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和琼影评

77421318
  • Clyde
    2012/11/27 13:27:46
    入土为安:《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昨天晚上在第三届深圳湾艺穗节上看了开幕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消息: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一部电影与一个新闻事件的共同关注点在于:土葬。不同的是,电影探讨的是一个老农民的土地情结,而新闻事件反映的更多是利益与权利的冲突。不管是电影,还是新闻事件,其深层次的话题都可以归结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入土为安。
    影片中的老人为了“入土为安”,不惜让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将
    昨天晚上在第三届深圳湾艺穗节上看了开幕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消息: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一部电影与一个新闻事件的共同关注点在于:土葬。不同的是,电影探讨的是一个老农民的土地情结,而新闻事件反映的更多是利益与权利的冲突。不管是电影,还是新闻事件,其深层次的话题都可以归结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入土为安。
    影片中的老人为了“入土为安”,不惜让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将自己活埋。一个老人为了“抵抗”火葬,以如此残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当代的很多在大城市长大的人来说,也许是不能理解的。但以各种方式躲避火葬的情形,在广大的中国农村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很多搬迁到城市居住多年的老人,也有着很深的眷土情结,他们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在家乡土葬。而年轻的一代,一般在理性上是能够接受火葬的,在心理上却未必认同,“入土为安”的观念仍然深深烙在很多人的脑海里。
    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对农村场景的展现,也许与每个观众的经验或印象有区别,但从农村的风貌和农民的面貌来看,影片是准确地抓住了当代农村的特点的。有人诟病影片中演员的表演,认为比较生硬。而导演回应称最满意的恰恰是演员们的表演。以我观看过的多部由非职业演员演出的农村电影来看,导演李睿珺敢这么说,绝对是有底气的。所谓生硬,我以为不过是演员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和他们说对白的时候缺乏抑扬顿挫的表现力。没错,从所谓专业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表演是业余的、生硬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奉献了中国最好的农民表演,因为我从未见过专业的演员演得比他们好。他们的表演缺乏层次感,不够丰富,是事实,但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来自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他们没有技巧,但是,他们也毫不做作。很多人以为本色演出是容易的,指导出演自身身份的演员也是容易的,其实恰恰相反,非职业演员在“做作”方面,往往是超过职业演员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控制。李睿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够让这些“非职业演员”不演过火,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相对自然的表演,放在就地取材的环境中,构成了一幅中国当代农村风情画。
    看完电影后,我特意把苏童的同名小说找出来读了一遍。与小说相比,电影的内容更加具体和丰富。小说集中描写了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活埋。对于农村生活和老人的日常活动,小说只是做了概括性的描写。影片的前三分之二,小说具体涉及的不多,主要是李睿珺(编剧/导演)根据小说的概括性描写和现实生活的情况进行想象、加工的。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导演则相对忠于小说的描写,甚至台词都改动不大。而说到小说与电影在精神主旨上是否相通,我认为大体上是相通的,不同的是,小说对主题的表现更具有普适性,而影片则更多体现了主题的当下性。由于苏童的小说相对抽象(背景、描写),从小说到电影,是不容易想象得到的,而李睿珺居然把小说影像化了。因此,我认为电影是一个保留了小说内核的原创性作品,影片的创作是对小说的一次放大性利用。
    回到“入土为安”的话题。对于老人的做法,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或死亡的尊严)?是愚昧的坚持?是对土地的眷恋?是保存灵魂的居所?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入土为安”是理想的归宿。我不算纯粹的唯物论者,但我认为人死后,不再有感知的能力,“入土”或“化灰”,并无区别,再者,对于后人来说,“化灰”绝对是减轻他们负担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我不认同影片中老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但我不会去批判他,因为我很清楚他的固执与他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平坟事件,我想,是否可以以一个渐进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当平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平坟复耕和移风易俗的问题的时候,这就更加值得我们停一停,想一想了。
    导演在表现老人渴望“入土为安”的过程中,用的是一种缓慢的方式。影片的节奏比较慢,镜头也比较长,虽然孩子们的嬉闹给影片增添了生气,但影片大体上来说是安静的。老人在“大限将至”的暮景中,偶尔也会焦虑和恍惚,但他心中还是保持了一份白鹤般的悠闲与淡定。“活埋”一节,固然十分残酷,但导演用一个长达数分钟的镜头来表现,冷峻之余,又有一种惊人的沉静。面对死亡,老人难免悲伤,但他的内心应该是没有恐惧的,因为他的心中有白鹤——他将平静地抵达彼岸。总而言之,影片缓慢的节奏、沉稳的叙事,是符合一个老人的心境的。
    相对于李睿珺的前作《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摄影略有变化。两部影片的摄影都是杨谨,构图的变化不大,变化主要是在色调和影调上。《老驴头》中农村,给人一种颓败、萧杀之感,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的农村多了一些悠闲和快乐,色调上偏饱和,多了几分温暖,影调上则冷暖交替,不像《老驴头》那般冷感和干燥。
    影片的音乐由著名独立音乐人小河操刀。音乐起来的时候,总是貌似有点不太自然,但恰是这种不太和谐的做法,很好地渲染了影片的情绪,为影片增色不少。
    不管你怎么看,老人总算以自己的方式“入土为安”了。老人也许不需要我们的惋惜或认同,不如,我们祝愿他的白鹤之旅一路顺风,抵达生命的彼岸。
    【详细】
    56712124
  • 动作院线
    2023/1/18 11:40:59
    小乔终于从舅舅手里睡回了自己的女友

    《野兽家族》第二季。8分。

    约翰·威尔斯导演,艾伦·巴金、斯科特·斯比德曼、芬恩·科尔主演作品。

    开始有了那么一点感觉,至少比第一季好看。刷剧真的费时间,13个小时,看晕了。

    小乔的祖母终于开始和儿子们闹翻,毕竟都是成年人了,犯了这么多事,抢了这

    《野兽家族》第二季。8分。

    约翰·威尔斯导演,艾伦·巴金、斯科特·斯比德曼、芬恩·科尔主演作品。

    开始有了那么一点感觉,至少比第一季好看。刷剧真的费时间,13个小时,看晕了。

    小乔的祖母终于开始和儿子们闹翻,毕竟都是成年人了,犯了这么多事,抢了这么多钱,但依然过着窘迫的生活,造反是必然的。

    失去了四个混蛋儿子支持的祖母生活频频遭受危机,先是被早年有过节的晚辈绑架,在被解救后又导演了一出策反戏。这一手段彻底激怒了大儿子,于是大儿子决心挖出母亲的老巢,果然发现老太私藏了很多金银财宝。于是洗劫一空。大儿子到底不是善茬儿,不仅夺走财宝,还把绑架者的死嫁祸于老太。

    这个无耻混蛋家族果然够狠。

    这个时候小乔终于找到了机会,不仅顺利从舅舅手里睡回了自己的女友,还获得祖母的财产处置权。

    【详细】
    14895480
  • 细雨霏霏
    2014/6/12 13:10:25
    脆弱的第一年婚姻

    结婚第一年打的不可开交,甚至打的离婚的夫妻比比皆是。所以这一年的婚姻叫纸婚。电视里的这对新人在结局处也差点儿就去离婚了。这部电视剧我破格给了4颗心其实这部片子硬伤很多,但是他触及了一个很少很少编剧触及的题材,我就从正面来评价下吧情节很简单,冲突设计也很生硬,但是却能代表一部分婚后第一年夫妻的生活状态主线一个家境优越的女作家,被一个音乐人男友抛弃三次后,心灰意冷的跟一个刚认识的男人闪婚。辅线:

    结婚第一年打的不可开交,甚至打的离婚的夫妻比比皆是。所以这一年的婚姻叫纸婚。电视里的这对新人在结局处也差点儿就去离婚了。这部电视剧我破格给了4颗心其实这部片子硬伤很多,但是他触及了一个很少很少编剧触及的题材,我就从正面来评价下吧情节很简单,冲突设计也很生硬,但是却能代表一部分婚后第一年夫妻的生活状态主线一个家境优越的女作家,被一个音乐人男友抛弃三次后,心灰意冷的跟一个刚认识的男人闪婚。辅线:女主的好朋友,一个已婚有孩子和老公矛盾重重,女人养家,男人在家相妻教子。另一个因自己任性让男朋友一命归西,然后独身的女闺蜜第一颗心给赏心悦目的男主和女主的颜第二颗心给两家人的家居结构设计,女主家位于深圳海边的别墅,以及小公务员的小一居特别的家居结构设计给国产电视剧长了点脸,幸亏不是北京的胡同或者上海的弄堂。第三颗心给两个毫无CP感的演员,把小日子演的那么甜蜜,给了很多看韩剧的姑娘们多一个选择。我就纳闷了,罗晋为什么走哪都是富家子?婚后第一个冲突就是一张质量问题超级明显的婚床引发的,可爱娇嗲的新娘,性格温润的新郎。彪悍的丈母娘,最后是丈母娘心目中的最佳女婿摆平了这件事。当你喜欢他的温柔时就要容忍他面对冲突时的懦弱。你喜欢他的霸气就要忍耐他的大男子主义。第二个冲突的焦点和《咱们结婚吧》里一摸一样,就是那个眼角开大了的前女友出来搅局。让两个人本来就闪婚的人出现信任危机第三个焦点:婚后凤凰男家里胡搅蛮缠的老公爹和姑母。孩子,婚后第一年的孩子问题。婚后第一年是关系次序重新建立的一年,从恋爱中的互相小心到婚后的不拘小节。两个人的角色进入速度是否同步是个关键婚前你不带她出现在朋友面前,她不会说什么,那么你以为婚后你还是可以这样金屋藏娇你就大错特错了。婚前你可以什么都不解释,婚后你还这样就会积怨日深婚前的性你珍惜每一次,婚后你开始2个月不做一样无欲无求。婚姻第一年能忍的就慢慢忍不能忍的就快刀斩乱麻纸婚

