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部《乐高大电影》正式打开了乐高电影宇宙的大门之后,历经充满风格与欢乐的《乐高蝙蝠侠》和不那么精彩的《乐高忍者》,我们开始怀疑,是否乐高积木带给我们的新鲜与惊喜正在逐渐褪去。前半程,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更加色彩斑斓逼真的技术,同样有趣的角色和发展,然而没有第一部开山般的眼前一亮,你确乎会感到有些许失落。然而第三幕,全然改变了我的想法。如此感人,又如此精彩,以小见大,脱离出简单的笑话,乐
在第一部《乐高大电影》正式打开了乐高电影宇宙的大门之后,历经充满风格与欢乐的《乐高蝙蝠侠》和不那么精彩的《乐高忍者》,我们开始怀疑,是否乐高积木带给我们的新鲜与惊喜正在逐渐褪去。前半程,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更加色彩斑斓逼真的技术,同样有趣的角色和发展,然而没有第一部开山般的眼前一亮,你确乎会感到有些许失落。然而第三幕,全然改变了我的想法。如此感人,又如此精彩,以小见大,脱离出简单的笑话,乐高积木所映射的人生,正如我们初见时那般令人深思。我前几天看了据说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早餐俱乐部》,和这部电影有着相似的感受,同样让人低估的前半程,和后面惊喜而深刻的第三幕。我最后的十几分钟一直眼里含着泪水,这部《乐高大电影2》真的踏踏实实讲了一个好故事,电影到了片曲,却无人离去,所有人听完了一首接一首的片尾曲,直至终结。
虽然这档节目是在主流的娱乐卫视播出,但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娱乐节目!第一次看到中国的舞台上出现这类节目!先不说节目怎么样,但从这类节目能邀请国外优秀选手来参赛这一点来说节目组是勇敢的!因为中国的网民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比外国差的部分,当然我也不愿意但不得不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中外在民间机器制造上的差异,我相信这类节目的播出会带动中国民间在机器制造方面的长足进步。在看
虽然这档节目是在主流的娱乐卫视播出,但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娱乐节目!第一次看到中国的舞台上出现这类节目!先不说节目怎么样,但从这类节目能邀请国外优秀选手来参赛这一点来说节目组是勇敢的!因为中国的网民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比外国差的部分,当然我也不愿意但不得不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中外在民间机器制造上的差异,我相信这类节目的播出会带动中国民间在机器制造方面的长足进步。在看完第一期就喊中国制造不行的朋友们也请耐心看到最后的决赛时刻!相信中国制造不会比外国制造差的!中国的选手也不会比外国的差!
再来聊聊节目,第一期的节目整体效果呈现出了比较高的水准。李连杰的加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功夫巨星为中国科技做出的努力,节目在编排上也考虑到了观众对人物的了解程度!虽然中国有大大小小的机器格斗联盟,但通过这个节目让我们了解到科技不在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实验数据,也会激发很多喜欢科技而又没有付诸行动的人,我想这也是这档节目所能延伸到社会的最大意义。总之是好过哪些无脑的蹦蹦跳跳的明星综艺!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要给这类节目一些空间给他们一个优化的机会,让这类节目能够真正的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科技的节目!看好他们。
这部剧我点进去的时候本来是抱着无脑放松的心态,以为就是狗血,撒撒糖的老套路,但看着看着发现走向完全出乎意料。最终一口气刷完24集,简直绝了,看完最后一集, 还意犹未尽(当然反应那么大也有可能是一开始期待度很低的反差原因)。
这部剧我点进去的时候本来是抱着无脑放松的心态,以为就是狗血,撒撒糖的老套路,但看着看着发现走向完全出乎意料。最终一口气刷完24集,简直绝了,看完最后一集, 还意犹未尽(当然反应那么大也有可能是一开始期待度很低的反差原因)。
有笑有泪,一部感人又燃的好片子!看完整部片子后,在电影院观众席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好久没有遇到这种“片尾大家自发集体鼓掌”的情形了。
有笑有泪,一部感人又燃的好片子!看完整部片子后,在电影院观众席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好久没有遇到这种“片尾大家自发集体鼓掌”的情形了。
前行者是一部情节尚可演技不错但比较糙的谍战剧。
需要打磨的地方比比皆是,譬如,马天目一定要指认共产党吗?没有营救保护手段贸然行事,其实可选择的其它办法有的是。老督察长中风尽管是假戏,马天目此时选项很多,却表现全无同怜之心实属太low。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前行者,如围棋之高手,布局落子总在先手,这是技术层面。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以救国拯民为天职,不畏艰险,斗智斗勇,非马天
前行者是一部情节尚可演技不错但比较糙的谍战剧。
需要打磨的地方比比皆是,譬如,马天目一定要指认共产党吗?没有营救保护手段贸然行事,其实可选择的其它办法有的是。老督察长中风尽管是假戏,马天目此时选项很多,却表现全无同怜之心实属太low。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前行者,如围棋之高手,布局落子总在先手,这是技术层面。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以救国拯民为天职,不畏艰险,斗智斗勇,非马天目莫属。
前行者,马天目也!
