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深海影评

14446449
  • 深焦DeepFocus
    2020/6/15 14:33:58
    这一次,带你看一部不一样的民国奇人江湖

    12663187
  • 虚桀
    2022/11/5 2:21:58
    不符合个人预期

    设定可以说是比较不错的,但内容剧情的推进与衔接上,真的看的胃疼。

    前几集给人眼前一亮,但后面人物塑造过于单薄,剧情衔接开始出现问题,人物的行为逻辑内核开始出现莫名的不协调。

    看到最后,会有一种,对每个角色都喜欢不起来的想法,感觉人物,扁平化严重。

    本来一个角色内心的矛盾,如果刻画的好,将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亮点,但这里面的角色行为上的矛盾,让人感觉极度糟糕。<

    设定可以说是比较不错的,但内容剧情的推进与衔接上,真的看的胃疼。

    前几集给人眼前一亮,但后面人物塑造过于单薄,剧情衔接开始出现问题,人物的行为逻辑内核开始出现莫名的不协调。

    看到最后,会有一种,对每个角色都喜欢不起来的想法,感觉人物,扁平化严重。

    本来一个角色内心的矛盾,如果刻画的好,将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亮点,但这里面的角色行为上的矛盾,让人感觉极度糟糕。

    我坚持看到了第十集,后续基本不愿意点进去了。。。

    尤其是在看到b战上的无脑硬吹后,更加反感了。

    【详细】
    14743263
  • Clyde
    2017/12/6 16:51:20
    台湾黑电影ABC
    本文曾以合著的方式发表于“奇遇电影”公众号,题为《台湾曾有一段重口味的电影「黑历史」》

    缘起:被遗忘的一页

    去年年底,我在艺穗影展上看了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该片原
    本文曾以合著的方式发表于“奇遇电影”公众号,题为《台湾曾有一段重口味的电影「黑历史」》

    缘起:被遗忘的一页

    去年年底,我在艺穗影展上看了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该片原本为金马奖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在台湾公映),影片梳理了金马奖的历史,却不拘泥于金马奖——导演塞了不少私货进去,其中的一份私货,便是“台湾黑电影”。影片中收录了几个“黑电影”的片段,让我大为惊异——台湾也曾经拍过这么cult的影片!
    当我们谈论cult片史,或谈论台湾电影史,“台湾黑电影”都是被忽略的一页。
    “台湾黑电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靡一时,但现如今,这些电影普通影迷已经难得一见。台湾近年修复了不少“台湾新电影”的作品,而与之几乎同期的“台湾黑电影”,却一部也没有修复。
    这是被遗忘的一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它们遗忘了。杨力州导演之外,另有一位纪录片导演侯季然,于2005年交出了《台湾黑电影》这样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侯季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台湾黑电影”之“父”,因为“台湾黑电影”这个名称,正是来自于他的同名纪录片。
    在“台湾黑电影”的火红年代,它的名称其实是“社会写实片”——尽管这个类型的影片大多与“社会写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A、黑

    “台湾黑电影”的黑,与黑户(身份)有关,与黑帮有关,与(社会)黑暗有关,但与黑色电影无关。

    黑户。
    被影史遗忘,是为黑户。
    我们谈论台湾电影史,会谈论“健康写实片”、“爱情文艺片”(以琼瑶片为主)、“爱国宣传片”、“台湾新电影”,但几乎不会谈论“社会写实片”。
    想谈论也难,那些影片,大多已经散佚。侯季然为拍摄《台湾黑电影》,遍寻官方仓库与民间收藏,也不过找到数部。
    《台湾黑电影》算是为这批影片找回了身份,还重新命名了。
    因为大部分影片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这个身份主要是档案里的身份而已。
    如果不及时抢救这批影片,它们仍然会从档案中消失。

    黑帮。
    女性复仇是“台湾黑电影”的一大特色。
    有复仇,就难免有帮派。
    但与一般黑帮片中的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的帮派不同,“台湾黑电影”中的帮派一般是非常“单纯”的,只为反抗与复仇。
    比如《上海社会档案》中李丽芳(陆小芬饰)的“帮派”,其实只是一个流氓小团伙。

