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在中国,拍青春片确实不稀罕了。但像《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有人形容为超任性也太真实的一部青春片,真的挺少见。事实上,我在两年前就已经看过电影的初剪版。当时也留了评语意见:这是一出甜蜜又酸涩的青春爱恋悲剧。好与不好,问题都出在它的故事显得太真,没有经过太多的精粹加工。重看即将上映的院线版本,感受没有太大变化。但有个触动则是,最美显然不是杨芳芳自己所描述的激光手术,皮肤美白。最美的,只能是那个年纪。就像当初高考后大学前,也总是满心希冀着,人生会变得不一样。之前看《我的少女时代》,直言不喜欢那种中年不堪再回首的老调子,就好像现实更丑陋一些,过去都会变得美好。但一个垂死的人,一个乐天的人,只要初恋是真挚的(甚至哪怕是暗恋),我都觉得,回忆的含金量并不会有纯度差别或轻重之分。《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始于一个都市女白领突然接到了初恋来电,记忆把她拉回了青山绿水的贵州凯里,还有更加青葱翠绿的镇远古镇。这个场景,实在太过于熟悉,应着钢琴配乐,令我穿越到了都市夜话情感类广播节目。从日记体的私人故事,到抛硬币的不确定性,到异地恋的患得患失,《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如实反映了85后这代人的成长故事。包括选择郭阳和杨芳芳这样的主角名字,它们不仅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名率高(我有个大学同学就叫杨芳芳),更代表了这类无可奈何的人生聚散,发生于太多人身上。几乎所有青春片都少不了流行歌曲。像我自己,中学听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刚上大学是《那些花儿》,到了毕业就是《旅行的意义》。《最美的时候遇见你》也不例外,稍有不同在于,电影有意模糊了具体确切的年代感。我看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海报,听到了《还珠格格》的《当》和Beyond的《喜欢你》。并不意外的是,《当》也出现在了《匆匆那年》里头,但你真的相信,胸肌发达的彭于晏和愈发熟女的倪妮是高中生?请别骗自己了。除了百摔不烂的诺基亚经典款,《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时代符号,这似乎意味着,它不愿意扑向多数观众的怀抱。观众希望有代入感,需要时代的呼唤,煽情的记忆。哪怕是谎言,也要求着青春片骗他们,原来自己曾经哭过爱过。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高考是从2003年改到六月份,此外出现导演吴娜的母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致可以推测,主人公年纪与导演本人相仿(1987年)。真实的青春,往往意味着客观存在,是不会打扮穿衣,不懂揣摩对方心理——换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就连不断开房的尴尬,也是特定的真实。当年很多人如此,偶有例外或不为所动的,那是早熟早慧。电影对初恋女生的情感状态,进行了高度还原,她们总为自己构筑一个全然无物而只有爱人存在的精神世界。所以,有人不免觉得,到了广州的杨芳芳就是跟自己较劲,问题就出在了空想上。在日记旁白里,与自己对话的,只有自己。那真心又是什么鬼。真心是纯爱片最擅长的。每个人在记忆里美化自己,所以,164cm的九把刀变成了183cm的柯震东。是明明可以水到渠成的Kiss和First Time,非要搞得冰晶玉洁,你紧张我更紧张,你们大家不要多想。与真心对应的是留白,是每个人能在故事以外,带入自己的想象。朋友就评价说,《最美的时候遇见你》的谭松韵,是他在中国青春片里见到的,“最像女高中生的高中生”。藉此可以说明,电影在追求真实上的勇气。可是,当真实占满了整部电影,不安全感和荷尔蒙一起发作,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又被压缩了(透露下电影其实有另一个结局版本)。譬如在开房的尺度上,《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比台湾的《一一》和《五月一号》都要来得要大。予人感觉就是高中本该完成的事情,被错误地拖到了大学里头。但高中为何就无法自由恋爱,这代人恐怕都心知肚明,为教育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