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影评

13298504
  • 南峰
    2017/7/4 21:17:25
    觉得还不错

    看电影的时候开着弹幕,满屏都是说韩版的拍的比较棒,其实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别人,但有的时候不要太过贬低自己,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很搞笑的,有些人就是被先入为主了,全剧都是笑点,后面还有一些情怀很感动,就是觉得后面那个女儿有点过于无理取闹,爸爸真的有点懦弱,不过那个小孩演技真的很棒,也是很萌的了,还有那个苏茜老师真的好美,其实有的时候也对这个父亲挺同情的,情理之中也是,但算一部不错的轻喜

    看电影的时候开着弹幕,满屏都是说韩版的拍的比较棒,其实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别人,但有的时候不要太过贬低自己,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很搞笑的,有些人就是被先入为主了,全剧都是笑点,后面还有一些情怀很感动,就是觉得后面那个女儿有点过于无理取闹,爸爸真的有点懦弱,不过那个小孩演技真的很棒,也是很萌的了,还有那个苏茜老师真的好美,其实有的时候也对这个父亲挺同情的,情理之中也是,但算一部不错的轻喜剧了。

    【详细】
    8644207
  • napoleon
    2015/1/30 3:34:30
    亲与爱
    这部片子好好,其实没有血缘可以爱,有血缘是亲,所以这个电影的题目亲和爱之间家里一个符号。雪泥的养母不是亲但就产生了爱,而雪泥后来认识的亲母(在发现是假的之前),因为血缘的关系(亲),所以很快双方就产生了爱。所以这部电影阐述了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 “亲与爱“;

    然而电影表达的不是这些,雪泥的养母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后,长期生活在这,后来回到日本呆了2年后,又强烈的想回到哈尔滨。因为她养
    这部片子好好,其实没有血缘可以爱,有血缘是亲,所以这个电影的题目亲和爱之间家里一个符号。雪泥的养母不是亲但就产生了爱,而雪泥后来认识的亲母(在发现是假的之前),因为血缘的关系(亲),所以很快双方就产生了爱。所以这部电影阐述了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 “亲与爱“;

    然而电影表达的不是这些,雪泥的养母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后,长期生活在这,后来回到日本呆了2年后,又强烈的想回到哈尔滨。因为她养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日本是他养母的血缘,但是她却长期在中国生活,有他丈夫的墓地等,所以对中国产生了爱,所以她也分不清自己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雪妮随着养母去了日本呆许多年,在那成长,后来又回到中国,在上海工作,但是偶然的机会,当日本公司派她回日本时,她当场答应了,但是后来回到家后几天又拒绝了,因为中国是她的血缘,是她的亲。又阐述了亲与爱的融合,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辨别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部片子的母女之间的感情,养母和亲母对雪妮之间的不同感情。养母的旁白很感人,特别是当诉说:怕被苏联人发现,母女请求军官赐予自杀。

    人世间的最伟大的两样东西,亲与爱,这两样我们永远也分不清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因为他们是融合的,在一起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出这样的问题,珍惜亲与爱。
    【详细】
    7361552
  • 茉子
    2009/4/28 10:51:00
    真实
    巩俐的演技超高,把里面的这位贫苦,为儿子操劳的母亲,演的特别真实。让我十分感动。这部剧并没有像很多电影那样,把主题夸张的很大,而是全方位的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也有自己的任性,也有无限的母爱,但无论怎样,都很符合电影的名字~
    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
    巩俐的演技超高,把里面的这位贫苦,为儿子操劳的母亲,演的特别真实。让我十分感动。这部剧并没有像很多电影那样,把主题夸张的很大,而是全方位的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也有自己的任性,也有无限的母爱,但无论怎样,都很符合电影的名字~
    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
    【详细】
    1998135
  • non侬
    2023/1/12 21:59:17
    没想到会出现这两个人哈哈哈哈哈哈哈
    14883166
  • 蜉蝣
    2016/9/4 22:42:10
    专访 | 今年华语电影最大的惊喜,或许就是这部用长江书写爱情的柏林获奖片
    今年年初,由杨超执导,秦昊、辛芷蕾主演的电影《长江图》在柏林获得杰出贡献艺术奖。“货船船长高淳沿江而行,不断与一名日渐年轻的女子相遇,在诗集和航线图中,他上溯至源头,终于发现了她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长江图》的叙事结构和视听呈现在华语电影中,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它更近乎是一部魔幻题材的影像史诗,在时空变幻中寻找自己的逻辑,让梦与诗与影像重合。

    高中旷课去录像厅看香港商业片,退学考取
    今年年初,由杨超执导,秦昊、辛芷蕾主演的电影《长江图》在柏林获得杰出贡献艺术奖。“货船船长高淳沿江而行,不断与一名日渐年轻的女子相遇,在诗集和航线图中,他上溯至源头,终于发现了她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长江图》的叙事结构和视听呈现在华语电影中,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它更近乎是一部魔幻题材的影像史诗,在时空变幻中寻找自己的逻辑,让梦与诗与影像重合。

    高中旷课去录像厅看香港商业片,退学考取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短片《待避》、首部长篇《旅程》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杨超导演一直以艺术电影为坚持,并不断进行新的视听尝试。

    杨超导演说他有三重身份,导演、导演系导演创作课老师、超级影迷。而我恰好是他作为教师身份的学生。《长江图》在我大三的那年开拍,参与的都是本系师哥以及周围熟悉的人。眼看它从一个庞大复杂的剧本,经历补拍、几十次剪辑,终于在柏林获奖。《长江图》对我们来说,总有别样情感。

    水域、诗歌、行走、爱情,80年代末船工诗人的日记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我今天特别紧张,觉得不太像是采访或者对谈,更像是来做论文答辩的。】
    杨超:哈哈哈,但你现在是记者身份了,应该非常的专业。

    【先问下,我之前看的柏林版本和8号的公映版有哪些区别?】
    杨超:旁白去掉了三分之二。上映版本旁白在长江中游的一个城市跟着一个地理设置停止了。这叫做“海潮至此回”,就是说船工为了省油都愿意赶海潮逆流而行,这个海潮的影响到长江中游一个叫彭泽的地点的时候会停止,在这个点之后也是最后一段旁白。这是内容上最大的变化。

    其它的变化还有颜色上的变化,柏林的2K版跟4K像两个电影,画质很奇怪。加上4K之后颜色变得更厚更扎实,颜色是长到画面里的,之前会感觉浮在表面上。声音的变化更大,柏林版本整个后期时间只有25天,声音等于没做,这次的声音有非常大的改变,声像、声场、内容本身,花了三个月左右做了很多改变。

    【画面没有做调整?】
    杨超:比较小,零星几处。

    【旁白去掉那么多,会不会更闷。】
    杨超:如果是从类型片的角度来说,对,会更闷。但如果以艺术片的角度来说——我非常不愿意这么说——但它是挑观众的。可能它是在商业院线放映的华语电影中,难度最大的一部,比《路边野餐》难度还要大。因为《野餐》比较小,比较清新可爱,《长江图》很压抑沉重。

    但我们不担心这个闷度是因为,对于类型片观众来说即使全加上旁白他照样会觉得闷,它不属于他们的观影类型。

    【我知道电影中本身是没有旁白和诗的,尽管诗也是从剧中人物自己出发,但更多是为了弥补叙事,让观众理解在影像上交代得不清楚的地方,尤其是段落之间的连接。对你来说这是否是个妥协,还是觉得它能让电影更完整。】
    杨超:首先旁白和诗歌这两者完全不同,旁白是某种程度上的全知视角,是外在于叙事的,也就是说增加了一个叙事的维度。诗歌是在叙事里边的。诗歌的内容稍有小调整,但是保留了你看到的2K版的数量,还是10首左右。诗歌是没法改变的,除非你改变整个叙事。

    【我看《长江图》和《路边野餐》的时间很相近,差不多都是在去年年末,难免会拿这两部作品作对比。毕赣说《路边野餐》中的诗是完全独立的作品,只是与影片氛围相同才放进去。那么《长江图》的诗是什么。首先它肯定是为了剧本去创作的。】
    杨超:毕赣对自己的看法很清晰很准确,《长江图》和《野餐》里面的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用法。《野餐》的诗就是文学作品,跟影像形成一种混搭。《长江图》里面的诗完全是影片的主人公高淳在80年代末的时候写的,这个诗也是在故事中他与女主角相遇的契机,所以它不是外在于故事,而是故事的一部分。

    其实我比较不同意观众在第一遍看完的时候觉得它是部诗电影,或者影像诗,或者说影片有很强的文学性,这完全是需要再看一遍的。跟《野餐》的文学性或者散文式不同,《长江图》是个完整的故事,如果说它有点文学性或者诗意,这其实是来自我写了这么一个当年的文青的人物。因为他的身份,使影片带有一定文学性,并不是说电影的质感或者本身的结构有文学性,完全不是这样。

    【就我作为观众的感受来说,《野餐》里的诗是非常有灵性的,轻易就能被我抓到,但《长江图》里的诗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评断它,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去总结这种风格。】
    杨超:当你试图去评价《长江图》里面诗的时候,你不由自主还是在把它当做文学作品。它是80年代末一个跟着父亲跑船的文学青年在沿长江游历的过程中,经常停泊一些奇怪的码头和港口,他有感而发用钢笔在稿纸上写成的一本诗集。是他所处的长江这个空间,80年代末的时代氛围,还有这个人的文青身份,三者共同作用出来了这种文字。所以文字的味道和气质跟2016年的当代诗歌是完全两回事,他应该更属于北岛那个时代,是断言式的,宣告式的,彻底否定式的,有很大精神硬度的东西。和这个时代某种更清新的,更个人化的诗歌是两个时代的。那是一个个人对历史发言的时代。今天的文青说,我要去旅行,我要去经历这个世界。那个时代的文青说,我要改变这个世界。它带有疯狂的否定现实的意图。

    【可以理解为就是主人公高淳发的微博或者朋友圈。】
    杨超:对,可以这样理解。

    【这个故事为什么是从冬天开始?除了当时我们放寒假你有时间拍摄这个原因外==】
    杨超:哈哈哈哈,暑假时间更长啊~在前几次采风的时候,我经历过一个寒冷的冬天。那时我,其中一个制片人,还有一个叫麦子的流浪诗人歌手三个人一块儿在上海搭船想要做一次采风。马上要过年了,船都停航不愿再走,制片就说咱们回家吧,我说不行必须得搭船看看长江什么样子。制片被逼无奈就沿着长江的一条支流(因为支流才能停很多小码头)一个船一个船的问,跑了一整天,居然就有一艘是安徽铜陵的货船,兄弟俩船长要回家,就带着我们搭了这艘船。从上海到铜陵经历了四天的航程,冷到要命。岸上都是万家灯火和鞭炮声,江上只有一条孤船。船上只有一个床,一床被子,船工把床和被子让给我们,三个男人每天就抢一床被子,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货船不防风,带着水气的寒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那一次我对冷有了一个特别深的印象,也拍到了后来的短片《信史四章》里的主要场景。它给了我对冬天长江的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它更接近于我想象中的长江,或者说老长江。(到夏天长江会变得更明亮更暖色调,有很多嫩绿色暖黄色会出现)。经历了那次航行之后我就喜欢上了寒江的调子,最后就选择了拍寒江。跟宾哥(李屏宾)商量过后,他也觉得是这样。寒江的长江更多的保留了我们脑海中唐诗宋词的长江的气质。

    【看过你前几天在武汉的一篇活动实录。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你说,尤其是夜晚、白天的光线消失的时候,我独自站在船头,轮船驶入旷野的时候,我感觉这是一条唐朝或者宋朝的长江。就像看完《聂隐娘》的时候有个朋友跟我说,好像看了一部唐朝的电影。对于河流水域和历史文化的关系你怎么看?】
    杨超:巨大的河流是保留了传统中国信息最多的地方,其实陆地上保留的特别少。我听说《聂隐娘》是在奈良采景,因为大的唐代建筑在中国很少。陆地上的庙宇建筑保留的文化也已经很少,只有河流保留得最多。但是必须得到某些时刻,白天还不行,得到船走到城市之外的时候,等到光污染都消失,你站在船头,(因为船本身也是现代的造物,也有光污染),再看河流以及两边的江岸。旷野中没有什么人居住,前面是山或者云,这时候其实没有任何光你怎么能看到东西呢?人眼就是这么奇怪,就能看得到。看一会儿黑暗中的层次就会渐渐浮现出来。那时候你看到的就是天光,就是月光或者日光散射的一种光,自然光最暗低照度的感觉,特别漂亮,但是拍不下来。我们有宾哥在,有最好的感光胶片,但依然拍不下来,只有一片漆黑。造物主给了人类一个礼物,你的眼睛是任何器械和科技都做不到的。