《异度空间》因张国荣有了特殊意义,时至今日,它本身的内容远不及它给张国荣带来了不良影响之说来得重要,甚至很多人不敢再看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恐怖,是因为不想再看见张国荣站在天台边上与不久之后的现实极为重合的场景,而电影也好,现实也好,我所看见的重合只有两个字——逃避。
这部电影里有鬼吗?我的答案是没有,所谓的异度空间,不过是人的内心世界罢了。从始至终都是章昕和Jim在
《异度空间》因张国荣有了特殊意义,时至今日,它本身的内容远不及它给张国荣带来了不良影响之说来得重要,甚至很多人不敢再看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恐怖,是因为不想再看见张国荣站在天台边上与不久之后的现实极为重合的场景,而电影也好,现实也好,我所看见的重合只有两个字——逃避。
这部电影里有鬼吗?我的答案是没有,所谓的异度空间,不过是人的内心世界罢了。从始至终都是章昕和Jim在无法面对现实和内心时所作出的逃避。
(我没学过心理学,以下都是根据电影分析加上自己理解,如果有不专业的地方望海涵。)
章昕是怎样逃避的呢?
开头Jim讲课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可以极好的解释章昕所看到的鬼们,“我们的大脑除了能够思考和分析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接收资讯,由出生开始,我们的大脑就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吸纳讯息,不但积累了知识和经验,还吸收了很多鬼怪,鬼怪其实透过我们的家人、朋友、宗教、电影或是电台的鬼故事,透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渗透进我们的大脑里,令大部分人都相信有鬼,资讯经过分析,再在大脑中化为影像。”
电影里章昕看到的所有的鬼,做出的所有的事,都是在她接纳讯息之后脑补出来的。第一个镜子里呻吟的男鬼,其实是她先在楼道里看见楼上的变态男不怀好意的盯着她,然后在她洗澡时,听见变态男在浴室里看色情杂志自慰时水管传来的怪声(呻吟声)后,才脑补出来的;第二个因泥石流意外死亡的房东太太和儿子也是在神经兮兮的房东告诉她有这件意外,她又看见房东给太太和儿子准备的碗筷、鞋子和玩具这样诡异的场景,并且看到房东太太和儿子的照片之后才脑补出来的;而镜子上“我一定会跟着你”的字迹,仔细看电影的话则会发现是章昕在做剧本翻译时里面的一句台词,后来章昕病发后自己写上去的。
章昕“自小父母离婚,令她失去了保护,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去争取,形成了极强的占有欲,在处理感情方面很失败,令她所有的男朋友都觉得很辛苦,因为他们不可以忍受她所做的事情,她的思想影响了她的言行,令她常常说见鬼和自杀。”章昕一直都知道她心里的鬼是谁,但是她不敢面对。她不敢面对自己从小孤苦无依,骗人说自己全家都去了澳洲;不敢面对过分依赖的感情失败,表姐说她每次失恋后都说见鬼,把无力经营的感情归罪于鬼怪,从她幻想的房东太太和儿子的鬼魂在镜子后面,其实镜子后面是她和前男友的照片就可以看出。而更深层次的逃避,那就是自杀了,从章昕的手腕就可以看出,她逃避了多少次。每次自杀被救醒来后,她就会什么都不记得了,对一个极为痛苦的人来说,什么都不记得了,也许是件好事,但是她们真的可以就这样逃避掉问题吗?每次失恋都会如此,无法面对现实终将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而不一定每次都会幸运的醒来。其实说白了章昕一直逃避的就是孤独。
Jim又在逃避什么?
很多人没看出来小鱼(高中时因无法面对和Jim分手而自杀的前女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着Jim的,其实小鱼一直都在Jim的内心深处,Jim一直都怀揣着对小鱼的愧疚,从未真正放下过,我甚至怀疑Jim学心理学就是想要自救,但他的自救方法依然是自我麻醉,告诉自己这世上没有鬼。甚至可以把这个方法写成论文教育众人,逃避内心真实的自己,看起来极度理性,但其实和章昕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压抑的更深,所遭受的反噬更大。
Jim仿佛成功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再想起小鱼,甚至忘记了有这样一件事,在小鱼父母来找他算账时他都不记得有这样的人,我相信此时的他是真的不记得了,并不是在装。
在给章昕治疗的过程中,第一次脑海中出现小鱼的影像是在初次偷看章昕日记时,看到章昕和前男友恋爱时写下的甜蜜,慢慢浮现出他和小鱼刚恋爱时的甜蜜,小鱼和章昕的少女心是一样的。第二次是在给章昕做讲解人的“回忆”时,想起读书时的学校场景,小鱼在场景里向他招手,又问章昕有没有去殡仪馆瞻仰过遗容,回想起小鱼死后去殡仪馆瞻仰小鱼遗容的场景,第三次是在偷看到章昕日记中分手段落的描写时,章昕内心所反映出的悲愤和小鱼是一样的,自杀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章昕被人救起来了,而小鱼却永远的去了。
泳池边面对章昕的示爱时,Jim不敢接受,他说他不想让章昕依赖他,因为小鱼就是因太过依赖他而自杀,他不敢再去爱上一个女孩怕她重蹈小鱼的覆辙,他一直念着“她不需要这样折磨自己”其实说的就是小鱼,可见他内心深处根本一直没有忘记小鱼,并一直对她的死耿耿于怀。章昕和小鱼是一类女孩,都是太过感性,极为孤独,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在挽救章昕的过程中小鱼的回忆一点一点浮现出来,Jim开始犯病,脑中开始闪现小鱼身影,他自身继续做着逃避,安眠药、电击,他逃避的是小鱼因自己而死去的事实,内心压抑多年的无法原谅自己。
