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粉豺狼影评

73811940
  • 自律
    2016/1/29 17:52:34
    离婚单身带娃要养活一家的少妇之美国梦奋斗史
    从颁奖季其他电影在知乎的火热程度对比这下面寥寥几个回答就能看出这片的扑街程度,按理这片三大影星的吸引力也不致如此。豆瓣6.6和IMDb6.7的评分相差无几,但因为这片我是抱着低预期但看后还行所以说两句。

    对JL和BC俩人无感,之前在评价JL那题已经说过,她演技要是百年一遇只能说大家的百年不是一个百年,BC我只觉得还是《宿醉》因垂死听,教父和英格丽褒曼闺女俩人no comments,中
    从颁奖季其他电影在知乎的火热程度对比这下面寥寥几个回答就能看出这片的扑街程度,按理这片三大影星的吸引力也不致如此。豆瓣6.6和IMDb6.7的评分相差无几,但因为这片我是抱着低预期但看后还行所以说两句。

    对JL和BC俩人无感,之前在评价JL那题已经说过,她演技要是百年一遇只能说大家的百年不是一个百年,BC我只觉得还是《宿醉》因垂死听,教父和英格丽褒曼闺女俩人no comments,中规中矩。但你不得不承认,最适合JL的戏路就是贴合本人形象的乡村少妇,她和大卫的神经质话唠喜剧结合起来真是如鱼得水,难怪合作这么多。

    一个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片——小强实现美国梦,也贴合当今天朝弘扬价值观——养老不能靠政府(谢绝水表),所以要不是票房可能扑街还是应该引进一下的。剧本Bug如厕所连着加工厂这些我们不做讨论,只说内核,这片和主角是真讨喜。

    一个离婚带俩娃要养活一家老小的独身女人人生会是怎样的?周围全是shit,老妈终年沉溺于电视剧,连床都不会下;老爸风流软弱,一把年纪还要寄宿在女儿的地下室;同父异母的妹妹自私自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前夫离婚N年还龟缩在自己的地下室,全无男人担当。生命中唯一的光明就是年事已高的外祖母和从小的玩伴,乔伊的处境比《无耻之徒》好不了多少。

    换你身上你说你怎么办?找男人嫁了?甩掉负担像家人一样做个没责任的废柴?不,我们的乔伊在小时候就说”我不需要王子,我自己有超能力。“女人就得靠自己,我就算是在泥坑里也能自己爬出来!她破产,转而另寻生路发明拖把;没钱生产,拉过老爸情人与妹妹竞争获得投资;面对对方的无理要价,干脆利落不出钱;在停车场玩双簧搞推销,面对大公司会议室的奚落不在乎面子,对亲自推销拖把据理力争,以及最后,单枪匹马杀到南方民风彪悍的加工厂,又一个人设计逼骗子妥协成功拿回自己的东西。对这个有勇有谋的女人,你只能打心眼佩服。

    乔伊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是能撑起一片天的女人,却丝毫没有侵略性。我不觉得这片宣扬女权,你只会看到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不懂数据图,上台会紧张,勤勤恳恳用自己的智慧为家人付出一切且实现自己梦想。她就算在台上也没慷慨激昂的表现,摊牌时也非咄咄逼人,却让你感受到安心的力量。

    这戏是JL的独角戏,其他角色都只是陪衬,BC这酱油打的好,尤其和JL非情侣关系好评。我最喜欢JL的演技还是《美国骗局》,逗比欢脱有张力,这片。。。。温婉是温婉也就像我说的感觉没使上力。

    乔伊在中国是真贤妻良母教育大众的好标杆,我就纳闷这种题材怎么天朝从来不拍。
    【详细】
    77531091
  • csh
    2022/11/6 12:36:06
    陈翠梅访谈:热带,语言与影像

    记者:csh

    编辑:effy

    原文首发于《NOWNESS》2022年第12期

    “在南洋 历史饿得瘦瘦的

    记者:csh

    编辑:effy

    原文首发于《NOWNESS》2022年第12期

    “在南洋 历史饿得瘦瘦的野地方/天生长舌的话本 连半页/也写不满/树下呆坐十年/只见横撞山路的群象与猴党”

    在马来西亚华裔诗人陈大为的《在南洋》里,他仿佛廖廖几句就总结了南洋意象。消瘦的历史、障目的自然与枯竭的故事,是否足以概括东南亚的丛林与海岸?我们无从知晓,但它的风景震慑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我们直觉地意识到,影像可能比话本更适合讲述这里。

    我们看到了缅甸导演赵德胤的《再见瓦城》(2016)、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热带雨》、马来西亚导演张吉安的《南巫》(2020)……热带的飓风吹过世界各地的国际电影节,更多的人们开始共享更多的南洋故事。但我们的感受与欧洲与美国的观众不同,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听懂其中的一些语言——南方的观众尤甚。普通话、闽南语、粤语,还有更多依稀可辨的、来自福建或广东的方言。

    我们开始用“东南亚华语电影”,来标识这些华裔创作者的影像。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华语电影可能只是个想象的概念,为了将一些拥有相同文化特质的人团结起来。人们总是需要一些想象,而在“历史饿得瘦瘦”的东南亚,人们总是迁徙,总是说着混杂的语言,这样的想象变得更有重量。