    【详细】
    6699806
  • 紫邪
    2021/10/13 16:59:57
    珍惜生命 远离垃圾

    【76】1.画面还比较精美2.一看就是属于抗日神剧系列3.一个情报员就能飞檐走壁,一个人就能重建上海电台4.打架就是一路毁坏东西、强闯民宅5.赵丽颖就打了她一巴掌就“苦肉计”给放出来了,日本人是傻子么?赵丽颖天天打垃圾虚假广告,就应该被打死6.“抓我,别抓他们,是我做的”怎么会有这么脑残的人,这电影有病7.连汉奸都当不好,当着汉奸却故意放走该抓的人8.说教说教,男

    【76】1.画面还比较精美2.一看就是属于抗日神剧系列3.一个情报员就能飞檐走壁,一个人就能重建上海电台4.打架就是一路毁坏东西、强闯民宅5.赵丽颖就打了她一巴掌就“苦肉计”给放出来了,日本人是傻子么?赵丽颖天天打垃圾虚假广告,就应该被打死6.“抓我,别抓他们,是我做的”怎么会有这么脑残的人,这电影有病7.连汉奸都当不好,当着汉奸却故意放走该抓的人8.说教说教,男一喜欢说教,男二那个臭老太婆也喜欢说教9.“我今天就是送死,我也要去救他”,然后其他人就拦着,这叫表演,这叫装,跟流浪地球一个逼样10.抗日剧也能演成爱情剧,吐??11.“谨以此片献给……”,就你这垃圾电影也配?谁要

    【详细】
    13922312
  • six&6
    2022/2/7 17:48:38
    完美伴侣:“虚假”的完美人设,不如“真实”的普通人性

    最近因为每天追剧“对手”,一天两集,一天两集,就把那戒了多年的刷剧的瘾又勾了一点起来,接二连三的,就把最近还算热门的几部国产都市剧都刷了一刷,比如什么“小敏家”、“今生有你”,比如“完美伴侣”。虽然对这类电视剧的质量并没有太高的预期,可是连续刷下来,很快就感到了厌倦与疲惫,“小敏家”算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今生有你”看了前2集就看不下去,“完美伴侣”看到第

    最近因为每天追剧“对手”,一天两集,一天两集,就把那戒了多年的刷剧的瘾又勾了一点起来,接二连三的,就把最近还算热门的几部国产都市剧都刷了一刷,比如什么“小敏家”、“今生有你”,比如“完美伴侣”。虽然对这类电视剧的质量并没有太高的预期,可是连续刷下来,很快就感到了厌倦与疲惫,“小敏家”算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今生有你”看了前2集就看不下去,“完美伴侣”看到第30集时,已经有了弃剧的想法。

    不论是讲离异中年人寻找新的爱情、重建新的家庭的“小敏家”,还是讲中年夫妻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的老生常谈“完美伴侣”,甚至是掩藏在谍战外衣下的“对手”,其实都没有跳脱出都市已婚已育中年男女那点家庭情感纠葛的藩篱。这些电视剧的编剧们,感觉自己对于目前正处于中年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生育观等等都是了如指掌、稔熟于胸的。他们将他们了解、收集、掌握到的各类都市中产的故事,包括收入刚刚达到城市平均水平的打工人的困顿,与拥有一线城市多套房产、年薪数百万的职场精英的体面,一起嫁接到了电视剧里某一个主人公的身上,然后使用一些符合传统国情的关于“婚姻”、“事业”、“生活”以及“幸福”的普世价值做为粘合剂,把一些完全没有内在联系的故事或者事件全部粘贴到主人公的身上,最后利用“工具人”与“巧合”做为播放器,将这些故事或者事件依次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事故事或者事件看起来充满了细节感与真实感,但因为承载这些故事与事件的嫁接人根本就是个无法成立的“假人”而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记得2000年到2010年的这十年间,可以说是国产都市剧蓬勃发展的十年。这十年,国产都市剧努力拓宽维度与视角,扫视着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个细分阶层的人民群众。这十年,人民群众认可的佳作频出。无论是相对严肃题材的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国式离婚”、“金婚”、“蜗居”,还是偶像题材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幸福像花儿一样” 等等。这时期的很多国产都市剧都力图展示城市的多个侧面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这十年,电视剧里既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更有青年人,他们虽然也代表了某个群体,但他们首先是作为蓬勃的个体而存在的。而现在呢,人物创造靠贴标签,故事内容靠复制粘贴,情节推动靠“工具人”与“巧合”,电视剧里全是有着同样境遇同样困难同样问题的同样的中年人。

    即使要讲中年人,也要先讲好“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中年的、人的故事。在人物创造与塑造上,个体当然应该拥有群体的某些共性,但共的是人性,在人性的基础上去发现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去找到个体相对独立于群体的人格、性格、思想以及认知,在情节的推动上,要以差异性做为内因,以共同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做为外因,内因外因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复制粘贴式的把“一群人”的事件拼凑到“一个人”的身上。电视剧已经开始习惯于塑造纸片人了。只要在纸片上写满各种完美的人设,丝毫不用去思考真实普通的人性是什么,然后再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全部挂到这个纸片人的身上,沙沙做响,以为就是活色生香。

    就拿“完美伴侣”来说,高圆圆饰演的精英律师妈妈陈珊就是一个完美的纸片人。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这张纸片上写着的各种“优秀特质”,包括但不限于,颜值出众,衣品出众,同时高智商、业务能力顶尖;积极进取,野心勃勃,同时道德水准高尚(亦舒说,有几个女子,可以说她的一生中未曾用一个笑一个眼色来换取她所要的东西?那我们颜值出众衣品出众的陈珊就敢说,“我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事业狂,拼命三娘,同时撒娇发嗲,气质温婉;业界顶级事业伙伴折服其专业与人格,老公就更不用说了,全方位崇拜、仰慕、爱慕,并用忘我舍我的献祭精神全面支持照顾妻子的方方面面,有如信徒对主。女儿乖巧活泼,勇敢大方,是一个别人家的完美小女孩。除了这些外在内在的完美以外,连年龄都得完美,那就是只能刚刚40岁。编剧觉得,女主角的年龄最多就只能到40了。因为说好了是要写中年人的,所以既不能把三十八九岁的女性做为中年人来描写,因为三十八九岁,在现在国民的心里还只能是少女呢,那也不能真的去写四十大几、甚至五十大几的女性,这些在国民心里又早成大妈了。大妈有什么好写的呢?大妈跟美丽、魅力就不搭边了呀,那后面的标签还怎么往纸片人身上贴呢?如果写大妈的话,那很多不动脑筋的经典(陈旧)桥段也就用不上了,比如情感戏,不论是被外面的异性仰慕,还是被家里的老公宠爱等等,好像就都用不上了呢。所以中年女主人公的年龄就只能是完美的刚过40,既不能更小,也不能更老了。没记错的话,小敏家的小敏,一个二十岁男孩的母亲,那年龄也是刚过40的。

    那咱们就先来说说人物设定。先不说这样一个完美女性是否真实存在,就只说真有这样一个优秀完美的女性,那么她所碰到的事情,她的人生境遇,她以其性格与认识处理事情的方法与结果,是不是会和普通大众有所不同?这远远高于一般人的硬件软件条件,不仅没有让她把人生的方方面面处理的更加从容一点,看起来反而是比普通人更加混乱。如果说,要求故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扣人人弦这些都是过高的要求,那么基本的逻辑性能不能还有一些保证。很多故事细节的描写现在根本就不考虑是否与人物设定之间存在矛盾。比如,为了表现事业女性没空进厨房,就让她连蒜都不会剥,还几次用到了这个剥蒜的细节。把一粒蒜剥到像狗啃的,跟忙没有关系,跟肢体是否协调的关系可能更大一点,编剧怎么不说事业女性可能吃鱼都不会吐刺呢。然后为了制造事端,除了大量利用“巧合”以外,还引进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工具人”。这个工具人简直被描绘到愚蠢至极,颜值衣品不如女主人公也就算了,人品差那也是必然的,可问题是为什么专业能力也特别差,谋略也特别差,运气也特别差,这么差劲的一个人,是不是都不配走进女主人公的视野同其竞争呢?人物的设定上,女主完美无缺,女配就必须是完全傻缺的吗?能够互相竞争的对手,本质上不应该就是同一类人吗?因为是主角,就可以一直站在道德至高点上对配角进行降维打击,因为是配角,所以就一直躺着在污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而后,完美伴侣里,编剧对于男女主人公婚姻关系的处理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了。如果陈珊和孙磊的人设是合理的,那么这两人的婚姻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与障碍。

