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悉当代电影、文化理论的人应该都知道,不存在所谓绝对客观的影评。我的评论仅仅是我观看后的感受与思考,因而必然包含主观偏好,受限于我的认知、观影视域,不是所谓“客观”评价。
【下面的讨论包含大量剧透】
2.好多观众吐槽本片蝙蝠侠为什么一直被谜语人、法尔康尼牵着鼻子走,为什么会纠结自己爹是不是好人这些问题,不符合老爷DC智力担当、“世界上最伟大侦探”的身份。和大多数老爷粉不同,作为老爷粉丝里的少数派,我比较反感对蝙蝠侠的神话,喜欢本片对蝙蝠侠限度的突出表达。因为蝙蝠侠这个角色吸引我的点恰恰是他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并不是说这个角色写实,而是说这个角色从设定到故事都与现实构成具有丰富潜在理解空间的互文)
3.蝙蝠侠与现实能构成丰富的互文,是因为蝙蝠侠处于区分超级英雄与普通人的那条界限或者说裂缝上。他打击犯罪是他作为PTSD患者的一种obsession,这是其限度,亦是这个虚拟角色指涉着现实并因此具有多种理解-实践潜能的关键。
4.在《新蝙蝠侠》版起源故事中,即便阿福解释了托马斯的动机,托马斯仍然是一个有污点而非蝙蝠侠心目中无瑕的人,因为阿福对托马斯当年行动原因的解释其实毫无说服力,透露出美式个人-伐木累价值观的无力。难道你托马斯韦恩为了家庭,就可以越线动用黑帮暴力恐吓小道记者吗?这种行为不正是哥谭礼崩乐坏乱局的一部分吗?在这个意义上,即便阿福说法完全符合事实,托马斯韦恩与市长、局长、法尔康尼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距。更不要说托马斯在哥谭的政治经济结构中本就处于剥削者的位置,这不是他“心善”就能改变的。然而,恰恰是布鲁斯对父亲的伟光正想象以及对这种想象的过度认同催生了蝙蝠侠。
5..蝙蝠侠被谜语人牵着鼻子走的设定在我看来是妙笔:他认定谜语人的计划至关重要,一直关注解谜,但作为一个影迷我一直想提醒他关注下谜语人抖出来的市长黑料照片的拍摄角度(可以据此推测拍摄者位置)。二刷观众可以注意猫女初登场后离开冰山俱乐部大门的时候导演给了个大全景镜头,注意画面左上角,即俱乐部大门对面楼房上层谜语人房间那个位置。这种刻画以及蝙蝠侠与猫女对话(评价猫女朋友那一段)都显示出电影前两幕年轻蝙蝠侠的前反思性。
6.Matt Reeves对哥谭的影像和文本建构是本片我最满意的内容。导演Matt Reeves在构建《新蝙蝠侠》影像-叙事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70年代的新黑色电影如《窃听大阴谋》《柳巷芳草》《唐人街》等。而无论是70年代新黑色电影也好、几乎和蝙蝠侠这个角色本身同时诞生的40-50年代的黑色电影也好、乃至是启发了蝙蝠侠形象设计和黑色电影视听风格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也好,都不仅仅是一种电影诗学-美学层面的类型,而是包含了大量历史、社会内容和时代无意识情绪的表达,(无论创作者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症结的表征(表现主义、黑色电影分别兴起于大萧条和后大萧条时期,新黑色电影也普遍拍摄于充满危机的70年代)。Matt参考新黑色电影也许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学偏好,而非基于历史或者政治、经济层面的原因,但巧合的是,《新蝙蝠侠》的新黑色电影视听风格很适合塑造哥谭。蝙蝠侠的查案其实是对城邦哥谭这一特殊“文本”的阅读和批评工作,而这种工作涉及在思辨和实践层面如何重建公共生活已经彻底衰败的城邦,这才是蝙蝠侠故事吸引我的重要原因。蝙蝠侠略带“病态”的行动以及历代创作者描绘的哥谭这座虚构城邦与现实美国大城市-美国政治所构成的复杂互文,换言之,蝙蝠侠和哥谭是美国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真实状况以“虚构”形式得到表达的产物。
