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0819
  • 安德烈大叔
    2015/10/17 17:15:20
    入不了土的棺木,焚烧不掉的原罪
       
       《心迷宫》是2015年国产电影最大的惊喜,我要把2015国产电影之光的桂冠送给它。《心迷宫》是用极少成本投入获得极佳电影表现力的一个标准案例,在混乱拥挤的院线商业电影中,《心迷宫》就像一个卓尔不群的刀客一样,在院线最不起眼的角落怀揣利器,无声嘲笑着周遭一干作品的无能。导演忻钰坤的未来让人充满遐想。

    &nb
       
       《心迷宫》是2015年国产电影最大的惊喜,我要把2015国产电影之光的桂冠送给它。《心迷宫》是用极少成本投入获得极佳电影表现力的一个标准案例,在混乱拥挤的院线商业电影中,《心迷宫》就像一个卓尔不群的刀客一样,在院线最不起眼的角落怀揣利器,无声嘲笑着周遭一干作品的无能。导演忻钰坤的未来让人充满遐想。

         《心迷宫》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工巧的作品,黑色的基调、精巧的剧本、花哨的叙事、戏谑的口吻,将一个中国最基层自治单位的人物心理生态展现得精准到位。在国内各种政治、市场的突变的冲击之下,中国村镇传统宗族道德已经残破不堪。小农经济本有的限制加上政治扭曲变革、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村镇传统道德已经无力支架起的时代洪流,表面井然,其实则限于崩溃。实际现实可以说是人心不古吧,但是本片里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各怀鬼胎了。

       于是在《心迷宫》发生的北方小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生态:首先最直接的是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这个是铁一样的国内现实,而青壮力在外也是层次不齐,有成功的,但是大部分可能都成为了盲流。其次是事件伊始村庄内的生态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寂寞少妇希望情郎除掉瘸子丈夫,瘸子丈夫则在外乱搞,赌徒老乡偷了瘸子之后敲诈村长公子,姑娘小欢假孕向村长公子骗婚,村长公子失手杀人,村长为护犊放火烧尸制造迷雾,而这时候连小卖部老板为得到寂寞少妇动了杀心,电影里的所有人物基本上都背负原罪,这群背负着原罪的人在殡葬的舞台上一一亮相,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整个村子都被一团黑色的阴影所蒙蔽着。

        电影以村里出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作为重要线索展开,通过三轮让人哭笑不得认尸,将电影一干人物的心理铺展了开来,结合多线的剪辑穿插,环环相扣,将故事抽丝剥茧。其实这类叙事结构并不鲜见,但是在国内玩得好的人并不多,而作为一部玩这种复杂叙事结构的黑色处女作,《心迷宫》真的让人颇感惊喜。如果只是单纯的玩复结构化叙事,本片某种意义上算不上特别的高明,毕竟是洋人玩剩的东西,大家在《心迷宫》可以看到很多黑色大师的影子,而且本片不少叙事的连接并不是特别的经得起推敲,一些人物动机也并不明确,巧合性非常强(这算是此片最明显的瑕疵了吧),所以我认为乡村怪尸案本土化的叙事肉身才是这部电影足以让人铭记的核心,虽然只是华北农村很小的一个生态格局,但是却充满着矛盾和猜忌,现实的倒影一览无余(其实这些戏谑的戏剧冲突在现实中其实也并不鲜见),但是敢于直接展现的艺术家目前还大部分活在地下,《心迷宫》自觉的进行了商业性质的尝试,所以能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电影是让人很惊喜的。