    首先,他们之间不存在情感信任危机。剧中陈珊与孙磊多次言之凿凿的表达了彼此对彼此的深刻理解与完全信任,并坚信彼此的人格是高尚的,彼此的人性是经得起任何诱惑与考验的,彼此的感情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是和谐与完美的。所以女方从来没有猜忌、怀疑过男方对家庭、对自己的情感与忠诚,男方更是在收到“工具人”发来的绯闻照片后都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芥蒂与疑虑,而只是对“工具人”的卑鄙与无耻感到愤怒。所以对婚姻杀伤力最大的信任危机完全没有发生的土壤。他们之间的信任与忠诚,堪比共产主义战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其次,他们之间不存在家庭分工的矛盾。编剧说,妻子陈珊热爱工作,而丈夫孙磊热爱妻子与家庭。丈夫没有因为自己专业的荒废而感到任何惋惜,没有在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研发工作时而感到恐慌、焦虑,却在发现自己失去了做为家庭主夫的权利时,表现出了彻底的痛苦、焦虑与惶恐,就像吸毒的人断了毒品的供给一样,面如死灰。编剧让一个曾经的科学家觉得开滴滴赚很多,觉得发计生用品也不错,这样一个真正热爱家庭爱做家务的家庭主夫,配上一个事业狂妻子,生活本可以像电视剧的开头一样,一直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啊。编剧为何一定要让事业狂的妻子出手,剥夺家庭主夫型的丈夫持续做家务以及持续为家庭奉献的权力呢?

    他们二十年都磨合下来了,现在孩子大了,父母身体健康还能帮忙,妻子事业又高歌猛进,丈夫又毫无厌倦与怨言,整个家庭的运转不应该越来越顺畅吗?那些鸡毛都是哪里拔来的,非要插在这对完美伴侣的身上。就连剧中那唯一的矛盾冲突点,即二胎流产也是非常不符合人物设定的。怀上二胎,妻子也并没有退出职场的打算,还自信满满地说“好饭不怕晚,自己有能力,很快就回来了”。既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事业,又何至于突然望夫成龙起来?自己可以手起刀落,亲自去帮丈夫辞掉了丈夫干了快二十年工作,那时候是杀伐决断的现代精英律师,可在发现丈夫丢掉了一份他自己找来的也还没干几天的高薪工作后,就忽然变成了一个对丈夫没有基本认知、对突发状况毫无承受能力的懦弱主妇了吗?不是号称自己洞悉人性,充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吗?不是号称自己经历过职场大风大浪,随时随地都能以法服人,对抗黑暗势力,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吗?

    最后,子女教育问题、原生家庭问题等等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因素和矛盾,在他们之间也是统统不存在。电视剧让观众看到的就是,一边看起整个家庭来没有任何实质矛盾,一边又哭哭啼啼闹着说有问题,要思考,要离婚。别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是为闹离婚强说仇。

    我们的编剧们,以为只要桥段够多,细节够碎,就可以撑得起一个人物。殊不知人设虚假,故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讲着讲着,事情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然后开始逻辑混乱。我们就看着这些主演们忙前忙后,把人世间的各种问题、各种烦恼统统碰了个遍,也不管这些问题与烦恼中,有些可能是不够聪明的张三才会碰到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性格比较懦弱的李四才会碰到的烦恼,但编剧不管,反正只要是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统统都给加上。觉得只要这样,张三肯定能够共情,李四也能充分信服了。演员靠信念演,观众靠降智看,可再降有时候都觉得跟不上编剧的各种神转折。

    所以与其创造这么多完美“虚假”的人设,为什么不去挖掘一些普通但真实的人性呢。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就像对于幸福的追求一样,是天性,但美成立的基础首先是真,是真就会有瑕疵。就像乱世佳人,我们在斯佳丽的冷酷中感觉到了她值得敬畏的悍勇,我们在梅兰达的柔软中感觉到了她值得敬重的宽阔。这样的人物才是完美的人物。

    国产都市剧里满是整齐划一的中年人与中年人的情感生活,年轻人与年轻人的爱情都去了哪里呢?

    看着满屏幕中年人的情感生活,不仅想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呢?看到不少的分析,说因为压力太大导致的不婚不育“躺平”或“保平安”观念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替代传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电视剧为什么不对这些进行多一点的探讨与挖掘呢?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样在生活。如果说,传统的婚姻就是用艰辛、忍耐换取所谓的幸福生活,这幸福生活包括经济上的互利,生活上的互相照顾,精神上的互相扶持,那么现在年轻人对幸福的理解到底是什么?为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对价是什么?

    年底公司部门聚会,一共16个人,如果将40岁以下的算做年轻人,那么部门里年轻人有12个,年轻人里还没有结婚的有10个,声称自己近几年以来都没有恋爱的有7个,目前有稳定恋爱对象的1个。这没有结婚的10个年轻人里,年龄分布都在28岁到35岁之间。问这些单身不恋爱的年轻人,平时非工作时间都做些什么,回答各式各样。有爱在家做饭撸铁撸猫的男生,也有爱旅游以及户外的男生,有爱跑步瑜伽拳击滑雪跳拉丁研究时尚的女生,也有只爱宅在家里刷剧吃外卖的女生。除了自己固有的一些休闲方式外,平时也会约上几个同性或者异性朋友一起去打卡美食或者网红地标,玩玩密室逃脱、剧本杀什么的。问这些单身不恋爱的年轻人,一起玩的异性朋友里有能够变成恋爱对象的吗?所有人的回答倒是挺一致的,反问,“为什么要变成恋爱对象呢?一起玩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发展成恋爱对象的必要啊!”问他们是因为婚姻成本太高、收益太小所以不愿意结婚吗?回答基本都是,“是因为首先对于爱情就不向往,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心动的对象,大家都像朋友一样。”甚至还有一个女孩说,每年生日,她许的生日愿望都是祝自己事业有成,一直单身。这么听下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仅仅是觉得婚姻的必要性在降低,他们好像是连谈恋爱的热情都在降低。

    我记得,柏拉图在一场赞美“爱与美”的聚会上就曾经批判过,说爱从来就不是美,爱神自己就是爱情与欲望的统一体,爱绝非尽善尽美的,而人类只是爱某种尽善尽美的东西,这也正好说明了爱本身不是尽善尽美的,否则人们就不用去爱了。人只有匮乏什么才会去追求什么,既然爱是追求美,那爱本身就是不美的。爱神是爱者,而不是被爱者,所以爱神也是不美的。爱神是两个极端特性的组合体,既非凡人也非神灵,既不善良也不邪恶,爱神与爱同样都不值得讼扬。其实除了好的东西以外,人们其实什么也不爱,爱就像用身体换取德行与智慧的交易,而这种交易正是因为本身的不完美与欠缺。柏拉图早在几千年前就首先驳斥了一些哲学家关于爱情至上以及爱即代表幸福美好的观点。而“爱情至上以及爱即代表幸福美好”这样的观点,正是现在这一代中年人从小所接受的价值观念。

    那么柏拉图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什么呢?他认为,爱是企图占有幸福的一种方式,而占有的幸福都是暂时的,但人类本能地渴望永恒。然后生命有限,所以人类通过繁衍和生育在其后人心目中赢得祖先的地位来获得永恒。这种繁衍和生育才是掩藏在爱情下的真实动机。歌颂爱无非是给自己这一追求永恒的终极目的找一个理由罢了。柏拉图认为繁衍和生育也是分为两种的,即肉体的生育和心灵的生育。肉体的生殖力会产生人类官能世界的渴求,而心灵的生育,他认为是更为高尚的生殖力,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是智慧的孕育,美德的延生。相对于身体繁衍,精神繁衍对人类更有意义。通过性灵,对另一半寻找,对美触达,与对方形成精神的契合,再进行身体的结合与受孕,这才是对美的向往,并能最终通往善的道路。柏拉图是赞同精神之爱与肉体结合的。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他崇尚精神上的爱慕,但绝对不排斥肉体的愉悦,但只有在和对方灵魂共舞后,才能达到灵与肉的真正融合,触达到美,最后触达到真正的善。柏拉图所阐述的“爱情”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完善与完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艰苦的磨练与修行。

    柏拉图自己一生没有恋爱,既没有爱上姑娘,也没有爱上男孩,当然更没有结婚。柏拉图说,别人都是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而我,生来就是完整的,我不需要恋人,我只爱智慧,爱真理,爱知识,凝结在这些上面的美,和恋人是一样的,这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

