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鹿之死影评

90172147
  • 看很开
    2017/12/24 3:22:24
    我要给它低分以防再有上当受骗者慕名而来却浪费了时间

    电影交代的细节支撑了电影的时常,却撑不起电影的内容,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冗长而无趣,不引人思考却只能让人昏昏入睡。

    除了冗长乏味,电影更让人恶心的是电影人的神棍招数。把未知的东西吹到没边,同时为了营造未知的力量,用现代医学的束手无策让事情变得有力而骇人。这是乡下村里神棍惯用的伎俩,不能吓到我,也并无新意。他们说上天会惩罚恶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法也没有定义恶人,不发生是尚未发生,发生

    电影交代的细节支撑了电影的时常,却撑不起电影的内容,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冗长而无趣,不引人思考却只能让人昏昏入睡。

    除了冗长乏味,电影更让人恶心的是电影人的神棍招数。把未知的东西吹到没边,同时为了营造未知的力量,用现代医学的束手无策让事情变得有力而骇人。这是乡下村里神棍惯用的伎俩,不能吓到我,也并无新意。他们说上天会惩罚恶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法也没有定义恶人,不发生是尚未发生,发生了便是上天的旨意。这种模糊描述,靠“我早说过”这种模式骗取信徒的方法,劝人向善倒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若为了表达某种过时了的希腊文化糟粕,我们对待的方式只有批判和抵制。

    许多评论说电影达到了什么高度,体现了怎样的人性。但是只有仔细观察神经病人过家家做游戏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面貌,那么我才会相信这部电影可以反应人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正常,一般的逻辑能力都没有,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体现的人性,就像你不能把神经病院看成是社会的缩影。

    电影的主要内核我觉得可能是对古典法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现代解释。电影中一直试图用balance这种词来描绘事情发展的内在原因。而不是人的行为推动了事情的发展。那么就会使电影的空白过于大,而给足了观众的想象空间。那些自己经常给自己编故事的人也许太会牵强附会,竟然就没有一点吃力的看懂了那些完全不交代原因的结果。

    a sacred deer 应该就是那个长发的男孩,因为全片只有他死了。这种纯粹的追求平衡是罗马法典中那些马匹换奴隶的荒蛮文明。不知道这样的文明有没有市场,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落后野蛮和无意义的。我们绝不会屈从于乡下的陋习,因为我们知道,河神不会要童男童女,上帝不会收到你的赎罪券,神秘的力量不会蓦然让人四肢无力,那为何还要给这样的电影一丝丝留存的意义?

    【详细】
    9011779
  • 亦非
    2017/12/17 1:29:02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
    据说这是地狱阎罗殿门口的对联。
    说的是人,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
    我们犯错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这幅对联是神给我们的提示。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耿耿于怀,甚至从此一心不分善恶,远离光明和正道。
    这个人绝对上不了天堂,也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赞赏。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理解,并且原谅,然后依旧积极生活,努力改成错误,
    据说这是地狱阎罗殿门口的对联。
    说的是人,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
    我们犯错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这幅对联是神给我们的提示。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耿耿于怀,甚至从此一心不分善恶,远离光明和正道。
    这个人绝对上不了天堂,也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赞赏。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理解,并且原谅,然后依旧积极生活,努力改成错误,
    这才是我们人类的主旋律,也叫光明,也叫正道。
    有人会说剧中医生不该喝酒手术,这就是有心作恶。
    可是剧中还有台词说,这个医生以前一直手术前喝两杯,也不多,而且次次完成手术很好。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理解万岁,
    有哪个医生,有心要病人死在手术台的?
    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就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去原谅他人,原谅自己。他也是人,他不是机器,他习惯了手术前喝两杯,又不是两瓶,而且一直以来完成手术都很好,这才是人,怎么了,你们要用道德绑架他成为神吗?确实,医生手术前不该喝酒,可是恰恰是这种小瑕疵,小错乱,才导致了地球上出现生命。难道这也算大逆不道,需要死一个亲人来惩罚吗?这难道不就是人区别于神的特征吗?
    这部电影灌输的一种逻辑是带有恶魔色彩的,一切的为恶,都是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的,一切的为善,却仅仅只是因为心底一软,下不了手。这才是正道,这才是光明。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片子里面宣扬了一种看似公正的邪恶,无心之过得不到原谅,有心作恶却义正辞严。这个世界怎么了。为什么魔鬼的呢喃可以摆放到如此高级的位置播放给全世界的人,不应该焚烧,深埋吗?
    作为媒体就应该有媒体的责任,而不是去宣传例如孩子亲手杀了母亲。母亲亲手弄死孩子,诸如此类的故事。即便你有一万亿个借口。下不去手,才是真正的一心向善。善就是每个人心底的那一份原谅和包容。
    宣扬善良。光明。正道。是媒体的责任。
    是的。我知道。这个世界当然有黑暗,就像每个人脚底不小心沾上的烂泥。但是你见有几个人把脚底的烂泥抹在额头出息大型宴席的?这部电影就是在把世界上的肮脏,摆到台面上,给大家看,把屁眼里抠出来的没擦干净的脏东西,拿出来给每一个人闻闻。哎。还有人在赞美,说它很有特色,其臭无比的非常另类,精彩。
    悲哀。
    【详细】
    8991983
  • 狗剩子
    2017/12/16 21:43:19
    《圣鹿之死》:层层隐喻下的同态复仇故事