    【我觉得《长江图》是一部对观众要求非常高的电影,不仅仅是看懂剧情或者感受画面这么简单。它需要你去透过它解读其后的内容,甚至是与之完全不同的内容。还要有充分的想象力。比如刚才说到的黑暗中的层次,比如导演拍了江水,你要想象波纹的样子,拍了山路,你要想象夜间山路的味道。所谓“造物”,是有一半需要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这是否也是你所追求的?】
    杨超:最好的电影都是这样。我们在看最好的电影的时候,就跟看世界一样的感到奇怪,好电影一定会留下你去参与的空间。类型片当然相反,类型片是让观众躺着靠着内容直接塞过来,你都不用伸手张嘴就能得到。这是一种电影。我做的电影更像是我们在看生活,用肉眼看世界。

    比如你在公共场合旁观窥视他人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脑补能力超强的。你看到一对情侣吵架,只要只言片语就能猜到他们生活的其它层面,巨大的生活就扩展了出来。甚至有的时候你在交通工具上看到不说话的一对情侣,都能看懂他们眼神之间的信息量。这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都具有解读能力。最好的电影是开拓而不是遮蔽这种能力。类型片其实没有能力开发观众的这种能力。我也看太多商业片,我也需要乐趣色情暴力动作,需要生理的愉快。

    但一直以来都有另外一种电影,它试图去开拓观众解读世界、认知世界的能力,这类电影也不少。只不过中国观众只看到表面这些东西,忘了有其它的存在。并不是说大家都听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就不存在,它一直存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并不是说那边十个人,这边一个人,十个人就更有立场更有道德优势。
    我比较反对对于严肃和艺术的敌视,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如果只有艺术片一种,也是暴力。但现在的问题确实是,商业片在中国当下的阶段里面,暂时过于强盛。

    【反而观众得到了类型片很好的训练,一个特写,观众都知道这是重要交代,是之后剧情的线索或者道具。已经很擅长这种抛球一样的训练。】
    杨超:观众就是在类型片一次次的训练,达到饱和之后,才一定会喜欢艺术电影。我举一个特别明确的例子,恐怖片。恐怖片想吓唬人太难了,像去年的《他在身后》,虽然也不是特别好,但它被称为神片,原因就是这种类型化的模式已经吓不住人,观众已经会有免疫力。艺术电影就是在为类型片开拓新的观众没有免疫力的影响手段和打击能力。它们应该是互补存在的价值。

    【所以院线观众看《长江图》的时候会很失望,因为他看了几十分钟后会觉得导演没有抛东西给我,没有能让我准确接到手里的东西。】
    杨超:说实话我是非常担心这一点的。这是一个无奈,其实《长江图》这样的电影是不应该在商业院线里发行的,这种发行本身对观众也是种伤害。观众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的东西。他的精力、预期、接收的广告,让很多观众进电影院都会有惊异和错愕。侯导这么大的声誉,《聂隐娘》还带有武侠的类型,很多观众仍然觉得自己被骗了。这个错位不是我的责任,这没办法,我没有艺术院线放映。这是对这类电影的巨大伤害。观众很郁闷,电影口碑也一定会下跌。导演和观众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看这个市场能不能繁荣到某种程度之后会出现市场的细分,那时才能正常健康起来。

    【但《路边野餐》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在普通观众中的口碑也很好。】
    杨超:《野餐》首先完成度很高,它有很多可爱的东西,是属于这个时代你们这个年纪的人比较容易接受的东西。它很清新,它的文学很有灵性,容易从个人角度打动人,它格局很小,在大家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毕赣是在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做了一个本身非常精巧玲珑的东西。毕赣也是这些年来新导演里面做视听语言最好的。

    《长江图》有更重的负担,它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不管是在文化意义上、影像意义上,还是在承担的叙事结构的突破上,都提出了甚至是我本人和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都很难支撑的要求,它是一个比较疯狂沉重的作品。这种作品观众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来体会它。

    【《长江图》剧本过于庞大了,超过了电影的承载量,我会觉得无论怎样用影像处理,都是很片面的。】
    杨超:是这样。

    【那你觉得喜欢《野餐》的人会喜欢《长江图》吗?】
    杨超:很大一部分都会。但是《长江图》里面有关于历史文化,有80年代历史反思,它对观众提出的这种要求有时候可能会冒犯观众。它有复合的主题群在里面,你甚至很难说哪个主题是最主要的。观众需要整合的信息量特别多。我只能说很有期待,但是不敢抱太多期望。

    【我在已经很熟悉的剧本的情况下,第一次看完片还在想,如果对剧本陌生的观众,肯定看不懂。】
    杨超:是的,第一遍对观众要求很高。但也不一定,在柏林放完后我在豆瓣上就看到了一篇影评,已经把两个时空的地图都画出来了,可能记错了一些名字,但依然很厉害。有这样的观众,虽然是极少数。

    【你说在武汉上学的时候走廊尽头能看到长江水,对长江的理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长江图》里,或者是某段中,是否有还原那种体验?】
    杨超:整个事情的出发点是来自于我对长江的这种个人感受,到现在每次我看到长江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看。这个事情可能只有我做最合适,你们都不会是。因为你们的信息量很大,会关注的东西很多,我在年轻的时候没什么好玩的,自然界对我来说最神奇的事物就是长江了。这对我来说是很个人化的依恋。所以我拍它的时候其实认为最好的东西并不是我拍到的,不是用胶片拍到,也不是用DV拍到,而是我自己眼睛看到的,那些瞬间根本无法重现。尤其当你带着一个剧组在一定时间拍摄,那时候长江给你呈现的瞬间就没法选择了。如果是我一个人,就可以选择我看什么不看什么。拍摄的时候,最好的长江已经不是我看到的长江。

    【从模糊有要拍长江的想法到现在已经有十年,剧本创作花了三年。你说只有最杰出的大师在最黄金的时刻,他们才知道怎么拍,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对导演来说都是苦役。对你来说,《长江图》中哪些是灵光哪些是苦役?】
    杨超:导演的工作你也做过你当然知道,它太琐碎了,大部分时候都是苦役。你会被一个声音靠前一秒或者靠后几帧这个事情耽误十几分钟,如果整个片子的构成都需要这么去做的话,你会发现太累太繁琐。你感到很辉煌的时候,其实是那种你正确分解了这个时空的时候,就是你觉得你抓住了这段时空的气质且抓得很准,景别选的对,此刻镜头和人的运转都对,甚至老天也很配合。这个时候你才会感到一点成就感。

    每一段镜头里面都既有灵光又有苦役,苦役是充斥在每一时刻的。好的时刻是我们拍到了满意的东西,比如雪、黑暗江河那段灯光打亮石壁的镜头、河边隔河对望的镜头,还有中间的船、两岸的关系,完全按照我分镜头的逻辑拍下来。

    【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就是船上的灯光打到夜间的山路上。】
    杨超:那个镜头气质很好,但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最理想状态是能够更复杂的拍。你们看到的是有点分解开的镜头。

    我最初设想的是,在一个镜头之内,让秦昊在镜头前有一个小的入画出画的动作,镜头在船上的一个轨道和吊臂上,然后多年前的那条广德从左侧驶过去,而右侧山上是那个女孩的脸,中间被一条光柱连着。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先看到光柱,再看到秦昊的脸,再顺着光看到女孩,当女孩继续走的时候我们再顺着她返回来,看到光柱略过整个船。光本身把秦昊的身影打量再刷过去,中间光的两端连着新广德和女孩,刷过旧广德,一个镜头全拍下来。

    【其实是在用魔幻的方式拍一部电影。】
    杨超:我要的是一种现实的魔幻,要拍出来时空本身的魔幻。我从来不想做出一条龙出来让大家觉得特技有多好。这个镜头我太想拍到了,但是我的资源做不到,要在小三峡里面有更大的操作平台才行,需要另外更大的一条船作为平台在江上固定住,要能站得住脚,但我们的船不停在晃,就没法实现。

    【还有说到沉灯的一场戏也没有拍成。】
    杨超:那场戏是影片中段的一场。他们开着广德路过了长江的一条小支流,并不是很宽。船拐过一个弯,秦昊站在船头引航,忽然发现两岸各站了数百人,都是当地的村民。他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江匪吧,船就减慢了速度。再看,不像,有小孩有妇女。船继续向前开,忽然间两岸的人发一声喊,向两边跑去。才发现他们拖着一条巨大的粗绳子在跑,随着他们向两边跑,一条巨大的缆绳像条蟒蛇一样被他们从水里拉起来越升越高,中间部分出现了一盏青铜制的大灯。灯越过船头,被拉到很高很高的位置,秦昊眼看着船从灯下面过去。灯滴着水,滴到秦昊的脚边。船越走越远,秦昊回头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船再走远,他们看到灯里面亮起一团火。

    这是我第一次用语言表述沉灯这场戏,也是剧本中相当重要的一场戏。

    【这段是一个景观还是对叙事也有影响的?】
    杨超:长江图的叙事不是传统的叙事,它是用整个山河大地一起来叙事。所以当你觉得它是景观的时候,其实是,当沉灯这场戏开始之后,后面他们开始在长江相遇,魔幻的事情就发生了,这是对这个故事的某种暗示。观众会被这个景观所镇住,觉得很神奇。我们试着拍了一次,但是失败了。我们把灯都做出来了,花了将近一万块钱。但是当这个灯被拉起来的时候,胶片已经开始转,绳子断了,所有人眼看着灯掉到水里。我们可以把灯捞起来,但是绳子只有一条。那是条钢缆,如果钢缆直径多一倍的话也不会断,制片为了省钱选择了较细的。我们大家都疯掉了,准备了一整天,就放弃了这场戏。

    【从一开始定位的魔幻现实题材,还有要做独特的时空结构,到现在的独立女性定位,是怎样发生这个变化的。】
    杨超:是因为宣传方觉得魔幻现实这件事是一部影片的逻辑,并不是观众理解的那种魔幻现实。《长江图》的魔幻是在时空结构的魔幻上,这其实是更内在的魔幻,如果你把它作为一个宣传点,观众可能想看到那种奇特的东西了。(蜉蝣:比如看到一条龙~)船行驶在女性身体里面不光是爱情或者情色的意味,其实也带有某种女人和长江可以互通和类比的概念在里面。

    【前几天发布的女体海报,你说“逝者如斯,必有人重写爱情”。怎样看待华语作品中这些所谓文艺独立的女性形象?安陆的身上是否有余虹的影子。】
    杨超:安陆这个形象在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出现过。你要说她是一种进化也可以。余虹这个角色也很独特,但她是某一类我们依稀能感觉到的女性的一个典型,我们周围或多或少有点余虹的东西在。但是安陆在生活中和电影中都几乎没有,她是一个疯狂的做终极追求的女人,就是男人去写诗,用诗歌言说真理,而女人却把那个真理当做完全用自己身心去体会的事儿。相比较之下男人显得很弱,而女人显得很强大。有种“你们当做拿出来说说的东西,而我是会问到心里去的,并且看我自己能不能做得到”的感觉。