    所以,目前占据社会主流与话语权的中年人也许不过就是被柏拉图所驳斥的那些哲学家们的观念所影响的一代人,他们根深蒂固地接受了爱情至上以及爱即代表幸福美好的观念,才会觉得爱情本身就是美好的,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是去追求爱情。而没有了这些观念束缚的年轻人,他们的想法可能早已大不相同了。但他们需要重新去寻找爱情的意义,重新确认爱情是不是触达美与善的必经途径。但至少,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与对话中,还是能粗浅的感觉到,现在年轻人对于彼此之间的身体与心灵的渴望与吸引都是在降低的。而这些,与资本控制下的生活、信息同质化是分不开的。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每个人只能凭借性格禀赋以及机缘禀赋,在原生家庭与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努力习得技能与经验,探索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任何一点阅历与见识的积累可能都需要很多次的尝试与摸爬滚打。原生家庭的差异、地域环境的差异会让每个人的外观、性情、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都形成显著差别,从而个体特征更为突出。那时即使考进同一所大学的同学们,无论生活习惯,还是着装、见闻、经历都是各不相同的,对待同一事件的认识以及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这些多样性,就使得互相了解直至互相吸引有了更加具体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

    而成长于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的年轻人呢,地域差异极大地缩小,思维认知被网络统一控制。每个人从小到大,从衣食住行,到虚拟所见所闻到思维模式,再到审美偏好都越来越趋同。网络与资本共同打造了形形色色的商品与资讯,看似选择无限,实则背后的逻辑完全相同。生活经历的同质化,去除了差异性,也降低了人与人互相了解的必要性与新鲜感,很容易对身边同质化的人产生无感的情绪。网络与资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现实中传统的爱情就如同传统的商业模式一样,被时代慢慢抛弃了。柏拉图所说的爱情中的肉体吸引与精神吸引,资本与网络都能提供更加“完美”的模板与样本。在肉体上,可以提供拥有“完美”外型与“完美”人设的流量与爱豆,在精神上,可以提供海量的视频与游戏,这些商品供给给人们的快感都比柏拉图所说的需要不断循序渐进的爱情供给给人们的快感多的多,也容易的多了。这些大数据与模板里出来的爱情与故事,就像“完美伴侣”里的婚姻与伴侣一样,看起来是在赞扬美与善,但已经完全感觉不到“美”与“善”了。这些模板里的中年人的生活,不要说打动年轻人去谈恋爱去结婚了,恐怕连中年人自己都不想看,都会质疑这样的婚姻与生活,真的还有美还有善以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爱情是需要不断深入的,是从肉体到思维再到灵魂的,不论是肉体的繁衍生育还是精神的繁衍创造都是需要付出无比的体能与精力的事情。这些事情必然是累的,是辛苦的,在累与辛苦中触达到了“美”与“善”,才能收获完美的伴侣与恒定的幸福。如此快速便捷就能不断获取“快乐”的时代,哪怕这些“快乐”是一种廉价的低水平的重复,也会让繁衍与创造变成一项性价比极低的苦差事。中年编剧们却还一直沉浸在过去的观念中,靠着粘贴复制,扯扯压力,再谈谈幸福与价值,就能打动年轻人,让年轻人都去谈恋爱,去结婚了?“小敏家”里两个高中生之间的爱情,在我看来,又是编剧把自己大学时代的爱情经验与体验照搬到了这一对年轻人的身上,其模式与精神内核还都是这一代中年人的模式与内核。所以要写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甚至只是不同地域的人的真实生活以及情感变迁,都是需要下点真功夫的。同类人与同代人的悲喜尚且无法相通,更不用说有些人之间还隔着时光的洪流、阶层的铁板、地域的藩篱。只有淌过洪流,穿透铁板,翻山越岭,深入地、真诚地去探讨个体的不同,才能塑造出“普通”但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完美”但是虚假的人设。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找出不同比找出雷同要难的多,也重要的多。不同才是通向“完美”的通途。

    【详细】
    142027893
  • CC观影团
    2020/12/23 14:26:28
    世纪悬案的现代演绎,体验120年前的人性试炼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算是有名的悬案之一了。拍的中规中矩,有我喜欢的巴特勒加持,但总体表现最好的反而是老船长。一句话点评就是,深度欠缺。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可以比较轻松的观影,放下架子,体验一次120年前的人性试炼。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想看完整视频解说的,可以移步我的同名公众号。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算是有名的悬案之一了。拍的中规中矩,有我喜欢的巴特勒加持,但总体表现最好的反而是老船长。一句话点评就是,深度欠缺。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可以比较轻松的观影,放下架子,体验一次120年前的人性试炼。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想看完整视频解说的,可以移步我的同名公众号。

    13076328
  • 野老争席
    2014/5/30 15:56:47
    《少数派报告》的法理讨论

    《少数派报告》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讲述于2054年的美国纽约,当局利用能够预知暴力犯罪发生的“先知”建立起一套“犯罪预防系统”,对即将发生的罪行进行阻止并逮捕可能或正在犯罪的人,此系统使当地的刑事犯罪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而故事的展开就在于“预防犯罪局”的探员被预见自己即将枪杀某个陌生人,便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清白。
    原则上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是其中却涉及

    《少数派报告》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讲述于2054年的美国纽约,当局利用能够预知暴力犯罪发生的“先知”建立起一套“犯罪预防系统”,对即将发生的罪行进行阻止并逮捕可能或正在犯罪的人,此系统使当地的刑事犯罪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而故事的展开就在于“预防犯罪局”的探员被预见自己即将枪杀某个陌生人,便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清白。
    原则上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是其中却涉及到极其基础的法理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法学与犯罪学方面的学生,自然会在这方面把玩品味一番:犯罪是什么?思想犯也是犯罪吗?未发生的犯罪可以被视为犯罪吗?如何惩罚未发生的犯罪?如果对思想犯进行刑事追究,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犯罪的“必然性”?
    我无意对整部电影的具体剧情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分析,也毋须再讨论预知未来这种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因为针对该片逻辑漏洞的影评已经足够多了。电影中整个剧情均建立在“犯罪预防系统”上,而预知未来虽是科幻片常用的桥段,但是仅仅预见了未来的犯罪,又如何证明其即将发生的必然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片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探员利用地球引力打了一个比方——他把一个木球从桌上滚到边沿,木球被接住了,没有掉到地上;这个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地上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存在外力的介入,这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中止了,但是你无法否认木球落地的必然性。同理,即将发生的犯罪被警察介入并阻止了,也不能否定在另一时间线上该罪行如常进行的必然性。因此,犯罪预防局对于未发生的犯罪进行事前的打击,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在这部以概念为主打的科幻片里,所有的理论支撑仅仅构架在这不负责任的譬喻之上,这一点可谓备受诟病,我们不妨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来进行讨论。
    客观方面,从刑法学的理论来看,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及犯罪既遂。根据电影中的说法,“犯罪预防系统”能够在时间上提前两周预见有预谋的犯罪,基本上可以将其扼杀于犯罪预备阶段;对于临时起意的犯罪,“先知”则只能提前一段较短的时间预知,而且预见的画面是暴力犯罪“即将且必然”既遂的情景,警方也只能根据片段里零散的线索定位犯罪嫌疑人,以及时制止犯罪、逮捕嫌疑人,这就是电影开场铺垫的一幕。
    如此一来,实际上这个系统可以预见的只有两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经过预谋与准备并最终既遂的暴力犯罪,以及临时起意、最终既遂的暴力犯罪。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刑法所惩罚的犯罪包括了上述四种犯罪形态,这是由于无论实害结果如何,犯罪都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受保护的法益,即使是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形态,也应该被评价为侵害法益、应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些却统统都无法为“先知”所预见。
    主观方面,以目前法学界与犯罪学界的理论来看,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无罪过,犯罪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过失又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无罪过事件中有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事件。除此以外,在德日刑法理论中还存在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具体包括打击错误、对象错误与因果关系错误等。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被“先知”预见的罪行便只有部分直接故意的暴力犯罪案件,与刑法的整个范畴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另外,犯罪中止还存在着实行行为未终了的中止与实行行为终了、实害结果出现前的中止,而“预防犯罪局”警员的出现却彻底抹杀了这两种形态的存在,而犯罪中止的情节在审判人员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时是极其关键的,因此这对于行为人自身来说也是十分不公平的。况且人类的内心世界瞬息万变,不可能用木球落地的理论进行阐释,而“先知”展示的仅仅是案件发生的最终片段,无法感知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更遑论整个案件的全貌了。警方仅以此为依据即行对公民实施逮捕,无怪乎片头的中年男人在被制服时高呼自己“什么都没做”,因为他的确没有实际犯下任何的罪行。
    即使“犯罪预防系统”如何吹嘘自己的完美,如何卓有成效地降低了犯罪率,但也无法针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保障实体正义,更加不是终结犯罪的终局手段。况且,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即局长利用“先知”的既视现象犯下了不为人知的罪行,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该系统存在着致命的漏洞。

