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65914
  • 评欣而论
    2019/1/15 19:16:24
    水深火热中的韩国人民是如何自救的。

    2018年,喜剧奇幻电影《奇妙幽灵 | ??? ???

    虽然是冲着 马东锡 的热度来的吧,从《釜山行》以后真的是出演了不少的电影,这个内心柔软的硬汉形象真的很讨喜,后面的《与神同行》也不错的说。但是这个

    2018年,喜剧奇幻电影《奇妙幽灵 | ??? ???

    虽然是冲着 马东锡 的热度来的吧,从《釜山行》以后真的是出演了不少的电影,这个内心柔软的硬汉形象真的很讨喜,后面的《与神同行》也不错的说。但是这个电影里的表现一般般吧。

    表演的看点上不如那一对儿小夫妻,还有那个可爱的娃,剧情比较俗套,套路简单,一本道的剧情,基本都可以预见到了。

    -------有剧透了-----

    其实电影总结起来就是那么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或者说帮人就是帮己,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啦,突然想起了一部印度电影,不过已经忘记名字了。

    找了半天居然叫《 黑帮大佬和平梦 Lage Raho Munna Bhai 》 汗了,我当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言归正传,这个电影没什么亮点,倒是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韩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啊。社会这么不稳定吗?蛇鼠一窝横行霸道,满街医院追杀确实有点夸张了。

    大叔的打戏好少啊。。非常可惜了。

    -------我是幽灵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6/10分),水深火热中的韩国人民是如何自救的。

