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こんなの初めて。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第1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去看烟花,牵着他们俩的手,我以为不会再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有更幸福的事)第2话加穗子:“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初:“该不会是小线跟你说了很过分的话吧?……这么说吧,有梦想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被像你这样粗神经的凡人安慰了,是最恼火的。”(人的双面性)第3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
私こんなの初めて。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第1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去看烟花,牵着他们俩的手,我以为不会再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有更幸福的事)第2话加穗子:“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初:“该不会是小线跟你说了很过分的话吧?……这么说吧,有梦想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被像你这样粗神经的凡人安慰了,是最恼火的。”(人的双面性)第3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你要说我什么都无所谓,但能不能不要说麦野君坏话,他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坏人……”(反抗)第4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我从来不知道‘明天见’是这么动听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家人以外,还有人会需要自己,会想要见到自己,原来是这样幸福的一件事。就好像在说我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一样。明天见。”(存在的价值)第5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好不甘心。阿初也好,家人也好,我明明想为你们做些什么,想让你们幸福,想让大家相处融洽,但却什么都做不了。我真是好讨厌这样无能的自己。我果然是被溺爱的孩子吧。真是这样的话,我就太讨厌被过度保护的自己了。我真的很难受,很不甘心。”(无能的自己)未完待续……
没在一起……哎……太难受了太难受了太难受了,为什么不在一起?Roy你走什么走啊?找哥哥还会回来找Alice嘛?问问你,还会有第二季吗???????????????????????????????????????????????????????????????????????????????????????????????????????????????????????????????????
没在一起……哎……太难受了太难受了太难受了,为什么不在一起?Roy你走什么走啊?找哥哥还会回来找Alice嘛?问问你,还会有第二季吗?????????????????????????????????????????????????????????????????????????????????????????????????????????????????????????????????????????????????????????????????????
看完了陈凯歌导演的微电影《淑贞》后,除了为曾奶奶淑贞在耄耋之年仍过着有声有色的生活感动,我更想整理出《淑贞》里各种关于主题的核心要素,还有科普一种我们早该知道的生活方式。
看完了陈凯歌导演的微电影《淑贞》后,除了为曾奶奶淑贞在耄耋之年仍过着有声有色的生活感动,我更想整理出《淑贞》里各种关于主题的核心要素,还有科普一种我们早该知道的生活方式。
下饭用的电影可以快进
1.不太了解电影收音是怎么了,倒是原声,真还不如后期配,可能压缩了预算剧组缺人吧,各种环境噪音和莫名其妙的配乐
2.PPT一般的转场加上迷之细节,全体演员仪态都很奇怪,开头20分钟就差把凶手的名字打在字幕上了,咱也不知道悬疑在哪儿。
3.海报正片是两回事,后半段剧情非常悬疑,一直都在想这剧本怎么还能差成这个样,编剧有很多机会让凶手的死
下饭用的电影可以快进
1.不太了解电影收音是怎么了,倒是原声,真还不如后期配,可能压缩了预算剧组缺人吧,各种环境噪音和莫名其妙的配乐
2.PPT一般的转场加上迷之细节,全体演员仪态都很奇怪,开头20分钟就差把凶手的名字打在字幕上了,咱也不知道悬疑在哪儿。
3.海报正片是两回事,后半段剧情非常悬疑,一直都在想这剧本怎么还能差成这个样,编剧有很多机会让凶手的死变得合理,可就是巧妙的避开,最后的反转也是巨尬无比,男主对让人放下枪有瘾,被人用枪指着头,全程反派扭着头都没看他居然不知道反手把枪打掉,用一个明显不合理的动机收尾,难道还要整续集?!
不知道成片各位导演制片人和其他工作人员都看过一遍吗?
据说是院线,有点不可思议。在平台看完都给自己点个赞????
