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点喧闹的悲剧,放在话剧舞台的话就是个典型的先锋戏剧,最后一看,果然是一个话剧改编而成并非讲音乐,而是讲那个特殊年代里有色人种的悲哀和愤怒,以及为生活奔波的无奈,即使穿戴整齐,也无法把支票兑换成现金,生活在这样的偏见里,就连我都为他们感到愤怒利维那段关于过往家事的独白,精彩至极,也悲哀至极有一个意象是,利维一直想要打开那扇门,一直想要自己组乐队写歌,离开糟糕的
一个有点喧闹的悲剧,放在话剧舞台的话就是个典型的先锋戏剧,最后一看,果然是一个话剧改编而成并非讲音乐,而是讲那个特殊年代里有色人种的悲哀和愤怒,以及为生活奔波的无奈,即使穿戴整齐,也无法把支票兑换成现金,生活在这样的偏见里,就连我都为他们感到愤怒利维那段关于过往家事的独白,精彩至极,也悲哀至极有一个意象是,利维一直想要打开那扇门,一直想要自己组乐队写歌,离开糟糕的蓝调天后以后,终于用力打开了那扇门,却发现不过是被墙包围着的小小天井,然后利维抬头叹气,就像是坐井观天一样荒谬最终上帝没有救他母亲,也没有向他伸出援手,自己的生活还是得自己打拼,自己的选择也得自己承担一开始觉得蓝调天后很annoying,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态度,她有才华有商业价值,她比任何人都更懂这一点,所以在那个破裂的年代里,她用过度的傲慢去跟它对抗相比起来,利维却是真正的pathetic,不是因为他有才没钱,而是因为他的怒火其实特别卑微,最终只是烧死了身边的人而已最后一段其实挺讽刺的,一首好歌被系整个白人乐团演唱,至少我听着有点古怪,但估计商业价值是达到了对于饰演利维的Boseman还算比较熟悉,在「42号传奇」和「选秀日」里都有精彩表现,电影最后写道"献给德艺双馨的Boseman",这跟他在片中那个软弱但又野心勃勃的利维简直判若两人看的时候我在想,虽然幸福不一定和钱有关,但我还是希望钱能多一些以及,即使过去了将近百年,音乐行业依然那么难混
"Ah one, ah two, ah you know what to do",如果生活能一直像音乐这样美好,会不会一切都会有所不同,也许那个把音乐当作生活的蓝调天后,更有发言权
森森大军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片名如何解读?到底“black bottom ”在哪里?白人的屁屁又在哪里? 2 剧情与主题思想的关系!本片因何获得服装设计奖? 3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 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您怎么才分析这部电影?网上已经有很多热评了! 又怎样?我写这影评从来不抢先,你们先来,我肯定没人跟我重样! 女:总感觉他们分析的“驴唇不对马嘴”! 嗨,应试教育就别指望了,无论是不是学电影的,看这些艺术片确实吃力! 女:之前您解读的《两个遥远的陌生人》简直盖帽了,看来以后奥斯卡级别的影片也只有您美学教父为大家指点迷津了! “他们根本不理会我的感受,所以连可乐都不给我买。” “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这个人,只是想要我的声音(为他们赚钱)。” “你之所以说(没给我侄子也发薪水)是个误会,是因为你发现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有签发行合约。” “艾尔 “他们根本不理会我的感受,所以连可乐都不给我买。” “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这个人,只是想要我的声音(为他们赚钱)。” “你之所以说(没给我侄子也发薪水)是个误会,是因为你发现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有签发行合约。” “艾尔文做我的经纪人6年了,只邀请我去过一次他家,还是为了给他的那些朋友们演唱。” 跋扈如玛,其实是人间清醒。 看上去刁钻刻薄,蛮横无理,不过是因为她看透了真相,才用恶劣的态度回敬与报复。 #电影# 乔治·乌尔夫《蓝调天后》终于看到一部能让我从头到尾都满意的电影了我想知道谁翻译的这片名,这根本不是传记,跟蓝调天后没啥关系,蓝调天后只是引子,应该叫《蓝调录音室》才对整部电影一个半小时只记录了一个发生在录音室的半个下午的故事,时间跨度极其小,而且是群戏,没有太明显的男女主演,导演处理得非常好,堪比我无比崇拜的《热天午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白,为了不显得枯燥,故意把节奏加快,个个说话 #电影# 乔治·乌尔夫《蓝调天后》终于看到一部能让我从头到尾都满意的电影了我想知道谁翻译的这片名,这根本不是传记,跟蓝调天后没啥关系,蓝调天后只是引子,应该叫《蓝调录音室》才对整部电影一个半小时只记录了一个发生在录音室的半个下午的故事,时间跨度极其小,而且是群戏,没有太明显的男女主演,导演处理得非常好,堪比我无比崇拜的《热天午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白,为了不显得枯燥,故意把节奏加快,个个说话跟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地,就这样还加了一个隐寓,年轻黑人发现录音室多了一道门,一直想打开,都没成功,直到最后不顾一切抛掉工作返回录音室时才终于打开那扇门,却发现门外面不过是围住的高墙,什么都没有,这门就是暗示年轻黑人的命运表演也没话说,尤其是蓝调天后的表演还有就是音乐,全片四分之三都在放蓝调音乐,蓝调我了解得甚少,总之,好听就对了 去年,“黑豹”男星查德维克·博斯曼的意外离世给全世界影迷留下了巨大的遗憾,而他的遗作《蓝调天后》却意想不到成为了今年奥斯卡颁奖季的一匹黑马,他凭着片中的精彩演绎接连获不少最佳男演员的奖项,还有望在本周日晚获 去年,“黑豹”男星查德维克·博斯曼的意外离世给全世界影迷留下了巨大的遗憾,而他的遗作《蓝调天后》却意想不到成为了今年奥斯卡颁奖季的一匹黑马,他凭着片中的精彩演绎接连获不少最佳男演员的奖项,还有望在本周日晚获奥斯卡影帝。“沾死人的光”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刻薄,不过这部份量甚轻的作品在往年能否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还真的不太好说。因为每年一到颁奖季,自然就冒出数不尽的黑人题材影片,前些年的《月光男孩》和《绿皮书》顺利登顶奥斯卡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从片名来看,这部影片让我觉得是那种老一套的人物传记片,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是由戏剧改编成的讽喻剧,带有强烈的舞台表演风格,仅仅截取了上世纪20年代如日中天的蓝调女伶和乐队在一个下午录制唱片期间发生的故事,题材和格局远非是荡气回肠的史诗题材。核心自然是美国黑人的种族问题,借古讽今的故事引人深思。 遥想当年,黑人音乐家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依然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不论是资历深厚而霸气逼人的歌后,还是寂寂无名而富有潜力的乐手,全都成为了白人手中的玩物。只要白人剥削和利用完了,自然将你打发走,到头来还将黑人引以为傲的东西据为己有,这个结尾相当讽刺。影片有别于常见的黑人互助观点,大胆展现出黑人之间内斗,甚至自相残杀的刻画,暗中再次将矛头指向白人。黑人面对的不公待遇和悲惨状况时至今日也没能彻底扭转,去年爆发的BLM运动就是最触目惊心的证据。 以为是一部音乐传记片开始看的,因为电影上来就是一段天后的炸场演出。 以为是一部音乐传记片开始看的,因为电影上来就是一段天后的炸场演出。 以为是一部音乐传记片开始看的,但是天后的炸场演出之后,在录音间乐队就聊啊聊,迟迟不演奏,才发现这是一部舞台剧。 之后喋喋不休小号手突然开始述说他的辛酸往事,又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部揭示美国黑人种族血泪史的政治电影。 但一直到最后的悲剧发生,才明白这些印象都太浅表。《蓝调天后》不仅是关 以为是一部音乐传记片开始看的,但是天后的炸场演出之后,在录音间乐队就聊啊聊,迟迟不演奏,才发现这是一部舞台剧。 之后喋喋不休小号手突然开始述说他的辛酸往事,又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部揭示美国黑人种族血泪史的政治电影。 