层“密”及其相互间的历史关系,可我们没法知道这一点。
      但这历史关系肯定是个“谜”、而非“密”……高一乐没再说下去,只埋头呷咖啡。
      越听越迷……糊———我说,共济会的事情与黄依依同安在天的故事究竟有什么关系?高先生的说法倒像是“密”上加“谜”。
      看来呵,尚悠摆出一副自得的姿势说,咱们这些被西方启蒙精神教育出来的中国知识人要搞懂“谜”还是“密”,根本就没指望——我倒是想起《庄子·人间世》中接下来的第四个对话:前面三个对话都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第四个对话中多了一位他者。有个名叫“石”的匠人带着弟子去齐国,路过一个神社,见到一棵高大的栎树——高大得甚至看周围的山也得俯视。弟子见了,惊奇得止步不前,师傅却看也不看,径直前行。弟子觉得师傅的行为是个谜,问师傅:我从没见过这等好材,你怎么连看也不看一眼?师傅说:够了,别说啦,什么好材,散木而已。当天晚上,这师傅就梦见那棵高大的栎树把自己训斥一通:你知道什么好材、劣材,什么有用、没用?我告诉你这等散人罢:无用才是大用。这师傅醒来,把梦中的对话讲给弟子听——弟子听了觉得又多了一个谜,他问:既然志趣在于无用,怎么不在大山里站着,偏偏要到神社这地方来站着?这回师傅的回答就与先前不同啦,他说:“密!若无言。……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哎呀呀……真所谓“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呵……
      Sī tacuisses,philosophus mānsisses———高先生嘀咕了一句洋文,尚悠和我都没听出来是哪国的,愣在那里。高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是句拉丁语,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
      尚悠朝高一乐举起杯子,高一乐也举杯,两人对视着,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微笑着,饮完最后一口咖啡。尚悠要付账———我和高先生没谁同他争。
      我们三人各自打的离去,谁也没送谁。(篇幅所限,略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暗算》三部曲梗概
      《听风》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情报部门“701”搜索侦听台湾无线电通讯的故事。敌人实施“无线电静默”活动后,普通侦听员很难发现敌人的信号。“701”干部安在天请来听觉特别发达的盲人“阿炳”,找到了敌人的所有电波。
      《看风》中苏交恶时期,蒋介石叫嚣“光复大陆”,台湾特务系统启用新密码。
      “701”虽能接收到敌人发出的信号,却无法破译。安在天请来女数学家黄依依。黄依依是留学归国人员,个性奔放,因为喜欢安在天而答应调到“701”,条件是破译密码后带安在天退出情报系统。安在天决定献身情报事业,拒绝了黄依依的爱情。绝望的黄依依为了忘记与刺激安在天,就与刚刚认识的汪林逢场作戏。汪林受到处分,被发配到后山放羊。黄依依为此十分内疚。在安在天跟她讲过前妻小雨牺牲的经过后,她对安在天就失去兴趣了———小雨被苏联特务劫持,安在天为保护情报,开枪将特务打死,小雨也死于特务之手。
      《捕风》宁沪杭地下党准备在上海召开会议的计划为国民党特务机关掌握,有被一网打尽的危险。打入国民党军队通讯机关的地下党员钱之江,将这一情报通知了地下党员张秘书。不料,张秘书被捕,情报为国民党收缴。国民党方面为追查泄密者,将破译这封密电的钱之江和另外几位情报人员隔离。钱之江为了将情报带出,阻止地下党会议的如期召开,服毒而死。钱之江的遗体被运回家后,地下党人根据他在遗书里留下的线索,在他的肚子里发现了情报。
     
    【详细】
  • 114420562
  • 叫我小林
    2021/7/5 2:09:48
    金美欢你清醒一点
    一个不太正经的#剧评##宝宝大过天##BB大过天# 因为最近都在上班所以是抽空追剧 进度比较慢 等于等到宝宝大过天上线啦 这部剧的演员我都很喜欢! 香香公主又变美了 马明还是那么萌!yoyo一如既往的好看 龚姐不止亿点点的搞笑 李国麟这次又拿到了好爸爸剧本吗 但是 目前为止我看...  
    一个不太正经的#剧评##宝宝大过天##BB大过天# 因为最近都在上班所以是抽空追剧 进度比较慢 等于等到宝宝大过天上线啦 这部剧的演员我都很喜欢! 香香公主又变美了 马明还是那么萌!yoyo一如既往的好看 龚姐不止亿点点的搞笑 李国麟这次又拿到了好爸爸剧本吗 但是 目前为止我看...  (展开)
    【详细】
    13654226
  • 海德文
    2018/5/31 20:49:46
    你见过这么温顺的草寇土匪?