最终他找到了章昕,变成了章昕挽救Jim。Jim和章昕在一起后可能是内心深处出于对小鱼亏欠,再加上之前对于小鱼的回忆已经被唤起,所以病情加重,开始梦游,人在逃避自己内心时,内心又支配身体去让人面对,Jim每晚都会翻出早已封锁起来的小鱼的所有回忆,包括那些信件,报道小鱼自杀事件的报纸,逼着Jim去面对,最终把Jim折磨到精神崩溃,Jim对着空气说的那段话可以看出他一直没有原谅自己,Jim哭着求小鱼“放过自己”,而小鱼却告诉他“我一辈子都要跟着你,你无论如何都脱不了身的”,其实这是反应Jim内心的自己与自己的一段对话。这之后小鱼的影像越来越具体的显现出来,所有的回忆都爆发出来,逼着Jim不得不面对。
小鱼追着Jim跑在所有地方,人群中,大街上,最后追到了小鱼跳下去的那个天台顶上,发生了一段Jim自我释放的一段对话,他终于不再逃避,哭着说出了压抑多年的感情,“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开心过,一直以来我都不可以接受另一个女孩子,你死了那么久都不开心,我有什么权利开心,但我很想忘记你,有些东西碎了就是碎了,不可以补救了,那些回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以前一起开心过,痛苦过,我两样都会记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忘记了,我陪你死。”
而最终自我救赎的那句话,是小鱼对他说的“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
镜头一转,面前是章昕,把Jim从天台上拉了回来,我相信小鱼的影像一直都是假的,追着Jim的一直都是Jim自己的心魔,Jim在最后终于不再逃避,自我救赎成功,与章昕相拥于天台边。
自此,章昕和Jim都不再逃避,面对了现实,获得了解救。
其实,电影里还有一个逃避的人,直到最后也没获得救赎,那就是小鱼。小鱼代表着许许多多为情自杀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高中就有,一个女孩子因为男孩子的移情别恋从教学楼上跳下去死掉了,当许多年后人们茶余饭后谈起,都是对这种行为的轻蔑不耻,而我却是很心疼。这世上那么多理性的人,他们无法感知一个过于看重感情的人的内心世界,甚至觉得是疯子精神病。这部电影里,Jim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就是“中国人最要不得的就是将精神病三个字跟疯挂钩。”那些能够走上极端的人无论出于什么外因,内因一定是心理问题,不然何样的勇气能促使他们放弃所有的幸福去自杀呢?我相信电影里的小鱼也一样,她在临死前对Jim说“我如果没有你就什么也没有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还是除了Jim没有别的能使她快乐幸福了,但凡有,在最后一刻,一定不会跳下去。小鱼死了,没能获得救赎,她逃避的是Jim的离去。我多希望小鱼不是Jim幻想出的心魔,而是真的女鬼,这样最起码在她死去多年之后听到Jim说的那番话也可以释然了,而“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就成了小鱼最心酸的自我救赎,即便可能是谎言。
张国荣给这部电影又赋予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我所分析的得出这部电影里没有鬼,所有的一切都是心理疾病患者的自我挣扎和救赎过程,很可惜,电影里的主角无论是他人帮助也好,自我救赎也好,都获救了。而电影外,张国荣没能获救。
“人很多时候是很脆弱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心结,就算你想告诉你的家人或是朋友,他们未必懂得开解你,所以人最重要是学懂一件事,就是要懂得调息自己和爱护自己。”
希望现实中所有遇到心结的人都不要逃避,积极寻求帮助,积极自我救赎。
这句是张国荣的台词,很可惜,现实里却没人能开解他,他也没能调息好自己。
此刻凌晨零点,看完睡不着,这是微博推荐的法制电影,我看到最后没明白这个电影和法治有一毛钱关系?如果非说有,是不是一个人的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会泄露自己的秘密,进而被别人掌控你的秘密,然后被别人利用。不过整成一个电信诈骗是不是更好,这绝对是个恐怖+悬疑的电影,一路迷惑,到最后也不知道罪犯的作案动机,确实,一些暗网有些极度的变态分子直播凶杀,也有些极度的变态的人,享受这样的凶杀过程,就像电影中的情
此刻凌晨零点,看完睡不着,这是微博推荐的法制电影,我看到最后没明白这个电影和法治有一毛钱关系?如果非说有,是不是一个人的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会泄露自己的秘密,进而被别人掌控你的秘密,然后被别人利用。不过整成一个电信诈骗是不是更好,这绝对是个恐怖+悬疑的电影,一路迷惑,到最后也不知道罪犯的作案动机,确实,一些暗网有些极度的变态分子直播凶杀,也有些极度的变态的人,享受这样的凶杀过程,就像电影中的情节:观众期待最后会怎么样,而这种直播凶杀确实在暗网听到过,这是另一个恐怖的世界。不过,直播恐怖袭击确实发生了,所以从这点说,这个电影是相当成功的,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构思的绝对新颖。但是我很想知道,这些人的心理:他们变态到什么程度,要看凶杀直播,这些凶手的作案动机也实在变态了,这些更值得推销,而且,一定要有人打赏啊,要不然,谁去冒险啊,电影最后:估计女主角逼着去杀人了,不去就得死,但是这和法制有什么关系,你被逼迫犯罪,也是犯罪啊!
