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果你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是会如释重负还是如坐针毡?
近来有一部讲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电影,戳中了许多影迷的软肋。这部获得戛纳、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却又触及四方的女性成长图景:女主朱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自我觉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但在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果你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是会如释重负还是如坐针毡?
近来有一部讲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电影,戳中了许多影迷的软肋。这部获得戛纳、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却又触及四方的女性成长图景:女主朱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自我觉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但在30岁的年纪,她仍然身处一种庞大的迷茫之中。
影片的序曲,学生时代的女主会把手机锁起来,这个时代太多的信息涌入,有时候她不得不把这些声音切断。短短几分钟,让我们看到了她经过自己的选择、尝试,学习医学、成为摄影师等跨度极大的学业和职业路径。遇见不同的伴侣,但都未等来结果。
影片结束你理解了她对自己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30岁的朱莉,在她的生活里遭逢了种种“可能”,遇到了爱、遇到了性、甚至遇到了相知和了解,最终仍旧孑然一身地生活。当然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知道,孤独并非是一种损毁。但它所对焦的那些问题仍然是我们共通的困境。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平庸的大多数,如何去一砖一瓦地搭建自己的个体生活?如同影片所提示的,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除了我自己,谁也没有资格这样告诉我。
撰文|走走小姐
看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个下午,我觉得度过了一段绵长温柔的午后。
娓娓道来的生活际遇,仿佛是一场没有路标的奔跑。看似四处皆为道路,但却不知目的。同时,也堵死了许多失败后的虚妄借口。不能让长大成人后的我们说,假如我当时……就好了。别说没有假如,就算像女主一样试过了种种“假如”,也仍难得到一个确切的圆满。女主拥有做选择的机会、去实践的成本,遇见了一个恋人后还有恋人。她把我们曾想过的尝试都活了一遍,但这不是一个鸡汤励志故事,她最终并未功成名就地成为一个“人物”。
影片结束,我像是在看另一个维度的自我裸奔。觉得喉咙发紧,张了张口既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充满期待却又无力回天的人生吗?
英国作家朱莉娅·塞缪尔在《生活即变化》中写到:尽管我们想速战速决,但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同步需要时间,我们无法强迫自己的感情跟搬家货车,或是新工作、新角色、新身份一样齐头并进。从小到大,我们以为生活是向上的旅程,是通往更美好境地的阶梯,每一阶都更上一层。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不确定,它有起有落,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
而我们似乎唯一能做到的即是:接受在这个世界动态地生活。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就是在讲述真实的成长,探讨了女性的恐惧、焦虑、悲剧、爱欲和生活本质的流动。
朱莉和前任分手时说“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活不到自己的期待,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面对自我是一门艰深的功课,之所以选择“30岁”也大抵是这个原因。处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成年世界门槛,突然赤身裸体地面临周遭无数无法命名的审视。
给本片五颗星,是因为评价一部电影不仅仅是靠当时的观看体验,还有它所能带来的讨论的丰富度。从女性、生育等角度都有很多篇优秀的影评,但我今天想写的是关于人生的不确定性。也许是整部电影围绕着所有人的最核心的主题,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议题。人们都喜欢读有明确价值观的书,看有明确价值站位的电影,试图从ta人的经验中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万能的人生公式。可这部电影一直在提出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问
给本片五颗星,是因为评价一部电影不仅仅是靠当时的观看体验,还有它所能带来的讨论的丰富度。从女性、生育等角度都有很多篇优秀的影评,但我今天想写的是关于人生的不确定性。也许是整部电影围绕着所有人的最核心的主题,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议题。人们都喜欢读有明确价值观的书,看有明确价值站位的电影,试图从ta人的经验中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万能的人生公式。可这部电影一直在提出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我看不出编剧对女主的两任男朋友的选择是否有倾向性,似乎是一部在随机漫步的电影。有一个评论说"电影在神性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 面对不确定性,这好像就是人类面临的困境。即使明知是一定会后悔的选择,有些人还是会走向这条道路。然后有大概率在之后某个时刻感受到后悔,因为这个社会看似给你无数的选择,但脚下走着的只有这一条路。但是选择的瞬间总带有一种神性,这是人类的自由选择,在趋利避害的大前提下,我用自由的意志去做出了一个违反生物界本能的选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只是进行了一次普普通通的类似抛色子似的随机选择,我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也只不过是被命运的某一个瞬间击中,被动地做出了随机选择。辅佐这一观点的是片里女主和漫画家男朋友的一段关于是否要孩子的对话,女主表明她也喜欢孩子只不过不能是现在,漫画家说“你到底在等什么?”女主说她不知道,她说漫画家总是希望她能够用言语明确描述和分析她自己一切的模糊的感受,然后归因到某件事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男漫画家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似乎所有之后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归因到原生家庭,归因到和父母的关系,这样子我们人生的难题又减少了不少。可是我们知道,即使给自己的困境找到了原因,但我们作为人类面临的困境并不会因此减少一分。说回女主在等待什么,说回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选择到底是人类作为独一无二的生物的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作为一根芦苇一样脆弱的生物的被动的随机选择呢?
