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2621
  • 酒仙桥14号
    2022/4/10 6:24:12
    19岁少女诈骗500亿,这口碑新剧竟然是真人真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硅谷有句老话叫做“Fake it untill you make it.”假装相信自己,直到成功。 说的通俗点就是:一直假装到你真的成功为止。 事实上很多硅谷人都是如此深信不疑的践行这一行动方针, 根据硅谷指数报告,硅谷平均每一年都会有接近20000项专利被注册提交, 当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硅谷有句老话叫做“Fake it untill you make it.”假装相信自己,直到成功。 说的通俗点就是:一直假装到你真的成功为止。 事实上很多硅谷人都是如此深信不疑的践行这一行动方针, 根据硅谷指数报告,硅谷平均每一年都会有接近20000项专利被注册提交, 当然其中不乏可以成为治...  (展开)
    【详细】
    14328270
  • Sakura
    2008/7/10 4:44:56
    love&drag, trouble&problem
    这是一部充满意象的电影,稍不留神,那些细节就溜走了。

    我detest一切看到的对于这部影片的中文片名翻译。虽然我是冲着les题材去看的,结果les只是一个意象,主题正如片名—high art的思考。

    从Syd的口中,我们可以找到剖析这部影片的角度。Syd的背景就是从后殖民和解构主义去看的。这部影片正是要解构high art,什么是high art呢?潮流在变,留下的是人
    这是一部充满意象的电影,稍不留神,那些细节就溜走了。

    我detest一切看到的对于这部影片的中文片名翻译。虽然我是冲着les题材去看的,结果les只是一个意象,主题正如片名—high art的思考。

    从Syd的口中,我们可以找到剖析这部影片的角度。Syd的背景就是从后殖民和解构主义去看的。这部影片正是要解构high art,什么是high art呢?潮流在变,留下的是人们对10年前Lucy的怀旧情感,而不是艺术本身。Receptionist在10年之间成为了主编,也并非一定是要表达high art变身为pop art,新的receptionist正在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谁管她看不看得懂。Lucy所厌恶的工作状态正是这场文化工业中的运作模式,而Syd则正在这条路上行走。于是Lucy则又被带回到这条流程上。Syd的上司是个装b的家伙,赤裸裸的描绘了这个行业的judge模式,有没有办过影展,是不是出过书。这个时代就是这样,你看到了一样好东西就忍不住想要告诉别人。Syd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劝说Lucy的。然而一旦这成了工作的一部分,相片就有了deadline,就有了潮流,就有了所有的judgement,而这正是Lucy想要摆脱的。

    Lucy和Syd之间究竟是哪种爱呢?理解,博上位,feeling?
    Receptionist问Syd是靠什么升职的。Syd误会了她的意思,以为问她是否靠什么潜规则,其实,Syd最后发现她是没有资格对这种发问反感的,即使前台小姐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事实上她还是靠Lucy上位了。Lucy想要的工作节奏还是没有得到,她和Lucy的关系除了上位以外,也因为Lucy的死而别无其他了。
    Greta是个很好的爱人视角,直到Lucy死的那一刻之前,Syd不算她真正的爱人,而Greta是。她对她的爱那么的纯粹,正如她所说:她就是为她而活的。那次浴缸溺水的情节定然不是意外。在毒品的作用下,谁能分清究竟是溺水还是自杀。她没有Lucy是不能活的。Greta从第一眼就开始讨厌Syd,不仅是因为眼看爱人要被夺走,这种感情我感同身受,此外还如同她自己的对白,觉得Syd就是一个谄媚者。她神志恍惚的样子正如福柯笔下的精神病患者,道出了真相。她想说的是,Syd对于Lucy的爱情从来就是不纯粹的,无论她从批评理论上对她有多精确的解构,然而Syd要把Lucy带入的生活就是high art的死亡,而Lucy最终是死了。只有和Greta在一起high art才存在,Frame出了新封面,迎面而来的都是well done, good job, high art俨然走进了坟墓。

    Lucy和Syd的爱情就是这场high art路上的拉锯战。Syd既受到Lucy这块high art地吸引,却也不得不催促她按时交作品。对于Lucy的爱也充满着不确定,一如她对于high art的态度—i don't know。清晨那张相片是最完美的一刻,在艺术与现实中唯一一个平衡的瞬间。
    【详细】
    14341273
  • 老左
    2020/2/1 22:49:11
    神剧啊

    又一部抗日神剧!

