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欢《京城81号》第一部的,所以第二部一出来,趁着周末赶紧去尝个鲜~演技和特效当然没得说,妥妥的与时俱进,青出于蓝,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真的是为赋新片强说恐怖,恐怖元素并不贴合剧情,甚至幼稚的可笑。大约是为了发扬上一部的前世今生梗,这部戏穿插着许多往事,但是总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有好几个元素我都很喜欢,那个萌萌哒的小妹妹,婴尸案,民国风,以及那个变态的太平间医生。看电影的
我是很喜欢《京城81号》第一部的,所以第二部一出来,趁着周末赶紧去尝个鲜~演技和特效当然没得说,妥妥的与时俱进,青出于蓝,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真的是为赋新片强说恐怖,恐怖元素并不贴合剧情,甚至幼稚的可笑。大约是为了发扬上一部的前世今生梗,这部戏穿插着许多往事,但是总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有好几个元素我都很喜欢,那个萌萌哒的小妹妹,婴尸案,民国风,以及那个变态的太平间医生。看电影的时候我自己在猜测剧情,自己给圆了一个故事,其实现在想想,说不定更有意思些。
话说在医院有一个很孤僻的医生,在天平间工作,大家都很避讳他,除了贺医生。他爱贺医生,那种爱,是心底有一团小小火焰,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生怕一个不小心,风吹灭了;可又不敢放任,只怕星星之火撩起原来让人知晓。他一直默默祝福她,直到他发现贺医生和她的丈夫感情疏离。他想--机会终于来了。
他找到了瑶瑶,一个爱慕宋腾的女孩,也就是当年的金翠。他们设下了一个局,邀请贺医生住进了81号。(非要迎合广电口味的话,或许是下了点什么迷幻药,这个情节处理是上一部的,我觉得上一部虽然鬼扯,但是比沼气合理多啦。)81号像是一把钥匙,冥冥中打开了贺医生前世的记忆。
上一世,他的丈夫鹜生迫于压力娶了金翠,让紐梦鹤成了平妻而大受打压。她的丈夫懦弱,护不了她,她也一直没有孩子,寂寞与不安笼罩着她。府里有一个王医生(下一世还是个医生,哈哈)爱慕于她,为了让她开心,用了伤天害理的杀婴之法让紐梦鹤强行有孕。最后,她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女儿(很漂亮的小姑娘,好可爱的小萝莉啊,红衣服美美哒)。
可是几年后,金翠也有孕了,如果她生下儿子,那纽梦鹤和女儿的命运又将如何?她很害怕,但是杀婴得女太过丧尽天良,这些年她也是活在良心的谴责中,所以她不想做什么了。不料,杀婴之事却被揭开,原来,金翠早就知道此事,就等自己有孕后给予紐梦鹤迎头一击,不然紐梦鹤的孩子就归她所有。一切都是她和王医生的计划。
在民愤和军阀压力下,张鹜生不得已处死了紐梦鹤,不久后,女儿也在金翠的指示,老太太的默许下锁在地下室活活饿死。王医生对紐梦鹤的情意从没有变过,他至是爱而不得,索性毁了他爱的人。于是他为了复仇,暗害了金翠肚子里的孩子。最后的最后,他在紐梦鹤的坟前自杀身亡。张鹜生恨自己的懦弱害死妻女,从此励精图治,将军阀杀得片甲不留。而紐梦鹤则化身怨鬼,屠尽整座帅府,当然,包括她深爱的张鹜生。
因果循环,这一世他们再次相遇,一样的失去孩子,一样的小三插足,一样的爱慕医生,却不知故事如何变化?
欢迎接龙,哈哈哈……
《龙在边缘》这个电影重看了一遍,发现第二次看评分要远高于第一遍,而且脱离道德评述,第一遍看非常不喜欢的反派人物都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个故事非常棒,带有相当强的讨论伸展性,里面的人物大多都很立得住,不仅仅是展现人心人性和选择,还寓意了社群-政治的代际传递问题。
电影里面有这样几个主题点大概列一下,这里说的不在于具体的人物和故事
《龙在边缘》这个电影重看了一遍,发现第二次看评分要远高于第一遍,而且脱离道德评述,第一遍看非常不喜欢的反派人物都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个故事非常棒,带有相当强的讨论伸展性,里面的人物大多都很立得住,不仅仅是展现人心人性和选择,还寓意了社群-政治的代际传递问题。
电影里面有这样几个主题点大概列一下,这里说的不在于具体的人物和故事,很多影评都是概括这个故事这个人物如何如何,比较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人物和故事折射背后的叙事和反思。
大量探讨 人心人性关于不平等的主题(一个是社团权力方面,一个是物质消费方面) ,有的人能够接受,有的人是对此无感,有的人是积极地在对抗,没错 在积极对抗不平等这块 飞龙哥和他兄弟的儿子 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对抗的方式和环境不同。
关于第一遍非常反感的所谓警方反派,再看则持有了不太道德化的评述。现实秩序恰恰是需要这样的警方反派,一方面不断监视怀疑 古天乐饰演的卧底,因为这种卧底很可能被策反 ,变成真正的古惑仔,一方面面对谭雅文饰演的真正心狠手辣又无比精明的那种黑社会,缺少意志坚决的力量是不可能与之较量的 。
第二遍又重复思考了电影大反派 谭饰演的那个力图借爹上位的人物,更深化了一些。大体上从一个角度说这个电影 的反派很套路化,无非就是走了一点童年阴影,飞龙哥小时候太父权管教他,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嘛 ,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重点。
重点其实是类似柏拉图《理想国》当中展现的政治秩序在代际传递当中的向下滑落问题,飞龙哥跟豹哥(即电影反派,谭耀文饰演的角色)还是一种 相对贵族式(类似看重荣耀的看重义气)的古惑仔,而豹哥的儿子看重的却不是义气,在他跟豹哥(其父)在医院当中的对白展现出来。豹哥没有问题,他儿子的观点本身也没有大问题(从描述性的事实层面)。
所以电影这边的故事大线,更重要指向的是 组织——黑社会或古惑仔们的问题,曾经的leader飞龙哥要转型洗白,掌舵的豹哥 被人砍成重伤 社团也没给一个公义,究竟其子 是否要follow父亲当年的那一套处事办法,是要紧的问题。
注意:这里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古惑仔 立志于成为头头的古惑仔 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时代不一样了……
古天乐饰演的那个角色,主要还是一个叙事者视角,方便把两边的故事都讲完和讲精彩,飞龙哥两面不讨好,到底是为什么?