    【详细】
    9897699
  • kikaki
    2014/5/21 20:57:25
    海滩:天堂的外皮,腐臭的内核
    天堂的存在本身,就会伴随惨重的代价。
    主角richard初入这片海滩时,并未察觉到这点,只感受到新鲜的喜悦。这里是背包客的天堂,这里简直就如同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人人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有着平静、自由又放纵的生活。有美到令人窒息的风景,也有各色各地性格迥异的朋友交谈玩闹。
    但深入天堂,融入了那里的团体之时,便会逐渐丧失自我。目睹christo的惨剧时,主角还并没醒悟,而是与sal和其他
    天堂的存在本身,就会伴随惨重的代价。
    主角richard初入这片海滩时,并未察觉到这点,只感受到新鲜的喜悦。这里是背包客的天堂,这里简直就如同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人人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有着平静、自由又放纵的生活。有美到令人窒息的风景,也有各色各地性格迥异的朋友交谈玩闹。
    但深入天堂,融入了那里的团体之时,便会逐渐丧失自我。目睹christo的惨剧时,主角还并没醒悟,而是与sal和其他人一样沉迷于构建完美的生活,但是观影的我们已经渐渐对欢愉的表面之下的冷酷无情产生排斥。方得主角自己遭类似独裁者的sal迁怒背叛并遭群体排挤时,才开始意识到其中人类丑恶行径的恶心之处。
    他把自己关在一个远离人群的环境里,在丛林里体验真实的掌机游戏,向危险的大麻种植者丢石头,玩弄他们的枪和头巾,构建着自己脑内的激烈冒险游戏。发现苦行僧般的姿态自杀的daffy的场景一遍一遍地在他脑内回放、变幻,他想象着自己与抑郁发疯的daffy有讲不完的话,有说不清的共鸣,而代表着群体的keaty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些迷幻的镜头表演、对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捕捉都十分出彩且真实。
    最终两拨人相遇了。一边是主角richard自己埋下的祸根,被他引来又想极力赶走的sammy一伙人,也是主角负罪感的根源。一边是杀人不眨眼的、曾被主角一伙人侥幸逃脱的大麻看守者。杀戮爆发、四溅的血染上了主角悔恨的脸,也永远染在了虚伪的天堂上。天堂美好的表面被彻底击碎,主角也终于从半疯状态中惊醒,赶忙回到海滩上。告诉了忠实的法国朋友etienne和francoise后,又亲手解脱了已注定死亡且被众人彻底抛弃的christo。可惜为时已晚,拿到地图后恼羞成怒的农夫们来到了海滩,用枪威胁着所有人离开。甘愿为乌托邦而牺牲所有的sal再次毫不犹豫地卖了主角,头领让sal击毙主角来换取居留权。主角很聪明地喊出了这个天堂的血腥,并警告sal的行为只会把众人都不愿接受的残酷代价无情地公开展示出来,但是sal执迷不悟。不论结果子弹是不是真的,richard有没有被杀死,海滩的堕落已经无可挽回,众人的离去是必然的了。
    观毕整个电影,镜头充满了泰国的异域风情,比如大佛、蛇血、僧人、猴子、峡谷,十分美丽;而对未知地的探险情怀,逃离已被程序化的旅行的欲望,对丑恶群体的愤怒和叛逆,以及最初的自杀带来的那一抹笼罩了全片的不详色彩,都充满了美国电影的冒险精神、并贯穿了丹尼·鲍尔式的迷离恍惚、精神刻画。
    海滩在没有人来的时候也许是个天堂,可就像天堂没有人类便失去意义,人类的到来是注定且不可档的,如同最初到来的daffy,被给予地图的richard、紧随其后的sammy。所以还是让天堂存在于照片上的美好记忆中吧,存在于虚构的乌托邦,存在于转瞬即逝的桃花源,存在于虚无缥缈的彼岸,而不是在现实中让人类的腥血去糟蹋。
    【详细】
    66771189
  • 我特深沉
    2016/6/26 15:05:35
    为什么要当作宗教片来看呢?
    这片子看过两次了,之所以看两次是因为第二次看的时候已经完全想不起第一次看的情节,以至于以为自己是第一次看。
    我对于基督教的宗教片不排斥,因为不信教所以没压力。或许信教的人看这部片子跟我的感觉会截然不同。
    给一星的观众,这一颗星不是给了电影,只是给了意识形态。
    这部片子我觉得最多算带有宗教色彩的灾难片,拍的水平中上,特技很一般,在飞机上设置的冲突比较良善,没有设计飞机迫降前就内讧死
    这片子看过两次了,之所以看两次是因为第二次看的时候已经完全想不起第一次看的情节,以至于以为自己是第一次看。
    我对于基督教的宗教片不排斥,因为不信教所以没压力。或许信教的人看这部片子跟我的感觉会截然不同。
    给一星的观众,这一颗星不是给了电影,只是给了意识形态。
    这部片子我觉得最多算带有宗教色彩的灾难片,拍的水平中上,特技很一般,在飞机上设置的冲突比较良善,没有设计飞机迫降前就内讧死人的情节。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纯熟而自然,他表演我们身边的大叔很有一套。
    片子的核心思想就是:相信上帝的人,上帝会救他们,不信上帝的人,自己救自己。灾难发生了,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人总要拯救自己,人类的历史得以延续,上帝才会存在。
    宗教总归是政治的产物,不论是否承认,不论怎样去理解,宗教是为了统治而产生的。千年的历史,宗教在不停的变化,伴随着统治阶级的兴盛和衰败而变化。人为什么信教,其实是想给自己的所有行为,找到一个理由。对和错,早已经无法衡量复杂的人类行为,那么神,就是唯一理由。神的存在是终极解释,本身就是超越逻辑和人类认知的存在,矛盾也好,荒谬也好,神就是结论。你无法说服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上帝是不存在的,因为你们本就说着不同的语言,甚而可说是不同的物种。
    回到这部片子。神秘力量令人凭空消失,莫名的恐惧占领了所有的生还者。人们需要一个解释,观众们知道,或者原著的作者知道,是上帝显灵了。但是飞机上的乘客不会接受这样的解释,因为他们想在几乎要坠毁的飞机上活下去

    上帝救走了信他的人,把仇恨留给活着的人,如果他真的存在,那么他正在策划一起惨绝人寰的人类清洗,将活着人推入仇恨的深渊。
    基督徒们相信,上帝带走他们,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灾难与煎熬。这个结论对虔诚的基督徒来说是福音,对不信教的人来说是荒谬。还是那句话,这两个族群是难以交流的。这令我想起了电影《战略特勤组》,究竟什么是正义?为了救一个人而杀掉更多人,还是杀掉一个人救千百人?生命可以比较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好像上帝是否存在一样,没有答案。你怎样想都可以,但是你永远无法说服反对你的人。
    这部电影,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部以宗教做引子的灾难片。结尾人们释然和欢呼,不是因为上帝显灵了,而是因为他们活下来了。片子是讽刺上帝么?是讽刺异教徒和亵渎者么?没有结论,怎样相信都可以,你甚至可以相信最后一飞机的人活下来,也是靠着上帝的保佑。
    有些人,在绝望的时候靠着相信上帝而坚持下来,也有些人,在灾难面前因为相信上帝而冷漠的面对所有善意。
    【详细】
    79521073
  • 会点儿电影
    2019/7/22 18:21:31
    生活在“民主的边缘”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政治永远令人困惑,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都能让人摸不清真相。