7.虽然导演第三幕的创作意图明显针对《小丑》和美国政治的现实,意图回归民主党式美式自由派主旋律意识形态,但其实第三幕恰恰暴露了这种回归之不可能,很多观众看完都有种蝙蝠侠到底拯救了啥的感觉(我在影院的时候,看到女市长那个发布会大谈信任制度、政府,好多观众都隐隐发出笑声)在我看来这不是编导的缺点,恰恰相反,这是编导做得最好的一点(尽管不一定符合他们的创作意图),准确表征美国现实社会的症状(人人都知道需要凝聚共识,重建“礼乐”,但谁都说不出具体该如何重建)
8.这种回归为什么不可能,在本片可以找到至少两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第二幕最后哥谭警察抓法尔康尼那一段,哥谭警察在逆光的镜头中被光线短暂勾勒出的伟岸形象。另一个是最后女市长试图给人以希望的演讲。在《新蝙蝠侠》中这两个画面都只能在单个镜头里作为一个影像瞬间展示。这两个镜头一旦放在稍长的影像-叙事语境中就暴露限度:哥谭警察耍帅三秒,法尔康尼就高调且自信地对戈登宣布自己将来一定能走出警局;而记者举手提问女市长具体举措后导演和剪辑马上切开镜头,这当然是因为电影结局收尾叙事节奏不允许把过多影像-叙事内容放在女市长讲话上,但在一个潜在维度上,这是因为编导-市长歧视无法真正给出让观众信服的明确答案;
9. Reál这个角色明显指涉现实中AOC那一类政治人物,虽然编导借助影像-叙事表达了对这一类角色的赞赏(比如被枪击前的演讲,比如最后演讲),但这种刻画恰恰也暴露了此类人物的局限性。Reál总在讲正确的话。即便她讲这些话都是真心,但其在片中还没展现出真正有价值的行动。向布鲁斯要赞助、发那种谐音梗政治广告reál change都完全是传统美国选举政治框架内的行动。唯一一个看上去有担当的行动——上台演讲试图组织现场哥谭市民自救——还有明显的盲动色彩。
10.布鲁斯他爹renewal foundation的宣传牌和 reál change竞选广告可以说是全片里除蝙蝠侠标志和谜语人标志外最常出现的两个视觉母题。尽管导演和美术部门在前两幕让reál change这一视觉元素反复出现的意图可能仅仅只是为了给第三幕的发展做视觉层面的叙事铺垫,然而影像-文本被创作出来以后创作者原意真的没那么重要。这两个视觉元素在本片中的并置实际已经潜在地表达了reál change和renewal foundation同质性。reál change毕竟并非real change。
11.好多人吐槽编剧对谜语人的塑造,认为他作为反派比较空洞。之前剧本虚张声势,连蝙蝠侠都以为他有个惊天计划(一度以为他要揭穿蝙蝠侠身份)结果最后却发现他只不过是误读了蝙蝠侠。不过,我反而觉得这才是编剧妙笔所在。
12.这里我稍微跳出《新蝙蝠侠》谈一下《黑暗骑士》。认为《新蝙蝠侠》对谜语人塑造不成功的观众有不少以《黑暗骑士》版小丑作为反派塑造标杆,因为小丑作为一个反派不仅仅止步于设计精妙的犯罪计划,还在他犯罪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理念,而且这种理念几乎(在有些观众看来甚至已经)颠覆了蝙蝠侠和哥谭存在基础。但我认为那一版小丑没有胜利,而且从一开始《黑暗骑士》那一版小丑的行为就包含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最终促成他自身失败。小丑不断标榜自己是混沌、虚无的代表(向他人讲述互相矛盾的“伤痕”起源故事、why so serious的口号等等),解构黑白两道一切价值、秩序、意义和目的,俨然是一个反派界的后现代哲学大师(准确的说是英美哲学界刻板印象里的后现代哲学)。但回顾黑暗骑士的剧情,小丑的行动(从抢银行到最后炸船)却无一不具有预先计划,换言之,就是预先设定了目的。好多观众认为小丑事实上已经击败了蝙蝠侠,说两艘船最后没炸纯粹是编剧迎合主流观众价值观的剧本机械降神。但我认为两船没炸反而符合剧本内在逻辑,是对小丑最大的讽刺。小丑主张现实本身是混沌、虚无、无逻辑的,但他却始终是有意识地让现实遵循他的设想和计划来发展(无论是逼疯哈维还是迫使乘客做抉择的行为其实根本都证明不了什么人性本恶,因为恰恰是他小丑打破常态把人置于一种极端地霍布斯式“自然”状态逼他们作恶,然而自人类结成文明社会,这种“自然”状态恰恰不是自然的状态)。