    8990188
  • 芭乐彩也香
    2017/12/16 9:10:42
    诅咒破解之后……

    昨天晚上看完《圣鹿之死》,先抛开它古典体质的不谈,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这个过失杀死人家老爸的医生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向家人承认过这点。真相的说明是通过妻子的“献手”来展现,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冷颤。所以我一度觉得,只要这位医生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责并且选择真诚忏悔和自省,就可以被原谅,落罪到家人身上的诅咒就可以被解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医生的选择是听从有巫术的受害人的儿子,在自己的家

    昨天晚上看完《圣鹿之死》,先抛开它古典体质的不谈,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这个过失杀死人家老爸的医生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向家人承认过这点。真相的说明是通过妻子的“献手”来展现,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冷颤。所以我一度觉得,只要这位医生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责并且选择真诚忏悔和自省,就可以被原谅,落罪到家人身上的诅咒就可以被解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医生的选择是听从有巫术的受害人的儿子,在自己的家人中选择应该死去的那个人,达成一命抵一命的公正。医生在决定妻子、儿子、女儿到底谁应该被献祭的问题时,选择了另一种公正的方式,由此形成了一种更为冷酷的反讽。因为真正的公正似乎应该是杀人者的命抵被杀者的命,即医生父亲应该选择自杀来顶替自己过失杀死的另一个家庭的父亲的命。然而这里这位杀人者,却又成为新一轮的制裁者,独自站立用猎枪扫射绑椅子上的家人。而家人,就像她妻子在寻求真相的时候说的那样“他自己犯的错,为什么要惩罚我们?”

    留意到一点,促使父亲走向最后一种方式选择献祭者的动因是,三位家人在“临死”前都向他积极暗示过他们对他的一种价值。儿子剪掉了他一直钟爱却是他父亲不爱的长发,女儿选择离家出走并在被接回家的时候动情地表现出了,她可以为这个家去死的大义(之前一幕却是对弟弟说,你死了之后,可不可以将你的mp3留给我),妻子则是色诱加向丈夫保证“孩子没了我们可以再生一个,你可以,我也还可以”。儿子代表顺从,女儿代表懂事,妻子又是希望。哪一种都难以取舍,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那种公平的方式。是被动地选择。

    最后一幕,医生一家在面对失去父亲的小男孩时表现出了“久病”大愈后的一种傲慢,被诅咒无法进食无法走路的女儿,在男孩面前吃下一盘炸薯条,吃完后并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出了餐厅。到这里,之前看似实现的“一命抵一命”的公平再次被打破,不论是三对一的形式,还是说一个家庭依然存续对另一个家庭已然破碎的内核,都是不公正的,作为杀人者的医生一家在失掉一个孩子后高调展示出他们战胜邪恶的优越感,而施咒的男孩仍是一人与无工作的寡母相依为命。咒语没有击垮杀人者和杀人者的家庭,也没有换来杀人的忏悔,更没有用一命换回逝去的父亲,没有达成想要达成的公正。用以说明这世界本来就无绝对公正可言。

    【详细】
    8988946
  • 一二三四卌
    2017/12/15 17:37:56
    献给撒旦的祭祀

    久闻大名,今天看完了。本月最佳新片三甲候选,也是本月最佳的惊悚电影(我觉得比《母亲》要好)。恐怖点全集中在人性的阴暗之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稍微捋一捋电影的剧情。心血管外科医生的父亲,眼科专家的母亲,典型的中产阶级一家。家境优渥,儿女双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恩爱完美。一次手术医疗事故,病人在手术台上去世。作为主刀医生的父亲,因为事前酗酒而心怀内疚,于是私下和病人的儿子,一个十六岁男孩联系接触