本文的编辑版可在“澎拜思想市场”阅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7164
本文的编辑版可在“澎拜思想市场”阅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7164
《法兰西特派》是韦斯·安德森笔下围绕著名英语周刊《纽约客》的历史而打造的虚构刊物,也是其今年上映的新片的名称;它也是一群其笔下的虚构记者(同样,原型也是《纽约客》的多位撰稿人)共处一室写作、讨论与出版作品的“家”,在这里,他们能够以“我们”的名义写作;在这座被安德森戏称为“Ennui”的城市中,这是一群外来人士,默默地或者惊天动地地观察着其中发生的事件;当然,以上这些都未曾存在过,它最终仅仅是一位作者对其它作者的想象——巴黎太大了,他不得不将其缩小成属于自己的口袋书版本,诚然其依旧有着四通发达的道路和琳琅满目的街道社群,但看着还是就如一座玩具屋一般,或者一只可颂面包,那一层层由面团与黄油不断折叠混合并加以烤制的酥皮内部好像包裹着什么——关于这部电影,或者他们说的,这些“东西”,这些“层”,这些漫画书般的运动和人物,这些琳琅满目的装饰,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误解;我们也未必真的需要为韦斯·安德森辩护,因为在该片中,安德森的机制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意味着它看上去仅仅可能是某种似乎只有简单表面的形象:镜头设计、对称、平移轨道、戏剧、明星阵容、法国、巴黎、《纽约客》、“五月风暴”、詹姆斯·鲍德温、故事集、阅读、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中产阶级、虚无、童话、复古、致敬、美食、“春节联欢晚会”(???)等等,还有很多东西,但这只是第一层。
在《法兰西特派》的海报上,我们总是能看到一大群人;事实上,在《法兰西特派》这部电影里,我们也总是看到各种人物挤满整个画面,但不妨考虑一种属于孤独的律法:在这种法则之下,我们应该质疑所有这些的漫溢,这种“满”的背后只可能是孤独——但未曾不是这种孤独创生了这样的一个集体,在这之中,他/她们渐渐地产生了“不再孤独”的幻觉,当一位看似刻薄实则有爱的主编(比尔·莫瑞)对他说:“尽量让别人看得出你是故意这么写的。” 写作是什么?杜拉斯说写作都称不上是一种思考,有些话语只有在被写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被读到和理解,甚至对于作者本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韦斯·安德森在这里最大的形式并不仅仅是展示,而是一种“包裹”,万物像一块可颂面包的面皮一样被卷起来,隐藏起中间的核心——如果有的话。但无论如何,这个核心是自我生成的,但首先它被层层叠叠的形式与内容包裹起来。首先是一册杂志这个形式本身,接下来是朗读文字的形式,再接下来则是占据了杂志页面的五篇文章:主编小亚瑟·豪威策的讣告一篇,影片因此有了一个《公民凯恩》式的结构;塞泽拉克(欧文·威尔逊)短小精悍的Ennui历史游记一篇,带观众快速浏览了城市图景,部分问题在这里也被先行埋下;贝伦森(蒂尔达·斯文顿)的艺术专栏——论监狱中的艺术家摩斯·罗森塔勒(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托尼·雷沃罗利)的《混凝土杰作》,重要人物还有其缪斯(蕾雅·赛杜)与代理人(艾德里安·布洛迪)等等,其作为一篇“文章”的主体又被进一步地诠释为一场“讲座”(在场的观众有被正面拍到吗?);克雷门茨(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政治专栏《论一份宣言的修订》——讲述了一群巴黎(划掉,还是Ennui)大学生疑似在1968年爆发的“三月革命”,其中主要人物包括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的有些神经质的学生领袖以及年轻的革命女子茱丽叶(琳娜·库德里,她和柴勒梅德似乎是从让-吕克·戈达尔的片场变异后跑来的),前者和同样有些神经质的中年记者本人在这群时间内十分亲密,但又有明显的隔阂;最后为影片收尾的是非裔美食评论家怀特(杰弗里·怀特)对一位警署御用厨师长纳斯咖非耶中尉(其姓氏疑似取自“雀巢”牌咖啡,但扮演者是韩裔演员斯蒂夫·朴)的一次惊险的画像,但如果说该文是对一位传奇美食家的刻画,还不如说是对怀特自己的刻画,影片也将该章节展示为一次作者本人对文章的复述——我们被告知该作者对自己曾写的文字有惊人的记忆力,并能分毫不差地背诵,随后我们会知道,在这里,安德森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正如你所见,上述的故事看似互不关联,并且有臃肿或自我感动之嫌,但内部的主题却显而易见地被层层叠叠地包裹并渗透到了一起,循序渐进地在最终抵达到纳斯咖非耶中尉神秘兮兮的厨房中——一颗洋葱,或许,每一片都是独立但又是被粘连的,不禁让人想起科学课上试验用镊子去除其内部薄皮的经历,这层薄皮是理解其结构的关键。