最近因为每天追剧“对手”,一天两集,一天两集,就把那戒了多年的刷剧的瘾又勾了一点起来,接二连三的,就把最近还算热门的几部国产都市剧都刷了一刷,比如什么“小敏家”、“今生有你”,比如“完美伴侣”。虽然对这类电视剧的质量并没有太高的预期,可是连续刷下来,很快就感到了厌倦与疲惫,“小敏家”算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今生有你”看了前2集就看不下去,“完美伴侣”看到第
最近因为每天追剧“对手”,一天两集,一天两集,就把那戒了多年的刷剧的瘾又勾了一点起来,接二连三的,就把最近还算热门的几部国产都市剧都刷了一刷,比如什么“小敏家”、“今生有你”,比如“完美伴侣”。虽然对这类电视剧的质量并没有太高的预期,可是连续刷下来,很快就感到了厌倦与疲惫,“小敏家”算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今生有你”看了前2集就看不下去,“完美伴侣”看到第30集时,已经有了弃剧的想法。
不论是讲离异中年人寻找新的爱情、重建新的家庭的“小敏家”,还是讲中年夫妻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的老生常谈“完美伴侣”,甚至是掩藏在谍战外衣下的“对手”,其实都没有跳脱出都市已婚已育中年男女那点家庭情感纠葛的藩篱。这些电视剧的编剧们,感觉自己对于目前正处于中年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生育观等等都是了如指掌、稔熟于胸的。他们将他们了解、收集、掌握到的各类都市中产的故事,包括收入刚刚达到城市平均水平的打工人的困顿,与拥有一线城市多套房产、年薪数百万的职场精英的体面,一起嫁接到了电视剧里某一个主人公的身上,然后使用一些符合传统国情的关于“婚姻”、“事业”、“生活”以及“幸福”的普世价值做为粘合剂,把一些完全没有内在联系的故事或者事件全部粘贴到主人公的身上,最后利用“工具人”与“巧合”做为播放器,将这些故事或者事件依次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事故事或者事件看起来充满了细节感与真实感,但因为承载这些故事与事件的嫁接人根本就是个无法成立的“假人”而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记得2000年到2010年的这十年间,可以说是国产都市剧蓬勃发展的十年。这十年,国产都市剧努力拓宽维度与视角,扫视着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个细分阶层的人民群众。这十年,人民群众认可的佳作频出。无论是相对严肃题材的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国式离婚”、“金婚”、“蜗居”,还是偶像题材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幸福像花儿一样” 等等。这时期的很多国产都市剧都力图展示城市的多个侧面以及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这十年,电视剧里既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更有青年人,他们虽然也代表了某个群体,但他们首先是作为蓬勃的个体而存在的。而现在呢,人物创造靠贴标签,故事内容靠复制粘贴,情节推动靠“工具人”与“巧合”,电视剧里全是有着同样境遇同样困难同样问题的同样的中年人。
即使要讲中年人,也要先讲好“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中年的、人的故事。在人物创造与塑造上,个体当然应该拥有群体的某些共性,但共的是人性,在人性的基础上去发现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去找到个体相对独立于群体的人格、性格、思想以及认知,在情节的推动上,要以差异性做为内因,以共同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做为外因,内因外因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复制粘贴式的把“一群人”的事件拼凑到“一个人”的身上。电视剧已经开始习惯于塑造纸片人了。只要在纸片上写满各种完美的人设,丝毫不用去思考真实普通的人性是什么,然后再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全部挂到这个纸片人的身上,沙沙做响,以为就是活色生香。
就拿“完美伴侣”来说,高圆圆饰演的精英律师妈妈陈珊就是一个完美的纸片人。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这张纸片上写着的各种“优秀特质”,包括但不限于,颜值出众,衣品出众,同时高智商、业务能力顶尖;积极进取,野心勃勃,同时道德水准高尚(亦舒说,有几个女子,可以说她的一生中未曾用一个笑一个眼色来换取她所要的东西?那我们颜值出众衣品出众的陈珊就敢说,“我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事业狂,拼命三娘,同时撒娇发嗲,气质温婉;业界顶级事业伙伴折服其专业与人格,老公就更不用说了,全方位崇拜、仰慕、爱慕,并用忘我舍我的献祭精神全面支持照顾妻子的方方面面,有如信徒对主。女儿乖巧活泼,勇敢大方,是一个别人家的完美小女孩。除了这些外在内在的完美以外,连年龄都得完美,那就是只能刚刚40岁。编剧觉得,女主角的年龄最多就只能到40了。因为说好了是要写中年人的,所以既不能把三十八九岁的女性做为中年人来描写,因为三十八九岁,在现在国民的心里还只能是少女呢,那也不能真的去写四十大几、甚至五十大几的女性,这些在国民心里又早成大妈了。大妈有什么好写的呢?大妈跟美丽、魅力就不搭边了呀,那后面的标签还怎么往纸片人身上贴呢?如果写大妈的话,那很多不动脑筋的经典(陈旧)桥段也就用不上了,比如情感戏,不论是被外面的异性仰慕,还是被家里的老公宠爱等等,好像就都用不上了呢。所以中年女主人公的年龄就只能是完美的刚过40,既不能更小,也不能更老了。没记错的话,小敏家的小敏,一个二十岁男孩的母亲,那年龄也是刚过40的。
