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méli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7951010/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概0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méli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7951010/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概09或10年,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脏了、太疼了,并不想看第二遍。最近我又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它的摄影、主题包括表演在香港这十几年的片子里都算很突出的,同时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很喜欢,特别是陈冠希的表演。
导演讲评的评论人是郑宝瑞、监制和几位影迷,很多时间都是在讨论电影可以改进的地方,郑宝瑞在旁边解释为啥他要这么拍。听的出来,大家还是都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这么讨论的原因是想电影更完美一些,也很可惜这部电影在香港票房不好。演员讲评是陈冠希和熟知香港电影的英国人龙比意 Bey Logan,后者差不多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位演员他都非常熟悉,可以讲上半个钟。然后这两人是用英语,只挑有意思的地方记下来。另外,我还截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图和片段。ps:导演讲评是粤语,字幕翻译的还可以。演员讲评是英语,后面字幕完全不知所云,声画也不同步,我只能自己听,有些没听懂。
首先,要说下郑宝瑞选陈冠希演柬埔寨杀手的原因。有人问导演为什么选陈冠希,他“又斯文又帅” _(:з」∠)_ 为什么让他演这么卑劣又惨的角色?一般大家看到的说法是,陈冠希自己主动提出要演杀手。但是这里,郑宝瑞说他想找一个不像香港人的演员,虽然陈冠希很努力想告诉大家他是香港人,但是香港人不把他当香港演员,而把他当成“鬼仔”,“这个人在香港比较离群”。另外监制说陈冠希一直给人一种“美好”的形象,虽然他在电影里是残忍杀手,但是角色内心有一些闪亮的东西包括后面和女主的爱情,和演员还是比较相符的;反过来李灿森虽然是代表正义的警察,但是角色的气质又和他本身烂仔的形象一致。有人问主演会不会对一些很脏的戏份有抗拒,他们回答这是对陈冠希的一种误解,觉得他怎样怎样就不会怎样怎样,但其实他是很专业的,也非常想演好这个角色。
然后,导演讲到最开始在船舱中的场面。他让陈冠希在吃完稀饭之后,眼睛一定要看着镜头。就是这个场景:
“意淫是什么?意淫是没有性能力或者可能有,却针对某个性对象异想天开摇头晃脑的幻觉(阿Q对吴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对米兰的青春憧憬)。承认曾经的耻辱(无性可能或者性无能)并不难为情,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正视曾经的耻辱,难道,那样我们就有了无上的能力?!其实,我们曾经一无所有,一丝不挂,曾经被凌辱,但是,承认耻辱是为了不再耻辱,而意淫却只能适得其反。
“意淫是什么?意淫是没有性能力或者可能有,却针对某个性对象异想天开摇头晃脑的幻觉(阿Q对吴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对米兰的青春憧憬)。承认曾经的耻辱(无性可能或者性无能)并不难为情,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正视曾经的耻辱,难道,那样我们就有了无上的能力?!其实,我们曾经一无所有,一丝不挂,曾经被凌辱,但是,承认耻辱是为了不再耻辱,而意淫却只能适得其反。”(引自网上《鬼子来了》影评《一无所有中的意淫与呐喊》)身处于机能衰退乃至内部腐烂的文化变异体之中,我们该从何处获得我们渴望的力量呢?是从意淫者精心粉饰的几千年春秋大梦的无上荣耀之中?还是从直面真实历史和人性劣根所要承受的疼痛耻辱之中?姜文的《鬼子来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沉重且黑暗的启示……1998年,作为导演已经蛰伏5年的姜文再度出击,执导并主演新作《鬼子来了》。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多少显得华而不实的话,这部如利刃般直刺入历史黑暗脏腑的《鬼子来了》则让人无比兴奋。无论是姜文的表演艺术还是他的导演艺术,在此片中均获得极致挥,其个人天才令人叹为观止。全片用黑白底片拍摄,姜文说传统中国电影重色彩美学,他想去掉颜色的包装,而且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在黑白片或彩色片的效果都差不多。曾有外国记者质疑本片过长,姜文说现场拍摄时共用了五十万呎底片,经过不断修剪,才有了现在的长度。姜文觉得目前长度刚好,随后他自我解嘲道反正还有人会要他再修剪的。但到目前看来,姜文连修剪的机会都未获得,因为此片在内地已经全面禁映。《鬼子来了》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年,走过的道路可谓泥泞曲折,话题不断:该片完成于1999年,在国内审片时被指有损中国人形象,面临修改压力。