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这上面写的taiwan啤酒?” “哦…这事有点复杂”
“台语说不好白话也说不好还学人骂tmd,来,跟我说,ta ma de!”
算命、太极拳、老山东锅贴、星座化的属相、教条的规矩、饮茶:片面浮夸的中华元素,似乎这样就不是不会说国语的香蕉。然而无论中国
算命、太极拳、老山东锅贴、星座化的属相、教条的规矩、饮茶:片面浮夸的中华元素,似乎这样就不是不会说国语的香蕉。然而无论中国人和华人都不会把五千年和祖先放在嘴上,寻求标签的人才会。而这种贴标签的电影方式,无法讲出好故事。
还在校长室给校长下跪还说“我们的文化里就是要这样的”,我在反感之余有些同情导演了,一度怀疑他用这种幼稚的方式寻求答案,似乎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 “因为我们战败了” “对,我们战败了,所以我们才会跑到这个我们憎恶也憎恶我们的国家来做二等公民”
电影里的没教养的男主或许是导演的二重身:来自台湾的华人背景、破碎的东亚文化。黄种人身份,心理定位白人,社会地位却是黑人———不自信,自我厌恶,想却又摆脱不掉的文化出身,但又可以借此寻找定位,实则自相矛盾
全片似乎是移民后裔的青春期撞上就业季而生的自我认知问题,似乎复杂却并不复杂,很简单:他只是想成为一个有心理认同感又“自我厌恶的华人”
故事应该是从林书豪身上得到的灵感,但男主真的拉胯,这水平街球互斗就算了,打职业CBA真看不上对我来说就是看到了民国ABC们怎么看中华文化的,毕竟在去美国交流的半年多里没跟这个群体打过交道。华人团体之间有多不团结,在国外具体是什么样大家也都清楚
其实我并不反感导演想要通过表现华人生活来得到什么,我只是反感这种方式
如果可能的话我很想建议导演(不带有敌意的)多去跟各种华裔移民和留学生真诚的交流一下,因为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导演并了解自己,也希望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同胞可以认清自己,好好生活,享受生活
也期待有一天华人华侨们能真正理解同胞的概念
先说我的总体感受,看这种电影无法共情。不只是我,可能大多数中国人,美籍华人都没法共情。
我也看到短评中的一些评价。提到刻板印象了什么之类的,刻板印象之所以刻板,那是因为这些印象是确确实实存在过,而且深深扎根在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心里。我在想难道一个华人导演真的不知道华人,传统文化,广义上的中国什么样子的吗?为什
我也看到短评中的一些评价。提到刻板印象了什么之类的,刻板印象之所以刻板,那是因为这些印象是确确实实存在过,而且深深扎根在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心里。我在想难道一个华人导演真的不知道华人,传统文化,广义上的中国什么样子的吗?为什么拍出的电影总是奇奇怪怪。后来我大概明白了,并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他们的视角从一开始就是那样,很难改变。
比如说,我是2014年去的美国,我的老板是05年去的美国,同学的阿姨89年去的美国,当然还有很多更早去到美国的中国人。如题目所说,虽然都是广义上的Chinese中国人,都多多少少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每一辈人真的都不一样。我,05年出国的老板,89年出国的朋友的阿姨,那些华人二代移民三代移民都不一样。
越早出去的人越没有文化自信,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输掉了一场战争,只能在这里给别人作二等公民。而在往后,70,80年代能够出去的人很少。在90年前后出国的人,刚到美国可能一分钱没有,靠着给别人洗碗做黑工,慢慢才有机会读大学,最后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05年左右出国的老板,可能家庭条件并不好,对中国是一种矛盾的心态,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以此为骄傲,但提起回国又是那种不置可否的奇怪态度。回国要面对的就是无穷的内卷,过高的房价,大概从心底还是不愿意回来的吧。而我们这一批人,大多数都无所谓,看机会,那里赚的多去哪里。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很同情导演。可能单从故事上,他确实讲述了一个二代三代移民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故事。但不得不说,绝大多数的受众,大陆人在美国的一部分华人是没办法共情的。华裔似乎远没有非裔那种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认可一种文化的理念,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跟华裔群体的数量有关。说白了,这个电影基本只适合某个特定年龄,在某个特定时代移民美国的一小部分人能够感知到的故事。
其实相比于在评论区说什么刻板印象,不如思考思考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同胞们如此苛刻。究竟是哪些深植于民族底层的东西让华裔甚至亚裔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