    不知不觉,这些创作者已经奔跑了很久。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当陈翠梅、刘城达等马华(马来西亚华语)导演走向世界的时候,当时的电影节系统并没有太多东南亚电影。在2006年的釜山电影节上,陈翠梅的《爱情征服一切》获得了新浪潮奖与国际影评人协会奖。她用清爽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南洋之地的故事,谈论着爱情的虚幻与真实。次年,刘城达的《口袋里的花》再度在釜山收获了新浪潮奖。

    人们惊觉在热带的角落,还有一些与寻常不同的影像。在与陈翠梅的访谈中,她说“可能所有的文明在发展到某个阶段都会遇到瓶颈,需要更多的新意和刺激”,这刺激曾经是东亚电影或东欧电影,如今成了东南亚电影。陈翠梅、刘城达和他们的公司“大荒电影”,被称作所谓“马华新浪潮”的一部分。在这些低矮的村舍、随意的闲谈与辛辣的食物里,潜藏着更多的可能性吗?无论是这种想法,还是将他们与新加坡、缅甸、印尼、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其他国家的创作者视为一体的理想,可能都只是一种高傲,仿佛你所在的世界是大地,而他们只是大地之外的惊奇。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大地,或是在寻找自己的大地。我们能做的只是睁眼去看。

    异乡:又一处故乡

    当我们说出“东南亚华语电影”这个词组时,就已经在体验某种冲突。华语是不属于东南亚的语言,所以这些创作者可能在寻找自己的大地,但他们不一定需要一个结果。在南洋这拆解成不同族群与岛屿的领域,寻找与迁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状态,他们不断乘着飞机、轮船与车辆,抵达又一处当作故乡的异乡。

    赵德胤用《再见瓦城》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提名,柯震东和吴可熙饰演的那对男女,都是从缅甸跋涉至曼谷的偷渡客。新加坡导演杨修华凭借《幻土》(2018)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赢得了金豹奖,这部影片同样聚焦于一群异乡人:新加坡国内没有证件的劳工。马来西亚导演廖克发的《妮雅的门》(2015)将镜头对准了一位远离家乡去往台湾工作的菲律宾女佣。陈哲艺的《热带雨》里,烦闷的阿玲是个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中文教师,她从这里去往那里,教授一种不属于两地的语言。而在去年张吉安的那部《南巫》中,在马泰边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再度成为了叙事的重心之一。

    这些创作者的影像,构成了一种泛亚洲的世界。迁徙的历史是角色们生存的基础,这可能与东南亚漫长的殖民史与偷渡史相关。但即便如此,“华语电影”也并不是在任何国家都畅通无阻。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泰国悠久的宗教与完备的世界观念或是印度尼西亚深厚的文学传统,可能遏止了华语文化的发展。正如陈翠梅所说,当地的“华人导演”,可能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更完备的华人教育,则催生了更多的华语作品。华裔导演们有意无意接触的华语文化,在他们作品中那些南洋影像里,微妙而错位地存在着,成为了除了起点与终点两地之外的第三重参数。《热带雨》里爷爷爱看的武侠片,是一种不属于新加坡也不属于马来的、分外遥远的东西。

    在陈翠梅的影片里,这种东西有时是底色,在《野蛮人入侵》中,陈翠梅自己饰演的演员,为了扮演想要的角色,经历了一场功夫片式的修行。但它有时则更为直观,在《爱情征服一切》里,它显然体现为马来人混杂的语言:粤语、闽南语与普通话,当然还有马来语。女孩阿萍背井离乡——又是一场迁徙——去吉隆坡投靠阿姨,她有一个故乡的男友,但在新的城市,她又拥有了另一个爱人。但你不必听懂其中所有的语言,也可以理解离别、爱情与电影。

    电影:又一种语言

    缅甸导演有缅甸的故事,新加坡导演有新加坡的故事。就算是马来西亚导演,也有人要讲巫族的故事,有人要说华人的故事。但是,可能他们的角色经历着相似的迁徙,不止如此,他们自己也在迁徙。就像陈翠梅说的那样,当年她们在釜山获得认可的那些影片,可能在马来西亚本土找不到太多的观众,所以他们需要到电影节去。

    可能影像要比话本更亲密一些,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流行的数码相机和非线性剪辑,赋予了他们闲散的风格,这也非常契合她们的主题——热带住民们松弛的生活,错位而混杂的认同感,还有那些表面不起波澜、其实暗潮汹涌的情感状态。对于陈翠梅和她那一代的马来导演来说,甚至她们的制作方式也很松弛。她的《爱情征服一切》只用了一万欧元,拿了三万美元的奖金。于是她把奖金分给了大荒公司的两个朋友,又拍了两部电影。或许这种最大限度利用资金、拿起摄影机就拍摄的创作方式,也是她们被定义为“新浪潮”的原因之一。

    她自己也对东南亚华语导演的创作很感兴趣,她就曾组织蔡明亮、赵德胤、陈子谦等创作者共同拍摄了短片,结成了一部《南方来信》(2013),在大荒公司主导制作的17部长片和8部短片中,这是其中的一部。它的名字又叫“原乡与离散”——比原本的名字更直接地让人想起东南亚华人的迁徙。

    当然,曾经“马华新浪潮”的状态可能很难复现。无论是东南亚电影数量的增长、国际电影市场的缩水还是电影节的日趋保守,都让这浪潮变得日趋和缓。但陈翠梅并不为此感到苦恼,对她来说,电影只是其中一种表达自己的语言而已。她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正如她为自己设计的个人简介:

    “5岁钉过一个小板凳,8岁开车撞过一根柱子,9岁办过一本儿童杂志,12岁读完一整本科学百科全书,17岁开过一个文学专栏,21岁电脑动画学位毕业,27岁拍过一部《爱情征服一切》,38岁生了一个小孩,41岁决定习武。”

    采访陈翠梅的时候,她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她总是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即便已经经历过太多访谈,她大概还是能说出一些新的东西。她谈了谈自己最近的心得,包括东南亚华语电影的发展状况,和自己对当下电影节系统的思考。她拥抱着最新的科技,说自己学了编程,编写了一个自动写小说的程序,说不定还会用来写剧本;她也对AI绘画很感兴趣,甚至用这个功能制作了自己展览的海报。这个时代发生了许多大事,但她觉得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她并不担心未来,想必她总能找到最新的、表达自我的语言。如今她仍处于“习武”的阶段,最近正致力于练习巴西柔术。

    陈翠梅:又一次访谈

    Q:《野蛮人入侵》其实和您此前的两部长片《无夏之年》《爱情征服一切》都很不一样,有更复杂的类型和更强烈的表达欲,您觉得这是创作生涯中心态的变化吗?

    A:我创作的时候,每次都会希望不重复,其实这三部影片都是很不一样的,都是接近当时的年龄阶段面对的一些事情,或是思考的一些问题。《野蛮人入侵》是在2019年写的。2016那年因为怀孕无法工作,然后也觉得自己的身体遭到了破坏,体会到了一种与另一个生命之间的拉扯,可能怀孕也是一种“野蛮人入侵”。但这个故事当然主要是虚构,我觉得电影创作的好处之一,就像它像是人生的实验,其中有真实的元素,但你也不需要真正去经历。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字创作,可能都是我的一种思考方式吧。

    Q:您同时创作不同篇幅的艺术形式,包括小说、短片、长片,您是如何看待不同体量和媒介的作品的?

    A:我个人会比较喜欢短片,首先它不那么商业,它也因此比较自由,比较容易执行。其次呢,它的投资和回报虽然没那么大,但人家给你钱拍,你就可以去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工具或是理论,它也可以因此成为你的机会。我个人会倾向于拍短片,但很多人还是以长片看作是定义自己的标准,毕竟短片的推广度还是不如长片。我之前在微博上写的微小说(可参见微博@陈翠梅微小说),更像是一种艺术实验吧。当时是2010年我刚搬到北京的时候,我觉得微博的140字限制很有趣,就给自己安排了个任务,每天必须写一篇140字内的小说,当作自己的艺术实验。说是“每天”,其实每次都是到了23点50几分才写(笑)。

    Q:十年前您的微博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您最近还在进行什么样的艺术实验吗?

    A:我其实之前学了编程,我之前还写了一个程序,可以自动写小说。我只要输入一个题目“悲伤的故事”、人物、场景什么的,它就可以自动生成一篇小说,挺有趣的。但我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编程学了一段时间也没学了,我本来学的时候是想要用程序来写一个短片的,因为它确实挺适合写剧本。最近我在玩AI绘画,比如我最近做了一个艺术展览,它的海报就是我用AI画的(笑),你可以输入你想要的知名设计师的风格,再加上一些主题和元素,就可以自动生成一张图画。

    Q:您对于体验AI艺术创作的领域真的非常热情。

    A:其实《野蛮人入侵》也有类似的思考。有人跟妈妈的角色说,“小孩就是你最好的作品啊”,其实也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开始听到是很生气的,因为我觉得我根本没有任何创作,这个小孩完全就是DNA自己创造出来的,我最多也只是一个“3D打印机嘛”!但我接下来慢慢就会思考,我其实也只是以为自己创造了作品,但其实所谓的小说、电影是完全不受我们控制的,只是我收集、组合了一些元素而已,这些想法很少有属于我的。我们只是进行了重组,然后就说这是自己的作品,未免有些太自大了。到了AI时代,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凭什么你画的画、拍的照、组织的语言编码就是自己的作品?这其实与DNA重组没有太大的分别,你只是提供了一个载体或者视角而已。就像我们质疑AI不懂爱、哲学和情感,好像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来分辨AI,但其实真正懂得这些的人类又有多少?

    Q:这是非常有趣的视角。您也提及了语言的编码,您的影片里语言的构成很多样,包含了普通话、粤语、闽南语、马来语等等。您可以聊聊这种语言文化的混杂吗?

    A:马来西亚人的语言环境本身就很复杂。比如我自己小时候只和家人说闽南语,到了上小学,老师才教我们普通话。等到上中学,我当时上的是马来西亚的公立中学,而马来的官方国语是马来语,所以就也要开始学习。而到了私立大学和工作的时候,又需要用英文来沟通交流。其实我的电影已经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真正的生活里,有时你讲一句话就要混杂很多不同的语言,就像是“马来沙拉”(马来语“rojak”,混合各种辣香料与水果的拌菜)一样。我在创作的时候,一般一开始是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再翻译成英文,这样和国际团队沟通会比较方便。当然,不同语言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时在翻译过程中,我反而会发现一些新的灵感。而到了片场,我许多演员只会说特定的方言,这也会影响影片的调性,我都会在这些过程中补充自己的创作。

    Q:这种混杂在东南亚可能比较独特,您可以谈谈东南亚华语创作者的状况吗?