剧中还有一个不讨好的角色,那就是 惹事的干兄弟 ,这个角色也可以说非常套路化,倒不是在中国文学传统当中,反倒是在英国文学这种,这种人是本该不应该存在,或者说他们本该不会变成那样好吃懒做的,不该出现的人物(本该就是街边店普普通通的打工仔,或者是街头混饭的古惑仔),因为某种机运或祖上积德,获得了“德不配位”的待遇,然后,因为这种 德不配位而引发一连串的尴尬或悲剧,这就很是一个故事套路。
第一遍看的时候,主要受《无间道》的影响,关注点侧重在 卧底的努力和道德两难这块,第二遍看完全不太care这块,尽管这个电影确实是走向《无间道》的一部中间形态。第二遍看 可能收到了《黑社会》系列的影响,更注重看到的是 社团的代际交替,黑白两道的角力这块。
另一个主题是 社团中的权力与阴谋问题,这个倒也比较讨论,所有的黑帮类的电影叙事核心在这里,这个片中 反派倒是很有狐狸的智慧,在很多时候他对局面的分析蛮透彻,我倒是比较欣赏甚至惊喜于再看时 发现了反派的这一点 ,他想要飞龙哥所有的一切 (公司、社团和嫂子……)
他的分析透彻,看上去是一种坏人坏坏的东西,但第二遍看恰恰不是,反派非常精到的分析恰恰是揭示了主角飞龙哥 内在的重大问题,无论他在道义上如何的正面,在更大的政治-力量格局当中,他是属于“背叛者”,或者说是“转型期”,飞龙哥 其母的寿宴被其他道上的人 给挑衅,也绝不只是仅仅是反派就是坏,更多的还是 在政治-力量格局当中,一方贸然背叛过去的阵营,贸然抽离掉原来赋予其力量(尽管在某些社会主流不认可),必然面临的困境。
电影中飞龙哥 的反杀似乎是一定程度解决了剧情矛盾,但无论在剧情中的他之后如何面对社团,还有现实中往往他可能真的就被击毙,这都是非常好的故事。
有点饿,吃点东西再更新影评 ……
1、之前戏剧节戏票预售的时候看了一圈剧目简介,感觉对今年的戏剧都没太大兴趣,就单抢了一张赖声川赖导的《曾经如是》。莲花池舞台,六个半小时的时长,隐隐一副堪与《如梦之梦》相媲美的架势。可能是期待拉得过高,进剧场一看到舞台,首先的感受就是比想象中小了很多,外围一圈环形的宽度只有两米左右,中间一条横贯的通道宽度只有一米不到。好处自然也有,就是舞台外侧的座位也没有视觉死角,每个角落都能看到。2、这部
1、之前戏剧节戏票预售的时候看了一圈剧目简介,感觉对今年的戏剧都没太大兴趣,就单抢了一张赖声川赖导的《曾经如是》。莲花池舞台,六个半小时的时长,隐隐一副堪与《如梦之梦》相媲美的架势。可能是期待拉得过高,进剧场一看到舞台,首先的感受就是比想象中小了很多,外围一圈环形的宽度只有两米左右,中间一条横贯的通道宽度只有一米不到。好处自然也有,就是舞台外侧的座位也没有视觉死角,每个角落都能看到。2、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在近段时间里意外增加了很多话题性。有演唱会上刚遭遇事故的张杰;有万众瞩目的新剧刚遭遇扑街的郝蕾;有在米未新综《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刚完成口碑收割的宗俊涛、杨雨光等等。3、剧中间有两次中场休息,剧情也正好分三段。第一段,是一座云南村寨里的日常,这里有歌手丈夫出轨的面店女主人雪莲,有各自拥有不同异能的藏民兄弟多吉、扎西,有为买一条狗被骗得倾家荡产的牧民大强,有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好朋友天琴、彩云……每个人的故事线徐徐展开,然后却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迎来转折;第二段,是地震的幸存者们在命运的拨弄下,陆续都来到了美国纽约,在这座人来人往的国际大都市,他们各自遭受着来自现代文明,以及相伴而生的现代病,乃至罪恶的冲击,心未安、身未定,命运却又在“911”恐怖袭击中再次转折;第三段,再度幸存下来的人们踏上了寻找“净土”的旅程,他们来到位于印度的一片冰川雪山,并最终在一场雪崩中走向不同的人生结局。4、在这部剧中,很遗憾地感受到藏传佛教思想,对赖导的创作所造成的局限。赖导似乎越来越沉浸在对“时间”“偶然”“命运”“无常”等宏大命题概念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玩味中,而逐渐丧失了对人物刻画的耐心。雪莲的隐忍、多吉的纯洁、大强的幽默都显得非常符号化,让人很难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去与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共情。对“太多的概念与过度的理性阻碍了我们的感受”这点的讨论也有种宗教化的媚俗,假信假感受的都在雪崩中死了,多吉真信仰真感受,最终就找到了净土,这种寡淡的宗教说教实在是看得人内心毫无波澜。5、先前对赖导的创作方式有过一定了解,一般是先定一个大概的主题,然后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即兴地填充一些内容,赖导再从大方向上去做筛选调整。这种“众创”模式,初听闻时感觉似乎足够新潮,能够群策群力激发创意,但在《曾经如是》这部作品中也暴露出其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这种即兴模块的拼接很容易造成局部与整体的割裂感。剧中不少对话的节奏也让人有些不舒服,常常戛然而止,然后生硬地过渡到下一个话题。甚至可以说,全剧六个半小时的时长其实也是一种统筹失败的结果。6、剧里还是有一些很不错的台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扎西在电视访谈节目上公开声称自己与动物对话的异能是假的后,开始抨击主持人及其节目,其中有一句大意是说:“人们本该直面生活的空白,去把它们填满,但你们却拼命地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另一句大意是:“过去已经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更多的事情不得不发生。”
如果拍一部反战为主旨的影片,但并不正面去谈战争,对于战争的伤痛是以外围边界的事件来轻轻触及,但绝不亲手揭开,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感觉到痛?如果能,会有多痛?