在我看来,我们等待的也许是命运的某一个看似充满神性的时刻给了我们做出随机选择的勇气。
然而衰老和死亡是人之终点,女主吃了蘑菇后看到的是自己衰老下垂的身体,和剧本里前男友最终得了癌症的安排,都在让我们不得不直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人生里除了出生以外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衰老和死亡。“在我们单行线的人生里,我们到底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时至三月,距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还有二十多天。在影迷们眼里,本届奥斯卡还是有挺多悬念值得期待,尤其是最佳女主角的归属,非常难以琢磨。
时至三月,距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还有二十多天。在影迷们眼里,本届奥斯卡还是有挺多悬念值得期待,尤其是最佳女主角的归属,非常难以琢磨。
被时代裹挟的是标签化的枷锁,耳边聒噪的的尽是上帝视角的审判。看似荒谬可笑,却最真实可怖。我们都在生活的泥泞之中不断挣扎与自反,与其活成按部就班后面目全非的自己,不如随心所欲的做别人眼中的疯子。只要有勇气就可以随时开始新的旅程,干脆利落,魅力尽显,无需在意,更无需定义,人生本就该多元的包容与自由。逃避与谎言无法驱散阴霾,拥抱的新生活也只是一次旧生活的回光返照
被时代裹挟的是标签化的枷锁,耳边聒噪的的尽是上帝视角的审判。看似荒谬可笑,却最真实可怖。我们都在生活的泥泞之中不断挣扎与自反,与其活成按部就班后面目全非的自己,不如随心所欲的做别人眼中的疯子。只要有勇气就可以随时开始新的旅程,干脆利落,魅力尽显,无需在意,更无需定义,人生本就该多元的包容与自由。逃避与谎言无法驱散阴霾,拥抱的新生活也只是一次旧生活的回光返照。茫然无措的在父权的阴影里啜泣,又不得不抉择那些老生常谈的普世困境。唯有经历与感受才能披上盔甲铸就城堡,想象是现实最致命的伪装。
喜欢世界暂停时奏出恋曲的欢悦,也喜欢弥留之际时追悔莫及的回望。看着阿克塞尔人生倒数的流逝,以及那段红了眼眶声嘶力竭的崩溃,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悲凄的绝望与无奈。
“我受够了假装一切很好。”
“我不想活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活在你终将失去的记忆里,我想活在我的家里,活在和你在一起的家里。”
“我最后悔的是没让你认识到你有多么好。”
透过窗户的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色彩,镜头对准的是孤独灵魂的渴望,独属于阿克塞尔的浪漫在缓缓流淌,深意的对话道出时代更迭的追悼。在回忆中死去,也在回忆中重生。在这凋零枯败的景致下,他成了一道划过我心间的流星……
和前任在将近两年之前电话分手。前任并没有死,回到芬兰读了博,大概半年之前彻底block了这个人。分手之后陷入了自我厌恶的深渊,因为分手分得很绝情,甚至没有给他任何挽留的机会,我甚至解释不了自己为什么想分手。我以为是因为发现了他完全无法代替javi曾经带给我的,以为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人,只是想停止骗人骗己。我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情。
和前任在将近两年之前电话分手。前任并没有死,回到芬兰读了博,大概半年之前彻底block了这个人。分手之后陷入了自我厌恶的深渊,因为分手分得很绝情,甚至没有给他任何挽留的机会,我甚至解释不了自己为什么想分手。我以为是因为发现了他完全无法代替javi曾经带给我的,以为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人,只是想停止骗人骗己。我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情。
看完电影好像疏通了这两年自己的blockage。
从小时候离开家开始我都是没心没肺的活着的,一个人做决定,一个人去寻找想做的事情,从来没有任何co-dependence的准备和期待。21岁遇到了javi,突然allured by the idea of co-dependence,我不再去想自己,也可能是厌倦了一直独立的疲惫,沉迷在爱与被爱的精神世界里。分手后好像co-dependence戒断反应一样,心里生了一个大洞。也曾经想过等他好起来我们也许可以再在一起,可是快一年之后他终于好起来,打了一晚上电话之后坐在阳台上突然意识到,依然还是要异地,他可能还会走得更远,复合了也是一起痛苦下去。从那时候开始吧大概,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厌恶,为什么让我遇到这个人,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在一起。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会再爱上任何人了。
那之后不久就遇到了前任,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完全在假装爱这个人,也不是一直把他当成替代品。我也曾经觉得这个人比自己更重要,试着去爱去关心,然后在某时某刻,或者说渐渐的,因为一些事情,和女主一样,意识到我不想与他co-dependent了。分手scene除去提到女主父亲那部分,前任几乎说过一摸一样的话(怀疑是不是那一代的北欧白男普遍观点):
“为什么不能依赖我?”
