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怡敏斥为自私有些过分,也掉入弯直二元对立的陷阱,忽视双性恋的认知困境。的确,如果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总缺席的丈夫,她几乎不可能再爱上亭亭。同性恋情在她那里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平行的考量,就像厌男恐婚的侄女埋怨自己不是女同一样,把爱次等化为逃生通道,女同作为父权制鄙视链最底端又被较低端的同胞骑着脖子当马遛了一遍。可是怡敏何尝没有为爱而爱呢,她只是不知道有两份爱时该怎么办。难道一个人有选择却不坚定
把怡敏斥为自私有些过分,也掉入弯直二元对立的陷阱,忽视双性恋的认知困境。的确,如果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总缺席的丈夫,她几乎不可能再爱上亭亭。同性恋情在她那里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平行的考量,就像厌男恐婚的侄女埋怨自己不是女同一样,把爱次等化为逃生通道,女同作为父权制鄙视链最底端又被较低端的同胞骑着脖子当马遛了一遍。可是怡敏何尝没有为爱而爱呢,她只是不知道有两份爱时该怎么办。难道一个人有选择却不坚定,就要被剥夺讲述痛苦的正当性吗。对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偏好和维护并不全出于传统模式的规训,她真诚地关怀和享受孩子的成长,亭亭也是;至于丈夫,事业家庭两难全和浪漫爱消退本就是中年人普遍困局,而且两人之间也有协商的机制。爱最大的告白宣言属于年青人或者纯同性恋或者其他此类能够做单选的人,碰上双份牵绊时,这个逻辑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更加气势凛凛地审判道,好一个不负责任的利己主义者啊——可是怡敏说出了“可是”。我绝不为父权的说教辩护,不欣赏把性少数当成出逃父权的后花园,也不赞同不负责任地贪求兼得主流认同和私情,但问题在于怡敏的复杂性没法被这三条批判归纳,爱也没法仅靠勇气和真心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诚实地面对人自我影像的含糊和抉择的迟疑呢。在一个怡敏很可能比亭亭更多的世界里,我们除了为亭亭热切的爱受屈折而悲伤,为什么不能也听听怡敏捧着心脏在手上却永远找不到一副合适的镜片去看清咫尺之间的故事。LGBT are not used to and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atriarchy lead to,so do “love/courage matters ”,that's man's limit
第四集才才开始真正进入感情阶段的分析,“再一下下”真的很打动我,那种小女孩恋爱中的撒娇感,谁能拒绝啊!因为回家晚遇到暴露狂,因为想和你多呆一会所以回家晚,因为喜欢你所以想和你多呆一会,因为是女生所以喜欢你很恶心,所以要逃避。学姐很害怕,害怕自己平常又普通的生活被打破,所以上了大学找了个男朋友结婚生小孩。但是一次les婚礼上她们遇到了,似乎是上天的暗示,不可避免的又心动了,这次真的出格了。学姐
第四集才才开始真正进入感情阶段的分析,“再一下下”真的很打动我,那种小女孩恋爱中的撒娇感,谁能拒绝啊!因为回家晚遇到暴露狂,因为想和你多呆一会所以回家晚,因为喜欢你所以想和你多呆一会,因为是女生所以喜欢你很恶心,所以要逃避。学姐很害怕,害怕自己平常又普通的生活被打破,所以上了大学找了个男朋友结婚生小孩。但是一次les婚礼上她们遇到了,似乎是上天的暗示,不可避免的又心动了,这次真的出格了。学姐不敢面对现实,不想在学妹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将原因归结为是因为生活中老公的缺失所以出轨,又或是希望老公能对家庭多上心一些,自己就会回归原本的幸福家庭。老公也说那是友情和感情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吗,我也迷茫过,错把友情当做爱情,但时间会告诉我那是心动,是我一直不敢承认罢了!故事的最后,学姐还是勇敢的说出了自己喜欢学妹,可却因为现实和责任而又一次抛弃了学妹。被一个人坚定的选择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只要你迈出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我走向你。可是你却退后了一步把我推向更远,让我觉得错的是我,我不应该喜欢你。“如果我喜欢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我会更勇敢!”说出这句话学妹应该很伤心吧!后悔喜欢上你吗?并没有,只是遗憾我们都没有勇敢接受自己。第一次遇见花香是初恋的百合花开的时刻,也是最后一刻!从那以后所有的花香都是一样的,再也没有惊艳我的眼眸!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爱情电影,昨天下午偶然间发现一部口碑非常高的电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正好下午有点时间就看一看打发时间,没想到,这部电影拍的那么好,唯美、新鲜、细腻、深刻,上一次看到让我用深刻形容类似作品的还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貌似电视连续剧的作品,其实,我觉得是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爱情电影,昨天下午偶然间发现一部口碑非常高的电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正好下午有点时间就看一看打发时间,没想到,这部电影拍的那么好,唯美、新鲜、细腻、深刻,上一次看到让我用深刻形容类似作品的还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貌似电视连续剧的作品,其实,我觉得是用电影的笔法,准确的说,应该是拍成的电影短片,当然如果剪辑成一部电影也毫无维和。这是这部作品的形式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六集,难道影视作品也开始饥饿营销了吗?还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不懂,到底为什么六集要分开来拍,说句实话,每一次的短暂停顿,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共鸣是会弱化的,不过,我想幕后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拍。
除了这个形式以外,我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演员,尤其是扮演“亭亭”的程予希非常欣赏,她的演绎把这个学妹的可爱、委屈、隐忍、奋不顾身、为得到自己所爱的等待和小心思刻画的淋漓尽致,演的好棒,查了一下,演员近年也要30多了,在演高中生的戏码,感觉也非常自然,浑然天成,没有装嫩的不合时宜。这让我想起了《面子》里的vivian,这类角色拿捏很难,但是两位女演员成功的表现出来,而且,让人叫绝。
这部电影,或者说是电视剧,让我对于这个爱情故事多了深层次的思考,其实,也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婚姻电影,不仅仅是探讨爱情,还把育儿、平淡期的夫妇相处之道、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摆在了观众面前,只不过导演巧妙的用爱情的包装把这个深层内容埋的比较深。
这部爱情电影,让我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开始相信这世间确实有爱情的存在,在那遥远的学生时代。
陪伴我读过了凌晨两点腿疼睡不着的一个夜晚现在是凌晨四点眼泪还哗哗地流 视线也很模糊其实细数看过的les片真的少也就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和 率知完这种副线等等所以也造成哭成这傻样 哭到下巴抖了看到弹幕对结局很不满、说什么三观炸裂但确实这就很现实啊…如果是我也会这样无助
现在现实有多苟且、压力有多大,高中时两个灵动的女孩子就有
陪伴我读过了凌晨两点腿疼睡不着的一个夜晚现在是凌晨四点眼泪还哗哗地流 视线也很模糊其实细数看过的les片真的少也就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和 率知完这种副线等等所以也造成哭成这傻样 哭到下巴抖了看到弹幕对结局很不满、说什么三观炸裂但确实这就很现实啊…如果是我也会这样无助
现在现实有多苟且、压力有多大,高中时两个灵动的女孩子就有多美好。
几大泪点:“那你为什么都不理我”委屈哭了“我非常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机会,因为每一次都像是最后一次”学姐毕业装大方去拍合照 联想到自己毕业的场景了…也是在装大方呢“我很喜欢你,可是…”学姐用力抱住她(共情过强了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第一个喜欢的女生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
————————来看这个的一大原因是是我能找到的耽美都渐渐沦为流水剧(雾)可能会渐渐更喜欢台湾作品两位主演讲话轻声细语 台湾口音下 本福建人是觉得非常生活化 很真实很日常的对话 不同于像之前追的《以家人之名》日常对话的疏离感 给人感觉的就像巨高质量的vlog 可能这也是我能共振的原因吧~
以及海报好漂亮 画面好漂亮 美女好漂亮啊~亭亭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亭两位女性,高中时期曾有过一段隐秘的同性情谊。多年后二人重逢,那段未竟之爱又让二人平静的生活激起波澜。《花香》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它又是否真如观众说得那样好?