把沉重轻说是个问题
这是我
如果拍一部反战为主旨的影片,但并不正面去谈战争,对于战争的伤痛是以外围边界的事件来轻轻触及,但绝不亲手揭开,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感觉到痛?如果能,会有多痛?
把沉重轻说是个问题
这是我看完以中国母亲寻找失联的养女——日本遗孤为故事的《又见奈良》后想到的问题。这问题萦绕着我这么个闲人,无聊之际,还重看了一遍《清凉寺的钟声》,一部由谢晋导演拍摄于1991年,讲述日本遗孤在中国北方农村艰难长大,成年后以僧人身份访问日本,与生母相遇告别的故事。它或可作为《又见奈良》的补余,供人们脑补影片没有展现的生活:一个日本孩子怎样在异国被收养长大/一对中国父母怎样养育他们收养的日本孩子。另有一部同样展现这个过程的中日合拍电视剧《大地之子》(1995年),当年也一样轰动两国,成为一时热题。这两部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影视剧,都把时间跨度从1945年日本战败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非常完整地展现日本遗孤在中国土地上是怎样一年一年,随新中国这个大时代长大成人的。那些个细碎重复的生活,喂养下去的一口又一口,一个婴儿变成了老人……
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好人总是战胜坏人,正义总是战胜邪恶,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四,好人总是羸的一方,细节不必深究,这不是一部成人童话是什么?
只是到了本季尾,这个童话破碎了,粉丝的心碎了
完全没必要无厘头地让博士去死,只是无耻地为第三季留个悬念?尽管粉丝们哭着在剧组的推下恳求不要让博士死,
不同于雪诺,粉丝们并没有爱上他,那是个悬念。而粉丝们爱这一对,所以,
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好人总是战胜坏人,正义总是战胜邪恶,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四,好人总是羸的一方,细节不必深究,这不是一部成人童话是什么?
只是到了本季尾,这个童话破碎了,粉丝的心碎了
完全没必要无厘头地让博士去死,只是无耻地为第三季留个悬念?尽管粉丝们哭着在剧组的推下恳求不要让博士死,
不同于雪诺,粉丝们并没有爱上他,那是个悬念。而粉丝们爱这一对,所以,这不止叫悬念,这粉碎了粉丝们的心。
像她跟尼尔斯所说,她其实是孤独的,所以当他温和地看着她说:you didnt have nothing to prove 时,就触动了她的心。
她是低调温柔的女子,她总是在他面前露出本性,她只是在专业方面强势和坚韧,她那么迅速地找到原始菌株的背后是她在专业上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力,要知道非典可是在10多年后才找到原始携带者啊,要从上百万种动物里找出来殊为不易
那一个镜头,巴尔的摩,他站在实验室的玻璃推拉门外,注视着她,眼里都是骄傲、欣赏、爱,那样的眼神,甚至他都没有那样看过他的老婆,博士才是他真正的灵魂伴侣。 他和他的老婆只是平凡的恋爱结婚,如果没有这场瘟疫,他们也能幸福的一生,但是这场瘟疫来了,他遇到了她,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
她和他都是几近完美的好人,惟其经过阅历,才知道聪明而有高尚品格的好人是世间的珍宝,所以为何粉丝如此地爱这一对,觉得他们对视时无比美好。
英雄和科学家没有永远幸福地在一起,编剧把她处理成他几段感情中的一段而已,这,不合逻辑
(文/杨时旸)
两年前的《杰出公民》让无数影迷惊叹不已,一个虚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归乡故事,虚实相生、幻影重重,充满对人心深渊的探底,满篇都是幽默又尖锐的讽刺,更有趣的是它四连拨千斤的处理方式,不断反转,让人们不知道是谁玩弄了谁。《杰出公民》的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交出了新作《我的杰作》,一部从内部气质到外部形态都与前作类似的电影,依旧有着放松又精准的表演,金句迭出的台词以及接连
(文/杨时旸)
两年前的《杰出公民》让无数影迷惊叹不已,一个虚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归乡故事,虚实相生、幻影重重,充满对人心深渊的探底,满篇都是幽默又尖锐的讽刺,更有趣的是它四连拨千斤的处理方式,不断反转,让人们不知道是谁玩弄了谁。《杰出公民》的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交出了新作《我的杰作》,一部从内部气质到外部形态都与前作类似的电影,依旧有着放松又精准的表演,金句迭出的台词以及接连不断的反转。
这一次,导演依然聚焦知识分子,上一次是作家,这一次是画家,或许,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是独特的群体,易于作为代理人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真诚的、虚妄的、肉身的、形而上的,一切一切,这个群体既潜藏于普罗大众,又因为他们独特的工作和思考模式而明显地区别于大多数人。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他们作为角色,都很易于被“使用”。与《杰出公民》中功成名就的诺奖得主不同,《我的杰作》中的画家伦佐纳维尔贫困潦倒,性格乖张,愤世嫉俗,他的经纪人阿图罗斯尔瓦是一个成功圆滑的画廊主人,他们是多年的朋友,在画家短暂的早年成功之后,迅速过气,新买主们更青睐于那些概念性的当代艺术,而对于伦佐纳维尔缺乏变化的朴素作品兴趣寥寥。不得志让原本就古怪的画家更变本加厉,在一次次把事情搞砸之后,两个男人几乎闹翻。这个当口,画家遭遇了一场车祸,住进医院,醒来时几乎忘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份,老朋友阿图罗斯尔瓦不计前嫌赶来照看,之后,一切走向了奇怪的方向。