    黑暗。
    “台湾黑电影”中的社会背景大多是模糊的,或者以台湾之外的地区(中国大陆、香港等)为背景。
    因为,这些电影中的“社会”,都是黑暗的。
    还因为,那个年代的台湾,是有“电检”(类似于“电影审查”)制度的。
    “台湾黑电影”当年被称为“社会写实片”,但据朱延平回忆,真正与“社会写实”相关的影片,其实只有《错误的第一步》(1979)和《凌晨六点的枪声》(1979)两部。而这两部影片,均是由朱延平编剧的,这也是他迈入影坛的“第一步”。
    这是少有的两部没有脱离台湾社会背景的“黑电影”,而它们在以“女性复仇”为主题的“黑电影”中,也是另类之作。
    “台湾黑电影”中的另一部另类之作是《少女初夜权——上海社会档案》,该片在当年是非常震撼(陆小芬的裸露以及惊人的自残一刀)的一部作品,如今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台湾黑电影”。
    该片改编自大陆作家王靖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档案里》(《电影创作》1979年第10期)。原著是“伤痕文学”的知名作品,电影对剧情的改编不多,但影片的“情绪”与“伤痕文学”的关系已经不大,正因为影片加入了“黑电影”的元素——女性反抗、血腥、色情等。
    不少“黑电影”中,“女性复仇”是让观众血脉偾张、痛快淋漓的环节,但《上海社会档案》中,“复仇”只以“堕落”和控诉的方式表现,并没有真正完成。再加上特殊的故事背景等因素,使得这部影片成了“黑电影”中的又一另类之作,也是台湾电影史上的“邪典”之作。
    台湾八十年代拍摄的大陆题材作品,还可以参考《皇天后土》(1980)、《假如我是真的》(1981,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苦恋》(1982)等作品,这些影片堪称台湾电影史的一道奇观。

    B、Cult

    暴力、血腥、色情、狗血、怪异,这些是Cult电影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套在“台湾黑电影”上,很多时候也毫无违和感。
    上文提及的三部影片,《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上海社会档案》其实都是不够Cult的“黑电影”。相对来看,《上海社会档案》的Cult味是最浓的,因为它有陆小芬这个“黑电影”的最重要的标志。
    “台湾黑电影”的Cult,我只在片鳞只甲中看到,期待有一天能够Cult个尽兴。

    “女性复仇片”是“台湾黑电影”中最主要的亚类型片,也是被议论最多的部分,但严格来说,“台湾黑电影”是有三个序列的,即“女性复仇片”、“犯罪片”和“赌片”。《上海社会档案》属于“女性复仇片”,而《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都属于“犯罪片”。至于“赌片”系列,我无缘接触,只能存缺了。
    同时期香港也有赌片风潮,不知道“台湾黑电影”中的“赌片”,是否也与之相关。

    Cult是亚文化,也是意识形态。
    女性复仇,是反抗,是焦虑,更是宣泄。
    犯罪,是意淫,也是隐喻。
    赌,是自我麻醉,也是沉沦。

    在叙事上,“台湾黑电影”并不“社会写实”,但在意识形态上,它是“社会写实”的,是台湾“解严”前的社会压抑的一面镜子。

    C、造星及其他

    在“台湾黑电影”风靡的几年里,女星是卖座的灵药,因为暴力戏、软色情戏多来自她们。
    当年,陆小芬与陆仪凤、陆一婵、杨惠姗并称“三陆一杨”,她们堪称当年的“四大女煞星”。

    “四大女煞星”中,陆仪凤、陆一婵在“台湾黑电影”退潮之后,便已黯然失色。
    而陆小芬和杨惠姗却先后登堂入室,包揽了1983年到1985年三届金马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看海的日子》(陆小芬,1983)
    《小逃犯》(杨惠姗,1984)
    《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1985)
    陆小芬还因为《桂花巷》(1987)、《晚春情事》(1988)蝉联33、34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此外,在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1990)一片中,陆小芬的表现也非常抢眼。

    “台湾黑电影”是工业流水线制作,与同时期的崇尚自主创作的“台湾新电影”并无交集。但陆小芬和杨惠姗,是“台湾黑电影”向“台湾新电影”输送的两名重要演员,两者也因此算是有了交集。

    杨惠姗在“黑电影”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女性的复仇》等作品,前两部都是“犯罪片”,她出演的“女性复仇片”远不如陆小芬多,但她偏就主演了最具标志性的一部——《女性的复仇》。

    陆小芬是当之无愧的“台湾黑电影”的首席“女煞星”,主演了《疯狂女煞星》(1981)、《上海社会档案》(1981)、《痴情奇女子》(1982)等“女性复仇片”的抗鼎之作。