① 放肆地喜欢,克制地爱
《花香》采用双线叙事,时空分别设置在怡敏和亭亭的高中时代,以及二人长大成人,分别步入社会和家庭后。高中时代的恋情,始于亭亭在球场旁,对怡敏崇拜又爱慕的眼神;亭亭主动走到怡敏面前申请加入校队,语义含糊却态度明确地说:“学姐,我是认真的。” 这样的开场略显老套,我们能在许多偶像剧中觅到相似身影。
但《花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在青春偶像剧的传统框架下,笔调清新、细腻又暧昧地勾勒出两个互生情愫的青春期女生对爱情的探索,毫不回避这种初萌爱恋中的甜蜜与尴尬,放肆和小心翼翼。《花香》所书写的,是人类情感的本真样态,无关性别,无关身份,每个人都能在这对恋人的日常相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得不感叹导演邓依涵对女性之爱的把控之精准,仅凭几句台词、少许细节,便让“高冷学姐”怡敏与“可爱学妹”亭亭之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譬如,亭亭能听出怡敏口头禅“没关系”的弦外之音;怡敏担心自己运动后有汗味,亭亭说自己闻不到;亭亭酒后许下诺言,将来赚钱给怡敏花。而二人无意间的亲吻、赤裸上身触摸彼此心跳、伏在耳边轻声数数等举动,更是让厌倦了工业糖精的观众们品尝到久违的清甜。
对于二人多年后的 “第二次恋爱” ,导演则敛起机锋,笔调变得更加克制、温婉。这既暗合陷身传统婚姻无法喘息的怡敏,在亭亭面前的欣喜和纠结,也体现出亭亭对怡敏人生选择的体谅与包容。
时过境迁,怡敏已为人妻、为人母,婚礼上的不期而遇让她尴尬又兴奋。尴尬在于,当年她因恐惧对亭亭恶语相向,一句 “恶心” 几乎伤透了亭亭的心;兴奋在于,她在一段近似 “守活寡” 的糟糕婚姻中无力脱身,而亭亭是照进她晦暗围城的一束光。
剧中,导演反复拍摄栀子花,而栀子花的花语是 “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亭亭正是那朵栀子花。岁月呼啸,只有她关心怡敏过得开不开心,她一直没有换电话号码,她依然记得二人间 “高脚椅” 和 “没关系” 的秘语…… 这份女性独有的柔软和细腻,为怡敏死水般的生活带来救赎,也让她的心旌开始摇动。
尽管亭亭依然坚持不婚主义的底线,但她变得更加成熟、包容。她深知这份同性之爱的禁忌性,也理解为何当年怡敏急着与她划清界限。所以,在怡敏的丈夫面前,她替怡敏保留住秘密和体面;在怡敏的孩子小哲面前,她同样予以无限的怜爱。亭亭的不渝坚守和默默守护,让她成为全剧最闪光的角色。
② 东亚女性困境《花香》不是一部只会撒糖的百合剧,里面承载着导演的社会表达。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她的绑缚,这也是她人生不幸福的根源。剧中总共出现了三个相对具体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全方位地对怡敏的自我意志和心理健康进行压制与破坏。
一是怡敏的父亲。这位男性角色从未出场,却时时被怡敏挂在嘴边,处处控制着怡敏的生活。他不管怡敏安全,罚她深夜练球后独自回家;怡敏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决定未来规划;他很少关心怡敏,被怡敏吐槽 “赚钱比陪小孩轻松” 。二是怡敏的丈夫。他在剧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踩了几乎所有女性的心理雷区:缺乏家庭责任感,日常活动是打电动和玩手机;对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不耐烦,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担心儿子的怡敏;在怡敏面前,对只有一面之缘的亭亭评头论足;因为工作,他在婚姻生活与子女教育中全然缺位。怡敏呢?当年却因为丈夫的无能没有出国,放弃了也许比现在锦绣十倍的前程。
三是露阴癖男。他在怡敏终于要面对真实自我的关键时刻出现,用下流猥琐伤害了怡敏的心灵,也给她一记当头棒喝:对这个世界袒露真我,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怡敏,思想早已被驯化得谨慎、保守、克制、规矩。
虽然她知道自己对亭亭依然存有爱意,也只有在亭亭面前才能展露出久违的笑容与女性姿态,但她依然在孩子与职场让人焦头烂额的夹缝中,恪守着东亚女性被赋予的 “主内” 天职,甚至无意识地劝亭亭 “养儿防老” 。
而这种男权教化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当学校得知露阴癖男的事,找到怡敏和亭亭调查时,亭亭非常自然地写下当晚发生的事,包括她与怡敏的特殊关系。在亭亭看来,这种同性爱恋无比正常,而她要做的,是实话实说,保护更多女同学不受伤害。但怡敏却在楼梯口与亭亭决裂,并给出一个荒唐的理由:“那不是意外,是我跟你太好了。”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众多东亚女性普遍的身心困境。她所有的沉默、纠结、自责和言不由衷,背后的原因都令我们深思。
③ 题材滤镜与道德审判
《花香》在如此短小精悍的体量里,能将故事讲述得这般动人心扉,实属出色。但在我看来,《花香》的总体质量并未达到9分水准,观众对它的喜爱更多是出于题材滤镜,即百合题材的稀缺性,以及女性视角的天然光环。
如,剧中的男性角色都十分单一、脸谱化;情节编织过于平淡,剧集整体架构、节奏把控有所欠缺;对人物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消隐,让怡敏的心理挣扎略显悬浮,也局限住了《花香》的故事格局等缺憾,都等待着导演在下一季进行弥补。
更值得讨论的是,目前有一撮针对《花香》的道德审判之声,认为该剧三观不正:将亭亭第三者插足、怡敏婚外恋当作正面案例来宣扬,同时怡敏有骗婚之嫌。导演在创作之初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她将怡敏的丈夫塑造得巨婴、惹人厌恶,并尽可能地压缩他在剧中的戏份,似乎都是在帮观众为怡敏的婚内出轨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抚慰。
但我认为,大家不必对剧中人物这般口诛笔伐。艺术作品之所以宝贵,正因为它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无限包容和尊重,它为我们在社会法理和伦理秩序的约束之外,开辟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如果我们仅以一句 “渣女” 或 “小三” 就全然否定掉怡敏和亭亭情感世界里的曲曲折折,人性中的那些隐秘和挣扎,其实也在无形中扼杀掉了艺术多元化的可能。
它们所注目的,都是人类情感中最隐秘、最纤细也最本真的角落。它们也许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则,却是一部作品的最动人所在。
上一次被拉片上头还是十年前的《得闲炒饭》。然而许鞍华导演到底是仁慈的,塑造了一方LGBT的乌托邦。
两部片子写的都是bi-girl,都从中学时情窦初开,都是三十多岁的偶然重遇(一个是婚宴,一个是产前辅导),两个人中似乎都有一方有点“渣”。
但看完《得闲》后的心情