这个故事以画家遭遇车祸为中点折成两段,前一半像是导演让那个性格乖戾的画家代替自己嘲讽了当代艺术圈的一切可笑和粗鄙,后一半却突然变得清奇,悬念被迅速堆积起来,从这开始,人们会渐渐看到越来越多的《杰出公民》的影子和手法,那些真实和假象互为表里的桥段,那些明明知道一切都终将反转但就是看起来依然不疾不徐的铺排,真是和前作异曲同工。当然,这个鬼才导演是不会满足于只写一些对于艺术圈、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嘲弄和白眼的,他始终想努力写出一些人心深处的暗流和暗礁。上一个故事里,那些暗箭来自于故乡的发小和老友,作家是承受者,而这一次,却调转了过来,画家变成了发起攻击的人。
那些影迷们熟悉的、一直盼望的反转就此展开,最初,人们以为这故事想写贪婪,关于一个画廊老板利用多年的友情窃取已故画家的作品发横财的故事,很快,这就被打破,曾经意外进入画家生活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正义使者,搅乱一切,所以,观众又会以为这故事关乎正义终将战胜不义,但最终却发现,仍然不对,死亡不过是一场合谋,画家和画廊老板联手欺骗整个世界。
从外部去看,这无非是一场涉及欺诈和贪婪的故事,但实际上,在内里,这有着更加复杂的况味,它写出了一种精神消亡史。最初,画家代表着一种反抗力量,他坚持自己那种古老的风格,嘲笑一切向当代艺术转型的作品和作者,他拿着枪大步流星踏进画廊,朝着自己的画作开枪,然后气愤地说,“现在它现代了,你可以卖了。”这嘲讽准确又有力度。但后来呢?这样一个老头,却开始躲在郊外的一桩童话般的小屋里,做起了欺诈的生意,在被曾经崇敬自己的年轻人识破之后,还试图为自己编织一套说辞与话术,甚至想对其灭口。从故事设置上讲,它有点虎头蛇尾的遗憾,但从精神意义上说,它写出了一种微妙的状态——当朋克变成奸商,从对抗到顺从再到合谋,从抵抗性的、批判性的、审视性的艺术家态度变成了一种服务型的、合作型的、顺应型的商业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说《杰出公民》写了一种把犹如草船借箭般的收纳暗箭转化成艺术的力道,那么《我的杰作》则写出了一种当下更现实的,精神力量的溃散与湮灭。反抗的人和机制都自动缴械,一个顺从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不错的一部剧,真实地反应了那个年代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特效,美术布景都做得很好。配乐很有特色,用地方方言传达出一代人的悲欢。影调朴素,充满真实感,令人想到山海情、大江大河这样的优质年代剧。现在的年代剧越来越注重摄影、打光、特色这些方面,让整部剧看起来都比较上档次,这是国产剧近几年比较大的一个进步。
村里人一起对抗暴雨洪水那段挺感人的,展现了那个年代和地区特有的以村落和宗族为单位的
不错的一部剧,真实地反应了那个年代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特效,美术布景都做得很好。配乐很有特色,用地方方言传达出一代人的悲欢。影调朴素,充满真实感,令人想到山海情、大江大河这样的优质年代剧。现在的年代剧越来越注重摄影、打光、特色这些方面,让整部剧看起来都比较上档次,这是国产剧近几年比较大的一个进步。
村里人一起对抗暴雨洪水那段挺感人的,展现了那个年代和地区特有的以村落和宗族为单位的团结性。
期待之后的进展。
赶上了疫情,本季只有七集。TGF越来越魔幻,也越来越有趣。
Season Four Episode 1 “The Gang Deals with Alternate Reality”
看这集差不多的时间也看
赶上了疫情,本季只有七集。TGF越来越魔幻,也越来越有趣。
Season Four Episode 1 “The Gang Deals with Alternate Reality”
看这集差不多的时间也看了杨紫琼的新电影《妈的多重宇宙》,戴安显然也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开始看上去好得不像是真的:希拉里当选,女人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好时代里,甚至有角色说“With the presidency, women can do everything they want”,就像现实世界里奥巴马当选后也有人说过“we are in a post-racial America”,天真得一批;北极熊数量增加,雨林得到了保护,甚至癌症都被攻克了。
戴安向Liz和Adrian讲了关于川普的噩梦,Liz问“川普这么胡搞时奥巴马在干什么”,戴安深感受伤地说“他们和网飞签了独家协议(They had an overall deal with Netflix)”。奥巴马每年都列出自己最爱的影视剧,2019年选了三部像电影一般有力的剧,包括《伦敦生活》第二季、《难以置信》和剧版《守望者》(Watchmen);2020年最喜爱的剧有:“Better Call Saul”“The Queen’s Gambit”“I May Destroy You”“The Boys”“The Good Lord Bird”“Devs”“The Last Dance”“Mrs. America”“The Good Place”“City So Real”,总之没有这部TGF哈哈。
接着负面效应慢慢出现:作为驴党的大捐助人,韦恩斯坦还是好莱坞最有势力的人,甚至成了戴安的客户,#MeToo根本不存在,为了下次竞选甚至不可以提。戴安试图自己发起MeToo的话题,结果收到警告,“选民不希望看到女人过于愤怒”。
戴安这种状态让人更担心Kurt的生死存亡,因为第三季结尾的悬念中两人正在被SWAT偷袭。幸好这只是戴安在昏迷状态下的一个梦,类似《穆赫兰道》。讽刺了人们以为换个总统生活就会变美好的幻觉。
Season Four Episode 2 “The Gang Tries to Serve a Subpoena”
大卫-李和Louis Canning都回归了!戴安也从平行世界回到现实,而这个现实似乎更破碎更让人绝望,律所被大公司并购,办公室经常有狗子成群结队跑来跑去。倒是给一家严肃的法律公司加了些活力。戴安和新上司Firth见了面,后者是个喜欢引用禅言禅语的神棍,让戴安负责所有公益诉讼(pro bono,这是一个重要伏笔,戴安的计费工时大大减少,以至于后面公司无法重回独立状态)。
Julius当上了法官,第一个案子就是戴安代理的小生意诉大公司,神秘的Memo 618出现,Julius被吓住了,戴安的案子莫名其妙消失。
大卫-李还是家庭部律师,接了比安卡的离婚案,后者看中了卢卡。这一季这个菜鸟受到重视的桥段还会反复出现:后面的卡门-莫尤被黑帮大佬看中,Marissa得到山寨法官的青睐。
比安卡第一次见卢卡说不知道公司还有黑人律师,可见并购以后的变化有多大。
(卢卡没看过《哈利-波特》!)