    久闻大名,今天看完了。本月最佳新片三甲候选,也是本月最佳的惊悚电影(我觉得比《母亲》要好)。恐怖点全集中在人性的阴暗之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稍微捋一捋电影的剧情。心血管外科医生的父亲,眼科专家的母亲,典型的中产阶级一家。家境优渥,儿女双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恩爱完美。一次手术医疗事故,病人在手术台上去世。作为主刀医生的父亲,因为事前酗酒而心怀内疚,于是私下和病人的儿子,一个十六岁男孩联系接触。男孩接受父亲的好意,经历了一番暧昧的交往以后却告知:这件事没完,要以牙还牙,你们家三人有一个将为我的父亲偿命,必死无疑。如同诅咒一般,年幼的儿子毫无缘由的率先病倒,其次是女儿。两人病症相同,不饮不食,下肢瘫痪,眼看奄奄一息。仪器检测一切正常,知名医生专家前来会诊,一无所获。此时男孩现身,发出死亡通牒,时间紧迫,必须马上做出抉择杀其中一人。父亲气愤至极绑架了男孩,想动手干掉他一了百了。男孩慑人的盯着父亲的脸,用冷峻又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杀了我,你将赔上一家四口,希望你别犯傻。父亲爱女儿,妈妈爱儿子,掌心掌背都是肉。除了父亲,剩下三人必须死一个。死谁?或者,谁愿意去死?——————有剧透,几点观后感——————1.这是一道三选一,但又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强势又专制的父亲形象下,是优柔寡断和懦弱的性格,他逃避,害怕选择。在医疗事故面前,外科医生和麻醉师互相推卸责任,互揭老底,用的说辞如出一辙,都是对方的错。父亲喜欢女儿,粘人嘴巴甜,会来事,懂得刻意讨好父亲。父子之间是奇妙的亦敌亦友亦师亦父的身份,不能说他不爱儿子,但偏爱是存在的。相对来说,母亲喜欢儿子的耿直,讨厌女儿的心机,女性之间有莫名存在着嫉妒和敌视。这种性别天平的倾斜,到了后期愈发严重。2.浓厚的宗教寓意。《圣鹿之死》,故事源于古希腊传说“特洛伊战争”中的一段,希腊联军司令官杀了女神的圣鹿,不得已要以他的女儿作为祭祀,献给女神祈求宽恕的故事。神话里,他的女儿的献身精神最终打动了女神,被仁慈所救。但电影里,这场牺牲不可避免。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圣鹿指的是儿子,他是最纯洁最无私心的角色,也是最弱小,最容易被牺牲的祭品。母亲想救他,但无奈自身也是潜在的受害者之一,为求自保她也不得不迎合父亲,去博取同情分。儿子的死亡看似意外,其实结局已命中注定。3.电影的配乐非常诡异,即使是平静缓和的画面,背后却是用小提琴拉出的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旋律可言的刺耳声音。好像人在尖叫,如泣如诉,阴森可怖。它不同于恐怖片的一惊一乍式的配乐,而是种蛰伏的“阴谋”感,凌厉的琴声下,时刻都觉得有深不可测的灾难准备降临,像《死神来了》那种迟早要来的宿命感。4.仇恨的可怕之处。电影里男孩用了一个十分形象又直接的动作,解释了什么叫“以牙还牙”。当你的手臂被仇人咬了,任何人尝试去治疗或者接触伤口,都会让痛楚加剧。此时此刻,只有你看到对方遭到了同样的伤痛,更甚的还要他掉一块肉,你的心情才会得到缓解和平息。这个对你的伤口没有任何物理上的帮助,但却让你得到心灵上的舒坦。全片最可怕的地方出现了,生活中如果遭遇不幸,“治愈”反而远没有“复仇”重要,或者说“复仇”才是“治愈”的必经之路。当一个人痛苦,在他周围的你却能全身而退不用感同身受时,这种对痛苦的仇恨,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剧中女儿喋喋不休的问妈,你没有感到痛吗,腿麻吗,背痛吗,症状开始了吗?这是关心妈妈的问候吗,显然不是。这是作为家族一员,应该受难的一份子,“为什么不是你”的懊恼和愤怒。中国成语里的“同甘共苦”真是精辟,群体在一起生活,好运到头时不能“同甘”,自然会分道扬镳反目成仇;霉运降临时不能“共苦”,也同样心怀怨恨迁怒于人。5.死亡阴影下的众生相。女儿在弟弟面前索求MP3,希望在他死后可以得到,这是同类之间的示威施压;一贯强硬的母亲在父亲面前开始顺从,说大不了我们再生,还穿上父亲最喜欢的黑色裙子,这是谄媚取悦;女儿在父亲面前故意说让她去死,又百般暗示只有父亲才能夺她性命,这是以退为进的心理战术;在死亡的恐惧面前,母亲甚至去亲吻男孩的脚,这里已经将他奉为神明般看待了(《圣经》新约里,有妇人亲吻耶稣脚的描写)。这些都是人性脆弱阴暗的一面,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趋炎附势又是弱者求生本能使然。故事也许极端荒诞,但对于人性的描写却是真实无比。父亲将所有人蒙头,自己同样蒙面旋转开枪,用类似“俄罗斯转盘”的方式去决定孰生孰死时,悲剧正式进入高潮。一次又一次不断的上膛,旋转,射击,等待死神的选择。中间夹杂了众人的这些天来的恶意邪念,敬畏慌张,不为人知的往事,权色交换的答案,没有阴毛的主妇,不曾开苞处女的身体,还有圣鹿的血泪。像命运的安排,更像一场漫长浩大的献给撒旦的祭典仪式。但没有人会得到救赎。

    【详细】
    89871954
  • MammothSteppe
    2017/12/13 2:10:28
    个人年度最佳

    先说剧情,因为在看的过程中有点担心,不要到结尾耍一个什么花招啊,如果结尾怂掉的话整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最后果然导演给我了解脱,兰斯莫斯果然是兰斯莫斯。所以这部电影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了这个过失+偿还的故事,没有退缩。