    1987年,杨惠姗在事业巅峰毅然引退,与夫君张毅导演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自得其乐之余,更成为业界翘楚。
    陆小芬在90年代开始便减少演出,赴美研修,醉心佛法,近年更转型为芳香治疗师。
    在“台湾黑电影”中,她们是复仇者,在现实中,她们成为各自的“人生赢家”。

    PS:并非无源之水

    “台湾黑电影”的出现,绝非无源之水。
    Cult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兴起于70年代中期,一般认为1975年的《洛基恐怖秀》是开山之作。在《洛基恐怖秀》之前,“邪典”早已存在,只是未成气候而已。近年,英国的影碟发行商“箭影”,修复发行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邪典”的蓝光影碟。
    发轫于50年代末的“日本电影新浪潮”,在其绵延的十余年间,出现了不少“邪典”,比如大岛渚、今村昌平、铃木清顺等导演的一些作品。而日本的“粉红电影”,也盛行于这个时期。
    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桂治洪、牟敦沛、孙仲、张彻等导演,也给邵氏拍摄不少Cult片,这些影片近年在欧美颇受欢迎,发行了不少蓝光影碟。而邵氏明星中,如陈鸿烈、陈星、戚冠军、王侠等人,都参与过“台湾黑电影”的演出。
    以上“三股势力”,大概就是“台湾黑电影”的“水源”。

    PS之二: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

    侯季然在拍摄《台湾黑电影》的过程中,从官方与民间“出土”了以下9部“黑电影”中的8部(胶片)。8部影片的胶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女王蜂》损坏到没有洗印厂愿意过带的程度。我们在《台湾黑电影》中看到的《女王蜂》的片段,是导演在一场庙会庆典放映中翻拍的。
    《黑市夫人》是侯季然念念不忘的一部“黑电影”,但至今没有找到拷贝。
    据统计,1979年到1983年短短五年间,台湾出品的“台湾黑电影”多达117部(按送审数量计算),而侯季然找到并取得授权使用的竟然只有区区8部。
    虽然只有8部,但都是“台湾黑电影”中比较重要的作品,如果能够修复的话,也足以举办一场“台湾黑电影”的“影展”了。
    当然,我希望有更多的“台湾黑电影”能够出土。
    我也相信,这些“台湾黑电影”绝对是“Cult电影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错误的第一步》(1979)
    《凌晨六点的枪声》(1979)
    《女性的复仇》(1981)
    《疯狂女煞星》(1981)
    《女王蜂》(1981)
    《上海社会档案》(1981)
    《痴情奇女子》(1982)
    《黑市夫人》(1982)
    《少女集中营》(1983)
    【详细】
    89674144
  • 小管同学
    2021/10/11 15:41:24
    盛世年华,为你绽放!

    先看了小说《势不可挡》,后快进跳跃着看了电视剧《盛势》,再然后二刷小说,跟着搜看了各路《盛势》花絮,如果不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实在对不起点灯熬油的这些日子。

    在《势不可挡》之前,只看过一部耽美小说,柴鸡蛋的《你丫上瘾了》,之所以选它,是因为豆瓣《上瘾》评分高达8.3。8.3呀,对于如今动辄6分以下的

    先看了小说《势不可挡》,后快进跳跃着看了电视剧《盛势》,再然后二刷小说,跟着搜看了各路《盛势》花絮,如果不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实在对不起点灯熬油的这些日子。

    在《势不可挡》之前,只看过一部耽美小说,柴鸡蛋的《你丫上瘾了》,之所以选它,是因为豆瓣《上瘾》评分高达8.3。8.3呀,对于如今动辄6分以下的片子,还是有足够吸引力的。

    近几年,很少看电视剧,记忆中最近一次追的剧还是《长安十二时辰》,相比电视剧我更喜欢读小说,因为很多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电视剧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尽管《上瘾》评分很高,我还是选择先看小说《你丫上瘾了》。

    尽管《你丫上瘾了》里面人物的背景设定,很“网络文学”,不过这本来就成人童话,何必拘泥他的现实性呢,只要好看就行了。

    因为顾海和白洛因,我又搜了柴鸡蛋的其他小说,就这样无意中看到了《势不可挡》,这部小说我是从中间开始看的,发现有点意思,读到结尾后又从头开始看。在这之后还看了《锋芒》,相对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夏耀和袁纵的人设。