但一直到最后的悲剧发生,才明白这些印象都太浅表。《蓝调天后》不仅是关于蓝调音乐的,也不仅是关于黑人种族受歧视迫害的历史,它指向更深层的悲情:黑人种族集体无意识中那些阴暗的部分。 其实电影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天后,而是小号手。才华横溢同时又好高骛远,虚荣轻佻,他在这次录音表演过程中,一步步成为与乐队、天后和白人经纪人的矛盾焦点;他童年目睹的家庭惨剧在他心里留刻下深深的阴影,在他心灵中充塞了对所有人的仇恨。正是这种仇恨让他在心理崩溃时不择目标地做出暴力之举。 怨恨,是小号手与天后的共同点。名望之巅的蓝调天后其实是个粗野蛮狠、充满戾气的人。她说白人不懂蓝调他们只是要我的声音,但又正是从白人那里赚到盆满钵满;她反对白人,却从未对自己的同族之人表示出一丝同情。她的内心世界,其实与小号手一样狭窄和黑暗,就好像小号手奋力撞开了那扇门,却发现门后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死胡同。 在这个充满怨气和戾气的小群体里,唯一让人感到一点光明的,是老钢琴手。他喜欢读书,愿意思考,却被小号手讥讽;他说黑人不能只想着享乐,应该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老钢琴手是理性的象征,他最后悲剧性的结局,也象征着黑人文化里理性的缺失。 这不禁让我想到近来读到的一本书,《Black Redneck and White Liberals》,作者检视奴隶制时代南方黑人文化,以及二十世纪初随着黑人北迁而形成的扩散(黑人北迁正是《蓝调天后》的时代背景),之后尖锐地指出:黑人文化里有一种 anti-productive 的基因,一种趋向破坏和毁灭的悲情特质。 难道是这种特质,决定了黑人音乐的内在力量 —— 悲苦而趋向于自我毁灭? 对黑人民族性尖锐而政治不正确的批评,其实也隐隐见诸于《蓝调天后》,于是才让这部电影成为种族问题上具有思想性的厚实作品。 所以《蓝调天后》的片名其实是一种误导,电影应该坚持它本来的名字:《玛蕾利的大黑臀》,因为“黑臀”才代表那种尖利的批评。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Lamotta_yajie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Lamotta_yajie 一直区分不出Blues,Jazz和Soul,《蓝调女王》一开场就是美国南方,在排队等着去听MA的小型演唱会现场,有种未闻其声就很期待的画面感。 自由灵魂歌唱 MA说白人不懂Blues,他们以为音乐是为了发泄 一直区分不出Blues,Jazz和Soul,《蓝调女王》一开场就是美国南方,在排队等着去听MA的小型演唱会现场,有种未闻其声就很期待的画面感。 自由灵魂歌唱 MA说白人不懂Blues,他们以为音乐是为了发泄,却不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生活,是对生活的体验。Blues在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流行,他们在地里田间甚至走在路边都喜欢吟唱,所以随性本身就是Blues多变吸引人的地方,歌声里蕴含的也是这人对生活的渴望。Ma的随性、傲娇甚至“作”都毫不掩饰地展示了自己的喜好,又会去鼓励那些在她可掌控范围里的人们更加随性创作。这才有了她的歌曲总能大卖,她的演唱现场场场叫座的景象。但那些人录完了我的歌,就像是完事后的男人穿上裤子那么快。 整部电影重点并不在于Bottom or Ma甚至不在于贯穿始终的二十世纪社会与黑人的矛盾。 布鲁斯音乐悠扬升起,我想该对一个夏日午后宽容些,布鲁斯音乐在逼仄排练房里被即兴创作,怀才不遇的苦难人生和满腔热情笃定碰撞出花火,当然当然,还有闷热录音棚里汗水一次又一次浸湿Ma黝黑的胸脯让你开始困惑这些粘连迷乱的矛盾是 整部电影重点并不在于Bottom or Ma甚至不在于贯穿始终的二十世纪社会与黑人的矛盾。 布鲁斯音乐悠扬升起,我想该对一个夏日午后宽容些,布鲁斯音乐在逼仄排练房里被即兴创作,怀才不遇的苦难人生和满腔热情笃定碰撞出花火,当然当然,还有闷热录音棚里汗水一次又一次浸湿Ma黝黑的胸脯让你开始困惑这些粘连迷乱的矛盾是否仅仅为烘托音乐做背景材料。 