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他们年纪轻轻却犯下罪行”“为什么给了你们机会,你们只能活成这幅德性”……十集短局,内容蛮全面。从开场先来一个小偷小摸屡教不改,接着就血淋淋地利用13岁少年逃脱惩罚,刀家庭里家暴的无限根植与肆掠,戳青少年矫正机构里的种种真伪与艰难,再掰一掰议员有没有可能为少年犯罪调度资源,撩拨学校体系后面无助的青春躁动抑或教育坍方现状……最后,看着熊孩子长大
“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他们年纪轻轻却犯下罪行”“为什么给了你们机会,你们只能活成这幅德性”……十集短局,内容蛮全面。从开场先来一个小偷小摸屡教不改,接着就血淋淋地利用13岁少年逃脱惩罚,刀家庭里家暴的无限根植与肆掠,戳青少年矫正机构里的种种真伪与艰难,再掰一掰议员有没有可能为少年犯罪调度资源,撩拨学校体系后面无助的青春躁动抑或教育坍方现状……最后,看着熊孩子长大后组织犯罪,女主法官用信念,却终究是在侵扰法官的独立 中立……法,从来都不应该是武器。可能,她有时也保护不了受害者。但是,她的权威 底线坚决不容挑逗 戏谑 游戏 践踏……“教养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庄的力量。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是,如果整个村庄都是散漫的态度,那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还有什么过多的理由去提点生育么?如果我照顾不好我自己,我仅对我自己负责就好。生育背后强大的责任,仅仅是想想就脊背发凉。另外,看的时候老是浮现8 12 14 16 18这些年龄。还总想着一些程序正义的事儿,比如法官的调查权 当事人申请回避等等。想想是人韩国的剧,也就安心看剧了。
6月11日晚。第一集观后感。第一次看剧看完第一集就立马写观后感,因为太喜欢这个开头了。因为我和女主一样,对少年犯厌恶至极。原因是在我少年时期,虽然没有受过霸凌,身边也没有小罪犯出现,但我见过同学霸凌别人,还见过同龄人撒谎,那撒谎的奥斯卡级演技、背后腹黑表面装好学生的一些场景印在了记忆里。乃至成年后听到社会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是“孩子都是纯真的不会撒谎的”,我就对这种言
6月11日晚。第一集观后感。第一次看剧看完第一集就立马写观后感,因为太喜欢这个开头了。因为我和女主一样,对少年犯厌恶至极。原因是在我少年时期,虽然没有受过霸凌,身边也没有小罪犯出现,但我见过同学霸凌别人,还见过同龄人撒谎,那撒谎的奥斯卡级演技、背后腹黑表面装好学生的一些场景印在了记忆里。乃至成年后听到社会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是“孩子都是纯真的不会撒谎的”,我就对这种言论恶心至极。觉得“你们又不是没有童年,长大了就忘记掉最邪恶的东西越容易产生在发芽阶段么”。女主必定有什么故事,盲猜要么家庭受过少年犯的伤害,要么儿时的兄弟姐妹或某个好友是少年犯。法官和几个孩子聚餐的那一幕我也对男主厌恶至极,浓浓的圣父感扑面而来,如女主所说,“你觉得你是个不错的大人”。哪怕在胖女孩声嘶力竭哭喊她没偷东西的时候,我也毫不怀疑会反转,毫不怀疑她一定做了坏事,毫不怀疑她在演。平时会听一些讲案件的栏目,听到过很多少年犯的故事,可谓手段极其残忍(女童把婴儿从25楼扔下去,六年级男孩砍死亲生母亲砍断母亲双手),作案动机极其匪夷所思(下雨了心情不好随机找同学发泄),作案以后极其冷酷且毫无悔意(杀完人面对审讯面无表情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人之初性本恶。人变好,是后天父母教的、学校教的、社会环境的正能量引导,根本不可能是先天性本善。人先天就是兽性,毫不避讳自私自利冷血残忍的兽性。兽性不加约束会暴露得极早,这样就有了少年犯。是父母说“要心怀善念”,学校说“违法会被制裁”,社会说“为家为国为天下”,才使我们大部分人成长成遵纪守法阳光健康的公民。否则,为什么很多罪犯(不只少年犯)都能溯源到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事事不顺的人生遭遇。我喜欢《伊甸湖》的原因是,它否定了“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这一令人作呕的刻板印象。它让你看到坏小孩坏起来能有多坏。说回第一集,女主并不是冷酷的人,在她那里,和厌恶一词相反的是怜悯,注意到她在家办公的场景,那个光线出乎意料的是暖黄光,而不是“一个严苛干练的女强人”会出现的冷蓝光。以及她对待受害者母亲的态度,一切都证明和厌恶对立的并不是恨,而是某种(或许偏颇的)共情。至于少年犯能改吗?我一直在想,少管所里聚集的小孩真的能受到教化,还是互相学习更多作案手段以及把杀人行凶等等经历当做引以为傲笑着高谈阔论的战绩。我偏向于后者。不知道在最后一集时,男主是否能感化我对少年犯的厌恶。
6月13日,第四集观后感。
这集好棒。之前以为男主只是个衣食无忧的单纯暖男,原来他曾经是因家庭问题诞生的少年犯,而且救助他的法官应该是部长(转场转得好好)。看得出部长一直是矛盾的,在前进一步还是原地驻守间有过犹豫。这集有个细节也好棒。买饮料“买一送一”根本是说谎(不然怎么不是两瓶或四瓶,男主就是直接买了三瓶),一个细节就写出男主想对别人好又不想给别人造成(哪怕只是一瓶饮料)负担的,暖却又十分敏感的小心翼翼。最喜欢的是三集四集都出现的那句“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不会再长大了,十年二十年过去,只是时间在流逝,他们会被困在过去的痛苦里。”平时我们都有听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男主这句台词是我目前听过最贴切的解读。不过前四集为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庭审差了点意思,好多细节都是插叙倒叙去补充(完全没必要,仿佛编剧没想好整个脉络,先结案了再去补细节),不仅冲击力少了很多,节奏也显得有些卡顿。
6月15日,看完了。
除了看前四集时就感觉到的叙事缺陷贯穿了全剧,别的大毛病没有。
不是说这剧的重点并非悬疑就可以敷衍叙事,或者因对抗力产生在孩子和大人之间对抗性就不会太强(反而会更强)。破案平淡,庭审平淡,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这些缺点完全是从剧本层面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回看6月11号的记录,男主最终没有感化我,他只感化了他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个剧其实没有男主。它有且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女主。女主解救孩子的瞬间,庭审的瞬间,都好像黑暗中最灿烂的光,像在弱小的仰视角度宣告了一句话:“女神原来是这个样子”。
本来只该给四星,但五星的理由是“即便有叙事缺陷也非常值得一看的剧”。因为它从始至终只提出了“家庭如果没办法做好教育,学校也不能,那么该是司法、社会、国家开始负责的时候了”这个命题,却没有回答要如何解决这个命题——因为编剧也不知道怎么破题,因为这是我们全民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引发思考比直接获得答案更重要。
首先,法官查案这个点确实看上去不是很合理,但是作为这样一部想要反映????少年犯和法律现状的短剧,为了更好地展开剧情,展示一件件事件背后的真相和背景,需要这样的戏剧冲突,毕竟也不是纪录片。有些人对对话中的核心观点输出很不满,觉得像说教一样很没意思。但在我看来这些话语并没有另我感到尴尬和厌烦,我也不觉得这些部分很冗长且无聊。恰恰相反,这些内容在剧情中间的穿插恰到好处,有时更给我一