Season Four Episode 3 “The Gang Gets a Call from HR”
DNC请律所帮助吸引黑人选民,感觉从《傲骨贤妻》开始,DNC就没带来过什么好事。
Adrian在会议上引用了Vernon Jordan的话“N***ers and Roads”,触发了某些人的神经,招来HR的注意。Vernon Jordan此前在本剧S3E6客串,也曾出现在TGW中。作为黑人也不能讲“N***er”这个词听上去就比较荒诞,然而这是现实中就有过的例子。而律所的黑人对这个问题也是意见不一。对其他问题比如要求赔偿,也是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赔偿是对祖先工作的报酬而自己有权继承祖先的财产,也有人认为白人不能用钱消除罪恶,“As soon as that check clears, white America washes their hands. And I’m telling you, the line will be, Don’t you f---ers ever complain about racism ever again”。
然后大家意识到有白人奸细,休-丹西隆重出场。他与第五季的客串明星Mandy Patinkin形成一对,都与克莱尔-丹尼斯相关。
Season Four Episode 4 “The Gang Is Satirized and Doesn't Like It”
所有主要角色被剧中剧“C**ksuckers In Chains”给讽刺了——倒也不能这么说,Julius的形象就挺正面,唤醒了他内心的小天使,于是接下来他与Memo 618抗争。其他人都被唤醒了心中的恶魔。Liz在自己的恶魔怂恿下,与休-丹西的角色有了浪漫的一段关系,“White boys are so groovy/White boys are so tough/Every time they’re near me, I just can’t enough”哈哈哈哈。
你以为这是甜宠剧?NO!《马卡龙少女》是一部正经的商业题材电视剧,全剧就3个内容:
年中大促——女装节——双11
并不是说没爱情成分,只是感情线占比大约是25%,也许还不到25%,而且这25%是全剧角色的感情戏总和占比,只看男女主的话是不到20%的。
大促之后一集能有2分钟的感情戏就不错了,女装节之后更是0感情线,甚至男二女二都没啥镜头,更别提配角的感情戏
你以为这是甜宠剧?NO!《马卡龙少女》是一部正经的商业题材电视剧,全剧就3个内容:
年中大促——女装节——双11
并不是说没爱情成分,只是感情线占比大约是25%,也许还不到25%,而且这25%是全剧角色的感情戏总和占比,只看男女主的话是不到20%的。
大促之后一集能有2分钟的感情戏就不错了,女装节之后更是0感情线,甚至男二女二都没啥镜头,更别提配角的感情戏了。
要说反派,我代入的是消费者,因此不论是艾姐还是江楚楚,或者是骆氏,唯时尚、菲利斯,哪方势力分到网红电商这块蛋糕对我这个看客来说都没影响,又没违法犯罪,都只是商业竞争抢蛋糕罢了,我看的着实无聊,都快睡着了……
本来点进来就只想看这几个谈恋爱的,包括男二女二也挺有意思,但这只有开局几集的剧情才有……
后面你让我天天看网红带货?阿西吧!我快手上都快看吐了好嘛?
之所以给2星,是因为我觉得这剧的简介封面,包括前几集内容都带诱导性,看着看着就有种被忽悠了的感觉,你会慢慢发现“爱情”只是《马卡龙少女》的小“配菜”而已,全剧的吻戏一只手可数,骆天一又不会撩,江楚楚又各种矜持,这就没戏了……
天工开画卷,苏作见匠心。这句话用来描述苏作的精妙之处,再恰当不过。《天工苏作》,一部定档7月10日上映的纪录片佳作,以宏观角度让观众领略苏作的匠心所在和独特魅力。一提到苏作一词,可能更容易令人联想到苏绣,精美绝伦,一幅两面不重样。没错,苏绣的确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刚好是苏
天工开画卷,苏作见匠心。这句话用来描述苏作的精妙之处,再恰当不过。《天工苏作》,一部定档7月10日上映的纪录片佳作,以宏观角度让观众领略苏作的匠心所在和独特魅力。一提到苏作一词,可能更容易令人联想到苏绣,精美绝伦,一幅两面不重样。没错,苏绣的确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刚好是苏作之一。但其实苏作这一概念所含甚广,苏绣、灯彩、核雕、明式家具、宋锦等等,活脱是生活本生嘛,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如此妙趣横生的佳作,岂能错过?
首发公主号:西瓜味少年,欢迎关注我哦
首发公主号:西瓜味少年,欢迎关注我哦
本来是冲着古装张慧雯来的,可惜了琅琊榜2的女主高光,居然演起这么无聊的烂剧,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打着剧情悬疑片的名头,挂着包拯展昭的牌子,就没好好破过一个案子,天天在里面秀恩爱。人物塑造也是随随便便,毫无立体感,女主傻白甜,男主一脸的爱宠,看得想吐吐不出来,如鲠在喉。真想问问是不是导演没睡醒!
本来是冲着古装张慧雯来的,可惜了琅琊榜2的女主高光,居然演起这么无聊的烂剧,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打着剧情悬疑片的名头,挂着包拯展昭的牌子,就没好好破过一个案子,天天在里面秀恩爱。人物塑造也是随随便便,毫无立体感,女主傻白甜,男主一脸的爱宠,看得想吐吐不出来,如鲠在喉。真想问问是不是导演没睡醒!
oh,shit,I love this movie!
没想到看了这么多电影后,我会沦陷在美式性喜剧里,会吗?
如果说90年代香港电影把无厘头玩得登峰造极的话,那贱到没边的性喜剧是美国佬的专属吗?
我毫不介意把这种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是否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呢?
我想起最近在球场上偶遇的一个朋友。他光着膀子在球场上飞奔,如果那还能算飞奔的话。
oh,shit,I love this movie!
没想到看了这么多电影后,我会沦陷在美式性喜剧里,会吗?
如果说90年代香港电影把无厘头玩得登峰造极的话,那贱到没边的性喜剧是美国佬的专属吗?
我毫不介意把这种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是否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呢?