现在,如果我想要证实《法兰西特派》是一部影史上最独特的,可能也是最激进的讲述孤独的作品,想必已不再困难,在这个清单中还可以加上马里亚诺·利纳斯的巨作《花》,大卫·林奇的《双峰:回归》,雅克·里维特的《出局:禁止接触》,以及韦斯·安德森本人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它们都是某种通过“最多主义”来达成的简洁,用最多的掩护包裹起的最简单的孤独。我们都听过那句老话,或者类似的说法,即“身在茫茫人海中,却只是一个人”,之类的。但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开场时便将孤独的主题明显地摆在了影像的那份沧桑中时,《法兰西特派》却是如此决绝,安德森的“包裹”仅仅只是摆在那里,至于想看到第几层,他选择站到一旁保持中立态度,他首先展示的是一种创造力的繁荣,即便这种繁荣可能已经终结。但我们从未见过如此“阳光”的讣告,也没听说过如此“肮脏”的游记,所有这些都以轻松的姿态被表达出来。安德森精灵古怪的形式问题在这里也被融合,影片如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被直观展示为画面中的各种“隔间”、栅栏、堡垒、窗户背后的画外音与其它景深深浅的褶皱,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用连续的推轨镜头展示着;有时则是一个简单的推进,配以光线层次的变化;而有时则只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固定镜头——一切都在其中,比如威尔逊游记的第一个镜头:“Ennui在周一早晨突然醒来。” 文本方面,一种可疑的“中立性”是影片形式的关键:一篇文章开始被朗读,停止被朗读;另一篇文章开始被讲述…… 每一篇都以同样的开场字幕与打字机的声音启动,并以同样突然的黑屏终止,因此作者保证了其单一叙事上的封闭,他遵照着小说集的形式。但正如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或者侯麦的《人约巴黎》这样的作品,所有故事都是因为一些主题而被聚集在一起(滨口直接把主题写在了标题上),并且遵守着严格的顺次。玛格丽特·杜拉斯曾在戈达尔的《各自逃生》中借其角色之口说话,她说:“如果我有足够的精力,我宁可无所事事;但因为无法忍受无所事事,我拍摄电影。” 那么,写作,但避开作为自画像的写作,用怀特的说法就是:“自我分析是一种恶行,要么在私下展开,要么大可不必”,作者打算写些什么呢?其他人物,他/她去描述他人,用“中立”的视角。在这里,《法兰西特派》的五篇文章将依次拨开这所谓“中立性”的迷雾,回归到一种健康的自画像中,并且在最后一刻中以一种精神的回溯,戳穿全部的中立背后唯一的存在,也就是作者自己。我们可以看到,当蒂尔达·斯文顿在她的文章/讲座中介绍其笔下的“饥饿艺术家”时,她尝试了,尝试着不带情感地,甚至有些学究式地去描述整个离奇艺术史事件的始终,但她偶尔也会露馅,比如不小心在自己的讲演资料中插入了一张自己赤裸上身的照片(正如蕾雅·赛杜所说,突如其来的赤裸惊吓到了观众),或者是在结尾不露声色地透露自己曾与该艺术家是情人关系,虽然所有这些,都被该作者用十分轻松又高昂的口气一笔带过——必须保持记者的中立道德,不是吗?但显然,这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缺乏情感的表现,或者对形式的某种走火入魔,但让我们对这些角色保持一些距离,保留一些秘密,安德森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慢慢继续展示。该章节中最感人的一幕:饰演青年时期罗森塔勒的托尼·雷沃罗利(《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角Zero)坐在自己的牢房中,而突然间,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穿着大一号的戏服走了进来和年轻人交换了位置,后者把自己脖子上挂的狗牌交接给他。
如果说在上一章中,作家与人物之间还维持着一种有意识的距离的话,接下来的《论一份宣言的修订》则完全倒置了这种伦理上的界限——柴勒梅德和麦克多蒙德短暂的情人关系多少被直接展示出来,并且我们看到了后者在这位青年领袖简陋的女仆间中写下这篇文章的过程——禁忌被打破了。但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是一位固执的作家,长年单身的她对旁人的牵线搭桥毫无任何兴趣,也很难说她对年轻革命家的情感是否是写作其万字雄文的副产品,但与此同时,她还是把中立性挂在嘴边,正如“棋子革命”诡异的场面调度:一座桥下有蜿蜒曲折的街垒和路障,一颗棋子的走向穿过抗议者的标牌,经由防暴警察的喇叭与电报机,传递到市长秘书的耳中,再经过她被推轨镜头调度的高跟鞋脚步牵引,来到官僚的桌前…… 一层又一层的计划、问题和设计,但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麻醉吗?