    《策马入林》其实往深层解读能解读出一个颠倒错乱的社会。

    村民、土匪草寇、官兵、弹珠、大侠吃,官兵和大侠竟站到了一个阵营里面,他们都得感谢土匪劫走弹珠,让他们可以在土匪和村民之间从中渔利。这是这部片不同一般武侠片的要害所在。

    原著小说塑造的是一个从土匪手中救走弹珠的一个大侠形象,而影片的改编却着墨于土匪而淡化了大侠。影片中的大侠是个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主儿,只要能把村

    《策马入林》其实往深层解读能解读出一个颠倒错乱的社会。

    村民、土匪草寇、官兵、弹珠、大侠吃,官兵和大侠竟站到了一个阵营里面,他们都得感谢土匪劫走弹珠,让他们可以在土匪和村民之间从中渔利。这是这部片不同一般武侠片的要害所在。

    原著小说塑造的是一个从土匪手中救走弹珠的一个大侠形象,而影片的改编却着墨于土匪而淡化了大侠。影片中的大侠是个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主儿,只要能把村长女儿带回去,是死是活价钱都一样。这哪是一个侠者该说出来的话。再看这个大侠杀死草寇何南的手段“背后偷袭”一木枪,哪里像个大侠,和宵小的行径无二。

    影片中的土匪,一个个傻的要死,以至于中了官兵的埋伏,劫官银也是横冲直撞送死,不讲谋略。这哪是一个有纪律的土匪组织干出来的事儿? 这些土匪不会烧杀抢掠村民,傻到用一个人质去交换粮食,甚至去喝花酒找乐子也要付银子。哪里像土匪了,根本不是土匪好么,他们的命运比村民惨多了。村民都知道要花银子收买孝敬官兵,而这群土匪还那么讲信用,说十天后交换粮食还真赶去送死。即便老大死了,说是要杀了人质为老大报仇,也只是嘴上说说。

    唯一还有一点像土匪一样的行径就是凌辱了人质,但无非也就是这个草寇喜欢这个女人占有她而已,还为此要打算娶她为妻子为她负责。呃,这个土匪太不合格了啊,简直给土匪们丢脸啊!

    可以说这部影片中就没有一个像样的侠客,根本不配叫做武侠片,而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武侠片所能承载的。再加上美术设计、服装设计、李屏宾的摄影那就太给力了!

    【详细】
    9406669
  • 超现像
    2021/1/18 17:23:30
    到底是虐还是糖,我怎么傻傻分不清楚!

    就在前两天我还在为男主刁难女主而愤愤不平,然后就被我发现了不一样的华点。我终于知道金通为什么非要带陆芭来自己家了,是为了假借复仇的名义谈恋爱吧,哈哈哈。

    女主跟赛博开心的聊天吃醋,赛博给女主送衣服吃醋,女主给普利送粥吃醋。说好的报复女主呢,怎么突然变成了醋缸子了呢。

    男主大概是典型的死

    就在前两天我还在为男主刁难女主而愤愤不平,然后就被我发现了不一样的华点。我终于知道金通为什么非要带陆芭来自己家了,是为了假借复仇的名义谈恋爱吧,哈哈哈。

    女主跟赛博开心的聊天吃醋,赛博给女主送衣服吃醋,女主给普利送粥吃醋。说好的报复女主呢,怎么突然变成了醋缸子了呢。

    男主大概是典型的死鸭子嘴硬了,明明是我关心你却偏偏要说成你怎么不认真工作偷懒,明明是我不喜欢你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却偏要说成你怎么这么放荡去“勾引”我的朋友。金通绝对是妥妥的傲娇总裁没跑了。

    其实金通的内心还是很善良的,还是很在乎陆芭和奇洼村的,因为他明明现在就可以把土地收回来,赢得这场“战争”,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延后期限。说明虽然他痛恨村子里的人欺骗了自己,但是心里还是很在乎在奇洼村的那段经历。只不过从小的经历和自己所处的位置不愿意让自己就那么容易选择原谅而已。

    所以11集之后真的集集高能,真是表面上虐暗地里甜呀!