    【所以它的内核跟《旅程》是非常像的。】
    杨超:没错,她可能是《旅程》那个女孩的延续,她不是像余虹那样在爱和爱的某种细节中纠缠的人。你能说安陆在追求爱情吗?根本就不是。她可能在整个逆流航行中的一两处我们感觉到她有女人在爱中纠结的特征,但更多时候她根本就不是一个在追爱的女人。你可以说她是在爱和修行中纠结,但最根本的逻辑还是说,“我应该怎么活着才能不给这个世界增加负担。”这曾经是剧本中的台词但是被删掉了。她这样问高淳,但是高淳的回答是,没有可能性,只要活着,就必然跟别人争取生存的资源,所以她又去去问和尚。这句话曾经给安陆造成巨大的精神困扰,最后她觉得算了我就不活着了。所以她的自杀有种寻求解脱,想不通这种问题的状态,她是把这种问题会当真的人。我们也会思考人生思考终极问题,但我们考虑一会儿就会拿现实中的一些东西来回避它,我们就会寻求温情、温暖、忠贞、爱情来逃避这个问题。我写了这样一个电影中的女性,她是永远不回避这种问题,她要问到底。

    【我可以说安陆是一直在淡化个人形象的这样一个人物设置吗?】
    杨超: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人问说,安陆追求宗教信仰和修行是不是因为生活太苦太残酷了。我说你完全看反了,安陆从来没有觉得生活苦,而是她怕自己给这个世界增加麻烦,她是反过来觉得自己欠了世界的。我们看到她是一袋土豆就可以交付身体的人。她最初跟高淳的激情戏也是完全付出的状态,像妻子一样的温柔。她已经有了那样的认知之后,其实是一种告别。她之后也说出来那句话,只不过我觉得观众不会明白。高淳问她说,“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安陆回答, “我也爱很多人”。高淳在那个时候完全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观众也绝对不明白。但这句话是她修行的结果。

    这个电影给出了所有的答案,只不过大家可能实在没有耐心看。奇特就奇特在,最后的结果我是在最开始观众不知道的时候就已经偷偷塞给他们。我们来看看这个捉迷藏会捉到什么时候为止吧。

    【在豆瓣看到了一条短评是:毕竟导演自己说“如果你们觉得那条鱼是女主,那真是太没水平了”。这句出现在哪里?】
    杨超:哈哈哈哈哈。好像是柏林的时候。把女孩直接理解为鱼,或者长江的化身,也都是艺术电影看太少了。刚才跟王红卫老师,前几天跟方励老师都聊到这个事儿,他们俩都非常强调的说,我们应该区分这三种电影,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大部分观众是只看类型片的,甚至只看类型片中快消品那个级别。中国观众甚至连好莱坞的好类型片都没有完全接受。这个情况下他们不会去区分后面两种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专业影迷,就是你们各位代表的,我觉得也要补上这一课。《长江图》是文艺片吗?当然不是。有个媒体问郑洞天老师艺术电影是什么情况,他说中国每年生产的艺术电影不超过十部。红卫老师说,都说电影学院精英教育培养大师,拍点大家都看不懂的艺术电影好像电影学院有这个原罪似的,但电影学院在培养艺术电影导演这方面其实做得太不够了,艺术电影太少而不是太多。大部分、甚至专业影迷都把文艺片当成艺术片,这个是方励非常痛苦的一点。

    《百鸟朝凤》明明是一部文艺片,却被很多媒体形容为一个小众的艺术电影,这影响别人的接受度啊。人家的电影是一个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的一部特别传统,特别经典扎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普通商业片观众一定能接受的,你说《百鸟朝凤》是小众电影,这不是害人家么,人家不应该接受这个损失。

    所以这三个概念区分开,对每一种类型、每一类导演都有好处。比如说对最极端的艺术电影来说,如果每年中国只生产不到十部艺术电影,这类电影的稀缺性和价值也会凸显出来。

    这三者的区分可能对观众来说不重要,观众现在还处于类型片还没吃饱的状态。但是对媒体,对专业影迷,区分这三者是对建设我们的环境特别有帮助的,也能让很多电影准确的抵达观众。

    【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到《信史四章》,它就是《长江图》的采风素材吗?这种用影像而非文字组织电影的颇为耗时的初期创作方式是更接近于自己的梳理吗?】
    杨超:就是在已经有了念头拍摄的时候,还没有写出来剧本,因为我的习惯是先有空间和在这个空间里对时间的感受,再去产生你们说的故事,那种情节的东西。所以我在想拍长江,想拍一个爱情故事之后,就去采风了。

    对,是耗时的,《长江图》正常来说确实不用那么长时间,如果按正常速度我们应该在2012年完成,06年有念头,08年写剧本,四年的周期拍一部这样的电影算是正常速度,后来又拖了四年其实是和这个电影的规模有点超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支持有关系,我们需要的资源太大,也是我的毛病吧,总是提出野心极大的计划。在2012年拍摄的时候我们需要跨越长江流域,这么多的场景,并且在最初的剧本中每个场景都要有年代感,我们试图在每个码头都恢复每个码头的年代感,当然后来放弃了,这根本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拍完第一期就停机停了一年半,才拿到第二笔钱来拍摄。

    【印象里你跟我说剪了六七十版。】
    杨超:我觉得都不止。最初在剪接的时候有两个东西限制了剪接的正常进展,一个是原始剧本非常完整,文学魅力也很强,我和剪辑师都想恢复剧本,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拍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做了删减,应该按素材来决定新的走向新的顺序,但是我们很久没有回过这个神儿来。

    还有一个就是老想遵循从上海到宜宾的严格地理顺序,像你们看到的还基本是这样,但是有小的地方不符合这个顺序。想让大家觉得它看起来是魔幻的叙事,但是却和中国的地理现实一模一样。现在我们是在关键点做到,比如三峡大坝,它对于长江的作用就被我置换成了剧本中的一个巨大的叙事的因子,直接作用在叙事的时空结构上。

    【最早我在知道《长江图》的摄影是宾哥的时候就特别兴奋。不仅仅是因为他与侯导的合作,还因为在长江拍摄,有很多突发和不可逆的状况,他是少数能在现场把握住这样唯一的创作时刻就拿出最好影像的人。包括《旅程》和《待避》,都是用了最好的摄影。但有一个问题是,摄影越好导演就会越弱,越有个人风格的影像,就越对导演有影响。作为导演你怎么平衡这些?】
    杨超:摄影越强导演越弱这个事儿只存在坏导演身上,任何一个成熟的电影导演都不会有这种问题。新导演可能会面临摄影师在技术上的压力和挑战,我是在自己手持拍完《信史四章》之后觉得自己对影像有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把握。宾哥也看过《旅程》,了解是什么样的结果。而且他是一个人品好到不行的人。他自己说,摄影师没有风格,摄影师的风格就是他如何能调动全部的工艺和专注度来配合导演的风格。比如你看《聂隐娘》或者宾哥给侯导之前拍的电影,是跟《长江图》有巨大不同的。这部电影崭新的架构,这种中西合璧的审美气质也激发出宾哥崭新的一面来,也得到了对他来说很重要的影像的承认。

    【在配乐方面做了哪些要求?有点奇怪明明是很古韵的长江,但偶尔能感受到工业电子感。】
    杨超:片子中用了十首曲子,有一首是安巍老师做的,是出三峡之后追寻的那段。另外的九首是找的版权音乐,片尾字幕分别列出了曲名和作曲者。因为时间关系,我对音乐又很挑剔,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做,只能选择更保险的方法。现在的九首来自三位大师,美国的David Dalring,德国的哥特大师永恒沉睡,还有法国的新古典组合叫黑暗避难所。这三个人都在小众的暗黑系音乐中很厉害。我们挑了他们在音色和音质上特别贴合的东西来配合水的质感。

    这个影像如果配上古筝的话就成央视的专题片了。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种东方的意境是绝对不能配民乐或者传统乐器。我需要有厚度的音乐,而不是聪明的音乐。最理想的当然不是选曲而是找人来做,我希望这个人有哥特音乐、工业噪声、电子乐的修养,又有古典的素质,这样就能用长江上的元素,水纹、水声、远景近景的波浪,钢铁的呻吟声,木板和钢的摩擦声,发动机的噪声,用所有这些构成类似噪声的乐曲,有时候你能听出旋律,但更多时候像是背景。这个是最理想状况。但是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不是我能做到的,这也是没有完成的理想。

    【想谈一下演员,男主角秦昊是文艺片出身这个不用说,但之前我有采访过他,感觉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而且也表示一直想往商业片这个方向靠近。对他的表演你怎么评价?女演员方面是怎么选到这个对大家来说还比较陌生的新人?】
    杨超:你采访他是在今年,正好是秦昊转型的阶段。他坚持了很多年文艺片,始终是只在最好的电影中出现的演员。对导演来说这种坚持是很可贵的。他是不是有文艺气质,是不是文青,是不是阅读者,我觉得对演员来说不是关键的,演员只需要能在现场非常自然精准的对时空做出反应,这是好的电影对演员的最基本需求。如果演员能带出个人魅力个人强度当然更好,但并不是说我们需要他本人具备更多自己的东西。而高淳这个角色是有点难度的,会给演员提出除了基本之外的要求。

    女演员是在当时的档期和条件下我们所能得到最好的,试过很多人的戏,都不太满意。辛芷蕾对自己的表演也不太满足,觉得自己演的不好,但是这个不好,可能换任何演员都是一样的。像我之前说的,这个角色是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形象,她又给演员提出了很多前情的要求,又是逆着讲故事,你很难从一个正常逻辑中找到心理线索,去抓住这个人。对《长江图》这部电影来说演员的表演并不是影片的关键因素,我一直相信最好的电影是心向,演员如果能和时空联合在一块儿,在时空中不违和,像山川、湖泊、江水、空气,都会帮助他去表演,共同传达给观众这种气质。

    【电影中没有刻意的设置方言。】
    杨超:这不是一个具体在某个地方的电影,它不是涉及到关于宜宾的或者关于武汉的,这是纵贯全流域的电影,它几乎是中国全部的腹地。所以你具体到一种方言也很奇怪。另外这两个人物是那个时代的文青,不管来自于哪儿文青都会说普通话,要说方言反而会刻意。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会遮丑,因为方言电影会带信息量。但《长江图》不需要这么遮,我也不太在意和依靠现实质感。

    【有没有一些电影中埋的点是大家很难发觉但是你又不想让他们错过的。】
    杨超:有太多,我可以问你一些,比如高淳为什么把诗集撕掉呢。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就完成了闭合。在柏林放的时候有个影评人第一次看说很赞,但第二次看他立刻就发表信息说这不是诗电影,而是完整的闭合的故事。这个影评人是我特欣赏的,我没有提示他,他自己看第二遍明白过来了故事的逻辑。

    这个故事的闭环需要你理解片中几个关键点,比如诗集是谁写的,最后坟墓边上的老头是谁,在源头回头看的目光跨过一段纪录片的影像到女孩身上,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些都get到才能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故事,不然你会以为它是导演像散文诗一样的自由书写,但其实它是故事。

    【电影可理解的维度很多,比如人与自然、两个人的爱情、历史的角度。观众在看的时候,哪个维度的理解是最能让你惊喜的?】
    杨超:我会欣喜于观众的任何维度,只要这个维度是他感受来的,而不是他在看电影的时候试图被我告知的。《长江图》避免的就是告知观众,它想呈现给观众一个世界,让观众去撷取。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阿彼察邦的《祝福》和贝拉·塔尔,当时看得特别难受,完全不能理解。是最近的几年才开始觉得能懂他们的作品。近几年你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
    杨超:艺术电影里一直都喜欢贝拉·塔尔比较多,阿彼察邦更多是欣赏。也很喜欢锡兰,他特别聪明,《小亚细亚往事》很棒。商业电影喜欢的蛮多,我觉得罗宏镇很厉害。

    【但是《哭声》的镜头好土,几乎没有做视听语言。】
    杨超:所以我说《哭声》是个反类型的类型片,你要说《哭声》镜头土的话,我觉得《黄海》和《追击者》更土。看起来很炫,但就类型片来说,那才是真的土。就艺术电影来说他确实没有什么视听的开拓,但就商业片来说敢这么拍就已经太厉害了,他已经证明过自己能拍《黄海》那么炫,现在不想做炫了,就录下来给你们看。它是特别好的文艺片典型,也是最好的商业电影。上一部这么好的商业片是《杀人回忆》。

    ///2000-2016年杨超导演的个人十佳片单///
    《都灵之马》,《哭声》,《杀人回忆》,《牛皮》,《黑客帝国》,《祝福》,《玉熙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恋曲》,《女导演》