上一次被拉片上头还是十年前的《得闲炒饭》。然而许鞍华导演到底是仁慈的,塑造了一方LGBT的乌托邦。
两部片子写的都是bi-girl,都从中学时情窦初开,都是三十多岁的偶然重遇(一个是婚宴,一个是产前辅导),两个人中似乎都有一方有点“渣”。
但看完《得闲》后的心情是开阔和疗愈的,女主一方有自己律所的精英,一方是大银行的OL,一班中产阶级思想开放的友人,聚餐开几千块的希腊酒,遇到歧视便上街游行,一切那么顺理成章,性别似乎也从未是羁绊(如果不是吴君如的角色“无脚雀仔”的渣女人设,大概连故事情节都很难有起伏波动吧)。
《花香》,太真实,些许沉重。虽然有青葱时光的氤氲美好,有重遇后的暧昧炙热,但也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有车有房”的老公,两人也不得不在社会的眼光中和生活的羁绊下挣扎。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人家”。浪漫的产生不需要物质,但是缺乏物质的浪漫更容易被生活的一地鸡毛戳破。香港人懂,努力“揾钱”是实现人身自由的基础,不婚没娃是远离道德谴责的前提,如此的话,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能过得很好。
但我们大都更像《花香》吧。《得闲》像是中年人上了岁数的加了滤镜的回忆,时过境迁,剩下的都是云淡风轻的调侃。《花香》是当下,是我们刚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伤口还没有愈合,注定不会是一出喜剧。
仔仔的演技最好时候应该是后来的我们MV
当她和王大陆站在门口,低头不语
她拿着衬衫,她狠狠打他,仿佛在怪他,
最后亲吻他
仔仔的演技最好时候应该是后来的我们MV
当她和王大陆站在门口,低头不语
她拿着衬衫,她狠狠打他,仿佛在怪他,
最后亲吻他
看到许许多多的评论是站在学妹的角度去理解剧情,觉得是学姐不够爱,辜负了学妹的一往情深。亦或是觉得学妹爱的卑微而可怜。本篇想站在学姐的角度做一个阐释。
1、学姐到底爱不爱学妹?学生时期,一直都是学妹非常主动,大胆。不管是想办法加入篮球社接近学姐,还是强吻、索吻,要拥抱,都是学妹在主导。学姐无疑是喜欢加心动的,否
看到许许多多的评论是站在学妹的角度去理解剧情,觉得是学姐不够爱,辜负了学妹的一往情深。亦或是觉得学妹爱的卑微而可怜。本篇想站在学姐的角度做一个阐释。
1、学姐到底爱不爱学妹?学生时期,一直都是学妹非常主动,大胆。不管是想办法加入篮球社接近学姐,还是强吻、索吻,要拥抱,都是学妹在主导。学姐无疑是喜欢加心动的,否则不会去温柔地配合她,又时不时在意学妹的感受。但是到底算不算爱呢,那个时候只是青春期少女懵懂的感情。作为一个优秀的三好生,学姐被灌输的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一个被灌输主流价值取向的人,意识层面是很难接受非主流非大众思想的,性取向也不例外。所以学姐尽管喜欢学妹,但是她的脑子里有一套女孩子的成长准则:读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跟一个女生携手人生,单是想一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对于许多人来说,性向是流动的,没有单一的说一定喜欢女生或男生,有时候只是喜欢那个特定的人而已。学姐喜欢学妹,但是并不讨厌男生,因此大学顺理成章交了男朋友,还告诉学妹要跟男生谈恋爱,要结婚生子。因为那是她根深蒂固的逻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勇敢的正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大多数人其实做不到。更别说在那样的年纪了。
但是,多年后经历了疲惫的婚姻后,两人再度重逢,学姐体会到了学妹的温柔,她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学妹会充满爱心地对待自己自闭症的孩子,她感受到了久久缺失的关心和疼爱以及和学妹肌肤相亲的美好与温存。那个时候不懂的,没勇气的,无法正视的,逃避的,现在全清晰了。所以她才勇敢地告诉丈夫:我爱上别人了。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怎样才算呢?
2、学姐的犹豫。最后一集在天桥上,学妹说自己有多爱学姐,为了学姐可以马上跟男朋友分手,确实挺感人的。许多观众对学姐的反应不满,因为学姐没有像其他偶像剧的主人公一样表决心,而是似乎犹豫了。是的,当学姐跟丈夫摊牌的时候她一定下了很大决心,可是此刻却犹豫了。为什么?相比之下,学妹分手相对容易,可是作为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女人,离婚却不是儿戏。丈夫尽管不竟然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比较懒惰,但是也是有家庭责任感的,赚钱养家,买房买车,脾气也算温和。在她告诉自己喜欢别人之后,丈夫决定调回台北,对孩子也更疼爱有耐心,表明他很在乎家庭想要挽回,这些是学姐产生犹豫的第一个原因,丈夫的表现让她心软。接着夫妻发生争执,丈夫说出:她能给你什么?她能赚钱吗?有房有车吗?无疑是当头一棒。爱情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有经济基础的感情不是说不可以,只是很难,特别是还有一个自闭症小孩。学姐的压力是很大很大的。爱情很伟大,爱人很重要,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失去了稳固的经济保障,正常的社会支持,孩子咋办呢?这一点在学姐深夜找学妹在破旧出租房里发现学妹跟男友同居强化了。从学妹母亲叙述中,学妹工作不稳定,男友不停换,这无疑让已为人母的学姐犹疑。特别是学妹并非痴恋自己,而是马不停蹄恋爱中。即便学妹的表白十分感人,但是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爱情不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如果学姐带着孩子离婚跟学妹在一起,最后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跟学妹分道扬镳,那种痛能不能承受?尤其是对孩子的打击?
3、所有看似伟大的爱,有时候只不过是自我欲望的投射。学妹的爱很感人,可是某种程度上,学妹有一些过于自我的我行我素。她是那种我想爱就一定要爱要表达。她是外向型,学姐内敛型。很多东西学姐没有说出口不代表不在意,也许反倒是许许多多的深思熟虑。面对已经结婚生子的学姐,学妹还是毫不考虑地表达自己的爱,如果是糟糕的婚姻,把学姐于水深火热解救也罢了,学姐的婚姻尽管不完美,但是还算行。提出跟学姐带着孩子私奔,这本身就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想法:你们怎么养孩子?父母不管了吗?私奔很浪漫,但是要有条件有基础。你们咋样都行,但是你们不能坑孩子呀。
当然,如果有足够勇气,两个人勇敢在一起又何妨?其实事已至此,某种程度上学姐已经别无选择。如果再回到丈夫身边,裂痕已无法如初,只会让已经不尽如人意的婚姻雪上加霜。也许两个女生在一起,一起努力赚钱好好生活一切都变得特别好呢?
