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得出来这部剧是偏向医生这一方的,但是当看到警察人员对于安乐死的质疑,我也不禁要对医生的所作所为打个问号。
但是事实上,不是应该追究那些让医生陷入这个困境的人吗?在这部剧里,很多机构都是缺位的。anna在医院说,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这里,这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才会发生的事情吗。是啊,是挺难以置信的,可
虽然看得出来这部剧是偏向医生这一方的,但是当看到警察人员对于安乐死的质疑,我也不禁要对医生的所作所为打个问号。
但是事实上,不是应该追究那些让医生陷入这个困境的人吗?在这部剧里,很多机构都是缺位的。anna在医院说,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这里,这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才会发生的事情吗。是啊,是挺难以置信的,可能所有会涉及到官僚的涉及到政治的,一切都不会那么纯粹了,人命都好像不是第一位了,真是靠山靠海不如靠自己,自救自救。后来在调查的时候也有说,放过那些医,他们是hero,应该是去追究那些没有及时出现的人,那一段也很动人。还有为什么没提到lifecare这家护理医院,一开始就有说他们的收费是很贵的,那相应后续的救援竟然从来没有出现过??是因为这些自然灾害的救援只能全靠政府吗,当政府无作为的时候,机构不是改承担起责任吗。memorial医院有相应的救援措施,这才是合理的啊。还有那些集合了好多人要救援,但实际上就聚集在一起没有行动起来。民间自发的救援也就救了自家老太太出去,但是看到医院这么多病人,他们没有想到再回来继续救援吗。我想起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后就是靠着民间自发的船只把很多士兵带回家了。
我知道,现在讨论这些救援行动当然是很简单的,动动脑子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因为没有真的经历当时的真实情况,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出来的,就像第7集的标题,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ve seen,所以对于医生的秋后算帐是不合理的。我们当然可以说,为什么他们不再坚持一天,救援在一天后就来了啊,可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当时的情况,就不能随便说出这样的话。
我也在想,当年我们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又是什么情形呢,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是不是也会关于汶川地震的影视作品呢
当然对于“comfort”病人这个说法,我不是医生,我也不能判断当时的情况,但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那个人是想活下去的,那么不管怎么辛苦都要撑下去,就算最后也是死,也要撑下去,说不定还有转机!但我们也要尊重选择安乐死的人,那是人家自己的生命,其他人没有指手画脚的权利!
1.谁有权利决定他人生存的优先顺序?
2.谁有资格去评判事件的亲历者?
3.应该由谁来负责?
电视剧本身的叙事节奏就是顺序,所以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步步恶化的发展态势以及各人在整件事中充当的角色。整个事件不是在Dr.Pou给危重病人注射药物时崩坏
1.谁有权利决定他人生存的优先顺序?
2.谁有资格去评判事件的亲历者?
3.应该由谁来负责?
电视剧本身的叙事节奏就是顺序,所以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步步恶化的发展态势以及各人在整件事中充当的角色。整个事件不是在Dr.Pou给危重病人注射药物时崩坏的;本剧欲讨论的医学伦理,自那段将病人用手环颜色进行区分以确定撤离顺序的情节起,就已经算是揭开了的序幕。救援人员、留守的医护人员以情况紧急为由,在病人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作出了决定,那一刻,他们是作为掌握生存资源的“上帝”对这种资源进行了分配。于是,本是生而平等的人却在生存面前有了先后顺序。
他们信奉的上帝主张尊重人的意志;可这些“伪上帝”并没有尊重病人的求生意志。只能由自己支配的生命权落入了他人之手。
谁有权利决定先后顺序?除了本人,谁都没有权利决定。