蓝调音乐融入排练房里关于种族和宗教的控诉里,又翻身雀跃在以音乐为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方式,甚至在许多时候音符就飞扬在Ma的嘴角。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戏是Levee和Sturdyvant在楼梯间的争执,在作品被Sturdyvant否决后Levee说他相信他的作品一定是由他自己演奏才会有预期中“让观众想要跳舞”的效果,Levee眼神里的笃定让我突然明白,如果要找一个例子去解释三和四之间还存在一个整数,那么必定是艺术家们对于表达的精准把控,那个点,就是三和四之间的整数,能让语言的误差更小,让人的感知更细腻。 到了结尾,一群白人“唱诗班”拿到Levee的作品拙劣复刻的尴尬场面再次证明了Ma的表达:“那些白人不会明白,唱歌并不是为了发泄,唱歌是一种理解生活的方式。” 影片简介 在概述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之前,我必须先责难一下网飞这个糟糕的官方译名——《蓝调天后》。这个名字起码误导了百分之九十的观众以为这是一部音乐类型传记片,不爱这个类型的人(比如我)可能直接摇头拒绝了,喜欢这类的观众看后则大呼上当:什么 影片简介 在概述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之前,我必须先责难一下网飞这个糟糕的官方译名——《蓝调天后》。这个名字起码误导了百分之九十的观众以为这是一部音乐类型传记片,不爱这个类型的人(比如我)可能直接摇头拒绝了,喜欢这类的观众看后则大呼上当:什么玩意儿!而原英文片名的直译更传达出一种这是一部讲述《玛雷尼的大黑臀》这首歌艰辛创作过程的电影的意思,这也大错特错。作为一名因为被误导而并差点错过本片的受害者,下面由我来按照自己看完本片后的理解捋出一版剧情简介,以供大家直观了解: 一部舞台剧风格的电影,故事主旨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密集的文本使得这不到90分钟的故事里塞进去了很多的内容。 Levi是个有天赋的小号手,由于童年时罪恶的白人带来的家庭变故,他不相信上帝,立志在音乐方向出人头地,得到白人的尊敬;被捧成“蓝调之母”的Ma对待白人咄咄逼人,毫不留情,有着骨子里的骄傲。虽然Levi和Ma都是人才,可 一部舞台剧风格的电影,故事主旨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密集的文本使得这不到90分钟的故事里塞进去了很多的内容。 Levi是个有天赋的小号手,由于童年时罪恶的白人带来的家庭变故,他不相信上帝,立志在音乐方向出人头地,得到白人的尊敬;被捧成“蓝调之母”的Ma对待白人咄咄逼人,毫不留情,有着骨子里的骄傲。虽然Levi和Ma都是人才,可是他们互相却看不对眼。一场平常的录音活动也变得剑拔弩张。 像所有此类影片一样,展现黑人在那个年代遭遇并延续至今的不平等待遇是叙事的主体,Levi父母的悲惨遭遇,其他乐手娓娓道来的故事和坚定的信仰,Ma虽然为人强势但她深知自己在那些百人眼里的本质,这些片段无不在强调这一点。得益于查德维克·博斯曼、维奥拉·戴维斯等人出众的表演,整个故事动感和张力还是很充足的,尤其是结尾时Levi的创作结晶被唱片公司老板无情地否定,并且试图用几个小钱将其买断时,直接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让他一气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将他内心的撕扯放到了最大,冲击力十足。 影片的最后一幕非常的讽刺——老板请来了一群白人乐手录制了Levi的音乐,所以老板并不是不认可他的音乐的商业价值,只是想少付钱罢了,毕竟Levi不是Ma,他的演奏并非独一无二的,所以他永远达不到Ma的地位。另一方面,乐手们在演奏时个个面无表情,只为了赶紧完成任务,而Ma和她的乐手们虽然剑拔弩张,但一旦音乐响起,他们的快乐和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就溢出了屏幕,印证了Ma的那句“白人根本不懂布鲁斯,他们只知道听,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被唱出来的” 。 制作上,影片的调色是很难被忽略的,那带有明显年代感的暖色调,质感非常好。而且每一名黑人的皮肤都锃亮锃亮的,尤其是Ma,每一寸外露的皮肤都闪耀着光泽,给了他们别样的气质。 