学姐在天桥上喊:你都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的确,比起学妹再见学姐时情难自已,勇敢追爱,学姐面对的情况要远为复杂得多。特别是…自己下定决心,却发现学妹还在跟人同居,能不奔溃吗?
其实有时候,爱需要勇气,而生活需要深思熟虑。学姐的内心经历了什么,只有学姐才懂。作为一个观众,如果还有第二季,当然希望相爱的人能勇敢的在一起,并且用爱的能量克服所有困难,一起携手美好人生。这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比单纯的“我要我们在一起”,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第六集前面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来烘托学姐的两难。
她不是没有尝试过。她说了“我已经喜欢上别人”,她说过那个人是亭亭,她也说过亭亭“懂我”。这是她的一面。
但丈夫让她走的时候,她眼里头一次含着泪,那泪水也是真的。她走出房门,但门并没有被真正关上,也说明了她做这个决定时深深的痛苦。这是学姐的
第六集前面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来烘托学姐的两难。
她不是没有尝试过。她说了“我已经喜欢上别人”,她说过那个人是亭亭,她也说过亭亭“懂我”。这是她的一面。
但丈夫让她走的时候,她眼里头一次含着泪,那泪水也是真的。她走出房门,但门并没有被真正关上,也说明了她做这个决定时深深的痛苦。这是学姐的另一面。
在楼下的路上,她两次张望甚至回头看了一下她的家。我为她面对这种抉择时的心碎而难过。
学姐终于为爱奔赴一次了,但是为什么这条路走得如此苦涩呢。
本来就够苦的心情,还要意外得知学妹住在男朋友家,她心情除了苦,可能还有一些辣,似是被人当众扇耳光的那种辣。按响门铃后,还要忍受一段亭亭和男友的对话,开门之后学姐那个眼神,真是冷得让人害怕,但又令人心疼。
走在马路上的两个人,都是穿着居家服,一个是需要兼顾丈夫小孩工作、负担满满的高领毛衫,一个则是年轻情侣在家穿的小背心热裤搭件外套。两个人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件事,但是要做的决定,所付出的代价,却完全不同。
学妹叫住她,叫的是“怡敏”,全剧第一次。
亭亭在学生时代一直叫的是学姐,十五年后从来没有叫过她“学姐”或是“怡敏”,我个人觉得,那一刻亭亭是认真的想跟怡敏重新开始,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跟她在一起。但在那一天之前,她可能心里都不确定怡敏会真的愿意跟她走,但是第六集那天晚上,怡敏终于第一次主动出现在亭亭的生活里,那给了亭亭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才第一次叫出了“怡敏”。
在天桥上,学姐先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她愤怒,她不解,她质疑这段时间以来亭亭的动机。因为亭亭的出现把她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搞得混乱不已。而原本她是那样一个循规蹈矩、不起波澜的人。
“我做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感受不到吗?”对亭亭来说,所有事情包括男朋友,都是可以让步给对学姐的爱。因为这份爱,她接受学姐的所有,包括她的好,她的克制,她的胆怯,她的拒绝,她的逃避,甚至她那句“我们很恶心”。她一直记得,亭亭一直记在心里,她甚至接受了学姐的建议去找男朋友谈恋爱。只是为了不用再想起学姐那句“恶心”。
所以当学姐质问她为什么要介入她的家庭时,亭亭再也绷不住了。她把前面五集故事的委屈倾泻而出,控诉学姐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抛下她。当初在小巷子遇到暴露狂,学姐叫她不要碰她;学校过道里,学姐说她们以后各回各家;大学以后,学姐开始交男朋友、和男朋友同居,说亭亭以后也会找到陪她的男生。
当初第四集的时候怡敏对亭亭说“我们这样很恶心”,这是一个单方面的评价,她的这种定性会让亭亭难过委屈;但第六集的时候亭亭跟学姐说“你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这件事吗”的时候,这才是让我真正破防的瞬间,因为这说明亭亭自己的价值观曾经崩溃粉碎过。她那么自信、那么勇敢、那么一往无前的性格,但有过很多个夜晚,她恨自己喜欢女生,恨自己喜欢学姐,恨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就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她一直换男友的原因。因为她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感,在我们观众都获悉她和怡敏双向奔赴的故事里,她却孤单地怀疑着这是否只是一场一厢情愿,十五年。我们可以很肯定她不爱她的男友,但是在这种男女关系中,她可以稍微喘口气,不至于被那个真正爱着的人的话所桎梏;也能让她稍微能够忘记一下,自己喜欢女生、喜欢学姐这件事。
这段时间亭亭重遇怡敏,并且和怡敏发生关系,让她好像又能慢慢找回曾经的自己。她还是当初那个为爱可以付出一切的学妹。她可以坚定地对着学姐说出:我喜欢你,这件事从来未曾改变。
但同时,她一直没有信心学姐会选择和她在一起,在这种犹豫下,她才没有及时和男朋友终止关系,而且还被学姐亲自发现。
所以她才会说“我可以去跟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有个前提,如果,这是怡敏要的话。
这时候,她们的对话出现了一个停顿,亭亭满眼盼望着学姐能说一句话。就一句话。她就可以重获信心。
结果等来了学姐一句:其实我从来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怡敏说她羡慕亭亭。跟她在一起很快乐。每一次在一起的时光都好像最后一次。她不停地说着和亭亭在一起时的感受,但她却没有说她想要什么。
亭亭抛出去的球,学姐没有接。
我感受到的,是两个破碎的人。一个其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却下不了决心去追求的人,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的却三番四次受挫的人。
亭亭知道学姐没有接她抛去的问题,只能伸手抱了抱她。她这么爱面前的这个人,看着她无助无力也没办法恼怒。
怡敏说了一句对不起,那句对不起是她对亭亭所造成的伤害道歉。亭亭的泪,一颗两颗地落下,可能那一刻她心头上的委屈终于得到了舒缓,但是随后学姐下一句的道歉,她知道这是为了这次的离开而道歉。“所以你又要抛下我了吗?” 亭亭虽然是含着笑地问,但她心里是害怕极了。
学姐可能是感受到她的害怕,离开了亭亭的怀抱,很温柔地擦掉她脸上的泪。麻木了五集的学姐,终于流露出了她对亭亭的温柔。然后她好像弥补似的,郑重地讲了一句:亭亭,我很喜欢你。
亭亭听到后的那个表情,我觉得代表了她心里的某一块是补上了的。她这十五年来的缺口,比所有人想象的可能都要大。
“可是”后面的话怡敏没有说完,她主动抱紧了亭亭。她也忍不住皱了眉头落下了泪,那是一种充满惋惜、不甘的落泪;随后她的手紧紧地抓住了亭亭的发梢,再也没有放手,切换角度后,她的表情是另一种神情,有种做了决定后的平静,尽管泪还是止不住的掉下来。
有些人认为,“可是”之后是不忍说下去的告别,也有人认为,“可是”之后是她骤然不舍的心情。
这个结局像是导演(编剧)借着这次重遇在她俩身上生生划了一道伤口,伤口可能会溃烂直至死亡,也可能是长出新肉的良机。我能看到她俩内心脆弱破碎的地方,也能看到疗愈的种子已经种下了。鲸落万物生,破碎了才能重生。
最后借林二汶的《无忘花》歌词结尾:
老情人 心照不宣
冬雪会倦情感会乱
睡醒已是明天
仍期待下一花季可再见
情深不见底不必怕缘浅
会承受你的改变
我从未要你解释 没有名份的吻
无忘花枝不需折
花笑独欠人不见
不记明日黄花昨日现
百折千回 时日流转不了断
好情人 有聚有别
总可再遇抱拥每段
再想已是明天
长留在我心的你不会变
文/李镇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