    “先知”与陪审团
     “犯罪预防系统”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这个系统并非一套简单的机器,它依赖于三名具有预知能力的人类发挥作用,而且这三名“先知”缺一不可。然而,这三人的意见,即他们所预见的内容并非总是完全一致,而且往往是由能力最强的女性“先知”预见到不同的片段,但为了保证入罪,这些“少数派报告”被人为地删除了,这也是本片名称的来源。
    我觉得有趣的是,电影里三名“先知”的设定可以比拟为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的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一般都不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而陪审团制度要求他们根据关于案件的已知事实进行判断,以社会的普遍道德标准为准绳,对被告人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而且基于历史的渊源,陪审团成员的意见必须全体一致才能产生法律的约束力。
    同样地,“先知”们自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法律素养,他们仅仅拥有的是预知犯罪发生并向国家暴力机关呈现的能力,而非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道德标准对某一行为进行评价,然而他们却成为了国家机器对某一公民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依据;更有甚者,为了保证行为人被判刑,为了维护“犯罪预防系统”的完美表象,当权者竟然将预示暴力犯罪存在另一种可能性的“少数派报告”私自删除,此举毫无疑问已经与美国标榜的人权至上、法治独立等原则彻底背离,甚至在全人类的基础道德观看来也是一种邪恶。
    当然,“先知”并非法官,也不是陪审团,但他们的权力已经囊括了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范畴。“犯罪预防系统”,也许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飞跃,但是对于法学理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倒退。

    惩罚思想犯的法律
    再退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观察,这部电影中对刑罚的描述已经是对古今中外所有法学理论的颠覆——将这些未犯下任何实际罪行的“罪犯”判刑,然后交由监狱对其实施自由刑,而且是某种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徒刑,你绝对无法在任何的法律著作中找到这样的体系,即使是最偏激的理论。
    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刑法惩罚的是犯罪行为,而非从未付诸实行的思想。在社会关系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犯罪仅仅存在于意识当中之际,国家暴力机关却已经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制裁,这便是赤裸裸的意识犯、思想犯,如果刑法对犯罪意识也进行处罚,犯罪行为实施与否的结果都一样,将会有更多人把犯罪意图转变为实际的犯罪行为,这样一来,刑法岂不有鼓励犯罪之嫌?
    基于这种刑事政策,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除了电影里那种近似于乌托邦的理想状态,整个社会更加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犯罪率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犯罪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中,警方为了逮捕思想犯疲于奔命,街头巷尾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可能在下一刻成为被追捕的“罪犯”,而权贵政要们则可以利用系统的漏洞逍遥法外,如此的国家还可能正常地存在一天吗?

    回归到影片中来,“犯罪预防系统”在结尾难逃破产的命运,这也是一种必然性,如同“先知”预见犯罪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一样,因为这是法治的退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实电影里早就给出了解释:再完美的系统也有纰漏,而问题往往不在于系统,而在于人自身。
    撇开种种吹毛求疵,能够让人在各个方面浮想联翩,不就说明了《少数派报告》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吗?对一部科幻片作了如此啰哩啰唆的法律评价,只能说是一名法学学生的过度解释,各位看官见笑了。
    【详细】
    66873148
  • 日日的小话筒
    2022/1/22 16:31:22
    告别了曾经的地方又找到了新的家庭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两年多后想再看一遍找了好久,原来是西班牙电影。 弗里达就算妈妈在其实根据过家家时的表现生活也不是很好,这也是她性格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如此敏感的原因。我看讨论里有说她妈妈死于艾滋,这么看也确实有不少侧面的刻画。比如别的家长的担心,姥姥餐桌上的话。 她关于妈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两年多后想再看一遍找了好久,原来是西班牙电影。 弗里达就算妈妈在其实根据过家家时的表现生活也不是很好,这也是她性格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如此敏感的原因。我看讨论里有说她妈妈死于艾滋,这么看也确实有不少侧面的刻画。比如别的家长的担心,姥姥餐桌上的话。 她关于妈妈...  (展开)
    【详细】
    14158253
  • yqqlm
    2012/6/15 21:34:49
    豆瓣这么多强人,就没有人注意到课长么?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课长,
    尤其是上司要让男主角背黑锅的时候课长那一连串的表现。接到了男主角的电话谎称是老婆的,自己被审查的时候通知男主角快跑。
    记得一开始的时候那个上司对于男主角这样的海龟礼遇有加,中间还很是赞扬,而到了需要有人顶黑锅的时候马上就翻脸了,而课长一开始对于这种喝洋墨水的特别的不感冒还捉弄一顿他,但是关键时候却再挽救他不惜自己被调查。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一样么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课长,
    尤其是上司要让男主角背黑锅的时候课长那一连串的表现。接到了男主角的电话谎称是老婆的,自己被审查的时候通知男主角快跑。
    记得一开始的时候那个上司对于男主角这样的海龟礼遇有加,中间还很是赞扬,而到了需要有人顶黑锅的时候马上就翻脸了,而课长一开始对于这种喝洋墨水的特别的不感冒还捉弄一顿他,但是关键时候却再挽救他不惜自己被调查。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一样么?总有一些当面笑赞你却背后那你顶罪的狗屎领导,和一些当面好像不是那么亲近甚至还和你闹别扭却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的真朋友么?
    这个影片这一段给我的触动最大
    【详细】
    5467278
  • wish习麦
    2022/2/26 14:57:58
    好的作品 总是以小见大

    对这部剧有多喜爱呢,喜爱到需要一个剧评来追加自己观看时的感(吹)受(捧)。

    当初只是为了搜当下的热播剧《人世间》,结果误打误撞被Youtube搜成了《人间事》。看了好几集直到发现演员表和当初在豆瓣看到的对不上,但眼下这个剧却也越看越好看,难舍难弃。后来费了老鼻子劲才找到原来此剧真名《外姓兄弟》,被YouTub

    对这部剧有多喜爱呢,喜爱到需要一个剧评来追加自己观看时的感(吹)受(捧)。

    当初只是为了搜当下的热播剧《人世间》,结果误打误撞被Youtube搜成了《人间事》。看了好几集直到发现演员表和当初在豆瓣看到的对不上,但眼下这个剧却也越看越好看,难舍难弃。后来费了老鼻子劲才找到原来此剧真名《外姓兄弟》,被YouTube骗了好几集,只能说还是原名更加贴切啊。

    故事大概就是一个家族姐妹四个30年间各个小家庭和整个大家庭之间的风风雨雨和人情冷暖。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浓缩在30集剧情里,属实时间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全部看下来却又没有觉得跳跃,这只能说编剧导演和演员都用心打造了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好故事。特别有意思的是,这部剧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字幕提到当时的年代,但是却悄无声息得用各个时代广为传唱的歌曲把时间线串联起来。自然而然又恍然大悟,妙呀!

    这剧前半部分吸引我的是那种可以窥探到年代感的满足。我是90后,前半部分的故事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事情,正好和父母年轻的时代重合。画面里背景环境,人物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维方式,都透露着那个年代的痕迹。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窗口,能够亲眼看看爸妈口中年轻时候的生活到底长什么样子。考大学,考电大,考夜大;找对象,结婚,过日子;体制,转正,评职称。后半部分就慢慢开始出现我记忆中有关时代发展的标志,从下岗潮,到下海经商,再到电脑互联网普及,楼市飞涨和全民炒股。几乎是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生活变化又疏离了一遍,这可比历史课本生动多了。这种亲切感和熟悉感发展到最后,甚至让我看剧时有了一种莫名得参与感。

    何德有—浑身上下都长着心眼儿,精于算计,用杜老三的话说就是能在头发丝儿上刻账本儿。

    杜美兰

    江汉平

    杜美霞

    郑满斗

    杜美娟

    》to be continued

    【详细】
    142431063
  • 南开麦田
    2006/9/12 13:39:25
    《东京审判》:没有反思=没有爱国
    政治题材与传记题材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内容倾向,故事片纪实化与记录片故事化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手法风潮,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乃是电影工作者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高群书导演借钱拍片,并以"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作为宣传标语,其创作热情与所体现出的社会担当是值得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东京审判》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与激情。从剧情安排及演
    政治题材与传记题材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内容倾向,故事片纪实化与记录片故事化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手法风潮,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乃是电影工作者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高群书导演借钱拍片,并以"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作为宣传标语,其创作热情与所体现出的社会担当是值得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东京审判》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与激情。从剧情安排及演员表现上说,朱孝天的副线故事戏份太多(比如林熙蕾的角色为什么要出现?为什么要表现爱情?),有喧宾夺主之嫌,而符号化倾向又过于明显(比如曾志伟为什么会下跪?樱子为什么会在法庭上晕倒?),削弱了主线的表现力度。在另一方面,无论是刘松仁、英达、曾江的戏份都略显不足,且在辩论方面没有拿出足够的魄力与智慧,英达那张肉乎乎的面团脸实在不适合扮演刚直的角色,而刘松仁在开头时的座次之争,并不能言及其民族气节,倒更像是在耍小孩子脾气(不答应就走人?靠别人妥协谦让?),而结尾处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得没头没脑,缺少足够的铺垫,倒反显其脆弱与懦弱。与之相比,盟国检查官、日本辩护律师、东条英机、偏执狂雄一的角色表现倒是显得很有张力。

