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会再写。
感谢评论的朋友,我觉得是个好思路,就说几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继续生活下去。”
这是《雪滴花》、《三块广告牌》与《驾驶我的车》共同的生命态度,我们可以说三部作品的叙事核心也是如此。
本不会再写。
感谢评论的朋友,我觉得是个好思路,就说几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继续生活下去。”
这是《雪滴花》、《三块广告牌》与《驾驶我的车》共同的生命态度,我们可以说三部作品的叙事核心也是如此。
实现的方法却不一样,可以比较三者实现主题的方法来看我们中国电影还缺点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完成了费穆大师当年所指出的中国电影无法进步的表面问题,足量甚至超额完成,中国电影再也不缺钱!反正割小股民小韭菜可以一遍又一遍。
《雪滴花》与我的观察一致,韩国商业电影在本世纪寻求突破,是一部有闪光点的作品。论完成度不如《二十五,二十一》与《鬼怪》,但电影的进步靠的是闪光点,完成度只能说明创作者很认真。
《三块广告牌》跟《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与韩国电影正在猛烈追赶世界电影的劲头不同,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中心,想学叙事必定先从好莱坞起步。(不要教育我中国电影自给自足,中国电影至少潜心学习好莱坞两次,现在的叙事技巧就是完全照搬,侯孝贤大师也专门论述过)
《三块广告牌》代表了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业能制作出怎样的“人”(有人才有故事,反着来就是上世纪的韩国电影与现在的中国电影)!另一个代表就是漫威宇宙,很流水线,中规中矩,叙事上没有明显错误,观众所有的反应都是创作者预设下的。
《三块广告牌》继承好莱坞什么特点?我的很多前辈,很多教科书都有说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物鲜活生动。我说《雪滴花》如果出导演剪辑版应该会有很多交代配角人际关系的戏份,比如那个只存在于照片中的弟弟,他本应在叙事中有一席之地。没有儿子,一个狠毒的后母形象就止于冷血。
《三块广告牌》首先让我们疑惑、震撼,我们开始讨厌一些角色,同情一些人,而到最后,我们与人物的距离既远又近,我们更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可却很难赞同他们的行为,因为那个凶手永远在画外,是抽象的。看着他们无可奈何地互相伤害互相取暖,我们也同样伤心。
相比之下,《雪滴花》更像是技术的操练,创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却无法发起进攻。
《驾驶我的车》与两部作品叙事态度一样,抵达人物内心的途径却迥然不同。
不得不提国内小说教育对契诃夫的贬低,我经常被限制发文,理由就是我指出国内引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完全是阶级斗争考虑,谢晋导演不同意,他为中国电影留下的伟大遗产被第五代全盘否定。契诃夫也毫不意外在国内成了社会学专家。
看看那些在电影史闪耀的导演,比如阿巴斯与塔可夫斯基,他们年轻时专门学习两个人的小说,其中之一就是契诃夫!
《驾驶我的车》叙事上有大量留白,这是伟大契诃夫的拿手好戏!本片证明日本在泡沫之后,艺术思考依旧能沟通世界电影的进步。
留白在好莱坞与学习好莱坞的韩国商业片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好莱坞叙事源自爱森斯坦与格里菲斯,格里菲斯确立了经典叙事,一环扣一环,步步紧逼,他是线性的,《驾驶我的车》不是。
每日影评20230131
影片真实记录了老百姓扶贫搬迁的过程,虽然故土难离,但是为了每一位百姓的生活计,为了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上学,影片很真实,很感人!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从电影中看到的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决绝之心,立下扶贫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扶贫攻坚是大事件,是伟大民族奋进的缩影,这样的电影难得!!!为用心点赞!!!
影片真实记录了老百姓扶贫搬迁的过程,虽然故土难离,但是为了每一位百姓的生活计,为了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上学,影片很真实,很感人!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从电影中看到的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决绝之心,立下扶贫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扶贫攻坚是大事件,是伟大民族奋进的缩影,这样的电影难得!!!为用心点赞!!!