那我们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整个事件吗?向Virginia那样?我的确不喜欢Virginia这个角色,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我想,她应该无法不知道整个灾难过程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统筹不力、救援不力的状况,但她还是只把她锋利的矛头对准了Anna Pou这只替罪羊。,仿佛惩治了Dr.Pou之后,她的良心就会获得安宁、那些亡魂就会得到安息。Virginia身上过分的道德优越感引起了我的不适。州检署当然有权力调查事故原因,而作为调查员之一,Virginia似乎在调查过程中带入了过多的个人情感。其实剧集本应把更多的情节留给最有资格追责整件事故的病人家属,却只有艾美特的妻子不咸不淡的寥寥几句回忆。这段算是我个人观点中的美中不足之处。
这次事故本就不应由Anna Pou一人负起全责。那位听见Anna Pou在讨论注射致死剂量的黑人医生,没有站出来阻止;那位为Anna Pou提供大量注射药物的药剂师,没有站出来阻止;那位亲眼看见Anna Pou注射药物的Lifecare的护士,也没有站出来阻止。这里面还有给Anna Pou暗示的医院负责人,以及见死不救的公司、统筹不力的各级政府,甚至凌空飞过的空军一号……这些人就可以在这次事件中隐身吗?Anna Pou行事的确超出了医生的职责,但她无须一力承担所有人的罪过。
她是这次事件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不能使其他人免责。
本剧给我最舒服的感觉就是它没有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也没有对这件事做出一个论断:它仍把问题留给现实社会。但是,这会有答案吗?这怎么会有答案。可在下一次天灾带来类似的灾难前,它必须要有方案。
当一个人由于制度的系统性失误累积,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二元选择,她应该承担责任吗?从控方的角度看,致命的药剂是她注射的,证据确凿。但是从辩方角度看,当天灾发生,陆军工程兵建设的堤坝崩溃,当洪水淹没医院地下室造成水电断绝,而联邦,州,本地政府束手无策,公司高层决策延误,拒绝民间直升机参与,当接到五个小时内必须清空医院,当领导暗示用人道的手段解决无法疏散的病人,而指控在危急时刻勇于承担责任的医生
当一个人由于制度的系统性失误累积,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二元选择,她应该承担责任吗?从控方的角度看,致命的药剂是她注射的,证据确凿。但是从辩方角度看,当天灾发生,陆军工程兵建设的堤坝崩溃,当洪水淹没医院地下室造成水电断绝,而联邦,州,本地政府束手无策,公司高层决策延误,拒绝民间直升机参与,当接到五个小时内必须清空医院,当领导暗示用人道的手段解决无法疏散的病人,而指控在危急时刻勇于承担责任的医生和护士,是不道德的。陪审团做出了明智的决定,不予起诉……老医生的一席话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女医生只是从自己有限认知的角度,对情况做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判断——或者用人道的方式杀死无法撤离的病人,或者干净脱身,任由无法疏散的病人在恶劣,绝望的环境中痛苦死去。可是,不管女医生水平多高,一个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她不知道气垫船是民间的,不必服从政府撤离的决定,她不知道海岸巡逻队的直升机有夜视设备可以夜间疏散,她甚至没有考虑用其他方式把病人从窗口送出去……从哲学的角度,人的原罪就是人不是神,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做出判断和选择,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二元对立的选择时,她的认知是狭隘的,对立的两个选项都不一定是好的选项,甚至也许就不一定只有两个选项……那么,回到问题本身,陪审团做出了一个明智的裁决,不予起诉,女医生并不是无可指摘的,但是考虑到她所处的环境,她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后续的立法保护,保证了在类似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够没有心理负担的勇敢履行自己的职责……反思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讨论和智慧的……唉,我想到了南京彭宇案……老人摔倒还有人有勇气去扶吗?那个烧烤店没有人敢出手是不是值得好好反思吗?
