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2229
  • 锥皱
    2016/9/30 17:09:17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剪辑太碎,十天其实是非常长的,在沙滩滞留时候漫长的等待,撤退途中沉默的厚重,都被急躁快速略过,十分可惜。没有起伏的结构,一股脑的「悲剧」拼贴,让节奏变得很乱,没有「次」的衬托,全让「主」挤在一起,很容易审美疲劳。
    不由得想起《赎罪》里一美角色到达沙滩后的长镜头,当时并不了解二战,也不知道大撤退的细节,没有情感代入的前提,它本身所展现的悲和苦难就已经(比这整部纪录片更甚)打动了我
    长镜头
    剪辑太碎,十天其实是非常长的,在沙滩滞留时候漫长的等待,撤退途中沉默的厚重,都被急躁快速略过,十分可惜。没有起伏的结构,一股脑的「悲剧」拼贴,让节奏变得很乱,没有「次」的衬托,全让「主」挤在一起,很容易审美疲劳。
    不由得想起《赎罪》里一美角色到达沙滩后的长镜头,当时并不了解二战,也不知道大撤退的细节,没有情感代入的前提,它本身所展现的悲和苦难就已经(比这整部纪录片更甚)打动了我
    长镜头具有的「同步性」(同步感受人物的处境,以及画面变化的「连贯」)时间的厚度,观者对事件的「投入」程度都是零碎的镜头(不管霎时间多惨烈多少血)表现不出来的。所以还是一句话,十分可惜。从片子本身来说色彩特效都不错,演员也很给力(居然有BC真是小惊喜),但「纪实」这个长处没有发挥出来。隔壁兄弟连就是精益求精的上乘之作。
    (不知道诺兰新片会如何拍Dunkirk,很期待,这个事件从英军角度也好法军角度也好,伤兵/正常兵/渔民/海员也好,都有不同的优势,感情同样强烈,悲壮是无疑的。)

    很喜欢插入的旁白中念的诗,我很惊讶之前自己没意识到「丧钟为谁而鸣」是有出处的,看到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这句话,想到海爷,他在小说中的自我投射,又开始心痛。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几乎所有人都在战争的影响下或多或少被伤害,而且伤口很有可能一辈子难以愈合。正在看《野蛮大陆》,其记叙的二战中人性沦丧,道德被扭曲的事实,都让人不忍卒读,纸面上的文字,句句插进心里。这样的伤痛和罪孽,无尽的悲剧,一个无休止的圆,让人绝望。
    “放弃伤员”这样的指令,既无情又无奈,BC在此片中的角色在真实中,是幸运的很小一部分人,大部分的生命都会如同《我们的父辈》中德军战地医院被苏军占领后的景象来结局。

