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91945
  • 青年人电影协会
    2017/8/15 15:06:35
    盗之美
    年轻的FBI特工强尼·犹他(卢克·布雷西 Luke Bracey 饰),潜伏到一队喜欢寻找刺激挑战的盗匪里,该队伍由富有个人魅力的鲍迪(埃德加·拉米雷兹 édgar Ramírez 饰)领导。这些盗匪被怀疑是在用极不寻常的方式进行着系列犯罪。在与鲍迪这一伙人的交往中,犹他发现自己无可自拔的与这伙人产生了伙伴情谊,犹他陷入了职业伦理与追求真我之间的矛盾,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加入到了对人类极限界的八项
    年轻的FBI特工强尼·犹他(卢克·布雷西 Luke Bracey 饰),潜伏到一队喜欢寻找刺激挑战的盗匪里,该队伍由富有个人魅力的鲍迪(埃德加·拉米雷兹 édgar Ramírez 饰)领导。这些盗匪被怀疑是在用极不寻常的方式进行着系列犯罪。在与鲍迪这一伙人的交往中,犹他发现自己无可自拔的与这伙人产生了伙伴情谊,犹他陷入了职业伦理与追求真我之间的矛盾,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加入到了对人类极限界的八项巅峰挑战的追寻中
    【详细】
    8751208
  • 江欲行
    2014/6/22 22:06:04
    另类的爱情故事:《完美假妻168》

    这是一个带有犯罪和悬疑元素的另类爱情故事。和众多国产爱情片相比,这部影片故事新颖,不落俗套,演员也演得不错。我们要公正一点,不要看见国产片就打低分啊。

    “你这个年纪,找一个你喜欢的人,很容易;但要找一个真正喜欢你的人,不容易。”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想,这是每个有一把年纪的人都该记在心里的。这是电影里徐若瑄对出轨父亲说的话。影片中徐若瑄也很懂得珍惜真正喜欢自己的人,所以她最终

    这是一个带有犯罪和悬疑元素的另类爱情故事。和众多国产爱情片相比,这部影片故事新颖,不落俗套,演员也演得不错。我们要公正一点,不要看见国产片就打低分啊。

    “你这个年纪,找一个你喜欢的人,很容易;但要找一个真正喜欢你的人,不容易。”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想,这是每个有一把年纪的人都该记在心里的。这是电影里徐若瑄对出轨父亲说的话。影片中徐若瑄也很懂得珍惜真正喜欢自己的人,所以她最终选择了何炅。

    还是看故事吧,深度剧透:

    起:
    徐若瑄(饰triffancy)是生意人王学兵(饰郑国富)的妻子,莫名地一直怀不上宝宝。
    (激励事件)这天晚上,一个自称霍克的陌生男子(何炅饰)闯入徐若瑄的家里,告诉徐若瑄他绑架了王学兵。如果徐若瑄不想王学兵死,就得乖乖地给何炅做一个星期的妻子(刚好168小时)。

    承:
    徐若瑄一边对何炅虚以委蛇,一边偷偷调查何炅。她摸清了何炅的住处,并且配了何炅住处的钥匙。她扑到何炅住处救王学兵,却扑了个空。
    镜头转向王学兵,他正在和他的小三玩耍。原来何炅是王学兵的大学同学,因为没有性能力一直被同学和同事嘲笑。王学兵和他共谋了一个双赢的诡计:何炅绑架王学兵,逼迫徐若瑄装自己的老婆,可以向同事证明自己有男人的能力;同时,王学兵可以有不受打扰的时间和小三厮混在一起。其实,王学兵还留了可怕的后招:他想最后造成何炅和徐若瑄自相残杀、双双毙命的结局,从而获得徐若瑄的意外保险赔偿。
    徐若瑄假扮何炅妻子的最后一天,何炅邀请四个同事来家里玩,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妻子。这期间警察李菁、徐若瑄的父亲母亲、对门的邻居都来凑热闹,场面混乱而搞笑。不过,何炅的目标算是达成了。
    傍晚,何炅向徐若瑄坦白绑架是假的,并讲了自己的故事。原来徐若瑄就是何炅中学时暗恋的女孩,因为徐若瑄的女同学从中作梗他们没能走到一起。
    徐若瑄扮演何炅妻子的时间结束了,王学兵也该回来了,故事似乎该结束了。(中点)