    【毕业之后最想念学校的地方大概就是能有人一起很深度的讨论电影,甚至拉片。而现在所谓的电影人交流,也只是停留在你喜欢某个导演,我也喜欢,这样的层面。而且非常少有人能从美学风格、镜头,这样偏专业的方向去解读一部作品。对于想更多了解一部电影,或者说在这种无法讨论的状态下,你比较建议大家怎样去“自学”电影?】
    杨超:这确实是个问题,讨论的环境非常重要。好像只有上学时候才有这样的环境,但你们那时候好像还没觉悟过来好电影是什么。你们可以自己去组织一下,特别有价值。

    我是跟一个朋友一起看的《哭声》,看完之后两个人面面相觑,觉得只懂了20%。两个人立刻开始查影评,再聊一小时,算是明白了80%,过几天再重看,才算知道导演在想什么。这是很享受的一个过程。

    【到现在还记得那时候你跟我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职业比导演更酷,就是革命者。在带过的这几届学生身上,你是否在某个人的作品,看到了真正以导演的能力在制造光影的瞬间?】
    杨超:有,在很多他不自知的时候都拍到了,但是这些瞬间能不能被他保存下来,这个基本都不能。导演能力只能在一次次的拍摄中得到训练。

    807213424
  • 辰早见琥珀主
    2011/1/22 16:50:16
    转两篇评论采因的
    不知道为什么,采因是这部剧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姑娘。这两篇都是转的,我觉得写的不错。

    ====================================================
        一直想为这个不为人注意的女子写些什么,因为写娘子,写小青,写媚娘的文字已太多,但对于采因,几乎是一片空白。也许是太过平淡,也许是太无个性,也许
    不知道为什么,采因是这部剧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姑娘。这两篇都是转的,我觉得写的不错。

    ====================================================
        一直想为这个不为人注意的女子写些什么,因为写娘子,写小青,写媚娘的文字已太多,但对于采因,几乎是一片空白。也许是太过平淡,也许是太无个性,也许是媚娘的光芒太过耀眼,采因并不为太多人所关注,人们记住的仅仅是一个与媚娘姐妹情深,关键时刻舍己救人的形象。   
        有人说媚娘和采因是娘子与小青的翻版,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媚娘没有娘子的道行,不能如娘子般随心所欲地在人间品尝爱情的滋味,而采因则更不如小青,不但没有道行高深的姐姐保护,没有知情达理的姐夫关心,连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都没有。采因的一生只属于媚娘,但却与小青属于娘子不同,小青是为了报答娘子的不杀之恩才甘愿跟随娘子的,后来才一点一点被娘子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忠心耿耿效忠娘子。而采因,可以说她与媚娘更多像是伙伴,深山里共同修炼梦想得道的伙伴。媚娘对她没有恩,但相反她捡来画成全了媚娘的美女梦,她对媚娘才是有恩的。采因不计较这些,她只是觉得那副画的到来很是蹊跷,她关心的是自己与媚娘是否会“着了魔道”。这点上,采因的警惕性是高于媚娘的。可惜媚娘毕竟不是娘子,没有足够的道行来保护自己,在受制于金拔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于金拔的命令与仕林的感情中。采因完全可以离开媚娘不趟这趟混水的,毕竟采因不用受到金拔破相的威胁,但采因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很“有难同当”地选择了跟随媚娘,即使知道接下来的路是十分艰难危险的。   
        采因的一生中只有媚娘才是真正关心她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友情,才使她义无返顾地甘愿为了媚娘作茧自缚。媚娘被金拔困住后,采因又有机会选择置之不理以求自保的,但她还是没有丢下媚娘不管,在她心里,只有媚娘,也许在她决定跟随媚娘时就已经把自己全都交给了她。采因没有高深的道行,同样媚娘也没有,李家随便请来一位道士,念了几句梵文经文,采因就抵挡不住,相比小青,即使遇到法海这样高强的对手,也没有即刻败阵,事后更可找姐姐“雪恨”。采因遇险时,媚娘帮不了她,只能带着她逃离。采因的处境与小青相比又低了一个档次。小青遇险,娘子会关心;许仙得知小青深受重伤,更是急得焦头烂额,法海在金钵里向许仙揭示白青二人蛇妖的身份,许仙见到小青遇险,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对着金钵大呼“小青,小青她怎么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李氏夫妇对小青的关心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采因呢?除了媚娘,根本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仕林见到采因的兔皮,只不痛不痒地叫了声“采因”,而无其他关怀,只有媚娘,才是真正关心采因的。因为她知道采因为她付出的太多,甚至付出生命,而她能给予采因的竟是如此之少,所以才有后来媚娘的魂魄自伤“采因她一定不会原谅我的”。采因原谅了媚娘,因为她为媚娘所做的一切是心甘情愿的,她跟着媚娘学到了很多,“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无法无天的小妖精了”。可以说,媚娘与采因才是真正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生死姐妹。   
        采因与媚娘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在人前她也称呼媚娘“我们家小姐”,但二人独处时,采因还是直呼“媚娘”其名,这点与娘子和小青又不同,小青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称姐姐为“素贞”的。采因明知媚娘在对仕林问题上的踌躇不决肯定是有害无益,但她由始至终都没有逼过媚娘,她知道媚娘与仕林是两情相悦,她成全他们,不管金拔在她们头上加的金箍会如何折磨她们。采因要取仕林的性命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她始终没有下过手,唯一的一次在灯会上打晕了他,还是又把他救活。采因不会背叛媚娘,就像小青永远不会背叛姐姐一样。   很感动媚娘对采因说的一句:“不管怎样,我都会保护你的。”媚娘是没有能力保护采因的,但她仍然希望采因能平安,不自觉间流露出了对采因的真切关怀和真挚感情。也许这正是为采因所感动的,采因跟随媚娘不正是因为二人的姐妹情深吗?   魂归绣庄,是采因与媚娘缘分的终结,一个在观音大仕座下修行,一个转世为人,也许再无相见之日,二人的真情流露,肺腑感言,每每看及于此,都会感动不已,为媚娘,更为采因。采因的一生都在为媚娘付出,也换来媚娘对她的真情,两个苦命的女子至此缘尽。若干年后仕林与碧莲儿女成群,或可他偶尔午夜梦回时会念起媚娘,但谁又会在心灵深处忆及采因?



    =====================================================
    另外一篇

    采因。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

    在前半部剧情里,女配的成分只有青儿,后半部的剧情,则是碧莲占据了主要的女二号地位,而采因,则是媚娘这条线里的一个附属。在我对新白的色彩划分之中,采因是淡绿色的。像一株刚刚拔出来的葱苗儿一样,新鲜,灵秀。

    喜欢采因,已经是成年以后。因为从各个方面看,她都是一个令人欣赏、令人敬佩的精灵少女,也是一个被塑造的很鲜活、很完整的生命。这样的少女,在蒲松龄的笔下,可以见到一些。例如青梅,例如阿绣。



    采因当然没有那么完美,她只不过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小妖,或者说,她不过是个刚刚成精的小兔子,无论是道行、容貌、学识与修养,都微不足道,别说娘子、小青,就是跟区区五百年功力的媚娘也不能相提并论。她是个纯然的“野丫头”。但也就因为她无欲无求,天真烂漫,泼辣爽朗,快人快语,心无羁绊,走马观花,倒是活的潇洒,活的自在。

    采因给我最深刻、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就是坐在洞里,手里拿着一根胡萝卜,一口一口脆生生的啃。

    这就是我眼里最可爱、最原始气息的采因。她与白兔儿的区别,也就是会说话会笑罢了。她是新白里最纯粹的灵魂之一。对这个小妖精来说,人世间的花花绿绿,痴男怨女,或许远不如手里的一根萝卜来的实际。能好好的活着,四处看看风景,享受萝卜的美味,就很快乐了。

    但是为了媚娘,采因放弃了这种原始质朴的生活,甚至付出了自己原本就很渺小的生命。

    很多人会觉得采因是第二个小青。我觉得不然。小青的身份和感情,我总是觉得非常特殊,非常复杂,但是采因,就很简单了。她是绝对的简单。我觉得,采因对媚娘,就是一种感情:朋友。

    采因的来历、道行究竟如何,无据可考。全剧只有媚娘曾经提到过一句“自从我在瑶池收了你”。这样看来,采因的身世,也应该是天界的白兔,跟着媚娘思凡下界成妖。只不过采因的思凡,应该是向往青山绿水的自由逍遥,不愿意受天庭拘束吧。这样看的话,她和媚娘的原始关系,的确有点类似娘子与小青。

    可是仔细看看她们在凤凰山的生活。可以看到,她的确有媚娘的跟班、丫鬟的一些特征,比如,她们之间是媚娘说了算,媚娘会拿采因撒气,使唤采因做事。而采因,则是基本对她言听计从的。这使我觉得,她们的关系似乎有点像男人之间的“哥们儿”,只不过媚娘是“老大”而采因处于“小弟”的身份罢了。但是这种义气关系,说到底,还是友谊而不是主仆。

    看采因对待媚娘的态度,我坚持认为,采因是很明显的当媚娘是朋友。采因尊重和附和媚娘,但是也以不卑不亢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媚娘。她们的很多对话,充满了少女之间的逗趣打闹的气息。

    第一幕她们从小白兔化成人之后,因为采因对仕林毫无兴趣,媚娘调侃她没有眼光,采因暗自不服气的撅嘴道:“你喜欢我不喜欢,你就说我没眼光,切。”

    媚娘照了水盆之后为自己的丑陋哭哭啼啼的时候,采因忍不住窃笑了一下,马上正色道:“我不觉得你丑啊。”

    媚娘看着画像,说假如自己和这么美的人分开会哭死,采因不屑的耸耸肩道:“儿女情长!”

    噗,我也忍不住要窃笑一下。采因是个多么有个性的爽快女孩!

    采因虽然看似一个懵懂不羁无法无天的小丫头,但是我也觉得,她在大事上,远比媚娘稳重和警觉。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野生小动物保护自我的天性呢?采因拒绝外来世界的各种诱惑,也不愿意参与任何旁人的恩怨情仇。她只相信自己的简单生活。

    媚娘的离奇变身,给这个心比天高的玉兔带来无限的欣喜,但作为旁观者的采因,却警惕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尽管她竭尽全力的阻止和奉劝媚娘的“胡闹”,但是早已陷入尘世的媚娘,却是油盐不进了。

    金钹逼迫媚娘到钱塘进行报复计划的时候,采因第一反应是“我不想做美人,所以我也不想去杀人”,不想陪媚娘同去。采因在媚娘的事情上,真是无辜被牵连,换做我,我也不愿意莫名其妙的搅和进去。采因这个反应,真实而世俗,采因并不是一个一味无私高尚两肋插刀的姑娘。但,我却也很喜欢她这一点。
    当命运无法抗拒,采因就选择了接受。她服从了这个安排,作为媚娘的婢女,跟随媚娘到胡记绣庄。并且督促媚娘早日实施计划,早日脱离束缚。

    采因不像媚娘那么缠绵于人世情爱,她急于恢复自由之身,可她也并不无情冷漠,并不胡作非为,和昔日古灵精怪的小青相比,采因显得本分的多。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也总是会很仗义的尽力而为。尽管志向不同,但有这样的一个帮手与挚友,媚娘此生也算是幸运之至了。

    随着媚娘在爱情之中越陷越深,采因在友情的漩涡里,也慢慢的无法脱身了。可以说,采因是生生的被媚娘给连累至死的。虽然这并不是媚娘的错,但是,采因也完全不必这么做的。她从开始的极力反对媚娘多管闲事、极力煽动媚娘早点动手杀害仕林,到后来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把媚娘放走,采因所完成的,也是一个从妖性到人性的蜕变。采因的本性是独善其身的,是受迫帮助媚娘的,她对媚娘的友谊固然是根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关爱,学会了人间的温暖人情,学会了牺牲自我。正因为她被媚娘的爱情触动,为了让媚娘能在有生之年见爱人最后一面,采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媚娘,如果上辈子欠了仕林,这辈子,就欠了采因。

