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恋人影评

14930297
  • 淮右布衣Mark
    2021/11/14 9:55:08
    做道具的师傅没想到有我这么细心的看客吧!

    第一集的24分13秒,房间里的《江海晚报》社会版新闻“无良司机撞人逃逸 青年惨遭横祸”,文中左半部分从上至下数第二行是男子“变植物人”,第十一行是男子“但是最终还是因颅脑受伤重创变植物人”,到第二十三行就成了“进行接待死者家属等工作”,该文右半部分从上至下数第一行也是“民警通过询问死者家属了解到”,第四行也是“死者最后出现在录像中的时间”,如果文章发出来时青年已由植物人

    第一集的24分13秒,房间里的《江海晚报》社会版新闻“无良司机撞人逃逸 青年惨遭横祸”,文中左半部分从上至下数第二行是男子“变植物人”,第十一行是男子“但是最终还是因颅脑受伤重创变植物人”,到第二十三行就成了“进行接待死者家属等工作”,该文右半部分从上至下数第一行也是“民警通过询问死者家属了解到”,第四行也是“死者最后出现在录像中的时间”,如果文章发出来时青年已由植物人变为死亡,那么该文章开头就是明确说青年人变植物人就不合理。而且该文章通篇没有青年从植物人若干天终于还是不幸离世的字样。

    另外个人推理剧情真相应该该文提到的天元集团强拆致人死亡,为掩盖真相买凶杀证人,被撞青年是尹子月的亲人,开公司的王梓念的诗“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可看出王梓是个有侠气的人,但侠以武犯禁,所以王梓是个目的是好的行事手段踩线的对警察不信任的有经济实力的人。警察做事要讲程序,有时会因为程序耽误效率错过破案最佳时机,这一点可能是王梓不信任警察的原因之一。《沉默的证明》和青蜂侠的主角设定有点像,都是一个有钱一个有能力的组合,这组合放在古代剧可以是一个某公侯伯府的二代遇上一个有能力没后台的断案高手,二代是女的断案高手是男的话可以让人想起《少年包青天》。

    【详细】
    13990557
  • 胤祥
    2007/12/19 16:28:14
    苹果,或迷失北京,不幸的人们是相似的
    不像《色·戒》一般藏着掖着,《苹果》的全本倒是很容易看到。大约是制片方明知道全本过不了审查于是跟盗版商达成了某种协议。这个时候的北京,音像店里已经都是全本的《苹果》了。似乎写这样一篇文章,我有必要再去影院看一遍节本的《苹果》,以在版本学的意义上来考察一下。不过我觉得,全本还是更能表达导演的想法,至于Lost in Beijing这个题目的变化,涵义也是满丰富的。后文再说。

    先说《苹果
    不像《色·戒》一般藏着掖着,《苹果》的全本倒是很容易看到。大约是制片方明知道全本过不了审查于是跟盗版商达成了某种协议。这个时候的北京,音像店里已经都是全本的《苹果》了。似乎写这样一篇文章,我有必要再去影院看一遍节本的《苹果》,以在版本学的意义上来考察一下。不过我觉得,全本还是更能表达导演的想法,至于Lost in Beijing这个题目的变化,涵义也是满丰富的。后文再说。

    先说《苹果》一片的指向。这部片子,从导演李玉来讲,指向的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系统。李玉出身自“东方时空”及新纪录片运动的那批作者,是如今的论述中被归入“第六代”这个范畴的导演之一。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更接近于第六代早期的作品,明显地我们可以由镜头风格联想到娄烨的《苏州河》,而故事更接近于王超的《安阳婴儿》。同样是对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的关注和叙述,李玉在故事的叙述做的更好,戏剧性的构建和悬念的设置上都已经明显强于第六代早期的作品。而从故事自身来说,我以为,这部影片指向的是同样具有纪录片导演背景的波兰大师基斯洛夫斯基,以及比利时著名导演达内兄弟。这样一个牵涉到道德困境的故事,颇有《十诫》中典型戏剧结构回声的味道;而情节上的安排,不能不让人联想到2005年摘取金棕榈大奖的《孩子》。至于视听风格,除了《苏州河》,更多地也是采取达内式的手持摄影方式,开头对背影的长跟拍还有些《大象》的味道。在这些指向中,李玉导演的诉求其实已经被确立,这是一部面向欧洲艺术电影节的,带有纪实风格和“道德焦虑”电影风格的第六代电影。