不讨论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这些大话题,想说说两个我觉得不错的细节:
(1)在州检察长关于起诉布医生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错了两个词,一个是把“LifeCare”说成了“LakeSide”,还有一个是把咪达唑仑说成了一个错误单词。咪达唑仑是医学用词,非医学相关人士很少接触说错也情有可原。但是LifeCare
不讨论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这些大话题,想说说两个我觉得不错的细节:
(1)在州检察长关于起诉布医生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错了两个词,一个是把“LifeCare”说成了“LakeSide”,还有一个是把咪达唑仑说成了一个错误单词。咪达唑仑是医学用词,非医学相关人士很少接触说错也情有可原。但是LifeCare一个这么简单的单词,而且和涉事主体的服务类型相关度这么高,在这个案子已经算是最受关注的案子的情况下,居然还能说错,给我的感觉是这个检察长并没有对这个案子真的那么上心。而且这肯定不是口误,因为他是在旁人提醒的情况下才知道自己说错了。这就给我感觉是那种“灾难到来时在安全的地方吃喝玩乐,事情发生后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真正付出的人指手画脚”的形象。
(2)调查员在询问LifeCare的护士时说了一句“我能想象你们当时经历了什么”,然后被护士直接呛回去。而布医生的律师在到医院调查时说了一句“我不能想象当时发生了什么”。就这简单的不同,就给我感觉,律师比调查员更加清楚,自己不是身处那个环境的人,也就不能简简单单地通过事后的调查来马后炮地评判布医生的行为。而最后调查员还在说“他们有水有食物”,好像医生没有竭尽全力。可就像有的评论已经提到的,那些他看到的在地下室的水和食物当时是淹在水里的,已经被污染,而且可能还会触电,这些物资根本是拿不到的。所以,布奇先生,你根本就不知道当时经历的情况是什么。
还有一点小小的疑惑,纪念医院其实和外界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至少在第四天以后国民警卫队派直升机过来救援之后。那么,所有的人,包括国民警卫队都知道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所有人都救走,也知道纪念医院缺水缺粮,那没有任何人考虑过在直升机过来的时候携带一些水和罐头吗?反正飞过来的时候是有空间的不缺少这个运力,带上一点水和罐头,再带一些冰块甚至简单的药品,都能让纪念医院里的人支撑更久的时间,至少足够让病情不严重的人支撑更久以让病重的人先撤离。就连志愿者开汽船过来时也没有带物资,真没人想过吗?
第一次写剧评,不知道算不算剧评,尝试分析一下《医院五日》里的一些人物、台词以及自己的一思考。仅是个人非专业主观带感情色彩全知视角的浅薄理解,先把保护buff叠满。
第一次写剧评,不知道算不算剧评,尝试分析一下《医院五日》里的一些人物、台词以及自己的一思考。仅是个人非专业主观带感情色彩全知视角的浅薄理解,先把保护buff叠满。
文/杨时旸
故事从风平浪静之后才真正变得好看起来,这对于一部灾难片而言,是绝对不常见的,这是一种故意而为之的“反类型”处理。或者说,《医院五日》根本就不是什么灾难片,不过是借用一个幌子,展现另外的野心。
文/杨时旸
故事从风平浪静之后才真正变得好看起来,这对于一部灾难片而言,是绝对不常见的,这是一种故意而为之的“反类型”处理。或者说,《医院五日》根本就不是什么灾难片,不过是借用一个幌子,展现另外的野心。
这个故事在应当生出波澜甚至巨浪滔天的时刻,一直回避高潮,近乎沉闷,而一切时过境迁,人们收拾心情面对新生的平静时刻,却突然急转直下。《医院五日》一直涌动着一股奇异的压抑感,从头至尾,洪水来袭时、面对考验时、恢复平静时,都是如此,这种压抑感引而不发,只默默加压,直到最终突然决堤。它讲述那场众所周知的灾难,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新奥尔良遭遇的那场飓风导致城市内涝,低地道路几乎全部被淹,上千人丧生。绝望的人群,肮脏的潮水,作秀的政客,瘫痪的救援系统……这一切都成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像所有灾难一样,它其中有太多值得记录和书写的故事。