    A:东南亚不同国家的状态都不太一样。马来西亚其实有比较完整的中文教育系统,所以除了我们这些马华(马来西亚华语)导演之外,你还可以听说很多马华作家,比如黄锦树、张贵兴,或是许多马华歌手,像是梁静茹、张栋梁、戴佩妮等等。但马来的中文教育在全球其实是很特殊的现象,这里有很完整的中文报章、杂志。最独特的是,它其实是一种不受国家承认的、民间自发组织的教育系统,马来西亚华人其实是有一段抗争的血泪史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也说明马来西亚华人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并没有完全融入社会。他们不像印尼华人或是泰国华人,他们可能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我觉得你们应该没怎么看过泰国华语电影,但我其实有很多泰国导演朋友。他们很少说自己是华人,他们的创作中也不会有太多的华语元素。这一方面跟印尼、泰国等地的排华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这两个国家的华人尤其有钱,他们倾向于把孩子送到欧美去留学,可能也因此跟华人文化越来越远。

    但我觉得马来西亚的华语文化里有一种比较讨厌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悲情感。好像只要你是华人,你就有义务去捍卫“华教”,有时我会觉得这太过民族主义,这其实是不太符合当下时代趋势的东西。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有一种优越感,就觉得我们的根基属于文明古国,老师也会教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化。这很容易让我们歧视、或是不愿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这种优越感也会在马来西亚制造一些社会问题。

    Q:那么马来西亚的主流电影是什么样的?

    A:马来西亚的爱国电影主要聚焦于各大族群的团结吧。其实马来西亚华人也只占了20%,而华人市场也比较分裂,马来的三大族群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所以主流电影就是要让这三大族群和谐共处,比如马来人和华人恋爱什么的。我自己可能其实对社会议题不是那么关心,所以像《野蛮人入侵》这样的电影,虽然也有一些现实因素,但在马来人看来可能不太真实。

    Q:您自己也推动了马华电影的发展,包括2005年创办的大荒公司,这些年来主导制作了17部长片和8部短片,扶持了许多青年创作者。可以聊聊这十几年来的经验吗?

    A:其实一开始也非常自然,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当时都是在马来电影学会放映自己短片的朋友,就想到自己组建一个公司。当时刚好数码相机和非线性剪辑兴起,很容易就能自己拍电影,也刚好遇到电影节要放映。我们拍的东西在马来西亚是没有人会看的,但对欧洲人来说,忽然看到这种东南亚电影可能觉得很新奇。

    可能所有的文明在发展到某个阶段都会遇到瓶颈,需要更多的新意和刺激。所以我们也是恰逢其时,当时进入电影节很容易。我当时在釜山电影节上拿了三万美金奖金之后,就把奖金分给了两个朋友拍片,慢慢就越拍越多。但如今这种情况很难再复现了,现在东南亚的电影可能比之前多了五倍,电影节可以选择的影片太多了。而且现在国际市场的情况比较差,电影节的选片策略也倾向保守,大多会放映更适合他们本土观众观看的作品,不太会像以前那样冒险了。

    Q:您这十几年来一共也接触了许多亚洲不同地区的电影创作者,您觉得当下的年轻创作者有什么特质?

    A:现在许多经过电影节挑选的片子有一种特质,就是很多评委、课程、讲座一系列改下来,每个青年导演的片子都像是大师之作,各方面都很优秀,我可能称之为“大师班”电影。电影是很优秀没错,但我有时候就觉得太标准了,或者是在模仿一些东西,反而失去了灵气。而且现在很多导演好像其实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只是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导演”才去做,这样可能就会让电影显得比较空洞。其实有时候可能不必太在意电影节或是其他的评判标准,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才最重要。

    Q:您最近的阅读与创作状态如何?

    A:我很久没有阅读和创作的状态了,看电影就更少了,我读书一直比看电影多。最近我都在练习巴西柔术。其实电影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只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野蛮人入侵》里讲,宫本武藏说“一切都是剑”,对我来说也一切都是电影。

    【详细】
    147458079
  • 克奈的小小
    2019/7/12 17:40:37
    我是不是没看懂?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好?!镜头晃的难受,取景也不好,使用了老港片的手法,我开始以为这是90年代的片,那样就说通了,因为他可能是开山篇。可他偏偏是09年的,在江湖片“古惑仔”十多年之后。如果你说他是精神病片吧他也比刘青云的“神探”之后,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啊。

    很多人说中国电影是刚起步阶段需要包容,但是包容到现在19年了还是没丝毫气色啊,港剧还越来越爱卖情怀了。就像人家法国姆巴佩都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好?!镜头晃的难受,取景也不好,使用了老港片的手法,我开始以为这是90年代的片,那样就说通了,因为他可能是开山篇。可他偏偏是09年的,在江湖片“古惑仔”十多年之后。如果你说他是精神病片吧他也比刘青云的“神探”之后,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啊。

    很多人说中国电影是刚起步阶段需要包容,但是包容到现在19年了还是没丝毫气色啊,港剧还越来越爱卖情怀了。就像人家法国姆巴佩都主力得世界杯了,咱们还在保护u23一样,就剩期待了。唉……

    【详细】
    10303233
  • 2018/11/30 12:36:40
    讨厌喜欢,都不过是一种体验吧!