《波巴·费特之书》自《曼达洛人》第二季季终集首次亮相以来便不得不迎接来自星战迷们的灵魂拷问:如何让这位自《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以来便始终保持着高度神秘感的赏金猎人的后传故事在保持角色辨识度及吸引力的前提下又能延续《曼达洛人》式的星战复兴之路?随着《波巴·费特之书》季终以及《曼达洛人》第三季帷幕的徐徐降落,这一问题似乎
《波巴·费特之书》自《曼达洛人》第二季季终集首次亮相以来便不得不迎接来自星战迷们的灵魂拷问:如何让这位自《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以来便始终保持着高度神秘感的赏金猎人的后传故事在保持角色辨识度及吸引力的前提下又能延续《曼达洛人》式的星战复兴之路?随着《波巴·费特之书》季终以及《曼达洛人》第三季帷幕的徐徐降落,这一问题似乎早已被主创们遗落至历史长河中。
《曼达洛人》的成功无疑给“星球大战”这一IP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挽回了众多死忠因为后传三部曲而丧失的忠诚度,而且凭借Din Djarin/The Mandalorian x Grogu/Baby Yoda这一似乎无懈可击的角色羁绊与翔实多元的剧情吸引了大批拥趸,包括Boba Fett以及CG版Luke Skywalker在内的角色加盟也显现出Jon Favreau与Dave Filoni等主创的野心。但不同于Din Djarin这一几乎白纸一张的形象,Boba Fett早已凭借其早期“人狠话不多”(正传三部曲里一共就讲了五句话)的角色刻画以及之后在包括漫画、小说等的铺垫让其成为星战迷们心目中的冷峻杀手,而最不凑巧的是,在刻画Din Djarin这一角色时主创们便已经从Boba Fett手中借用了其本就不多的角色特质。主创们很清楚,继续延续Boba Fett旧日形象这一做法也只会在充当配角时适用,一旦在其个人剧中也如法炮制,势必会让许多不太了解这一角色的观众一头雾水:你这不第二个曼达洛人嘛?
于是主创们选择了一条最快捷省时但同时也最容易崩盘的做法:洗白。
当《波巴·费特之书》正式预告中Boba Fett说出“I am not a bounty hunter”以及“Jabba ruled with fear. I intend to rule with respect”这两句程度堪比后传三部曲中年迈的Luke Skywalker扔掉属于自己的光剑一般的台词时,《波巴·费特之书》传递出的洗白气息可谓是有过之而不及。通常来说,对角色进行洗白这一做法并没有任何问题,比如乔治·卢卡斯便成功将星战经典反派Darth Vader这一角色从杀人不眨眼的邪恶西斯转变成误入歧途但良心未泯的昔日绝地,并在他为了子女的安危而选择与Darth Sidious同归于尽的刻画中实现了角色的升华;但洗白的首要原则便是保持“坏→好”这一过渡的逻辑自洽,而在短短的七集中,主创们似乎完全没兴趣对这一原则展开深层次的探讨。
在这里肯定会有人反驳:前面几集的回忆桥段不就是一种探讨手段吗?很遗憾,这些回忆桥段都在粗暴传递中失去了效力。关于Boba Fett如何从沙拉克中逃脱、曼达洛盔甲如何遗失、如何在塔斯肯社团中“涅槃重生”等补充式桥段都基本通过主角在治疗舱中闭目休养的方式展现,这也是我在所有星战真人影视中见过最偷懒最不负责任的叙事模式,更不用说对这种模式的无节制依赖进一步加剧了叙事的断裂感,使得本应该聚焦的塔图因势力纷争在前半段完全被边缘化。
但这些回忆桥段在我看来也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充实角色形象和解释主角善恶过渡根源的作用。Boba Fett自从其父Jango Fett身首异处后便已游走在善恶黑白之间数十载,却在逃出沙拉克食道后经历了一百八十度的性情转变,而这一转变似乎在首集逃脱失败后便被主角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一匪夷所思的变化已经不能用一句干瘪的“加入塔斯肯袭击队让你变得软弱”去解释,反倒是凸显了主创们在重塑这一角色时的手足无措,就算在后面连篇累牍地插入铁链封喉、充满《阿拉伯的劳伦斯》元素的塔斯肯夺车战、巧取Slave I等充斥着史诗元素的剧情也无法掩盖角色本身的空洞。
而这种强制洗白的结果就是让角色所作出的一系列举动都变得异常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赋予了一种降智的效能。借用豆友@Royma的评论来说,这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创们机械套用《曼达洛人》中Din Djarin的朴素伦理观,而无论是刚开始从冷血杀手到五星级市长的一次性过渡、回忆桥段中不惜以牺牲飞船+队友的方式深入沙拉克内部找盔甲的降智操作、还是之后盲目信任塔图因其余势力在外部势力侵略时能搁置争议共御外敌的幼稚思想(直到最后一集之前我一直以为Boba是表面应允实则会在之后黑吃黑,结果看完整部剧后我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些人会背叛他......),这些脑瘫剧情的效果便是让Boba Fett失去了以往赋予给这位角色的一切特质,在从为钱请命到为民请命的失序过渡中完完全全沦为了一位教科书式的阴阳人。