不管怎么样,韦斯·安德森想要解构的是1968年发生在巴黎的“五月风暴”,但这一“风暴”的结局和后果在如今看来却是有些模糊的,它似乎就这么戛然而止,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成果,除了导致了法国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左右政治分立,但在这一方面,安德森和该文作者选择保留意见——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听到了很多东西(流行音乐是反动派?是否要反对征兵?),唯独没有听到柴勒梅德的这份所谓革命宣言的任何一部分,它要么被打断,要么被隐藏在女孩那“呃呃呃呃呃呃呃……”的,又愤怒又疑惑的默默阅读之中。它更多的是可能对1966年到1973年这段时间的所谓“后新浪潮”法国电影的一次戏仿,从戈达尔的《男性、女性》到《中国姑娘》,到菲利普·加瑞尔或马塞尔·哈侬在1968年后拍摄的实验电影,到里维特的《出局》和厄斯塔什的《母亲与娼妓》,这些作品都是一群青年的情感旅程,这段旅程同时因“五月风暴”开始,也因为它而终结,它是关于集体的,也是关于孤独的。里维特的《出局》拍摄在“五月风暴”的两年之后,其中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的街头混混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却被《法国晚报》拒之门外,后来因为某种巧合,他误入了一个地下杂志团伙的策划现场…… 话扯远了,所以回到《论一份宣言的修订》中,我们明显又看到了另一种平行,也就是关于“集体”这个概念的平行。安德森在这部关于纸媒的“情书”中,似乎是有意忽略了绝大多数关于编辑部本身的故事,影片也不愿花过多的笔墨去呈现诸编辑在创作杂志时的各种纠结与讨论——再次强调,作品本身,作品/文章本身是关键,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观看法则在这里疯狂撕扯着,但难道我们不能从“三月象棋革命”的诸位“编辑”那各种匪夷所思的喧闹与诡辩中,看到这种所谓集体的存在吗?还有爱情,这些“后新浪潮”电影在处理其政治理想的消亡时,似乎总是会回归到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关系上,尤其是三角恋的情感(厄斯塔什),安德森在这里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虽然不懂革命,但我们看到的无疑是激情,不然又为何要把催泪弹的化学反应和真实的眼泪混合在一起呢?这一章里最美的,是当我们终于差点读到那份“宣言书”的修订部分时,我们读到的只是青年领袖为两位女性留下的一纸情书,在那人造的美丽月光和摩托车上男女的慢动作剪影中,“最后一部分由于字迹过于潦草,完全无法识读。”
《法兰西特派》的第三个主要故事《警署探长的私人厨房》或许是整部影片中最悲伤的一个故事,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的故事,但同样,疑似多愁善感的情绪被包裹在重重形式的保护之中,秘密仅以最隐秘的方式被传递,摩斯电码般的秘密,在暗夜中,与此起彼伏的枪击与尖叫形成诡异的乐曲,安德森即将揭开这个城市最黑暗的角落,但同样又是漫画式的,“不能哭泣”,因为主编大人曾这么说道。在这里,所有那些第三人称的、形式的、动画的、“中立”的、恋物的、集体的幻觉都依次被打破,但又一起组成了整个乐团,展示这些隐藏孤独的技法,是展示孤独本身的方式。长镜头在这位作者看来也即是他复述文本的速度,坐在采访席中的他既然狠话说在了前头,那就必须把文章一整段一整段地,气韵均匀并中气十足地念出来,语气中要有一种手到擒来的顺滑,如同饮用厨师长那丝绒般漂浮在杯中的鸡尾酒,或者像奥逊·威尔斯在《麦克白》中念诵一般,要脱离情感似地,但又绝对自信地读出,我们要感受到一种专业,一种精准,而这背后的秘密,我们仅能管中窥豹。杰弗里·怀特的角色显然是詹姆斯·鲍德温的化身,而在这里,安德森又一次把故事围绕在“警察社会”中——联系到第一个故事中腐败的监狱,第二个故事中的催泪弹与防暴警察,这绝不是意外,一瞬间,某种冲突被唤醒:Ennui并非糖果屋,也不是什么马卡龙色调的天堂,玩具屋的真相,正如欧文·威尔逊在游记中所言,是小男孩的恐惧,但他独特的逆反心理有能力将这些都转化为游戏,危险又好玩的游戏。因此就有了怀特在警署内迷宫般的总部大楼中独自穿行的长镜头,他最终迷失在了一片黑暗中,只看到一个小小的紧闭室(片中称为“鸡舍”),威廉·达福戴着圆框眼镜小小的头突然从光线中弹了出来,像个小木偶。但在一系列紧张的叙述后,安德森却将语调转换为了闪回,一个180度大转弯,这一次坐在“鸡舍”里的变成了我们未来的作家(因为“错误的”爱而被逮捕),站在这牢笼前的则变成了他未来的雇主。最美的时刻,也是最严肃的时刻——主编先生审阅着怀特的简历,并要求他快速写下300字书评一篇,并突然间说出了那句台词:“尽量让别人看得出你是故意这么写的。” 谜底揭晓了,原来一切的喧闹,一切的群像背后都有一位作者,而他只可能是独自一人,坐在打字机前完成他的作品,一层一层的悲伤,在这背后隐藏起自己,但脑中依旧追求被后代挖出作者性。在非裔作家娓娓而谈的生动中,我们意识到这个荒诞事件其实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警署与帮派之间的疯狂枪战与争斗,这位作家仅仅只是恰好出现在了现场,并如实记录下来,但一切究竟为什么发生,他终究是不清楚的;而另一位终究只是局外人的,难道也不正是拯救了小男孩性命的,勇敢地服下自己研制的毒药的纳斯咖非耶厨师长吗?