我想起最近在球场上偶遇的一个朋友。他光着膀子在球场上飞奔,如果那还能算飞奔的话。看着他20岁的热情,30岁的身材,摇着一个水桶腰朝跑道上跑过的妹子打招呼:加油(色)加油(色)!我忽然好羡慕他,还这么有活力啊,他对生活的态度,好比红似火的朝阳。
这部片子的平衡做的很好,警匪片和喜剧片的比重大概是6比4。这样调和挺好的,有点像五花肉,既不会太瘦,也不会太腻。其实要做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并不太容易。我刚刚才看了一部很失望的片子,《绝世高手》。那部片子失败的原因在于拙劣的模仿无厘头,还有他的段子太密集破坏了电影的整体性。那些段子里有许多还比不上庞奇找手指那段。我觉得喜剧需要用正经的表演来演绎,装疯卖傻的演绎不但不好笑,反而会让人觉得很冷。
影片最后一场戏,摇滚乐响起的时候,竟让我看到了90年代拍黑帮系列的三池崇史的影子,那种完全不在乎他人感受,让男性荷尔蒙肆意喷发的做法,正是三池的典型风格。以至于到了贝克帮庞奇捡回手指的时候,我简直怀疑导演是不是看过三池的电影了。
戴克斯·夏普德不但担任导演和编剧,在剧中更有露鸟的大胆演出,看到这么良心的影人,我只能默默地收藏了他。这才是搞电影的啊,而像下水道堵塞涌出的污水一样的国产惊悚片的导演们,肯定是来洗钱的。
最戳我的笑点是贝克对庞奇说的一句话,你每天要去公厕打三次飞机??
1.这个片主线剧情很迷,男主从不喜欢狗到喜欢狗的态度转变莫名其妙,同时主线与副线的代理主人之间的剧情根本串不起来,太生硬了,导致影片剧情部分七零八落,又散又迷。
2.演员除了男主之外,片里任何一条狗都是演技担当。基本全员尬演。导致看的过程中,因为演技的尴尬,都代入不到后期的煽情片段。
3.开头男主拽狗下楼那个片段看的我极度不舒适,也是因为这一点给一星。看了这么多关于狗
1.这个片主线剧情很迷,男主从不喜欢狗到喜欢狗的态度转变莫名其妙,同时主线与副线的代理主人之间的剧情根本串不起来,太生硬了,导致影片剧情部分七零八落,又散又迷。
2.演员除了男主之外,片里任何一条狗都是演技担当。基本全员尬演。导致看的过程中,因为演技的尴尬,都代入不到后期的煽情片段。
3.开头男主拽狗下楼那个片段看的我极度不舒适,也是因为这一点给一星。看了这么多关于狗狗的电影,这个片段是给人感觉最不舒服的一个片段,看到这里立刻给一星。为了达到真实效果,绝对是硬拉着下楼的。不要说我圣母或者说拍片为了效果不得不这么做之类的话,基本所有狗狗电影我都看过,为了电影效果也没有这个镜头让我感觉不舒服。还有一个就是狗狗钻到车底下那个片段,明显是被吓了才钻进去的,因为从表情(鼻子皱起来)可以判断。所以没有受伤或者受虐待有可能,但是一直在被吓一跳肯定也是真的。狗心里想:为了拍个电影莫名其妙一直被吓,好闹心啊
4.如果是为了宣传导盲犬,却根本没有把一条导盲犬培育出来的艰辛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帮助展现出来,明明一条导盲犬训练出来特别难因此也特别珍惜,明明是翻拍的小Q,为什么不学学人家怎么拍的,剧情全都抄下来。非得加点儿原创。
5.最后,宠物类电影绝对不可能完全达到不受伤或者不虐待,那个被抓着脖圈硬拽下楼的镜头真的震惊到我了,估计短期内都会有阴影,不会再愿意看这类电影了。
《金刚川》这部以三个月的“中国速度”造就的命题电影,还是不免沦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豆腐渣工程”,如同电影里那条看起来不甚湍急的河流(以至于魏晨扮演的工兵连长需要向欧豪等人提醒不要渡江,河里有暗流)和那座不符合力学也不呈现任何修桥细节的木桥,声势浩大,不经推敲。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作为主旋律叙事的《金刚川》和作
《金刚川》这部以三个月的“中国速度”造就的命题电影,还是不免沦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豆腐渣工程”,如同电影里那条看起来不甚湍急的河流(以至于魏晨扮演的工兵连长需要向欧豪等人提醒不要渡江,河里有暗流)和那座不符合力学也不呈现任何修桥细节的木桥,声势浩大,不经推敲。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作为主旋律叙事的《金刚川》和作为历史叙事的《金刚川》。
一方面它的确彰显了主流一线创作者加入主旋律电影创作后,能够在叙事技巧、技术奇观和票房号召上为其披上新外衣的本领,成功将政治宣传话语与大众娱乐消遣捆绑,输出统一指定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这个即便有真实依据(金城战役前的造桥修桥事件)的故事里,大量的人物和情节也是虚构出来的。当抗美援朝的真实历史进入这个戏剧性的情境里,又要在当下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节点召唤起集体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认同,它又不得不陷入了某种自我消解的境地。
《金刚川》有四个分段: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三个主要视角:李九霄饰演的步兵刘浩、美国空军希尔、张译饰演的炮兵张飞以及三次重复叙事——从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隔天这一整段特定的战斗时空。
这是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既是一种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为应对完成任务,三个导演采取的讨巧式的创作方法,也在有意与无意间以多重复述达到对讴歌英雄战士、渲染爱国情怀的强调与强化效果。
“多声部复调结构”在电影的叙事结构里并不少见,特别是在悬疑类型里。《金刚川》的这种结构在视角运用上交叉重叠,也实在不够精巧,三个章节似乎更应该各自保持一种主体性与独立性。
比如在第一章“士兵”中,李九霄的步兵视点被分散太多,他应该承担的是类似《1917》英国士兵或《索尔之子》索尔那种近乎占据绝对个体位置的角色功能。张译、吴京组成的高炮班也可以不在第一章与第二章正面出现,甚至可以清除他们面孔的存在,第三章再登场,或许会让这种悬念与分晓的策略更有张力,在结构美学上也更干净利落。
不过通过这种结构形式达到的叙事效果在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因为只有到最后,我们才能知晓这场战场事件的全部面貌,才能知晓所有人的命运与结局。