    13147665
  • 已注消
    2019/11/19 13:51:36
    这个真的不太可

    一开始是冲着男主去的

    当时看《绝世千金》感觉很不错

    但是我只能说他的现代装真的没有古装好看

    隔壁《明月照我心》王爷造型就好很多

    这部剧的演技。。。。

    不说了

    整部剧除了别扭的男女主

    其他配角的人设都还不错

    然后剧情也有很多bug

    太多了就不赘述了

    总而言之

    不是

    一开始是冲着男主去的

    当时看《绝世千金》感觉很不错

    但是我只能说他的现代装真的没有古装好看

    隔壁《明月照我心》王爷造型就好很多

    这部剧的演技。。。。

    不说了

    整部剧除了别扭的男女主

    其他配角的人设都还不错

    然后剧情也有很多bug

    太多了就不赘述了

    总而言之

    不是一部合格的下饭电视剧

    【详细】
    12039214
  • 爱米粒
    2016/11/18 11:09:58
    东北味儿的枪王很带感 为男主的演技点赞
    以前很少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最近偶然在黑龙江卫视看了《枪王传奇》,刚开始只是因为没有剧可看闹剧荒勉强看了几集,后来渐渐看了进去,可是在网上却找不到这部电视剧,原来这部电视剧本名是《绝地枪王2松花江上的枪声》,是《绝地枪王》的续集,看后感觉虽然剧情细节设置上有...  (展开)
    以前很少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最近偶然在黑龙江卫视看了《枪王传奇》,刚开始只是因为没有剧可看闹剧荒勉强看了几集,后来渐渐看了进去,可是在网上却找不到这部电视剧,原来这部电视剧本名是《绝地枪王2松花江上的枪声》,是《绝地枪王》的续集,看后感觉虽然剧情细节设置上有...  (展开)
    【详细】
    8180215
  • allen
    2021/12/6 20:13:42
    妈妈的力量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慢慢回放出在大学学韩语的时候看的那些温情搞笑的小成本韩国电影,极速绯闻应该是当时的一个巅峰,再到后来的七号房礼物,再到后来我回国后在影院里看的鸣梁海战(虽然不是一个类型)再后来就是限韩令了……这部电影于我而言真的是很合适的一把钥匙呢~ ...  (展开)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慢慢回放出在大学学韩语的时候看的那些温情搞笑的小成本韩国电影,极速绯闻应该是当时的一个巅峰,再到后来的七号房礼物,再到后来我回国后在影院里看的鸣梁海战(虽然不是一个类型)再后来就是限韩令了……这部电影于我而言真的是很合适的一把钥匙呢~ ...  (展开)
    【详细】
    14048215
  • 葡萄藤
    2013/3/30 22:55:35
    信仰的缺失 希望的回归
    色彩运用绝对惊人,半倒叙的手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叙事风格,神明公仔出现的镜头,有点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味道。台词超少,不影响人们对画面的深刻理解与挖掘。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一个超现实的人类共同面对问题。心灵世界的毁灭与重构。大人对比,孩子世界的单纯与勇敢,更显得无知与鲁莽。真实的,美好的,丑陋的,虚幻与现实,理想与梦境,交叉在整个23分钟的短片中。

    个人理解,这是一个
    色彩运用绝对惊人,半倒叙的手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叙事风格,神明公仔出现的镜头,有点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味道。台词超少,不影响人们对画面的深刻理解与挖掘。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一个超现实的人类共同面对问题。心灵世界的毁灭与重构。大人对比,孩子世界的单纯与勇敢,更显得无知与鲁莽。真实的,美好的,丑陋的,虚幻与现实,理想与梦境,交叉在整个23分钟的短片中。