首先,法官查案这个点确实看上去不是很合理,但是作为这样一部想要反映????少年犯和法律现状的短剧,为了更好地展开剧情,展示一件件事件背后的真相和背景,需要这样的戏剧冲突,毕竟也不是纪录片。有些人对对话中的核心观点输出很不满,觉得像说教一样很没意思。但在我看来这些话语并没有另我感到尴尬和厌烦,我也不觉得这些部分很冗长且无聊。恰恰相反,这些内容在剧情中间的穿插恰到好处,有时更给我一种幡然醒悟,主题升华的感觉。针对剧情上,或许是因为我的共情能力很强,很多情节让我忍不住痛哭,有不解和气愤,也有感动。我认为剧情是触碰到核心矛盾点的,切入点无疑是深入的,虽然很多细节没法深究但也足够引起讨论,关注与思考。再提一嘴,我很喜欢男主,因为自己曾被黑暗侵蚀,所以想为别人点一盏灯,这样的精神真的很令我感动。女主很无情且偏执但她的很多决定又是令人敬佩的。男女主两人的态度也代表了对少年犯看法不同的两种声音。但无论是哪种,主角们的信念无疑是感染到我的。
总体来说,对这部剧我个人是强推的。
先以第一集安排的冲突来说,两个女人和胖妹撞在一起,钱包丢失,怀疑胖妹是偷了钱包的犯人,胖妹矢口否认,女主直接说报警就好了,最后钱包在失主的座位底下被发现。胖妹要求女主道歉,女主指出胖妹左口袋里有另一个钱包,她之前看到了胖妹盗窃。
这个场景需要多少个巧合才能形成呢?
1、胖妹敢在和法官聚餐的过程中偷钱包。
2、女主刚好目击了这一幕。
3、钱包仍然
先以第一集安排的冲突来说,两个女人和胖妹撞在一起,钱包丢失,怀疑胖妹是偷了钱包的犯人,胖妹矢口否认,女主直接说报警就好了,最后钱包在失主的座位底下被发现。胖妹要求女主道歉,女主指出胖妹左口袋里有另一个钱包,她之前看到了胖妹盗窃。
这个场景需要多少个巧合才能形成呢?
1、胖妹敢在和法官聚餐的过程中偷钱包。
2、女主刚好目击了这一幕。
3、钱包仍然放在胖妹左口袋里没有转移。
4、当有人怀疑胖妹盗窃时没有搜身。
5、胖妹刚好在去厕所过程中撞到了人。
6、被撞的人刚好丢失了钱包。
7、他们的钱包事先掉在桌子下,以至于胖妹没能盗窃得手。(如果撞人不是巧合)
8、没有人事先搜索失主的桌子底下就开始怀疑。
9、胖妹之前盗窃的那个钱包失主没有发觉并声张。
10、失主刚好听到男主一桌提到胖妹有前科(座位临近)
当这十个巧合齐聚,才能产生如此的矛盾冲突,给予女主耍帅的机会,所以要注意,并非是我们日常中没有机会拉风,而是条件真难集齐呀。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的电视剧,不得不提当年的《熔炉》,改变了韩国的青少年保护法,而这部剧则聚焦了青少年的犯罪,能看出韩国致力于改变目前尚不完善的青少年犯罪规制的问题,现实意义拉满的情况下,想从电视剧的角度看看这部剧。
实话实说,对这部剧期待值是很高的,因为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女主也是我蛮欣赏的韩国女演员,当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的电视剧,不得不提当年的《熔炉》,改变了韩国的青少年保护法,而这部剧则聚焦了青少年的犯罪,能看出韩国致力于改变目前尚不完善的青少年犯罪规制的问题,现实意义拉满的情况下,想从电视剧的角度看看这部剧。
实话实说,对这部剧期待值是很高的,因为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女主也是我蛮欣赏的韩国女演员,当年的《信号》真赚足了我的眼泪,但是这部剧说实话,她的演技非但没有惊喜,甚至说是没有及格。不知道是脸部填充过度尚在恢复期的缘故还是什么原因,她的脸部很僵,看不出表情,甚至有点馒化,满影响观剧感受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的一些价值输出还是很值得共鸣的,虽然女主人设是有点难以名状。
《1-2集:未成年人虐杀分尸案》
1.法院设置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首发《北京青年报》
首发《北京青年报》
看完《少年法庭》,想起一个与犯罪无关的故事。
前几天关注了一个博主,她经常发和女儿相处的日常。女儿三岁,名字叫小蘑菇。有天博主带小蘑菇逛商场,商场门口在发免费的气球,蘑菇想要一个,就一遍遍和妈妈排练怎么要气球,妈妈前几次的回答都是:“好啊小朋友,这个气球给你吧”。后来突然想逗逗蘑菇,于是改口说“对不起小朋友,
看完《少年法庭》,想起一个与犯罪无关的故事。
前几天关注了一个博主,她经常发和女儿相处的日常。女儿三岁,名字叫小蘑菇。有天博主带小蘑菇逛商场,商场门口在发免费的气球,蘑菇想要一个,就一遍遍和妈妈排练怎么要气球,妈妈前几次的回答都是:“好啊小朋友,这个气球给你吧”。后来突然想逗逗蘑菇,于是改口说“对不起小朋友,这个气球已经有人要了,不能给你。”蘑菇先是一愣,然后委屈地哭了。博主抱住蘑菇,一边摸她的脑袋,一边轻轻说:“有时候我们向别人提出要求,对方会拒绝,这时候我们要说,没关系”。哄好蘑菇以后,她们又排练了一次,这次蘑菇笑着叫“没关系,没关系”,又蹦又跳。
几分钟的视频,看完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在小蘑菇的妈妈温柔地教她说没关系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躯壳深处藏着的那个小女孩被治愈了,妈妈教她,如果别人拒绝我们的请求,我们说“没关系”就好了。而这个道理,好友说,她用了许多年,才摸索明白。我也一样。明白过后,回看自己,那个缩成一团哭的小女孩,只有心疼。
但我终究学会了说“没关系”,释怀了那些被拒绝时的自我否定和伤害。
人性里同时沉睡着天使和恶魔,健全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唤醒天使,而天使的羽翼会在往后的人生里庇佑小小的灵魂,度过所有艰难晦暗的时刻。而畸形的家庭则会唤醒恶魔,将自己与他人都拖进地狱。
《少年法庭》讲的是关于地狱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孩子们的父母比他们本身罪孽更深重。在父亲家暴下长大的男人,因为家暴自己的女儿被关进了监狱,女儿却摆脱不掉暴力的阴影,她以后又会怎样,没人敢想。
有些伤害永远没法救赎,只能化作六月的白雪,洁白,沉默,落在心尖。
高中同学当爸爸了,朋友圈里晒他女儿,六斤一两,小小的一团。我们这些“超龄儿童”第一次愉快地接受了叔叔阿姨的身份,为生命的延续而欢欣赞叹,希望天使守护她长大。
希望天使守护每个孩子长大。
韩国少年司法制度区分犯罪少年、虞犯少年和触法少年,设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和专门人员,通过少年刑事程序和少年保护程序的双轨制有针对性地处理少年事件,并建构规范化、层级化的保护处分措施,向少年司法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中韩两国同为东亚文化圈内的大陆法系国家,文化、法律等方面一脉相承,韩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种种优点毫无疑问对当今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韩国少年司法制度区分犯罪少年、虞犯少年和触法少年,设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和专门人员,通过少年刑事程序和少年保护程序的双轨制有针对性地处理少年事件,并建构规范化、层级化的保护处分措施,向少年司法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中韩两国同为东亚文化圈内的大陆法系国家,文化、法律等方面一脉相承,韩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种种优点毫无疑问对当今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现代少年司法制度具有“保护为主,刑罚为辅”的显著特点,核心内容是以责任年龄制度为基础的对象区分制度,并普遍贯彻对罪错行为进行保护性处遇的保护主义的理念。