    说这些是为了进一步分析《苹果》一片。在上一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为《苹果》找到一个进入的途径。正如我们不能把《三峡好人》当成一部现实主义影片来看一样,我们显然需要把《苹果》纳入道德焦虑电影的范畴来进行阅读。对比故事相似的《安阳婴儿》和《孩子》,甚至《十诫》之二,《苹果》设置的道德困境更加强烈。一个产生于“通奸/强奸”的孩子,却在两个家庭之间构成了微妙关系的张力支点。而在孩子和金钱的博弈之中,两个家庭,两对男女各自的选择却成为了整部片子最迷人的段落。一个初看简单的故事开始变的缠绕和复杂,而李玉导演却在106分钟内浓缩了二十集电视剧的内容。看着是一个反映底层生活的东西,说回来却是在性、爱、婚姻、家庭、金钱和传统观念等等层面上的一个深刻的追问和质询。说到这里,故事便不是那么简单了。

    而另一个层面的叙述则是城市。关于北京的叙述。影片煞费苦心地展示着各个角度的北京,开头还比较游离,而在影片过半的时候,特别是刘苹果十月怀胎的那一段插曲中,北京的形象才整个建立起来,在这一点上说,Lost in Beijing这个题目还是恰当的;然而在我看来,这样一个故事并非一个北京故事,换句话说,北京这个意象,对于这个故事只是一个风格要素,这样一个故事并非只在北京这个空间才能成立,所以基斯洛夫斯基在《十诫》中刻意地把空间限定在一个住宅区之内。而对于《苹果》来说,或许香港老板和外来打工仔这种同时在高层和底层的人口流动在北京这个空间更为常见,影片对于北京的城市叙述也确实很完整,然而对这部片子来说,意义值得探究,在我看来这便是有点生拼硬凑的嫌疑,或许是苛求,然而我始终觉得,片名叫《苹果》要好过《迷失北京》。

    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十分的强烈。中景运动镜头,手持摄影,离达内兄弟近一点,包括在用摇镜头代替反打的处理上都很相似;标志性的处理则在于飘忽的焦点,熟悉了好莱坞精致稳定镜头的观众必然会看得很痛苦。然而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我总是说好莱坞那些是梦境,而Dogma95那种粗砺的不打光的影像才是现实。可是谁又能正视并喜爱这种现实呢?《苹果》的命运便是这样,不得不拿情色说事,虽然其中的情色段落并非完全必要,属于那种没有了不算少,有了则增光添彩的那种,然而改来改去改掉50多处不由得让我们感叹,现在这个时代想说点东西,还要让观众来看,真的是太难了。

    表演上几位演员都很精彩,通常应当用非职业演员的这类题材,这次用了明星,也是为此后这类题材的影片提供了一种相当好的思路。先前看到柏林电影节的报道说“范冰冰余男争影后”还以为是媒体的自恋,看了片子却觉得,若非刘苹果这个角色的戏份不足,范冰冰单凭表演还是颇有一争柏林影后的实力。比起《导火线》,范冰冰简直不是一个人……总之瞬间对她的好感倍增。最后说两句剧作。小妹这个人物,根本没有展开,出现和消失的都莫名其妙,本来是可以再行交织的线索,却没有好好利用,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有些人忽然出现忽然消失,然后再忽然出现。作为辅线,确实应该再加强一点。就剧作来看,刘苹果怀孕之前的段落,略有一点长,而孩子生下之后的段落,则稍嫌有点短。不过这些都已经无所谓了。李玉拍出了如此有力量的一部片子,已经足以让我向她致敬了。回到题目,《苹果》对我所联想到的那些作品做出了一个美丽的回声。他们说,不幸的人们都是相似的,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欲望和软弱;他们说,不幸的人们都是相似的,因为他们败给欲望之后会软弱也会坚强。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786221/
    【详细】
    1263224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