    个人理解,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关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故事。以前的人,对神明的信奉、敬畏与虔诚,使寺庙烟火旺盛(传统文化)绵延,自然,人们也就更容易得到神明的垂青与厚爱。但随着时间、世道的变化与流逝,人们的追求已然发生了很大的颠覆,现代化的进程,节奏的加快,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强,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贪念横流,金钱、物质,因急功近利,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淹没了真正的灵魂。推倒了自己曾经的信仰,冲破了应有的底线。

    尽管片子的结尾,导演还似曾乐观地抱着一丝愿景,即,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仍然还会有人去坚守,愿意去相信,如同废墟的寺庙中,深处的信仰总会回归,干涸的心灵里,总会涌动出泉水。希望依稀……
    【详细】
    5827496
  • 维他命
    2020/5/31 21:33:18
    嘉人嘉人追起来

    很开心参加不散的这次观影活动,超nice的一次体验,成功被安利了《嘉人本色》??。青春网剧 是回忆 是留恋 是留念,让刚出校园的我更留恋起大学时代的生活,青梅竹马的损友,少年时代一起的玩伴,互陪互怼的朋友,记忆中青春的足迹,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伙伴,引发共鸣,看着年猪、嘉嘉一步步发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期待后期的剧情,一起赶紧追起来??!

    很开心参加不散的这次观影活动,超nice的一次体验,成功被安利了《嘉人本色》??。青春网剧 是回忆 是留恋 是留念,让刚出校园的我更留恋起大学时代的生活,青梅竹马的损友,少年时代一起的玩伴,互陪互怼的朋友,记忆中青春的足迹,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伙伴,引发共鸣,看着年猪、嘉嘉一步步发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期待后期的剧情,一起赶紧追起来??!

    【详细】
    12633178
  • 品客
    2009/9/28 4:02:52
    勇敢的尝试——《麦田》
    [轻微剧透,请选择性阅读]

    小广告
    我的影评和电影推荐都在我的影评blog
    http://moviefilm.blogbus.com/

    我首先必须说,要感谢豆瓣以及保利博纳提供的免费观影机会,能让我提前一天欣
    [轻微剧透,请选择性阅读]

    小广告
    我的影评和电影推荐都在我的影评blog
    http://moviefilm.blogbus.com/

    我首先必须说,要感谢豆瓣以及保利博纳提供的免费观影机会,能让我提前一天欣赏到这部影片。然后,我必须声明,作为一个自由影评者(好装逼的头衔),我不牵扯到任何利害冲突,所以以下我的影评代表的是我个人,并且是认为客观的感受。我对待每一部作品都会很认真,并给予一个客观和应得的评价,我不会带入其他额外的感情影响。好的地方我自然会喝彩,我不满意的地方我自然也会提出意见。

    感觉

    这部电影,概括来说,是一出史诗舞台剧。这不是拔高或者贬低,史诗是英文词汇Epic,Epic film是一种电影的类型,简单的来说是指宏观背景下的人性戏剧。至于舞台剧,那就十分好理解了,影片的信息也十分明确,五天内的故事被分割成五幕,既:金木水火土。

    摄影

    在摄影方面,我也强烈的感受到了舞台剧的感觉,大家其实可以注意看,影片中所使用的镜头基本都是固定机位镜头,而且大多时间都是在30秒左右或者以上,充斥着舞台调度以及内心独白。还有,影片中在群像戏中使用的90度直角俯拍镜头更是极致,我好几次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该切个正常角度的近景了吧,可是导演却一直用一个固定的镜头将类似的几场戏拍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尝试,何平的本意可能是想让观众用完全不干预,不带主观的站在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上去耐心的等待故事的发展。当然,这并非创新,其实许多上个世纪的佳片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最著名的要数黑泽明了,我特地拉了一下《影子武士》,本片的镜头使用,除了摄影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变化之外,理念基本相同。全景、中景居多;固定机位的使用以及充满场面调度;不刻意的追求特殊构图,讲究画面的均衡性……等等,这些方面的理念都是相同的。而何平与摄影指导赵晓时(有意思的是,和何平导演一样,他也不是正统学院派出身)都完成的不错,而且许多镜头都拍得十分漂亮,在麦田的处理上更是美无话可说,并无邯郸学步之感,可以说完成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剧情