    纪录片《民主的边缘》讲述了巴西经历的独裁到民主,再到陷入民主危机的政治事件。

    这是导演佩特拉·科斯塔非常私人化的一部作品。

    佩特拉出生于巴西结束独裁统治、踏入民主的时期。在她的世界观里,民主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可以说,佩特拉是伴随着巴西的民主道路成长起来的。

    10329570
  • gc
    2018/8/4 18:24:00
    真实的《金光大道》

    鬼使神差,竟然重看了一遍75年的《金光大道》。抛开特定年代的政治话语,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倒有一定的预言性:比如无效疫苗、明星无耻掘金、肉类注水工厂、激素大地、农民不吃自己种的一切、各阶层互害链、毒菜毒奶毒水果、挣中国钱移民美欧的高尚战士等等。《金光大道》说富裕户必要侵夺翻身户利益、财富聚敛必要有道德亏损。至少在东方这块土壤,这是真实的。所以影片追求以共同生产来创造共同财产并

    鬼使神差,竟然重看了一遍75年的《金光大道》。抛开特定年代的政治话语,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倒有一定的预言性:比如无效疫苗、明星无耻掘金、肉类注水工厂、激素大地、农民不吃自己种的一切、各阶层互害链、毒菜毒奶毒水果、挣中国钱移民美欧的高尚战士等等。《金光大道》说富裕户必要侵夺翻身户利益、财富聚敛必要有道德亏损。至少在东方这块土壤,这是真实的。所以影片追求以共同生产来创造共同财产并共享的乌托邦理想,所谓共产主义。要实现乌托邦,必要以顾别人不顾自家的圣徒高大全来带领。即是圣徒,就必定没有社会性,不是机制,就是昙花。社会的人是不信昙花的,所以美国立国之宪是一套防恶、防毒、防丑、防害的程序。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人类这种丑陋的怪物是配不上圣洁的共产主义的。所以受难的耶稣、伺虎的佛佗、殉教的江姐、引刀成快的汪精卫、公而忘私的雷锋才会被俗众感动涕零。抽离了人性的神性是典型,而人间,尤其是东方土壤里游生的是原型,丑而磅礴。《金光大道》的人性观是准确的,因为它洞见富裕户积敛财富过程的必然侵夺,这些富裕户原本也都是翻身户,甚至我那个忘年友马精武演的反面人物共产党员队长,也本属于无产阶级一员。但《金光大道》的人性观又是静态的,翻身户因穷而被赋予的道德优势是虚假的,发展后的大概率是,他们合作生产富裕后也会是改开后的先富群体。由于时代原因,《金光大道》的创作者不敢从东方儒家精英的利他主义的伦理模型中找到高大全的人性支撑,只能从毛泽东的说教里找寻道路的红太阳,但是伟人洞见了人性的假、恶、丑,却低估了假恶丑以及贪婪、欲望的力量。说白了,高大全的圣徒形象只是抹在苦难和贫瘠之上的一抹儿奶油,一个小鲜肉一样的甜心先生。如果把《金光大道》进行后现代的改造,在当下复拍下集,结尾应该是,那些富裕了的翻身户都开始生产假药死猪肉并在挣钱后纷纷移民美国,高大全则在当了高官后成为红通令的一员被押解回国。而那些影片中的失意的反派、富农,则都成了公知、精英,并重新赢得财富。这才是真实的《金光大道》。

    【详细】
    9563858
  • FanfanWriting
    2020/8/30 22:55:21
    Mad to Be Normal从疯癫到正常?

    前一周看了一部电影叫疯癫之翼,外文名我更喜欢“Mad to Be Normal"。

    忘记具体什么情节,但现在依然为这个精神病学家打call,他太帅了。从上面的照片上,相信你一眼就能认出他。他的眼神和表情太坚毅也太放浪不羁了,就如他的精神病研究生涯一样。

    最近看乐

    前一周看了一部电影叫疯癫之翼,外文名我更喜欢“Mad to Be Normal"。

    忘记具体什么情节,但现在依然为这个精神病学家打call,他太帅了。从上面的照片上,相信你一眼就能认出他。他的眼神和表情太坚毅也太放浪不羁了,就如他的精神病研究生涯一样。

    最近看乐队的夏天,被摇滚的历史和摇滚的精神感染。这位精神病学家就如一个真正的Rock Star一般真实、纯粹、善良、反叛、自由、真理、人性。他活跃的六十年代,也正是摇滚的黄金时代呢。