这些人物身处事件漩涡的中央,却也是它们的旁观者,而这二人之间的唯一对话,我们的作家还差点以“太悲伤了”为理由,把它从稿件中删去。因此我们或许能说,作家之所以能拥有神奇的记忆,还不是因为他只能与自己的文字作伴,时刻复述着,喃喃自语…… 这些镜头漂浮在整部影片中:怀特默默地哭泣;缪斯在慢镜头中缓缓走过那十幅石板画,至于画中的“她”,被隐藏在随机泼洒的笔墨中;两位演员默默地交换位置;锁在小隔间里的男孩和坐在外头的蓝眼睛女孩;继续背对镜头埋头写作的作家,坐在画面右侧两米外审读着其最新文章的主编;独自一人站在讲台上的那位,她到底只是在科普艺术,还是在追忆逝去时光;在厨房里被自己的神秘仪式包围的那位;躲在浴缸里的那位…… 但安德森能做的便是将这一切孤独,化为创作的力量,形式的力量,一切都变成语调的变奏——怀特快速地回忆完自己的悲情时刻,便迅速折返回自己的表演中:“与此同时……”
结尾泪崩,锡兰处理结尾的手法细腻优雅,最后一定给你内心重击。对于主题的探讨,不在于成长或是完成某种思辨,它在探讨生活本身的剥削性质,存在的既定。你和你的土地、家庭、国家、学历深深绑定,要如何面对它们对你的限制。“被忘记的梦想也很美”真的扎心。写一本家乡的书并感谢家人是自己的私心。它反射的城乡结构和内心困境同中国当代高度相似,锡兰是怎么和青年人站在同一阵线?只有佩服锡兰是真正关注每个人尊严的导
结尾泪崩,锡兰处理结尾的手法细腻优雅,最后一定给你内心重击。对于主题的探讨,不在于成长或是完成某种思辨,它在探讨生活本身的剥削性质,存在的既定。你和你的土地、家庭、国家、学历深深绑定,要如何面对它们对你的限制。“被忘记的梦想也很美”真的扎心。写一本家乡的书并感谢家人是自己的私心。它反射的城乡结构和内心困境同中国当代高度相似,锡兰是怎么和青年人站在同一阵线?只有佩服锡兰是真正关注每个人尊严的导演。突然发现,所有泪崩都是在资料馆。
原本觉得概念和概念的思辨是文科的灵魂,但惊奇于还有那么多疑问没被提出。锡兰通过人物的行走,尽可能展现记忆的风貌。不得不感叹一个老导演还能如此清晰地还愿二十出头的状态。二刷反而有了更多的疑点:狗是怎样一种幸福?父亲是那个掌握幸福秘密的老人吗?是我们自己选择忽视幸福吗?为什么父亲故意提起300元?为什么没有办法选择参军以外的生活?为什么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却只能选择原样?为什么中国无法有平民关于形而上的探讨?为什么结尾一开始阳光绿草,归途却大雪纷飞?参军的一个镜头,就时间来看是怎样的区间?这部片子可以看无数遍,每次都可以让人思考自己的真谛。另,片中男主和父母,祖父母的关系和相处方式和自己太像了。
以为是像仁心解码之类的剧,宣传也是涉及精神科的真实案例,可是其实是爱情剧,每个案例都虎头蛇尾,隔靴搔痒的,每集都三分之二谈情说爱,三分之一涉及案例,还分析的不透彻,都不了了之了。而且,主角光环太明显了吧!每个病人女主角说几句鸡汤,开解一下就好了……看了十几集看不下去了……还是再看遍仁心解码吧!
以为是像仁心解码之类的剧,宣传也是涉及精神科的真实案例,可是其实是爱情剧,每个案例都虎头蛇尾,隔靴搔痒的,每集都三分之二谈情说爱,三分之一涉及案例,还分析的不透彻,都不了了之了。而且,主角光环太明显了吧!每个病人女主角说几句鸡汤,开解一下就好了……看了十几集看不下去了……还是再看遍仁心解码吧!
或許音樂電影對我來說總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吧,平時不太看爆米花電影的我,只要接觸到音樂系列的電影,無論形式總是能讓我著迷,尤其只要歌曲深得我心,基本上就會一股腦兒的陷進去。
回想當初深陷 Adam Lavine 在《曼哈頓戀習曲》中的魅力後,播放清單維持了好幾個禮拜就只有一首<Lost Stars>,而午夜夢迴之際,總會想起 Dan 和 Greta 那段藉由”音源分享器
或許音樂電影對我來說總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吧,平時不太看爆米花電影的我,只要接觸到音樂系列的電影,無論形式總是能讓我著迷,尤其只要歌曲深得我心,基本上就會一股腦兒的陷進去。
回想當初深陷 Adam Lavine 在《曼哈頓戀習曲》中的魅力後,播放清單維持了好幾個禮拜就只有一首<Lost Stars>,而午夜夢迴之際,總會想起 Dan 和 Greta 那段藉由”音源分享器” 而加深的友誼,也總會希望在現實生活中能遇見如此的友情甚至是愛情。
这个题材挺新的,以往没有这种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的剧,每一个事件有会影射一个社会话题,想表达的就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作为新世纪享受网络发达的一代人,也要正确运用网络,网络暴力这种无形的伤害甚至比有形更甚,是一部不谈俩爱的剧,在众多甜宠剧中也是眼前一亮,反其道而行之,女主比较吸粉,人设不错,需要进步的是每一个事件可以再有意思深挖一下,总体来说是一部还不错的良心剧。