”为什么不能两个人一起解决你的struggle?“
”你心情不好,you feel stuck,不是真的不爱我了。“
最后扔下来一句:
”说这些都是借口,你就是用了我再把我扔掉。“
想想幸亏是电话分手,没有女主精神那么强大,当面对质我绝对狠不下来心。
去年偶尔和javi聊天,他每次都会跟我说不要担心他,先考虑自己,照顾好自己。这可能是最大的区别吧。但也许就像女主因为第二位男士和漫画家分手一样吧,对方没有办法理解我为什么需要空间自己成长,我也无法verbalize为何觉得受困于这段关系,所以才一直拿着javi当借口给自己一个解释。
电影最后一幕联想到自己再联想到《第二性》,可能大多女孩子都会经历过一段或者多段intense co-dependence之后才会狠下心来独立。不管最后是不是选择独立,又或者要经历多少段感情,希望我们都能不自责不愧疚自由自在的活下去。
看完电影实在是太喜欢了,花了一天翻遍了导演Joachim Trier和女主RR男主ADL做的各种访谈,还有一些专业影评人的评价,让这种看完电影之后愉悦舒服liberating but also a bit melancholy的感觉又延长了24小时。Trier真的博闻广记并且口才超好,行走的人形种草机,看完访谈之后收获了一堆想看的电影和书。
看完电影实在是太喜欢了,花了一天翻遍了导演Joachim Trier和女主RR男主ADL做的各种访谈,还有一些专业影评人的评价,让这种看完电影之后愉悦舒服liberating but also a bit melancholy的感觉又延长了24小时。Trier真的博闻广记并且口才超好,行走的人形种草机,看完访谈之后收获了一堆想看的电影和书。
更新:
写的影评现在又翻出来看 其实这篇文章也没想说自由 也没想说理直气壮 也不觉得女主好或不好 也没说应该怎样活着才对 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只有一个就是: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当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只要可以自己承担后果就好
承担后果的意思就是 你不能把自己的人格缺陷
更新:
写的影评现在又翻出来看 其实这篇文章也没想说自由 也没想说理直气壮 也不觉得女主好或不好 也没说应该怎样活着才对 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只有一个就是: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当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只要可以自己承担后果就好
承担后果的意思就是 你不能把自己的人格缺陷交给别人处理:既然想追随内心就要接受大龄没有积蓄和体面工作/既然想要的太多就意识到不能怪别人给的太少/既然知道自己善妒就要离开时刻让自己妒忌的男友/既然喜欢掌控节奏就要承担别人不接受你的控制欲/既然花心就要接受别人离开你
原文:
年度十佳之二 joachim trier这次从北欧走向了世界 打碎了人性 把行为模式和性格捏扁搓圆 用prolative的人不可信 人没有可预测的恒定人格 行为只和动机有关 甚至动机都是瞬息万变的 展示不了需求 即便人没有恒定的人格 我还是好喜欢aksel 喜欢他说的话 即使那些深情和理解也是徒增女主的自我认同 喜欢他那么罕见:最后的最后 人甚至不和ta的作品在一起 有的是留存的回忆 温情的 痛苦的 悔恨的 梦幻的 轻柔的 甚至不nostalgic 只是一种对特定事物经历和情绪恐惧的投射而已
joachim pivot情节的方式让我时常怀疑他的性向 作为女性配偶 他显然知道什么是好的 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那么多瞬间他的幻想停留在一个类乌托邦的国度不乏女性特质却又固定
我能做出这个世界上最浪漫却又残忍的事
我看着枕边人倒咖啡心却飞到心上人那里 毫不顾忌这是否禁忌只去想这让我心动
我可以做这个世界上最肤浅却又最深刻的人 连最繁琐的语言也无法描述我的感觉
吸烟吻 嗅彼此汗的味道 抽出带血的卫生棉条甩到别人脸上 和前任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实在太亲密太温柔却又狂野 是独属于没有规矩瞬息万变的成年人的伊甸园
看完之后才发觉 不必活得自洽 不必强行让自己不后悔 不必保持开心 我可以负责任 也可以不 可以深情可以薄情 可以做这个也可以不做 但最重要的是 我抵抗本性的时候我可以不judge自己 我顺应本性的时候我也可以不为此感到羞愧 甚至在这些自我洗脑尝试去validate myself的时候我也可以不这么做 看完这部才发觉自己一直为别人而活 如果顺应本性 我大可成为一个众叛亲离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混蛋 而我毫不掩饰我很期待这么一天的到来