    当金钹把一块兔皮扔向媚娘的时候,任何一个观众,应该都为这个刚烈仗义的小妖精心中一痛吧。

    也正因为采因的这些历练和变迁,她的牺牲和悲悯,最终才使她修成了正果,这个结果,我觉得还是合理的。也是她应得的。

    但是,我还是更希望,采因能够做回那个在山洞里大声说话大声笑,无拘无束的啃胡萝卜的小丫头。
    【详细】
    45934349
  • Start青春
    2022/10/16 17:39:58
    平心而论,此类电影,多多益善
    搜了下网上的报道,一盘大棋拍摄制作都在疫情期间,影片在表现效果上肉眼可见还是有一些粗糙突兀之处,临时定档的情况更是压缩了可能完善的空间。 但从类型和题材的新颖度来说,在国产影片中还是相当难得的,毕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骗术犯罪类电影,从立项开始就会困难重重,...  (展开)
    搜了下网上的报道,一盘大棋拍摄制作都在疫情期间,影片在表现效果上肉眼可见还是有一些粗糙突兀之处,临时定档的情况更是压缩了可能完善的空间。 但从类型和题材的新颖度来说,在国产影片中还是相当难得的,毕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骗术犯罪类电影,从立项开始就会困难重重,...  (展开)
    【详细】
    14709215
  • 铁任
    2016/5/29 17:07:44
    玩转奇幻世界观
    孩子们对糖果的热情是难以想象的。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一个孩子都在糖果的伴随下度过童年,那些或甜蜜或清凉的味道,大白兔、高粱饴、大虾酥、花生牛扎、果丹皮,简直就是五彩缤纷的年轮,记录着童年的点点滴滴。而已经上映的《糖果世界大冒险》建立了一个由糖果组成的世界,想法别致,流动着奇光异彩,而充斥着亲情与勇气、元气满满的冒险故事,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估计关注中国动画的观众都知道
    孩子们对糖果的热情是难以想象的。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一个孩子都在糖果的伴随下度过童年,那些或甜蜜或清凉的味道,大白兔、高粱饴、大虾酥、花生牛扎、果丹皮,简直就是五彩缤纷的年轮,记录着童年的点点滴滴。而已经上映的《糖果世界大冒险》建立了一个由糖果组成的世界,想法别致,流动着奇光异彩,而充斥着亲情与勇气、元气满满的冒险故事,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估计关注中国动画的观众都知道小徐克,这个和香港大导演同名的内地导演专注于动画,曾拍摄过《超蛙战士》《特功明星》《81号农场》《绿林大冒险》等一系列勇于挑战新技术的精品动画,而这部《糖果世界大冒险》则沿继了《绿林大冒险》的人设,地球女孩小雨这一次遇到了全新的挑战,妈妈文静被魔法相机变成了糖果人,小雨必须和绿林小伙伴勇闯糖果世界,从坏蛋的手里把妈妈救出来。

    糖果世界的设定比绿林星球来得更具想象力,而且更容易被孩子们所认知,糖果是甜美的,但甜美的事物往往潜藏着诱惑与危险,这是一个挺深刻的话题,影片用通俗直接的动画语言,传递给观众。

    小雨这一次的冒险无疑是升级了,无论故事的曲折与惊险程度,还是视觉画面的细腻感与冲击力,都可圈可点,小雨和小伙伴们陷入了大反派“咕噜”的圈套,本性固执的小雨一度忽略了团队的力量,然而个人英雄主义在糖果世界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小雨必须信任她的小伙伴们,才能打败咕噜,获得最终的胜利。一波三折的剧情,惊心动魄的氛围,影片都表现得相当成熟。

    而影片在视觉上,小徐克导演依然坚持追求做到极致,全程依照迪士尼的设计流程,电脑技术建模,使糖果与拟人特征完美结合,神态动作都很生动,在一些视角宏大的场景上,糖果构成的世界更是让能产生荡气回肠之感。在技术的支持下,片中的角色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蛋糕人、糖果人、冰激凌人、巧克力人、甜甜圈人,每个角色都是特质清晰,性格明确,这样庞大的角色体系以往只出现于好莱坞的大制作中,《糖果世界大冒险》有此表现,算得上是国产动画的一个突破了。

    除了糖果,影片中另一个让人印像深刻的元素是游戏,小雨和绿林家族的闯关环节中,出现了大量曾经的热门游戏,篮球机、祖玛、俄罗斯方块、魔方等等每一出现,便让观众备感亲切。

    由这个设计,不禁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无敌破坏王》,也是充斥大量的游戏元素,有一段故事也发生在由糖果组成的世界,两相对照来看,好莱坞动画的技术更成熟,风驰电掣的糖果赛车激动人心,而咱们的国产动画则更加好玩有趣,东方视角意境悠远,各有各的特色,虽然实力差距明显,倒也无需妄自菲薄,科技时代,技术的差距很快就会被抹平,故事才是未来比拼的重点,动画片更是这样。

    从《绿林大冒险》看到《糖果世界大冒险》可以看出一种可持续开发的动画片体系,并不是单纯的系列电影,而是像漫威宇宙一样可以把不同星球不同角色进行灵活的混搭,从而形成一个大而有序的世界观,小雨的下一站又会是什么样的星球呢?现在就可以开始期待了。
    【详细】
    79151253
  • 多啦没有梦
    2022/6/12 21:46:11
    你是我的春天
    疫情以来看过许多的相关电影,纪录片。今天有幸超前点映看到了你是我的春天,这部电影我比较赞赏的是演员的演技,都很有感染力。但作为多个导演负责不同部分的电影,每个导演对故事和镜头的掌控能力不同,以及编剧水平的高低,很容易让每个部分有参差。周冬雨和尹舫的部分在合...  (展开)
    疫情以来看过许多的相关电影,纪录片。今天有幸超前点映看到了你是我的春天,这部电影我比较赞赏的是演员的演技,都很有感染力。但作为多个导演负责不同部分的电影,每个导演对故事和镜头的掌控能力不同,以及编剧水平的高低,很容易让每个部分有参差。周冬雨和尹舫的部分在合...  (展开)
    【详细】
    14451214
  • ohho
    2020/6/9 11:45:54
    第八、九、十集

    第九集和第八集连在一起,讲了主簿的来历

    第十集就只是走了个过场,估计要和第十一集连在一起看才知道具体讲了啥。

    我个人真的很不喜欢这部番的分集方式,每个小故事非要拆分成好几集,每集没讲个什么名堂就没了,要说没讲什么又好像弯弯绕绕的有点主线剧情。这种尿性,感觉全体前列腺有问题,尿频尿急尿不尽!坑挖了不少,没特么填几个,主线剧情都捋不直!这特么可是一季12集的动画啊!这季都

    第九集和第八集连在一起,讲了主簿的来历

    第十集就只是走了个过场,估计要和第十一集连在一起看才知道具体讲了啥。

    我个人真的很不喜欢这部番的分集方式,每个小故事非要拆分成好几集,每集没讲个什么名堂就没了,要说没讲什么又好像弯弯绕绕的有点主线剧情。这种尿性,感觉全体前列腺有问题,尿频尿急尿不尽!坑挖了不少,没特么填几个,主线剧情都捋不直!这特么可是一季12集的动画啊!这季都快结束了主体剧情还没个所以然???♀?不是泡面番胜似泡面番还不如泡面番

    有的团队用心讲故事,不到10分钟也能讲出个好故事。有的团队就算给了他们20分钟,也没特么憋出个屁!后面的定格动画有的人觉得是创意,在我看来就是凑时间,非要定格动画演一遍再文字重复一遍,文案还特么一模一样。二选一不就完事儿了?这不是为了拖时间是为了啥?

    浪费了好传的名声......

    总之,追得我非常上火。所以,弃!大会员也不想续了。这一页翻篇儿

    【详细】
    12651430
  • 君度
    2017/11/5 15:07:07
    娱乐至死?——关于雷神三的思考与讨论(2018/8/28更新 关于导演Taika的“态度”问题)

    诸神黄昏的影评刚解禁时,外网的一致好评勾起了我这个抖森粉及Loki粉的好奇:毕竟从之前放出的诸多预告片来看,导演Taika似乎是在“酝酿大招”;加之诸神黄昏无论是从漫威漫画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北欧神话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题材。于是在澳洲上映之后的第二天,急忙赶完due的我便去了电影院。一刷完的时候,我的感想就是:从爆米花电影的角度来讲,它很“爽”,然而在回家的路上,仔细琢磨其中的情节时,