这个题材挺新的,以往没有这种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的剧,每一个事件有会影射一个社会话题,想表达的就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作为新世纪享受网络发达的一代人,也要正确运用网络,网络暴力这种无形的伤害甚至比有形更甚,是一部不谈俩爱的剧,在众多甜宠剧中也是眼前一亮,反其道而行之,女主比较吸粉,人设不错,需要进步的是每一个事件可以再有意思深挖一下,总体来说是一部还不错的良心剧。
托马斯是工薪阶层的代表,每天辛苦工作,还要处理各种同事关系,还要被人嘲笑“你的人生注定出不了多多岛”。
既然是火车,难免被“双轨”束缚。离不开轨道,也被轨道规定。
他终于被赛车的自由感染,突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海阔天空的漫游。
最终,托马斯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体制内,一如既往地承受工作之重,协调工人阶层内部的矛盾,还要用鸡汤继续笑对人生。
这
托马斯是工薪阶层的代表,每天辛苦工作,还要处理各种同事关系,还要被人嘲笑“你的人生注定出不了多多岛”。
既然是火车,难免被“双轨”束缚。离不开轨道,也被轨道规定。
他终于被赛车的自由感染,突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海阔天空的漫游。
最终,托马斯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体制内,一如既往地承受工作之重,协调工人阶层内部的矛盾,还要用鸡汤继续笑对人生。
这实在是成年编剧演给成年观众的人生寓言。
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国产战争大片《红海行动》,大年初一燃情贺岁,蛟龙突击、扬我国威,立刻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议。
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国产战争大片《红海行动》,大年初一燃情贺岁,蛟龙突击、扬我国威,立刻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议。
其实前面几集说不好看我觉得只是想给男女主塑造一个陪伴成长的过程,女主在遇到男主后渐渐摆脱了和记者朋友在一块儿时身上的恶习,慢慢意识到善良的温度,而男主也在女主的陪伴下慢慢意识到自我,懂得保护。这是编剧前期欲扬先抑的作用吧,总之整部剧下来不论是阴谋论还是爱情线都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是一部温暖治愈且在嗑甜之余能反思人性体会真心谎言的好剧了。
最最主要主角演技在线,虽然好人少坏人多,但人
其实前面几集说不好看我觉得只是想给男女主塑造一个陪伴成长的过程,女主在遇到男主后渐渐摆脱了和记者朋友在一块儿时身上的恶习,慢慢意识到善良的温度,而男主也在女主的陪伴下慢慢意识到自我,懂得保护。这是编剧前期欲扬先抑的作用吧,总之整部剧下来不论是阴谋论还是爱情线都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是一部温暖治愈且在嗑甜之余能反思人性体会真心谎言的好剧了。
最最主要主角演技在线,虽然好人少坏人多,但人本身就是复杂体谁也说不明白,男主澄澈透明的善良人设真是意难平。
这部剧涵盖了所有8090在高中到大学再到毕业,然后找工作会遇到的所有问题,可以说剧里人正在经历的都是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所以看着很有代入感。^_^。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看不起现在不如你的人,或许以后他会比你强。学历只是代表你现在的高度,却不能代替你走完接下来的生活
这部剧涵盖了所有8090在高中到大学再到毕业,然后找工作会遇到的所有问题,可以说剧里人正在经历的都是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所以看着很有代入感。^_^。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看不起现在不如你的人,或许以后他会比你强。学历只是代表你现在的高度,却不能代替你走完接下来的生活
第一,我以为女主会跟兽医班男同学在一起,那才是正常剧情。然鹅却和害男主瘫痪的救护车司机?这在美剧里该反杀才解气。
第二,我以为女主离开瘫男后,瘫男会绑架那个帮他康复治疗的女护工,没想到是前女友!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第三,女主怀孕是谁的孩子?瘫男不是弱精吗?如
第一,我以为女主会跟兽医班男同学在一起,那才是正常剧情。然鹅却和害男主瘫痪的救护车司机?这在美剧里该反杀才解气。
第二,我以为女主离开瘫男后,瘫男会绑架那个帮他康复治疗的女护工,没想到是前女友!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第三,女主怀孕是谁的孩子?瘫男不是弱精吗?如果是瘫男的,为什么不打掉过新生活?难道要给瘫男生孩子并护理一辈子?不合理啊!