    既然谈到了本片与天皇的比较,那么不得不说说剧作。总的来说,我喜欢,不对,是十分喜欢这部电影的故事,秦国的锐士(既是精锐士兵)为了收麦子而逃跑回家,但是却阴差阳错的与另外一个二逼逃兵来到了一个赵国的城池,而这个城市中没有一个成年男子,全是一群丈夫在外作战而务农的女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与人性交锋的故事,所有导演或编剧都会和这个灵感陷入爱河。

    这是一个好故事无疑,但何平在整体的处理上却有些,嗯,怎么说,怪异,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或者褒义词,我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第一幕,一些喜剧的让我的感觉这部影片在向天皇的《战国英豪》致敬,一群具有喜感的人通过阴差阳错的方式打了照面,然后又有《七武士》中菊千代尾随受雇武士的影子。总体来说,我个人在第一幕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状态,我总觉得很平(也许是看过类似题材影片的缘故吧)。

    但随后的第二幕,剧作的质量开始回升,我也慢慢的开始进入了何平所营造的战国世界。一些喜剧感以及戏剧的张力得到了不错的发挥,很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尤其是在黄觉向范冰冰编故事的时候,把被活埋的赵括说成了无比强悍的胜利者,填埋了无数秦军。其中穿插的,具有冲击力画面的闪回与现实形成了良好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回响。在其中,我感受到了当年看《变脸》的感觉,黄觉的内心中充满了自我身份焦虑的冲突,我原本以为何平会根据这个继续把内心冲突放大,并成为戏剧张力的主要来源,但是我的估计错了。

    随后便是将影片转入了一种假象的逃跑和阴谋论的氛围中,显得平淡、无力。而且影片中的主要鸿沟设置得很模糊,黄觉想要回家收麦子的鸿沟似乎有闭合的感觉(鸿沟既是剧中人物面对的达到目标前的障碍,鸿沟越大,观众就越会揪心与此,鸿沟越小,那么人物就会很容易获得他想要的,便会没有吸引力)。第三幕和第四幕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唯一的不同就是引入了一条副情节(我认为这个设定很好),就是盗贼的入侵(很不幸!让我再度联想起《七武士》中的情节),原本这个鸿沟裂开的很深,但是在荧幕上,人物跨越这个鸿沟却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这,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能看到何平的取舍,他是想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影片,但是在对于这个的处理上,没有考虑观众的确切感受,他没有给予观众想要看到的,只是匆匆一笔带过。而且,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我简单的思考过后,也没有发现这条副情节对于整体的剧情进展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对于人物内心转变的推动力也不大。我看到的人物还是第三幕的样子,没有变化。

    在高潮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中,何平导演仍然给了我一个犯错的感觉,这和6年前的《天地英雄》如出一辙——烂尾。本身这个设定是十分好的,也是具有极强的人性探索以及讽刺性。但是呢?我基于前面分散而不连贯的四幕,我完全感觉不到剧情拥有足够的可信度来引发最后的事件,虽然说在逻辑性上,玉佩的情节可以说的过去,但是,我还是觉得无法承担起这么大的转变。

    其实从这个结局,喜欢黑泽明的朋友也可以看到天皇的影子,一种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所导致的悲剧结局。但黑泽明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十分小心,他给剧情设置了许多,基本说是无法逆转的东西,使得最后的结局令人信服,而且在照顾观众的情绪上,天皇也是十分小心谨慎,既然是整体的收尾,就必须要让这种不可逆转的、悲哀的观影情绪通过一个合理的节奏一点一点的给予观众,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事的整体冲击力和本意。但何平导演却是一股脑的把包袱打开,接受与否全由观众,虽然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由于前面的不连贯性以及薄弱的人物性格,导致这一实验性的做法彻底失败了。