        作为一部仅仅170万成本,没什么宣传和制作经费的电影,我实在不敢有太多责难,因为这部电影我觉得有缺陷的地方除了戏剧冲突过于巧合、末尾群戏无力之外,基本上是属于经费不够引起的。另外有几个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幕是少妇独自一人安葬瘸子丈夫的画面,第二幕是父子在棺材棚里相遇的画面,这两幕的画面表现力很足,一镜胜千言,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正当我忧心于尺度之时,总局最后还是以令人会心一笑的形式出现了,感谢公安干警,感谢薄码。
    【详细】
    76291477
  • 人心.
    2020/8/31 10:25:01
    终点到达
    在我看来,他们的感情是爱情友情亲情的三重交织,她乐观的过着余下的生活,尽管死神总会来临。他因为妹妹的死而走不出被自己围住的困境里;她帮他不断走出困境,他一直陪在她身边,完成她列下的意愿清单,虽然结局她还是去世了,但是这种互相陪伴真的很温暖。她的最后一项想做...  (展开)
    在我看来,他们的感情是爱情友情亲情的三重交织,她乐观的过着余下的生活,尽管死神总会来临。他因为妹妹的死而走不出被自己围住的困境里;她帮他不断走出困境,他一直陪在她身边,完成她列下的意愿清单,虽然结局她还是去世了,但是这种互相陪伴真的很温暖。她的最后一项想做...  (展开)
    【详细】
    12839214
  • 布宜諾斯
    2012/4/28 21:48:42
    为谁妥协,妥协了谁
    文/布宜诺斯

        今年五一档的擂台好看,热闹之余,想来想去都是挥不去的缺失感,《黄金大劫案》前半截好戏,后半截逻辑碎一地;《匹夫》笑点不少,过多风格化镜头和配乐的确有点蛋疼,这些暂且不谈,就说“妥协”这一块,颇有点惨不忍睹。

        首先,为商业。宁浩拍片爱用方言,当年《疯狂的石头》用四
    文/布宜诺斯

        今年五一档的擂台好看,热闹之余,想来想去都是挥不去的缺失感,《黄金大劫案》前半截好戏,后半截逻辑碎一地;《匹夫》笑点不少,过多风格化镜头和配乐的确有点蛋疼,这些暂且不谈,就说“妥协”这一块,颇有点惨不忍睹。

        首先,为商业。宁浩拍片爱用方言,当年《疯狂的石头》用四川话,俏皮,透着一股子小市民的精明劲儿,但是如今的东北方言呢,特点却是楞,虎,糙,恰好印证了《黄金大劫案》的剧本已经走上一条人有多大胆,故事有多胡编的路子。如果说彼一时是宁浩用小聪明迎合小部分人恶趣味,意外成功,此一时却认定大众的G点在大动作大场面。可就算布景再美,一梭子枪子儿放倒再多日本兵,黄金溶进王水的特效再精美,故事线的粗糙简直像导演一个人在发癔症,水准都不如成龙谐趣武侠。去年中国票房狂飙到130亿,商业片票房成功的指标也跟着呵呵后了,很明显,投资商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回本、过亿,于是,那个会讲出巧思、精巧、复杂故事的宁浩被牺牲了。

        至于杨树鹏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借鉴黑泽明的年轻野心导演,变成如今借鉴姜文的年轻跟风导演的过程,《匹夫》很大程度保留杨树鹏的个人趣味和风格,但是黄晓明自断手指的镜头,很难不让人脑补《让子弹飞》里张默活生生从胃里掏出一碗凉粉的模样,大头娃娃对应麻将布袋,一群悍匪里恰好有个娘娘腔等,且不谈《城中大盗》和《落水狗》的Mr. Pink,因为这部电影指向是国内市场受众,揪住现成的7亿票房前科的市场性元素,在观众中造成口耳相传的话题性效果,是导演能想到的的最好、最节约成本的捷径,但作为一个好导演本应具有的原创性和排他性,不可避免被牺牲了。

        再者,为制度。和意识上的妥协比起来,商业上那些其实都是毛毛雨。很明显,宁浩已经被《无人区》的挫折整怕了,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都是小贼偷大贼,贼眉鼠眼不亦乐乎,顺便把民间骗术、神推销术等不入流材料都整上大银幕,越反讽大家看得越乐呵,但《黄金大劫案》的贼,却是一群义正言辞为国捐躯的“英雄”,就主角是个擅长坑蒙拐骗的街头小混混,最后也被国仇、家恨、爱情拐带到高大全一路,电影主题倒是存大义、灭私欲了,但宁浩招牌式的那些倍感亲切、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小段子,那些地气儿,那点儿反骨,都跟着小东北一块儿洗心革面了。这里要说的不是拍贼就好,拍英雄不好,只是,韦小宝变身杨子荣,你信吗?