2小时的剧一下子看完了,非常有代入感。不得不佩服编剧台词中的情绪是如此复杂,这种贴近生活还原生活的平铺直述背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巧思。喜欢normal people也一定会喜欢这部剧。
2小时的剧一下子看完了,非常有代入感。不得不佩服编剧台词中的情绪是如此复杂,这种贴近生活还原生活的平铺直述背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巧思。喜欢normal people也一定会喜欢这部剧。
44岁的Aksel早就预料到了他们之间会出现的问题,但当Julie奔向他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爱,管他那些不确定性。
对于Julie来说,只是遵从内心的喜欢而已,没有任何顾虑
片中很多景点都是奥斯陆的地标。挪威本来就不大,人口也很少,首都也大不到哪去,拍来拍去就那几个地方。对奥村熟悉的人看这片子估计就是感觉在自家小区拍电影一样吧。一个没什么用的小知识,瑞典挪威丹麦三国语言上很接近,挪威因为在两者之间,如果会说挪威语,那其他两国的语言是比较容易懂的。丹麦语在书写上和挪威语相近,瑞典语在口语上听起来和挪威语很像。冰岛和芬兰虽说也是北欧,人种
片中很多景点都是奥斯陆的地标。挪威本来就不大,人口也很少,首都也大不到哪去,拍来拍去就那几个地方。对奥村熟悉的人看这片子估计就是感觉在自家小区拍电影一样吧。一个没什么用的小知识,瑞典挪威丹麦三国语言上很接近,挪威因为在两者之间,如果会说挪威语,那其他两国的语言是比较容易懂的。丹麦语在书写上和挪威语相近,瑞典语在口语上听起来和挪威语很像。冰岛和芬兰虽说也是北欧,人种也很像但语言由于地理原因自成一派,与其他北欧兄弟很不一样。
这片子是快进看的,因为看电影本来是为了做做梦,如果电影和现实无际接近那真的就没有滤镜了,那自然也没什么心情去看。看在得了奖的份上就快进看一下吧。首先片中女主的生活状态是挺真实的,白人土著女基本上想干啥干啥。而且当地年轻人也不介意在咖啡店花店书店打打工,这些地方基本都是白人在打工,都是些轻松的工作,外来移民一般干的是重体力,比较没那么光鲜的工作。
片中的感情部份也很真实,虽说同为日尔曼欧洲,因为历史经济的原因,北欧没有德国那种冷冰冰的歌特式工业风,往上数几十代也还是农业社会,主要从事捕鱼和种地,有空的时候兼职做下海盗打打劫什么的憨憨们就很快乐了。虽说现在进入了现代社会相比其他欧洲国家民风还是比较纯朴原始,所以片中的感情拍的都比较狂野,三;点‘尽’。露什么的,说话也是直来直去的。反而就感觉坦坦荡荡的没那么情色在里面。但他们还保持着日尔曼式清教徒的理性。不像法国片,虽说也没露多少,但就是感觉不得了了,情色张力很强。感觉欧洲国家越向北越理性,越往南越感性。法国在中间,理性和感性调合的比较好的。法国片里的爱情可以一边讨论深奥的哲学意义一边浪漫地打情色擦 边球。
关于生孩子那个部份,片中男主的表现有点反常。这也可能是他们分手的原因,他老是爹味说教。现实中生不生其实是女生做主,男的最多配合就好了。女的不想生也不可能强迫。因为他们整个社会财富都比较平等了。同样的工作女生收入不会比男生少多少。如果没有工作也不会没饭吃。所以我的子宫我做主,一般是不会有这种很直接的生子压力了。但是没有来自伴侣的直接的压力不代表没有压力。到了年纪没有孩子的人还是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一些社会压力。其他人特别是大妈们会打听有没有小孩,想不想生,和那些有小孩的夫妇social的时候他们也会打听,想不想生有没有打算之类的话题。对于到了年纪有条件生但又没有孩子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就像房子里的大象,谁都不会主动说起来,但大象就在那儿。片中那一段和有孩子的朋友度假,表现生子压力的窒息感也很真实了。
第一个男友虽说表白女生是他一生最爱,但很可惜他不是女生最合适的人,因为他太强势,后来他快不行了,女主也没有因为同情心和他在一起,而是作为朋友送别,表达了女主已经成长了,不是以前那个她了。第二个男友虽说在身体方面互相都有很大吸引力,但精神上可能还差一点,在孩子的问题上也不能给她精神支持。最后片尾女子孩子也流了,男朋友也都分手了,重获自由,也许这才是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没有对与不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女主像挑选专业一样,把人生的选项都挑选了一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生活方式,可喜可贺。以后可能会遇到更合适的人,也可能不会,但不管怎么样她都成长了,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俗气的大团圆结局,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活法。