    转:
    王学兵回来,竟然要持枪杀死何炅。何炅刺伤了王学兵,并夺过手枪。大家都以为何炅要杀王学兵,何炅潜逃,并通过短信提醒徐若瑄小心王学兵。
    徐若瑄暗中调查王学兵,发现王学兵和小三的事,也发现了为什么自己一直不能怀孕,原来王学兵一直在自己的牛奶里放避孕药。她心碎了。(一无所有的低谷)

    合:
    徐若瑄在饭桌上揭开王学兵的伪装,王学兵要掐死徐若瑄。幸好徐若瑄提前通知了警察李菁,李菁及时赶到,徐若瑄才得以活命。
    徐若瑄和王学兵分手。

    尾声:
    四年后,徐若瑄和何炅重逢,在一起。后来,何炅重振男子雄风,徐若瑄怀了他的宝宝。而此时,王学兵正在狱中服刑。

    2014年6月22日
    【详细】
    67121167
  • 琥珀川
    2022/7/9 13:53:16
    一切期盼和等待都已成为无奈的注解

    偶然刷到三季更新,惊喜点开却发现没有熟悉的路先生,后又发现导演也不再是老毕,原因和过程不得而知,但惊讶过后更觉无奈,三季虽播魂灵已失,即使喜欢的任先生和皓哥还在,却已是同名的另一部剧。

    还记得20年夏天三季剧本完成时老毕如释重负般的感叹以及尚在疫情中殊词妹妹对于三季筹拍中的宣告,然而都终止在了老毕的一句“果不

    偶然刷到三季更新,惊喜点开却发现没有熟悉的路先生,后又发现导演也不再是老毕,原因和过程不得而知,但惊讶过后更觉无奈,三季虽播魂灵已失,即使喜欢的任先生和皓哥还在,却已是同名的另一部剧。

    还记得20年夏天三季剧本完成时老毕如释重负般的感叹以及尚在疫情中殊词妹妹对于三季筹拍中的宣告,然而都终止在了老毕的一句“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祥”,一切期盼等待如今都成了无奈的注解。

    一直疑惑“忒修斯之船”要素置换后,船还是原来那艘么?又或者多少要素被置换才会让旧船失却真名?问题没有结论,我只知道这不再是一起追过的同窗了。

    失去路先生的同窗我还是留给曾经那个期待的夏天吧,那个期待着第三季全员回归的夏天和终究失去一切等待可能的夏天。。

    【详细】
    14502407
  • 撞树的猪
    2020/11/7 22:31:07
    这部剧的历史错误

    剧只看了一集,第一个案子真是烂,主角直接上帝视角,就不评价了,毕竟大家都说过了,我说说这部剧的历史错误吧。本剧时代为清末,根据辛丑条约,天津不让清朝驻军,我就好奇这都统哪来的,怕是命都不要了。有人说年代是1900年前,那就更搞了,那时只有衙门,警察成立为1901年,起因就是天津不让驻军。

    剧只看了一集,第一个案子真是烂,主角直接上帝视角,就不评价了,毕竟大家都说过了,我说说这部剧的历史错误吧。本剧时代为清末,根据辛丑条约,天津不让清朝驻军,我就好奇这都统哪来的,怕是命都不要了。有人说年代是1900年前,那就更搞了,那时只有衙门,警察成立为1901年,起因就是天津不让驻军。

    【详细】
    12957151
  • 丢丢手机
    2017/10/3 11:34:37
    和平年代不应浪费生命

    梦想和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看见和平年月的童年,战争的残酷让人感同身受。小时候这种穿越看着不明所以,长大了内心的震动好大。是的,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电影中的穿插,是最让人难忘的,看得让人心情无法平静,走在车流中,蓝天广场,奔跑在偌大的运动场,这一切是那么的虚无缥缈,又是所有孩子们的梦想,也是争战中的中国人的梦想。遥想当年,高考刚刚恢复,所有的年轻人为祖国富强而读书,人