然而,近年来,各国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很多未成年人恰恰知道自己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生出犯罪动机、肆意犯罪,其残忍、冷酷的行为远超出与其生理年龄该当的辨认和控制能力,表现出极大的恶意。正如剧中所示,杀人者白某因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而难以被教化,移交少年院2年后又迅速再次犯罪出现在少年法庭——现实中韩国少年司法制度也因此遭遇着困境,即以年龄为基准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进行类型化处遇,与未成年人犯罪不断低龄化、暴力化的矛盾已难以调和。这也是我国现代少年司法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生理年龄作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唯-标准,不考虑行为人实际心理成熟程度的做法,虽然保护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利益,但过多地倾向性保护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宽容异化为纵容。“以教代刑”已不能满足法益保障和维护社会治安的现实需要。具体原因如下:一是未能有效限制未成年人再犯能力,教育、改造的作用有限;二是无法满足被害人及其家属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容易引发被害方的“私力救济”,三是背离社会公众“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传统观念,严重损害司法的公信力。因此,在借鉴韩国少年司法制度基础上,我国可以考虑引入英美法系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即通过个体识别方式甄别出实际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从技术层面对我国现行绝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予以补充。少年司法制度应当通过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来保护社会利益,在此基础上应审慎限制、剥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实现保护与惩罚二元价值的平衡。
笔者认同导演洪忠灿在本剧发布会上所说,“青少年犯罪从本质上讲是社会问题,少年犯并不是唯一的负责人”。少年作为家庭的中心和国家的未来,终将成为时代的浪潮,因此更需要倾注全社会的力量予以监督、关注,然而司法过分宽容就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纵容和鼓励。如果水被污染了,应当予以严格治理确保其无害,若依赖于它的自我净化,则只能浇灌出“毒树之果”。少年是很难独自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的,社会应当予以教化矫正,如果社会做不到的,应当由法律来完成。
以上节选自文章《影视评论| 《少年法庭》:韩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中国启示》,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1.日韩职场剧很不好的一点就是职业神话化,拍一个职业就恨不得这个职业是万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人均福尔摩斯以上;2.相对于成人法,少年法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教化而不是惩戒,但教化不是心软不是轻易原谅,想要让小孩子明白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最好的教化就是带给他真正的恐惧,让他亲自感受被害者的痛苦;3.父母不需要考试就能上岗确实是世间最荒诞的鬼故事:随着社会进步,育儿的观念已经由繁衍与再生产劳动力转
1.日韩职场剧很不好的一点就是职业神话化,拍一个职业就恨不得这个职业是万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人均福尔摩斯以上;2.相对于成人法,少年法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教化而不是惩戒,但教化不是心软不是轻易原谅,想要让小孩子明白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最好的教化就是带给他真正的恐惧,让他亲自感受被害者的痛苦;3.父母不需要考试就能上岗确实是世间最荒诞的鬼故事:随着社会进步,育儿的观念已经由繁衍与再生产劳动力转化为培养一个真正的高质量人类。别tm一个劲催生,生育小孩从来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生下来,而教育孩子也不可能只由父母独自完成,韩国尚且如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4.现代所谓“儿童”的概念是随着中产阶级崛起而被重新“发现”的,之所以在法律上对其进行区分对待;也正是因为我们认可少年与成人在心智上存在差别。但随着现代教育和互联网对年青一代心智结构的影响,这种观念可能也需要与时俱进;5.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同女主的观点。没有需要被特别理解的苦衷,我们永远保有不作恶的选择。此外,了解背后的动因并不意味着原谅: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一个也别放过;6.整部剧最深刻的案子其实是集体舞弊案。内卷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似乎谁也没有做错什么,但大家都被迫在痛苦中无谓的挣扎,可能内卷会成为这个世纪人类的母题。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肝完了豆瓣9.0的NETFLIX新韩剧《少年法庭》,探讨的是一个近年非常热门的话题——未成年犯罪。
国内其实很少出现与此话题有关的影视剧,《少年的你》算一部,《隐秘的角落》也只是半部(因为几乎删去了原作中所有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内容)。用一个周末的时间肝完了豆瓣9.0的NETFLIX新韩剧《少年法庭》,探讨的是一个近年非常热门的话题——未成年犯罪。国内其实很少出现与此话题有关的影视剧,《少年的你》算一部,《隐秘的角落》也只是半部(因为几乎删去了原作中所有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内容)。国外的青少年犯罪题材作品倒不少见,有校园霸凌致死,也有恶童杀人,出现过《伊甸湖》《坏种》等经典作品。但大多数的着墨点都是“童之恶”,其中很多的儿童形象都是妖魔化的。这其实属于满足观众感官需求的儿童恐怖题材,它外化了大人内心对于儿童这种看似天使,实则不可控制的“生物”的恐惧(或是对生育本身的恐惧),并在大多数影片的结尾以残忍的方式处决儿童,以宣泄很多成年人在现实世界中对儿童的不满。但这样的片子只会让成年人愈发恐惧甚至敌对青少年,并不能让我们反思青少年犯罪的本质。相比之下,《少年法庭》倒是显得非常特别,它以青少年犯罪为题,用七个案子系统地探讨了少年为何会恶,呈现了少年法庭这一特殊部门的职能,也反思了我们身为大人,应该如何对“少年的恶”负责。少年之恶
