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评论区貌似以年龄为分界的两极化评论,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先自爆下年龄,本人26岁(也是00后们眼中的老阿姨啦),要我自己平常可能根本不会看这个剧,纯粹是过年在家跟着老妈看的,没想到看到后面比老妈还迷,都上班了还坚持追完了大结局,数次泪洒电视机前啊。。。
回豆瓣看到评价吓了一跳,天哪,这个剧这么烂吗,为啥我觉得还不错呢,难道我的三观和审美出问题了?
粗看下来,大家吐槽的原因大概是整个剧有说教之嫌,再加上一大家子“作逼+事逼”的体质让人不胜其烦。剧里关于“孩子要不要跟父母一起住”、“婚姻是个人意志还是父母意志”等问题又集中体现了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HE的大结局不就是老一辈腐朽观念的胜利吗,“看,还是老妈说的对吧。”
所以,有些陪长辈看这个电视还要被借机数落的,我深表同情。可能我比较幸运,老妈没有借题发挥,对剧里这些矛盾本身也见怪不怪了,毕竟父母的说教就摆在那里,不以任何一部剧为转移,自己坚持的还是会坚持,即使撞得头破血流。
要说剧情的确有些夸张,还好演员们演技都还不错,代入感蛮强的,细想起来,让我感动的部分,应该是它呈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家”。
在这个家“鞭在你身,痛在我心”,有点什么事就惊动一大家子,顾及对方的感受,共同面对问题。
这个家里可以相互索求,有犯错和伤害的余地,母亲因为儿女没有参加生日玩失踪找存在感;姐姐不顾母亲和哥哥反对追求婚姻自由;妹妹向姐姐坦白对前姐夫的感情,要勇敢追爱;媳妇偷换了送给母亲的丝巾,这些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但并没有拆散彼此。“就算你不听我的,哪怕你做错了,我又能拿你怎么办呢”,这种无能为力感又何尝不是爱的体现
至于这个剧的结局导向,我并不认为是单纯的“听妈妈的话”,事实上,大家都在相互妥协和成长,儿女们依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母亲也在学习充实自己,对抗寂寞。
陪老妈看时,她笑着跟老爸说,“你看,老了还是不能跟儿女住在一块儿,还是得咱老两口相依为命,不行就住养老院吧”。其实,我知道,她并不是真的想住养老院,她心里希望儿女不怕麻烦,但也在学着懂事。
现在大家都说过年没有年味儿了,是因为不能放鞭炮了还是春晚不好看了?我在想是不是家的温度也变了呢。在我有限的走亲戚经历中,有时虽然四代同堂,吵吵嚷嚷,但感受到的却是距离和生疏,无处安放的手和无从谈起的话,甚至于过年回家变成了一场利益的角逐,最后不欢而散。这不难理解,血缘让我们自动变为家人,但感情却需要相处和陪伴,深厚的感情更是,还需要相互包容和共同成长。再加上从一个大家变成N个小家,每个小家都有自己的压力和难处,好一点的是我不麻烦你,也不希望被麻烦,不好的就变成了讨人厌的亲戚。
当然, 我并不是要倡导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也不想谈如何跟亲戚相处,我只是向往有温度的家,相互独立的个体又彼此牵挂,是窦文涛圆桌派里说 “如果我喝橘子水,我爸我妈喝白开水,我就受不了” 的那种感同身受,是出走半生家还温暖如初。
所以掉几滴眼泪也没啥丢人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