        相比之下,杨树鹏甚至是可悲,《我的唐朝兄弟》有那么硬气的隐喻,那么固执的浪漫情怀,那么赤裸的生存哲学,就算票房死的很惨,多年后华语电影史上绝对会有你这么一笔。但是《匹夫》就不好说了,人物动机又模糊又伟岸,以黄晓明能当土匪头子、建立地下城堡的精明狠辣,怎么就能轻信张译,又认定绑了日本的“八千岁”天皇会拿钱来换?看来看去,比起故事主题的深度和人物逻辑的可信度,追求一个“打鬼子”的政治正确反而显得更重要。当然,这不是宁浩或杨树鹏的错,是“电影”这东西,在大环境中尚被多方撕扯的破碎结果,但正因为我们还记的在他们身上给予过抗争的希望,因此如今的失望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腾讯电影专稿
    【详细】
    54071422
  • 幻水梦天
    2010/11/1 14:00:21
    卧底?灰色地带?反讽——香港警匪片风云三变(zz)
    迄今为止,香港电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类型片,只有动作和警匪两种。鉴于港片一贯的糅杂性,警匪片与动作片往往也合二为一,吴宇森、成龙、徐克、唐季礼、林岭东、黄志强先后打入好莱坞正是凭借这一特色。

      与动作片的源远流长不同(20世纪50年代便武侠与功夫并举,神怪共拳脚齐飞),港产警匪片在20世纪60年代才初具雏形,但风行一时的多是谢贤和曹达华猎奇性质的“神探破案”题材,以及何莉莉效仿00
    迄今为止,香港电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类型片,只有动作和警匪两种。鉴于港片一贯的糅杂性,警匪片与动作片往往也合二为一,吴宇森、成龙、徐克、唐季礼、林岭东、黄志强先后打入好莱坞正是凭借这一特色。

      与动作片的源远流长不同(20世纪50年代便武侠与功夫并举,神怪共拳脚齐飞),港产警匪片在20世纪60年代才初具雏形,但风行一时的多是谢贤和曹达华猎奇性质的“神探破案”题材,以及何莉莉效仿007的女性间谍动作片《金菩萨》系列,始终未成气候。直到7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刺激令警匪片创作有了丰富土壤。以邵氏《天网》、《香港奇案》带动的犯罪片热潮,也直接导致警匪片的兴起。70年代后期,吴思远的《七百万元大劫案》与新浪潮干将梁普智、章国明紧随其后,《跳灰》与《点指兵兵》不仅票房大卖,成功奠定港产警匪片作为一种纯粹类型的独特风格。80年代前期,《最佳拍档》、《五福星》、《警察故事》都创下票房纪录,但这些还只是麦嘉、洪金宝、成龙尝试将高科技、喜剧、动作与警匪题材结合的杂交片种。同期纯粹写实的警匪片如《边缘人》、《公仆》未成气候,直到《龙虎风云》出现,警匪片才真正跻身香港电影的主流,20多年来长盛不衰。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只是管中窥豹,从卧底、灰色地带、反讽三个方面揭示香港警匪片的独特品质……

      

      一、卧底

      

      “卧底”并非警匪片独有,金庸的《鹿鼎记》、古龙的《白玉老虎》,红色经典《英雄虎胆》、《智取威虎山》,都有“卧底”故事的精彩描写,但最终似乎成了香港此类电影的特色。自章国明的《边缘人》首开先河,林岭东的《龙虎风云》发扬光大,至90年代蔚为壮观,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周星驰的《逃学威龙》、成龙的《超级警察》、李连杰的《给爸爸的信》,无不以卧底为故事主线。《新龙虎风云》、《新边缘人》则干脆翻拍经典,重现卧底迷情。香港警匪片为何热衷于卧底迷失自己身份的题材?本土影评人解释为“其实是香港人迷失身份的写照”。这又与回归前后《我是谁》、《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战狼传说》等片的失忆情结相映成趣(《紫雨风暴》则是将“失忆”和“卧底”嫁接做戏)。