    从表现手法上说,作为有明显纪录片倾向的历史正剧,《东京审判》留给导演的创作空间很小,其内涵主旨只能通过剧情剪辑与演员表演来体现,而前者则取决于导演的思想深度与文史功底。在这点上,高群书做得相当不够。电视剧导演出身的他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细枝末节的交待上,副线尤甚,而全剧没有高潮,难以令人信服。画外音说溥仪挡住了日本律师的责难,体现在哪?"那是演戏"的对白?那是痞子的糙话?曾江说搬出杀手锏,搬了个假和尚出来,有力度吗?"操你妈的小日本",被人强行拖下法庭,就这杀手锏?而英达、刘松仁所谓的华彩辩论,有几个不懂英文的国人能听得明白?且从语气上、逻辑上远逊于盟国检察官与日本流氓律师,说中国人饱受侵略之苦,其愤怒体现在哪?其智慧体现在哪?爱国主义到底体现在哪?又靠什么支持?更不用说淡入淡出的黑幕切换手法过于单调,没有沉重,只有冗长,仅靠几段录像闪回有足够的表现力吗?

    《东京审判》是个好题材,但作为历史正剧,高群书导演应拿出足够的历史真诚与反思。那个假和尚本是虚掷的人物,但是,导演却借他的嘴说出逼迫和尚轮奸中国女子的血泪历史?其用心何在?以道德底线激起观众的反日情绪?这是流氓的手法!再比如那句"狗日的小日本",骂得没有来由,但却又相当讨巧,观众似乎又听爽了,但,那是自欺欺人的意淫!

    没有反思=没有爱国。作为电影工作者,我想,其职责不仅是告诉观众日本人奸淫我们的妇女,烧毁我们的家园,更应当拨开群众的眼睛,告诉国人,日本人为什么能蛇吞大象,以小搏大?又是谁在侵华战争中拼死抵抗?而一味的激起民族愤慨,进而盲目的仇视日本,其本身就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反思不仅意味着理性,更意味着敢于正视的勇气,与敢于图强的决心。不遗余力地追究别人的罪责是让人求之不得的,而痛定思痛的正视自己的过失则是于己所难能可贵的。在历史面前,我们应当拿出怎样的反思?拿出怎样的历史深度?我们应当拿出怎样的真诚?

    BTW:在溥仪出场的时候,旁白把"海参崴"(hǎishēnwǎi)误读为wei,有违基本的地理常识;在决定是否死刑的投票阶段,旁白有意无意的提及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的会面,造成某种误读,以为是美国在背后操纵了投票结果,而实际上,在英美法系中,死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普遍是终身监禁,这是由他们的宗教信仰所决定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视日本的侵华史,蔑视中国的合法权益。

    http://qigu.nklog.org/
    【详细】
    10731664
  • 尧耳
    2018/9/25 20:15:09
    家庭温暖假期共度指南
    文/尧耳 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影迷,我们当然不会简单地认为那些以鬼神和幻想题材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就真的只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架空世界,与真实人生毫无关联。事实上,无论有着怎样的脑洞大开和跳脱幻梦,浮夸炫酷的角色仍然是个性特征的夸张展示,而曲折离奇的冒险经历,也总...  (展开)
    文/尧耳 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影迷,我们当然不会简单地认为那些以鬼神和幻想题材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就真的只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架空世界,与真实人生毫无关联。事实上,无论有着怎样的脑洞大开和跳脱幻梦,浮夸炫酷的角色仍然是个性特征的夸张展示,而曲折离奇的冒险经历,也总...  (展开)
    【详细】
    9669215
  • 棣棣
    2018/11/24 1:17:34
    过往写给孤独的旋律

    深夜的出租屋,电脑荧幕前的自己,仿佛变成了多年前那个夜晚餐座上和父亲对抗的少年。

    暴雨的夏天,表弟留在我家避雨,在等雨停的时候,他骑着新买的单车一遍遍的围着堂屋的楼梯转圈。

    以后每年我回家,在午后烦闷的时候都会骑车出门, 我开始理解表弟。

    在午后的山间,摩托车成了我唯一的依靠,它知道我摔过的伤,保守着物品的秘密。也帮我载过那个过早成为人母的年轻女孩!

    深夜的出租屋,电脑荧幕前的自己,仿佛变成了多年前那个夜晚餐座上和父亲对抗的少年。

    暴雨的夏天,表弟留在我家避雨,在等雨停的时候,他骑着新买的单车一遍遍的围着堂屋的楼梯转圈。

    以后每年我回家,在午后烦闷的时候都会骑车出门, 我开始理解表弟。

    在午后的山间,摩托车成了我唯一的依靠,它知道我摔过的伤,保守着物品的秘密。也帮我载过那个过早成为人母的年轻女孩!

    【详细】
  • 9780201
  • up狼狼
    2021/8/12 22:16:36
    哎,一言难尽

    看电影本来是娱乐的,图个高兴,谁知道竟然看的作呕,看的很恶心,大好心情全没了。第一段广场恩仇录 一群男的面对爷爷在楼梯做的篮球架都很不屑,然后都走了,最后一个人投个篮球把架子砸掉了,转头就走了,我擦?篮球不要了?以为这样很帅?网红现在拍段子都不这样拍了好吧?就很难理解,很作呕,你这是干啥呀,你弄点背景音乐衬托一下也好呀,省的那么尴尬呀

    看电影本来是娱乐的,图个高兴,谁知道竟然看的作呕,看的很恶心,大好心情全没了。第一段广场恩仇录 一群男的面对爷爷在楼梯做的篮球架都很不屑,然后都走了,最后一个人投个篮球把架子砸掉了,转头就走了,我擦?篮球不要了?以为这样很帅?网红现在拍段子都不这样拍了好吧?就很难理解,很作呕,你这是干啥呀,你弄点背景音乐衬托一下也好呀,省的那么尴尬呀

    【详细】
    13791176
  • 坐上月亮去星河
    2021/8/4 14:57:53
    一星制作,第5集弃剧

    1星,现在6.0分,但对我而言开倍速也无语尴尬的剧情和人设

    剧名不好听,没什么创意,《好像和你在一起》

    女主的颜值比较一言难尽,不是说圆滚滚的脸不好看,是她长得这个样子就比较一般。女主的人设也非常蠢,不知道真的是没有任何感情方面的经验还是怎么样,各种像不会交往,不会社交的,直白的让人尴

    1星,现在6.0分,但对我而言开倍速也无语尴尬的剧情和人设

    剧名不好听,没什么创意,《好像和你在一起》

    女主的颜值比较一言难尽,不是说圆滚滚的脸不好看,是她长得这个样子就比较一般。女主的人设也非常蠢,不知道真的是没有任何感情方面的经验还是怎么样,各种像不会交往,不会社交的,直白的让人尴尬。

    13728386
  • 海螺壮士
    2020/10/2 17:07:01
    《灵笼》里的设定分析、剧情猜测以及隐喻解读

    关于《灵笼》的文章都放在这一篇了,从第十一集开始,后续会持续更新

    关于《灵笼》的文章都放在这一篇了,从第十一集开始,后续会持续更新

    【详细】
    1288865
  • 某一天的金夫人
    2022/10/14 15:50:55
    我爸看这个剧看得无比入迷
    二更:笑亖,没想到这种垃ji烂剧还能有捂嘴剧粉来抬杠,来一个急急人我拉黑一个?? ——原文—— 老爷子看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一把年纪了天天看这个剧看到熬夜,我跟着看了两集,烂得我浑身难受。 我多次表达这个是烂片,少看,他不以为然,说我放松娱乐一下,你管我呢。我曾...  (展开)
    二更:笑亖,没想到这种垃ji烂剧还能有捂嘴剧粉来抬杠,来一个急急人我拉黑一个?? ——原文—— 老爷子看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一把年纪了天天看这个剧看到熬夜,我跟着看了两集,烂得我浑身难受。 我多次表达这个是烂片,少看,他不以为然,说我放松娱乐一下,你管我呢。我曾...  (展开)
    【详细】
    14705217
  • 闪电娱乐
    2017/9/14 11:31:09
    潘粤明:很丧,但是很棒

    昨天苹果的发布会上,人脸识别功能成为最大亮点,而潘粤明也忍不住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进行调侃,看的出来他对于自己演绎的这两个角色和这部作品的喜爱。

    昨天苹果的发布会上,人脸识别功能成为最大亮点,而潘粤明也忍不住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进行调侃,看的出来他对于自己演绎的这两个角色和这部作品的喜爱。