    梦想和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看见和平年月的童年,战争的残酷让人感同身受。小时候这种穿越看着不明所以,长大了内心的震动好大。是的,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电影中的穿插,是最让人难忘的,看得让人心情无法平静,走在车流中,蓝天广场,奔跑在偌大的运动场,这一切是那么的虚无缥缈,又是所有孩子们的梦想,也是争战中的中国人的梦想。遥想当年,高考刚刚恢复,所有的年轻人为祖国富强而读书,人们学的是奉献,是本事。到工厂,到单位,但基层,他们那些人对学习是认真的,对工作是认真地,对祖国是认真的。我们自问在快乐的校园里有多少人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美其名曰好好读书得人没有青春,年轻人应该冲动有个性。当然人的认识不一。但是没有努力学习,浪费了时间是辜负了一些人的吧。这个电影应该在现在让更多得人看看。想起昨天刚看的美国电影?天空之眼?,就更加的觉得虚伪了,主导一次在别国的军事行动竟然为了一个孩子争论不休。电影高分只能说善良得人挺多,真幸运有这样一群孩子替我们走过了战争年代,我们的生死不必在别人的嘴里,如果战争降临,我面对敌人会毫无怜悯,我要的是祖国的未来。珍惜和平,反思战争,和平的人荒淫无度,让战争来临,这是个循环,国强强大保持和平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有居安思危的精神。生命只有一次,该如何度过呢。

    【详细】
    8844565
  • 九月
    2022/10/3 22:13:01
    六块六毛六

    花了两天时间追完36集,从微博刷到的一个视频然后去搜的这部剧。上次让我记忆深刻的电视剧还是正者无敌里陈宝国扮演的冯天魁,多少年了,他牺牲时的那个画面一直还在我脑海中。六块六毛六里的男主乍一看痞痞的不着调,看了几集后发现完全不是,他眼睛里的光鼓舞着我看完这部剧。看看现在的偶像剧古装剧,跟这种年代感的生活剧真没法比,看这种剧会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私卑鄙没有担

    花了两天时间追完36集,从微博刷到的一个视频然后去搜的这部剧。上次让我记忆深刻的电视剧还是正者无敌里陈宝国扮演的冯天魁,多少年了,他牺牲时的那个画面一直还在我脑海中。六块六毛六里的男主乍一看痞痞的不着调,看了几集后发现完全不是,他眼睛里的光鼓舞着我看完这部剧。看看现在的偶像剧古装剧,跟这种年代感的生活剧真没法比,看这种剧会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私卑鄙没有担当的男二,是什么样的家庭养成的。有些东西就坏在根上,人之初未必性本善也未必恶,全在一念之间。

    【详细】
    14684250
  • 217Pinko
    2022/2/19 14:18:56
    关于该剧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件事(非常剧透)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首先请容我先简述一下我对该剧的一些核心世界观的看法。 我的很多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个人认为该剧的核心‘方法论/世界观’,就是影片/相片所具备的所谓的力量。具体有钱老板在最后一集有略微解释,在剧中很多地方也有铺垫 1. 老板的解释,大致他的意思就是影片(相片)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首先请容我先简述一下我对该剧的一些核心世界观的看法。 我的很多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个人认为该剧的核心‘方法论/世界观’,就是影片/相片所具备的所谓的力量。具体有钱老板在最后一集有略微解释,在剧中很多地方也有铺垫 1. 老板的解释,大致他的意思就是影片(相片)赋...  (展开)
    【详细】
    14229256
  • 令狐葱
    2022/1/29 19:38:27
    一部编剧眼大肚子小的剧…

    初看梗概的时候,本以为是一部题材很新颖的剧,没想到却是哽咽着看完剧的…(好吧严格来说我在第14集弃剧了)

    细细论起来,《请融化我》实在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第一集上来,铺垫20年前的故事,让人感觉节奏不太对,如果是以冰冻醒来之后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那用一整集去叙述过去未免有些冗长了。

    初看梗概的时候,本以为是一部题材很新颖的剧,没想到却是哽咽着看完剧的…(好吧严格来说我在第14集弃剧了)

    细细论起来,《请融化我》实在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第一集上来,铺垫20年前的故事,让人感觉节奏不太对,如果是以冰冻醒来之后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那用一整集去叙述过去未免有些冗长了。