    从片名看注定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年轻时的亏欠,至今,仍然负重前行!当失去的女儿回来时,不管惹了什么麻烦,父亲都会站到她的身边!父亲身上的纹身,女儿不时表现的陌生感以及恶习,都让父亲不厌其烦的告诉女儿要改变生活方式,正直的活下去!这是父亲的责任,是面对在女儿成长路上的缺失的父亲角色时的正当反应!很难说是什么感觉!直到为了保护女儿献出生命!臂上的纹身“迷失的灵魂”都在为我们送上一个不断改变自己的恶

    从片名看注定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年轻时的亏欠,至今,仍然负重前行!当失去的女儿回来时,不管惹了什么麻烦,父亲都会站到她的身边!父亲身上的纹身,女儿不时表现的陌生感以及恶习,都让父亲不厌其烦的告诉女儿要改变生活方式,正直的活下去!这是父亲的责任,是面对在女儿成长路上的缺失的父亲角色时的正当反应!很难说是什么感觉!直到为了保护女儿献出生命!臂上的纹身“迷失的灵魂”都在为我们送上一个不断改变自己的恶魔的形象!我想说那些有孩子的父母,珍惜每一次的成长过程!至于片中的关于美国的分裂现状不满的言论,对与错,只是个人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到就表现的方式,力图改变揭露什么,我很喜欢!

    【详细】
    9792291
  • 云飞扬
    2019/3/18 22:37:09
    《未来的你》:跨越时空,逆转时间,我依旧会做出爱你的选择

    时间究竟是一个圆,还是两条永远也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如果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你是否还会奋不顾身,重蹈命运的轨迹去拯救自己爱的人。影片《未来的你》就以在两个不同时空中偶然产生心灵感应的人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温暖又感人的奇幻纯爱故事。说到纯爱这个词,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是台湾偶像剧中傻白甜与高冷男主历经坎坷终于在一起的完美结局,还是日本电影里虐得不行看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虐恋故事,

    时间究竟是一个圆,还是两条永远也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如果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你是否还会奋不顾身,重蹈命运的轨迹去拯救自己爱的人。影片《未来的你》就以在两个不同时空中偶然产生心灵感应的人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温暖又感人的奇幻纯爱故事。说到纯爱这个词,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是台湾偶像剧中傻白甜与高冷男主历经坎坷终于在一起的完美结局,还是日本电影里虐得不行看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虐恋故事,亦或是嗤之以鼻认为纯爱只是人们对于爱情一厢情愿的幻想。总之,很少有人还会相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命中注定如童话般的纯粹爱情,在生活的坎坷和磨砺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现实,各种条条框框给爱情加上了诸多前提,而纯粹的爱仿佛变成了最不重要的条件,但为了爱而爱,为了守护爱而拼尽全力才是爱情中最美好宝贵的地方吧。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构造了一个美好却又真实的爱情童话,这场爱情里没有利益,没有狗血三角关系,而是一场纯粹的灵魂交流与心灵沟通,让人在看完后会有种重新相信爱情,重新有勇气去寻找生命中唯一的冲动,而这也许就是纯爱电影的存在的意义吧。

    10052648
  • 大神无上
    2019/12/22 17:01:41
    抄袭的知识点,不靠谱的感想与解读

    萨比视频po主 '哇萨比抓马 WasabiDrama' 照抄我的帖被抓还嘴硬,多列了几个reference就好象是你总结的了,抄还抄错一大堆,人渣工作组早点死绝。

    下面内容有剧透,本文主要侧重于电影内场景对白的背景介绍与解读,先看电影之后再来食用效果最佳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制作视频素材):

    <

    萨比视频po主 '哇萨比抓马 WasabiDrama' 照抄我的帖被抓还嘴硬,多列了几个reference就好象是你总结的了,抄还抄错一大堆,人渣工作组早点死绝。

    下面内容有剧透,本文主要侧重于电影内场景对白的背景介绍与解读,先看电影之后再来食用效果最佳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制作视频素材):

    抄袭的知识点(摘录及翻译于外网):

    1. 四大主角均获得过奥斯卡提名:Woody Harrelson:The Messenger(最佳男配),三块广告牌(最佳男配), 公诉拉里·弗兰特(最佳男主)Jesse Eisenberg: 社交网络(最佳男主)Abigail Breslin: 阳光小美女(最佳女配)Emma Stone: 鸟人(最佳女配),拉拉之地(最佳女主),宠儿(最佳女配)

    2. 只有Emma Stone凭借拉拉之地获得奥斯卡奖。

    3. 影片里还有一个演员获得过奥斯卡提名:彩蛋里出现的Bill Murray。

    4. 这些人里Emma Stone是最后获得提名的,确实第一个(唯一一个)获奖的。

    5. 小贱贱 Ryan Reynolds 本来要出演Albuquerque,就是Luke Wilson演的那个和老男人争车道的另一个老男人,最后因为档期推掉了。

    6. Albuquerque和Flagstaff是第一部里最开始准备给两个男主用的名字,后来换成了现在的Tallahassee和Columbus。

    7. 影片开始不久Tallahassee签了一份文件,可以看到文件里有"I, Tallahasse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字样。这是一份给黑人演员Wesley Snipes的特赦令,他因为偷税于2008年被判入狱3年。