影片还有一个小支线,就是Levi一进排练房就开始纠结的那扇紧闭的门,在他印象里这扇门原本是开着的,能通向一个地方,可当他最后撞开那扇门时,发现门外只是一个天井,哪儿也去不了。其暗示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影片走向结尾高潮的起始点。 PS:昨天看完了探讨女权的《前途似锦的女孩》,和《蓝调天后》一样,影片都设置了非常有冲击力的结尾,和两年前的《绿皮书》一派和气的结尾大不相同hhhh看来现在人们在拍摄政治题材影片时候的态度也更加激进了。 我想写一篇影评,是因为要说的太多。造成评分如此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译名的问题,这个译名着实毁了整部电影,因为它和《蓝调天后》这个名字根本无关,而名字只是一个噱头。看完电影的朋友们,你们会觉得我起一个叫《黑人的地下录音棚》这样的名字能吸引观众吗,而事实就是: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小的空间,讲的是纯粹的黑人生存问题,而蓝调只是他们共同服务的工作和职业罢了。 我不太了解电影有没有一个在博 我想写一篇影评,是因为要说的太多。造成评分如此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译名的问题,这个译名着实毁了整部电影,因为它和《蓝调天后》这个名字根本无关,而名字只是一个噱头。看完电影的朋友们,你们会觉得我起一个叫《黑人的地下录音棚》这样的名字能吸引观众吗,而事实就是: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小的空间,讲的是纯粹的黑人生存问题,而蓝调只是他们共同服务的工作和职业罢了。 我不太了解电影有没有一个在博斯曼去世前成片的完整版,如果有,那么那个版本无疑会更贴合目前的片名;如果没有,那么中文译名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考虑到故事本身发生的背景和讲述的剧情,我更倾向于维奥拉的戏份有部分删减,所以营造出博斯曼是男主、维奥拉是女配的效果。由于维奥拉是奥斯卡得主,所以把她的名字放在了前面,而博斯曼的角色确实也只是一个打工人,所以他的名字在后。但无论怎样,我觉得本片还是应该抛开片名来单独讨论。 首先我是被预告片的内容所吸引。我个人非常喜欢蓝调,这是其一;致敬博斯曼,这是其二;预告片将演员、音乐的部分结合得非常好,这是其三。而事实证明,几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博斯曼的角色很复杂,但是他的演出可以在多重风格中自由切换,表演时的投入、创作时的享受、向别人介绍自己音乐时的满足感、对上帝的厌倦、对同行的不屑、对家庭遭遇的愤怒,都完全和角色融为一体。他口口声声说着我知道怎么对付白人,但当老板可以提供给他一个录歌的机会时,他卑微地像一个乞讨者,只是没有从身体上低下头而已,那是他保留的仅存的一点人格。 格林?特鲁曼饰演的托雷多,是本片最出彩的配角,说实话我不太明白他那段独白是什么意思,但我仍然觉得他的表演也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也是三个乐队成员中与勒维相对关系较好的一个。在歌曲录制完成后,勒维主动拍了拍他而不是别人;劝架时,他拉住了勒维,还告诉卡特勒,他的话没什么意思。但讽刺的是,最后他还是因为无意中踩到了勒维的鞋,而被他那种可悲的自尊心杀害;而勒维甚至不敢在老板面前,掏出那把刀子,他所谓的“勇敢”,仍然只能在黑人面前发酵。鞋是片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那意味着尊严,而每次当他的“尊严”被乐队成员取笑时,勒维都会格外珍视。直到最后,当他觉得所有人都无所谓他的那点尊严时,他也让自己彻底失去了尊严。 我认为老板最后不选择发行勒维的歌也是可以理解的。之前他其实一直欣赏勒维的音乐,还嘱咐经纪人说,那个小号手一定要来,他的音乐很棒,而他也愿意使用勒维的改编版本。但问题在于,玛说的那句话“他们只在乎我的声音”,老板也只认可勒维的音乐,所以当玛有着比勒维更大的商业价值时,面对这两个同样爱惹麻烦的人,他自然会有所取舍。 相比较博斯曼,维奥拉的角色并不复杂,但她的表演也非常自然,并且她更准确地传达了黑人在那个社会的处境:没有人权。