从逻辑和结构上看,《少年法庭》首先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少年的恶。
第一个案子【延和国小学童凶杀案】,聚焦的就是青少年的犯罪能力。少女杀害八岁幼童并分尸,再利用精神病可不负刑事责任的条例,将主要罪责通通推给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恋人。本案改编自2017年的仁川国小女童碎尸案,案件的原型人物是两名分别十七岁和十八岁的少女。这是一次预谋杀人,事件的主角在网络上认识,在网络上学习如何杀人以及如何规避刑责,甚至将网络游戏中执行的杀害幼童并分尸的虚拟任务放到现实世界中来执行,他们对生命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甚至在肢解后还收藏了部分尸块。
去年大火的韩剧《窥探(mouse)》也是以此案为原型,但它更多关注的是精神病。而《少年法庭》则在这一部分重点描绘了青少年是如何犯罪,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法律为自己脱罪的。这也让观者意识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和复杂。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复杂,百度一下,一切皆可找到答案,未成年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强大的犯罪能力。
当观众意识到少年之恶后,《少年法庭》又开始探讨少年为何会恶。
第二个案件【家庭暴力案】,讲述的是少年犯遭受生父家暴的故事。少年为何会犯罪?可悲而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也许是答案之一。荀子说性本恶,说的其实是人的本性中具有恶的因子,人性后期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转化为善的可能,因此需要道德教育。而很多少年犯的原生家庭都存在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问题,甚至父母本身就涉嫌犯罪。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很多“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父母便是将少年推入深渊的罪魁祸首。
同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还有第四个案件【学校集体舞弊泄题案】。都说中国的家长鸡娃,其实韩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案发生在一个二胎家庭里,父亲因为事业而常常忽略陪伴孩子,在仅有的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里,却还用成绩高低区别对待两个孩子。缺爱的少年为了赢得父亲的关注,选择在考试中作弊。除了不负责的父母,本案也引出少年犯罪背后的另一个黑手——分配不均、财阀垄断资源以及极端内卷的韩国社会。
除了犯罪原因,本剧还有一个重点议题:少年犯为何会一犯再犯。
少年法庭的作用并非仅仅还受害者一个公道,也肩负着让少年们“改邪归正”的重责。第三个案件【蔚蓝青少年中心集体霸凌案】,讲述的就是少年犯改造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因为原生家庭的伤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们,本身就对世界充满了敌意,他们企图通过破坏成年人制定的法则来引起注意力,因此很难在区区一两年的改造时间里选择相信世界。纠正与伤痛的治愈都是少年犯改造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为他们重塑世界观。
当然,即便是教育成功,重返社会,少年犯依旧有可能二进宫。这便是剧集第五个案件【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的关注点。一个改造后出狱的少年犯,怀揣着重新开始的梦想,却被卷入不良少年团体,再度作案,夺去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也是其中最令人难过的案件,它一方面在说明,少年的恶并非生来有之,正确的引导会让他们的人生重回轨道,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阻碍,让他们很难彻底地重新开始。
此外,还有第三个原因会导致少年再犯——不健全的法律与不正确的判罚。
就像第一个案件所呈现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犯罪能力直线提升,他们会在知法的情况下犯法。在《隐秘的角落》原著《笨小孩》中,主角朱朝阳就曾多次强调自己的年龄是十三岁,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当然,如今法律将年龄界限调整为了十二岁,但我们依然也能看见十二岁以下未成年人“草菅人命”的新闻。更何况在我们未成年时期的教育中,老师会告诉我们法律给未成年人提供了怎样的保护,却从不会说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做什么,更不用说死亡教育了。
除了法律本身的漏洞,法庭也可能存在因为懒政而误判的现象。《少年法庭》的最后一个案子【青少年集体性侵案】讲述的便是这个问题。【青少年集体性侵案】中一群少年性侵了一名少女,其中的两个犯罪少年便曾在小学时,因为恶意高空抛物杀害了一名无辜的幼童。当然,根据当年庭审时法官的错误判决,他们没有受到任何责罚,甚至没有任何害怕和悔过之心,因为他们懂得在庭上伪装无辜,也知道少年法会为他们“免责”。因此五年后,他们再度犯下了令人发指的集体性侵案。
大多数未成年人罪犯所受的责罚其实并不重,即使是仁川国小女童碎尸案中的两个凶手,也只是分别被判罚了二十年和十三年,他们离开监狱时也正值壮年。如果后期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们会不会再度危害社会?很多人都对此感到恐惧。
成人之过
如今网络舆论的谴责声很大。
我们在气头上会说:“该死的小孩,牢底坐穿。”但罪是不是犯了?人是不是死了?就算让少年牢底坐穿甚至是死刑,都不可能改变一条生命已经逝去的现实。
事实上,能杜绝少年犯罪的并非少年自己,而是如今掌握着资源和权力的大人。《少年法庭》的其中一条复线剧情,讲述的就是该不该取消少年保护条例,让每一个犯下滔天罪责的少年都受到严厉的惩罚。剧集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法律是指标不治本的,今天他们可以利用未成年保护法杀人而后自保,明天也可以以精神病为由实现同样的效果。因此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有教育。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还有犯法后相关部门的教育。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及,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新老师”,他们在互联网上学知识,追星,参与时事评论。他们会因为一个优秀的偶像而努力学习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会因为所谓的饭圈、咖位,以最污秽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认为颜值即是正义的,将嫖娼、赌博、吸毒、代孕的明星奉为神明,不断追随。