    121151177
  • 六个桃子
    2021/7/23 11:15:31
    主题很好,太过粗糙

    本来是不错的,打拐题材内容,结果被拍的太过于粗糙,父母寻找孩子的内容过于千篇一律,和其他的题材相比,没有新颖之处,还不如把寻找孩子的过程转为父母的心痛,撕心裂肺更符合演员的表演,而警察抓捕犯罪嫌疑人还不错,但是漏洞过多,结尾也没能很好的结尾,属于半个烂尾,没有紧扣最开始解救妞妞这个主题,没能展现妞妞被解救回家之后,一家人的团圆。其实完全可以多五分钟展现父母来接孩子一家人的团聚,或者几个月后高

    本来是不错的,打拐题材内容,结果被拍的太过于粗糙,父母寻找孩子的内容过于千篇一律,和其他的题材相比,没有新颖之处,还不如把寻找孩子的过程转为父母的心痛,撕心裂肺更符合演员的表演,而警察抓捕犯罪嫌疑人还不错,但是漏洞过多,结尾也没能很好的结尾,属于半个烂尾,没有紧扣最开始解救妞妞这个主题,没能展现妞妞被解救回家之后,一家人的团圆。其实完全可以多五分钟展现父母来接孩子一家人的团聚,或者几个月后高警官回访体现妞妞慢慢走出被拐走的阴影,一家人生活重回正轨。让高警官觉得打拐义不容辞,我觉得要比一句字幕讲完妞妞的故事好得多

    【详细】
    13696265
  • floyd999999
    2016/10/13 21:00:00
    影评,偷车 Stealing Cars,小成本,大智慧的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又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近来类似的电影不少,成上升趋势。随着大片质量的日渐衰退,独立小成本电影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Stealing Cars》导演与编辑试图用最少的经费来打造一部有意义、有深度的电影,事实的确如此,他们呈现了一部十分有创意、有内涵的故事在观众的面前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又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近来类似的电影不少,成上升趋势。随着大片质量的日渐衰退,独立小成本电影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Stealing Cars》导演与编辑试图用最少的经费来打造一部有意义、有深度的电影,事实的确如此,他们呈现了一部十分有创意、有内涵的故事在观众的面前...  (展开)
    【详细】
    8128260
  • 乌鸦乌鸦
    2020/10/5 23:06:43
    可是神功打脸就是看不够啊

    本剧高开低走,第一季好看到炸裂,第二季全面崩盘,但第一季真的值得一看。

    每集30分钟,简洁明了。第一部采取的剧情是八九十年代传统的“落水狗复仇”套路,可是!可是为什么在这个年代显得这么新颖啊?

    1984年的《The Karate Kid》是个漫画里烂俗的故事:瘦弱的小男孩丹尼尔,在转学

    本剧高开低走,第一季好看到炸裂,第二季全面崩盘,但第一季真的值得一看。

    每集30分钟,简洁明了。第一部采取的剧情是八九十年代传统的“落水狗复仇”套路,可是!可是为什么在这个年代显得这么新颖啊?

    1984年的《The Karate Kid》是个漫画里烂俗的故事:瘦弱的小男孩丹尼尔,在转学后孤苦无依,只有善良的小女孩阿丽和他做朋友。但还有个金毛小男孩约翰尼喜欢阿丽,他便开始霸凌丹尼尔。约翰尼家有钱有势,有一帮狐朋狗友,还学空手道,是小学生眼里的人生赢家。丹尼尔被一个扫地僧救助,拜师学艺,通过练习一堆稀奇古怪的技能习得神功,打败约翰尼。

    这个东方用烂的故事,在当年打动了无数瘦弱美国小学生,一炮而红。

    按照“坏人无限涌出”的套路,丹尼尔的称霸世界之路可以永远编下去,可是原版电影的续集很快写坏,陷入战斗系统崩溃的泥坑。在第三部里,丹尼尔的敌人已经变成日本黑帮,敌人升级太快,主角团的战斗水平开始失真,故事也脱离了“美国学校霸凌”这个背景,不好看了。

    35年后……

    这部电视剧开始了。

    电影原班人马开启新故事。如你所想的,就是一帮中年人又开始中二了。

    在电视剧的设计中,电影时间线结束以后,丹尼尔利用空手道带给他的自信,一路畅通无阻,实现美国梦,现在拥有一个连锁车行,和模特一样的妻子琴瑟和谐,一儿一女,游泳池大房子,爱好收集古董车。唯一的烦恼是儿子打游戏的时间有点长。

    约翰尼则在空手道比赛失败后一再沉沦,未婚生子,畏婚跑路,现在和儿子如同仇敌。还解释了约翰尼以前胡作的钱来自继父,现在他母亲死了,这个关系也挺尴尬。一事无成的他到处打小工,被有钱人欺负,承受中年男人的压力。

    ——这个切入点,其实是有点搞笑的。因为这意味着所有人都被35年前一个青少年运动比赛改变了人生,并且一直走不出来。好在电视剧也承认这是一个笑点,让剧中人时不时讨论“咱们也该像大人一样坐下谈谈了吧?”不过这种反思当然不能对剧情有任何影响,不然双方激烈的对战就无法进行了。

    难以避免的成年人视角也成为剧情最大的弱点,就是剧中人如果都不会空手道,那么他们必须坐下来说话,他们的矛盾早就解决了。正因为他们都会空手道,一言不合就要打,一打就有人受伤,于是矛盾无休止继续下去。