那咱们就先来说说人物设定。先不说这样一个完美女性是否真实存在,就只说真有这样一个优秀完美的女性,那么她所碰到的事情,她的人生境遇,她以其性格与认识处理事情的方法与结果,是不是会和普通大众有所不同?这远远高于一般人的硬件软件条件,不仅没有让她把人生的方方面面处理的更加从容一点,看起来反而是比普通人更加混乱。如果说,要求故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扣人人弦这些都是过高的要求,那么基本的逻辑性能不能还有一些保证。很多故事细节的描写现在根本就不考虑是否与人物设定之间存在矛盾。比如,为了表现事业女性没空进厨房,就让她连蒜都不会剥,还几次用到了这个剥蒜的细节。把一粒蒜剥到像狗啃的,跟忙没有关系,跟肢体是否协调的关系可能更大一点,编剧怎么不说事业女性可能吃鱼都不会吐刺呢。然后为了制造事端,除了大量利用“巧合”以外,还引进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工具人”。这个工具人简直被描绘到愚蠢至极,颜值衣品不如女主人公也就算了,人品差那也是必然的,可问题是为什么专业能力也特别差,谋略也特别差,运气也特别差,这么差劲的一个人,是不是都不配走进女主人公的视野同其竞争呢?人物的设定上,女主完美无缺,女配就必须是完全傻缺的吗?能够互相竞争的对手,本质上不应该就是同一类人吗?因为是主角,就可以一直站在道德至高点上对配角进行降维打击,因为是配角,所以就一直躺着在污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而后,完美伴侣里,编剧对于男女主人公婚姻关系的处理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了。如果陈珊和孙磊的人设是合理的,那么这两人的婚姻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与障碍。
首先,他们之间不存在情感信任危机。剧中陈珊与孙磊多次言之凿凿的表达了彼此对彼此的深刻理解与完全信任,并坚信彼此的人格是高尚的,彼此的人性是经得起任何诱惑与考验的,彼此的感情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是和谐与完美的。所以女方从来没有猜忌、怀疑过男方对家庭、对自己的情感与忠诚,男方更是在收到“工具人”发来的绯闻照片后都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芥蒂与疑虑,而只是对“工具人”的卑鄙与无耻感到愤怒。所以对婚姻杀伤力最大的信任危机完全没有发生的土壤。他们之间的信任与忠诚,堪比共产主义战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其次,他们之间不存在家庭分工的矛盾。编剧说,妻子陈珊热爱工作,而丈夫孙磊热爱妻子与家庭。丈夫没有因为自己专业的荒废而感到任何惋惜,没有在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研发工作时而感到恐慌、焦虑,却在发现自己失去了做为家庭主夫的权利时,表现出了彻底的痛苦、焦虑与惶恐,就像吸毒的人断了毒品的供给一样,面如死灰。编剧让一个曾经的科学家觉得开滴滴赚很多,觉得发计生用品也不错,这样一个真正热爱家庭爱做家务的家庭主夫,配上一个事业狂妻子,生活本可以像电视剧的开头一样,一直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啊。编剧为何一定要让事业狂的妻子出手,剥夺家庭主夫型的丈夫持续做家务以及持续为家庭奉献的权力呢?
他们二十年都磨合下来了,现在孩子大了,父母身体健康还能帮忙,妻子事业又高歌猛进,丈夫又毫无厌倦与怨言,整个家庭的运转不应该越来越顺畅吗?那些鸡毛都是哪里拔来的,非要插在这对完美伴侣的身上。就连剧中那唯一的矛盾冲突点,即二胎流产也是非常不符合人物设定的。怀上二胎,妻子也并没有退出职场的打算,还自信满满地说“好饭不怕晚,自己有能力,很快就回来了”。既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事业,又何至于突然望夫成龙起来?自己可以手起刀落,亲自去帮丈夫辞掉了丈夫干了快二十年工作,那时候是杀伐决断的现代精英律师,可在发现丈夫丢掉了一份他自己找来的也还没干几天的高薪工作后,就忽然变成了一个对丈夫没有基本认知、对突发状况毫无承受能力的懦弱主妇了吗?不是号称自己洞悉人性,充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吗?不是号称自己经历过职场大风大浪,随时随地都能以法服人,对抗黑暗势力,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吗?