    可能大家听说过精神疾病治疗中的电击疗法,在六十年代那时的电击疗法和现在的电击疗法简直不能同日而语。电击疗法或用药令精神疾病患者“停止思维”,不再“疯癫”,于是在那时候还挺盛行。这位名叫R. D. Laing的精神病学家却觉得人都给电和药搞“傻”了,还怎么了解这些患者真正的病情,尤其是精神疾病除了一些生物因素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心理因素。

    于是他开了一个“诊所”,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每位患者有自己的房间,出入自由,大家一起用餐,聊天,或自由的“发疯”。Laing也倾听他们的“疯言疯语”,就是平等的把人当人看而不是把人当成精神病。对了,如今还有多少人在骂人的时候说“神经病”!下次再想用这个词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

    总是电影中,可以看到当时主流医学和社会主流中都把精神疾病患者当成精神病来治。Laing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只是与所谓的“正常”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试问有几个人是无时无刻完全“正常”的呢!

    这部电影其实看起来挺让人痛快的。在我们喊着口号“人人平等”时,也许我们就在随大溜做着不平等的事。电影中Laing的思想正在“冲破藩篱”,虽然结尾没什么“大圆满”,但他的思想在现实中影响深远。

    有篇这部电影的影评叫“如果我正常了我就疯了”写的特专业特详细很好看。

    【详细】
    12838963
  • 风吹沙
    2022/4/23 23:03:31
    感谢本剧探讨南大碎尸案,希望这个案子永远不沉,但本剧只能证明J方还是无能的!

    谁能告诉我第一个故事任为自杀的原因或目的是什么?第二个故事直接让一校车可爱儿童死掉,这编剧心理有多阴暗?反正第二季不管是编剧还抑或背后写手,都让人觉得很不舒服,darker是专门惩治那些逃避法律制裁的该死之人的,懦弱老师该死吗?一个儿时饱受摧残的多重人格者该死吗?感谢剧组第46集把警界耻辱南大碎尸案拿出来,但就冲专案组法医梁音对碎尸肉片的轻薄、尹剑对照片、尸体的恐

    谁能告诉我第一个故事任为自杀的原因或目的是什么?第二个故事直接让一校车可爱儿童死掉,这编剧心理有多阴暗?反正第二季不管是编剧还抑或背后写手,都让人觉得很不舒服,darker是专门惩治那些逃避法律制裁的该死之人的,懦弱老师该死吗?一个儿时饱受摧残的多重人格者该死吗?感谢剧组第46集把警界耻辱南大碎尸案拿出来,但就冲专案组法医梁音对碎尸肉片的轻薄、尹剑对照片、尸体的恐惧,还有音乐、动机、人的年龄、类型的揣测,只能说明南大碎尸案依旧会是警方的耻辱!十日破案只能是意淫!!我不明白,在一个繁华都市杀害一个人再切成一片片,有那么从容的场所吗?警方为什么下那么大功夫纠结凶手会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人的分类来排查人?连每个学生都查可笑不?为什么不排查所有可能场所?你管他可能是什么医生、屠夫?你管他什么动机?中国凶杀案最惨的最恐怖的莫过于南大碎尸案,而这个案件似乎就是为了证明警察的无能而存在!成为警界耻辱!

    最后一集纯属画蛇添足且严重不合逻辑,我对国内影视界的智商十分着急,就像上戏一个女老师说过高智商不适合当演员。一个有名导演拍女生组合换衣服就能威胁这帮女孩?导致女孩杀死导演?我教你们,随便他泄露照片,换装有什么见不得人?就是脱光了换装也没什么,反而一个名人偷拍女孩会身败名裂!