    这部电影好像在讲上帝,其实是在讲命运;好像在讲命运,其实是在讲还债。(科林法瑞尔在对 Anne Thompson 为 Indiewire 所做的采访中说:it toy

    先说剧情,因为在看的过程中有点担心,不要到结尾耍一个什么花招啊,如果结尾怂掉的话整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最后果然导演给我了解脱,兰斯莫斯果然是兰斯莫斯。所以这部电影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了这个过失+偿还的故事,没有退缩。

    这部电影好像在讲上帝,其实是在讲命运;好像在讲命运,其实是在讲还债。(科林法瑞尔在对 Anne Thompson 为 Indiewire 所做的采访中说:it toys with the ideas of fates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ast transgressions catching up with us in the guise of the fates playing a part in all of our paths. (这部电影)把玩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有关命运和责任的概念,以及,过去的不轨行为伪装成命运的样子来施加给我们的惩罚。 )

    补充:我个人理解,生病就相当于命运降临,命运降临是不允许也不需要问为什么的。马丁这个形象象征的是上帝,虽然不是很直接、百分百一一对应的那种比喻。当然,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把生病的原因合理化为超自然、诅咒、等等,怎么合理怎么想。但追究到最后,究竟什么机制导致他们生病,不是兰斯莫斯想要探讨的问题,他想探讨的是一个看似全能、对自己优渥生活有完全掌控的中年男子,在面对一个孩子时突然失去掌控,处于被动的那种情景;以及孩子和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种种自私自救却又可以理解的行为。说到底,兰斯莫斯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ogtooth中探讨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龙虾》探讨的是婚姻关系,《圣鹿》探讨的是命运和责任,以及面对权力时优势劣势的关系。

    《圣鹿》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慷慨又大胆地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观影体验。每个观众体会到的情感和把剧情合理化的方式都有不同,大概这就是法瑞尔所说的“兰斯莫斯是个很慷慨的导演”。《龙虾》的慷慨在于,无论别人怎样问结局,导演和演员都一口咬住没有答案,因为那个结局没有官方答案,每个观众都可以投射自己版本的逻辑和因果。而《圣鹿》则是结局基本明确,但在人物动机和演员表演上比《龙虾》有更多涵义不明的地方,让观众尽情投射。 所以当看到豆瓣上有影评人说“不知道讲了什么,问导演,他自己好像也说不出来”,真是令人感慨,显然是没有看懂电影。

    很多时候演员面部表情只要很细微,放大到电影银幕上就可以看起来很明显。观众也会对一个含蓄或意味不明的表情自行投射情感并做出判断。虽说一般电影里常见到这种手法,但兰斯莫斯让他的演员从头至尾做出这样的表演,就产生了一种风格化的效果。

    演员的表现都很好,没有看出有纰漏的地方。感觉演员真的很不容易。科林法瑞尔的表演真的是“provides gravitas for the whole movie”(抱歉从哪里看来的不记得了)。因为情感沉重的戏几乎都在他身上。开始 Martin 和 Martin 妈妈带来的不祥和不舒服的感觉,孩子莫名生病的压力和不愿接受事实的挣扎,后来 Martin 的邪恶感,故事进行到中间的宿命感,后部的艰难抉择,到付诸行动,重力都作用在男主角身上。难怪法瑞尔会夜里失眠。(拍《龙虾》的时候,导演会在晚上睡觉前给科林法瑞尔发短信,摘抄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一日一句www)

    整部电影最妙的地方是Martin咬了Steven胳膊之后,为了给他展示什麽叫一还一报/公平/正义,又咬了自己的胳膊,之后说,“Do you understand? It’s a metaphor. It’s symbolic.” (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隐喻,这都是象征性的。)这是一句冲破第四面墙的台词,Martin既是在对Steven說話,又像是在对观众说话。我看到这里整个人都shook

    89811808
  • 与罗摩相会
    2017/11/22 1:26:58
    电影放映完,我们全场观众原地开了个会

    【更新补充:每一个点有用的豆瓣鹅,都有可能会拯救一个即将被此片荼毒的少年】

    时间:11月21日凌晨1点40分

    地点:纽约AMC Empire 25

    主题:这特么是一部什么辣鸡电影

    这辈子第一次遇到,看完电影之后,全场观众自发留下来大家交流痛骂电影。

    【更新补充:每一个点有用的豆瓣鹅,都有可能会拯救一个即将被此片荼毒的少年】

    时间:11月21日凌晨1点40分

    地点:纽约AMC Empire 25

    主题:这特么是一部什么辣鸡电影

    这辈子第一次遇到,看完电影之后,全场观众自发留下来大家交流痛骂电影。

    戴着鼻环紫色头发的黑人妹子很生气了: It's such a shady movie!