第四,不要像邻居老头那样多管闲事,别乱进别人家的门,下次有事直接报警。
不理解,真的是超级无聊。因为我是画油画的,所以美术多给一勺。穿着监狱服飞行是橙色拉丝。黑衣服是紫色拉丝,特效算是好看了些。别的东西真的是一无是处。要啥没啥。相比之前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一点亮点都没有。就不说了。相比过去的吸血鬼电影,更啥也不是,连吸血鬼的亮点也没能保持住。莱托倒是很牛逼,一是不挑活,给钱就做。二是能为这么个电影去健身。
不理解,真的是超级无聊。因为我是画油画的,所以美术多给一勺。穿着监狱服飞行是橙色拉丝。黑衣服是紫色拉丝,特效算是好看了些。别的东西真的是一无是处。要啥没啥。相比之前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一点亮点都没有。就不说了。相比过去的吸血鬼电影,更啥也不是,连吸血鬼的亮点也没能保持住。莱托倒是很牛逼,一是不挑活,给钱就做。二是能为这么个电影去健身。
剩下的真的是无语,谁投资谁脑袋大。索尼和漫威的股东看完电影,血压都上来了。
本以为《迷妹罗曼史》是一部套路的青春喜剧片,没想到开场不久就充满了悬疑感,电影一开场就是男主角高歌追查生父是否是罗大佑之谜,非常有多年前《麦兜》的即视感。在高歌逐渐追忆了少女时代的母亲与歌手父亲的浪漫罗曼史同时,本片反映了当下90后的父辈母辈追梦的青春轨迹,《迷妹罗曼史》全片犹如一场关于爱的怀旧之旅。
本以为《迷妹罗曼史》是一部套路的青春喜剧片,没想到开场不久就充满了悬疑感,电影一开场就是男主角高歌追查生父是否是罗大佑之谜,非常有多年前《麦兜》的即视感。在高歌逐渐追忆了少女时代的母亲与歌手父亲的浪漫罗曼史同时,本片反映了当下90后的父辈母辈追梦的青春轨迹,《迷妹罗曼史》全片犹如一场关于爱的怀旧之旅。
典型的白大褂日剧 一条主线穿插每集独立的故事 第一集便可预知结局 卖点是主角的自闭设定和鲜见的儿外科题材 情感刻画与气氛渲染到位 对于病患家属的描写亦不吝笔墨 让人深感孩子对于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 从而进一步凸显儿外资源的稀缺 演员表演投入 感情充沛 一众小演员尤其令人赞叹 山崎贤人让人眼前一亮 明眸纤体将无垢阿斯表现得活灵活现 树里演技自不必说 一路颜值回升让粉丝颇感欣慰 缺陷当然也有 一些
典型的白大褂日剧 一条主线穿插每集独立的故事 第一集便可预知结局 卖点是主角的自闭设定和鲜见的儿外科题材 情感刻画与气氛渲染到位 对于病患家属的描写亦不吝笔墨 让人深感孩子对于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 从而进一步凸显儿外资源的稀缺 演员表演投入 感情充沛 一众小演员尤其令人赞叹 山崎贤人让人眼前一亮 明眸纤体将无垢阿斯表现得活灵活现 树里演技自不必说 一路颜值回升让粉丝颇感欣慰 缺陷当然也有 一些日剧通病比如套路模板 理想主义依旧 主角的自闭设定量子化 到后期更是反向成长 化身谈判大师 说得值爆表 没有做不通的思想工作 如果这是自闭 那我真要自闭了
前三分之二的剧情节奏还是可以的,进入的很快,基本无尿点,世界观,角色性格 种族矛盾很快的展现出来,但从教堂戏开始有些莫名其妙,高潮完全崩了,虎头蛇尾看着很尴尬,也没有情感带入。
有些情节看起来纯是为枪战而设计,比如屎包老大,只是对主角制造些麻烦,对故事本身没什么意义,另外枪战部分拍的还可以。
影片完全是一部套着魔幻的外衣,本质上就是类似于警戒结束那样的警匪片,充满着种
前三分之二的剧情节奏还是可以的,进入的很快,基本无尿点,世界观,角色性格 种族矛盾很快的展现出来,但从教堂戏开始有些莫名其妙,高潮完全崩了,虎头蛇尾看着很尴尬,也没有情感带入。
有些情节看起来纯是为枪战而设计,比如屎包老大,只是对主角制造些麻烦,对故事本身没什么意义,另外枪战部分拍的还可以。
影片完全是一部套着魔幻的外衣,本质上就是类似于警戒结束那样的警匪片,充满着种族歧视与司法腐败,兽人的设定就是略显夸张一点的黑人的境遇,那四个警察影射着腐败的司法系统,然而这两点都可以深入探讨的东西缺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减弱了,在高潮中完全没有体现,感觉就是为了高潮而高潮的样子,很浪费,也很无力。
感谢张律导演讲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
重点谈一下主角三人组
立春:大哥,地道北京人。年轻时就是泡妞高手,表达外露且张扬。人到中年,已经成家有女儿,说话仍然时不时让人觉得很冲。生活里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也看得出挺顾家的。在片子前半段,立春的很多台词让我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不懂得去在乎别人的
感谢张律导演讲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
重点谈一下主角三人组
立春:大哥,地道北京人。年轻时就是泡妞高手,表达外露且张扬。人到中年,已经成家有女儿,说话仍然时不时让人觉得很冲。生活里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也看得出挺顾家的。在片子前半段,立春的很多台词让我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不懂得去在乎别人的感受,经常会说些带刺的话。虽然这种习惯是他长久养成的,也没有太大恶意,但还是让我觉得不舒服。看完电影仔细一想,其实现实里这样的人不是才真实具备代表性吗。阿川只是他年轻恋爱中的一段,他很快就抛弃了她,在后面没有见面的二十年也没有想起她。但是在柳川和阿川重逢后又习惯性地撒谎说自己没有忘记过她。弟弟立冬从小就敏感内向,他也不理解,一直觉得自己的弟弟行为举止奇怪。不过,片中有个台词说的挺好,就是氛围太闷了,需要他来搞点积极的。每个人活法不一样,更何况立春这种为家庭着想忙碌奔波的男人可能在社会上是绝大多数,不需要有特别的褒贬立场。