前两天有这么一条热搜,【人大代表建议禁止未成年人玩网游】。我并不提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就像阉割电影一样,是一种懒政的行为,或许根据年龄进行分级处理是更好的选择。
但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确实能在吃鸡等网络游戏中遇到用家长的号打游戏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系统里挥舞着M416,说出的话都是在“诅咒”对手的父母。游戏本身存在的暴力会对未成年人有所影响,但互联网中遇到的“狐朋狗友”也许存在更大的危害。
正如仁川国小女童碎尸案,少年们在网上相遇,又因为网络游戏而开启谋杀。再次强调,教育是根本,尤其是家庭教育。但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父母都能尽到全力,要在互联网时代杜绝悲剧的发生,也许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关于缺点
最后再提提缺点。和很多NETFLIX工业化生产的韩国网剧一样,《少年法庭》的叙述方式是非常流水线的:每个主角各自有秘密,在一集一集单独的案件里紧扣主题,解开秘密,同时混合悬疑惊悚、女性以及紧张动作戏等多重类型元素。
最大的缺点是故事节奏把握不好,情绪性的空镜太多,煽情的背景音乐一奏,总让人想快进。人设上,女主属于爽剧设定,背负着伤痛,代表观众以铁腕的方式惩治少年犯,大快人心,但bug出在身为法官,却天天干着检察官和警察的探案工作,单枪匹马与罪犯战斗,终归是不太现实。以上就是我关于《少年法庭》的一点拙见,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土卫儿六胶片厂】,欢迎关注
看部长儿子舞弊案,是我最纠结的一案,一会儿觉得女主太过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奴性思维太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女主的做法,太圣母。
功利主义不应该全盘否认,在某些场景下,是需要功利主义的计算。先看按照女主的做法,产生的不良后果:1
看部长儿子舞弊案,是我最纠结的一案,一会儿觉得女主太过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奴性思维太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女主的做法,太圣母。
功利主义不应该全盘否认,在某些场景下,是需要功利主义的计算。先看按照女主的做法,产生的不良后果:1)政界和人民的损失。一个原本可以在议会发挥更大价值的良心司法人士,最终被迫辞职,对法院来说,是个损失,保不准下一任是个sx,因为这个部长除了爱出风头,各方面来看都是正义的人;对议会或者社会来说,少了一个有能力又有意愿推动少年法前进的人,亦是损失。2)司法的损失。司法的威信受到质疑,在公众视野,一个法官竟然带头枉法,徇私舞弊,这个法院还有救吗?之前的案子是公平的吗?是否要更加加强对法院的内部调查?之后的判决是否会有更多舆论上的考究?于此,对女主要追求的所谓正义,看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3)广泛少年犯的损失。从男主的经历可以看出,部长是个愿意相信和发掘人性善的法官,这会指引愿意从善的少年犯走上正道。4)法院的损失。男主和一众法院职员,对部长都是尊敬和认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是能够引导整个机构稳步向前的。
反观,女主的做法,在她自己眼里,得到了什么。1)女主内心的秩序。对,不是女主所谓的正义,是女主的内心秩序。如果这个做法,不能够给广大的受众带来遵纪守法的压力和信念感,其实是没有达到追求正义的效果的,看起来唯一能产生影响的就是男主而已。所以,这件事,并没有给广大的公职人员带来追求正义的信念感,最后满足的,仅是女主的私欲;2)好像没有了?
综上,整个事件,纯从功利角度来推论,损失惨重。
如果我们再把功利主义推论的目标,聚焦在正义上,还是失败的。要追求正义的最大化,应该从立法、舆论、司法(更指最高院带有立法性质的司法)去践行,去推动,去影响。那为了追求更大的正义,是否可以用一些错误的手段,达到更正义的目标呢?在这个事情上,答案是肯定的。
还是不扩展,聚焦在这件事上。部长和女主都追求正义,部长是从上之下,从包围到收缩;女主是坚持程序正义,单点突破,逐阶往上。但是需要一个衡量指标,那就是,两种做法,哪种更能促进社会更有正义、更公平的运转。部长是牺牲一个案件,促成了成千上万案件的正义,女主是牺牲了可能的成千上万的案件的正义,促成了一个案件的正义。高下立判。
对,这也是功利主义的推论,但是对功利主义普遍的批评在于牺牲了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不把人当做目的而当做手段。所以,需要看下谁被牺牲了。
如女主所说,被牺牲的是那些没有作弊,但却要面临更残酷竞争的考生。1)首先明确影响范围,按照女主的做法,在当前这个案子上,仅会多影响再3名学生;对未来的影响上,只要高考制度还在,只有权贵阶级还有特权,这个处理并不会让未来的权贵家长,放弃笛卡尔。2)对3名学生实际的影响呢,同为东亚国家,大家心理也明白,高考很重要,但是高考并不代表一切,只不过让这三名学生的成长之路挫折了一点。这不是说对3名学生来说影响不大,而是想表明,这并不是杀1人救5人的道德洼地,这最多算一个道德小坑。
从理想角度,小坑要修吗?要。但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这种小坑,或者比这个小坑更大的坑,社会上太多了。政治正确要我们关注眼前发现的坑,并死磕到底;但是让更多的坑消失,对更多的坑一网打尽,是一个更有效率,更能带来福祉的事情。比如,袁隆平在街上看见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应该要把这个乞丐接到家里,吃好穿好伺候好吗?
所以,没那么错,但是可以有大很多的善。
说了很多部长和女主的问题,回到案件当事人部长儿子上来。法的目的,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是两点。1)事后惩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2)事前限制。通过法来威慑、规范社会行为,增加行为的“自我审查”,减少违法行为。
从事后惩罚来说,部长儿子,已经受到了他自己给自己的,家庭给自己的严重惩罚,如果再加上法律的惩罚,边际效用低不说,一不小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而失去的惩罚应有的意义。
从事前限制来说,不起诉,部长儿子还会再犯吗?我想不会。对部长儿子的起诉,会对社会有规范作用吗?这里的社会其实就是对权贵阶级的家长,我想,微乎其微,并且对另外18个人的起诉,该起到的威慑作用也应该起到了。
是不是可以认为,起诉,有点多此一举。
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瑜中有瑕摧枯拉朽。对坏人,我们总是努力在ta身上找到好的一面而进行开脱,对好人,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找身上的一点瑕疵而枪击炮打。
简单分下类,女主、女主、部长、部长儿子都可以算好人。剧中的部长,可以算是公正一生,但是就因为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不是自己主动要犯的不算严重的错误,而前途尽毁。在韩国,有那么多的不公判决和社会事件,同样是被女主都能看见的恶,为什么女主不想方设法,刨根究底地去想办法扳倒呢?