整个观影过程,我感受不到朱丽一丝的快乐的情绪,她从来没有珍惜过眼前拥有的一切,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就是很随性和自在的活着,而显得那么空洞任性和无力。以至于让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很肤浅,什么都想谈,但是什么都没谈透。一直到影片结尾,我也没觉得她和自己和解了,仅是漫画家的死亡让她对生命的存在有个顿悟。突然发现在北欧这样对选择更宽容、对成功学也不推崇、也不讲什么年
整个观影过程,我感受不到朱丽一丝的快乐的情绪,她从来没有珍惜过眼前拥有的一切,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就是很随性和自在的活着,而显得那么空洞任性和无力。以至于让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很肤浅,什么都想谈,但是什么都没谈透。一直到影片结尾,我也没觉得她和自己和解了,仅是漫画家的死亡让她对生命的存在有个顿悟。突然发现在北欧这样对选择更宽容、对成功学也不推崇、也不讲什么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国度,年轻人反而会变得太松弛、自由而迷失在过多的选择中,以至于最好的选择总是another option。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了女权主义的标签。但是我并不认同。这仅仅是假女权视角下对所谓女权的凝视,其实本质上还是男性认为女性的主题,没有跳脱出去,还是在谈生育,性,这些陈词滥调。真正的女权是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的maggie,这个三十一岁的女人生活窘迫,家庭破碎,本就一无所有。执着与拳击的梦想,一次次的被生活击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最终蜕变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女性的力量。
朱丽不是女权主义者。她其实就是北欧发达社会下,给年轻人更多选择权利的社会机制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位。朱丽不能代表任何一个人群,也和女权没啥关系。大部分做出的貌似奇奇怪怪的选择更多是性格使然,还有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心智不成熟,当阅历更为成熟的漫画家问她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她不是打哈哈,就是逃避,或者是闹脾气,“不知道“这几个字在不同场景出现了很多回,女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对未来是迷茫的,以至于一直只能在书店打零工,同时还瞧不起在咖啡店打工的男二。女主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但是她不断的对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选择的思考和反复中否定自己,不管拥有了什么都不能得到快乐。因为不能坚持,所以没有办法成就任何一件事情。说不出的拧巴,矫情和无病呻吟。朱丽并不是最糟糕的人,就只是极度normal却自命不凡的大多数,像极了我瓣最标准的脸谱化人群,受过高等教育,有点小才华但是从不精专,三分钟热度想一出是一出,从来不能持续投入一个事情,一晃眼到了三十岁,最终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没错,说的就是我本人了。
还是我国的年轻人深邃,当我们被九九六、生育、房贷压的喘不过气甚至无暇思考的时候,三文鱼国的年轻人的存在主义困境显得那么虚无和苍白。
不说了,再去重温一遍《欲望都市》
“确实,我们那时候学生时代很自由。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压力实在太大了,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总是在看手机。就拿威廉来说,如果我们不限制,他可以一直看手机。”“你确定你现在是清醒的吗?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坐什么?你在毁掉什么?”“哎哟,别这样。。。你是有什么烦心事在拿我撒气吗?”
“我想了很久。我受够了,还要我说什么呢?”“我
“确实,我们那时候学生时代很自由。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压力实在太大了,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总是在看手机。就拿威廉来说,如果我们不限制,他可以一直看手机。”“你确定你现在是清醒的吗?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坐什么?你在毁掉什么?”“哎哟,别这样。。。你是有什么烦心事在拿我撒气吗?”