    【详细】
    14355582
  • Ciii
    2015/2/8 18:21:22
    "We are all just pieces, in their games"
    -----------内有轻微剧透---------------------------
        似乎豆瓣并没有给The Hunger Games好评,听到各种各样的斥责,《饥饿游戏》似乎已然成为商业大片中的小小败笔。
        虽然向来不是这个系列的粉丝,也从没看过原著,但我似乎觉得这是目前的三部里最棒的一
    -----------内有轻微剧透---------------------------
        似乎豆瓣并没有给The Hunger Games好评,听到各种各样的斥责,《饥饿游戏》似乎已然成为商业大片中的小小败笔。
        虽然向来不是这个系列的粉丝,也从没看过原著,但我似乎觉得这是目前的三部里最棒的一部。“棒”在它的蒙着阴冷的带着痛苦反思的真实和隐喻。虽然表面上,它有一如的华丽的海报和劲头十足的宣传,但那些只是工具——用它们吸引目光,用大部分观众接受的方式,这样它才能生存,它才能生存并有机会让更多人看到它摒去浮华后想要表达的东西。从呈现的方式,技巧的运用,到最最灵魂的演员点睛的表演,整部影片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它是位面露愁情的中年女子,纤瘦而虚渺,用低沉而阴郁的声音隔着潮湿的青色玻璃喃喃自语——“我可以给你看宏大的场面,我可以给你听触动人心的音乐,我可以用电影这门方兴未艾的第七艺术向你更立体地讲述光怪陆离的故事,可是,我现在疑惑而带着湿冷的目光,呆看着一切——我不再想要那么做,不再想要像个冲动的年轻人,在自己开创出来的新天地里骄傲而喧闹地展示一切。”
        披着“商业大片”的大衣,The Huger Games其实有一颗冰冷破碎的心。有人斥责整部电影都被“拍摄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的宣传片”这个水极了的主线贯穿,情节拖沓膨胀,每一次战斗的画面都显得仓促而乏味。但或许,他们本来就没打算着墨于此。——国会区总统精心琢磨着演说的用词、Peeta被迫参与访谈节目的录制、十三区的女总统让Katniss充当“Mocking jay”反抗者的精神领袖、“宣传片工作组”带着Katniss降落在真正的战场,只为了让她流露真情而更好地掀起人们加入十三区的劲头(而一个医院的伤者为此丧命)……这些情节的设置,以及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出来的充满反差和酸楚的真相,都在发着冷飕飕的颤抖的疑惑——我们是如何利用媒介而又如何被媒介所桎梏,权威如何将一切都粉饰成他们希望的那样,如何让一切珍贵的真实都带上强加的动机、它们如何被利用。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坚定确凿而理想的信念后,背后藏着的巨大的空洞和悲哀。
        劳伦斯真的当之无愧赋予了Katniss以生命以灵魂。我们看到,她坚韧的战士形象的影子底下其实只是那个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游走、在真情与谎言之间迷失了方向,被现实的苦难折磨到泪已流干的女孩,她颤抖地渴望安宁,害怕地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否再去选择信任。她渴望至少能握住真相,而不再是披着温情喊着理想与自由的催人奋进的谎言浸泡。——然而她必须把最后一点希望紧紧地绝望地拥在怀里,她必须勇敢地当那个Mocking Jay。而在她的被拍下来的真情的鼓舞中,我们看到两场反抗——人们念着Katniss的话,唱着她的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两场反抗如此相似,如此单调,如此没有冲击力。但是,我们能感觉到安排这种情节的用意吗?或许它们只是为了表现同一种痛苦的怀疑——它们只是想让观众看到在信念力量的鼓动下,那些英勇举动后的凝泪的辛酸。这并非Katniss 的本意,她看到人们因她的话而献出生命,必已难过到了极点。但是,她无法掌控这发生的一切,就像Birdy唱的那样“We are all just pieces, in their games.”是啊,我们都是棋子,我们的真情都被拿去当作棋子,我们还有什么?我们还能信任什么?到底什么是真的?我们别无所求,我们只想要一点点平静和安宁。
        或许,饥饿游戏正在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方式引导着一种反思——对现代技术与媒介的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它们?我们是否被自己创造的新天地束缚压迫?(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我们是否面临危机,当一切都必须通过电视画面呈现,当一切真情实感都要被相机记录——我们的内心世界会不会陷入巨大的迷茫与怀疑?那些我们创造的,是不是最终要毁掉我们自己?(当然,由于自己在这一领域其实了解甚少,这一段评论显得苍白无力而糊涂。希望能了解到更多的看法。)
        如果The Hunger Games剧组是发自真心地想要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而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很有深意,甚至是为了获得更多票房而故意制造出这种反思的阴冷气氛),那他们的确是勇气可嘉——他们在用一部被予以厚望的大部头作品包裹这样生脆而寒冷的内涵。但我们谁又能判断这一切呢?人是多么主观,我不敢说自己是否赋予了这部影片太多个人的过度解读。但至少,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体会到迷惑与发寒的。在这里稀里糊涂地说一通。


    ————————————
    补充1:
    影片中的媒介的用途似乎是如下两个:
    1.被权威掌控:镇压暴动/鼓动反抗
    2.作为掩护,作为工具,以达到营救人质的目的。
    前一个用途有些让人心寒让人怀疑,而后一个用途又似乎带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
    【详细】
    7372216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