刚刚列举的好人,其实几乎算是完美的好人了,但是大奸大恶但又有权有势的人,犯下的错误都一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吗?女主的做法,只会告诉她周围的人或者亲历的人,你要做好人,就要做十全十美的好人,一步都不能走错。那会阻挠多少人,向往和追求大善和大义,每个人最后深陷自我审查、只能独善其身。
我相信程序正义,也相信主观正义。任何一个制度,都需要好人和能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承认人的不完美,在其犯错时,综合考量而给予其纠偏的机会,这至少是我目前相信的价值观。
在萨利机长的片子里,我曾因为对萨利机长的调查而愤怒,但是想到程序正义不仅适用于好人,也适用于坏人,我理解了。但是,前提一定也是,大部分坏人都被程序正义审判了,才开始追求对好人的程序正义审判。
在对8个坏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对2个好人穷追猛打,只会让好人灭绝而已。
看了介绍和各个短评,以为是类似伊甸湖的恶魔少年,然而这里面全是乖宝宝要么就是神经病
看完8集果断弃了
最坏的两个人在前两集,然后这两个人都是神经病。。。
少年少女杀人分尸,拍出来一点也不悬疑,一点也不惊悚,甚至惊悚程度都比不上女主角的扑克脸
看了介绍和各个短评,以为是类似伊甸湖的恶魔少年,然而这里面全是乖宝宝要么就是神经病
看完8集果断弃了
最坏的两个人在前两集,然后这两个人都是神经病。。。
少年少女杀人分尸,拍出来一点也不悬疑,一点也不惊悚,甚至惊悚程度都比不上女主角的扑克脸
女主顶着一张扑克脸,随时在告诉所有人有人欠我钱不还,我可不好惹
找到BUG就邪魅一笑,要么就瞪大无神的双眼堪称女版黄晓明。
女主嘴唇不知道是整过还是口红颜色太抢戏,让人特别跳戏,和她的扑克脸一点都不协调啊
部长法官就不要说了,这种政治智商还想进国会。知道儿子作弊,犹犹豫豫,完全拎不清孰轻孰重。后面孤注一掷了,女主随便说了两句鸡汤就缴械投降了。这个部长的角色完全立不住,没有一点分量,唯一的作用就是被女主的鸡汤毒死。
男主是一个烂好人,各种舔女主。女主做法无论多恶劣,男主无论多生气,男主都会舔回去。而且女主都不用给一点甜头,男主就舔的津津有味,男主可以说就是一个行走的机器舔狗,设置了必舔女主的程序。
每一集结束都要拍一个女主跑步的镜头,而且这个镜头和纸牌屋里跑步镜头是一样的。不知道算不算抄袭。
里面的人永远都在加班,感觉一天24小时都在上班。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尬吹这部电视剧,可能是未成年犯罪触及了国内大多数人的G点,还没有弄几下就颅内高潮了?
三天追完,很过瘾,剧情紧凑。许多人都有两面性的啊:频频违法的不良少女在母亲前,也只是个寻求关爱的可怜孩子;部长急着希望通过修法来改变更多少年的人生轨迹,却想要牺牲当下的公平;印象最深的是蔚蓝的中心主任在一心教化走上歧途的孩子的同时,却也忽视了自己女儿的感受,两人走出警局那段真的泪崩。(第一个案子情节有点落入窠臼,但两个小演员的演技非常出色)
三天追完,很过瘾,剧情紧凑。许多人都有两面性的啊:频频违法的不良少女在母亲前,也只是个寻求关爱的可怜孩子;部长急着希望通过修法来改变更多少年的人生轨迹,却想要牺牲当下的公平;印象最深的是蔚蓝的中心主任在一心教化走上歧途的孩子的同时,却也忽视了自己女儿的感受,两人走出警局那段真的泪崩。(第一个案子情节有点落入窠臼,但两个小演员的演技非常出色)
观看的时候我有些不太满意的地方:①插叙有点多,很多地方的话只说一半,然后剧情向前推一点,再放剩下一半,这样多少看的有点累(对我来说),个人感觉除了有重大意义或反转的对话,不必这样处理;②最后一集警察来的好突然(我记得女主没有报警的操作啊),而且女主受了那么重的伤第二天又恢复往常。
男女主的人设都立的很好,女主理性,男主感性,本以为两人之间会有感情线,结果到最后也没有,只有两人一同撰写的论文,看完怅然若失,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合我心意的一对了。
记录一下情节:1-2杀人案3家暴案4-5蔚蓝机构霸凌+性交易案6-7舞弊案7-8霸凌+交通事故案9-10性交易+女主已故儿子案
一些很有感触的台词
预告片很喜欢,但正片出乎意料的单薄。不知道是不是网飞介入的缘故,感觉从秘密森林开始,严肃派都在学男女主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判案+派系斗争+探究过去的套路。再加一两个阴阳脸上司,几个当事人,几个气氛组同事,两个八卦跑腿办公室下属,好像同一组人加载不同的背景mod,或者给一组人设写不同的同人文。导致主线剧情已经发展到第一幕就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人物会怎么样的程度。
况且故事状似写的很复杂紧
预告片很喜欢,但正片出乎意料的单薄。不知道是不是网飞介入的缘故,感觉从秘密森林开始,严肃派都在学男女主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判案+派系斗争+探究过去的套路。再加一两个阴阳脸上司,几个当事人,几个气氛组同事,两个八卦跑腿办公室下属,好像同一组人加载不同的背景mod,或者给一组人设写不同的同人文。导致主线剧情已经发展到第一幕就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人物会怎么样的程度。
况且故事状似写的很复杂紧凑,但那种复杂感是没有依托的,不能单纯靠不断反转就加回忆来显得这个事情有多复杂,而且我寻思回忆是让人判断的,也没必要给我看假的回忆吧,这样也太想让观众跟着pattern走了。剧本就跟千层饼一样——层倒是不少,就是每层都薄的死去活来。女主也不够讨喜,黄始木尚且有脑部手术后无心无情的设定,但我不明白一个健康人类对周围人这么不礼貌,这么刻薄,这么粗暴是什么很时髦的人设吗?夏洛克福尔摩斯这样迷人的讨厌鬼有一个就够了,况且女主这个角色还没有那种特质。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暴怒的青少年总能被她讲理震慑住/露出马脚,为什么呢?且不要求那种聪明到人神共愤的少年犯,但出几个没办法被大人在精神上拿捏在手掌心里的茬子总不难吧?怎么连恶毒都恶毒的这么平平无奇,像群狼狈的小版成年人,没有孩子犯罪的感觉。
感觉部分韩剧说拍的多好,但总给我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抓社会热点一抓一个准,但是情节不够奇巧,故事不够细腻,人物不够新颖,像个木桶,属于英美日的优势都没占上,都算十分做出了七八分。
这部剧最大的观感就是反转。
比如开篇就是女主在接受采访时的自白,问及为什么要做少年案的法官,她毫不避讳地说,因为她对少年极其厌恶。
后面就是男女主出场,男主性感软绵,类似于用爱与关怀教养人的形象,女主就很冷冰冰,怀着恶意去看待孩子们。比如第一个案件,在少年说出我听说未满十四岁是不用坐牢的,对吧?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恨不得这个孩子去死,明显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为所欲为,可是
这部剧最大的观感就是反转。
比如开篇就是女主在接受采访时的自白,问及为什么要做少年案的法官,她毫不避讳地说,因为她对少年极其厌恶。
后面就是男女主出场,男主性感软绵,类似于用爱与关怀教养人的形象,女主就很冷冰冰,怀着恶意去看待孩子们。比如第一个案件,在少年说出我听说未满十四岁是不用坐牢的,对吧?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恨不得这个孩子去死,明显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为所欲为,可是随着案件深入,女法官发现了疑点,少年并不能精准分尸,证明杀人凶手另有其人,我们可能就想这个人肯定有苦衷包庇了他人,这是第一个反转。后面出现的真正凶手,态度更恶劣,而且两人可以说是同谋,又一个反转。但总归我们对这些孩子还是厌恶的。
第二个案件是暴力案件,好巧不巧,这个太戳动人心了,第一个案件距离我们日常还相距甚远,但暴力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暴力,丈夫对妻子施加的暴力(也可能反过来),校园里强者对弱者施加的暴力,更甚者冷暴力,无处不在。我觉得案件唯一的看头就是少女的父亲也曾被家庭暴力过,以前的受暴者变成了施暴者,这才是最可怕的,他由以前那个害怕的人变成了现在这个认为暴力就是对子女的管教,最可怕的是他将这个习以为常化。其实代入到我们生活中也能发现,类似的倾向。我们小时候都是挨打过来的,诸如此类的,当暴力失了分寸,当暴力习以为常,可能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其实不该看暴力程度的。这也牵出了男主背后的故事。
第三个案件好像是蔚蓝那个什么院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超大反转。我以为院长真的有问题,没想到她依旧善良如初,只是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期间我以为女主会和她道歉,结果等到尾也没看到,这点有点小失望)。再者就是找剩下六个孩子那里,看得惊心动魄,以及某些人似乎对未成年yuan交习以为常(畜生!)