“我想了很久。我受够了,还要我说什么呢?”“我真受不了这种事,难受的要死了。不过好吧!你走吧,如果你想走的话,我趁你打包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一遍遍地看我喜欢的老电影,林奇的电影,《教父》系列,《热天午后》,很多遍。确实如此。”“我成长的年代,文化通过具体的物件来传承的,这样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可以生活在它们当中,我们可以把它们拿起来,放在手里,互相比较。”
“不管怎样,我还是如此,这就是我所有剩下的东西了,无人在意的关于一些愚蠢和无用的东西的知识和记忆。”
”我开始崇拜过去的事物,而现在,我没有未来,没有别的东西了,我只能往回看,然后,这还算不上是怀旧,这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我害怕。这和艺术没有关系。我只是在试着消化。。。”
“我受够了一直假装没事,这种痛苦的感觉太难受了,太难受了,一切都糟透了。还有,我不想成为你的回忆。我不想成为你脑海里的声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热点。光是为人母的社会-自我期待与鬼门关走一遭的风险间的残酷冲突,国内(《生门》、《人间世》这样的纪录片)国外(如《女人的碎片》)的影视作品均有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在社会福利和平权建设方面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在这一题材近年来更佳作频出,如丹麦电影《爱在你手心》、《第二次机会》和瑞典电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热点。光是为人母的社会-自我期待与鬼门关走一遭的风险间的残酷冲突,国内(《生门》、《人间世》这样的纪录片)国外(如《女人的碎片》)的影视作品均有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在社会福利和平权建设方面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在这一题材近年来更佳作频出,如丹麦电影《爱在你手心》、《第二次机会》和瑞典电影《宾馆》(“机械姬”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一位因提前分娩未能按预期时间剖腹产而抑郁的新手母亲)。
而今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则将生育问题温柔地融合到“生”、“死”、“爱”的永恒讨论之中。作为一部绝对的女性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不仅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朱莉(Julie)是一位典型的北欧女性: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福利都唾手可得的背景下,她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事业、伴侣和人生轨迹。自由是她的首要价值,而这份自由却又带来些许迷茫。随性的她最初学习医学,却因为对人类精神的兴趣远多于对人类躯体的兴趣而半途而废。兜兜转转到30岁时,她在一家书店做店员,业余爱好是摄影。她也尝试写作。她的男友阿克塞尔(Aksel)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已经40多岁的他期待着一个孩子。而这成为了两人矛盾的焦点——
阿克塞尔说不清为何想要孩子,大概是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有孩子,而年长朱莉十几岁的他的人生也趋于稳定。而朱莉恰恰相反。朱莉说不清为何不想要孩子,大概是直觉孩子将会阻碍她的自由。朱莉也隐隐感到自己无法自得地融进阿克塞尔的家庭和事业。在阿克塞尔享受鲜花和掌声时,她若无其事地离开,溜进一个婚礼party拿酒喝,假装自己是医生跟年长的阿姨们说母乳哺育会养出精神病的孩子……
也在这个party上,朱莉和素昧平生的男二号艾文德(Eivind)玩了一场假装出轨的游戏:一对分别有爱人的男女在亲密关系的边缘疯狂试探——饮同一杯酒,互相讲出隐藏最深的秘密,互相观察对方小便……并嬉笑着判断“这算/不算出轨”。
艾文德关心气候、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存在感到羞耻(这样的关怀和羞耻感在当今北欧年轻人中极为普遍),因而也不想要孩子。终于某天,朱莉离开了阿克塞尔,奔向了艾文德。但新的隔阂也在浮现……
对中国观众而言,北欧女性朱莉提供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投射,又提出了我们未来或许将面临的问题。如果说东亚女性在层层期(束)待(缚)中的状态是消极、倦怠而无从逃离的话,那么已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里,女性面临的问题是:在对抗性关系隐去后,如何在“我孑然一身存在于世间”这一处境中锚定自己,进而发展出方向、道路和力量。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这个动力性问题集中表现为:当一位女性不再受到来自宗教或礼教传统的显性束缚,也不受到与权力关系相伴的隐性束缚,当她在身体、性、亲密关系和婚姻上都具有绝对自主时,她为何仍怅然若失,时时需要从一个人身边逃到另一个人身边?