    诸神黄昏的影评刚解禁时,外网的一致好评勾起了我这个抖森粉及Loki粉的好奇:毕竟从之前放出的诸多预告片来看,导演Taika似乎是在“酝酿大招”;加之诸神黄昏无论是从漫威漫画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北欧神话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题材。于是在澳洲上映之后的第二天,急忙赶完due的我便去了电影院。一刷完的时候,我的感想就是:从爆米花电影的角度来讲,它很“爽”,然而在回家的路上,仔细琢磨其中的情节时,我却发现了几处疑似“不合逻辑”的地方。抱着确认自己想法和想再多看几次某汤盛世美颜(平心而论,导演Taika太懂得市场营销了,短发的Thor赤裸着上身的场景让无数观众在影院屏住呼吸,而Loki的服装设计也很好地满足了广大迷妹:黑西装,以及紧身裤、长靴)的心理,我又刷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你问我发现了什么?我的回答是:雷神三的确是一部合格的“爽片”,但是其中与一二两部衔接的情节存在逻辑问题;而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很显然,它不是仅仅显得“不够严肃”的问题,而是已经彻底放弃了保有超级英雄电影应有的、再多笑点也不应遮掩的严肃内涵。>>> 关于“逻辑”问题的探讨 <<<一、被一笔勾销的“家庭矛盾”Bruce在sakaar星球上对Thor的话某种程度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雷神系列电影的终极和本质问题:家庭矛盾。作为个人而言,雷神三部曲中,论剧本的架构、逻辑的严谨程度和人物的塑造,最好的、也是最被低估的就是Kenneth Branagh执导的雷神一——如果还原了雷神一中的删减片段,我相信雷神一的认同度会更高。雷神一中对Odin、Thor、Loki父子三人之间的关系铺垫得非常到位:不论是透过儿时回忆就能窥见的两个王子迥异的性格;或者是在武库里Loki与Odin那场感情饱满、细节丰富的对手戏(我一直觉得Tom Hiddleston在雷神一中的部分表演,是后来的他没有再达到也没有超越的);以及昔日兄弟在最终之战之前的对话与眼神交流。这三个人之间复杂的感情像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线,想要解开它们,必须需要足够合理的理由才行。铺垫充足,逻辑合理,人物塑造立体——这是我不吝给雷神一好评的主要原因。而反观雷神三,这正是这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所欠缺的。从雷神一、到复联一、再到雷神二,Odin、Thor与Loki三人之间的感情可谓越来越复杂。从Loki的角度而言,无论是Odin——这个曾经被他拒绝再认作父亲的九界之王,抑或是Thor——笼罩在他身上千年的阴影,他对他们的感情是爱恨交织。正是因为尊敬Odin、渴望Odin的父爱,小王子Loki才会努力用一切方式来证明自己,甚至不惜想出毁灭自己真正的故乡的偏激方式来证明“He is the right king of Asgard”;而对他的兄弟,他也坦诚自己有过嫉妒的心理,甚至想要杀死这个金发的雷神,然而从他千年来对Thor的默默付出(总是为他收拾烂摊子)可以看出,他也是爱着这个哥哥,甚至可能曾经崇拜过他。而这两个曾经于他而言像是太阳一般的存在,一个两次否认了他(彩虹桥上的“No, Loki”以及金宫审判的“Your birth right was to die”),一个无法理解他的偏激行为、一味要求他做回“好人”,曾经他有多想接近他们、多爱他们,他现在对他们的怨恨就有多无法化开。对于Loki在所谓家庭矛盾中受到的创伤,笔者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拿出大量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因为冗长,这里就不过多赘述的,总而言之:按照前几部作品的铺垫,Loki心中的心结绝非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开。那么在诸神黄昏里,Taika是怎么“解开”Loki的心结,化解这复杂的家庭矛盾呢?答案竟然是Odin的几句话?——“No, I failed you (Thor &amp;amp; Loki)” "I love you, my sons."如此如此。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来也可以用来化解如此复杂的家庭矛盾?我并不要求编剧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严格符合心理学的规律,但是至少不要如此经不起推敲?是什么让Odin发生了如此转变?是Frigga的死,还是对命运的无奈?雷神二的结尾Odin和Loki又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众神之父甘愿被他不认可的小儿子送到地球的养老院?——在我看来,这个恶搞丝毫没有顾及两个人在能力值上的差距,也没有考虑过他们操纵的人物是否真的像他们一样只有娱乐化的调侃。对于Asgard这类国度,大概可以类比中世纪的大小王国,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父子君臣关系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涉及到王位的阴谋与较量,因此莎剧风格的雷神一很好地营造出了“王国”的氛围,虽然不能完全地体现与亲缘紧密相连的政治较量的复杂,但至少有些许模样。而到雷神三里,对于这导致一切的根本矛盾,竟然用几句话就一笔勾销?非常荒唐,并且不合逻辑,不是吗?二、Loki——剧情的奴隶雷神三上映之前,Tom在一篇采访之中坦言说自己演了Loki六七年,却到现在也搞不清楚Loki想要干什么,他对此的解释是,Loki是一个善变的人。也是因为抱着这样的期待,我去看雷神三,然而刷过四场之后,我终于明白了Tom为什么说“我到现在还没搞懂他到底想干什么”:——剧本之间的衔接出现了问题,人物形象塑造出现了断层,你能搞得清楚他想干什么才怪了。暂且不提在上面所说的家庭矛盾问题,仅仅从Loki夺得王座之后的作为而言,雷神三中的Loki形象便与一、二中的不符。他曾经在雷神一中怒吼“I have never wanted the throne, I just want to be equal”,在二中不甘心对Odin说“It was my birth right”;他曾经在雷神一、复联一与雷神二展现出阴谋、野心与手段;当年雷神二的结尾,多少人因为Loki现出原形,端坐在王座上的模样屏住呼吸,期待这位邪神下一部里的计划,结果第三部上映时,观众看到的竟然是一个贪图享乐、盲目自我崇拜的Loki?自卑与自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否认渴望认可的Loki在自卑的同时也存在追求崇拜的心理,然而这种渴求、这种扭曲的自卑被过度放大之后,便成了笑料,成为了一尊让人看了尴尬不已的金色雕像。或者,不提他的贪图享乐,让我们探讨一下在雷神三中Loki的行为动机。帮助Thor“拯救Asgard”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要面对共同的敌人Hela,他们是同一根线上的蚂蚱;但结尾过分“温情”,被无数锤基党视为“官方发糖/拉灯”的“I'm here”,让人无法理解。是什么让Loki放弃了趁乱从Asgard流窜到他处的机会,待在Thor的身边,还温顺地问他,“Do you think it's a good idea to bring ME back to the Earth”?“他是一个善变的人”不足以成为他做出如此多“改变”的原因。人物性格的改变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在雷神三中,我看不到在过往几部中他曾经展现出来的智谋、野心,看不见他的矛盾、支离破碎——也是让这个角色更加迷人的特质,看不见他的合理动机。我看见的就是一个几乎没有能力的仙宫法师,可以任意被各人耍的团团转,偶尔抖抖包袱,和他的养兄弟卖个腐,顺便贡献一下颜值。如此而已。雷神三中的Loki,已经彻底沦为了剧情的奴隶。>>> 关于“严肃”的探讨 <<<一、超级英雄电影需要多少搞笑和多少严肃?近十多年来,搞笑元素植入漫威超英电影的成功与DC严肃黑暗向电影的屡屡失败,让许多人开始持有这种观点:超级英雄电影不必是完全严肃的,搞笑元素的加入甚至“成就”一部电影,因此,每当有人在影评中提出“某某超英题材的电影搞笑元素过多时”,总有人在下面评论,“嗨,电影嘛,开心就好,想那么多干什么”,“这毕竟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看得爽不就行了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要求超级英雄电影对英雄、对正义进行严肃深刻的探讨,变成了“过高的要求”?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像上了瘾一样,无法戒掉超英电影里的搞笑元素,仿佛没有了搞笑元素,一部超英电影就不值一提,就是“无趣的说教电影”。导演Taika在剪辑电影的时候,因为先前声称的90分钟版剪辑观影效果不好,又加入了长达30分钟的笑料,最终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然而,仅仅是后加入的笑料就长达30分钟,令人不禁想问,没加入的笑料还有多少,对于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而言,如此多的笑点设置,真的能为电影的主题服务吗?任何的影视作品,从本质上而言都是某种观念的体现,这些观念可以是反应社会的,可以是导演的个人哲理,总之,电影一定要言之有物——诸君在此扪心自问,去掉诸神黄昏中所有的笑点,这部电影最终还剩什么?又传达出了什么能站得住脚的深刻想法吗?——没有。Odin影片临近结尾的“Asgard is not a place, it's our people”毫无铺垫,而Thor在Sakaar星球的一系列挣扎与反抗也未从实质上体现出他说的成长;Hela所提到的Odin的过往,那段血腥征战的历史,原本可以拓展成对战争与和平、对王这一形象的探讨,升华延续了三部之久的王位之争问题,最后都随着Asgard的毁灭化为乌有。这并非是说笑料本身具有原罪,而是雷神三的主题已经迷失在一个又一个拥挤而来的笑点之中。每个人都是笑点的承担者,每次要出现激动人心的场面时,一个笑点像鸟屎一样从空中砸落,直直地甩在你的脸上。你懵了一下,最终还是笑了。超英电影最终会在这日益娱乐至死的社会的引导下变成什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太久没有严肃地讨论过何为英雄,何为正义,我们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能够严肃思考的能力?这让我想起我每一次在雷神三时看到Sakaar星球时的想法。在宇宙中活了那么久的Grandmaster,他理应在长久的岁月中沉淀了智慧,即使是作为暴君,他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深沉,然而也就是他,把Sakkar建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星球:人们在街上狂欢,迷失在艳俗的色彩中;失去自由的战士成为古罗马斗兽场中的玩物,人们陶醉在血腥带来的快乐之中;Grandmaster不在乎更多的东西,他只想看他的冠军的英姿,然后偶尔玩玩DJ。这不正是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中所说的吗?——“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还有一些想法没整理完,等这几天五六刷完后持续更新>>> 2017/11/6 五刷后补充内容 <<<一、苍白的否认——“雷神式”的讲道理在雷神一中,Thor被Odin剥夺神力放逐到人间的原因之一就是好战、不谙真正的统治之道,包括在其后,Thor否认Loki的理由之一也在于“武力上的统治无法服众,真正的王应当懂得和平与退让”。可以说,在前几部电影的铺垫之下,对于王、对于统治之道的讨论,是雷神系列电影中的核心话题之一。在雷神三的开头,借Hela之口,我们也可以看见两种统治之道(战争还是和平)导致了她与Odin之间无法弥合的间隙。对于自己曾经征战九界、将王国建立在血腥统治、万千人骨之上的历史,“突然醒悟”的Odin选择缄口不言,并囚禁了依然力求征服九界的Hela。在向神兄弟提及长女的时候,Odin对那段国王只字不提,只是模棱两可地传达出“Hela”是一个灾难这样的信息;而通过仙宫壁画所展现出的真实的血腥历史,并未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讨论。导演Taika否认这种统治之道的方式便是通过Thor的几句话(“You are just the worst”)否认了这种统治之道,一如Odin在结尾那几句苍白的箴言。选择战争还是选择和平,怎样的统治之道是“正确”的——这两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与“英雄”、“正义”两个话题息息相关。一个王应当怎样构筑他的国家,怎样算是为他的人民和王国带来福祉,一如一个超级英雄究竟是为谁而战、与谁对抗、出于什么动机与所谓反派对抗一样,从某种意义上不存在真正的对错。不同的选择所反映出来的迥异的价值观的碰撞,是此类题材永恒不变的主题。如同我在前文所提及的,一部电影应当是某个思想的写照,导演当然不必传达出百分百“政治正确”的思想,然而必须要给他所支持的观念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影片中的情节是循循善诱的说理,如此才能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让观众突然意识到这一思想(是不是完全接受无妨,但至少要让观众在情节的铺排展开中感受到思想内涵的传播)。对于统治之道的问题,雷神三只用了寥寥几句台词和过于平面化的镜头来展示对Hela的信念的否认:无论是Hela用公开处刑的方式逼问剑的下落;还是其下属在Asgard中烧杀平民的行为——这些是最苍白的否认。导演可曾记得:Odin过去层长久地信服这种统治之道,却在某个时刻突然决定舍弃这种方式——倘若对Odin的转变进行更多的着墨;倘若设置Thor在目睹了爱戴的父亲曾经的行为之后的挣扎与思考,对统治之道的讨论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兼顾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而不是作为一个推动情节的齿轮,被淹没在轰轰作响的大场面之中。以常人的角度而言,尊敬Odin、视Odin为仁君的Thor在得知了Odin那段被隐瞒的历史之后,最起码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与挣扎:父亲为什么要隐瞒这段过去,为什么可以对自己曾经的姐姐缄口不言、全然抹杀其存在过的痕迹?对于曾经的功臣,这样粗暴的惩罚方式又是否符合一个仁君的作为?——这些绝对不是矫情的纠缠,而是合理的、应当发生的反应。然而为了电影的节奏,为了最后的姐弟之战,导演舍弃了最值得勾勒的骨架,一切都变成了一句轻飘飘的“the worst”,所谓雷神式的苍白否认。从这一角度而言,让Thor——在雷神一、复联一、雷神二、复联二中经历了诸多战争、心智日益成熟的雷神,在此刻无条件接受了Odin的一切,只因为那是他“父亲”所谓的设定,也是对这一人物英雄形象的折辱。一个真正的英雄从来不应该无条件接受他人提出来的合理与正义。简单化重要矛盾,最终会导致英雄人物光辉形象的折损。这就是传说被升华的雷神Thor,一个合格的明君吗?这就是这一人物经过了如此多磨难之后的最终模样吗?二、雷神的美德?——关于Thor与Hulk/Banner对话的思考在诸神黄昏中,Thor与Hulk和变回人类的Banner的“前后矛盾”的谈话为影片贡献了不少笑点。面对自己即将陷落的家乡,Thor可谓使出全身解数,先是在遇见了Hulk之后想办法让其变回好相处的Banner,甚至不惜说出“比起Banner我更喜欢你”,而面对只具有知识储备没有实际战斗力的Banner,Thor又先是哄骗说其实我更喜欢你但是如果你能变成Hulk帮我回去战胜我姐姐就更好了这类话。在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笔者不禁认真思考起了Banner博士的那句话:“You don't care about me.”很遗憾,原本应当以美德著称的Thor,他在Sakkar星球上一系列前后矛盾的言行的的确确反映出他并非真正在意他的朋友。面对难以沟通、只一根筋地想smash的Hulk,他便希望对方变回Banner;但是当Banner回来时,他又说在Banner变成Hulk帮他击败了Hela之后愿意送Banner回到地球,并且在Banner几次强调说了自己变成Hulk很可能会面临无法变回本人的情况之下,像个小孩子一样置气,诸如此类——从本质而言,这确乎是一种利用。这并非是对雷神这一人物的攻击,笔者在这里只是想提出:编剧和导演在设置这些笑料的过程中,是否想到这些看看似逗趣的情节是对Thor这一人物形象的贬低?Thor虽然不具有极高的智商,但作为雷神,他是正义的、是善良的、是对朋友十分义气的,即使是面对诸神黄昏这一劫难,他不会也不应当做出如此行为——朋友不是随意可以利用的武器。笔者以为,按照Thor的性格,即使Banner的拒绝让他失落,但他也最终会选择理解,而非扔下一句“fine”就走人。三、关于导演Taika的一些想法毫无疑问,Taika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深知观众吃哪一套。不仅仅从他后加30分钟笑料以增加影片的可看性这一行为中能看出,从几日前微博上流传的一条被迷妹们津津乐道的段子中也可看出:在最初,雷神三中并没有Thor的裸戏。起初CH拒绝了Taika拍裸戏的要求,说“观众并不想看这个”,Taika却坚持,当CH开玩笑地反问说你把我当什么、一块肉么时,Taika果断地回答,“对啊,快脱”。迷妹的溢美之词充斥着这条微博的转发和评论,纷纷夸奖Taika“太懂了”。不提这些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消费演员性吸引力的问题,笔者想只问,难道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已经沦落到需要用男演员的肉体来吸引人眼球的地步了吗?不知是从何时开始,肌肉健硕的超级英雄在荧幕上展示他们的身体成为了超英电影的标配,而雷神三也未能逃脱如此套路。仿佛超级英雄展现他们的强大与英俊的方式只有像肉干一样赤裸裸地暴露自己在众人的视线之下这一种,而战斗中的英姿,偶尔一个慢镜头特写出来的紧绷的身体线条,体现其气场的眼神——这些都无法展现他们的“英雄气概”。纵观整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Taika用来取悦观众的镜头无处不在:Loki的黑西装,勾勒其线条的紧身裤与长靴,以及无处不在的锤基“基情”。这些广受欢迎的元素将整部电影堆砌成了一个淋着让人眼花缭乱糖霜的冰淇淋,只是吃过之后,仿佛除了那过度的甜腻,什么都不剩了。导演Taika也许拍出了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但这却并不是一部合格的超级英雄电影。作为超级英雄电影而言,它太过媚俗。>>> 一些杂七杂八的碎碎念<<<1、虽然我同时是抖森和Loki的迷妹,但这并不是我不考虑电影具体水平如何盲目给电影打高分的原因。作为我个人,我真的希望那些嚷嚷着“我不管我不管只要有XX(人也好,CP也好)我就要给这个电影五星好评”的迷妹好好想想,这就是你希望看到的吗?如果你只是想看搞基,你甚至可以直接去看GV;看完一部电影下来只记住基情,恕我直言,这是对一部电影最大的侮辱。如果你是喜欢某个演员,我也希望你能仔细考虑一下,你盲目地夸奖他们的电影、甚至对他们胡吹海吹,到底是在帮他们,还是害了他们。在如今的互联网,有一种毁掉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演员的方式就是:只谈基情,只谈他们的肉体、性吸引力。2、除了研究剧情衔接的问题,支持我多刷的理由大概就是抖森的颜和CB的Hela了。也许对于抖森来说,Loki还是最能让他暂时摆脱他个人气质束缚的一个角色。CB的Hela简直气场太过强大,每一根指头,每一个眼神都是戏,结果这样值得深挖的一个反派竟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和另一大反派Surtur同归于尽了,简直太浪费CB的塑造。3、平心而论,每个演员都演得很好。CH的Thor和当年的比,简直进步得不是一点半点。给他的蓝眼睛镜头特写的时候,有一瞬间我突然get到了CH的帅点。4、真的特想和漫威官方好好谈谈,还记得Loki是仙宫第一法师这件事吗?按照能力值的设置来说,Loki和Doctor Strange在许多方面是不相上下的,结果Loki竟然被Doctor Strange搞的在空中下落了半个小时,真的太无语……