    以下是片中旁白所念诗歌节选句子的完整片段,AKA a poem No Man Is An Island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节选自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by John Donne
    【详细】
    81081487
  • 栗琰
    2017/7/20 13:07:23
    《奇怪的搭档》1- 40集 剧评整理 by 栗琰
  • 豆友bXpffVby0o
    2022/7/29 17:42:29
    倒霉收债人和岛主的故事
    其实挺好的 很多人说人物多 这都不算太多 我觉得有我包包文总就够了 就行希望多给他们点镜头 我还是更加期待他们的相逢未了时 爱死包包文总了啊啊啊(凑点字数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其实挺好的 很多人说人物多 这都不算太多 我觉得有我包包文总就够了 就行希望多给他们点镜头 我还是更加期待他们的相逢未了时 爱死包包文总了啊啊啊(凑点字数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展开)
    【详细】
    14543272
  • 麻绳
    2010/6/20 18:55:35
    《决战刹马镇》:植物大战僵尸
            《决战刹马镇》是一部从各方面都显得过火的电影,当然这种过火是导演追求的风格,这在中国目前是比较少见一种电影类型,如果从风格分类上来说,有点类似西方的磨坊电影,这种电影在艺术上没有更高追求,也没有独立制作电影的实验性,而是在自由张扬的风格下以大张旗鼓的“低级趣味”来实现对传统权威的话语权的挑战和反讽。这是
            《决战刹马镇》是一部从各方面都显得过火的电影,当然这种过火是导演追求的风格,这在中国目前是比较少见一种电影类型,如果从风格分类上来说,有点类似西方的磨坊电影,这种电影在艺术上没有更高追求,也没有独立制作电影的实验性,而是在自由张扬的风格下以大张旗鼓的“低级趣味”来实现对传统权威的话语权的挑战和反讽。这是一种彰显草根文化生命力的商业类型电影,也许它的精神内涵是小众的,但其外包装必须是大众的。李蔚然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广告界的年轻导演,其第一部电影作品受到西方电影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必然的事情。
            《决战刹马镇》最标志性的场面是最后的西红柿大战,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在替代cult电影中用以形成感官刺激的血肉横飞,这是基于国情和审查制度的一种改良,被投掷的西红柿替代了呼啸的子弹,它们在人身上的撞击和迸裂替代了泼洒血浆对观众的感官刺激,毕竟这两者在颜色上是具有对应效果的。当然,无论如何对应,这都是一场没有杀伤力的拼杀,西红柿是扔不死人的,即使是黄海波拿出了枪,我们也知道那枪是打不死人的,通过前面内容的铺垫,我们已经默认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上升不到需要用杀戮来了断的恩怨,因此观众可以放心从容地享受这个色厉内荏的对抗过程,审查部门也可以放任这样的纯绿色无公害的正邪较量在和谐社会中上映。
            如果打个比方,《决战刹马镇》就是将《生化危机》转化为《植物大战僵尸》的一部电影,同样的打僵尸,前者带给玩家令人窒息的惊悚感,而后者则更让人在无压力的心态下享受这个对抗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创意性是我们惊喜的来源。僵尸无论包装成什么样子,总是包藏祸心的,而植物总是纯朴地建设和捍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最擅长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是收集阳光而已。刹马镇的村民其实就是这样纯朴的绿色植物,面对黄海波和李立群这样的僵尸入侵,他们只是调动自己最原始的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去与配合着入侵者的居心叵测,尽管在观众的全知视角下,村民植物是处于待宰的弱者一方,但他们无招胜有招的本能反应却总是阴差阳错地让貌似强大的敌人落入自己挖的陷阱之中。其实即使到后来识破了敌人的歹意之后,他们的对策与反抗也是谐趣和温和的。其实这就是个弱者的游戏,看似充满偶然的过程背后其实充满了必然性,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所缺乏的就是这种对权贵阶层的藐视和戏谑,大概是因为中国人被迫仰视的时间太长了。
            《植物大战僵尸》最能让玩家对其产生好感的元素之一就是其中在人设、对白、形象设计等方面蓬勃的恶趣味,而《决战刹马镇》也是如此。抛开侉味十足土得掉渣的孙红雷和那些形形色色样貌猥琐的村民不谈,被彻底“毁容”的林志玲对于这部电影的风格确立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如果从演技和气质吻合度上来说,比林志玲适合出演这个村妇的演员数不胜数,看电影的时候我真想伸手去捂住林志玲的嘴,以免受她那西北方言娃娃音的折磨。但是这里起用林志玲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传统形象的巨大反差造成观众传统审美趣味的一种颠覆,包括影片反复提到的“张大导演”的“印象刹马镇”,也是这种善意的恶趣味,套用王朔的一部小说的名字,这是一种“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境界。艺术创作的主流是带给人崇高感的,但观众有时也需要有一个出口释放一下自己未经矫饰的低级趣味,其实这的一种建立在自信与智慧基础上的自嘲,现在中国的主流艺术形式都很少提供这样的出口,于是大家只好到《非诚勿扰》这样没营养的节目中去集体审丑。
            从《疯狂的石头》以后,中国的疯狂喜剧电影一直处在徘徊不前的境地,《决战刹马镇》可以说是在多线程喜剧和山寨喜剧之外趟出了一条新路,李蔚然在影像造型、镜头调度和叙事节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想象力,但这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这个单线条的夺宝故事过于单薄,难以支撑起100分钟的叙事空间,于是只好靠堆积搞笑桥段来填补情节空白。其实宁浩搞多线程喜剧是有其道理的,由丰富的情节线发展自然交织碰撞出来的喜剧元素才是最有效最耐久的笑点,《决战刹马镇》虽然给每个出场人物都平均分配了搞笑功能,但因为线索单一而导致最后变成了段子集锦,虽然场内笑声不断,但我最后实在是有点疲劳了。《决战刹马镇》有着很出色的创意基础,但在执行时欠缺了点控制力,虽足够惊艳,却难称杰作。
            
    【详细】
    33442026
  • Fay Kellum
    2015/3/22 11:35:01
    童话故事对反面人物和细节的处理
    已经有十几年不读童话故事了。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次读童话故事,我总是对反面人物产生莫名的好感,尤其是女性反面人物。昨天看了拍成电影的灰姑娘以及电影里对继母形象的塑造以及一些对继母的恶意刻意洗白的部分,我想起了当年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时自己的诡异心境。

    第一次读Cinderella似乎是小学五年级了。对于女主Cinderella毫无感觉,倒是继母莫名其妙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后来我从不同出版
    已经有十几年不读童话故事了。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次读童话故事,我总是对反面人物产生莫名的好感,尤其是女性反面人物。昨天看了拍成电影的灰姑娘以及电影里对继母形象的塑造以及一些对继母的恶意刻意洗白的部分,我想起了当年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时自己的诡异心境。