两艘船没爆炸这种小概率事件所证明的确实不是姥爷口中哥谭人心还有救那一套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俗论,而恰恰是小丑自己的主张,即自然-现实本身并无预设目的(即便小丑已经把计划完善到极致,让两艘船乘客所处的外部条件特化到几乎不可能不炸的环境),但小丑自己却恰恰不能-不愿接受这个符合他核心主张的结果。所以你可以说《黑暗骑士》那一版小丑是犯罪计划大师,但他绝对不是什么“最有哲学深度”的反派。甚至我们可以说,小丑的犯罪计划越精妙,他就越远离自己宣扬的理念主张,因为他还是意图让自己掌握混沌,而现实的混沌性恰恰让现实不能被任何人包括小丑完全掌握。
13.就像我反对神话蝙蝠侠一样,我也反对神话黑暗骑士版小丑。
14.所以我喜欢《新蝙蝠侠》对谜语人的刻画。特别是《新蝙蝠侠》两人会面双重误解那一段,不但给蝙蝠侠做了祛魅,也给反派谜语人做了祛魅(事实表明他并没有揭开蝙蝠侠身份的master plan)我理解有粉丝对此不满,因为他们喜欢蝙蝠侠及其反派设定就是因为这些角色很牛。但对我而言,如我前文所述,我这种老爷粉丝里的少数派恰恰喜欢蝙蝠侠-反派-哥谭与现实本身的复杂互文性以及这种互文性所潜在蕴含的理解空间。我反而不喜欢那种仿佛游戏里大boss一样各项数值爆表让人惊呼yyds的英雄或反派。现实不是数值游戏,而yyds其实是一种yydm(永远的梦)。
15.好多人以为蝙蝠侠身份 identity(在哲学语境下,identity有“同一性”的含义)最大的危机就是他真实身份被暴露,所以很期待谜语人针对蝙蝠侠真实的master plan, 并在得知谜语人没有这种能力的时候感到失落。但正如谜语人所指出的那样,蝙蝠侠的身份-同一性恰恰是这个符号本身而非这个符号所指涉的具体个人。这是整部《新蝙蝠侠》的题眼所在。谜语人和蝙蝠侠会面并发现互相误解的那一段戏,就恰当地揭示了假面-表象何以正是蒙面义警本质最重要的构成性内容,以及所谓超级英雄与超级反派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构成性作用。谜语人的决心和行动恰恰来自对蝙蝠侠的过度认同。对谜语人亦然,蝙蝠侠一直认为重要的是谜语人连环杀人计划背后的意图及真实身份,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问题恰恰是谜语人现象及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经济原因。《新蝙蝠侠》中蝙蝠侠和谜语人就互相是误读对方的“读者”。我在评价剧版《守望者》第二集曾简要说明过所谓作者原意、文本和读者误读的关系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73880/。
16.谜语人和蝙蝠侠在全片中是所有有主观镜头的角色中唯二有主观偷窥视角镜头的角色,这不但表征了两个角色的同构性——二者都是哥谭这一城邦礼崩乐坏、公共生活彻底衰毁的症状——也表明在彻底“礼崩乐坏”的城邦,拯救-摧毁的行动都需要带有某种“阴谋”色彩。
17.学会了反思的哥谭市民-公民citizen蝙蝠侠能拯救他的城邦哥谭吗?也许能,也许不能。即便影片最后蝙蝠侠获得成长,获得反思自身的能力,也不代表他一定成功(考虑续集拍摄的商业计划,《新蝙蝠侠》的结局也不会是真结局),正如《黑暗骑士》中两艘船都没有按小丑预定计划爆炸(可以批评这种概率很低,但并非不可能),正如布鲁斯父母被杀的真相可能真就只是意外(虽然死于法尔康尼阴谋的可能性不低,但阿福也无法给出确实证据)。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教导适用于哥谭。在哥谭,绝望与希望都是虚妄。
18..打五星代表的是我对《新蝙蝠侠》的偏好,不代表我认为其完美。其实如我前文所述,我恰恰喜欢本片在观众那里引起争议或者说从类型片评判角度来看不完美(作为一部超英类型片主角却一点都不超级!)的部分。
欢迎一切具有建设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