当李九霄通过望远镜望向桥面上的魏晨和张译,我们是难以察觉的,到了第三章,我们才得以清楚确认他们的关系身份,也才得知此刻的“关磊”吴京已经壮烈牺牲;当高炮班看到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轰炸位置射偏至山林时,我们又得以再度去回忆起第一章里步兵连在山林中经历过的一切;当美军飞行员希尔遭遇炮弹的最后一击时,只有到后一章,才看到张译是如何在断手断脚的情况下拄着拐杖艰难穿过玉米地,到前方炮台向希尔射向最后一弹。
因此,“多声部复调结构”让我们观看了三次战斗的全过程,目睹了四次壮烈的高潮,交代性字幕也一次又一次显现,它看起来是如此笨拙和多此一举,但也让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与英雄战士们的壮烈形象愈加突出,愈加加深我们在观影时的心理印象,“多声部复调结构”成为了一种服务于宏大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化型结构。
罗伯特·罗森斯通在《影像与文字中的历史》中指出:“每一部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单一的、线性的故事,服从一种本质上单一的阐释,从而将过去压缩进一个封闭的世界。这种叙事策略很显然否定了历史的抉择,摒除了动机或起因的复杂性,并且消除了历史世界中所有的微妙之处。”《金刚川》的“多声部复调结构”最终也归于一种单一、精确的叙事目的:它没有敞开更广阔的探讨空间,只有一个进入历史的视角、一条引导大众情绪反应的路径。
在面临如何阐释历史与构建认同的问题时,《金刚川》如同《我和我的祖国》的处理方式,都以集体的仪式化场景作为精神召唤的机制:《金刚川》结尾,志愿军战士一同冲过“人桥”,镜头逐渐过渡定点到一座象征性的英雄纪念碑;《我和我的祖国》的每个单元也以历史节点的重要时刻作为结尾,如开国大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阅兵仪式等,最终是为了触发集体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
从复调结构落点到集体仪式,《金刚川》利用这套叙事策略,相当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影像宣传的任务。这里的场面调度成为一种政治话语的调度,这里塑造的英雄图像也成为一幅宣传活动的绘画:镜头定格了烧焦的刘浩与张飞如英雄雕塑般的躯体,遍布硝烟的战场变成祭坛,促使我们再度去崇拜、缅怀英雄。
这两个英雄战士延续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电影的英雄人物脉络,但复调结构使得这两个人物厚度单薄许多,尤其是李九霄饰演的刘浩,他与通讯女兵暧昧不明的情感线索,刻意到似乎是为了补充构建完整人物所硬塞的手笔,抑或是为了呼应、平衡张译与吴京之间篇幅过重的师徒情与兄弟情。
刘浩目睹了连长与通讯员女兵的牺牲,张飞目睹了吴磊的牺牲,然后志愿军战士小胡又目睹了刘浩的牺牲,史密斯目睹了同伴希尔的死亡,并以上帝视角见证了这场战斗的全景与“人桥”的存在。群像的视点一步步承接落点交棒到小胡和史密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成为这段“历史存在”的最终见证者与记录者,同时以现在的“画外音”出场叙述过去。
同样电影也非常粗暴地把两个美国空军飞行员拆分成两种绝对立场。比起用“西部牛仔”、用疯狂的“施暴者”形象来脸谱化希尔,通过这场战斗对和平获得某种自省意识的史密斯其实也是更严重的脸谱化设计,这是用“我”的臆断去捏造“他者”的战场话语,去替代“他者”的战场位置,比如《敦刻尔克》就没有出现任何德军的内部视角,采取这种相当浅薄层面的平衡策略。
《南京!南京!》的焦点是一个不主动加害、观望屠杀而充满负罪感的日本士兵,《金陵十三钗》也聚焦一个从酒鬼转变为救助中国人的美国神父,《八佰》则要借助隔岸的观众与上空飞艇的外国人视角来补充诠释整场四行仓库战役,好像国产战争片一定都要通过一个满足自我想象的外部视角才能完成对内部历史的书写与分析。
《金刚川》也如同“我和我的”系列等新式主旋律电影,用微观史学的模式,用生动且深刻的事件案例去重述或提喻宏大历史,借用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话:“在微观历史中,电影可以展示——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推测——过去如何被体验并且发生出来,以及其中重要力量和重要事件严谨的在地体验和细节。”遗憾的是,《金刚川》最终还是无法提供确切的路径让我们进入70年前的朝鲜战地,让我们理解1953年这场战斗的深层肌理与内在意义,我们无法清晰看到历史的真正脉络与英雄的真正在场,从而体认这份胜利,思考这份胜利。
《八佰》里有面对四行仓库战役采取不同态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仓库内部的战士到隔岸观火的百姓,以形成不同意识形态交杂的场域与复杂人性的变奏,那些无名英雄甚至不是被一股纯粹的爱国主义所感化。《集结号》还有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还有谷子地为揭开“集结号是否吹响”这一悬念的苦苦追寻,它还是试图去厘清与探索历史真相的,不管以何种方式。
《金刚川》则以历史改编的名义,以战场的戏台魅力,让折射出来的这一场抗美援朝战争面貌愈发显得模糊 不清,在银幕上成为一种专断的、自我抑制的空洞的能指。
肯定有一部分观众在这一场虚构中得到了享受与高潮,在这一场虚构中获得了认同与感召,当战场奇观取代了思辨,当英雄神话取代了历史的完整真相,当单一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复杂交错的现实,这种书写历史的方式必定无法征服所有人。
《金刚川》好比是退回到“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退回到冷战思维的创作逻辑。它就是当下特定时期的宣传产物,在官方指定的语境里,准确答题,在战争电影的范畴里,早已偏离。
原载于【深焦DeepFocus】
从开拍时就关注了《精英律师》,又看到收视保障靳东作为出品人和领衔主演,还有一众好演员的加入,关注到现在,觉得真是一部用心之作。真实推荐,不昧良心!
总体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都市律政职场剧。行业剧不好拍,但这部剧的主创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从近千个结案的真实案件中寻找创作的素材,精心选择适合以影视剧方式呈现的、关照当下社会现实的法律案例作为本剧的骨架,然后加入一些职场、人际、人性和情感的
从开拍时就关注了《精英律师》,又看到收视保障靳东作为出品人和领衔主演,还有一众好演员的加入,关注到现在,觉得真是一部用心之作。真实推荐,不昧良心!