    谈到了人物,我还得补充一小段。影片的主要角色是范冰冰饰演的骊;黄觉饰演的暇;杜家毅饰演的辄以及王姬饰演的祭司。我觉得骊的处理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呢,这个处理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量的与王学圻饰演的剧葱大人(对不起!我再度联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那个角色!)的闪回以及独角戏之上的,有充分足够的笔墨去描写这个人物,但问题是我觉得在其他角色的分配上,却几乎是忽略了。暇唯一值得欢呼的内心是身份焦虑以及活埋赵军的闪回,但其他时候,他的内心和人物薄弱得像一张报纸。辄和祭司完全不知道这些角色的具体作用,难道就是单纯的剧情发展推动者么?他们的角色连纸上的字都没有,都是一张白纸。角色得不到信服,观众也无法给予相应的情感回报,这也是导致影片剧情上失策的原因之一。

    何平导演还有一个地方没处理好,就是内心独白的使用。有几场戏的内心独白完全是不用展示的,观众不是傻子,他们完全能明白角色的想法和剧情的用意,本来这些部分都完成的很不错,但内心独白的大量出现,就导致了那种疲软和不自信的感觉。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范冰冰在床上的欲望场景却处理的很有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分却没有内心独白。难道观众对于情欲的思考会大于对理性的思考?

    何平在剧作上的尝试无疑是勇敢的,具有创新性的,也是我个人十分喜欢和欣赏的。但是……请允许我引用编剧界圣经《故事》一书中对多幕剧的一段描述,我觉得基本上概括了以上我谈到的地方(职业病,太多装逼术语的卖弄,下面来段简单的):

    “当作者增加幕时,他必须强行发明五个、也许六个、七个、八个甚至更多的辉煌场景。这已成为一项他力所不能及的创作任务,所以他只好求助于那些遍布于如此之多的动作影片的陈词滥调。”
    (何平导演看来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去用动作场面填充影片,他做出的选择是聪明的,增加更多剧情,但却失败了,因为太多的剧情故事与主线的鸿沟毫无关系。)

    “当太多的场景竭力营造满堂爆彩的高潮时,本来重大的东西就会变得次要、重复,步步下滑,以致停顿。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次情节的三幕住情节会成为一种标准。”

    表演

    一开始我觉得范冰冰的选择其实有点冒险,但没想到除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之外,她的表演作业也完成的很出色。那种悲哀得让人心碎以及坚强的人物性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真的觉得范冰冰在《麦田》中的表演很棒。花瓶,好吧,希望你能用这部作品让这个带有贬义的头衔变成过去时。

    我的老乡,黄觉,到你了。很欣慰南宁能够出来你这样的演员,说实话,你的表演比起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有了十分大,十分大,简直是天与地般的进步,但可惜的是,我感觉你被一个日本人附身了,他叫三船敏郎。你让我感觉你在重复他的表演,特别是《七武士》中的菊千代,我不由得不去这么想。三船君那种收放自如的张牙舞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中都说自己当时看到三船敏郎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虽然说黄觉的表演并不是那种假的刻意,但无奈选择了一条复制天才的道路,显然并不合时宜。但你的努力和潜力能让观众感受的到,这就够了。

    杜家毅,制片人其实才是他的主要身份,出演的作品很少,我唯一有印象的是《洗澡》中站在喷头下才能唱歌的男高音。本片的表现我觉得也不错,毕竟不是一个专业演员出身,却能收放自如的在大荧幕上解放自己的天性去完成喜剧段落的演出,着实不易。

    至于其他的角色,就一句话概括吧。

    王学圻:台词不错,气场十足,老戏骨。
    王志文:虽然背后有个电风扇,但演出很抢眼(影志的引用,我觉得很贴切)。
    王姬:没什么感觉。
    李歌:让我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

    总结

    其实呢,说了这么多剧作的问题(只是我个人的拙见),但我个人却是挺喜欢《麦田》这部影片的。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拥有强烈黑泽明感觉的影片,但在剧情和剧作以及包装风格上的实验性和独特性,却是让我由衷的佩服与致敬。在中国,或者乃至世界,我们基本找不到几部类似的电影。