    最后,观众不得不认识到,兵者凶器也,可不能让小孩学空手道。

    这个弱点在第一季还不明显。第一季还是电影的继续,讲两人的儿子同时参加一个空手道比赛。对战的主题是比赛,空手道这时还算合理。

    可是“天下第一比武大会”不能一年一年的办,在学校里出现两个暴力组织后(就是主角他们两帮人),校园霸凌大概也绝迹了,于是第二季像所有青春美剧一样,卷入青少年恋爱纠纷的窠臼。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为了弄出“美少女对战”这个卖点,第二季的高潮一直向“你干嘛让我男朋友给你拧瓶盖”这种剧情上推,低俗到谷底。

    与之相比,第一季采用80年代青春片的俗套反而显得清新。包括且不陷于:学神功打脸、不良少年向善、小孩的纯真的执着拯救大人、穷小子和富家女、阶级矛盾、因外貌缺陷被孤立,以及符合潮流但本质上是老梗的“网络霸凌(以前是厕所挨打)”和“南美移民的孩子受欺负(以前是单亲家庭孩子被欺负)”。

    这些桥段清新的地方在于,它们多少踩了政治正确红线,所以现在的电视剧里反而很少看到。

    比如“因为外貌缺陷被欺负”这个梗,这也算和人类文明史一样古老的老梗了。可是现在的美剧大多不敢表现众人攻击一个人的胖、兔唇、戴眼镜等缺陷,因为不免要在影视上说出侮辱外貌缺陷的话,这些话就算由坏人说出,也是不行的。这就导致美剧里的坏人已经不坏了,打脸也来的不够爽。

    然而在实际上,兔唇且害羞的孩子在学校里还是会被孤立,被欺负的事告诉老师,老师反而会用“不点名,但一听就知道是谁”的方式公开揭露他告状。大部分同学如道德教化宣扬的那样,假装对有缺陷的人一视同仁,只是从来不和他同桌吃饭。以后他进入社会也是这样的,所有人会装作看不见他外貌上的不同,但他永远不会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工作机会、社交机会。

    这部剧因为用“让人不舒服”的方式戳破这层窗户纸,当Hawk浴火重生的时候,动作片所追求的“爽感”才够爽。更有意思的是,剧情干脆把他推到过犹不及的反面,让他的自信心变成一种攻击性,几乎变成新一代霸凌者。这种很合理的铺排,却是在美剧中新鲜的。

    【详细】
    128952171
  • 甚好
    2023/2/3 16:00:10
    简评《狂飙》烂尾:国产警匪剧习惯性集体降智

    要说警匪片,最开始是从港剧开始的,充满了对黑警年代的批判和审视,在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国产警匪片大行其道,却总是惹人笑谈,直到港片衰落,韩剧警匪片却意外的崛起,那样意外的真实,充满了更大胆的批评与嘲讽,已经超越了港片,成为警匪片的标杆,我不是韩粉,就事论事而已。反观如今国产的警匪剧,充满一如90年代换汤不换药的思维与正确,充满了无数口

    要说警匪片,最开始是从港剧开始的,充满了对黑警年代的批判和审视,在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国产警匪片大行其道,却总是惹人笑谈,直到港片衰落,韩剧警匪片却意外的崛起,那样意外的真实,充满了更大胆的批评与嘲讽,已经超越了港片,成为警匪片的标杆,我不是韩粉,就事论事而已。反观如今国产的警匪剧,充满一如90年代换汤不换药的思维与正确,充满了无数口号与正义,然后匆匆收尾,彰显无比光明的时刻。

    港片曾经有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结局,让人如鲠在喉,韩剧也有找不到的杀人犯,沉寂数年,主人公回到那个发生命案的水渠,结局是他一双茫然又无助的眼睛,这样的结尾,产生了深刻的反省与回响,相反的促成了人类心中隐藏的良知与正义。正义从来不需诉说,它们只能永存心底。

    而我们的警匪片,警官永远是常服在身,闪闪发光,对比韩剧港片那些邋遢又油腻的刑警,动不动挥手打脑门,吊儿郎当叼烟破案,时不时越出常规的脏话连天与私刑逼供,形成强烈的对比,以至于这种对比反映出与真实世界的强烈脱节,让人产生强烈的怀疑。在我们如今的国产剧里,再也见不到抽烟的人,这与90年代的国产警匪剧,与其说进步,还不如说在电视剧历史上的倒退。

    90年代以《黑冰》《黑洞》等一系列国产剧的风行,塑造了直到如今警官的刻板形象,沿着老路走的,无非仍然是不同年代的常服办案,充满正义凛然,烟酒不进,不同寻常人的硬直,唯一能有所改变的,可能就是警官的态度,本剧中安长林的演员,曾经在一系列90年代警匪片中扮演警官,为此获得了比黑老大更黑老大的评价,而时代的改变也迫使国产剧做出了一些接地气的改善,但终归使得正派角色单薄,不近人情,甚至是毫无人性可言。扁平化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一直是国产警匪片被人诟病之处,但时刻有个警钟在导演的脑后长鸣,那就是永远的“正确原则”,“形象原则”,这无时无刻不成为这种剧的枷锁,且要加上一个永远在上面遥遥相望的符号,一个凌驾于一切的价值观,这种剧,无论过程再如何逻辑完善,始终都有一个崩坏却无法自圆其说的烂尾结局:正义如此之快,快得令人无法相信。这种结局迫使观众,变得比较同情反派人物,因为正面人物无法立体完美的塑造,反而把反派塑造得更丰满立体,《黑洞》里的陈道明如是,本剧的高启强也如是,可笑的是,30年来,从未改变。