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 文/李镇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 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台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 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亭两位女性,高中时期曾有过一段隐秘的同性情谊。多年后二人重逢,那段未竟之爱又让二人平静的生活激起波澜。 《花香》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它又是否真如观众说得那样好? 是的,这部每集仅「15分钟」,片名有点小清新的6集短剧,下周就要迎来大结局了。实际上全片加起来也只有一部电影的体量,被拆成这个样子,相当于让观众花上一个月的耐心看完一部电影,而且要为最后的15分钟再等上一周,着实煎熬。 无 是的,这部每集仅「15分钟」,片名有点小清新的6集短剧,下周就要迎来大结局了。实际上全片加起来也只有一部电影的体量,被拆成这个样子,相当于让观众花上一个月的耐心看完一部电影,而且要为最后的15分钟再等上一周,着实煎熬。 无论如何,这种播出方式都是对观众不友好的,但《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一上线就拿下豆瓣高分,此后一连霸榜数日,这种现象合理么? 还算合理,因为每年毫不遮掩地讲述女同故事的华语影视剧简直凤毛麟角,而「结合真实当下」就更是一种奢求。 1,喜饼哥翻柜子找怡敏高中时期的东西,“我还以为学姐早就丢了”,“没有,她宝贝得很,搬家的时候还特别说一定要带着”。高中承载着两个人的回忆,对于亭亭来说她的感情她也以为怡敏早就丢了,实际上也像那些东西一样一直带着,只是被藏在“柜子”里。2,第二集王太太名场面之后,喜饼哥躺在床上看论坛和怡敏说亭亭的事,学姐反应的台词是“干嘛,你想要认识她?”。第五集怡敏大学男友骑车接她的时候,男友问“她是谁? 1,喜饼哥翻柜子找怡敏高中时期的东西,“我还以为学姐早就丢了”,“没有,她宝贝得很,搬家的时候还特别说一定要带着”。高中承载着两个人的回忆,对于亭亭来说她的感情她也以为怡敏早就丢了,实际上也像那些东西一样一直带着,只是被藏在“柜子”里。2,第二集王太太名场面之后,喜饼哥躺在床上看论坛和怡敏说亭亭的事,学姐反应的台词是“干嘛,你想要认识她?”。第五集怡敏大学男友骑车接她的时候,男友问“她是谁?”,怡敏反应是“你干嘛?”,男友回“不是我,是阿德想要问联系方式”两个镜头的台词都很短,但很精炼地反应出怡敏对亭亭不自觉的护崽行为,甚至可以说深藏内心的占有欲。两次回答表面看是对对方的揶揄,但也包含着特别的情感,如果怡敏对亭亭的感情足够坦荡,大可以帮阿德和亭亭牵线搭桥,她没有,也可以说她忽视了,一如她从一开始就忽视自己对亭亭的情感。3,第一集来电时怡敏说,“我知道,你号码又没有换”,在家里给亭亭犹犹豫豫发短信时,可以看到她并没有给亭亭备注。什么样的原因,可以让她记住号码15年但却不敢写上备注,甚至没有打个电话去问候的勇气。4,大学的时候怡敏面对别人对亭亭的询问,她最多也只回一句“我学妹”不多加正式的介绍,多年后在喜饼哥面前三人相会时却连承认是学妹的勇气都没了。亭亭是她的什么这个问题于她而言,她不敢面对,潜意识里她是问心有愧的。5,过夜那晚,怡敏对亭亭的身体并不抗拒,她被动地接受着亭亭对她脖颈脸颊的亲吻,却是主动地亲上了亭亭的唇。6,怡敏坐大学男友单车后面时,是踩在上面。怡敏在亭亭后座上时,没有挑染了的长发,没有绑在腰上的衬衫,规规矩矩的黑色短发,甚至还戴上了安全帽,时不时靠下亭亭的肩和后背。这一次,她追求的不是新鲜感,不是青春期的叛逆个性,不是长大成人的自我证明,而是对自己心灵的放逐,是在压抑生活里遇见光明的片刻喘息。7,第五集怡敏和亭亭从楼上下来时,两人一前一后到渐渐相对而立。亭亭搓着手像是等待着怡敏对她刚刚的行为说出批评的话,怡敏却是欲言又止,最终什么都没说,无言地走了。简单分一下怡敏心理活动。是的,刚刚你的行为让我有点生气,但我知道你那么做是在和我置气,你的心意我清楚,你比我勇敢我比你懦弱,我无法指责你故意的言语刺激,因为内心里我也喜欢你,连一句喜欢都讲不出的那样喜欢着你。8,后面才会有和喜饼哥的爆发式坦白,前面看起来像顾左右而言他,但对话内容中她承认了小哲和别的小朋友的不一样,对应的是她承认了自己的不一样。讽刺的是,多年前她说的那句“友情和爱情还是不一样的”像极了喜饼哥说“那个叫友情,不是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长期的思想使然怡敏不会奔着离婚就讲,潜意识推着她循序渐进。但前面说那么多却毫无作用,最后发泄出了那句“我已经喜欢上别人了”,喜饼哥问是谁,怡敏回“她不重要”,不是因为亭亭不重要,而是从嘴里承认喜欢的是亭亭这个事实她很难一下做到,在喜饼哥的激将下她才说出了“亭亭”,之后方才还在讲话的嘴便再也没开口。有意思的是,这段对话很像怡敏内心的两个自己在对话,一边是世俗思想的提醒,一边是刚被放逐内心的真实自我,那是生的渴望,必须要靠近。 恋人的重逢如果都可以和怡敏和亭亭这样 未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恋人的重逢如果都可以和怡敏和亭亭这样 未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学姐(江怡敏):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学姐(江怡敏):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没有所谓的自主的权利,因为这些都是在父权笼罩的家庭中不被允许的存在。所以当她和亭亭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或是说早已质变只是在她尚能欲盖弥彰的范围内时,她要强迫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后退,退回到最初她的价值观中的「朋友」的范围。即便这种退出让她痛苦,但是她也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这是其他人眼中「正确」的选择。怀着这样的想法,她结束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又听从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看似过上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如果亭亭没有再次出现,可以预见到怡敏的一生都只是从一个笼子走到了另一个笼子中,麻木且认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句话完全就是她的真实写照。她每天除了要像男性一样上班,还要照顾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回家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她的丈夫像是另一个巨婴,一个生活上的白痴,他对于妻子在生活中的面面俱到坐享其成,以至于怡敏只是参加一个婚礼,他帮忙带一天儿子,隔天孩子就因吃坏了肚子而腹泻。同时,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再晚,吃完的餐具也应该是由妻子回来收拾的。面对这样的丈夫,怡敏有想过要反抗吗?显然没有,她认命了,「命苦呗还能怎么样呢?将就着过吧。」大概是这种想法。所以当她从沙发下抽出丈夫打了一天的电玩手柄,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收拾餐具,听到丈夫对婆婆「夸赞」自己「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的时候,她感觉不到高兴,只是觉得悲哀但无力。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她进一步彻底地失去了自我,连手机桌面都是儿子,一周五天在外出差的丈夫,完全指望不上。面对精神障碍的儿子,她显然要付出比其他母亲更多的精力,因此她的生活里,没有「我想要」,只有「儿子需要」,说得难听一些,这是一个守活寡的母亲。而亭亭的再度出现,仿佛向她十五年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投了一颗石子。