    >>> 2018/8/28 更新:关于Taika、关于Loki <<<

    今天在微博上偶然看见有姑娘整理的导演Taika的言论,看了之后,我所能想到最克制的话就是:我真的非常“遗憾”看到Taika作为导演这样坦诚他对于雷神三的设置,我对于漫威感到非常“遗憾”。

    不说有些朋友的观点(“我认为Taika的话仅仅是玩笑而已,为什么要上纲上线,这谈不上对角色的‘侮辱’”)作为一个导演,更广泛地说,作为一个创作者,在构想人物和剧情的时候带入极其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目的性(“我设置这样的情节就是为了让观众有怎样的反应,让他们和我一样去喜欢/讨厌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已经是严重的失格。

    我以为,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应当秉承着“如果是这个人物,他在这样的节点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而非为了某一剧情,将已经塑造完全的人物强行安排到剧情,“逼迫”人物做出作者希望他做出的反应。在雷神三之前,Thor、Loki等人的性格已经塑造完成,他们的一举一动应该遵循“Thor的逻辑”或者“Loki的逻辑”,仅仅因为“我觉得Loki这个角色太过抢镜”这样的个人主观想法不顾原有情节人设自行“调整”,这样的行为,不是导演失格,又是什么?

    在这里引用我在自己LOFTER的一篇文章:

    对于对立的双方,刻画出两个人之间势均力敌的状态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势均力敌不应该只局限于物理的力量上,更多是心理上、气场上的:一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感。没有过多羁绊的二者反而不会产生这种势均力敌的感觉——因为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对峙,必然是建立在双方都啃食过彼此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强行弱化另一方,不给予合适的逻辑来解释对方的变化,是胜之不武的体现。以强行弱化一方心理与物理上能力的方式获取胜利,只能是对另一方的否认:因为曾经被抬到高处、被称颂为高尚的品质——那是长久以来评判双方品质的根基,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一刻被打碎了。仅仅是因为作者为了“方便”,急于将他想要肯定的一方送上神坛,便将另一方同样高贵的品格、将对方的骄傲碾于脚下,可谓不聪明也非常悲哀。那样的话,即使主角成为了英雄,他也不过是个蹩脚的英雄。
    应该做的是overcome,而且是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以令人信服的方式overcome,而非ignore。

    即使是在这样难过的情况下,我依然不得不肯定Taika的天赋,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具有天赋的、聪明的导演,但他却不能称之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导演:因为他恣意的言论,他对于角色、对于原作的不尊重,因为他自以为幽默的情节设置。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也曾看到许多人说,“就算你们说Taika侮辱Loki这个角色,但是事实上,雷神三是雷神三部曲中最受好评的一部,大众的评价、影评人的评价足以说明一切”,但是诸君,请牢记一点:大多数人的评价从来不能被当做“正确的标准”、当做真理,即使是所谓的专业从业人员的评论也是如此。不多说“浪潮”的例子,不多说诸多科学定理在历史的潮流中是如何一次次地被推翻了。人们有质疑和提出自己观点的权利。雷神三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且看今后。

    再次阐明我的立场:在一部作品中,没有哪个角色活该被作为炮灰,正如在历史、在人类社会中,没有哪个人活该被作为牺牲品。我真的对Taika的言论感到非常遗憾,非常遗憾。

    另: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雷神三这部被我如此批评的作品看这么多遍,首先,我已经在前文交代过了,笔者平时在澳洲留学,当地的英文电影都是没有字幕的,语言问题(确保所听到的信息是准确的)是第一原因;其次,我以为对一部电影做出评价与分析需要建立在把这部作品琢磨透彻的基础上,如果你看完一部电影觉得“哪里不对劲”,最好的方法就是再一次观看,仔细琢磨每一个衔接点的逻辑;最后,在雷神三上映时,笔者就有预感,Loki可能会在复联三中以潦草的方式告别荧幕,我希望再多看他几眼。

    附今天看到的微博链接,言论仅供参考:

    https://www.weibo.com/6157743789/GuATLzrpv?type=repost#_rnd1535425649764

    【详细】
    89059955
  • 钟离
    2022/6/10 6:21:27
    片子有大问题 针对评论的评论的评论

    漫威你要搞政治正确 搞多元化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一味地降低下限 以美国人视角下的所谓的多元化搞政治正确来填充剧情的空洞和人物的单薄 漫威最后就成了一锅乱粥 任何所谓的超级英雄都能蹭一下漫威这个招牌 这不是喜欢漫威的人的初衷 你可以讲有深度的故事里 填充多民族多性取向的人物 而不是以多民族多元化的目的而讲故事 漫威现在开始已经被迪士尼彻底体制化 迪士尼的政治正

    漫威你要搞政治正确 搞多元化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一味地降低下限 以美国人视角下的所谓的多元化搞政治正确来填充剧情的空洞和人物的单薄 漫威最后就成了一锅乱粥 任何所谓的超级英雄都能蹭一下漫威这个招牌 这不是喜欢漫威的人的初衷 你可以讲有深度的故事里 填充多民族多性取向的人物 而不是以多民族多元化的目的而讲故事 漫威现在开始已经被迪士尼彻底体制化 迪士尼的政治正确已经沦为漫威的首要目的 最近几部电视剧和电影 漫威真的有用心在搞创作 在写好故事吗?buff先叠满后再开始注重影视剧本身 恕我直言 这种影视剧到最后又会成为一种新的视觉疲劳

    别再自欺欺人了 别再谈zzzq色变了 多少人是从美队 钢铁侠 黑寡妇 索尔甚至是特工卡特 神盾局特工开始粉漫威的 现在的这些漫威角色有几个能树立起形象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我劝漫威还是脚踏实地 别挥霍之前的成果 好好打好基础 再出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衍生剧 之前旺达幻视 洛基啥的拍的挺好 就不能延续下这种风格吗?娱乐终归是娱乐 别想着肩负弘扬世界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了 这是自不量力 最后终将被舆论反噬

    【详细】
    14447517
  • 2022/12/18 22:44:04
    剧评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大家都和可爱 讲话非常坦诚 面对迷惑和情绪的纠结也不会故意避开 非常干净的故事; 咲子在恋爱话题下迷惑的点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向周围在乎的人表达了困惑和不满 在高桥的引导下 更多的思考未来、家庭的目的; 高桥在咲子的家人朋友陪伴下 也能敞开更多的自我(也不是很多); ..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大家都和可爱 讲话非常坦诚 面对迷惑和情绪的纠结也不会故意避开 非常干净的故事; 咲子在恋爱话题下迷惑的点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向周围在乎的人表达了困惑和不满 在高桥的引导下 更多的思考未来、家庭的目的; 高桥在咲子的家人朋友陪伴下 也能敞开更多的自我(也不是很多); ...  (展开)
    【详细】
    14831258
  • winter
    2020/8/29 1:08:13
    无标题
    不好意思昧着良心打了三颗星,多的两颗一颗给服装,一颗给特效。 没错就是你们想象中的剧情。 毕竟只有一个小时多点,感情线进展莫名其妙也在意料之中,女主莫名就对男主至死不渝?不惜自挖双眼? 在快手上看到就知道是狗血虐心剧,奈何我实在不想去看电视剧,短的吧都是啥断案...  (展开)
    不好意思昧着良心打了三颗星,多的两颗一颗给服装,一颗给特效。 没错就是你们想象中的剧情。 毕竟只有一个小时多点,感情线进展莫名其妙也在意料之中,女主莫名就对男主至死不渝?不惜自挖双眼? 在快手上看到就知道是狗血虐心剧,奈何我实在不想去看电视剧,短的吧都是啥断案...  (展开)
    【详细】
    12834216
  • yfj
    2017/6/20 19:21:24
    演技实力有保证,节奏引人入胜

    无论从人设、剧情还是演技来看,都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片子。把一幅画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由它引发这场骗局又以它结束,有始有终,既没有被故事情节和人物掩盖,又没有被拿来硬生生做文章,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节奏张驰有度,把主人公策划设局时的冷静和陷入爱情时柔情的相互穿插,看似反差极大,却是在为后面的剧情埋伏笔,扑所迷离处又给观众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让演员和观众一同共赴这场烧脑又复杂的推理盛宴。

    无论从人设、剧情还是演技来看,都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片子。把一幅画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由它引发这场骗局又以它结束,有始有终,既没有被故事情节和人物掩盖,又没有被拿来硬生生做文章,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节奏张驰有度,把主人公策划设局时的冷静和陷入爱情时柔情的相互穿插,看似反差极大,却是在为后面的剧情埋伏笔,扑所迷离处又给观众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让演员和观众一同共赴这场烧脑又复杂的推理盛宴。

    【详细】
    8615200
  • 胡晓晨
    2021/1/28 3:22:08
    “我要出名,赚钱,娶媳妇儿,生娃,教娃唱民谣。”

    作为南京场大象分众影院首映活动的发起人,我在观影前收集了一定量资料之后,我是有打算在映后与大家讲一个段子的,我准备的段子是这样:

    说有一摇滚歌手看上一姑娘,下巴一抬,对人脸上吐一口烟圈:“多儿钱呐?”姑娘说:“80。”摇滚歌手说:“得嘞。”然后把人往胡同巷口深处带去,姑娘说:“着啥急啊,钱呢?”摇滚歌手装模做样地一摸口袋,说

    作为南京场大象分众影院首映活动的发起人,我在观影前收集了一定量资料之后,我是有打算在映后与大家讲一个段子的,我准备的段子是这样:

    说有一摇滚歌手看上一姑娘,下巴一抬,对人脸上吐一口烟圈:“多儿钱呐?”姑娘说:“80。”摇滚歌手说:“得嘞。”然后把人往胡同巷口深处带去,姑娘说:“着啥急啊,钱呢?”摇滚歌手装模做样地一摸口袋,说:“欸哟卧槽,下次给您?”姑娘翻一白眼,说:“傻X。”转身走了,回头歌手写一歌:“姑娘姑娘你漂亮漂亮,警察警察你拿着手枪……”

    一民谣歌手,碰一姑娘,说:“我喜欢你。”姑娘说,“80。”歌手说:“我没有,我唱首歌给你可以吗?”姑娘翻一白眼走了:“穷B。”民谣歌手若有所思地继续坐那,过会抱起吉他,即兴来了一段:“妈妈,我爱上一个姑娘,可是她在别人的床上呻吟……”

    在观影之前,我想的是说尕怂老师,见着一姑娘,问人家,“有80块吗?”姑娘说:“干嘛呢您?”尕怂说:“不干嘛,咱吃臊子面去,吃完嗷两嗓子,快活!”