    何平导演的野心我是看到了,何平导演的真诚我也能感受得到。比起六年前的《天地英雄》,进步了非常多,尤其是在细节的处理和想象力上,都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目前所缺少的和没有的,但无奈六年前的那个错误还是犯下了,既是故事的整体性以及结局的说服力上,是在是有些差强人意。

    我下面要说的话和我得到免费观影的机会没有任何联系:
    虽然影片交出的答卷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我无法对于这样的创新和努力视而不见。中国电影目前真的是太缺少这些在宏观之下对于人性微观心理描写的影片了,而且视觉和影片风格上又是令人惊喜(我之所以对这部影片很期待完全是因为影片的海报所传达给我的那种特殊感)。所以我给予6.5/10的评价。
    【详细】
    24194523
  • 查里茶
    2022/8/6 14:47:34
    我认为可以打五星

    几个月前看了豆瓣评分,太低了,就没看。但是前天,巧合,看到人人视频推荐,我就看了。第一集节奏很快,是我喜欢的。男女主偶遇过于辣眼睛~~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观看的欲望。而且第一集就把我的眼泪给流出来了……最后一集,我的眼珠在打转,最终没能留下来,却在我的心里砸出来一大坑。就爱这种有底线催泪,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剧集。

    大部分人偏

    几个月前看了豆瓣评分,太低了,就没看。但是前天,巧合,看到人人视频推荐,我就看了。第一集节奏很快,是我喜欢的。男女主偶遇过于辣眼睛~~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观看的欲望。而且第一集就把我的眼泪给流出来了……最后一集,我的眼珠在打转,最终没能留下来,却在我的心里砸出来一大坑。就爱这种有底线催泪,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剧集。

    大部分人偏低分,我自己看完后,认为完全可以给五分。而且稍微看了看给低分的评价,比如三观震碎,纯爱与尺度,结局烂尾,女主圣母心,和《昼颜》比较等等。我想说,这些都是表面,真正有意义的是内核。没有一定生活阅历,肯定感悟不到。

    在大结局以前,我一直以为结局大概是两个人he。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结局是什么,但是这种单纯的he肯定不是我心中所向。大结局以后,我就开心了。因为人落魄时,有人给予温暖慰藉,而这股暖流的尽头应该是各自安好,以后的日子都需要一个人去面对。心存美好,孤独,独立,与不完美的世界顽强相处。所以,剧情最大的亮点应该是,人到底要不要进入婚姻?婚姻里的人幸福不幸福?而不是一味得谴责本就很痛苦被束缚住的人。

    一看就是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可能多少会侧重于女性立场。

    【详细】
    14559577
  • 咖啡
    2017/7/30 11:21:03
    最佳拍档3
    《最佳拍档之女王密令》是最佳拍档系列第三部,讲述黑猫King Kong在巴黎接连遭身份不明的人阻击,在铁塔上大打出手,掉入塞纳河,醒来时自称是英国特工的邦向他剖白,此乃英女皇二世对他的考验,且托黑猫返港盗回宝石,黑猫不知真相,信以为真,欣然领命。与此同时,隶属秘密组织的汤哥伦士到了香港调查由邦先生领导的国际犯罪集团。King Kong为邦先生顺利完成任务,但后来却被港督传召协助捉拿邦先生等人……
    《最佳拍档之女王密令》是最佳拍档系列第三部,讲述黑猫King Kong在巴黎接连遭身份不明的人阻击,在铁塔上大打出手,掉入塞纳河,醒来时自称是英国特工的邦向他剖白,此乃英女皇二世对他的考验,且托黑猫返港盗回宝石,黑猫不知真相,信以为真,欣然领命。与此同时,隶属秘密组织的汤哥伦士到了香港调查由邦先生领导的国际犯罪集团。King Kong为邦先生顺利完成任务,但后来却被港督传召协助捉拿邦先生等人…… 且识破邦的阴谋后黑猫决定对邦来个将计就计……
    【详细】
    8706222
  • 喵了??个咪的
    2020/12/16 12:23:06
    不吹不黑,我看不下去。

    本来给两分,但是某家粉丝太烦了,改成一分吧。这种剧评就是很主观,我写的是我的感受为啥都要强迫人给你们爱豆高分呢?不喜欢这个不行么?不喜欢你们爱豆就错了么?