6年前,著名导演瑞恩·墨菲及其团队拍出了《美国犯罪故事》的第一季,用故事片的讲述方式和纪录片的严谨考证,重述了辛普森杀妻案的台前幕后,那部剧出人意料地成功,一个已经被叙述过无数次的旧案,一个被认为已经穷根究底的故事,竟然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原本的计划里,《美国犯罪故事》的第二季则会用同样的方法聚焦卡特里娜飓风——一个真实事件,灾难中遍布罪案和不可思议的情节,以新闻和纪录片的严谨混合故事片的自由叙述——这个题材与这种创作形式实在太契合了,但是后来拍摄计划一改再改,直至没有声息,《美国犯罪故事》的第二季和第三季分别选择了其他的主题:时尚大师范思哲谋杀案和克林顿弹劾案,拍得依旧认真但似乎不见第一季的灵气。直到今年,Apple TV拍出了卡特里娜飓风的故事,它改编自谢里·芬克的同名非虚构著作,这位有着医学博士学位的记者曾经凭借这部长篇报道获得了2010年的普利策奖。
《医院五日》聚焦了新奥尔良纪念医院在飓风来袭之后几天内的艰难抉择,那家医院的楼上还有另一家养护中心,飓风来袭之前,所有医护人员都觉得即将面对的不过是一次极端天气,但没想到,他们却经历了一场让全世界瞩目的灾难。风暴摧毁了楼体,继而中断了电力,切断了水源,医院内部变成了溽热地狱。洪水困城,无处可逃。医护人员开始商讨对策,他们爬上楼顶一个废弃多年的直升机起降平台,成功引来了救援人员的注意,运送病人的工作开始了。
更多的人或许以为这个故事会对准洪水本身带来的灾难景象,但实际上,洪水和飓风变成了一个背景,所以,与其说它是一部灾难片,不如说它是典型的末日叙事和废土类型,飓风和洪水相当于《行尸走肉》里的丧尸,或者《疯狂麦克斯》中的干旱,换句话说,那些背景到底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文明暂时消退,丛林法则降临,人们如何抉择?所以,像那些末日/废土故事中所涉及的一样,《医院五日》是对人性的拷问,而无意于呈现更多自然意义上的灾难和社会形态上的混乱。
在资源变得极度有限的情形之下,只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被转移走,那些极其危重的、体重过大的,都无法移动,病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以不同颜色的手环加以区隔,还有那些自愿签署了生前预嘱的病人,拒绝病危时的抢救,这样的病人又该如何对待?医院变成孤岛,医生成为孤岛上暂时的神明或者撒旦。以前他们是从死神手中争抢时间,现在却不得不自己下达生杀予夺的判词。
在一切还都没有变得那么糟的时候,出现过一个小小的插曲,有几艘救生艇驶来,可以预先撤离一些人,但是要求不能携带宠物,这似乎是个无可厚非的要求,即便再强调动物权利,在那样的危机时刻,也鲜有人把一只宠物的生命与人类对等。所以,有一位医生给自己的狗进行了安乐死。临上船的时候,他却看见有人抱着一只哆哆嗦嗦的小狗,营救人员说,没关系,还是有地方的。那个瞬间,那位医生的眼中有一种难以言传的表情。悔恨,自责,怅然若失,又无可奈何,这个转瞬即逝的小小细节成为了潜藏的题眼,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很快就沦为了和那只宠物狗一样的命运。那是一种捉弄还是一种必然?
医生的天职是祛除病痛,那么将那些垂死之人留在医院里任他们自生自灭,和为他们注射药物令其无痛苦地死去,做出哪种选择的是天使,做出哪种选择的是恶魔?对注定等死的病人进行安乐死,是杀戮还是拯救?是邪祟还是慈悲?
从第六集开始,调查人员开始介入灾难期间发生于医院内部的死亡案例,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故事的正文,而此前过往皆为序章。到底如何证明医生的行为与动机,又如何为一切定性?同情涉事医生的同行们出具的报告是专业意见还是利益共同体的掩护辩词?医院内部站出来指控同事的医生是英雄还是叛徒?那些从未亲身历经惨祸的调查人员有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他们在此时此地凭借想象和抽象的理论是否真的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彼时彼刻的绝望和疯狂?