    第一次读Cinderella似乎是小学五年级了。对于女主Cinderella毫无感觉,倒是继母莫名其妙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后来我从不同出版社编篡的童话故事集里面又看到了很多次灰姑娘,然后当年只有11岁的我硬是用了一天的时间,将七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故事集放在一起,摊开到Cinderella那一章,开始对比结尾部分对继母以及两个女儿的处理。然后,我发现关于她们的结局分为五种:1. 根本没提她们。2. 她们羞愧难当地离开这座城市(本部电影采纳的结尾)3. 乌鸦啄瞎了她们的眼睛(魔法黑森林采纳的结尾)4. 继母为了让两个女儿穿上鞋,砍掉了她们的脚后跟(魔法黑森林采纳的结尾)5. 继母羞愧难当地自杀了。现在想来,我小时候似乎很有做research的天赋,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为什么不同版本对继母和两个女儿的处理会不一样,可是也没想明白。

    无独有偶,在同一年我看了Disney出品的动画片Sleeping Beauty,我对公主Aurora无感,倒是对女巫Maleficent萌生了莫名好感。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披着我妈的长款风衣,学着Maleficent的样子走来走去,带着横行霸道的姿态做事。后来,我甚至自己偷偷地撰写了不同版本的Sleeping Beauty:其实Maleficent也不是个坏女巫,她只是因为某些邪恶灵魂霸占了她的身体,才做出那样的事,而她本身只是个高贵冷艳的女巫。(可想而知,当我去年暑假看到Maleficent那部电影时,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

    小学六年级读了纳尼亚传奇的七本书,读完了以后我唯一的感想就是:Susan和Lucy作为书中的女性主人公,对于情节的推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任何战役中,她们都没有参战,而是跟着Aslan跑来跑去。Susan是个彻头彻尾的花瓶人物,到后来都彻底酱油了。Lucy唯一的作用也是象征性的,拿着Aslan给她的万能药水为受伤的战士们疗伤。但是,纳尼亚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里面的白女巫,还有the silver chair里面的绿女巫。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直到我开始读了哈利波特,才第一次喜欢上了正面的女性人物:Hermione。

    我提起这些的目的是觉得: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应该是少年儿童。作为成年人,我认为这个剧情很无聊,从头到尾都在吃爆米花。但是作为一部以少年儿童为目标观众的电影,你传达给儿童的是什么价值观?由此我又想到,很久很久以前读到的童话故事,很多故事的细节非常粗糙,人物塑造也很不合理,情节推进更不用提,基本上只有一个framework还算积极。但是那个年龄的儿童会有框架性思维的能力吗?

    首先,这部剧情的主旨是Have courage and be kind。如果是为了宣扬这个主旨,那么接下来我期待的应该是女主如何通过自己的种种courageous act/behavior/choice,如何通过自己的kindness一步步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可是这个故事呢?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没怎么交谈王子就爱上了灰姑娘,原因就是看脸;第二次见面是在舞会上,王子进一步爱上了灰姑娘,原因是灰姑娘的脸和裙子;第三次,两个人就手牵手一起走向明天了。所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不管你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家庭出身,甚至可以不管孝道、民意,只要你长了张好看的脸,王子就会看上你。

    我忽然明白了小时候为什么频频喜欢上童话故事里的反面女性人物:除了我本身就喜欢高贵冷艳的女王范之外,反面人物往往具有智慧,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白雪公主的继母自己制作了毒苹果一路跋涉到了小矮人家里,这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体力和执行力;然而白雪公主只是通过装可怜和长得漂亮就在故事里成为了人生赢家,她的善良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故事的结局也是无关紧要的。睡美人这个故事里Aurora好像就是个被邪恶女巫和几个善良女巫争来争去的牺牲品,并且把Maleficent描述成一个气场强大的女王形象,敢于对王室成员表达不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看的童话故事很多情节都忘得差不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似乎在这种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童话故事里,正面人物永远是花瓶式的,被动的,她们总是莫名其妙碰见好人并且凭借容貌夺取王子的芳心,她们总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打败了邪恶,而且往往完全靠外界力量;而反面人物永远是讲究手段、时机、知识、力量,完全凭借自己孤军奋战,虽然最后为了主旨需要她们还是被灭掉了,但是她们往往是撑到最后才被灭掉了,考虑到她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孤军奋战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到这里我要提起我十几年来一直痴迷的哈利波特。在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女性人物都在剧情的推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概除了秋张,不过这个角色已经被黑烂了),她们参与了拯救魔法世界、打败伏地魔,七本书里无处不贯穿着她们的智慧、勇敢、执行力、决策力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所以既然以儿童为目标观众,既然这个故事已经很大程度被改编了,那为什么不改编得与时俱进一点,彻底将这个故事改为灰姑娘凭借自己的courage & kindness获得王子的爱,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王子共同治理国家?我认为这样才能为儿童(尤其是女童)传播正能量。都说性别是社会环境建构出来的,那为什么不能从童话故事做起,将女性的个人奋斗融入进童话故事中?
    【详细】
    7421240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