      毫无疑问,香港警匪片30年来对卧底题材反复进行挖掘:由身陷随时背叛警匪双方和自己原则的心理煎熬(1987《龙虎风云》),到寻找身份认同的坚持(2002《无间道》),再到“重新做人”后的不适应(2006《黑白道》)……这当然已成为对香港文化的一种解读方式,但对于大众而言,警匪片的“卧底戏”最精彩之处仍在于强烈的戏剧冲突带来强烈的心理认同,其实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何尝不曾扮演着卧底角色?所以直到今日,香港电影和影人在好莱坞的最大胜利仍是吴宇森的《夺面双雄》和马丁斯科塞斯翻拍的《无间道风云》——两部卧底警匪戏。

      

      二、灰色地带

      

      警匪片的典型模式通常是黑白分明,警方取得最后胜利;但对香港电影来说,却未必通用。《龙虎风云》中的周润发、《新龙虎风云》中的刘青云之所以饱受心理煎熬,除了匪徒对他们有情有义外,更有不良警察的百般迫害,所以李修贤在“香港警匪片风云论坛”上指出,“警匪只是一念只差,拿着枪你可以做贼也可以做警察”,陈嘉上在《野兽刑警》中借曾经嫉恶如仇的Mike(王敏德饰)所说,黑与白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只不过有的人面积大些,有的人面积小些罢了,而“烂鬼东”(黄秋生饰)的一句“警察也是人哪”更道破了某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天机”。

      “只要有利益,警与匪是可以共存的”,这类台词并非只存在香港警匪片里,同样暗涌于香港社会的历史洪流中。60年代警察贪污成风,“四大探长”富可倾城,九龙城寨成为最典型的灰色地带,所以才有70年代廉政公署的成立,吴思远也借此拍了票房大卖的《廉政风暴》,90年代麦当雄和刘国昌分别执导《跛豪》、《雷洛传》回溯了那段灰色历史。2009年,王晶最新作品《金钱帝国》同样以60年代警匪一家为题材。或许有过这样的现实经历,加上香港文化的包容性和实用主义观念,警匪片中的“灰色地带”已成为专有名词惯用桥段。但为了区别渲染黑帮仇杀的江湖片,警匪片中的灰色桥段通常不是卧底煎熬,就是警察变坏,《知法犯法》中的吴彦祖堪称警察走向堕落的典型,《伤城》中的梁朝伟则被仇恨占据了头脑,至于2009年的警匪力作《窃听风云》,即以金融商战为大时代背景,讲述了三个被贪欲支配的警察走向毁灭的过程。

      

      三、反讽

      

      “邪不胜正”,是包括警匪片在内的经典通俗剧公式,但套到身份特殊的香港电影上,同样未必适用。警察未必代表正义一方,匪类也不乏有情有义之徒,只要煽情得当,通俗剧的经典结局可以是《龙虎风云》中卧底周润发临死前向匪徒李修贤道歉;也可以是《喋血双雄》中的警察李修贤最终认同杀手周润发坚持的江湖道义,为了给他报仇居然将已自首的成奎安击毙,将香港类型片的传统(从来都是追求铺张的表现力和写意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

      虽然事实证明警匪的通俗剧模式屡试不爽,但若反复沿用,早晚会出现具有反讽意味的变奏。有趣的是,这种变奏通常会出现在曾经严格遵守通俗剧定律的影人身上。李修贤曾以《公仆》系列成为“香港警察代言人”,自组“万能影业”公司后,拍出大量商业警匪片,譬如周星驰首次亮相大银幕的《霹雳先锋》。90年代李修贤开拍《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和《贼王》的犯罪片系列则剑走偏锋,以低成本的Cult片取胜。戏中罪犯的作恶行径固然让人毛骨悚然,但对警方的无能和滥施酷刑的描写反而令观众对罪犯产生同情心理,如此一来,反讽意味呼之欲出。

      90年代中期,陈嘉上专注写实枪战片,《飞虎》系列叫好叫座,尤以强调团队合作战胜强敌的积极主题契合主流通俗剧模式。杜琪峰为大都会(邵氏)执导的《十万火急》不仅宣扬团队精神,同时注重家庭温暖和浪漫爱情的作用,并以“危险 营救 脱困”的经典公式冲击好莱坞水准。但时隔仅一两年,陈嘉上的“仝人”与杜琪峰的“银河映像”竟不约而同“惊天大逆转”,《野兽刑警》和《非常突然》一反常规,无视通俗剧公式,完全自我颠覆。前者偷师王家卫《重庆森林》风格,以喜剧作为影片基调暗含暴躁生猛之邪气,结尾突如其来的暴力场面,足以令观众体验了一把黑色警匪片带来的另类震撼;后者直到结尾前仍是《十万火急》的主流格局,着力刻画警察团队破案过程,但在取得胜利后却被另一帮匪徒全部歼灭,如此突然的黑色结局,必然出乎观众的意料,看似充满与现实相悖的反讽意味,实际却是人生无常的宿命表达。