她自以为压下去、只是一时冲动的少年情愫再次唤醒,或者说她沉睡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这逼得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十五年后的重逢,惊喜、愧疚、感激以及过去未能表达的爱使怡敏感受到了短暂的快乐。而亭亭对于她生活上的帮助,也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另一半「同伴」的作用,因此她开始重新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感。过去,她对于自己与亭亭之间的感情是极力否认的态度。可当她在婚礼时看到一对女生同样幸福地举办婚礼分享喜悦时,她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在别处」的好奇与兴奋。所以当亭亭试探性地对自己做出情侣间的亲密接触时,尽管她感到紧张,但同时也怀着猎奇的心理,就像她高中时代在亭亭的怂恿下第一次相互触摸对方的身体。最后的拥吻是她情感到达的顶点,这一刻她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人。从她主动抚上亭亭的脖子,对她的吻予取予求时,这十五年来的委屈,悲愤,懊恼,对过去自己软弱逃避的愧疚,以及从未消失过的爱,瞬间把她和亭亭淹没,在这一刻,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对亭亭那么多年的爱第一次正面做出了回应。江怡敏终于成了江怡敏,而不是王太太,或是小哲妈妈。分割线————————————学妹的来了写在最前面:「我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都能够变得更勇敢。」学妹(钟亭亭):她可能是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的女生,我是说她的家庭方面。虽然看了很多遍,但我仍旧对于她生长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感到困惑。一些个人猜测,或许是单亲或是接近单亲家庭的状态。单从呈现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没有人物前史的角色。因此以下仅对呈现部分做分析。不难看出,亭亭是一个坦率,正直,同时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生。这一点并不只是表现在她对于性别意识的模糊,她对于一切的情感都是十分单纯、不惨杂质的,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她是一个理想化的呈现,与周围所有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是唯一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而从情感角度来说,亭亭之于怡敏,反倒更像是学姐。当她第一次在排球场上看到青春飞扬的怡敏时,怀着好奇与仰慕的感情请求加入排球队,并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学姐的倾慕。之后不管是训练后第一个与学姐道别,还是主动提出要载学姐回家,都展现了她表达情感的方式简单而热烈。在她的世界里,依赖和喜欢是可以毫不掩饰表达出来的,她所要情感输出的对象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性别。当怡敏还囿于「非礼勿视」的家庭教育中时,亭亭会觉得「这又没关系」,因为她觉得她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足够让她提出对彼此身体的探寻,「坦诚相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能够增进彼此间情感的一种方式。高中时代亭亭表达好感的方式是莽撞的、不管不顾的,她希望喜欢有回应,至少不被拒绝,希望她们两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和别人与众不同的存在,她是一个传统世俗的反叛者。在一次又一次地试探,亲吻,有别于好友间的拥抱后,怡敏的不拒绝与迁就让她产生了找到同类的错觉。因此当怡敏严词提出她与自己的关系已经太近了必须终止时,亭亭感到困惑,震惊、失望和悲伤。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两个人之间明明是水到渠成的感情也必须是要符合社会赋予的一般性别意义下的,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喜欢和爱都要收敛。同时她也对怡敏有了新的认知,眼前的这个学姐并不是像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那样敢打敢拼,和自己有着同样敢于挑战世俗勇气的人。在明白了这一点后,亭亭感到心灰意冷,她不仅是对选择逃避的怡敏失望,同时也对这个定义所谓「正常」的社会感到失望,这种感觉甚至让她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我相信在她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自我怀疑都在反复地对她进行精神折磨。就个人来说,我偏向于认为亭亭是个有一点缺爱的人物,她对于怡敏表现出的依赖带有一种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譬如她对于拥抱,对于身体贴近时心动后的表现出的放松与满足感,都让我有一种她在怡敏身上获得了一种归属感,而这种需要在遇到怡敏前是无处安放的。对亭亭而言,怡敏是她「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存在。十五年后与学姐再次相遇的亭亭,已经学会了收敛自己的情绪,扮演一个看似普通的「正常」大人。她明明就坐在对面,也看到怡敏的欲言又止,但是这次她选择慢慢来。不管是在婚姻排队合照的等待过程中,还是在出租车上想要知道她生活近况的探寻,亭亭的试探都是能随时收得回来的,有别于她高中时带着强烈裹挟性的热烈。当她发现怡敏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那么如意,譬如年少时憧憬着要摆放在窗边的高脚椅,最后却淹没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时,亭亭开始默默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及时递上纸笔让她处理公司急务,照看小哲让她安心处理自己的事情等等。这些行为看起来都是礼貌克制符合「一般朋友」的标准,也让怡敏在长久「伴侣缺失」的婚姻关系中感到温暖以及能够喘息。当然,亭亭也知道,不管是过去对于和自己曾经那么亲密无间的关系,还是如今在生活中的「普通朋友」身份,怡敏都依然选择否认。所以当怡敏在丈夫面前装作与她是初识时,她笑了一下,这个笑里包含谅解,自嘲、意料之中但不会有指责。因为这时候的亭亭不再是高中那个面对与众不同时会困惑,愤怒,乃至质疑自己的小女生,十五年的光阴,已经足够让一个人树立自我认同,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不动声色地对抗世俗。在过去,亭亭只是一个非常简单干净到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女生。她不理解为什么相互喜欢不能在一起,为什么要让自己妥协于社会一般标准来以此展示自己是「正常人」,她不理解怡敏的决绝感到。而十五年后,她能够理解所有,她明白这只是个人的选择,她选择了坚持自我对抗世俗标准,而怡敏选择妥协,这都没有错,不能仅仅因为没有被选择而心生怨怼。在这一基础上,亭亭恰到好处的循序渐进来到了第一个关卡。这决定了她和怡敏之间是到此为止还是有质的飞跃,必须直面,没有迂回可言,而这一点,怡敏也清楚知道。亭亭在必须要迈出这一步的时候,生怕出了差错。而拥抱是她们间最熟悉的接触方式,所以她在背后抱时停了一会儿来确认自己是否还能感到当初的那种归属感。在这之后的每一步,她都时刻注意着怡敏的情绪,一直到吻上侧颈和脸颊,而后得到了怡敏的回应。