2000年4月,姜文未通过审查却私自将该片送往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引起国家电影局反感,要求3家制作公司从戛纳电影节上撤回该影片,但没想到该片却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2002年4月27日,《鬼子来了》正式在日本公映,而此前日本五大暴力集团曾发传真到发行公司,说本片一旦在日本放映将不保证日方演员安全。由于《鬼子来了》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很多日本影院在其放映结束后经常出现混乱不堪的场面,观影者的不同情绪异常尖锐地对立着,而一位日本影评人指出:“鉴赏后的混乱正是名作的证明”。《鬼子来了》中有百分之十取材自大陆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其它部分则是由姜文和另外三位编剧听当地老人讲述当年故事融合而成。故事发生于抗日战争末期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姜文饰演的村民马大三正与村里漂亮的年轻寡妇鱼儿在自己的炕上偷情。这时一人敲门,他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丢到马大三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军官花屋小三郎,另一个翻译董汉臣。本来那人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音讯皆无……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而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也决意以死殉国,为让马大三杀了他而让翻译教他几句骂人的话,翻译为自保性命却教了他几句奉承之语,于是只见花屋恶狠狠的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话语可产生的巨大荒谬性在这一瞬间尽显无遗。而在此后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也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在村民与花屋小三郎和翻译董汉臣签字订约那场戏的灯光处理上,姜文一反常用电影表现手法(坏人面部的底光运用,可以表现其狰狞的面目),他给围聚在一起的村民面部也使用了底光,摇曳昏暗的灯火中人面仿佛鬼魅,隐匿着若干灭顶灾祸的前兆……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这时的一段情节极其搞笑,当众村民和俘虏到了日本宪兵队本部,正与日军交涉时,忽然局面大乱——原来拉他们过来的村驴忽然发情,一跃而起当众干了日本宪兵队的战马……尽管日本宪兵队队长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但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日军忽然开始疯狂杀戮村民,整个村落当即变成血腥屠场,随后他们更是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在这一灭顶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与已经怀有身孕的鱼儿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来了,他们先是当众审判并处决了翻译董汉臣,随后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大雨天,马大三乔装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宣判者仍旧是前几日宣判翻译董汉臣的同一位国民党军官,这位由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大维饰演的国民党军官操着一口很滑稽的腔调,认定马大三的行为违反了最近出台的国际公约波茨坦公告。宣判的当天有很多人围观,正当吴大维讲话时,一头猪钻到一位维持现场秩序的国民党士兵的裆下,并将其拱翻,围观者全部哄然大笑。随后马大三在众人淡漠的目光中被斩首处死,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片中最悲壮的乾坤大逆转寓于最后一个画面之中。当导演姜文用黑白的反差色调完美地主导了这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后,他涂上了一层惊人的彩色:世界在瞬间变成血红一片——这个极端主观的惊人视角来自于马大三滚落掉地的人头上的双眼。“就为了最后这个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姜文确证说,“最后的红色当然是红色的血和红色的旗帜,我们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当我们看了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场面,再跟纯正的黑白作比较,那种红色显的很淡,缺乏凝重感,甚至有些俗气。所以我倾向于选用一种超自然的颜色,最后我们借助电脑做到了。”“我看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觉得这部电影可看作是我的‘前世’。为什么?因为拍戏的时候,我跟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有共同语言。我像经历过,我能闻到那股味,能感觉到那个时候的光线。