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到阜阳六百里
到阜阳六百里
类型:
文艺
剧情
主演:
秦海璐
唐群
地区:
中国大陆/台湾
年代:
2011
曹俐
九子
方琴
推荐首页
演员表
影评
剧照海报
播出时间
主题曲
新闻花絮
剧情介绍
到阜阳六百里
影评
w
2011/9/20 23:54:16
回家的票
其实英文名比较贴切,中文名也不错,像一首童谣,不过加上海报,让我理解偏了。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上的都是配菜,大餐在后面,大餐会在那破车和那六百里上折腾。当演职人员字幕出来,我才发现原来一直端出来的都是主菜~
先讲讲影后见面会吧,来了演员秦海璐、策划石川和投资人李海(名字不知道对不对)。秦海璐比较理想化,她一直接的片儿也都是这个路数的,有单纯的可爱,听她讲话有点好奇她为什么不自己当导演?是蛮有想法的演员;石川更有阅历一些,更清楚一部电影的运作,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想法,也比较绅士,对女士非常尊重;李海很低调,坐在观众席,秦海璐爆料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这名头让人觉得是一有钱有又想法的主儿~拍艺术电影不容易,石川说这里面的所有人,拍这个都是为了理想,没有人是完全为了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MOMA看到此片也非常的感激片后每一个名字。
电影的主线是一群阜阳人回家的故事,核心人物是曹俐和狗子,核心道具是一辆破车。虽说片名是ticket,但是这个票是没有的,是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节前车票的紧张造就了片中的交易。
监制是侯孝贤,而且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也是侯孝贤剪辑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侯导风格,就是说和他的一些电影相似,通常电影中的那些高潮和结尾都是没有的,就像是把人生的一个切片搁在放大镜下,在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人群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为了让一切如日常生活一般稀松平常的缓缓流淌,这部电影减弱了很多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一般的跌宕起伏和戏剧化在这里是被尽量淡化的,如曹俐钱丢了以后、谢琴看到穿浴袍的女儿以后、回家的人都发现是破车了以后,在有对立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导演都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了,这种方式让你觉得意外又算是基本说得通,而一辆破车回不了家这事,也是通过几行字幕就解决了。我很愿意把这类导演叫做“自然系导演”,我理解为他们是用干预的手法达到平缓时光的目的,是没有高潮和结尾,但是他们是故意的,献给观众的是一段平铺直叙又有丰富细节的故事,你跟着演员走了一趟又平静的走了出来,但是你却不能不去思考他们的生活。
大部分镜头是中景、特写,结尾给了一个破车远去的远景,哲学意味的镜头没有,大部分是生活场景的镜头,基本和小人物主题是吻合的。我最喜欢的是麻绳的那一段,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一度被麻绳整的想流几滴思乡的眼泪,麻绳是很智慧的一个细节,不管它是怎么出现又是被丢在哪里,麻绳是家的象征,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也许它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种种,夕阳下的劳作、父亲的汗水或者男女之间田埂上的媾和,如果能有一个镜头是曹俐手拿着麻绳穿过混凝土的城市街巷,来点哄哄的那种音乐,是不是比现在这个结局好点?呵呵~只是个人陋见。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不是很够力度,曹俐送走大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打开窗户那段,来回踱步很容易误导观众,觉得她非常犹豫不决,然后给观众的期待就是她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回家了,看别的评论,导演是想用打开窗户来掰回这个感觉,但是窗户打开后的那种拍摄有点平淡,并没有传递出太多的东西。把导演拍这场的想法贴过来:“当她推开窗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当她承认想家时,人物内心得到了释放,豁然开朗的光,正是我们想表达的人物那一刻的内心,她已经回家了。”导演讲这个的时候很动容,但镜头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这种动容。
最后问了石川老师,为什么选择阜阳这个群体,有体现一些这个群体的特征吗?石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那些阿姨都是阜阳的,以地名做电影名字一般很少,而且还没有问当地拉赞助,本来也有想《回家六百里》之类的,在人物特征上,有几个人也说了阜阳话。听完以后的感受是,幸亏名字没有改,到阜阳六百里更上口也容易被记住,人物特征方面,我起先是觉得中国虽然大,但是各个地方的人是有小属性的,后来又想,因为演员都是些在上海打工的阜阳阿姨,所以他们在表演时无意识的就把那种属性带出来了,看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阜阳人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的特性是什么?能有这样的发问,说明他们还是有演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而究竟是哪些属性,估计也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毕竟阜阳也不算一个大地方,研究的人少。
严肃的讲了好大一段,以两个乐子结尾吧,一个是曹俐卖票的时候一个阿姨说没有票的话她要退钱,结果后来那阿姨又出现在回家的破车旁边;另一个是片中出现的席然和小月,看片尾字幕,那个片场助理名字是席然,而那个演小月的名字后两个字是小月,那现实中席然和小月的故事是什么呢?
哈哈~
5103
1848
下一条
上一篇:
回家
下一篇:
回家的路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