最后,子女教育问题、原生家庭问题等等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因素和矛盾,在他们之间也是统统不存在。电视剧让观众看到的就是,一边看起整个家庭来没有任何实质矛盾,一边又哭哭啼啼闹着说有问题,要思考,要离婚。别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是为闹离婚强说仇。
我们的编剧们,以为只要桥段够多,细节够碎,就可以撑得起一个人物。殊不知人设虚假,故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讲着讲着,事情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然后开始逻辑混乱。我们就看着这些主演们忙前忙后,把人世间的各种问题、各种烦恼统统碰了个遍,也不管这些问题与烦恼中,有些可能是不够聪明的张三才会碰到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性格比较懦弱的李四才会碰到的烦恼,但编剧不管,反正只要是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统统都给加上。觉得只要这样,张三肯定能够共情,李四也能充分信服了。演员靠信念演,观众靠降智看,可再降有时候都觉得跟不上编剧的各种神转折。
所以与其创造这么多完美“虚假”的人设,为什么不去挖掘一些普通但真实的人性呢。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就像对于幸福的追求一样,是天性,但美成立的基础首先是真,是真就会有瑕疵。就像乱世佳人,我们在斯佳丽的冷酷中感觉到了她值得敬畏的悍勇,我们在梅兰达的柔软中感觉到了她值得敬重的宽阔。这样的人物才是完美的人物。
国产都市剧里满是整齐划一的中年人与中年人的情感生活,年轻人与年轻人的爱情都去了哪里呢?
看着满屏幕中年人的情感生活,不仅想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呢?看到不少的分析,说因为压力太大导致的不婚不育“躺平”或“保平安”观念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替代传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电视剧为什么不对这些进行多一点的探讨与挖掘呢?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样在生活。如果说,传统的婚姻就是用艰辛、忍耐换取所谓的幸福生活,这幸福生活包括经济上的互利,生活上的互相照顾,精神上的互相扶持,那么现在年轻人对幸福的理解到底是什么?为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对价是什么?
年底公司部门聚会,一共16个人,如果将40岁以下的算做年轻人,那么部门里年轻人有12个,年轻人里还没有结婚的有10个,声称自己近几年以来都没有恋爱的有7个,目前有稳定恋爱对象的1个。这没有结婚的10个年轻人里,年龄分布都在28岁到35岁之间。问这些单身不恋爱的年轻人,平时非工作时间都做些什么,回答各式各样。有爱在家做饭撸铁撸猫的男生,也有爱旅游以及户外的男生,有爱跑步瑜伽拳击滑雪跳拉丁研究时尚的女生,也有只爱宅在家里刷剧吃外卖的女生。除了自己固有的一些休闲方式外,平时也会约上几个同性或者异性朋友一起去打卡美食或者网红地标,玩玩密室逃脱、剧本杀什么的。问这些单身不恋爱的年轻人,一起玩的异性朋友里有能够变成恋爱对象的吗?所有人的回答倒是挺一致的,反问,“为什么要变成恋爱对象呢?一起玩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发展成恋爱对象的必要啊!”问他们是因为婚姻成本太高、收益太小所以不愿意结婚吗?回答基本都是,“是因为首先对于爱情就不向往,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心动的对象,大家都像朋友一样。”甚至还有一个女孩说,每年生日,她许的生日愿望都是祝自己事业有成,一直单身。这么听下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仅仅是觉得婚姻的必要性在降低,他们好像是连谈恋爱的热情都在降低。
我记得,柏拉图在一场赞美“爱与美”的聚会上就曾经批判过,说爱从来就不是美,爱神自己就是爱情与欲望的统一体,爱绝非尽善尽美的,而人类只是爱某种尽善尽美的东西,这也正好说明了爱本身不是尽善尽美的,否则人们就不用去爱了。人只有匮乏什么才会去追求什么,既然爱是追求美,那爱本身就是不美的。爱神是爱者,而不是被爱者,所以爱神也是不美的。爱神是两个极端特性的组合体,既非凡人也非神灵,既不善良也不邪恶,爱神与爱同样都不值得讼扬。其实除了好的东西以外,人们其实什么也不爱,爱就像用身体换取德行与智慧的交易,而这种交易正是因为本身的不完美与欠缺。柏拉图早在几千年前就首先驳斥了一些哲学家关于爱情至上以及爱即代表幸福美好的观点。而“爱情至上以及爱即代表幸福美好”这样的观点,正是现在这一代中年人从小所接受的价值观念。
那么柏拉图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什么呢?他认为,爱是企图占有幸福的一种方式,而占有的幸福都是暂时的,但人类本能地渴望永恒。然后生命有限,所以人类通过繁衍和生育在其后人心目中赢得祖先的地位来获得永恒。这种繁衍和生育才是掩藏在爱情下的真实动机。歌颂爱无非是给自己这一追求永恒的终极目的找一个理由罢了。柏拉图认为繁衍和生育也是分为两种的,即肉体的生育和心灵的生育。肉体的生殖力会产生人类官能世界的渴求,而心灵的生育,他认为是更为高尚的生殖力,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是智慧的孕育,美德的延生。相对于身体繁衍,精神繁衍对人类更有意义。通过性灵,对另一半寻找,对美触达,与对方形成精神的契合,再进行身体的结合与受孕,这才是对美的向往,并能最终通往善的道路。柏拉图是赞同精神之爱与肉体结合的。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他崇尚精神上的爱慕,但绝对不排斥肉体的愉悦,但只有在和对方灵魂共舞后,才能达到灵与肉的真正融合,触达到美,最后触达到真正的善。柏拉图所阐述的“爱情”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完善与完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艰苦的磨练与修行。