    不能怪我们情绪激动,像我们这样,半夜11点出来看电影,又特么不是情侣,都是冲着电影口碑来的。

    《圣鹿之死》的剧情很简单,你可以从其他长评看到,它的剧情构思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傻逼老爸杀了女神的鹿,女神发怒阻挠他进行特洛伊战争,除非他把女儿献给自己。然后倒霉女儿就被老爸弄死了。

    (想要了解这个神话的各种版本以及深层次解读,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可是问题就在于:哦,你致敬了古希腊神话,所以呢?致敬了古希腊神话就是一部好电影?

    干脆下次拍个《神羊之死》,爸爸杀了儿子致敬圣经里面亚伯拉罕向耶稣献祭;

    然后再拍个爸爸吃儿子的电影,本土化致敬一下《封神演义》。

    影评人对于《圣鹿之死》的评价仿佛在批阅高考作文,引用了几句名人名言和历史典故就能拿高分:

    哇你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是古希腊神话诶!那你好棒棒哦!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也好有文化诶!

    就像下面某篇长评的标题“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一样,这句话和这部电影有个毛线关系,知道了一句里面含有“鹿”字的圣经字句就高潮了。

    全世界影评人都一样。上面那篇Vulture的影评更是上升到:“某种意义上,男主角的罪恶,就是美国人的罪恶。”

    ……我想骂脏话了。

    我觉得中国的文艺片导演应该和兰斯莫斯学习一个,电影里任何不符合逻辑的地方,都可以美其名曰【寓言式的手法】。

    《圣鹿之死》最可怕的是,电影情节进展和人物情绪推动毫无逻辑,全是槽点。

    影片里面男孩Martin莫名就拥有了慢慢整死男主角一家的力量(有这个力量不如直接杀了男主,或者拯救自己父亲了)。然而导演说有就有,不管科不科学,不管Martin的行为合不合乎逻辑,导演说有就是有;

    男女主带孩子们检查一段时间身体后,迅速就接受Martin像神一样掌握他家生杀大权这种玄幻的事情,完全放弃了用科学拯救孩子们的努力(哪怕换一家医院啊);

    哪怕男主角绑架了Martin数日,也不会有人发现,也没有警察,毕竟这个世界是导演制造的,导演说啥就是啥;

    老婆明明知道这是老公的锅,依旧乖乖待在家里作茧自缚等着老公俄罗斯轮盘打死谁是谁(为什么不直接杀了自己老公)。

    至于女儿……这种叉烧的情感变化不是我们正常人能够理解的。

    此外,电影里面穿插了各种性幻想以及性癖的描绘。

    比如男主动不动说自己女儿来月经了;

    以及男主角非要和儿子交换秘密告诉他自己小时候给爸爸打飞机(男主儿子:???);

    还有女主角给同事打飞机换取情报(讲道理,这个情节已经很过时了)。

    仿佛不加入这些元素,就没办法证明这是部有深度的惊悚电影一样。

    你在电脑前是体会不到放映厅那种崩溃的感觉的。

    无论什么镜头都瞎特么放各种刺耳的不和谐音程配乐,除了刻意给观众制造不舒服体验没有任何意义。

    绝望地是,在放映厅,又不能快进,只能一秒,一秒地扛过去。想想自己16刀的电影票,又不忍心离开。

    会议的结尾,大家欣慰地发现:原来讨厌这部电影的不是我一个人啊。

    于是愉快地用爆米花和汽水碰了个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详细】
    89381908
  • kunxiong
    2017/11/12 7:31:35
    从抽象到现实

    1.好多人觉得不如龙虾,我倒是觉得比龙虾更上一个台阶。在一种不可能的境遇之下,人性暴露的更加充分。只有极端情况才能看出来人性,这个也是在现实里面验证过的。和平年代,大部分可能都是母慈子孝,会有犯罪变态,但是不会跑出既定轨道太多。像某些特殊历史时期,那丑恶的人性,儿子出卖父母的事情;光辉的人性,舍身保护文化遗产之类,才能真的显现出来。这电影就是这样。背景是虚假的,故事是虚假的,但是人们的反应,