这种飘零的、无依无靠的感觉,正是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写照: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轻易结束。曾经人们以为神圣和庄严的纽带,现在都瓦解了。失去了这些坐标的女性,该如何定义她自己呢?正像影片中最精彩的迷幻蘑菇一节,朱莉感到脚下的土地慢慢坍塌下陷,她终于无立足之地而飘荡。在幻觉中,朱莉看到了自己垂垂老矣的样子:经过哺乳的乳房严重下垂,四肢骨节突出,小腹和臀部的皱纹一层层耷拉成一片片臃肿。
清醒后,恐惧的朱莉披着被子在艾文德的怀抱里寻求慰藉。而这样的慰藉当然也是暂时的——朱莉随后就会发现艾文德完全不像阿克塞尔那般能欣赏她的作品。但显然阿克塞尔也不是一处可以永久停驻的港湾,因为向往自由的朱莉根本不愿停驻于任何一处港湾。
如果不是女主角(现在是戛纳影后了)的表演以一种惊人的天真和坦诚(如她笑着承认自己需要确认自己的性吸引力)感染了观众,这样一个角色恐怕很容易被骂“矫情”和“作”。尽管如此,豆瓣评论区亦有不少人批评其为虚弱的“田园女权”,批评其恃靓行凶,心智停留在儿童水平云云,甚至连女主最终成为摄影师也解读为给画家前男友拍照而“依附”了男权的力量。
这样的争鸣比电影本身还要有趣。因为它反映出的与其说是某种原教旨的文化差异,不如说是与性别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差异:在这个地球上,当一些女性在争取被动的自由时,一些女性已在探索主动的自由。后者可能因为对我们过于陌生而显得荒谬。而这样的探索哪怕看起来矫情、虚弱,如无头苍蝇般无处着力,也依然是珍贵而有其启迪意义的。
何况这样的探索明明是有现实根基的。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远方早已不是远方,他人的生活同样能在本土激发新的震荡。正如笔者本人的遭遇:
笔者在丹麦居住时的房东是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在那年的圣诞节他告诉笔者,年轻时他曾订婚,却终于因为恐惧失去自由而逃婚。彼时彼刻,他的朋友们都和家人庆祝圣诞,他只能和年迈的母亲形影相吊。他由是叹息自己必须为年轻时的选择承担今日的孤独。他又告诉笔者,他的部门有多位专注事业的女下属在步入四十岁后,突然由不婚不育主义开始疯狂想要结婚生子。但结婚生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听到这两件事的那一刻,笔者确实震惊了——在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女性面临的生育选择竟然有这样一个向度。这是二十多岁的笔者不可能想到的。
在那里,生育问题或许不再受经济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宰制,但生育问题仍和对衰老、死亡、孤独相连,和时间的不可逆转相连——在我们那单行线的生命面前,我们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自由?而那些自相矛盾、左右横跳、甚至自己打脸的尴尬窘迫,也正是生命的真实样子。
于是,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在《奥斯陆,8月31日》和《盲视》后,成功地挖掘出生育问题背后的死亡焦虑。而死亡焦虑也是他作品序列的一贯主题——时光流逝,墨水会流干,画纸会烂,人的肌体会形销骨立(如阿克塞尔患癌症后的样子),艺术家的创造力会干涸。在这个意义上,一切艺术都承载着某种朝向永恒性的寄托(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立言”),而这样朝向永恒地凝视反而确证了生命的有限——永恒的不可能性。
于是艺术的尽头也都是不得其解,杳杳指向只能嘶吼着我要活着那一天,正如影片结尾处,阿克塞尔坐在车上向朱莉痛苦诉说,我真的不想流露出脆弱,但我真的痛得无能为力;我不想在作品中被人铭记,不想作为记忆被你铭记,我想活着,我想和你一起生活,happy after。
而朱莉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死生亦大矣。在死亡面前,生的力量就算不是不存在,也是微乎其微。朱莉拼命从阿克塞尔那儿寻求确认(“你将是一个好妈妈”),似乎期待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来挥散死亡的阴影,却在阿克塞尔去世后流产。——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种“死亡之后亦有新生”的流行叙事,被本片无情打断。(而可资对比的一个有趣例子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浓墨重彩刻画或轻描淡写带过的死亡远远多于新生,甚至没有新生。)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逝去也宣告了朱莉和艾文德“新的篇章”的完结。如果多数婚姻是在孩子的润滑作用下维系的话,那么一个人晃晃悠悠也未尝不好?在影片的结尾,成为摄影师的朱莉发现前男友一个去了天堂,一个已和别的女人生育孩子。但她还是那副天真可爱的神态。
影片终结于朱莉的孑然一身。而孑然一身却未必是孤独。它也许是自给自足。谁说女性的自给自足不是一种美丽的状态呢?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提尔导演“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是从第二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开始看的,因为很喜欢又去看了前作《重奏》并盼星星盼月亮整整一年盼来了这部终章。昨天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导演的一段访谈,导演说自己花了很长时间走过奥斯陆的街道,观察这座城市。许多人会问,那么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又在做什么分析?提尔导演说作为电影导演,他只是负责呈现,观众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提尔导演“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是从第二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开始看的,因为很喜欢又去看了前作《重奏》并盼星星盼月亮整整一年盼来了这部终章。昨天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导演的一段访谈,导演说自己花了很长时间走过奥斯陆的街道,观察这座城市。许多人会问,那么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又在做什么分析?提尔导演说作为电影导演,他只是负责呈现,观众可以自己感受这座城市十多年间发生了何种变化。
#个人年度最佳??#
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
#个人年度最佳??#