甚至拍戏的时候我跟演日本兵的日本演员说,这句话你能不能用带有‘嘎’的音来说,有没有那种拐着弯的语气。他说了好几句意思相同的话,最后我选定了一句。他告诉我那句是大阪的口音,不常用。而他正是演一个从大阪来的兵。我不懂日语,你说我哪儿来的这个感觉?所以,我相信人在某些创作的极端情况下,可能跨越时间。后来我看了《东史郎日记》,我发现他的内心活动和我做剧本时想到的完全一致——时间并不是不能跨越。”虽然姜文一再声称自己只是普通人,而非天才,他说天才是要夭折的。可当你看到他的上述一席话,看到他那已经跨越时空的极端创作状态,你难道会否认这头猛男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而天才亦有两种:一种是完全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无力应付眼前现实世界,从而夭折于早死或早疯,例如莫扎特,例如尼采和凡高。另一种天才则是洞悉并掌握历史和现实规则,从而能轻松游刃行走于冰冷残酷人间,例如歌德,例如毕加索和库布里克,例如《鬼子来了》的导演兼主演姜文。?看《鬼子来了》时我们会想起黑泽明,会想起那些能以同样的冲击力调动场面、动作和喜剧等综合因素的美国经典电影,甚至还会突然想起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有类似《鬼子来了》中的人物。此外最令人震惊的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就不存在艺术发展创新意义上的压倒和超越,想必大家会认识到这一点,《鬼子来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评论)?我老婆对我说,你看,拍《鬼子来了》对你的摧残挺大的,能不能拍点放松的。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贝托鲁奇如是说》里也讲,拍什么东西是为了忘记它。《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出来,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就被我锁进去了。还没拍《鬼子来了》的时候,我去了趟日本。看靖国神社,还到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去,店里有把400年的刀,我特想买。但它是文物不能卖。陪我去的是个叫山本的日本人,晚上吃饭他问我,你为什么对那把刀有兴趣?我说,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恐惧,直到现在,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姜文语)?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35年来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35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这么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想找到一个特别适合的故事并不容易,《鬼子来了》里的这些人,翻译官、鬼子兵、小队长、马大三、村长,他们都不是在他们原有的位置上,都在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位置,又必须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谁能说马大三碰到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马大三就是这样。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姜文语)?看《鬼子来了》的时候,伴随着很多笑声,但是到最后,心里却无比的沉重且压抑……从拍电影的角度来说,姜文太棒了。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文革时候青少年生活的另一面,虽然这部电影给国人争了脸,但是还是给我一种轻飘飘的感觉。《鬼子来了》来势汹汹,我是说这部电影。姜文用记录片表现风格的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他一定希望所有看过电影的人警醒,不仅仅是娱乐。摘抄一句,“他不光要我们警惕日本人,这大凡中国人都看得出来;他更要我们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侥幸心理以及善于遗忘。”……(《非音乐》“极度电影”评论)?《鬼子来了》以黑白片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民与日军奇特的交流,凸现了战争中面临死亡时人性的裂变。整部影片语言幽默,思想深刻,情节安排巧妙,观后给人一种刺痛的感觉,是近年来反映中日战争少有的佳作。该片被日本媒体称为“超越国境的人性的真实”,姜文本人则称:“我描绘了人类的误解与爱恨,恐怖与死亡。”
就是关于实业团
专务因为球队不出成绩要砍掉,是说这些公司做这样的实业团其实是可以通过专项比赛赚钱的嘛?那如果就像大学的驿传团队一样都是很弱小的队伍,那公司为什么还会一直做这种运动团然后让职员去参加比赛呢?还有就是实业团的职员都是公司招募的嘛?还是如果比如我是运动员然后可以去求职?
毕竟
就是关于实业团
专务因为球队不出成绩要砍掉,是说这些公司做这样的实业团其实是可以通过专项比赛赚钱的嘛?那如果就像大学的驿传团队一样都是很弱小的队伍,那公司为什么还会一直做这种运动团然后让职员去参加比赛呢?还有就是实业团的职员都是公司招募的嘛?还是如果比如我是运动员然后可以去求职?