    8812243
  • 爱吃馒头的宝宝
    2017/6/24 21:09:49
    老公,我去给你煮碗面

    还有比刘嘉玲这样更好的老婆吗?你落魄,她跟你吃苦;你丧失信心,她安慰你鼓励你;你将她当出气筒,打骂着要赶她走,她也只是一句“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李若彤的琴操也很惊艳,周星驰就是零零发呀。

    所有完美的婚姻都孕育至平淡的生活。这是周星驰最好的爱情电影,与刘嘉玲合力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好夫妻。

    你的梦想也是我的天空,你的坚守也是我的追求,成败无法束缚爱意蔓越,锦绣

    还有比刘嘉玲这样更好的老婆吗?你落魄,她跟你吃苦;你丧失信心,她安慰你鼓励你;你将她当出气筒,打骂着要赶她走,她也只是一句“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李若彤的琴操也很惊艳,周星驰就是零零发呀。

    所有完美的婚姻都孕育至平淡的生活。这是周星驰最好的爱情电影,与刘嘉玲合力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好夫妻。

    你的梦想也是我的天空,你的坚守也是我的追求,成败无法束缚爱意蔓越,锦绣千里不及你情泪一滴。茫茫尘世相爱是大缘,牵手穿过清晨黄昏与黑夜。纵使你内心装着惊涛与烈焰,到最后也会醉在温暖里。耳边最受用的仍是那一句:“老公,我去给你煮碗面。”

    【详细】
    8623285
  • 虚伪
    2013/12/3 20:13:55
    无人区——本来就不是给人看的
    本来说好了今年封笔休假了,但这部电影不管从情节类型、放映历史都实在特殊,我还是有必要在第一时间谈谈观看《无人区》后的些许感想吧。

    我早已做好达不到沸点的心理准备来面对《无人区》,对于一部迟到了四年,经历过三年无数次修改补拍的补丁片,我没指望它在华语片里能达到10分的水准。但即便如此,宁浩还是告诉了我们他不只是会拍“疯狂”来迎合浮躁的社会,沉淀下来,他也会思考人生并且有向盖里奇、昆丁、
    本来说好了今年封笔休假了,但这部电影不管从情节类型、放映历史都实在特殊,我还是有必要在第一时间谈谈观看《无人区》后的些许感想吧。

    我早已做好达不到沸点的心理准备来面对《无人区》,对于一部迟到了四年,经历过三年无数次修改补拍的补丁片,我没指望它在华语片里能达到10分的水准。但即便如此,宁浩还是告诉了我们他不只是会拍“疯狂”来迎合浮躁的社会,沉淀下来,他也会思考人生并且有向盖里奇、昆丁、科恩兄弟这样的大师级导演看齐的野心的。所以哪怕被肢解得再残缺破碎,这部呈现在影院里的难产儿还是达到了8分的高度。

    无人区的外衣是西部片、公路片,透漏着狂野血腥,但它不是《西风烈》式的动作片;无人区的主演是徐峥,配角有黄渤,但它更不是一部喜剧片,四年前,这哥俩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年后的《泰囧》会大火。非要给它归个类别,它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但这仅仅是标签,不足以定性,这个说法是因为它黑的不够纯粹,所以才够切实的污秽,罪得还剩些许人性,所以能引起思考。

    影片一开始,徐峥饰演的主人公律师就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如果你把影片里面的关系人物当作人,再去思考什么人生大志和生命意义那就错了。在《无人区》,这些角色首先是兽,是猴子、是鹰隼、是老虎、是马、是蜥蜴······这也是它不同于《可可西里》之处,在《无人区》里没有法律、没有道德,连金钱也是如此下贱和无用,这里只有关于生物最本能的生与死、喜与恶。

    这就是宁浩的转型和野心所在,一个优秀的导演在赚够了起家的资本后就应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然后再去创造出能够分享给全人类的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就像冯小刚拍了十几年贺岁片只为了建立人脉和地位以便筹拍《1942》,刘德华用主演《富春山居图》的片酬来填补投资《初年未满》注定收不回的成本。同样,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只是为了这部《无人区》的顺利上映才创造出来的安慰剂,有妥协才会被松绑。

    还好我们广阔的国土上有一片苍凉雄浑的大西部沙漠,有一片空白的无人区给那些敢于冒险的新锐导演以创作空间。在这片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有叽叽喳喳的鸟叫着“香港是个法治地区,中国大陆有个法治社会”,这里只有弱肉强食。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由,光腚的大爷们腚部有点坐不住了,深怕一幕幕血腥暴力的画面和一场场没有丝毫人性的屠宰会扰乱这个社会的稳定秩序。

    可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类无法触及的区域,不仅仅是地理地域,还有每个人人心深处的精神世界,那里可不是其他人能够一手掌控的空间。

    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为放弃自私,而是用火,是心中那团为理想燃烧的光热,为他人舍弃自己一切的炙热情感。放弃自私不是靠妥协和顺从,而是自己心甘情愿,当徐峥最后为了去救余男,不顾个人声明弄翻了警车导致警察受伤,在最后点燃了打火机与鹰贩同归于尽,我们才看到了这个律师作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的一面。

    而与这些相反的所谓虚情假意又是什么?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你是好人”,“你是一个聪明的人”,你死得很惨,跟那个服务区的老板娘一样。为了50块钱保密,就可以为了100块钱出卖你的秘密。

    “我老实跟你讲”,就是我在骗人了。无人区只有交易没有实话。

    “我要不是警察,我揍死你。——可惜你是!”在无人区,象征权力和规范的势力是不存在的,警察在法庭上要讲证据,在无人区却是没得任何人证物证。

    “你跟我是朋友——不,我们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你出你的书,我贩我的鹰”,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

    不能再列举,举多了都不光是剧透了,还传递了小朋友们害怕的“负能量”,接下来就谈谈无人区里探讨的人性之善吧,也不知道是哪个大师强调的“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害我这个学了点心理学皮毛的人也不得不担当一份“社会责任”。

    要不是律师,这些非人类能够跑出来继续犯罪?

    这不是律师的胜利,而是法治宣传和建设的失败,代表正义的警方吃不透法律条款而输掉官司不是说明法律没用,而是运用和掌控法律的一方自身不够精通和坚持。钻了法律小空子的小律师也没有多大的道德问题,他只知道事实是有一场车祸,然后一个警察被撞死,他知道这个嫌疑人不算是好人,但他不知道他是个贩鹰的,更不知道他不是人,而是杀人不眨眼的禽兽。律师为了自己的生计牟利,打了一场力所能及的官司,法律不是出于道德,这一点他并没有错。

    那么徐峥丧失人性的时刻在哪呢?是他想焚尸灭迹的那一瞬间,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他怕坐牢毁了一生前程吗?还有他想不通的遭遇令他癫狂:被一辆大卡车堵着超车道,还被卡车司机羞辱;在黑店被捆绑消费恶狠狠的宰了一顿;遇到余男而不敢救援······但他毕竟来自于文明世界,还是一个非无人区的人,所以他有犹豫,于是黄渤有时间醒过来。

    那些年的黄渤只能接到一些跑腿的小角色,四年前的他可没有现在的地位,还是只能充当配角,但他永远是最喜感的那一个。

    一个人在路上修车有错吗?拦车有错吗?被撞了为什么不救他?不救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浇油?······这些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徐峥还一个公平,其实那两个卡车司机也是一样,你开着豪车就能鄙视开卡车的吗?不都是走同一段路吗,凭什么让道给你?这就是人性的的喜与恶,在这个缺失着文明的无人区,区分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喜与恶,喜欢就帮,不喜欢就打,没什么虚情假意和规章道德,因为没有什么可爽的,斗嘴斗狠就图个爽快而已。

    卡车司机更简单,看着大哥被枪杀,硬是要开车去撞鹰贩,并与徐峥化解恩仇,对于没有物质基础的小人物,情感是唯一支配他们的动力。

    无人区里还保留一丝人性的反而是黑店老板那个智障儿子,他也不管黄渤的威胁要敲就敲死你呗,他为余男撩去头发上的污垢是真心喜欢余男的表现,也深怕她跑走。但全片最残酷的一幕就是他被撞死。

    还有弱小的警察同志,因为记仇徐峥所以打算先把徐峥捉回去再说,不料徐峥的强行手刹,也是徐峥刹住了自己最后的懦弱,结果又一次让正义成为罪恶的配角。可见负所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正,关键是怎么去用这股能量,用好了,负的就能转化成正的。

    影片里最大的恶人就是鹰贩和黑店老板,他们相当于万恶的毒贩和奸商,为了钱可以出卖灵魂和肉体,是真正毫无人性的野兽,是无人区里最凶恶的存在。

    无人区的确产生出了无人性的野兽,所以无人区需要法律,需要正义,需要博爱,这是人的看法。但无人区就不应该来人,没有人带来的罪恶的欲望,无人区的动物们可以按照自然法则继续生存。