      由通俗到反讽,其实是有经验的导演游走于大众和个人之间的必经阶段,只是陈嘉上昙花一现(他以为《野兽刑警》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所以放手一搏)没有再走下去;杜琪峰则坚持到风格自成一派,成为香港警匪片的一朵奇葩。而随着电影的高速发展和影迷的多元眼光,所谓的反讽和颠覆,甚至可能融为主流,《神探》就是不太成功的一例,但仍须杜韦和大家的坚持……
    【详细】
    42882948
  • tangmm
    2020/10/5 9:53:30
    认真走剧情

    首先,从头到尾认真走剧情,没有注水,没有烂尾,值得肯定。

    然后说说结尾,可能很多人都看完一头雾水,我也有点儿,好好地悬疑罪案剧,为啥突然就变成想象中的人格分裂了? 直接到抓住凶手那里已经很完整了啊,要是能再挖掘一下医生对女主的复杂态度就更好了,可惜就这么结束了,最后给大家一个想象中的奇怪的也算是美好的结局,为啥呢?

    <

    首先,从头到尾认真走剧情,没有注水,没有烂尾,值得肯定。

    然后说说结尾,可能很多人都看完一头雾水,我也有点儿,好好地悬疑罪案剧,为啥突然就变成想象中的人格分裂了? 直接到抓住凶手那里已经很完整了啊,要是能再挖掘一下医生对女主的复杂态度就更好了,可惜就这么结束了,最后给大家一个想象中的奇怪的也算是美好的结局,为啥呢?

    再然后抛开结尾,就认为女主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再来品一品剧情。我觉得女主这条线写的和演得都挺好的。人物的心态转变给了充分的表现空间,行为逻辑转折也交待得明明白白。比如三个重要转折,第一个是折腾了一圈仇人之后,并没有感到复仇的畅快,反而失落;第二个是得知哥哥可能还活着之后,自己在家里哭,对过去的自己充满质疑;第三个是终于想通,放下了执念想要为自己而活,然后才慢慢开始接受男主的追求并且享受其中。最喜欢这种把人物行为动机交待明白的剧情了,而且小姐姐的表演让人信服,哭得可让人心疼了。

    其他人物和剧情,虽然限于成本,有的地方会出戏和尴尬,但整体还是拍的挺认真的,好几个配角身上都能看出演员的信念感。而且配角有些也复杂和立体,并不是单纯工具人,比如瑶瑶小姐姐。

    希望这种小而美的剧能多一些!

    【详细】
    12894601
  • 陳柏祥
    2008/10/27 6:26:44
    死亡日記
    喪屍電影大師George A. Romero一生奉獻挖空肉腸的屍吃人片種, 自首部作品《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續作《Dawn of the Dead》及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都是述說地球人怎樣在變種喪屍的爪牙下偷生, 三部曲要旨是表達人類, 不論是白人、黑人, 在病毒侵蝕下意志消失, 化為嗅到生人氣味就生吞活吃的的眾屍平等。經驗了六十, 七十至八
    喪屍電影大師George A. Romero一生奉獻挖空肉腸的屍吃人片種, 自首部作品《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續作《Dawn of the Dead》及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都是述說地球人怎樣在變種喪屍的爪牙下偷生, 三部曲要旨是表達人類, 不論是白人、黑人, 在病毒侵蝕下意志消失, 化為嗅到生人氣味就生吞活吃的的眾屍平等。經驗了六十, 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活死人見證美國文化, 二十世紀的George A. Romero要諷刺的是現代的美國傳播感觀。