那个女院长说得很对,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缺少更多的关心和爱,所以他们总会以一些奇怪的乃至不好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点的关心,说到底还是家庭父母原因。
第四个案件是部长的,因为儿子加入了那个什么鬼群。我觉得这个可以展开说说,但是案件很小,倒是把更多笔墨放到了部长的纠结和他的抱负上面,有丢丢头重脚轻的感觉。
第五个案件好像就是男主负责的那个少年驾车的,这个也是不咋圆满的,因为不圆满看得牙痒痒,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十元演的那个《非自然死亡》,感觉这一集有点像,但是那个非自然给我带来的震撼感更强一点。
最后一个案件就是女主的案件,牵扯了她的过去和现在的集体yuan交。为什么总是女孩子受伤,明明男孩子也可以出去卖,真是的。这个剧情也是有反转,比如说不清三个人还是四个人,最后意外发现其中两个都是曾害过女主儿子的(太长了懒得说了)。最让我生气的是女主婆婆,上来就打女主,还怨恨女主为了工作不要孩子,哇,看到这里我真的血压升高,把自己的儿子当个宝,真的无语。
整体观感不错。探讨的问题也很深刻。虽带给我的印象一般般,但已经甩国产剧好多条街了。求求了,国内电视剧快点崛起吧。
这个女主很有名,很久之前那个韩剧信号,就是她主演的,还有老千。
“因为你们不会改过自新”《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虞犯少年家庭暴力案》《青少年恢复中心委托案》《集体舞弊泄题案》《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延和集体性侵案》“《少年法》的重点是教化”“法律就是这样,保护不了所有人,即使是被害人”故事其实代表了四个立场,女主代表受害者;男主代表少年(犯);前男部长代表国会,代表理想法,后女部长代表现实法;而我们代表着缺席的旁听席,代表着《少年法》修法的潜在支持
“因为你们不会改过自新”《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虞犯少年家庭暴力案》《青少年恢复中心委托案》《集体舞弊泄题案》《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延和集体性侵案》“《少年法》的重点是教化”“法律就是这样,保护不了所有人,即使是被害人”故事其实代表了四个立场,女主代表受害者;男主代表少年(犯);前男部长代表国会,代表理想法,后女部长代表现实法;而我们代表着缺席的旁听席,代表着《少年法》修法的潜在支持者,代表着义愤填膺而很快遗忘被媒体引导的民意舆情。本来我并不十分看好这部剧,仅从预告看我没想到会是这样的讲述角度。整个故事非典型与网飞合作的韩剧,它不爽,讲述节奏较慢但很坚定。主角一强一弱的配置和集中在法庭和问询的场景让我觉得法官也是一个寻常职业,也是普通人,去神圣化是成功的。
既然职业被去神圣化了,同时还设置了每位法官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立场,使得本就存在问题的少年法庭的弊端更大程度暴露出来了。每个法官都曾是少年,都孕育过少年。
女主的孩子被少年犯杀死了,但是少年法庭释放了当时年仅11的少年犯,所以会坚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说出“法律就是这样,即使是受害者也无法都保护到”
男主自己就曾站在少年法庭上,他因为难以忍受家庭暴力弑父未遂,所以他会站在少年(犯)的角度,多半都会找出他她们背后存在的家庭问题,想阻止他她们再次站在法庭上。
前男部长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在职期间一直建议修改《少年法》,适逢机会准备进入国会,大展宏图,真正变革司法。他强调的是社会在这场教化中的失位。但不幸的是,他的孩子触犯了法律,他倡导的教化,对自己的孩子确忽视了,出于愧疚他违背了他的职业。但是最后所幸没有错太多。
后来的女部长让我想到《某一天》中的警长,居高位甚久,久到傲气和官僚作风太甚,自恃正义和司法公正,追求效率且绝不多惹事。
女部长和女主的理念不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庭应不应该去纠正案件中的疑点,”一个职权相关的问题,剧中的理想状态是追求法律正义,因为男女主恰好都有切身体验,切肤之痛,所以能感同身受,无惧同侪关系。
其实后来的女部长为什么对女主敌意很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女主内部举报前上司,女部长相当于是来“整她”的,所以后来女主的工作处处受阻,很难开展。就很现实,最初追求正义的少年们可能或被权利吞噬或被现实打败,能坚持正义的大概得是重生之人,带着恨意或带着善意。
弹幕上形容男主是活佛,确实,是一个极善良极有同理心的人,相比女主对少年犯的恨意,他确实是对少年犯极为理解。但是我们的故事到故事的后半程,特别是最后一案的少年犯重返法庭和最后一幕,都站在女主的立场,“他们不知悔改”,所以要修法。
那么少年犯们能否教化呢?