    本来给两分,但是某家粉丝太烦了,改成一分吧。这种剧评就是很主观,我写的是我的感受为啥都要强迫人给你们爱豆高分呢?不喜欢这个不行么?不喜欢你们爱豆就错了么?

    一个明星,谁都不能保证每个剧都是5分,总会有好有差,这很正常,为啥不好的剧不能打低分?看出问题才能有进步,期待下一个剧会更好吧。

    开播后一片叫好,他们说耗子上亿,制作精良,大制作,演技牛??,有灵气,少女少年感,甜,吧啦吧啦~可是我看了一下,就纠结了,我审美歪了么?这个写出来,估计会被骂,但是呢你们都是对的,毕竟每人眼光不一样么,允许不一样的存在,也许我就是那个不一样的呢~各花入各眼吧。就酱。

    一、布景好似舞台剧

    如果不说这是电视剧,只是看着“外景”,我以为这是一出舞台剧,请问这么假的布景是认真的么?本来也不是很么很难的布景,为啥非要做的这么假?哪哪都是假的,还面积不大,果然是小成本么?钱都用哪了?

    二、人物年龄层次不分明总混淆

    先不说男女主的姐弟感,男女主相差10岁,男主还要叫女主小妹妹。。。尬

    就说82年的车晓和87年的赵丽颖,演母女?感觉没啥年龄差别,看不出母女,说姐妹还是可以的呀。赵丽颖已经30+了,本就结婚生娃,实话实说她的少女感只能存在于精修图了吧,再牛逼的滤镜也遮不住眼中的疲惫和沧桑,更别说还要演12岁的小萝莉?这样不好。看着女主一家三口,嗯,如果不交代清楚,谁能看出是女儿和父母?

    再说男主,嗯,男主可以少年,男主可以帅,但是么灵气不足,是硬伤。不是说王一博没灵气,而是说他这个人不是男主的那个类型的人,硬去演就很尬,你说让他去演个清冷的,演个沙雕的都可以,但是他不属于古灵精怪那一卦的,嗯,让一个没太多演戏经验的人非要演出自己身上没有的,确实难了点。

    三、配音贴不贴脸

    其实这点我是觉得还好,真的是还好,只要看进去了,自然带入了,这个声音可以接受。只是么,男女主这个状态么看进去这个事儿有些难,嗯,有点违和吧。反观不重要的情节,这个配音其实没违和是不是?或者不看画面,只听,其实还行,只能说明,配音不是问题,问题是,人没到点上,而配音到点上了,就合不上。

    四、化妆

    女主是个侠女,但是12岁有啥可侠的?为了“侠”而侠?黑眼线都快成黑眼圈了吧?也不知道这个化妆的怎么画的,只有女主黑眼线,看着非常违和,也显得脸色沧桑感更甚,少女感更少,再深的磨皮也生就不来这个生硬的眼线啊。虽然有人说女主不是12岁,那么是十几岁?也不能这样的妆容吧?眼线黑出天际,眼睛满是疲惫?

    最后说个题外话,赵丽颖就是不说演技,这个结婚生娃后,也不知道为啥,可就是看着么很凌厉,整个人都不温柔,也不知道是造型师问题还是怎样的,就是个坚强的女性,这个感觉,嗯,所以演个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小萝莉,不太合适了。

    【详细】
  • 130591720
  • 王颖颖Ava
    2019/9/12 17:14:09
    43岁离婚,50岁网恋,年龄真的是女性的禁忌吗?
  • joyguard
    2021/7/13 23:42:58
    短评不能太长就写这了,自己记录日常
    最后他老婆的手上带的东西证明他又回到他老婆身边了吗 I watched this movi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and without any Chinese subtitles, I can understand basically more than 80 percent. Finally I want to sa
    最后他老婆的手上带的东西证明他又回到他老婆身边了吗 I watched this movi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and without any Chinese subtitles, I can understand basically more than 80 percent. Finally I want to say in America movies other countries people all be shown li...  (展开)
    【详细】
    1367631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