    1.好多人觉得不如龙虾,我倒是觉得比龙虾更上一个台阶。在一种不可能的境遇之下,人性暴露的更加充分。只有极端情况才能看出来人性,这个也是在现实里面验证过的。和平年代,大部分可能都是母慈子孝,会有犯罪变态,但是不会跑出既定轨道太多。像某些特殊历史时期,那丑恶的人性,儿子出卖父母的事情;光辉的人性,舍身保护文化遗产之类,才能真的显现出来。这电影就是这样。背景是虚假的,故事是虚假的,但是人们的反应,人们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并且在故事里面显得更加突出。正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少能遇到至亲之中三选二的情况,至于需要动手杀人那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醉酒,复仇,在子女之间的偏爱,却处处能见端倪。大部分的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一些细节,心中可能偏爱儿子多了,看见女儿就烦,但是平常会控制会压着,像医生的老婆一样。衣冠整齐,温文尔雅。在电影的境地之中我们才能看见这东西爆发出来,把它揭露出来。不然的话,也许就是压着一辈子,那么压抑着。女儿能感觉出来,儿子也能感觉出来,但是都积攒着,也许就这么一辈子,在这阴影之下活着,其实影响一点也不亚于这电影里面的极端情况。说它比龙虾好,就是因为它比龙虾更加抽象,更加以小见大。整个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现实社会,剧情的放大镜只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诅咒一样的东西出现在那。这像是巫术的东西巧妙就在非常好理解,短短几句话快速的话就说出来了,没有喧宾夺主,观众们还是会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故事真正讨论的人性上面。但是龙虾的设定有些广大了,有互相杀人,有未来,有改造科幻的成分,弄得跟饥饿游戏一样。故事背景的理解就要花很久时间。虽然讨论的还是人性,但是这个人性的放大镜太花哨了,让人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上面。2. 被放大的细节复仇心理。主要在Martin身上看得透彻,医疗事故这种生活中多了去了,很难裁定。生活之中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连是不是医疗事故都不知道,但是这故事里面却看得真真切切。家庭中的张力。家庭看起来和睦,一开始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时候。孩子聪明,父母恩爱,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家一样。出了事情之后血亲之间的裂缝就被无限放大了。姐弟争宠,弟弟快死的时候姐姐想的只是MP3。故事到后面,姐姐知道只能孩子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姐姐爬着挣扎着在父亲面前表现想要获得求生的机会,装可怜装懂事。大了之后可能会姐弟情深,但是小时候这种受组织间的争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丑恶,争抢玩具,父母之前互相撒谎,在这荒诞故事里面这点人性被看了个清清楚楚。医生自己对孩子的那点丑陋也明显很多。他摔儿子,用互相坦白真相的方式企图逼他说出来他自己想听到的真相。这一方面看出来父亲对子女的极端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有大人把自己身上的错误强行移驾到孩子的影射。医生知道是自己的醉酒导致了Martin恶毒的诅咒,但是他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他不想承认现实,就把这种暴怒这种感情强行转嫁到小儿子身上,欺骗自己其实小儿子在装病,把面包圈塞到他的嘴里。多少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错误强行放到孩子身上的。意淫。这个比较明显,就是医生的老婆帮他同事打飞机,还有Martin的妈妈勾引医生种种。这些东西现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人们的想法却非常真切。哪个人敢说没有在脑子里面意淫过其他人。这些人性的丑恶之处全都被放大,在故事中让人仔细的审视观察。3.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并不只是什么宗教上面的说辞。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自己看的时候确实感同身受,虽然自己的经历没这么夸张,但是这些,包括争宠的部分我都觉得如芒刺在背。这电影对人性丑恶方面的剖析入木三分,从情节开始就是如此,只是单单的故事就让我感受到了点鲁迅的风骨,讽刺之辛辣。作为电影它的用光,剪辑更是配合了剧本。慢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节奏的把控一方面给人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又逼着观众去看着分解下来的丑恶人性。特写也是,在生活当中,碰见一些不愿意看的你可以把头扭过去欺骗自己,但是这巨大的特写让你不得不面对暴露在阳光下的给老头打飞机的贤妻良母,摇尾乞怜,企图抢夺弟弟生命的姐姐,还有喊着我月经初潮的年轻小女孩。剪辑之中经常插入的一些物品的恶心的镜头,比如意大利面,洒满番茄酱的薯条,还有最开始的心脏,都让观众时时刻刻觉得恶心,觉得难受。音乐的强烈震动,突然的巨大声响,都让人没办法平静下来,甚至有些抓狂。电影是形式的艺术,这兰斯莫斯从剧本把控到导演,让形式和内容完全合在一起写出了这辛辣的讽刺,对人性的剖析。这电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或者若有所思之类,它就是把人性一点一点解剖开来,放在显微镜下逼着你去看。我觉得确实做到了。4.电影只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剖析出来看了,人当然也有光辉的一面。但是他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比如说这导演把人性拍的过于丑恶之类的,并没有这种说辞。这电影只是在讨论人的恶而已。善恶一念间,总是在人心里的,只不过看哪个表现出来而已了。

    【详细】
    89181988
  • 蘑菇精精
    2017/11/8 6:28:49
    两个只能活一个
    Telegraph 的影片人Robbie Collin 这样评价希腊的怪才导演Yorgos Lanthimos: 他是Chris Morris (英国黑色喜剧导演演员)与Luis Bu?uel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导演)的结合,或者说是一个更会讲笑话的Michael Haneke (奥地利导演:Telegraph 的影片人Robbie Collin 这样评价希腊的怪才导演Yorgos Lanthimos: 他是Chris Morris (英国黑色喜剧导演演员)与Luis Bu?uel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导演)的结合,或者说是一个更会讲笑话的Michael Haneke (奥地利导演: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0988/),这句评价再恰当不过。看《圣鹿之死》时,我想到了《趣味游戏》(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548/),看他上一部的《龙虾》我想到了《朦胧的欲望》(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071/)。

    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本片的形容词。影片开场是一场真实的心脏塔桥手术。那个硕大的跳动的心脏属于一位来自佛罗里达的美国人。男主角(Colin Farrell)扮演的是一位成功的心脏手术专家。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美丽的妻子(Nicole Kidman)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由Raffey Cassidy 和Sunny Suljic 分别扮演)。他们平静的生活在Colin 认识了他之前病人的儿子(Barry Keoghan)被打破。这个丑陋又奇怪的青年人不断骚扰着医生,他相信是医生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打破了这家人平静的生活,事情渐渐变得越来越糟,直到有一天,他告诉医生,他们全家将会受到一种邪恶力量的报复,除非他亲手杀死自己两个孩子中的一个.