    总得看来,演员、场景、道具等等都比较用心,总体上还说得过去。

    但最让人吐槽的是剧情,太狗血了!正面人物神机妙算无所不能,比如借商会会长名义请日军军官吃饭、徒步追赶鬼子摩托到司令部、从闹市区跟大批日伪边打边走直到城外树林、在龙家寨躲过暗杀然后没有及时告知龙老爷、龙梅本来在7人组时大闹县城知道蒋有财这个名字等等等等,太让人上火了!编导自己脑残还以为观众都

    又一部抗日神剧!

    总得看来,演员、场景、道具等等都比较用心,总体上还说得过去。

    但最让人吐槽的是剧情,太狗血了!正面人物神机妙算无所不能,比如借商会会长名义请日军军官吃饭、徒步追赶鬼子摩托到司令部、从闹市区跟大批日伪边打边走直到城外树林、在龙家寨躲过暗杀然后没有及时告知龙老爷、龙梅本来在7人组时大闹县城知道蒋有财这个名字等等等等,太让人上火了!编导自己脑残还以为观众都是弱智好糊弄!

    【详细】
    12206211
  • 橙子是橙子味的
    2016/7/21 21:47:34
    能打破那只笼子就够了
    虽然多数时候,我很认可豆瓣电影的评分,和很多网友的影片,但不得不承认,个别时候豆瓣上的评分真的让我匪夷所思,要么是我觉得一部拍的像shi的电影能有8.5+的高分,要么是我非常欣赏的一部电影,连及格线都过不去。然后我会怀疑自己,是我自己太蠢了吗?还是网友都疯了?冷静下来之后,明白我们都没病,然后思考,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看一部电影,跟看一件艺术品是基本相似的。这是一种
    虽然多数时候,我很认可豆瓣电影的评分,和很多网友的影片,但不得不承认,个别时候豆瓣上的评分真的让我匪夷所思,要么是我觉得一部拍的像shi的电影能有8.5+的高分,要么是我非常欣赏的一部电影,连及格线都过不去。然后我会怀疑自己,是我自己太蠢了吗?还是网友都疯了?冷静下来之后,明白我们都没病,然后思考,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看一部电影,跟看一件艺术品是基本相似的。这是一种纯个人的精神体验。你可能欣赏达芬奇,欣赏梵高,欣赏安迪沃霍尔,但唯独认为毕加索的作品是小孩子胡乱的涂鸦。你不一定就不懂艺术,也不一定就没有眼光,可能只是单纯的没有被那件作品引起你的共鸣。毕竟,世界上不存在哪一件艺术品,能博得每个人的喜爱,也没有哪一种观念,能被所有人认可。
    所以,我一直觉得,只要你具备基本的大众审美,知道花是香的,shi是臭的,那一部电影只要哪一点刺中了你,你觉得好,那就是好。

    对于太阳鸭,我坦诚将,这不是一部值得拍案叫好的顶级佳片,但至少让我看到一点值得回味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过多得去谈论它的剧情架构,或它的分镜美术,或它的视觉特效,或任何一点专业技术,只想单纯谈一谈我看过之后的感受,关键词是“改变”。
    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就是龙威游戏里出现的那个会缩小的笼子,后来还真被女巫拿来把龙威关在里面。这个笼子,说是只要从内部收到撞击,笼子就会缩小。龙威后来想逃离这个笼子,想到那如果从外面受到撞击,是不是就会变大呢?结果误打误撞,受到点击,把笼子电碎了。
    这个小道具我觉得很有趣,龙威的这种想法也觉得很有趣。让我想到一句话叫“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
    笼子那件事,在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结局可能完全不同。鸡蛋那件事,在说从内在进行自我突破,就能获得新生。虽然两件事看似要表达的观念有所不同,但互相也都解释得通。
    有时候,我们面临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找不到头绪,其实换个角度想问题,也许结果就能有所逆转。同样,有时候可能不是换个角度那么简单,而需要的是在内部产生自我修改和重组。就像龙威从一只恐高,不会飞行,笨拙的小鸭子,到最后自己鼓励自己不要怕,勇敢尝试去打破笼子,就是一次从内到外的蜕变。
    看多了套路式、程式化的煽情和充满技巧的各种鸡汤强行灌输,反而觉得这种在不经意间不带修饰和渲染的小细节,能引发人更多的思考。虽然并没有那么深刻,也许也并没有那么动人,但至少,让我有所联想,有所共鸣。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部套用了好莱坞格式,又跟好莱坞有明显差别的一部电影。对于制作团队来说,能打破那种单一的模式,就够了。对我来说,能打破那只笼子,就够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欣赏并喜欢这部不那么完美的电影。
    【详细】
    8002116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