毕竟社会人嘛,赚钱为主,求懂哥讲
我看完了《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不管别人如何嘲笑它有多俗套。我觉得很好看。它就像一个轻松诙谐的小品,有你所期待的一切:浪漫,艺术,时尚,美食,美酒,爱情,完美的性,巴黎人的傲慢,美国人的野心。天哪,如果这是我的生活,我一定求之不得。正是因为求不可得,这部饭后甜点式剧情才显得更加撩人。
我看完了《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不管别人如何嘲笑它有多俗套。我觉得很好看。它就像一个轻松诙谐的小品,有你所期待的一切:浪漫,艺术,时尚,美食,美酒,爱情,完美的性,巴黎人的傲慢,美国人的野心。天哪,如果这是我的生活,我一定求之不得。正是因为求不可得,这部饭后甜点式剧情才显得更加撩人。
6年前,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期待我的生活可能会如电视剧所呈现的一般:新鲜、刺激、有活力,充满戏剧性。我那时比较热血,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且自信。我相信我的个性会在异国他乡被人欣赏,我能交到很多可爱有趣的朋友,我能去不同的国家旅行,我会邂逅帅气迷人的澳洲阳光男生,最重要的是,能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说起来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戏谑感)。
事实证明,澳大利亚不是法国,我也不是艾米丽。《艾米丽在巴黎》是我能想象出的一个旅居海外单身女性的高配版生活。而我,此时此刻,租住在墨尔本近郊一个布局没有任何美感的公寓里,过着《艾米丽在巴黎》的超低配版生活。
这里没有可以俯瞰的城市美景,河畔风光,倒是无时无刻都能听到各种鸟儿的无休止演奏,还有对面火车轰轰隆隆驶过的巨大噪音。这里没有一个小麦色皮肤的大男孩会主动向你搭讪,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再见一面,而你刚好也对他一见钟情。不过如果你注册约会应用软件,放上几张自以为可爱俏皮的照片,你倒是可以收获一票来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男人们的“喜欢”。你发现,那些人大概率都是你不喜欢的,所以只能左滑,直到你觉得这一切特别没劲,索性一条消息也懒得回,最后干脆删掉app以求清净。你的邻居也没有像Gabriel这么帅气,会给你做欧姆蛋,可以让你去借浴室,开摩托车载你,为你解决工作难题。相反,你的隔壁可能是那个看起来低眉顺眼的印度家庭主妇,脸上写满心事面露凶相的丈夫,还有一个特别聒噪的小女孩,三天两头,你都能听到他们在公寓里大声吵闹,说着你听不懂的印地语。有好几次,你怀疑会不会是家暴,想到印度国家的女性地位很低,你甚至有报警的冲动,后来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作罢。
你不会因为在买花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有人过来帮忙解围,她就顺理成章和你成为朋友,而且还会轻轻松松为你的工作拉到客户资源。同样,你也不会因为在公园闲坐就能遇到一个从中国“逃亡”的富二代Mindy,然后你们无话不谈,为彼此的爱情生活和理想助力。
在澳洲的前两年和第六年感受完全不同。刚开始,一切都很新奇,你愿意去尝试很多东西,同时又被很多东西吞没。你去夜店,参加派对,在酒吧被搭讪,参加语言交流项目,交朋友,和不同种族的学生讨论作业,约会,旅行,蹦极,做沙发客。你去咖啡店打工,被老板剥削,你尝试申请各种合法工作,被拒,被拒,还是被拒。最后你从一个地道的观光客,留学生,变成了要在这里生活很久的居民。你的身份变了,你的视角变了。你成了一名规规矩矩的纳税人,你工作,攒钱,想要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你并不觉得,你真的属于这里。
你不知道怎么形容澳洲人,毕竟这里集中了来自全世界的“鬼佬”。在这里扎根生活了好几代的白人会用”laid back, chill” 这样的词形容自己。你可以说这是与世无争,也可以说是不思进取,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对于一个从小背负父母意志要成龙成凤的中国人来说,到了这里,未尝不是解脱。
迄今为止,你没有和一个澳洲年轻人成为特别要好的朋友。你总觉得,他们的骨子里是泛着冷光的,孤独,甚至脆弱。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感,这样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感足让一些人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真正的联结,加上澳洲真的太过自由,自由到成功不需要被定义,自由到可以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样的环境会让人迷失,抑郁, 甚至轻生。资本主义下衍生出的一套美好福利让自由变成了:不需要工作也可以现世安稳, 不需要结婚也可以生很多孩子。不需要内卷,不需要竞争,不需要成功,政府福利可以养活几代人。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从业者,你的体会是:领政府救济的人绝大多数很不幸福。
在国内,女性基本活在男性视角里,而男人依然要顺应社会“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机制,总之,那个社会是不太鼓励你跳出固有视角和机制,作出独立思考。靠着已有的条条框框,专心内卷和平庸苟活就已经够呛。过度的不自由让人无法喘气,而澳洲这种“不需要被谁定义”的“过度自由”,因为很难触碰到它的边界,也同样容易让人惶恐。
而你,是这样一个疏离社会中的一个更加边缘化的存在。你的肤色,你的成长背景和作为非母语者的尴尬足以在求职道路上屡屡碰壁。如果你只是一个单纯的旅客,大可以对自己的遭遇哈哈一笑。 可是,嘿,你生活在这里,你不叫艾米丽,没有任何主角光环。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所要面对的生活。想一想,一个不会法语的艾米丽居然可以在一个全公司人都说法语的环境里,如此顺风顺水,如果不是主角光环和背后的文化自信加持,你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让这部甜点剧继续下去。而你作为这个国家的“非主流”人群,该做的努力可不比一个小镇姑娘在北上广打拼少几分, 当然,你还没有到要拼命内卷的程度。这就是澳洲可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百分之百分开。你不需要996,也不需要讨好上司,做好份内事足矣。
澳洲当然和时尚不沾边,你欣喜于自己的穿衣自由和它带来的种种便利。 偶尔,你也想精心打扮一般,但又真的没有必要。虽然快奔三了,你依然会穿着学校或者做志愿者时发的大码卫衣去上班。你只觉得爽。精致和你没有关系,就像土澳和巴黎没有关系一样。
你不是艾米丽,也不光鲜亮丽。
但你是你生命中的主角,你握住了一份话语权,你可以尽情用一种最接近真实的方式去诠释你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莫大的自由。
让我困惑的是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和标题有什么关系?这要达到神剧还有多远的距离?