    本片的片名主题源自于希腊神话《伊菲革涅亚》,她被他的父亲阿伽门农作为牺牲品奉公给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因为他之前冒犯了她。在祭坛上,祭司卡尔卡斯挥刀斩向伊菲革涅亚的颈项,但她却在那一瞬间消失无踪,由一头公鹿取代了她的位置。在本片中,那个有着一头可爱长发的小Bob 最后变成了那头圣鹿。

    本片的现实意义当然不局限于“两个只能活一个” 这样的选择, 当这个可怜的医生背负了太强烈负罪感时,他的错觉让他杀了全家都不足为奇。我想导演更大的意图在于让观众和他一起体验观看本片的过程: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那种想逃离又逃不开的感觉,我形容不好。就像当年看完《趣味游戏》好几夜都没睡好。

    最后看到采访 Colin Farrell ,他评价那位长相奇怪的演员Barry Keoghan (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60874/)说他会是明日之星。他天生有一种丑陋又邪恶的气质,让我想到了Paul Dano 在 《囚徒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2859/)的表演。
    【详细】
  • 89101528
  • Parker Li
    2017/10/12 1:18:45
    从圣鹿之死引发的希腊诡异浪潮介绍
    是一篇日记的复制粘贴,链接都在这里,也就不重新链接了:https://www.douban.com/note/639757684/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昨天在VIFF 2017(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是一篇日记的复制粘贴,链接都在这里,也就不重新链接了:https://www.douban.com/note/639757684/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昨天在VIFF 2017(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17)看了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的新作“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作品质量暂且放在一边,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导演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风格。但这个浪潮的概念,虽然屡屡在报刊杂志和访谈中提到,但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奇基础不牢的概念。在和教授讨论后,暂且总结评论如下。希望有所帮助裨益。

    如若未有特殊说明,所有电影链接都关联到相关豆瓣网页。所有概念都请以英文为准,中文翻译是自翻(没有找到相关中文可靠资料,影评文章提法不算)。

    这个概念的发起人是几位影评人,第一次较大规模放在主流观众视野之下是来自Steve Rose在卫报(the guardian)上的文章“Attenberg, Dogtooth and 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原因(金融危机等)但并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提到了相关人物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 (Athina Rachel Tsangari)和兰斯莫斯。提到了相关作品,诸如狗牙 (Κυν?δοντα? ,2009),艾登堡 (Attenberg ,2010),以及不那么weird的巨型慕沙卡的攻击 (I epithesi tou gigantiaiou mousaka,1999)。在文章发表之后可以归为到这个浪潮的还有备受赞誉的龙虾(the lobster,2015)。

    因为其起源和原因实在过于模糊定型。所以现在的讨论主要集中两点。

    Alienated Protagonists 疏离/边缘主角
    这种疏离感一方面体现在其身份设定,一方面体现在其表达方式。身份设定和电影的环境设定有关,而表达方式的疏离则是导演的特殊的美学体现。有些人尝试把这种方式和布列松的“模特”概念链接起来。个人认为两者虽有共性(比如尽量压制表情的表达,简化的动作行为等)但差异很大。布列松的概念有很强烈的理论基础和展现方式。布列松强调极简,“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他认为思维是虚假欺骗的,而相关的表情等也是非真实的,是受困于自身的习惯。他强调忘记自己的意志和思考方式,接受导演对于动作的安排。只表现动作,而其他的,留给观众吧。经典作品有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 穆谢特 (Mouchette,1967)等。
    而“浪潮”中的表现则更像是为了符合电影的设定而进行的特殊表达。其中的疏离感也是分散不连贯的。比如在圣鹿之死中,有时情节抛弃情绪只强调动作和故事的进展,但有时又能明显感受到情绪(比如结尾射杀和慢镜的一家三人和少年偶遇)。这种不连贯性让作品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而这种状态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偶然,在现在的作品基数上,只能说一半一半吧。一方面用情绪服务主题,一方面又尝试抛弃情绪,虽然有这种不时的对立,但整体而言,给人的感官还是克制的压制情绪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台词搞笑甚至absurd,情绪脱离的问题。