    其次,作为爱情类电视剧最大的问题,男女主毫无cp感,而且不要说cp感了,演技都成问题。我没看过女主其他剧,不好对比,只能就事论事地说,她这部剧里演技不行,太没有灵气了;男主的话,横向对比他别的剧,可以说演技没啥进步(当然,我还是愿意认为是:剧情简单、没有矛盾冲突,无法展现演技)

    另一点很差劲的是,大boss第12集就被扳倒了,那后面4集在干啥嘞?见家长之类的剧情可以有,但感情线得伴随主线剧情进展吧?也就是说主线慢慢推进,感情线先到高点,然后两人一起面对大反派,迎来主线剧情最高点,这是比较稳妥的创作路子。如果中间就把大boss处理了,后面最好还有别的剧情推波助澜,推进恋爱。就是说,要搞清楚是想以搞反派为主线还是两人关系为主线,但无论哪一种,编剧都没写好。仿佛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却没有优质的细节处理能力,最后“眼大肚子小”。

    如果说哪里还不错的话,那我觉得是对于亲情的理解。比如男女主父母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印发寻人传单;比如女主初恋知道自己儿子也喜欢女主后,毅然放弃对女主的追求,说“比起xxx的初恋男友,我认为当yyy的父亲更有价值”;再比如男主对妹妹说她是宝贝,是值得被爱的人。如果从这方面下手而不去过多讨论爱情的话,这个剧还能更好看点。另外两个“中年人”如何适应新生活也很有趣。总之可以说,除了编剧特别想表现的地方,其他都很好??????不知道剩下的两集多点儿还会不会继续看,但是至少现在我觉得可以喊停了。

    【详细】
  • 14176874
  • Никита
    2021/12/8 15:12:20
    不只是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更是俄罗斯人的流感

    首先说一下的中文译名,

    Петровы вгриппе

    应该是“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

    首先说一下的中文译名,

    Петровы вгриппе

    应该是“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

    不过从“茨冈人”译成“吉普赛人”可以看出,字幕组应该是根据英文来译的,翻译不易,感谢字幕组。

    谈谈剧情,电影构建了一个荒诞的当代俄罗斯社会,生病的彼得罗夫刚一登场就身处集俄罗斯民粹之大成的公交车之中。彼得罗夫作为俄罗斯使用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在这里也有暗指全体俄罗斯人的意思。在车上,絮絮叨叨的种族歧视言论开始贯穿在整个电影的背景之中,对叶利钦和寡头的抨击,关于犹太人和塔吉克人的谣言,关于苏共黄金的谣言,对移民的抵触,这些锋利的敌视从一开始就给电影铺上了尖锐的色彩,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在电影过半时小彼得罗夫1977年的录像中,我们跟随小孩子的镜头坐上了苏联时代的公交车,温暖的色调中我们可以看到车上就坐着中亚人,一切都和后苏联时代的冷色和暴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或许潜藏着导演心中对旧时光的怀念?然而这种暖色的怀念还是电影尾部马莲娜的叙事中沦为了灰色。

    画面一转,叙事主角变成了图书管理员彼得洛娃,这是一个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在种种刺激之下被抑制的天性释放,文学研讨会的繁琐和虚伪成为了她释放内心的对性与暴力的压制,摘下眼镜成为“神奇女侠”的桥段更像是一种颅内高潮。然而要知道,整部电影都像是一场末路狂欢,去分辨什么是真实的或者什么是虚拟的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比如那个突然出现又以自杀而而终的作家谢尔盖,他和彼得罗夫的交谈就像是一个人脑袋里的自我交流,最终彼得罗夫亲手帮助谢尔盖自杀并且点燃一切的场景更像是和自我人生的某个阶段做诀别。

    本来还想写写那位伊戈尔,也就是“哈迪斯”的,但实在是没有看懂关于灵车和他的部分,难道那位在剧院絮絮叨叨的俄罗斯妇女是珀耳塞福涅?哈哈。看电影的时候小彼得罗夫手持摄影的那部分看了好多遍,俄罗斯人对旧时代是什么样的感情?如果从民调来看,确实怀念过去的人变得更多了,彼得罗夫的流感就像是在描绘那些在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新世纪的挣扎,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脑海里仍然存留着一些关于理想主义的憧憬,就像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那段70年代公交车的场景一样,车上的男人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