《医院五日》的故事充满一切戏剧性因素,文明与疯癫,绝望与希望,对死亡的注视与省察,对尊严的渴望和理解,以及被灾难激发又极化了的种族偏见与历史遗留困境。它所讲的飓风,一边是自然世界中的飓风,一边是人内心世界中的飓风,自然风暴无可阻挡,但终究会停歇,人们可以重建一切,而内心的残破,旁人无法看见,自己无法修复,那是永远无法消散的飓风,驻留在内心深处,时刻摧残自己。
1.最应该受到谴责的应该是政府,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拖延、不作为,可以说这次上千人的死亡大部分是由于政府的问题所导致的,有救援人员就因为政府不命令所以不敢动,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救更多人,看的让人很心塞,结果到头来都是医生和病人来承担了。
2.关于安娜医生,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高强度并且环境极度恶劣
1.最应该受到谴责的应该是政府,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拖延、不作为,可以说这次上千人的死亡大部分是由于政府的问题所导致的,有救援人员就因为政府不命令所以不敢动,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救更多人,看的让人很心塞,结果到头来都是医生和病人来承担了。
2.关于安娜医生,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高强度并且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别说五天,一个小时我们大多数人都撑不下去,在这种条件下人的绝望可以被放大无数倍,你说她该怎么做决定,首先人家留到最后才走,试问有几个人才能做到,我觉得安娜医生是真的很爱的自己工作的,其次你在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来救援的时候,该怎么选择,你留他们在哪里慢慢在痛苦中等死,还是人为的加速死亡过程,这两个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第一种出来她还是可能会面临诉讼,第二种我觉得更不可取,不是圣母问题,假如你询问了病人他愿意安乐死,那我觉得没问题,但你不能在没有询问的情况下直接安乐死,这在医学伦理上不成立的。但谁又能说自己能做到什么样子,因为所有的事情不该由她来承担,这是政府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结果。
看电视的时候真的很气人,看的也很让人压抑,至少我的观点最应该受到惩罚的是政府,而安娜医生我觉得有功有过,但我是很钦佩她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
特别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果然根据真实背景的故事比架空的脑洞题材更容易让人深思。
本片前几集基本是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带给大家医院里发生了什么?一共5日,讲述了4日的事情,因为台风洪水,城市被淹,医院被困,断水断电等等窘境。一直留着第5日没有具体描写,让观众瞎想(电影的一种手法)。后面就是事情过后,检察官发现医院死的人有点不合常理(数量比较多),开始调查,线索指向医生,搜集证据,抓人。最
特别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果然根据真实背景的故事比架空的脑洞题材更容易让人深思。
本片前几集基本是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带给大家医院里发生了什么?一共5日,讲述了4日的事情,因为台风洪水,城市被淹,医院被困,断水断电等等窘境。一直留着第5日没有具体描写,让观众瞎想(电影的一种手法)。后面就是事情过后,检察官发现医院死的人有点不合常理(数量比较多),开始调查,线索指向医生,搜集证据,抓人。最后舆论,相关人员压力等等,宣判不起诉。
最后第8集很关键,太多线索以及各方的态度立场转变等等。结尾的白发医生对于Anna的对话,显示Anna的确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一个角度,我相信Anna并没有故意撒谎。最后的演讲我觉得有点营造出Anna有点飘了,但是我一直不曾认为她的人格有任何问题,在前面几集很多细节有描写。导演此处这样处理,是想给观众提个醒,凡事没有觉得的完美处理。Anna无罪,被舆论捧为英雄,但是不代表她的决定是最优的。
接下来我想讨论的,或者说分享的一个角度,片中也有提及。不过不多,就两句话,分别是白发医生爷爷的和秃头检察官的。我认为他们说的才是本片最值得深思的,也是更有启发意义的。
特别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果然根据真实背景的故事比架空的脑洞题材更容易让人深思。
本片前几集基本是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带给大家医院里发生了什么?一共5日,讲述了4日的事情,因为台风洪水,城市被淹,医院被困,断水断电等等窘境。一直留着第5日没有具体描写,让观众瞎想(电影的一种手法)。后面就是事情过后,检察官发现医院死的人有点不合常理(数量比较多),开始调查,线索指向医生,搜集证据,抓人。最
特别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果然根据真实背景的故事比架空的脑洞题材更容易让人深思。
本片前几集基本是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带给大家医院里发生了什么?一共5日,讲述了4日的事情,因为台风洪水,城市被淹,医院被困,断水断电等等窘境。一直留着第5日没有具体描写,让观众瞎想(电影的一种手法)。后面就是事情过后,检察官发现医院死的人有点不合常理(数量比较多),开始调查,线索指向医生,搜集证据,抓人。最后舆论,相关人员压力等等,宣判不起诉。
最后第8集很关键,太多线索以及各方的态度立场转变等等。结尾的白发医生对于Anna的对话,显示Anna的确只是看到了自己的一个角度,我相信Anna并没有故意撒谎。最后的演讲我觉得有点营造出Anna有点飘了,但是我一直不曾认为她的人格有任何问题,在前面几集很多细节有描写。导演此处这样处理,是想给观众提个醒,凡事没有觉得的完美处理。Anna无罪,被舆论捧为英雄,但是不代表她的决定是最优的。