第三案给了我们答案,不能。
直到她们切身体会到代价时才能。这一案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由社会组织代为教化。这一案也代表了导演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否决了前部长的绝对理想化,很多少年犯不可教化。既然不可教化,那么就是要让法律来告诉他们代价,让他们惧怕法律才行。
这就是女主在做的事,所以她坚持“十号裁定”,用最高刑责对待这些少年犯,要让他们知道代价,知道生命的重量,不重责布不能告慰受害者。
这六件案子看来都非常严重,但是几乎都有迹可循,广泛存在于每个国家。少年犯不外乎两个类型,家庭不管教的和家庭包庇的,或蔑视法律,或无视生命,不用法律纠正,长大后是更加恐怖的事情。想起去年韩国的两个社会实验类剧集,特别是《窥探》,探讨了血缘和犯罪的关系(当然最后走向很奇怪…),我想是有关系的,孩子是家庭行为,社会行为的模仿者,他们的成长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社会的问题。
最后,我觉得有这样的趋势,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进行,所有国家的剧集都会优先选择女性作为主角,强化女性的作用,(当然我们的现实实非如此……)所以我们的观众能不能多关注关注剧情本身…
还有就是最后一案,受害者抛出的质问“为什么要谴责受害者”“为什么性受害者要被退学”,要被舆论再剥光一次。
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值得一看,很多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和一些初高中消失了的人的去向,可能都会有解答。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少年审判》是对少年犯罪背后的大人们进行的一次掷地有声的诘问。
韩国影视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少年审判》是对少年犯罪背后的大人们进行的一次掷地有声的诘问。
韩国影视向来大胆选材、针砭时弊,但有些只做到了“敢拍”,真正起到反思作用、改变现实的社会写实类作品,例如电影《熔炉》、《素媛》、《辩护人》,在众多作品中也是凤毛麟角。
那些“敢拍”但没有改变现实的作品,本质上是它们只展示现象,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也许有些创作者认为无解),戏剧化的处理渲染了无力的控诉,最终只留下了无奈、绝望情绪的表达,现实依旧寸步难行。
她出场不凡,穿得不像法官,神色凛然,界限森严,敢怒敢言,有勇有谋,能屈能伸——仅仅是作为资深从业者(右陪审,以右为尊)这一点,就秒杀大多数律政剧里“女新人”“女下属”或反派女boss的设定了。更关键的是,她还清醒冷静,法律的功能在她这里发挥到极致,缜密的解释,灵活而坚定的适用。左陪审小车法官的温情、冲动、天真和偏执,更反衬出她的冷静。太好了,谁说法律人(女
她出场不凡,穿得不像法官,神色凛然,界限森严,敢怒敢言,有勇有谋,能屈能伸——仅仅是作为资深从业者(右陪审,以右为尊)这一点,就秒杀大多数律政剧里“女新人”“女下属”或反派女boss的设定了。更关键的是,她还清醒冷静,法律的功能在她这里发挥到极致,缜密的解释,灵活而坚定的适用。左陪审小车法官的温情、冲动、天真和偏执,更反衬出她的冷静。太好了,谁说法律人(女)就得情绪化?剧里的法官(包括部长级的)和律师,都擅长不动声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我当然知道这也属于另一种刻意,但刻意将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这样打破,也是个可能。
(看了一半。一些截图和论据待补)
但她的冷静更像是封印岩浆的岩层,山一般厚厚压下来,仍能从中奔涌出同情和愤怒。我看了五集,跳着看了结局。谁能想象得到,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在准备给苦主(死者家属)赠礼(不违规,一顿饭)的回礼呢。她压抑的愤怒需要一个出口,这在剧终实现了。实现了,她还接着做法官。
而让我想到这句看上去有些俗套但个人觉得非常贴切的诗句的,是她冷静解释和“操纵”法律,但每次,她都完全不掩盖自己对少年犯的立场:极度厌恶。而带着创伤和厌恶,她不悔自己每一份“判决”。于无情和有情之间,有她这样的法官。
又是每月的网飞之夜想看的都是一口气熬夜刷完??金姐选的本永远精品这部太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案件都太有代表性金句频出剧里的法官真的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坚持的奉行的剧终之后每个人也都磨平棱角 懂得自己不对的地方角色真的都很鲜明对于剧情两位主角的故事真的很好猜还有本来以为少年的故事都是那几个归根结底就是家庭教育但有的还是会让我破防青少年恢复中心和试卷泄露两个案子都超戳我and金姐最后
又是每月的网飞之夜想看的都是一口气熬夜刷完??金姐选的本永远精品这部太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案件都太有代表性金句频出剧里的法官真的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坚持的奉行的剧终之后每个人也都磨平棱角 懂得自己不对的地方角色真的都很鲜明对于剧情两位主角的故事真的很好猜还有本来以为少年的故事都是那几个归根结底就是家庭教育但有的还是会让我破防青少年恢复中心和试卷泄露两个案子都超戳我and金姐最后打开箱子 心结终于释怀 也很好哭??在我心里这部可以堪比DP了看过的所有网飞中最佳真的要大爆啊??
*尽量不剧透。关注细节如拼图。
*这剧如果跟秘森对照看,快乐加倍——也就是尤其适合喜欢秘森的人。我个人的打分是低于秘森,高于《恶魔法官》,因为只有十集,浓缩精华,所以也略高于《至上之法》。
*我不研究韩国法律,但能算得上两季《秘密森林》十级选手,所以也不算一无所
*尽量不剧透。关注细节如拼图。
*这剧如果跟秘森对照看,快乐加倍——也就是尤其适合喜欢秘森的人。我个人的打分是低于秘森,高于《恶魔法官》,因为只有十集,浓缩精华,所以也略高于《至上之法》。
*我不研究韩国法律,但能算得上两季《秘密森林》十级选手,所以也不算一无所知。以及英美律政剧看了不少,算是逃离法学的一点爱好。不过讲东亚少年犯的,这部剧应该算优质的。
目前印象深的是:
人设鲜明而且反差。资深高冷前辈带热血青年,是,但前辈是女的。后辈是个心软的碎嘴子。还不是简单的性别互换,沈姐真正有姐姐范,担当,大气,有胆有识,心软手腕硬。(道是无情却有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42830)
社会议题。比如少年犯是各种意义上的悲剧,受害者,施暴者,都是。谁来审判缺席的监护人?谁来实际担起改造少年犯的重担?法官和法律能教会小孩子什么?双主角,沈姐和小车都有秘密。小车的背景在三四集揭秘,沈姐的要到后半段。群像,没有特别出戏的。部长也有层次,哦不止一个部长,不止男性部长。参差感好评。跳着看了一下,没烂尾。(就是从第三四五集开始就很好哭。)其他先更在讨论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