    Мы -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н

    “我们是青年近卫军”

    【详细】
  • 140531221
  • 私享史
    2019/2/25 22:50:43
    自《撞车》以来最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我看更像是‘白皮’书。”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我看更像是‘白皮’书。”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为什么奥斯卡持续沉迷于种族和谐的幻想之作?》。倒是《洛杉矶时报》准备充分,率先刊出了一篇事先写好的长评,用的就是本文的标题。它的作者是曾任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委的知名影评人Justin Chang。

    不过我还是更同意Ira的看法,《绿皮书》不是自《撞车》以来最逊,而是比《撞车》更逊。注意,我们说的不是这两部影片本身质量的好歹,而是它们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名不副实。我自己都毫无保留地承认这两部电影是好看的,但是它们拿到最佳影片是缺乏说服力的。

    拿一些数据来说话。第一,《绿皮书》的Metascore分数(代表权威影评人的评价)是自《撞车》以来历年最佳影片里最低的,两片同为69分,其他13部的平均分为90分;第二,《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两部)第三部连最佳导演提名都没拿到的最佳影片,另外两部分别是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与本片主题相似)和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被普遍认为是遗珠);第三,《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几部)获得提名奖项数量最少的最佳影片,与1977年的《安妮·霍尔》和2006年的《无间行者》一起垫底。

    此外,虽然两片同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但《撞车》有包括BAFTA和编剧公会在内的12项大小最佳剧本奖的加持,可谓实至名归;而《绿皮书》只有包括由几十名好莱坞外籍记者评选的金球奖在内的4项最佳剧本奖,跟《宠儿》还有《第一归正会》的战绩比差远了。

    我无意搜集更多的数据,光是把上述几项数据合在一起,《绿皮书》作为一部影评人评价相对很差、拿到奥斯卡提名奖项数量很少且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而其获得的最佳原创剧本也根本不能打、如果跟那些获奖大片比票房也无法望其项背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我只能说它是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退一万步说,其实这些数据都不重要。《绿皮书》的获奖真正让人感到不快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主题本身。《撞车》当年再怎么被吐槽,它探讨道德冲突的主题是无可指摘的,只是跟反映禁忌的牛仔同性之爱的《断背山》比起来,太“安全”了。而《绿皮书》不仅是“安全”的,借《后种族的黑人绿皮书》作者Jan Miles前两天在《华盛顿邮报》上所发表评论的用词——它更是“危险”的。他认为,这种通过一个好心白人的视角来讲述种族主义历史的影片,比伤害造成的危害还大。

    即便到了2019年的今天,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也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更何况是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保守南部?那时候的氛围比现在要恶劣许多,事实上南部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及做派也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残酷和黑暗。但编剧却有意弱化了黑暗面,用喜剧的形式化危险于无形,让整个故事有惊无险,最后来个白黑一家亲的美好结局。说好听点,这是一种艺术创作,说难听点,这就是在粉饰太平。

    如果创作者要追求和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可以全然地虚构一个故事,可偏偏本片最大的宣传点就是——它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此,Donald Shirley的后人站了出来,说这个故事有太多不真实的地方,现实中的Don压根就没有把Tony当朋友。本片的第一编剧是Tony的儿子,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他自己的采访,而所有的解释也都只有他的一面之辞,两位当事人都已经去世,谁知道呢?

    大概正是因为制片和编导的主创团队都是白人的缘故,本片非常自然地讲述了一个“白人救世主”(White Savior)内核的故事。历史地来看,“白人救世主”是好莱坞常用的一种故事设定,作为配角的黑人(或者任何非白人的族群,参考张艺谋的《长城》)受到作为主角的白人的拯救。奥斯卡一贯青睐这种题材,远的不胜枚举,近的也有2009年的《弱点》和2011年的《相助》分别获得一座小金人。还有很多电影会在剧情中部分地涉及“白人救世主”,比如2016年的《隐藏人物》,这种情况不在讨论之列。而《绿皮书》则是彻底以“白人救世主”作为内核,这非常令人皱眉。