接下来我想讨论的,或者说分享的一个角度,片中也有提及。不过不多,就两句话,分别是白发医生爷爷的和秃头检察官的。我认为他们说的才是本片最值得深思的,也是更有启发意义的。
剧实在是太好看了!刚去找到《纽约时报》2009年刊载的Sheri Fink原文看,也看了一些外国媒体发的影评,想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1、叙事:当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依旧感到恐惧压顶
看第1集前几分钟,就已经知道了所谓“致命选择”的结局——救援人员乘着船在
剧实在是太好看了!刚去找到《纽约时报》2009年刊载的Sheri Fink原文看,也看了一些外国媒体发的影评,想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1、叙事:当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依旧感到恐惧压顶
看第1集前几分钟,就已经知道了所谓“致命选择”的结局——救援人员乘着船在依旧浑浊、高涨的洪水上前进,但为时已晚,看到45具尸体躺在地上。医院工作人员难以轻易回溯整个故事,仿佛刚刚是在地狱走过一遭。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惧感仍然在一层层叠加,像眼看着水慢慢上涌。一开始,虽然没有针对飓风的应急预案,可怕的狂风暴雨击碎了窗户,天花板不断漏水,但人们相信,这不是百年一遇的灾难,这总会过去。然而,只是在短短五天里,“一切都崩溃了”。似乎是在看什么《饥饿游戏》、《黑镜》里才会出现的“反乌托邦真人秀”,没了供电、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没有来自政府及时的救援,这些人自行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医生作为医院的绝对权威,拿着枪的警卫听命于医生,护士各司其职,共同照料医院里各式各样的病人。
打开第5集的时候,这种恐惧感达到了顶峰——作为观众,我已经知道,第5天会是最“致命”、最“黑暗”的一天,我害怕的是看到这一切会如何发生。很快,医生们从动物开始,然后有人提出,让“无法被运出医院”“救活可能性不大”的患者“变得更舒服”。Susan所谓的“不能留下任何一个活着的患者”,换言之便是,“如果患者死亡,那我们只能将其留下”。这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最后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神。这样的方案最终被摆在了桌面上,Anna徘徊在肮脏的走廊里,好似片头曲所唱,她来到这片水域,静静祈祷。此刻的她既是行医救人者,又是可怕的死神。天使与恶魔这一刻在她身上合为一体。
在这样的叙事顺序下,我猜大多数观众都可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同情、尊敬这些医护人员,也明确地认识到背后美国政府的无能、各层行政机构的混乱。而且非常精彩的是,这部剧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Drama与Documentary的界限,通过穿插当时实际的新闻资料增添更多真实感。但我总在想,这不是历史发生的顺序。那时的人们,首先通过电视看到了受到飓风重创的城市(诚如剧中所言,这些画面绝对无法还原出100%的原貌),继而看到45具尸体,知道这比其他医院死亡的人数都要多,再看到Anna接受电视采访赞扬医护人员的英勇,紧接着政府进行调查,Anna被控谋杀,似乎“人设崩盘”。
这样的情况下,会和我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本剧导演John Ridley说,他把这个故事给他父亲看,本以为会得到“这些医生真不道德”的答案,但他父亲的回答是,“幸好我不必做出这些决定”。这很直观地说明了这个故事,乃至整个世界、人性的复杂。我想这也就是这样叙事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回溯和反思,在现在这个同样迫切需要医护力量的时间点,寻找改变的可能性。
2、动机与行为:若脱离了当时的情境,怎样评判都是不公平的
这个故事最大的矛盾点是,Anna“究竟有没有抱着杀人的心态去注射致命剂量的吗啡等药物”。这里提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命题,就是关于“动机和行为”的分离。从后几集也可以看出,调查人员其实已经掌握了充实的人证、物证,足以提出谋杀指控。关于是否做出这些“行为”的逻辑链条已然清晰。但是,一个口碑颇佳的医生,真的会在照顾了患者5天后选择故意杀人吗?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一选择?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Anna不这么做,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几十个病人躺在地上无人照料,其中可能大部分熬不到救援人员抵达。这仍然可能创下当地医院死亡最高数字,离开的医护人员将受到最严重的谴责,医患关系可能会就此崩溃。美国政府的混乱、不作为躲在幕后,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反抗,可能也抵不过几十具尸体带给舆论的冲击力。《纽约时报》原报道里提到,那些及时被直升机转运的患者也面临糟糕的境遇,有些甚至连基础看护都没有。如果最终留在医院离世的患者们早期得到了转运,可能也挺不过一两天。
然而,这一切仍然只是“推测”,是一种近乎残忍的理性。诚如离世患者的家属所言,“Anna有什么资格扮演上帝?”正常的情况下,医生会判断救治的必要性,然后交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去决定,得到许可(consent)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医生直接判断,救不活不如早点舒适地死,这究竟是“人道”,还是“放弃”和“投降”?