轰炸后,男主在壕沟内走,是什么扯淡表情,想干嘛?艰难爬行吗,又没受伤。跌跌撞撞这才是炸弹冲击后,大脑嗡嗡响,一片空白,还看不清楚的状态。拿过战友那颗子弹,仰起上身射击,大啊一声,连续扣动扳机,在主角光环下才没有死,这就是当时狙击手的情况,可以说这为后面冲动犯二埋下诸多伏笔。狙击手是这
让我困惑的是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和标题有什么关系?这要达到神剧还有多远的距离?
轰炸后,男主在壕沟内走,是什么扯淡表情,想干嘛?艰难爬行吗,又没受伤。跌跌撞撞这才是炸弹冲击后,大脑嗡嗡响,一片空白,还看不清楚的状态。拿过战友那颗子弹,仰起上身射击,大啊一声,连续扣动扳机,在主角光环下才没有死,这就是当时狙击手的情况,可以说这为后面冲动犯二埋下诸多伏笔。狙击手是这样的吗?要是真是这样,为什么后面还要在出一段回忆训练的镜头,自相矛盾。还是要表达出枪手的热血?神作。
日本兵也是,大轰炸后搜查,让一个狙击手走在前面,这是什么操作?
就这样开始拉黄包车,就这样开始偶遇女主,就这样开始揭开大名鼎鼎的锄奸除鬼夜鹰的时间,开始不一样的神遇。
去车站里面狙击,哪波脑电波碰撞出如此神奇的想法?一猜是留下个伏笔,告诉大家,多么自信,枪法好,那是百发百中,在万人之中去上将首级易如反掌,不会伤到他人。这样才能为后面刺杀周后对于狙击手不会的牛叉。二猜是留下个伏笔,告诉大家,就是这么冲动,后面还有。三猜是留下个伏笔,告诉大家,要碰到夜鹰了。
就这样认识了夜鹰,夜鹰是有组织的吗?夜鹰是这么厉害吗?夜鹰是多么厉害呢?