柏拉图自己一生没有恋爱,既没有爱上姑娘,也没有爱上男孩,当然更没有结婚。柏拉图说,别人都是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而我,生来就是完整的,我不需要恋人,我只爱智慧,爱真理,爱知识,凝结在这些上面的美,和恋人是一样的,这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
所以,目前占据社会主流与话语权的中年人也许不过就是被柏拉图所驳斥的那些哲学家们的观念所影响的一代人,他们根深蒂固地接受了爱情至上以及爱即代表幸福美好的观念,才会觉得爱情本身就是美好的,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是去追求爱情。而没有了这些观念束缚的年轻人,他们的想法可能早已大不相同了。但他们需要重新去寻找爱情的意义,重新确认爱情是不是触达美与善的必经途径。但至少,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与对话中,还是能粗浅的感觉到,现在年轻人对于彼此之间的身体与心灵的渴望与吸引都是在降低的。而这些,与资本控制下的生活、信息同质化是分不开的。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每个人只能凭借性格禀赋以及机缘禀赋,在原生家庭与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努力习得技能与经验,探索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任何一点阅历与见识的积累可能都需要很多次的尝试与摸爬滚打。原生家庭的差异、地域环境的差异会让每个人的外观、性情、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都形成显著差别,从而个体特征更为突出。那时即使考进同一所大学的同学们,无论生活习惯,还是着装、见闻、经历都是各不相同的,对待同一事件的认识以及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这些多样性,就使得互相了解直至互相吸引有了更加具体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
而成长于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的年轻人呢,地域差异极大地缩小,思维认知被网络统一控制。每个人从小到大,从衣食住行,到虚拟所见所闻到思维模式,再到审美偏好都越来越趋同。网络与资本共同打造了形形色色的商品与资讯,看似选择无限,实则背后的逻辑完全相同。生活经历的同质化,去除了差异性,也降低了人与人互相了解的必要性与新鲜感,很容易对身边同质化的人产生无感的情绪。网络与资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现实中传统的爱情就如同传统的商业模式一样,被时代慢慢抛弃了。柏拉图所说的爱情中的肉体吸引与精神吸引,资本与网络都能提供更加“完美”的模板与样本。在肉体上,可以提供拥有“完美”外型与“完美”人设的流量与爱豆,在精神上,可以提供海量的视频与游戏,这些商品供给给人们的快感都比柏拉图所说的需要不断循序渐进的爱情供给给人们的快感多的多,也容易的多了。这些大数据与模板里出来的爱情与故事,就像“完美伴侣”里的婚姻与伴侣一样,看起来是在赞扬美与善,但已经完全感觉不到“美”与“善”了。这些模板里的中年人的生活,不要说打动年轻人去谈恋爱去结婚了,恐怕连中年人自己都不想看,都会质疑这样的婚姻与生活,真的还有美还有善以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爱情是需要不断深入的,是从肉体到思维再到灵魂的,不论是肉体的繁衍生育还是精神的繁衍创造都是需要付出无比的体能与精力的事情。这些事情必然是累的,是辛苦的,在累与辛苦中触达到了“美”与“善”,才能收获完美的伴侣与恒定的幸福。如此快速便捷就能不断获取“快乐”的时代,哪怕这些“快乐”是一种廉价的低水平的重复,也会让繁衍与创造变成一项性价比极低的苦差事。中年编剧们却还一直沉浸在过去的观念中,靠着粘贴复制,扯扯压力,再谈谈幸福与价值,就能打动年轻人,让年轻人都去谈恋爱,去结婚了?“小敏家”里两个高中生之间的爱情,在我看来,又是编剧把自己大学时代的爱情经验与体验照搬到了这一对年轻人的身上,其模式与精神内核还都是这一代中年人的模式与内核。所以要写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甚至只是不同地域的人的真实生活以及情感变迁,都是需要下点真功夫的。同类人与同代人的悲喜尚且无法相通,更不用说有些人之间还隔着时光的洪流、阶层的铁板、地域的藩篱。只有淌过洪流,穿透铁板,翻山越岭,深入地、真诚地去探讨个体的不同,才能塑造出“普通”但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完美”但是虚假的人设。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找出不同比找出雷同要难的多,也重要的多。不同才是通向“完美”的通途。