    其间,也曾在度娘上搜了《盛势》的片段,对龚俊是有印象的(虽然没看过《山河令》,但是在其热播时,微博上满满的热搜贴,便顺带着记住了龚俊,这孩子的一颦一笑确实很吸睛,有的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当时对徐峰则是完全无感。

    一个周末,闲来无事,先快进看了《上瘾》,怎么说呢,个人感觉豆瓣上8.3分的高分,给的应该不仅仅是这部剧的本身,还有很多无形的东西。

    接着,又快进看了《盛势》,当时就一个感觉,这个剧组是真缺钱。黑龙江春节时的气温,怎会允许那满屏的的葱茏之色!哈尔滨的冰灯呢?还有那些从荷塘里挖出来干干净净的莲藕,真是尴尬啊!不过忽略这些,单就演员来说,还真是没得挑,在这般简陋的剧里能够出彩,只能说是演员本身的魅力了。

    小说中,老袁对小夏就是一个字:宠!剧中,徐峰饰演的袁纵其眉角眼梢,甚至微表情,都将“宠”诠释的毫无违和感。在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对于这样一个雄性荷尔蒙爆发的宝藏演员,真是吃亏的。我搜了一下,徐峰的资源谈不上好,《盛势》之后,虽然有戏拍,但制作和班底都不甚如人意,除了《盛势》没有太大的水花。龚俊则很幸运,因为《山河令》走进了大众的视线,等着他的是接踵而来的剧集、综艺、代言。

    我想,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2016年那个青涩的夏天吧!

    那个夏天,他是夏耀,也是龚俊,他是袁纵,也是徐峰!杀青时,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挂在他身上倾述离别之情;直播时,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及对方;微博上,他们可以毫不避讳地互动调侃……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同行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只能放在心底,只要你好,便足够了!

    (看了《盛势》后,我关注了徐峰的微博、抖音、小红书,搜看了《盛势》的各路花絮,很不幸,我中了徐峰的毒。平时只是跑步,现在受徐峰影响,已经开始练习核心力量了。teacherxu,希望你越来越好,盛世年华,全力绽放!)

    【详细】
    139221564
  • 千舟cut
    2017/10/31 15:50:56
    平庸的视听语言,这个系列那些潜在的经典元素早已消失。

    当电影片头狮门影业那高大上的LOGO出现时,随即响起的就是一个变奏版的Hello Zepp高潮,然后便是扭曲影业经典的螺丝拧紧画面,看到这,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时隔7年之后,这个最成功的恐怖片系列终于回来了。然而当看到第一幕的追逐戏时,就隐约开始觉得画风怎么不对,好像这个在当初的预告片里就已经透出些许端倪 —— 格局大了,道具不锈钢了,主角变好看了,连比利的发型都梳的堪比成功人士。转念一想当

    当电影片头狮门影业那高大上的LOGO出现时,随即响起的就是一个变奏版的Hello Zepp高潮,然后便是扭曲影业经典的螺丝拧紧画面,看到这,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时隔7年之后,这个最成功的恐怖片系列终于回来了。然而当看到第一幕的追逐戏时,就隐约开始觉得画风怎么不对,好像这个在当初的预告片里就已经透出些许端倪 —— 格局大了,道具不锈钢了,主角变好看了,连比利的发型都梳的堪比成功人士。转念一想当年的SAW是个什么样子,大概映入脑海的是锈迹斑斑的游戏道具和电视机,永远像黑天一样的昏黄光线,不知什么时候会响起的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以及那无时无刻不在晃动的镜头。SAW是最成功的一个恐怖片系列,这是无法质疑的事实,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经典因素集大成的结果,可能有人被它挑战感官极限的游戏设计所吸引,有人被它烧脑的非线叙事所吸引,作为一名影视从业者,它吸引我的除了这些,还有就是一脉相承的,只属于这个系列的视听风格 —— 从SAW1反转时的蒙太奇开始,这个系列就一直基于这点不断将这个炫酷的风格发扬光大,跳帧剪辑,无缝转场,犀利的快节奏剪辑配合查尔斯克劳泽的打击乐在本人看来简直比喷血浆毁器官来的更为过瘾。然而从第五部开始,这些由温子仁和鲍斯曼打下的镜头底子开始被渐渐遗忘,到了第七部已经荡然无存,在系列终结七年之后再度回归,原本以为这对前目的地的兄弟导演会注意到这个系列一直沿用的视听精髓,可惜的是,可能是时间太久了,他们真的忘了,或者原本就像大多数观影的路人一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在这部重启之作里,百分之九十的镜头均为稳定镜头,固定机位占了大篇幅比重,这如何能体现出SAW主题里那直指人心的绝望感,如何带给观众无处不在的危机感和代入感?实则竖锯的剧本和故事虽不能说非常出色,但是已达到系列指标,如果在视听技术上再下功夫,或者鲍斯曼回来继续执导,恐怕口碑会再上一个台阶。本部的剪辑师依然是这个系列的御用剪辑凯文·格劳特,可能是他在执导了两部扑街续集,当了背锅侠以后,为了发泄被制片方贬职的不满,抑或是斯派瑞兄弟的镜头语言太过学院派,没有温子仁的狂野和反常规,导致他没有发挥风格的空间,就连最后大反转时的蒙太奇处理的相比之前都一塌糊涂,切碎的Zepp Eight配乐加上电视剧的傻瓜正反打镜头简直让人怀疑看了一部山寨版的SAW。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平庸的重启,而话说回来,时代在发展,我们无法奢求在数码智能时代还能看到一部后工业风格浓重,到处充斥着脏旧感的恐怖片,这不是导演的错,不是狮门的错,而是属于电锯惊魂的那个时代再也没法找回来了。