就这样女主带男主到了地下站,就这样开始刺杀周,就这样男子用能距离800的枪再次完美出场。就这样奠定男主大家偶像的基调。什么样的大汉奸,那么多保镖真是弱爆了的水准,一把枪都没啊。就对这帮弱爆了的家伙没能成功。刺杀出枪的时间他们把握的不赖。就是应为要体现男主的牛叉。远距离一枪2人,神枪手再世。然后大家吃饺子,唉,我不确定的这就是组织,是组织,是这么样子。知道吗
如果在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好想知道当时组织的样子。
就这样杀办公室日本军官,杀汽车日本军官,杀广场日本军官,夜鹰厉害了,狙击手厉害了。都是狙击。都没看到过程,给我看到了一个结果,就这样,夺命狙击完美响应标题。多么简单直接,多么明了。我的神啊。当时还想,是不是又是个伏笔,难道是想让组织布个局,引出日本狙击手?你知道吗,当想到这点的时候,好激动啊。谁知道大石跟着去塔楼一下就凉凉了。原来没有布局,就是碰到哪个日本官就杀那个。简单直接明了。够狠。然后大石领盒饭了,然后看到一个个激愤要报仇的样子。组织在哪里,组织纪律在哪里?组织成员觉悟在哪里。如果这样,组织会多危险。如果这样组织的先进在哪里,和一群帮派分子有什么差别?和大名鼎鼎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夜鹰有多大的差距。
救哈格尔,正好中了日本人的埋伏,什么神操作,编不下去了吗?在仓库中埋伏的镜头和在火车站埋伏的镜头是一样的吗,导演太烂了。把组织高乱了。
终于看完了,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为什么叫夺命狙击。这个距离神剧有多远。这些都不重要。
在那个时候,在现代,如果能表达出哪些素不相识的人的抗争,无论是什么样的,去对抗一个严密的组织,这不就是好的吗,如果能挖掘出抗争背后的文化,不就是好的吗,如果能挖掘出背后的局限,不就是好的吗。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篮球励志电影,最深刻的部分是最后字母哥对妈妈的感恩“when you were a child ,you cant see your future but if you have a good parent,they see the future for you ,see things in you,help you ,support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篮球励志电影,最深刻的部分是最后字母哥对妈妈的感恩“when you were a child ,you cant see your future but if you have a good parent,they see the future for you ,see things in you,help you ,support you,always be there for you”作为父母,深有感触,但是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经验,必须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画风过于明艳了,当然,这很符合米国的审美,最不能理解的是,忍者神龟和老鼠大师完全变了一个模样,我只想说,创新可不代表厌旧啊,嘻哈风格加持下的超级英雄,有了时代的错位感,少了一丝成熟和稳重,多了些许敷衍和吵闹,不知是否为了迎合年轻朋友,看着总有点别扭…… 类似于《终结者》的穿越拯救,情节走向啥的没有太大惊喜,倒是战斗方面做的还蛮酣畅,要是反派能好看一点就更愉悦
画风过于明艳了,当然,这很符合米国的审美,最不能理解的是,忍者神龟和老鼠大师完全变了一个模样,我只想说,创新可不代表厌旧啊,嘻哈风格加持下的超级英雄,有了时代的错位感,少了一丝成熟和稳重,多了些许敷衍和吵闹,不知是否为了迎合年轻朋友,看着总有点别扭…… 类似于《终结者》的穿越拯救,情节走向啥的没有太大惊喜,倒是战斗方面做的还蛮酣畅,要是反派能好看一点就更愉悦
挺不错的题材
一堆糙汉子拳拳到肉的打架,特别是在树林里约架,虽然是足球流氓,但是是有原则的,最多也就打打架,收地盘做些不违法的买卖
流氓头子最后被自己的兄弟出卖给杀了
流氓弟兄们最后让流氓头子弟弟走开,然后几个把叛徒干掉,这个看得出来流氓头子教流
挺不错的题材
一堆糙汉子拳拳到肉的打架,特别是在树林里约架,虽然是足球流氓,但是是有原则的,最多也就打打架,收地盘做些不违法的买卖
流氓头子最后被自己的兄弟出卖给杀了
流氓弟兄们最后让流氓头子弟弟走开,然后几个把叛徒干掉,这个看得出来流氓头子教流氓小弟们的原则还是在的