更准确地说是,除了声音之外,一无是处。声音是她唯一向老板要挟的资本,其实她的要求和无理并不过分,而是这个社会逼着她成为了这样的人。而当她两次义无反顾地离开录音棚,她最终也选择了妥协,我想也只是因为当白人(经纪人)都在求着她完成她的工作,她的尊严至少已经得到了挽回,或者说,她也只是为了看见白人如何乞求她。两个主角本质上都还在这个没有黑人人权的社会妥协,只不过玛还可以用声音挣扎,而勒维却几乎一无所有。 因为改编自戏剧,所以电影带着浓浓的舞台剧气息,会让人觉得不像是电影。但其实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黑人和白人、黑人和黑人、各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并不简单,可谓戏剧感十足。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而他们的表演也自然为本片增色不少。我私心还是希望博斯曼拿下影帝,但确实难度不小,不过能够在生前的最后完成这样一个出色的角色,他一定也有着自己的考虑。我甚至觉得影片中的很多台词都是在描述他自己,从如何一步步走向好莱坞,到知道自己生命将逝,留下了那些誓言。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使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他的机会就要来了(虽然他已经永远看不到了,但我想《黑豹》和本片已经足够让他名垂青史),他不屈服于上帝(癌症可能会带走他的生命,但他不会怕,因为我正在完成一些伟大的事情,而那些作品和角色是上帝偷不走的) 最后,请不要把他简单地视作一部音乐片,事实上这本身也只是一部将音乐作为背景的剧情片。我本身是冲着蓝调而来,但其实音乐的部分完全不是核心,但几首简单的旋律也仍然扣人心弦。从这一点来看,不过分渲染音乐而简单讲好剧情,导演在90分钟的片长中做的已经非常成功了。 阿城的《棋王》里,来自底层的象棋天才王一生孤注一掷,在尘土飞扬的棋场上对弈十人。还年轻的阿城,给王一生画下一幅极富浪漫主义情调的速写:“……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 ”。 《蓝调天后》里,查德 阿城的《棋王》里,来自底层的象棋天才王一生孤注一掷,在尘土飞扬的棋场上对弈十人。还年轻的阿城,给王一生画下一幅极富浪漫主义情调的速写:“……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 ”。 《蓝调天后》里,查德维克·波兹曼一出场就带着讪笑,黑瘦黑瘦的一张脸,显出眼睛的大和亮,更显出五官所促成的躁动和惊恐。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波兹曼的结肠癌已经很重了,并最终不幸在今年8月28日离世。然而银幕上的他,却完美地把“病容”转化为一个年轻音乐家的“凄容”。看他表演,我马上想起“瘦小黑魂”这几个字。 和王一生那张写下千秋万代的脸庞不同,查德维克所饰演的利维拒绝传统、却被传统绑死。王一生对抗的是文革,一场试图剥夺中国人世俗生活的空前革命;1927年的利维所对抗的则是旧式蓝调,一种被美国主流社会高度剥削的黑人乐种。在世界两端的文学史上,这两个人物都在对抗王小波所谓的“设置”。王一生下棋,利维作曲,一个向传统求慰藉,一个向未来求荣誉。 之所以说“文学史”,当然是因为影片原作乃是奥古斯特·威尔逊1982的戏剧剧本。威尔逊比阿城大四岁,生于匹兹堡,除了以《蓝调天后》闻名之外,还创作过《藩篱》。大明星丹泽尔·华盛顿是他的拥趸,这几年作为出品人,先后把威尔逊两部作品改编成电影,更出演了《藩篱》中的一家之主。《藩篱》内与华盛顿对戏的维奥拉·戴维斯则再接再厉,诠释了《蓝调天后》中天后Ma Rainey本人。 本片完结于两个美国种族史上频繁出现的现象:黑人内部的冲动杀人事件、以及白人对黑人音乐的掠夺。整个片子的矛盾冲突,揭示的恰恰是这两个结局的历史必然性。理解这必然性,不能从查德维克的利维入手,也不能从维奥拉·戴维斯的歌后望去。最核心的一段话,反而来自戏份有限的老钢琴家的独白,大意为:我们黑人来自非洲各个部落,到了美国很快混合,被煮成一锅飘香的炖菜。人们端菜上桌,大吃一顿,又加入其他佐料、其他食材。美国黑人是什么?是这顿饭留下来的剩菜。 如何理解剩菜?蓝调本身就是一例。