作为星战宇宙的一部分,《波巴·费特之书》也同样被赋予了介绍新角色的重任,无论是诸如Fennec Shand和Cad Bane等星战迷们如数家珍但却从未真人化的动画角色,还是像几位驾着时速30km/h高对比度喷漆悬浮电瓶车的塔图因超凡战队,在剧中都或好或坏地发挥陪衬添彩的功能,但中途插入的以Din Djarin为绝对主角的2.5集(而最让人讽刺的是,这2.5集恰恰是《波巴·费特之书》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不仅让这部剧沦为事实层面上的《曼达洛人》第2.5季,而且反映出主创们在将Boba Fett“现代化”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这占据近三成的剧集篇幅中,Boba Fett作为这本书的绝对主角成功被边缘化到了几乎隐形的地步,在为Din Djarin与Grogu的父子团聚呐喊的同时,观众们也忘记了聚光灯本应聚焦的个体,从而让原先便不尽人意的叙事结构彻底失去基本的平衡,原先的主角——The Book of Boba Fett这一标题明显借用了圣经里的经书篇名,比如The Book of Job便从头到尾都聚焦于约伯的故事——也在结尾过家家般的大战中降格为一位没有灵魂的工具人,在深绿曼达洛盔甲与塔斯肯长杖逐步被暗光剑与原力遮盖时,《波巴·费特之书》的落幕似乎重新陷入了叙事重心的怪圈。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380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380
很偶然地接触到这部剧,其实听着名字以为是烂俗的爱情片,压根不想看,但看到内容确实有点惊讶,有的时候你会感叹巧合,正好在自己对抗抑郁焦虑的这个阶段看到这部剧,或许是我的关注点就在这方面,所以比较敏感。
没有接触过这种程度的心理治疗,只是在医院看过好几位不同的医生,就简单谈谈对这部剧的看法吧。
对心理知识以及精神疾病的科普真的很有必要,尤其是在目前大众对这些知识的匮乏条件
很偶然地接触到这部剧,其实听着名字以为是烂俗的爱情片,压根不想看,但看到内容确实有点惊讶,有的时候你会感叹巧合,正好在自己对抗抑郁焦虑的这个阶段看到这部剧,或许是我的关注点就在这方面,所以比较敏感。
没有接触过这种程度的心理治疗,只是在医院看过好几位不同的医生,就简单谈谈对这部剧的看法吧。
对心理知识以及精神疾病的科普真的很有必要,尤其是在目前大众对这些知识的匮乏条件下。确诊后,我曾向身边的人暗示或者讨论过大家对抑郁症的看法,即使在985高校的研究生中,仍然还有许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仅仅凭借自己那错误的理解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压根无法理解这些东西,又何谈让他们来帮助你走出来呢?我得到反馈最多的是:你没有病,大家都有点抑郁焦虑,有什么心事说出来就好啦;那些精神科的医生大都自己有心理疾病,别去看了,说的不一定对;吃什么药,这种药副作用很大,吃了就停不下来......
所以其实本剧在一定程度上有扫盲的作用,但是同时,如果对这些疾病没有切身体会的人,只会觉得矫情和无趣,甚至会有更大的误解。
剧中精神科医生对心理科医生孙树说的话就可以看出,重度抑郁住院治疗,出院后社会会让病人孤立无援,康复的几率很小或者说复发的几率很大。就算是专业医生,也对精神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所以引起社会关注的道路依然很远。
精神科和心理医生都有病:关于这个说法,剧中也在灌输这个思想,只有经历过得人才能身体体会,也就是产生共情,然后帮助患者走出来。而且医生本身也是人,也会生病,只不过能用专业知识自己治愈,而且还能帮助他人。我接触的医生中有两个都非常暴躁,让我觉得我去医院就是一个错误,走出诊室我就开始哭,所以我觉得医生的自我成长和素养真的很重要,他们得能撑得住我们那些负面的、黑暗的情绪。
林教授说,抑郁症是一件极其损耗心力的疾病,不仅对于患者本身,而且对于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是。没错,看到颜书仁后面的样子应该能够体会,如果不能治愈,真的很可怕的。我感觉自己就像抱着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身边的人,等你意识到之后,那种心理的愧疚和歉意会吞没你,让你更加不想和他们接触,宁愿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我完全能够体会颜书仁当时离开孙树和后面的离开自我治疗,我宁愿自己遍体鳞伤,我也不愿意消耗所爱之人的精力和心力,虽然这就是错误的做法,但是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我可能很难做到接受对方的陪伴和照料,因为我怕我总会消磨掉他们所有的耐心,然后带着伤离我而去,如果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也会被我带人这个圈子,我怕,所以我宁愿躲在这个黑洞里。
演员的演技很在线了,大多数演员都很棒,窦骁演得让我以为他真的病了。就是女主有的时候好像专业知识不在线,但是也可能是自己知道的太少,遇见的医生也不够多,毕竟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不是专业人员。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病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快治愈的,而且你很难保证自己什么时候复发。我还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得病,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好,吃着药的时候也会爆发,如果好了之后再复发怎么办,我好像忽然被宣告失去了拥有爱人和爱人的权利一样,很害怕,就想逃离,不想给所爱之人带来麻烦。我知道,我还没有好,所以这些情绪和想法不能当真,我出现了这些想法,但是我不当真,因为我生病了,我不能控制他们出现,但是我也不要做过多的思考。
整体来说,很良心的剧,当然槽点也是有的,但是怎么样让观众真正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害怕,心理知识和疾病的科普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给自己一点能量吧,或者多学习心理学,能够早日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