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了更多关乎阶层、种族的问题。剧中和新闻报道可见,Anna属于所谓“既得利益者”,得到了所谓“富人阶层”的支持,她本人也请得起很厉害的律师;Anna在灾后几年里,还帮助编写并通过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三部法律,这些法律为医护人员在未来的自然灾害中的工作提供豁免权;许多医护人员、组织选择互相“帮助”,因为他们能理解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恶劣条件。患者家属则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家人没能得到撤离。剧中医院工作人员在灾后一个个拨通电话告知死亡时,家属的质问真的令人十分揪心。我想,就算看到了整个过程,家属可能也不会释怀。
另外还看到Indiewire的一篇文章,说这部剧缺乏了残疾人(患者)的角度,更多地似乎在为医护人员“辩护”。文章指出,在适者生存的逻辑里,残疾人普遍不被排在救援顺序的顶端。当行为健全的人被拽出医院强制撤离时,电视剧“用慢镜头和忧郁的音乐告诉观众,悲惨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些行为健全的人身上”。
这大概就是本剧不断打破现实与虚构界限的危险之处。这毕竟不是新闻,而且众所周知新闻也不能绝对反映现实。本剧导演John Ridley说,一开始很多制片方不愿做这个剧,觉得在疫情期间,这样的故事可能会引发对医生的指控。《纽约时报》剧评写道,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历史不会重演,但它确实有相同之处)。
就像Susan找遍了应急预案,也没有找到飓风情况下的撤离预案。那时死神仿佛已经伸出了手。单纯地讨论医学伦理是不合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而这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动机相符,这些动机又是被诸多事件和因素所影响。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和当年人们看到的CNN等媒体报道,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媒介,一面反射现实的镜子而已。
3、“系统性缺陷”:群像戏的影响力
在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里,优秀的群像戏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很简单的道理,真实的社会就是各种各样人的集合,矛盾也因此爆发。
平日看新闻的时候,常常不明白何为“系统性竞争”“系统性对手”“系统性缺陷”,难道不能直接说“整体”“全面”吗,“系统性”这个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看了这部剧才好像明白了一些。“系统”不仅是纵向、横向那样的二次元,而是由一及多、纵横交错、互相影响。例如,小布什政府的无能,只是在联邦政府层面吗?Susan的行事作风又何尝不是?她没有办法阻止谣言四起,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一开始因为不是一个系统而把Lifecare的患者排除在外的决绝等等。另外,对黑人普遍存在仇视与偏见,黑人保安靠持枪终于占上“优势”,挤进了离开的船。但在新奥尔良,正是因为这些少数族裔、贫困人口比较多,才被州、联邦政府无视,最后演变成了恶性循环。在一开始看剧的时候,以为又是“流媒体专属”的少数族裔戏份多、出镜率高,但其实这就是新奥尔良的现实,以及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正在被忽视的现实。