    PS:近距离观看游戏的主旨编剧也忘了,一个没编出来,老头往游戏者脑袋上扣水桶这段戏尴尬的一比。

    说白了电锯系列只适合那种晃来晃去或者脏了吧唧的镜头风格,搞成大卫芬奇那种强迫症似的干净利索的灯光和机位,实在不合适。电锯的反转蒙太奇为啥给人一种揭秘过瘾的感觉?一是剧本这么设计的,二是电锯的剧情基本和配乐是踩着节奏剪辑的,这在电影里是反常规的操作。

    【详细】
    88961262
  • 李德盛
    2016/7/2 0:13:35
    一部动画片衬托出的大学动漫产业
    现在的中国动画片市场是越来越烂了,总是出现像丑小鸭历险记这样的十流电影,不得不说衬托出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动画水平,不知道现在的动漫人员整天都在研究啥,哎??!无语呀!照这样下去,中国大学可以不用开设动漫专业了,简直没用啊,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干嘛去了,就做出如此烂的动画片?可以说的是一部动画片衬托大学动漫教育的水平到底有多么差!和外国动画片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中国动画片市场是越来越烂了,总是出现像丑小鸭历险记这样的十流电影,不得不说衬托出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动画水平,不知道现在的动漫人员整天都在研究啥,哎??!无语呀!照这样下去,中国大学可以不用开设动漫专业了,简直没用啊,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干嘛去了,就做出如此烂的动画片?可以说的是一部动画片衬托大学动漫教育的水平到底有多么差!和外国动画片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详细】
    7960183
  • ??
    2018/5/11 0:42:54
    《干物妹》——我生活中的老师。
    umaru 五月十一日来更新一波,确实,论动漫的剧情等结合起来说其实8.2分差不多了,但是这部动漫从某个层次来说教会了我如何去生活,一种生活状态。 其实这种生活很可贵,但很遗憾,我不能静下心来看三次元的生活,却从小埋的身上找到了,这种宁静的内心也许很多动漫都能教会,...  (展开)
    umaru 五月十一日来更新一波,确实,论动漫的剧情等结合起来说其实8.2分差不多了,但是这部动漫从某个层次来说教会了我如何去生活,一种生活状态。 其实这种生活很可贵,但很遗憾,我不能静下心来看三次元的生活,却从小埋的身上找到了,这种宁静的内心也许很多动漫都能教会,...  (展开)
    【详细】
    9358219
  • 令希丰
    2017/12/29 20:14:56
    导演处女作偏爱初恋题材,从《初恋日记》讲起

    文/cheriechik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初恋日记:贱男蜜扰》,编导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记忆中搜寻一轮之后,发觉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似乎尤其偏爱初恋题材。也许是情意结,也许之于第一次导戏的人来说,整个历程和经验就好比初恋。

    文/cheriechik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初恋日记:贱男蜜扰》,编导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记忆中搜寻一轮之后,发觉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似乎尤其偏爱初恋题材。也许是情意结,也许之于第一次导戏的人来说,整个历程和经验就好比初恋。

    902730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