在那一刻亭亭才是能够真正确定眼下的这个人,其实和自己一样爱意未减,至于她的顾虑和犹豫,都可以交给时间慢慢疏解。成熟后的亭亭在和怡敏的婚外情中以无限的包容与耐心让怡敏能够有余力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因为她自己也经历过自我认同的重建,知道这对于一个几十年来都身处围城从未想过要反抗的普通「女性」会更迷茫、难以取舍。或许最后会失败,她会再一次在选择中被放弃,但她已经不再强求自己是第一选择对象。在这之前,她们能够相互爱一天就是一天。从高中时期小心翼翼试探的爱慕,在十五年后转变为坚如磐石沉默包容的爱。我知道自己会在不同时期反复爱上你,而你也终于予以回应,就很好了。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学姐(江怡敏):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没有所谓的自主的权利,因为这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学姐(江怡敏):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没有所谓的自主的权利,因为这些都是在父权笼罩的家庭中不被允许的存在。所以当她和亭亭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或是说早已质变只是在她尚能欲盖弥彰的范围内时,她要强迫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后退,退回到最初她的价值观中的「朋友」的范围。即便这种退出让她痛苦,但是她也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这是其他人眼中「正确」的选择。怀着这样的想法,她结束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又听从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看似过上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如果亭亭没有再次出现,可以预见到怡敏的一生都只是从一个笼子走到了另一个笼子中,麻木且认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句话完全就是她的真实写照。她每天除了要像男性一样上班,还要照顾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回家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她的丈夫像是另一个巨婴,一个生活上的白痴,他对于妻子在生活中的面面俱到坐享其成,以至于怡敏只是参加一个婚礼,他帮忙带一天儿子,隔天孩子就因吃坏了肚子而腹泻。同时,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再晚,吃完的餐具也应该是由妻子回来收拾的。面对这样的丈夫,怡敏有想过要反抗吗?显然没有,她认命了,「命苦呗还能怎么样呢?将就着过吧。」大概是这种想法。所以当她从沙发下抽出丈夫打了一天的电玩手柄,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收拾餐具,听到丈夫对婆婆「夸赞」自己「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的时候,她感觉不到高兴,只是觉得悲哀但无力。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她进一步彻底地失去了自我,连手机桌面都是儿子,一周五天在外出差的丈夫,完全指望不上。面对精神障碍的儿子,她显然要付出比其他母亲更多的精力,因此她的生活里,没有「我想要」,只有「儿子需要」,说得难听一些,这是一个守活寡的母亲。而亭亭的再度出现,仿佛向她十五年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投了一颗石子。她自以为压下去、只是一时冲动的少年情愫再次唤醒,或者说她沉睡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这逼得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十五年后的重逢,惊喜、愧疚、感激以及过去未能表达的爱使怡敏感受到了短暂的快乐。而亭亭对于她生活上的帮助,也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另一半「同伴」的作用,因此她开始重新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感。过去,她对于自己与亭亭之间的感情是极力否认的态度。可当她在婚礼时看到一对女生同样幸福地举办婚礼分享喜悦时,她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在别处」的好奇与兴奋。所以当亭亭试探性地对自己做出情侣剪的亲密接触时,尽管她感到紧张,但同时也怀着猎奇的心理,就像她高中时代在亭亭的怂恿下第一次相互触摸对方的身体。最后的拥吻是她情感到达的顶点,这一刻她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人。从她主动抚上亭亭的脖子,对她的吻予取予求时,这十五年来的委屈,悲愤,懊恼,对过去自己软弱逃避的愧疚,以及从未消失过的爱,瞬间把她和亭亭淹没,在这一刻,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对亭亭那么多年的爱第一次正面做出了回应。江怡敏终于成了江怡敏,而不是王太太,或是小哲妈妈。分割线————————————学妹的晚点发。 看完前三集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尴尬。但这尴尬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和现在的女朋友坦诚交流,说好像能看到过去自己很多的影子。可能是因为太“写实”,那些年少的暧昧也好,不开窍也好,岁月长河拉扯好多年之后,像故事一样的现状也好,都让我“尴尬”又沉思。 评分这么高,是 看完前三集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尴尬。但这尴尬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和现在的女朋友坦诚交流,说好像能看到过去自己很多的影子。可能是因为太“写实”,那些年少的暧昧也好,不开窍也好,岁月长河拉扯好多年之后,像故事一样的现状也好,都让我“尴尬”又沉思。 评分这么高,是因为细腻,还是因为大家多多少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年少时候有点什么暧昧故事确实挺美好的,可惜的是,我们可能都并没好好扮演其中某一个角色。 年轻的时候,不够开窍,好像是学姐的角色,被爱,也被动;长大以后,又好像过着学妹的生活,看似潇洒,不愿意结婚,在临近中年的时候,机缘巧合在谈着和女朋友未知结果的恋爱。 (此处需要点烟) 第一集 1、婚宴现场,其实亭亭就坐在怡敏对面,但怡敏一开始只能不经意又刻意地偷偷看着她,生怕被发现。多年深藏在心的人,突然的相逢,似乎很近,但却又感觉那么遥远。 2、婚宴现场,怡敏打翻了杯子,正走去洗手间时,亭亭望着她离去,仿佛想要一起前去,但后来还是罢了,毕竟,自己是什么身份呢?没有 第一集 1、婚宴现场,其实亭亭就坐在怡敏对面,但怡敏一开始只能不经意又刻意地偷偷看着她,生怕被发现。多年深藏在心的人,突然的相逢,似乎很近,但却又感觉那么遥远。 2、婚宴现场,怡敏打翻了杯子,正走去洗手间时,亭亭望着她离去,仿佛想要一起前去,但后来还是罢了,毕竟,自己是什么身份呢?没有身份的存在,其实只能是一种不存在,连起身帮助的资格都没有吧。 3、的士上,一开始,也许太久没见面了,彼此都找不到话,但又不显得太尴尬。后来,反而是怡敏打破了沉默,“我们多久没见了”,似乎感觉如果是由亭亭先开口更好,毕竟总感觉她才是主动的那一位。 4、的士上,怡敏说了她的近况,亭亭感受到她的一丝沮丧,不拐弯抹角,就直接说了出来。怡敏回答,“没有啦,没事,我很好”,但表情却显得更加落寞。毕竟,这种“我很好”,跟她自己内心真正期待的“我很好”,有着巨大的鸿沟,但又说不上“我不好”,毕竟世俗眼中,老公人不错,又有个小朋友,也有体面的工作,说不好,也许自己觉得都“矫情”吧,可冷暖自知,但也就只能“冷暖自知”了,有些话和小思绪,慢慢折磨着自己,但都烂在心里。 