    应该伸向无人区的是艺术的触角,只有艺术能伸向那些未知的可能,我们首先要尊重电影及其他一切艺术形式,艺术自然会向着美好发展,而不是朝着罪恶灭亡。让艺术胎死腹中是做母亲的错,一个好母亲真有责任心,就需要明白责任不是听妈妈的话,而是教会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长大。

    豆瓣上的9.4分和时光上的8.6分更多的表达的是影迷们对光腚的不满和宣泄,对于这部可能已经被修改的七零八落的作品来说,它已经不能算是宁浩的个人作品。曾有行内影评人调侃说中国电影界最高的奖项叫做“中国禁片奖”,成列在这一最高荣誉博物馆里的作品包括了《活着》、《霸王别姬》、《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华语片殿堂级之作,现在《无人区》有幸入选这一榜单,所以要我在豆瓣上给分,我也会很不好意思的拉拉它的平均分,打个5分不及格算是对得起光腚了。

    可惜的是那个一刀未动过的处女版《无人区》可能只存在于真正的无人区了,因为见到了文明世界的人,《无人区》注定失身了。

    最后吐槽那个突兀的结尾——意思就是:睡美人打败了大灰狼,从此跟七个小矮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想要顺利公映,这个结尾必须加上。当徐峥问宁浩,"还有别的路吗?"宁浩对着空气吐了口唾沫。这组画面太给力了,意味深刻啊,这是昆丁式的客串,宁浩那表情,我太喜欢了!

    光腚想来个和谐美好上档次的美好结局,给我的感觉不是陶虹在对余男说,而是光腚在对宁浩说——你就是个小丫头片子,耍什么个性,玩什么艺术?好好跟这我这个学院派,当我的小跟班就行了,不用去想着为了一口肉去冒险,不用想着怎样自由翱翔。只要帮我做铺垫就保证你有饭吃、有衣穿。你的故事有人会帮你讲出去,你的电影规矩点拍就会得到稳定的票房收入,你不是爷们,更不是鹰隼,哪怕等了四年,你也上不了头条,你就是需要保护的一只菜鸟。

    “我不喜欢动物,尤其是马。”——懂一点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这是典型的反话,在压抑自己内心的奔放而已。

    张艺谋交得起罚款才敢超生,宁浩嘛,我们都一样,还太年轻了,还没成“人”······
    【详细】
    64453660
  • 木兮
    2020/11/20 12:01:47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关于女同性恋的影视剧不太多。

    印象深刻的无非是经典的那几部《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但回看同志片却一再被腐女热衷。当男男的设定越来越被社会接受,女女是不是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关于女同性恋的影视剧不太多。

    印象深刻的无非是经典的那几部《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但回看同志片却一再被腐女热衷。当男男的设定越来越被社会接受,女女是不是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常青藤

    豆瓣:7.1

    12982506
  • 子夜
    2008/9/24 2:11:06
    去爱
    她叫康宜。
    爸爸阿姨爷爷康宜阿基,就是一个家了。
    那年夏天,她自台北的学校回基隆过暑假,时间多得好像不知道怎么打发,人却照旧有点懒懒的。康宜家爸爸因为车祸变成了盲人,亲生妈妈在车祸里死掉了,爸爸娶了另外一位盲人阿姨来当妈妈。康宜阿姨阿姨地叫着,却是从里到外的和顺。并没有抵触。
    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弟弟阿基半真半假地拌嘴。阿基憨憨的,问她,姐姐,你能给我看你的日记吗?康宜娇嗔,干嘛给
    她叫康宜。
    爸爸阿姨爷爷康宜阿基,就是一个家了。
    那年夏天,她自台北的学校回基隆过暑假,时间多得好像不知道怎么打发,人却照旧有点懒懒的。康宜家爸爸因为车祸变成了盲人,亲生妈妈在车祸里死掉了,爸爸娶了另外一位盲人阿姨来当妈妈。康宜阿姨阿姨地叫着,却是从里到外的和顺。并没有抵触。
    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弟弟阿基半真半假地拌嘴。阿基憨憨的,问她,姐姐,你能给我看你的日记吗?康宜娇嗔,干嘛给你看。心里并不动气。阿基高兴了,调皮着又问了一句,“那我能偷偷看你日记吗姐姐?”“偷看怎么还会给我知道啦。” 笨问题。她好笑地想。
    有时候还做做领头羊这样的事情。带领爸爸的若干盲友去到街市上,应当都是些盲人按摩师傅,康宜走在最前面,爸爸把他的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后面一排的叔叔阿姨们同样这样做着,排成一条小长龙。康宜当向导,这个桥是蓝色的,那里有什么风景,一路人高高兴兴听着,并没有觉得不妥。
    那日她照旧坐在家门口,照旧同阿基不知在说些什么,有个年轻的板寸头来问路。他头发可真短。康宜想。后来阿基从姐姐的日记本上知道了那天来问路的新搬来的哥哥叫做阿平。他同朋友用念的,从日记里面知道姐姐这回“Fall in love”了,他不太清楚什么是“Fall in love”,不过他知道拿这个取笑姐姐是个很好的选择。
    阿平是台湾的外省人。爸爸是军人,自己跑回到大陆去,他还在台湾,只是托给从前的战友照顾着。士校肄业,今年18岁,以前住在花莲。真是青春得让人发指,连身家历史都能够三两句完全交代。只是这个阿平,会拿着一根长棍子去到浪潮汹涌的海边,拾起小石块抛到半空,再用棍子将它打到海里去,就像玩棒球那样。我初初看他,还以为是一个拿着长棍打海的愤青,反复颠倒看了几遍,无端端觉着寂寞了。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反着说,我们却也是一起孤独的呢。不然,怎么将将就被你知晓了?
    总算在不经意间撞上了。无非是吃小吃看夜景,就已经满心欢喜了。俩人拖赖着从夜里玩到天明,在晨间讨饶着一同上了一艘小汽艇看海景。阿平抓着船上的铁栏杆,看着这个叫做康宜的女孩子,背对着他,阳光从她的发间穿过来,黑亮柔顺,心中或许是有东西在发酵的。康宜就这么,背对着他,噗通一下将自己倾倒,当真是“倾倒”在水中,惬意地游起泳来。当真万丈光芒青春霹雳。
    初次的亲吻是在楼道。他们相互试探,让后放心地亲吻——呵,那么刚好,他(她)也是爱我的呢。
    看得我掉下泪来。
    居然曾经我们都是这么真诚的么?
    去爱或者死。
    别惊,我只是打个比方。
    换作现在大概只得瞠目结舌。偏生当时就是这样豪放的,我爱的人刚好也爱我,理直气壮,爱就是全部,就是全部了。

    而后麻烦就来了。莫名其妙地阿平得罪了警察,那个同样喜欢着康宜的阿麟也是个大麻烦。阿麟是有背景的。他不懂得表达,别别扭扭喜欢着康宜。
    可是,到底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呢?我想不明白。一直到那场械斗之后阿平满身鲜血地走在基隆的港口的岸边,颈项上,插着一把像是铁镐一样的利器,眩晕,然后瘫倒,死掉。像做梦一样。这一幕真像梦一样,我下意识拿双手捂住自己的脖颈,好像被伤到的是我自己。脖颈处锋利地疼痛。用手摸了又摸,才反应过来不过是电影。
    所有一切,就这样结束了?
    刚才他们不是还在楼道上亲吻,他还站在海边狠狠吸香烟么?
    对于阿平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未来了。他是永远的18岁,青春放肆,却也寂寞得紧。
    后来,康宜的爸爸也去世了。康宜轻轻地对爸爸说,爸爸,我要帮你拔掉了。是指呼吸器。那呼吸器的是个白色的球体,护士一按一按,我听着只觉得是一阵阵的呜咽与喘息。
    对于康宜来说,也就不过是一个暑期。
    所有的事情都改变。
    遇到伤痛一定成长?不不不,或者只是不再做梦或者做更多的梦了吧。就像那夜她自厨房被听到的烟火绽开的爆裂声牵引着,去到自己的房间,基隆港的夜或许因为海的关系,清澈无敌。烟火在黑的天空里爆裂开来,清幽妩媚地矛盾着。
    有人在敲门呢。她跑过去看,原来是爸爸,他同阿平一起回来了。爸爸直叫累,阿平眼睛一直瞄着她。她同爸爸嘘寒问暖好一会,才要同阿平讲话——总归有些女孩子的害羞吧。
    真的好奇怪。不过就是她点着脚趾触到他的头说,你的头发长得像乌龟。他好笑地说,没有啦,我长高了。我却伤心得简直要弯下腰来。
    只因为我知道,爸爸同阿平,当真已经死去。
    这一刻的幻象,就是黑暗之光。好歹给自己找个理由继续走下去罢。
    我们好像都是这样,走着走着,情愿不情愿地遇到一些人碰到一些事情,然后就长大了,然后就老了。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详细】
    1504192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