    看完之后我发现这段子不太合适。尕怂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13170791
  • 微风吹过的夏
    2017/12/14 14:21:55
    贴合原著,十分出色
    这些日子助眠的睡前片子是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本以为30来年前的电影了,应该有些陈旧了,没想到超乎意料的好看,是我看过的几版中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它最突出的优点是拍出了原作的“英国味道”。即幽默与自嘲。总觉得阿婆借着书中人逗弄着我们极端自负的名侦探大名鼎鼎的...  (展开)
    这些日子助眠的睡前片子是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本以为30来年前的电影了,应该有些陈旧了,没想到超乎意料的好看,是我看过的几版中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它最突出的优点是拍出了原作的“英国味道”。即幽默与自嘲。总觉得阿婆借着书中人逗弄着我们极端自负的名侦探大名鼎鼎的...  (展开)
    【详细】
    8984217
  • 时光的影
    2021/3/26 16:20:50
    《海洋之城》:张翰、王丽坤带你进入海洋“微观”世界

    提到海洋,也许不少人内心随之而来的感受就是“深海恐惧”。的确,在茫然未知之的深海之中,人类的渺小和无助都会变得格外明显。正在江苏卫视幸福剧场独播的都市剧《海洋之城》,第一次将视角放置在了在海洋中行进的一艘邮轮上,未知的环境体验、复杂的人性博弈,让这部全新题材都市剧“特立独行”,勾起了不少观众的观看欲望。开播短短几天,该剧#张翰发的emoji# #张翰凡尔赛式发言#

    提到海洋,也许不少人内心随之而来的感受就是“深海恐惧”。的确,在茫然未知之的深海之中,人类的渺小和无助都会变得格外明显。正在江苏卫视幸福剧场独播的都市剧《海洋之城》,第一次将视角放置在了在海洋中行进的一艘邮轮上,未知的环境体验、复杂的人性博弈,让这部全新题材都市剧“特立独行”,勾起了不少观众的观看欲望。开播短短几天,该剧#张翰发的emoji# #张翰凡尔赛式发言# #王丽坤 谁能帮天悦介绍份工作# #张翰 海的味道我知道# 相关话题热搜词就接连登录热搜榜单,主演张翰、王丽坤的全新搭档,更是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3345458
  • 城南旧事
    2022/5/11 22:00:44
    不狗血 不说教

    本人多少算个颜控,池昌旭、崔成恩和黄寅烨三人光是站在那儿就能让我赏心悦目。我多少也不能算个颜控,也有相当多高颜值主演的国产剧因其剧情硬(狗)伤(血)而让我难以入目。在这一点上,《魔幻之音》就已经足够打动我,更遑论剧中精彩的化学反应。不得不说崔成恩跟滨边美短真的太像了,是这俩人同时站在我面前我都分不清谁是我老婆的程度。这部剧中短发的崔成恩既不温婉动人,也没有玉貌花容,但那股子素净质朴配上唇红齿

    本人多少算个颜控,池昌旭、崔成恩和黄寅烨三人光是站在那儿就能让我赏心悦目。我多少也不能算个颜控,也有相当多高颜值主演的国产剧因其剧情硬(狗)伤(血)而让我难以入目。在这一点上,《魔幻之音》就已经足够打动我,更遑论剧中精彩的化学反应。不得不说崔成恩跟滨边美短真的太像了,是这俩人同时站在我面前我都分不清谁是我老婆的程度。这部剧中短发的崔成恩既不温婉动人,也没有玉貌花容,但那股子素净质朴配上唇红齿白真是越看越耐看。当然,就个人而言淡妆或者素颜本身就比粉妆玉琢更能打动我心。就剧本身而言,这部剧被打上音乐剧的标签让我大感意外,依稀记得上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等音乐剧还是在初中的大荧幕上,当时被感动(哭)得一塌糊涂。从形式效果来看,《魔幻之音》更接近《冰雪奇缘》等迪士尼电影,而一旦形成这部剧是动画电影真人化的刻板印象,客观评价便无从谈起。很多说不出口的话用唱的往往会容易的多,无法触及的真心或许只是没有找对方式。想要走进他人的内心绝非易事,相对的,对一个人敞开心扉又谈何容易。李乙的包容理解,罗一等的笨拙努力都能戳中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既没有狗血的三角恋,也没有把人虐得死去活来,恰恰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这是属于三人的双向救赎,也由三人合力画上了句号。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才有力气爱人,不幸的人连活着都要用尽全力。如果有人过得幸福的同时也愿意帮你自然值得感激,而如果有人身处不幸仍愿拉你一把,那么请务必珍惜他。

    【详细】
    14392627
  • 夜行动物
    2018/12/28 23:21:01
    一次有趣的尝试。黑镜:史丹利的寓言

    因为一次愚蠢的刷新不小心重开了,却机缘巧合打出了所有结局。首先是结局部分

    剧透预警

    ——————————————————————

    我把结局归为五个(类):第一个是杀父分尸入狱,作品五星;第二个是杀父威胁心理医生入狱,作品没写完就被拿去卖了,二点五

    因为一次愚蠢的刷新不小心重开了,却机缘巧合打出了所有结局。首先是结局部分

    剧透预警

    ——————————————————————

    我把结局归为五个(类):第一个是杀父分尸入狱,作品五星;第二个是杀父威胁心理医生入狱,作品没写完就被拿去卖了,二点五星;第三个是接受合作,作品直接被负分滚粗,零星,第四个是Game over结局,没有上市的结局,比如跳楼死了,比如杀父之后选择了直接埋掉,作品都会夭折公司也会随之破产;第五个回到过去找到了兔子,跟母亲一起死在了八点四十五的火车上,现实中在睡梦中死亡。

    回归正题。《黑镜:潘达斯奈基》其实就是一部真人版《史丹利的寓言》,故事的题材并不新颖,但作为网剧可以说是开创了交互式剧集的先河(但其实就是游戏,如果你玩过或听说过《Super Seducer》)。通过观众与剧集的交互,打破了第四面墙,也模糊了游戏和剧集的界限。影片整体格局偏小,故事简单,相比于游戏,互动式真人剧集囿于高昂的成本和互动的需求,没办法进行大格局高规格的制作。这虽然是一次有趣的尝试,但显然这类电影今后也只能拍摄成精致的小故事,或者把一个故事所有的可能性分为很多部电影来拍,因为我并不认为互动式剧集会成为一个主流的分类,新鲜感褪去,观众们还是只会为酷炫的特效和细腻的剧情埋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并没有一个恒定的世界观,每个人的身份、每种行为的结果都会随着你的选择而改变。从按部就班到不断作死,你会完全沉浸到弥漫着未知与诡谲的故事中。本剧目前最像Happy ending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蝴蝶效应》式的结局:在梦境中回到过去,及时找到兔子和母亲一起坐8点45的火车,背景音乐和色调温暖到虚幻,现实中则是在心理医生的诊所里,在睡梦中走向了死亡。

    然而至于为什么有且只有五种结局也值得深究。我所理解的平行世界,是薛定谔的箱子中猫的不同状态分化出的不同结果。每次被观测,都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即猫活着的宇宙和猫死了的宇宙,因此平行世界理论上是有无数多个的,只要你做出了选择。影片也给了我们足够多的选择,但只有五种结局,其他选项只会让我们掉入循环之中,这正契合了五星结局中Stefan对心理医生所说的那段话:我给了他们太多的选择,我删掉了很多,使得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做选择,但其实他们只是按照我所设定的那样走向结局而已。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你所谓的自由,是迷宫中的自由,连你所谓的自由意志,都是别人赋予你的。这让人不禁想起了《黑客帝国》里的锡安,你自以为跳出了噩梦,其实只是跳入了另一个噩梦而已。

    【详细】
    98561192
  • 萌萌哒
    2019/8/13 22:50:07
    第一集观后感

    说实话很久没有看国产电视剧了,每次想尝试都是前面几集都吸引不了我继续看下去,,但是这部我意外的看进去了。说点简单的看法:1.心疼自闭症的哥哥,很多人说演的像个傻子,但其实自闭症很多就是这样的,希望无脑抨击的人能够了解了自闭症再说。2.更心疼弟弟。弟弟的懂事与隐忍,还有对哥哥的照顾,感性的我真的光第一集都心揪了好几次。还有妈妈的无奈,压力,真的是很能联系到现实中的事情,感觉很难受。3.画面的风

    说实话很久没有看国产电视剧了,每次想尝试都是前面几集都吸引不了我继续看下去,,但是这部我意外的看进去了。说点简单的看法:1.心疼自闭症的哥哥,很多人说演的像个傻子,但其实自闭症很多就是这样的,希望无脑抨击的人能够了解了自闭症再说。2.更心疼弟弟。弟弟的懂事与隐忍,还有对哥哥的照顾,感性的我真的光第一集都心揪了好几次。还有妈妈的无奈,压力,真的是很能联系到现实中的事情,感觉很难受。3.画面的风格也是很喜欢的,没有太过分的滤镜,整体很自然。4.希望接下来的剧情能够一直吸引我,不要有毒点,或者有不是太多就好。5.另外我觉得,既然是电视它肯定会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在,只要不是太假就好。演技的话对我来说不是很在意,毕竟演技太差我也不可能还看得下去,有瑕疵但是剧情吸引可能比有演技都是剧情不够吸引更能让我愿意看下去。

    第二集看完了,

    弟弟太难了,我太难了T﹏T

    真的如果我是弟弟我肯定没有这么好

    但是哥哥也好难啊,弟弟是哥哥生活的光吧,小小的世界,为弟弟打开了口子……

    妈妈们也都好难,生活的重担,对哥哥弟弟的心疼

    啊!!我语文为什么这么差,讲不出来那种揪心的感觉,反正才两集我就哭辽T﹏T我太难了

    【详细】
    10406540
  • David
    2022/9/20 9:54:54
    天堂岛疑云变身天堂岛风光

    在伦敦看到穆尼督察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普洱,古德曼之后,第三任将会是一个无聊的英国老男人。结果迎来的居然是四任里最热情,最有感染力的大叔。

    最后局长一句话概括:你孤身一人来到这里,走的时候,赢得了全岛人的热爱。

    但是从破案角度,还是普洱时期最好,不仅案情紧张,有传统破案剧的感觉,观众是可

    在伦敦看到穆尼督察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普洱,古德曼之后,第三任将会是一个无聊的英国老男人。结果迎来的居然是四任里最热情,最有感染力的大叔。

    最后局长一句话概括:你孤身一人来到这里,走的时候,赢得了全岛人的热爱。

    但是从破案角度,还是普洱时期最好,不仅案情紧张,有传统破案剧的感觉,观众是可以根据剧情一起研究谁是凶手的,破案后双方的对白也比较正常,不像后来,破案主要是有些场面剧里没播,观众和警察有信息差,编剧说凶手是谁,给几个没播出的镜头就行了。而且案子破了就完事了(加了开party)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穆尼督察

    【详细】
    1465933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