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这座城市,一个三四线的省会城市,也并不能算得上是一线旅游目的地,西南菜系,毫无撼动川菜的实力,论历史、论技法、论受众,辣中带酸的口味,并且一部分是来自于天然发酵的酸,并不一定能为大家所接受,在影片中小吃摊摊主的一句话“能吃折耳根不”恰最能说明问题,对于“折耳根”这种食材,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能接受的闻之手舞足蹈,而不能接受的谈之色变。
纪录片中融入了更多人文的关怀,包含制作技艺,一种食材或者是一道菜品,以多种角度去审视这份美食,以肠旺面为代表的,从血旺的制作、高筋面条的制备、甚至是辣椒油的调配,一道酸汤豆腐,也呈现出恋人果、豆腐圆子等多种形态,微距的摄影镜头,都融入了店家的生活态度与经营方式,不乏几十年的老店,即使是在最微不足道的小吃行业也传承着浓厚的工匠精神。纪录片中出现了牛肉粉、羊肉粉虽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本地,但能在当地扎下脚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讲解词犹如一片散文将市井生活化的言语拔高了好几个层次,已完全超越美食本身,讲解词不多,但字字珠玑,除了视觉上的体验,听觉上、辞藻上更是美的荟萃,每集的时常并不长,看完足以让人饥肠辘辘;在拍摄的手法上,深入到食物内部,在食物经过烹饪、静置的各个时间段,选取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那一刹那,给人以足够的震撼,实际上是每个食客完全不可能察觉的另一种面貌。
还希望看到脆哨、酸汤鱼、丝娃娃,甚至贵州的杜仲、田七、灵芝,作为最为地道,甚至价格不菲的中药材,也希望看到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