最后还夹杂着讽刺条子的黑暗和政客们的无原则无底线,女主戏份不少,但是演技比较平淡,纯粹在为剧情推进而存在,没啥出彩的,剧情也是稀碎
反倒是流氓小弟们进去后,那个胖胖的流氓小弟自愿想进监狱,原因是他要进去陪弟兄们,这一幕有点搞笑,虽然猥琐了点,但是够义气
全片最精彩的一幕是男主最后在沙滩边被人刺杀后跌坐在海边,无边海洋的黑和无尽沙子的白,涌动的海水和安静的沙滩,跌坐在边界的男主显得是多么的渺小
不知道有电视剧,看了小说,惊为天人。豆瓣上暂无小说的词条,是以撰文在此。
若要用一个词概括小说,我一定选择“矛盾”。重重叠叠的矛盾交织,最后一齐爆发一齐解决,作者是深谙了读者需要兴奋感和悬念的心理,若干明暗线按而不表,实在像一出话剧,是适合极了搬上舞台的。
于莲舫、张悦、龚晓默三人十几年漫长岁月里的情感矛盾,对于肥头是否能在七天之后死亡各执一词的矛盾,珍妮刮来的西洋风
不知道有电视剧,看了小说,惊为天人。豆瓣上暂无小说的词条,是以撰文在此。
若要用一个词概括小说,我一定选择“矛盾”。重重叠叠的矛盾交织,最后一齐爆发一齐解决,作者是深谙了读者需要兴奋感和悬念的心理,若干明暗线按而不表,实在像一出话剧,是适合极了搬上舞台的。
于莲舫、张悦、龚晓默三人十几年漫长岁月里的情感矛盾,对于肥头是否能在七天之后死亡各执一词的矛盾,珍妮刮来的西洋风与这北京得不能再北京的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当然还有人性经不起试探说变就变的矛盾......细细铺陈,一朝爆发。看到肥头之死,珍妮一个人回国,已经觉得可以戛然而止了,精彩,痛快。
文章名《黄莲厚朴》,女主角于莲舫名字里也有“莲”字。中药一样的于莲舫,独自忍受寄人篱下在南厢房点一盏灯,慢慢地翻阅光绪的治病纪录,看他的生平一举一动。隐忍,温和,不争不抢,最后还得了个通透,看清了身边两个本应是最亲近的男子。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女性呢?文里的于莲舫、珍妮甚至珠珠,最后都看得明明白白,而男性几乎都可恨可怜:大难临头各自飞还冠冕堂皇的、背后搞小动作见不得别人幸福的、倒插门默默咽下白眼和不屑的......虽然有肥头的大度、于莲舫老丈人的根深叶茂的医术、倒插门女婿的全能和气度,主角的缺陷也让我作为女性读者有一点怀疑:自己今后会不会碰上这样的男性呢?若是经过了包装该如何认得出来呢?
喜欢中药一样长久散发清香、滋润温补的于莲舫,也喜欢明媚开朗、聪明大胆的珍妮。对于男性的标准,在我知识的盲区了,尚不知该如何抉择。
另外,从林海音到叶广岑,那个时代的北京,是真真想要去走上一遭。看那四合院儿、各式胡同、走街串巷的蜜饯冰糖葫芦......梦一样的北京,郁达夫口中“看得见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见青天底下驯鸽嘹亮的飞声”的北京。
本以為是純粹穿越劇,但主要還是比較偏向科幻一點點的吧!?
但很多邏輯不通跟不明的地方很可惜這個題材??。
對了,本來是衝著黃河哥哥來看這部劇的,沒想到戲份這麼少(哭)
好難過這種陰錯陽差的所產生的誤會,整劇最虐最痛
本以為是純粹穿越劇,但主要還是比較偏向科幻一點點的吧!?
但很多邏輯不通跟不明的地方很可惜這個題材??。
對了,本來是衝著黃河哥哥來看這部劇的,沒想到戲份這麼少(哭)
好難過這種陰錯陽差的所產生的誤會,整劇最虐最痛的地方是詠俐真心愛著向達。畢竟剽竊向達的作品跟愛著向達是兩件事。若她不愛向達的話也不會在剽竊的罪惡感跟倆人精神層面契合的愛中如此掙扎跟不知所措。她其實也在等著向達有朝一日可以跟自己一樣成為被世人所理解的暢銷作家,因為她百分百相信向達是有才華的男人。但無論如何,詠俐終歸要替自己剽竊的事實付出慘痛的代價就是了??可惜了這對神仙眷侶跟無辜的孩子。
我很喜歡小杰的故事線,覺得是這部劇中三個單元相較之下最完整的劇情。
也完整的交代了小傑跟父母之間牽扯的來龍去脈和最終的結果,即使還是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例如為何詐騙犯跟長大後的小傑長得一樣?難道這單元算是鬼故事嗎所以是小傑顯靈讓媽媽買了眼藥水後看了太多畫面再故意讓自己長大後跟詐騙犯長得一樣然後讓媽媽當天在偵訊室可以也跟爸爸同樣和小傑面對面真正的釋懷過嗎?
對了,畢竟是懸疑的劇所以我不太能接受開放式的結局,比較希望最後是句點而非問號。
最後我必須吐槽一下綁架時兇手戴的嬰兒哭臉面具也太煩了吧哈哈哈哈
因為這面具在台灣綜藝節目中太常出現了好令人出戲,一直分心想到很多綜藝節目的片段哈哈哈有夠打擾人的,超扣分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