乐器全是欧洲的:钢琴,小号,长号,低音贝斯;创作者大多是黑奴的后代,和上述乐器一样,他们曾经是别人的财产。黑人所创作和演奏的音乐,甚至他们踏在美国土地上的身体,都是别人吃干抹净之后的余绪。好在社会与历史是永恒的饕餮,有无底洞般的胃口,于是蓝调音乐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流行起来、大赚特赚,新一顿好饭里,黑人开始思考:我们能不能不再充当一盘菜,而是作为一个食客坐上桌边? 吃相不同,于是戏剧产生。“天后”贩卖自己黑人老妈咪般的歌伶形象,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长号手卡特勒笃信基督,甘当天后贩卖生涯的护航员;老钢琴家托雷多早已背弃信仰,在人生最后岁月里沉思黑人的未来;查德维克扮演的利维年方三十二岁,正是爵士年代鲜衣怒马的弄潮儿,背负着耻辱的过去,没日没夜向往着有朝一日组建自己的乐队、白人唱片经理能买下自己写的好歌。 “天后”说得不错:唱片公司看她,就像嫖客看妓女;录音之后的动作,也无非是转过身子、提上裤子。但她舍不得老式蓝调的魅力,认为这音乐不是发泄,而是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录音之前,她把名伶的架子摆足,呲着一口金牙银牙,一会儿抱怨录音室太热要风扇,一会儿又要白人经纪买可乐润嗓。她的一脸油汗、满心怨毒,像极了阮玲玉的《神女》的续集:那一夜她被混混缠上,自知今晚无幸,于是坐上高台,让一脸畏葸、满心恶念的混混给自己点一支烟。自此之后,贩卖歌喉与贩卖身体无别,但交易之前,她总要扮一回邪神。 卡特勒不谈自己,只讲了黑人牧师的经历:那牧师从佛罗里达乘火车北上,途径一个小镇,因为只能下车去上黑人专用的厕所而被火车抛下。在举目无亲、夜幕四合的镇上,他被一群白人追着招呼:“嘿,黑鬼,嘿,黑鬼……” 有人问他为什么来这儿,他回答,自己要去亚特兰大看生病的妹妹。白人说哦这样,但是你会跳舞吗。他们随即扯掉他的十字架、撕毁他的小圣经,看他跳个不停,直到他们厌倦了才散去。哀叹完这个故事,卡特勒回归自己的生活。生活是具体的,他最关心的并非羞辱,而是今天录音后的工资不能再用支票结了,因为即使是在芝加哥,黑人拿着支票也会被怀疑偷窃。 利维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密西西比,幼小的他目睹母亲被白人暴徒轮奸。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生活;他所珍视的生活,在未来,不在过去。他还年轻,看见美女就动了红公鸡、黄母鸡的色情比喻,看见一双美丽的皮鞋就花掉一整周的工资。他写下自己的好歌,得到唱片经理的盛赞,他所向往的是北方城市的怀抱、新一代美国人的耳朵: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特区。 因此,当阿城的王一生双眼深陷的时候,威尔逊的利维却瞪大了野心勃勃的眼睛。这野心的天花板,是白人眼光、白人品味、白人心情,因为白人掌握着左右他音乐命运的资本。影片最后,白人告诉他,只有“天后”的音乐才能以天后的名字见光,而他的音乐则必须被白人社会廉价收购。于是他意识到自己的音乐无法给自己带来荣誉,除了及时行乐之外,他可能没有别的出路了。 于是,两个结局应运而生:老钢琴家踩脏了利维的鞋子,利维冲动杀人;唱片老板雇了一帮白人乐手,用美国白人闻名遐迩的轻松自如唱出了杀人犯利维所作的好歌。 1956年,猫王的《猎狗》开始火遍西方世界的时候,人们不知道《猎狗》的原唱是黑人女伶Mama Thornton。与本片中的“天后”一样,Thornton的脸也肥大、沧桑、不美。这段最著名的白人剥削黑人音乐的案例,在历史上无数次发生过。查德维克的“瘦小黑魂”去了哪里呢?利维杀人之后,又去了哪里呢?我在华盛顿搭地铁时,有黑人故意踩过我的鞋子。在城市的另一端,还有十几岁的孩子冲进别人的生日派对上开枪杀人。他们心里的怨毒,剧作家是说不清的。一片混沌之中,我只见到美国还有无数个利维,中国的王一生们却已经变老,正在变成吃饱了饭的人民。 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第78届金球奖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男主角
第27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