5、的士上,亭亭说,“你现在结婚有小孩,老公应该对你还不错吧”,“那你应该过得蛮开心的咯”,但这两句,怡敏都很惆怅,也没有回答。也许,她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吧,所以选择了沉默,毕竟,如果再让自己挤出一句“是啊,我蛮开心的”,那就对自己太折磨了。 6、怡敏先到,下了的士,亭亭来电,聊到落下的喜饼。最后,“这是我的电话”,“我知道,你号码又没有换”,“怕你忘记”,也许,这短短三句话中,包含了亭亭怕已经被怡敏忘记,所以要着重提醒和强调的小思绪,我们都如此害怕被遗忘,一有机会,只能鼓起勇气,主动确认,才能心安。而对应后来的桥段,尽管怡敏没有将她的号码备注,可这个号码,早已刻在了她的生命中。 7,回忆到高中时,亭亭在场边看怡敏打排球,怡敏的每个动作,在亭亭的视野里,都是加了“梦幻滤镜”的慢镜头,也许这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吧,如诗如画,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8、亭亭要求加入排球队,那句“学姐,我是认真的”,除了加入排球队的决心是认真的以外,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倾慕和爱恋怡敏是认真的”的自我表态吧,这种自我表态,只能说给自己听,但也希望说给对方听,可只能用迂回的方式,免得让对方反感。 9、而那句“学姐,我会变得跟你一样厉害的”,似乎年少时,我们倾慕和爱恋一个人,都会把她当成人生的意义和动力,只有当自己变得与她一样时,也许那种“平等”,我们才能感觉自己配得上喜欢的人吧。那种爱,也是一种自我修行和历练,因为你,我和我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了,也许与你有关,但更多的,是与自己有关。 10、当怡敏问,“你叫什么名字”,亭亭回答,“钟亭亭”时,很明显感受到亭亭的喜悦,引起了喜欢的人关注,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话,但世界在那一瞬间,其实已经亮了,如果是夜里,那片刻,天上所有的星辰都在闪烁,照亮了整个黑夜。 11、练习后,出了排球场,亭亭先出来,可边跟着同学心不在焉地聊天,目光却一直偷瞄着后面的怡敏,等到怡敏走到她前面,亭亭才急忙挤出一句,“学姐再见”。随后,眼神又跟着怡敏的离去,骑着单车赶紧追上,然后找到机会问怡敏,“要不要载你”?年少时,也许我们喜欢一个人,都会主动但又“不刻意”地创造与对方相处的机会,那种瞬间的机会,可能“蓄谋已久”,也是“见缝插针”,就是希望能“自然地”发生,深怕造成对方的反感吧。 12、怡敏拒绝被载后,亭亭不甘心地说,“学姐再见”,但那种不甘,又岂能真的离开,毕竟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所以骑行数米后,又停下来转头说,“我载你吧”,这次不再是问,而是直接和肯定的表述与要求,深怕被再一次拒绝,错过了如此宝贵的机会。 13、两个人在车上,亭亭说,“我发现你很爱说没关系耶”,这种口头禅,也许连怡敏都不自知,“有吗”?“嗯,而且你说没关系的时候,都不是真的没关系”。年少时,我们喜欢一个人,会细细品味和研究,对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我们总要找出那些细节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反复研读,专心挖掘,用心用时去感受。如果对方是一门学科,也许爱慕着对方的我们,都能是这门学科的研究生吧。 14、怡敏说到自己因为模拟考考太差,父亲不再载她回家,罚她自己走回家,那瞬间连我们都感受到亭亭的“窃喜”,“那没关系啊,以后我都可以载你”,想到年少时的我们,真的好想好想跟爱慕的人能多一些机会相处,哪怕是一分一秒都可以,为了那些瞬间的相逢与相遇,翻阅千山万水,也会是甘之如饴。 15、镜头切换,来到怡敏在家,与老公的对话。怡敏知道老公没带儿子去母亲家,语气有些抱怨,但老公却又不以为然。可以想象,一个细腻的人,跟一个神经大条的人一起生活,是一种多么持久而看似“细微”的难受,那种“细微”看似不致命,但却又次次绝杀,磨损着生命中的每一寸,每一个角落,等到发现时,早已千疮百孔,但想更换,却又连更换的一丝力量都没有了,最后,只剩下默然与冷漠,但又要强颜欢笑。 16、怡敏来到房间,看着小朋友睡去,此时的微笑,才是她在家里唯一真心的笑。当生命的意义只能寄托在另一个生命上,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呢?也许她也不懂,但荒漠中,有那一抹绿色,总好过没有,虽然她也怀疑,是否是自己选择了荒漠?抑或是命运将她推向了荒漠?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答案,而没有答案,只能是更加纠结吧?或者,已经忘却了还有纠结的存在。 17、怡敏拿着手机,看着没有备注的号码,应该是不知道如何备注吧?曾经亲密的称呼,肯定已经不适合;把她备注为全名,也许我们又有所不甘,似乎太严肃了,仿佛未曾相爱过;所以,不备注,只把对方深藏在心,才是一段恋情最好的纪念。 18、随后,怡敏打了“你好吗”,但随后删除。面对许久未见的旧恋人,我们会感觉自己并不重要,又有什么资格问对方是否还好呢?好能怎样,不好又能做些什么?后来,换成了“有空多见面”,可又删除。有些遗憾,如果见了面,被触发了回忆,可能更加痛苦吧。所以,不见面了,也许这样自己更好受一些。 19、后来,怡敏反而收到了亭亭的短信,“明天见面”,瞬间,在家中第二个真心的微笑出现了,这可能是许多年来,在家中她真心的第二个微笑吧?她摸了摸自己的脸,照了照镜头,看看自己是否已经老了?毕竟,面对曾经的爱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还能是年轻时的样子吧?哪怕知道物是人非,可是否对得起曾经的自己和对方,自己还是需要反复确认一下的。 分享些很细腻含蓄的描写细节,这个剧细细去品味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无声传递着无法诉说的爱 分享些很细腻含蓄的描写细节,这个剧细细去品味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无声传递着无法诉说的爱 虽然才出两集,但是完整看下来,真的不会让人失望。至少说故事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 学生时代,暗恋过的人都应该做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喜欢某个人而认真练习一件事情,因为想看她/他一眼而找理由晚点回家或者故意在他/她要经过的那条路上等,因为和他/她说了一句话而开心一天,因为在意他/她的每个细节,所以能发现他/她自己都不知道的习惯。那种心情,可能会有点孤单但是更多时候是幸福的,每天都充满期 虽然才出两集,但是完整看下来,真的不会让人失望。至少说故事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 学生时代,暗恋过的人都应该做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喜欢某个人而认真练习一件事情,因为想看她/他一眼而找理由晚点回家或者故意在他/她要经过的那条路上等,因为和他/她说了一句话而开心一天,因为在意他/她的每个细节,所以能发现他/她自己都不知道的习惯。那种心情,可能会有点孤单但是更多时候是幸福的,每天都充满期待。长大后,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你再这么投入的爱一个人了。 所以能够理解学妹再才看到学姐的主动,毕竟是那么小心翼翼付出过的感情。她一直存着她的号码,可能无数次想鼓起勇气发条短信问候,又自我否定的把打好的字删除,怕发过去得不到回应或者已经是空号,还不如就安慰自己,不用去找她,说不定会有重逢的一天。结果人生就是很奇妙,梦想中的重逢真的出现了,所以哪怕不是喜饼掉在车上,相信学妹也会鼓起勇气打通电话找理由约见面。因为她想念的可能不仅仅是学姐,也是过去那个每天充满期待的自己。作者: pASslosS
作者: pASs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