总体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都市律政职场剧。行业剧不好拍,但这部剧的主创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从近千个结案的真实案件中寻找创作的素材,精心选择适合以影视剧方式呈现的、关照当下社会现实的法律案例作为本剧的骨架,然后加入一些职场、人际、人性和情感的元素来丰富剧情。编剧、导演、演员都是真有本事的,也使用了心的。
《精英律师》采用的是单元剧的形式,用一个个贴近社会现实的案例推动剧情,展现了法律人专业理性、守护公平正义的一面,同时也传达了“善律者不诉”的理念,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特质。
这样的剧情结构,也决定了剧中有大量只会一个案件中出现的群像角色,虽然他们镜头不多,但是很重要。靳东也真是厉害,人缘也真的过硬,邀请了50多位圈中好友客串,这些人都是在其它作品中可以担任主角的实力派。有这么多演技大咖的加持,作品确实流畅、自然,尽管有大量的法律术语台词,演员们表现得也非常好。
剧里的主角罗槟与合作伙伴何赛,搞笑又相爱相杀;女主是“学霸”律师助理,没有那些无聊的无脑小白人设;还有才貌俱佳的专业秘书;隔壁律所的竞争对手竟然之前是罗槟的徒弟……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扎实而有料,大家可以在剧情引起讨论和争议的同时,冷静想一想,每个人物真的是很好地代表了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折射了多样的性格和人生。
总之从电视剧的专业角度,有一说一,靳东在最近的几部作品里,不论是作为出品人,还是主演,确实很有水准,收视率也是实实在在的不掺水儿~电视剧资源也是目前顶尖的,合作伙伴和资本也很看好他。
估计有人又在diss“精英”人设,但本剧重在“律师”,不在“精英”。靳东采访时也说了,希望告诉大家,赢得了官司,不一定是精英律师,真正的精英应当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的同时也有着可贵的善良和温暖,是有温度的专业人士。
再说了,靳东塑造角色,身上有他的明显气质,但观众不会出戏,演技也不浮夸,反正我看剧被完完全全带入了,很多细微之处,他处理得云淡风轻但充满细节,台词也特别好。
说很多了,扯远啦~总结一下,是部众多优秀演员加持的倾心之作,值得你看!
全程是激动的、感慨的、奋勇的、泪目的!祖国脱贫攻坚战铸造了一批新时代的战士!驻村大学生**为了脱贫任务,放弃了自己的出国读博机会;女性**的坚韧和拼搏,带病坚守在岗位,父亲临终不在身旁;乡副**拼搏在扶贫一线,自己掏腰包垫付村亏损项目,离婚、儿子的不解到理解,太多的感人故事了!“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有多少伟大的付出才能成就今天!可能枯燥的故事,却被镜头下刻画的感人生动!大赞!太容易
全程是激动的、感慨的、奋勇的、泪目的!祖国脱贫攻坚战铸造了一批新时代的战士!驻村大学生**为了脱贫任务,放弃了自己的出国读博机会;女性**的坚韧和拼搏,带病坚守在岗位,父亲临终不在身旁;乡副**拼搏在扶贫一线,自己掏腰包垫付村亏损项目,离婚、儿子的不解到理解,太多的感人故事了!“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背后有多少伟大的付出才能成就今天!可能枯燥的故事,却被镜头下刻画的感人生动!大赞!太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大作!满分!这部农村扶贫类的故事片非常感人,我极力推荐大家都去影院现场观看!
Bon alors,以后观众看到我写的剧评标题打有“主观性”几个字可以不用点进来,因为对你们入坑剧集的帮助作用不大,纯粹是我主观所想。想到啥就写啥,c'est tout!
这剧吧,还是典型的Harlan Coben模式,我是去年入坑他的作品的,也就是剧集,看了他的《The Five》、《The Woods》、《无罪
Bon alors,以后观众看到我写的剧评标题打有“主观性”几个字可以不用点进来,因为对你们入坑剧集的帮助作用不大,纯粹是我主观所想。想到啥就写啥,c'est tout!
这剧吧,还是典型的Harlan Coben模式,我是去年入坑他的作品的,也就是剧集,看了他的《The Five》、《The Woods》、《无罪之最》、《Safe》、《陌生人》、《一去不返》,现在到这部。就目前看完他改编以及他主创的剧集来说,我暂时没了当初想入坑他小说的冲动。
他的剧集吧,叙事模式都很简单,观众多看几部都能破解他的模式了,一桩或者几桩陈年旧案,某个失踪的人突然出现,或者某个人突然失踪了,引发一连串凶杀案。而这个人的失踪跟几十年前的旧案有关。大体模式就这样。你要说其内核有啥立意或者深度,pardon,这个真没有,但是他的作品,悬念和氛围感是塑造的比较好的,That's all,nothing else!
没有入坑他小说的欲望,倒不是说失望,只是目前英????剧的大方向被我调整严控了。今年是我看英????剧的第4年,英剧数量是排第一的,这种情况就冲击到我正在和网飞打的全球战略,就拿韩????剧来说,去年一部我想看的韩????剧我都没办法调出时间来入坑(拍太长),我曾经想把看英剧的模式用在其他国家剧集上,但发现这种操作行不通,因为英剧的产业链已经完善了,拍的大多数都是都是迷你剧,入坑快,看的也快,通常你刚反应过来这部剧是烂剧的时候,就发现马上就大结局了,就我入坑的英剧来说,最短的只有2集,最长的是12集。结果久而久之,我看的英剧数量排在了第一名,鉴于这种情况,只能对看英剧的门槛设限制,以后像《Stay Close》这种剧会减少投入兵力部署。
还有始终觉得Harlan的作品不适合被移植到非英美国家,容易引起水土不服,以后的作品干脆保持待在英国????和美国????方便创作。
《Stay Close》这剧吧,流畅性还是做的比较好的,Harlan Coben的作品向来流畅性和悬念感做的很好。但问题也在这,如果他的作品纯粹只是因为悬念和流畅性好而沦为打发时间的作品,那可能就能解释为何我暂时没了想入坑他小说的欲望,毕竟模式都破解了。而且全球灾难时期,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又一年过去了,看着这部英????剧故事的时间发生在去年4月份,看剧的时候我就在想去年4月份和20年4月份我都在干什么,一想就觉得浪费时间是一件可耻的事。这部剧上映的时间也故意卡在12.31这天。就拿来作为调整2022年全球战略的开始吧。
要说BUG那肯定也有,就比如剧中杀手进警察局杀警察这种剧情就足够观众吐槽了。
So,今年除了调整英????剧的大方向外,其他国家的剧集(除了法????剧)也严格设置门槛。
Clear.Mark!现在撤回法国????本土!
剧情/犯罪/悬疑/小说改编,无评分,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分级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