    作为警匪剧的导演,也很难深究法律,虽然不至于请几个律师来指导,至少也要请几个法律顾问。对于法律的描述,导演们始终处于法盲的境地,高启强的发迹,源于一次治安案件的发生,作为处理案件的,居然是刑警高欣,刑侦队的他,穿着笔挺的常服办案,传唤高启强不在派出所,而在公安局,这些错误欺负群众不懂法也就算了,脱离实际的是,办案的,居然三番四次的关心和走动,提供了高启强绝对充足的“后台”,与《破冰行动》《庆余年》路子也差不太多,一个重要的正面小角色,其后必定是巨大的靠山,是局长,是市长,是各类大官,在2000年的剧情里,说出了2020年的法律术语,走的是修改后的刑诉法,行政法的流程,作为一个走过那样年代的我来说,办案真是这个样子的吗?反而是90年代的警匪剧告诉了我们答案:警官随意冲进一个人的家,动不动测谎仪,威胁恐吓加利诱,安长林的扮演者有着丰富的经历,去看他的剧,就知道了。

    诚如各位网友所言,《狂飙》前26集,剥离那些喊口号的旁白,可以称为《绝命鱼贩》高启强发家史,如果勉强还能把他的挣扎延续到37集,尚且还能达到合格的分数线,但我始终认为,停止在26集,当无助的警官被贬去做交警,支撑不住的哭泣,那才是唤醒所有人良知的最后一跪,尽管这样的结局并不完美,这种强烈的感情冲动,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去寻求心底真正的正义。

    接下来一系列崩坏毫无意外的上演,正如剧情所走,青天大老爷们已经盘踞在市内追根究底,黑老大们却慌了神,搞起了内讧,却扬言老爷们再多,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岂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乱了阵脚?按我们在现实里的体验,但凡不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都会知道,此刻一帮黑老大们肯定是和气生财,攻守同盟,偃旗息鼓一阵子,风声过去了再去处理彼此的矛盾,结果幺蛾子漫天飞,作为智力冠绝一市的高启强开启了骚操作模式,搞起了各种事情,不是自导自演被刺杀,就是拼命往外送人头,把不利的脏水看似泼给了别人,其实都是给自己找下水,好像把老爷们当猴耍,只有自己聪明,难道是以前的老爷们不够睿智,还是不够清白?这无疑是给剧情里塑造的所谓督导组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样的结果,作为伞同盟的大佬赵立冬也压不住阵脚,还唆使蒋天搞一些无用的举报,腾出来的时间居然是为了互相报仇,而各类高启强的小弟们横行跋扈没有任何收敛,混了二十年,仍然在仓库里搞赌场,欺行霸市明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样是怎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老爷们?只有主角光环加身的老爷们登场了,主角们纷纷降低了智力,以配合青天大老爷的睿智与英明,岂不是可笑?

    作为一个混了社会二十年的人,现实里却远非如此,凛风将至,伏草惟存,而不是风吹草地现牛羊,到了这样的时刻,天下太平,给老爷们提供的电话打一通过去,外地口音推三阻四,追根究底,回头再来,沿街熙熙攘攘,毫无痕迹,升斗小民如我们,黑老大智力就不如我们?挑着非常时刻干大事,拼了命的对付群众,不是给自己揽事作死?这种剧情怎么令人信服?

    剧中几位老戏骨们纷纷打酱油,盛极一时的陈泰(倪大红)就是个工具纸片人的存在,丝毫想不到他曾经如何叱咤风云的,不费吹灰之力连滚带爬的被赶走了,旁白一下就是被抓了,作为罩把子的省级伞大佬,最后一集毫无挣扎的暴露了,唯独剩下一根不上不下的台柱子高启强全片高光,让一个扮猪吃老虎的养女,奉上了“全部证据”,一个公司账单就是“全部证据”?

    果不其然我看到了最后一集,全片都是审判,审判与审判,枯着嘴皮子的审判长,就没换过脸色,应该是剧务里一套拍下来,分拆到各种审判镜头里去的,最后降智的反派们一个个被拖去审判台接受人民的胜利,正义来得如此简单,原来就只需要一只录音笔,一块移动硬盘罢了。

    最后镜头移动到晴天之上,好一个青天大老爷的胜利啊!

    我不禁想起《黑洞》的结局,陈道明被呼啦啦的堵在房间里,连一点挣扎都没有,他喝下一瓶有毒的矿泉水,做了一个“啪”开枪的姿势,然后瞬间倒地,然后电视上写了一个“完”字。

    唤醒人们良知与正义的,恰恰是正义不得伸张的时刻,唤醒人们对于正义追求的,恰恰是那些正义得之不易的时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不是相反。我们不需要什么大老爷主持正义,恰恰需要解决正义问题的,绝不是几句口号,几声空喊,而是那些追索而不可得,价值高得令人恐惧的一个个过程,这些追索的过程全在于我们自己。

    【详细】
    149612980
  • NULL
    2019/9/12 2:25:27
    一事无成又如何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

    “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

    "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

    写在后面:

    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详细】
    10484218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