立冬:弟弟。一出场就得了癌症晚期的男主。他一直想去找阿川,也一直在关注阿川。不然,他不会提前学日语。不过立冬太胆小了,这点在电影里有很多细节。从小,他就不自信,只会跟在张扬的哥哥后面做跟屁虫。后来,他遇到了阿川。那时候,阿川是哥哥的女朋友。他为了保护阿川,改掉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在哥哥抛弃阿川以后,也连续几个晚上陪伴阿川等他哥。再后来,就是阿川的突然失踪。他以为,是因为他摸了阿川的胸,她才被他的鲁莽吓跑了。在柳川,立冬喜欢阿川她知道吗?她当然知道。不过,一个女生不回应你的暗恋大概率是因为她不爱你。这点敏感的立冬也隐隐约约知道,很长时间他自卑于阿川狠狠爱过他哥,甚至,他误会了阿川还爱着他哥。这点,内向敏感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自己喜欢的人在现实里往往喜欢的都是和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最后谈一下本片的灵魂女主阿川,阿川和两兄弟不同,两兄弟都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自己年少时的性格,但是阿川是成长了。20年前,在北京有过被霸凌经历的阿川曾经十分痛苦,加上父亲的长久外遇被曝光,一夜之间,她就这样突然消失了。仔细想想,她在年轻时选择立春特别好理解,越是没有安全感的时期可能越想找那种看似强大的人依靠,至少,看起来,立春比立冬更能给她安全感。但是,实际上,立春是给她伤害更多的人,不论是霸凌还是抛弃,而立冬才是那个默默付出守候她的人。20年后,再出现在柳川。她变得独立自由而游离。她对两个男性的情感都看在眼里,看破却不说破。不论两位男性怎么试图将她扯回年少的记忆,她都是淡淡的游离。电影还用了女高中生(民宿老板的私生女)和居酒屋老板娘做阿川的两个镜像。她去柳川唱歌生活本身就是出于自身的情感对世界的探索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当初被母亲带着离开北京是一种逃避,现在因为对柳川有兴趣而主动前往,即使日常交流不会太多日语,也在柳川过得自然而惬意。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痛苦的记忆,最后,真正的成长大概就是阿川这样,为了自己而自在地生活。很多年后,她孤身一人,不再爱人,却对自己,他人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包容。我很喜欢片尾阿川和居酒屋老板娘的对话,一个诉说痛苦,一个在讲成长,最后在相互理解中让人看到女性的强大共情能力和包容性。还有阿川重回北京悼念立冬的死亡,好几个镜头特写让我觉得阿川犹如圣女。
再补充几点:
立春明明早就不行了,但是还是连续两天敲开阿川的房门,而且还都起身向假装睡觉的立冬招呼。为什么?是为了向立春宣示自己对阿川的所有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今天仍然比立冬具有性魅力。而起身前的打招呼则是用言语向立冬进行一种类似打压霸凌的行为,事实上也确实对弟弟奏效了。而实际上他只是去阿川房间相对而睡。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在阿川屋子里睡觉的时候也是蜷缩着身子,和立冬一模一样。这也证明在立冬长大的过程中其实哥哥一直在对他进行无形地打压,也可以侧面说明立冬的性格为什么那么压抑。
还有语言与沟通。在柳川,出现了四种语言,中文,英文,日语,韩文。陌生的人因为边界感,虽然语言交流不是绝对顺畅,但是彼此之间和和气气,有一种惬意的舒适。但是在北京,年轻的阿川因为说话没有北京口音,却被周围的伙伴集体霸凌到崩溃。地道北京人立冬在片头也因为没有北京口音而受到很多质疑。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对比。
阿川不爱立冬,但是她非常心疼立冬。年轻时候的她渴望依靠立春获得安全感,却被伤害。成长后的的阿川在精神层面上是共情立冬的,虽然不是爱,是一种包容的类似于亲情的爱。所以最后她才会回来悼念立冬,才会在立冬的那间屋子蜷缩一样去体验他在时候的样子。
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说得是阿川的痛苦,遗忘,包容和成长。说得是立冬的善良,胆怯和敏感。当时间远去,空间转移,阿川选择用包容的态度对待曾经的人和事。逢场作戏,一切了然于胸却善良而自在地生活,她的人生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逆袭,却找到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和解成长之路。也祝每一个在生活中受到伤害的弱者,不论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和解成长之路。
挺感谢在大荧幕上看到这样的华语电影,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美好的观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