    Unreal Setting 非真实/奇艺背景设定
    电影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奇妙的设置背景下,在不同的电影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比如反乌托邦(龙虾),希腊悲剧的现代化表达(圣鹿之死),集权具体化(狗牙)。这种设置的共性就是非真实性。其中的逻辑表达被刻意忽略,导演也没有去解释分析类似世界观的构成肌理。这种背景设定是为了突出服务特定的主题,而观众也没有去纠结其合理性而直接深入到了背后的命题思考。当然,特点都是相互链接的。比如布景的视听美学会影响到非真实setting背景的“可信性”;主角的疏离情绪更能跳脱表情行为等桎梏而直接表达情感内核。而在非真实背景设定下,主要出现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有时的absurd对话和刻意营造的瘆人气氛(haunting)。这种营造方式主要是通过灯光颜色等设计而营造出的。有时也体现在一些奇怪的动作表达(例,圣鹿之死中情爱之前的裸体平躺)。另一重要推手就是配乐。瘆人甚至惊悚,这也联系到诡异的机位。当然,主要都是为了表达一种非真实的背景设定。而如何把握非真实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或者很多人喜欢的“隐喻”提法,可以说是这个浪潮的一大特点。

    此概念暂时还仅仅停留在一定的报刊杂志上,相关的学术研究分析较少。一是因为时间限制的原因。但个人认为,更重大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浪潮缺乏一定的根基:理论根基和影响根基。现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于视听语言相关方面的总结(generalization)的阶段,连解释(interpretation)还没有,更无从谈起背后的逻辑(logic)分析和影响(influence)变革(reform)了。可能原因除了时间限制外,还有可能是希腊国家的电影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而现在暂时还无法跳脱导演化,风格化,作者化(quote from the prof “I do not like the term Film d'auteur in this context. I think it is an overstatement, at least at the current stage.")的讨论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相关导演旗手也没有作出足够明确的表态和理论分析。而作为分析学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相关电影的基数太小,而涵盖的话题命题又相对杂论。但作为一个仅仅6年(从Rose文章起)的提法,现在的讨论热度和接受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如果想从字面上的浪潮变成真正影响产业的实质浪潮,那还差的太多太远。

    (待补充)
    【详细】
    88602563
  • 南悠一
    2017/5/22 21:26:17
    “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一个古典的且戏剧感很强的复仇故事,前半段性冷淡,后半段略血腥、怪异。它的一切都似是而非。故事的男主角是个心脏科医生,他的身上有一些父权的影子,比如他会强令儿子剪短头发,他有一些特殊性癖好,连床事也是妻子配合来满足他的心意。

    所以这个家庭没有任何温情,大家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专制的同时,他又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人,出现治疗事故的伤害,他并不愿意面对。直到医疗事故的逝者儿子出现在他面

    一个古典的且戏剧感很强的复仇故事,前半段性冷淡,后半段略血腥、怪异。它的一切都似是而非。故事的男主角是个心脏科医生,他的身上有一些父权的影子,比如他会强令儿子剪短头发,他有一些特殊性癖好,连床事也是妻子配合来满足他的心意。

    所以这个家庭没有任何温情,大家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专制的同时,他又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人,出现治疗事故的伤害,他并不愿意面对。直到医疗事故的逝者儿子出现在他面前,他也以一种敷衍的态度面对,故事便在上述语境里展开了。

    电影顾名思义,sacred本就与基督教相关,所以整体也被塞满了宗教隐喻,包括特殊的音乐,音乐是最大亮点,以及带着宗教符号的情节。家中另外三口人的遭遇,包括小男孩最终流下血泪,像极了天使一般的救赎,都没能融化男主角冷而硬的心,显然,这样一个人来当心脏医师,是他家人的不幸,更是患者的不幸。

    鹿在基督教有美好纯洁的意思,“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所以圣鹿之死也预示着这家人里最纯洁的那个人将会死去,所以最终的结局在我意料之中。

    故事的一切都模棱两可,像是预言一般,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剧情推进,所以观赏过程充满了无力感,我们既不能断定患者儿子就是凶手,或许这个男主家人的遭遇本就是老天的安排,同时,我们也不能理清楚人物的动机和前后因果,戏剧的间离效果满分。

    就这样,导演用声、画来制造惊恐,把我们引进这样一个怪异的设定里,而圣鹿最终成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殉难者。

    那么我们该怎么解读和理解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呢?如果法瑞尔饰演的角色代表的是被批判的父权男权的话,那么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便是,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从宗教和古希腊神话建立的文明语境里去解构和重构“男权、父权”,这足以写一大篇论文了。毕竟所谓“间离效果”就是让观众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剧情不合逻辑地推进,因而以批判的眼光一览全局,对角色当前的困境做出思考。而角色的困境,即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依旧是在微博发布框里写完的,思考尚未完成,所以只是简单写写。不妥之处不要指责,多多探讨。

    2017.12.31日更新: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一位大咖通过希腊神话里阿伽门农的故事来理解这部电影。我认为这个更符合这部电影,而基督语境反而有些勉强,电影里的间离效果的确更符合古希腊戏剧的特征。

    【详细】
    855799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