在这样的封闭空间里,千人千面展现出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我在那个环境下,会作何反应?”这是无法靠想象得出答案的问题,就像Anna离开医院后,仿佛又回到了她原本的那个医术精湛、医患关系处理得当、社会名声极佳的人格。Sheri Fink援引当时一起共事的医生护士的描述称,Anna“风趣而幽默,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我想,可以得到答案的是:“我会如何行动来改变这一切?”包括前阵子热播的《疼痛难免》,都是在探索医疗系统、政府管理方面的阴暗面。在当下这个时期,这样的阴暗面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尽管大多数人仍然抱着“我暂时不会生病”“我住的地方不会面临自然灾害”这样的侥幸。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想的过远、过悲观,但又不得不说,现实就是如此。地球上正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旁观者”不可能一辈子这样安然无恙地旁观下去。当危机降临时,有的人可能必须去承担“死神”的角色。这又是一个过于残酷的理性推导。
2022.9.15
本篇文章写于第六集,在第七集更新后很多人对黑人医生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是非常圣母的行为,但在我看来这无关圣母,而是一个视角受限的复仇。
从最开始医院不让他继续救治病人,再到他在医院门口与警卫争执不让黑人难民进来的问题,并且因为不想丢
本篇文章写于第六集,在第七集更新后很多人对黑人医生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是非常圣母的行为,但在我看来这无关圣母,而是一个视角受限的复仇。
从最开始医院不让他继续救治病人,再到他在医院门口与警卫争执不让黑人难民进来的问题,并且因为不想丢掉工作,他不敢跟在场医院领导据理力争,再到最后因为道德观念不想对病人执行安乐死离开医院,他什么也改变不了,权力在那些想要执行安乐死的人手上(在第一集的时候他看到那个胖医生手里有枪),最后不想同流合污所以离开了,再延续到后面控告布医生杀人,逻辑也是合理的,因为在他的视角下,他们就是在杀人。
有人在你面前杀人,你改变不了选择离开我觉得是合乎逻辑的,评论区有人比喻成,杀鸡不敢看,觉得冷血回头又吃鸡,这个比喻的不是很恰当,正确的比喻更像是你是另外一只鸡,你看到同类在被杀害,你阻止不了,选择离开,事后为自己的同伴报仇。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可能觉得这人有毛病,但站在角色视角上看其实是符合人性的,唯一问题是,黑人医生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也有部分原因是跑太早了,不知道政府选择性救人),没有考虑过他的同行其实也是在竭尽所能的救人。
至今我看过2369部影视剧,这是唯一一部我给不出一点自己立场的美剧。
【他们并不想舒适的死去 他们只想用力感受活着的感受】v.s.【因为强制驱赶,不得不把不能自行移动的病患留在没人的,热到40度,没水没电没食物没电子仪器的医院一周直到活生生自行死去】。
这道道德题我觉得是无解的。单单从
至今我看过2369部影视剧,这是唯一一部我给不出一点自己立场的美剧。
【他们并不想舒适的死去 他们只想用力感受活着的感受】v.s.【因为强制驱赶,不得不把不能自行移动的病患留在没人的,热到40度,没水没电没食物没电子仪器的医院一周直到活生生自行死去】。
这道道德题我觉得是无解的。单单从影视上我第一反应偏向Dr Pou的做法,但…谁能保证不会有奇迹发生呢,谁又有资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呢。今天Apple 更新 E6…我觉得这部把人性拍的比19年的切尔诺贝利还好。拍的太好了。
《医院五日》第六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37253454 《医院五日》第六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37253454/?_i=2224045Mga-wyJ 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一部传记剧能将观众带入无尽的深渊,感其悲鸣、痛其哀悼、忧其无奈、愤其无力。 2019是《切尔诺贝利》,2021是《成瘾剂量》,2022是《医院五日》。 该剧改编自Sheri Fink的同名纪实文学,讲述美国新奥尔良一家名为纪念医院里精疲力竭的护理 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一部传记剧能将观众带入无尽的深渊,感其悲鸣、痛其哀悼、忧其无奈、愤其无力。 2019是《切尔诺贝利》,2021是《成瘾剂量》,2022是《医院五日》。 该剧改编自Sheri Fink的同名纪实文学,讲述美国新奥尔良一家名为纪念医院里精疲力竭的护理人员在卡特琳娜飓风席卷城市后被迫做出令人心碎的决定的故事。首发于“公众号;杰拉德”,欢迎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