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
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短名单终于在近期公布,横扫欧美各大颁奖台的《驾驶我的车》,普遍被外界视为今年最有可能摘得此项殊荣。
不过除它以外,另一部戛纳系的作品也非常有意思,它就是来自挪威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奥斯陆,8月31日》)对观众而言也许比较陌生,但他的电影却在圈内小有名气。<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短名单终于在近期公布,横扫欧美各大颁奖台的《驾驶我的车》,普遍被外界视为今年最有可能摘得此项殊荣。
不过除它以外,另一部戛纳系的作品也非常有意思,它就是来自挪威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奥斯陆,8月31日》)对观众而言也许比较陌生,但他的电影却在圈内小有名气。
今年的这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讲的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讲的是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女主Julie,一个原本在医学院攻读学位的高材生,因不满整天做手术带来的枯燥乏味,决定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为此,她更换了专业,攻读起感兴趣的心理学。
I totally get this film.U spend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u are,what's gonna become of u,what kinda way u'd like to live and so on,but it just feels like u'r
I totally get this film.U spend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u are,what's gonna become of u,what kinda way u'd like to live and so on,but it just feels like u're going nowhere.U start to recall how life seemed to be so colorful when u were a kid,and as u grew up u could literally feel that kinda spirit and quality u once owned are slipping away through your fingers.So u begin to try new things,the crazier the better.Well for a second u think u're fine now. But soon all those doubts come back again.Then what? I don't know 'cause I'm in this period,too. I've been doubting myself all along and I see no appropriate future in front of me.Things others take as the routine are simply not for me.But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uld go:Before I can realize it I'm in my 30s,towards 40,and when I look back there's nothing.Nothing to tell that I'm something different.And u know what the worst thing is?I may begin to accept it.I may give up.So maybe just like this I walk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中间那段时间静止想起了《环形物语》的一集。Aksel病床上那个试图牵起嘴角笑一下的小细节直接哭了…满满地悲伤和无奈,试了两次都没成功只得作罢。
一看海报和名字就决定看了,甚至没有看片花。这是一部挪威的小众电影,拿了戛纳电影奖。女主角自带甜妹属性,对着人微笑的样子,让人难以抗拒啊,而且演的真的很好…
故事刚开始叙事就很梦幻很浪漫,朱莉一直都是随心的生活,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爱情,很简单的联动的画面就把她的性格刻画出来了。
一看海报和名字就决定看了,甚至没有看片花。这是一部挪威的小众电影,拿了戛纳电影奖。女主角自带甜妹属性,对着人微笑的样子,让人难以抗拒啊,而且演的真的很好…
故事刚开始叙事就很梦幻很浪漫,朱莉一直都是随心的生活,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爱情,很简单的联动的画面就把她的性格刻画出来了。
男主角表白那里我很有感觉,一切的开始都是美好的。只是很多东西一开始就看到了底,我们却都还是想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是年轻的冲劲。
她还在探索,就被困住了。不过困住她的是她自己,她不知道。最终她做了疯狂的事情,和一个陌生舞会的男生完成了精神冒险。
这里拍的蛮诗意的,时间静止。世界只有彼此,那样难舍难分。也让她清楚的明白,当下的自己想要什么。
她开始了一段不好也不差的新的亲密关系,两个人坦诚着对彼此肉体兴趣的吸引。还是很美好,只是还差点什么东西?她在徘徊,她在纠结,最终她失去了她的孩子。(一直不愿意和前男友生孩子的她。在和新男友在一起时意外怀孕,竟产生了生下来的想法。只是这时候,丁克的男友拒绝了。)
浪漫回归现实,她最终离开了现男友,送走了重病的前男友,成为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摄影师。
结局是丁克前任带着孩子和新家庭在朱莉的面前。她微微一笑。
蛮有意思的,一个探索生命的女性角色。飘忽迷离,随心所欲,最终明白了前任男友话里对于生命的感悟。
就像芸芸众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困于生活,或困于家庭,或困于社会。只是朱莉有勇敢拒绝的勇气,即使跌倒,她还是会往前一直探索,终有一天她会确定自己的想法,又或许不会,谁知道呢???♀?
据说别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男主角说,你是一个脑子不清醒的女孩。哈哈大概是点题?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的法语名字,朱莉的十二篇章。更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