可以看出来导演非常用心,但是想把一个温情故事讲好不难,讲得好又吸引人其实还是不简单,目前看来导演做的不错,虽然还是有不足吧。剧情演员和摄影方面打三星吧。多出来的一星给这部剧的主题,对于自闭症的关注。这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正是演艺行业的责任。剧情展开的方式很平缓,规规矩矩,中间插入的童年回忆也挺打动人的。哥哥和弟弟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和陪伴。两位妈妈之间隐忍而纠结的扶持和理解。都有着平常生
可以看出来导演非常用心,但是想把一个温情故事讲好不难,讲得好又吸引人其实还是不简单,目前看来导演做的不错,虽然还是有不足吧。剧情演员和摄影方面打三星吧。多出来的一星给这部剧的主题,对于自闭症的关注。这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正是演艺行业的责任。剧情展开的方式很平缓,规规矩矩,中间插入的童年回忆也挺打动人的。哥哥和弟弟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和陪伴。两位妈妈之间隐忍而纠结的扶持和理解。都有着平常生活的无奈感,又因为患有自闭症的平安而略显压抑。此时,适时出现的邻家女孩小娜给全剧稍显沉郁的氛围增添了一抹亮色,青春情感萌动的女孩的“自作多情”,让一直被忽视的子豪也变成唯一,变成焦点,和她在一起,虽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意外,但毫无疑问,总是轻松愉快的。这样的点缀恰到好处地调和了压抑的基调,现实的无奈和苦痛遇上青春的活力和无畏,一杯注定苦涩的咖啡,也像加了方糖一样甜了一点点。对于观剧体验而言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摄影和布景做的非常精细,整体的色调非常符合这部剧所希望表达的主题,也让人看起来感到非常舒服。布景方面做的也非常用心。特定的场景会按照所出现的人物的性格做出一些灵巧的设计,让人感觉非常惊喜。
演员方面。几位老戏骨的表现都非常不俗,年轻演员也让人眼前一亮。
平安,梁靖康看来是下了功夫了解了自闭症,一些动作台词表现的都很到位,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足够让观众入戏。
小娜,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新人演员杨超越而言,自然贴合人物的表演已经算是相当不错,对于少女暗恋时小心思的诠释也可圈可点,虽然有点地方还略显生涩,但是整体而言可以说是及格。
子豪,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立体复杂,可以算是全剧塑造的重点,祝子杰的演绎也很是到位,把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焦虑基本都表现了出来。
泰版的两位演员的出演也是一个惊喜的小彩蛋,算是一种传承吧。
最后说到重点,这部剧的主题我认为非常值得探讨,引导观众思考自闭症患者家庭在社会中遇到的困境和解决之道。剧中的平安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妈妈,阿姨,子豪,小娜都爱并呵护着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闭症患者的问题仅仅应该由其家人承担,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这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在这个主题下,导演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这无疑是一部值得观看并引发思考的剧。
我也注意到评论里有粉粉黑黑纠缠不清的现象。这也算是启用流量明星必然带来的现象吧,粉丝会因为对明星的喜爱而带上美化光环,黑子会因为出于对于明星的攻击而大肆贬低。其实这部剧涉及的流量明星杨超越的戏份并不算是主线,对于整部剧剧情的完善也只起点缀作用,因此来抹黑剧集是非常无理智和道德的行为。如果因为对明星的攻击而失去了对这部主题有益制作过关的剧的客观判断沦为粉圈斗争,那是非常可惜和悲哀的一件事。希望大家都摘下各自的滤镜,不要罔顾是非黑白,以人身攻击取代客观评价,那远悖于豆瓣评分本身的出发点且毫无意义。
本文仅是个人浅见,抛砖引玉,欢迎理性探讨。
魏翔担任主角火候还差很远。
之前看片花觉得不错,看完正片后感觉整个电影里,魏翔的演技过于用力,缺少节奏感,看了十几分钟就疲劳了,中间还睡了一会。 以往魏翔做配角,不需要支撑整个故事,他的搞怪表演方式,能很好的为主故事点缀和加分,几乎没有长镜头,都是很短的场景,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不会暴露短板。 这次担任主角,从头到尾都是搞怪
魏翔担任主角火候还差很远。
之前看片花觉得不错,看完正片后感觉整个电影里,魏翔的演技过于用力,缺少节奏感,看了十几分钟就疲劳了,中间还睡了一会。 以往魏翔做配角,不需要支撑整个故事,他的搞怪表演方式,能很好的为主故事点缀和加分,几乎没有长镜头,都是很短的场景,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不会暴露短板。 这次担任主角,从头到尾都是搞怪的表演方式,让人感觉没有代入感,是在看小丑表演。
之所以周星驰和沈腾的喜剧大家喜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节奏感好,绝大多数时间是正常的饰演角色,表现一个正常人的状态,在气氛点到的时候,抖一个包袱让人过瘾,并且有很强的代入感,这就是大师和普通喜剧演员的区别,,,也许这也是天赋差异吧。
魏翔也好,艾伦也好,还有德云社的小岳岳等,都没法跟周星驰、郭德纲、沈腾这些有天赋的喜剧演员比,最主要还是在于,天赋就是能把喜剧当正剧演,演的让你不讨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