            Jason Creed是大學生, 正在拍攝一部喪屍吃人為題的記錄片, 他與數個同窗乘坐旅遊車, 車內各人各執己詞, Debra一心要早些回家見不知是生是死的父母弟弟; Gordo與Amy是一對戀人, 年青人的火熱打情罵俏及深情一吻渾忘逃難的不知前景; 一直握著重DV攝影機的Jason照著本子辦事, 鏡頭下的同儕一舉一動、情緒起伏統統原汁原味收錄, 不會有如美國電視廣播公司因為諸多藉口, 例如製造恐慌、傷害弱小心靈, 以及過分血腥, 剝削收看大眾知悉畫面背後真像權利, 官方隱瞞事實, 欺騙羣眾只能騙倒不懂互聯網的老一代, 年輕電腦好手可以利用免費網站的搜尋系統, 鍵入關鍵名稱, 視頻會播放不經刪剪的死人變喪屍影片。政府自以為是, 強加認為是正確的道德觀念及盡快壓制災難爆發, 不即時廣播病毒不及控制的局面, 令信從當權者的市民不及時間走避, 成為活死人的腹中糧食, 要交最後習作的大學生不斷錄下當時景像, 不論任何情況都要照實記錄, 目睹女同學內疚輾斃了數個喪屍開槍自殺, 然後在廢棄的醫院轉化喪屍, 其他同學與屍群搏鬥, 身平第一次開火斃了男女醫護人員的Gordo大感生命無常, 年青大學生哀悼手刃好友的片刻, 攝影機的鏡頭不在乎人類驚變的哀愁, 拍下政府不會收錄播放的現實, 攝影機是日記, 十分仔細寫下當時發生的一切, 不會竄改, 失欲人的喜惡要素, 滅亡的氣氛就在鏡面照射的七彩影像、喪屍噬咬活人的慘不忍睹放在網上任由下載。影片點擊率高達七萬二千次, 導演Jason大喜過望, 向友人吹噓其片段怎樣擊敗政府的不實新聞片, 對於不伸出援手救朋友, 不會落淚悲慟女同學的人變屍、Gordo躺在黃葉鋪蓋土地, 愛人開槍射殺的至愛無奈, 全球人類可以直接觀看視頻, 下載及分享畢業作品 ― 哪份盡了記錄責任, 卻犧牲了身為朋友的感情習作。

            消息是真是假在互聯網尚未流通的時代, 官方及新聞紙報道是唯一可以了解世界各地事件的門檻, 自光纖網絡科技覆蓋至各電腦用戶的網絡卡後, 用戶可以經幼小的線芯把第一手撰寫信息傳遍地極, 相對官方發佈新聞更快, 不必避忌血染畫面會影響他人心智的政府偽道德標準, 然而, 萬千網絡作家敲打鍵盤, 他們面對LCD螢光幕鍵入所見, 或是道聽途說的資訊同世界各地的網民交流, 不住鍵入字型的聲音併合真假難辨的新聞戰爭、飢荒片段, 眼所見是真實, 還是互聯網的消息可靠?

            Jason至死一刻緊守記錄事實崗位, 好友逐一成為喪屍瓜下亡魂, 一直反對現場拍攝的Debra終被死者要把死亡真像拍攝到底, 甚至喪命的Jason感動, 要繼續把末世景像繼續記錄下來, 不為什麼, 只是直到化身為喪屍, 慘遭餘生人類射擊標靶粉身碎骨, 半截頭顱的怒目橫視, 見證了人類比喪屍單憑飢餓本能吃人用了欺侮其他低下物類的卑劣手段。

            電影很少挖肚破腹殘酷畫面, 人類的暴力及壞心眼隨處可見。穿上防毒衣物的執法人員用長警槍轟破了一個活死人頭部, 人員利用中央空缺為攻擊點, 槍口在圓形的髮線開端至頸骨頂部模糊肉塊的空心開火, 射擊其他的帶菌類者, 不以典型的搶吃內臟為拍攝重點, 而以新意的人互相攻擊的新點子。另外年老長者為了保護家人, 把感染病毒的親人關在內室, 他們逃了出來襲擊人員, 遭到咬噬男人的子彈擊中了老夫婦胸口, 目的是要他們死後變為喪屍, 用了把大家化身活死人的吊詭手段, 這是以往George A. Romero不會用的描寫, 那個人類反客為主的結局, 導演對人真的是徹底絕望。
    【详细】
    1537192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