    即便没看过电影,从海报上的人头大小和位置关系,已经明确了这是一部白人主角加黑人配角的对手戏。整个故事正是以白人主角的视角展开的。明明是一个黑人音乐家雇佣一个白人司机的“主仆”关系,在电影里反客为主地讲成了一个白人司机带领一个黑人音乐家“闯关”的故事。观众明明对这个一反往常影视形象的优雅黑人音乐家更感兴趣,结果故事卖力地在塑造一个逐渐让观众爱得不得了的好心白人司机。当然,两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纵观全片,正是在白人司机Tony的引导下,黑人音乐家Don开始放飞自我,走下云端,接纳肯德基,接纳爵士乐,接纳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最后在圣诞节,孤身一人的他走进了白人司机Tony的大家庭感受节日的温暖。必须承认,Tony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变,他从一个彻骨的种族歧视者变成了一个友好的种族共融者,可是这种改变主要并非来自Don(准确地说是编剧)的有意引导,更多是他的自我觉醒与救赎。嗯,白人才不需要黑人来拯救,哪怕设定是低俗的白人与高雅的黑人。

    在我看过的无数篇美国媒体、影评人和匿名奥斯卡会员对《绿皮书》的评论中,出现过如下高频词:old-fashioned(老派的)、out-dated(过时的)、crowd-pleaser(取悦观众)、cliche(陈词滥调)、stereotype(刻板印象)。我同意这里的每一个词,它们都指向了本片在叙事上的要害。

    说它老派过时,既是指它“白人救世主”的内核,也是指它讲故事的手法和方式。本片导演Peter Farrelly一直以来拍的都是些爆米花类型的喜剧片和爱情片,无论是IMDb的观众评分还是影评人的Metascore,大部分都在及格线以下。当本片故事进行到一半,架子完全搭好之后,后面的剧情基本上可预测了,缺乏张力或冲突,比如我就直接猜中了Don会请R. Kennedy出马。本片从头到尾的视听语言,没有一处让人感受到高级,反而很多地方让我觉得笨拙或不适,比如开头对Tony嫌弃杯子的处理,比如硬塞进来的底层黑人在种植园干活那段画风,比如中途解救全裸的Don那场戏的调度,比如结尾家庭群戏的繁冗。

    说它取悦观众,其实也跟导演拍惯了爆米花类型片一脉相承。最典型的就是预告片里出现过,正片里大概让每位观众都会心一笑的学习吃鸡块、倒车捡垃圾那场戏。这是每一秒都精确算计好来咯吱观众笑的桥段,实则非常刻意。本片大量通过背景乐还有各种道具来营造怀旧氛围,很多套路化的处理,过犹不及。大团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需,让我们逃避复杂的现实,在电影里好好梦一场哟。那你又为什么要宣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说它刻板印象,既指Tony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意大利裔大老粗的初始形象本身就非常刻板,更指片中出现的各种白人及其种族歧视言论或行为都像是模子里刻出来的,典型场景里典型人物的典型反应,一个两个人是这样还行,多了就令人乏味,也是编剧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一个接受过良好教养的黑人何以对本族群的流行文化(蓝调)和本国的俗文化(炸鸡)一无所知,这里实际上在反刻板印象的同时,又制造出了另一种刻板印象。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中美的普通观众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在意料之中也无可非议。但是代表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最高水平的奥斯卡竟然把它选为最佳影片,是不得不予以批判的。特别是在今年这样少有的奥斯卡“大年”——八部最佳影片提名里有三部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大奖得主、还有三部是本土票房均超过两亿的大片,八部提名片占据了一多半的提名奖项(占比是史上第三高)且最终每部都至少获得一项——最终竟然选出了它,可以说是一夜回到三十年前。

    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由占全体会员大多数的一群又老又白的男性会员主导的奥斯卡,仍然钟情于主旋律和正能量,而回避创新、激进与开放性,其中根本就不存在中国观众热衷谈论的子虚乌有的“政治正确”,那些真正反映少数族裔的生活与困境、现实与彷徨的佳作,想要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仍然是阻力重重。

    最后,如果可以的话,请带着审慎的、批判的眼光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而不是被它的叙述给迷惑了、遮蔽了,在感动中一笑而过。

    【详细】
  • 100054049
  • 撇脚的抒情
    2019/1/18 11:09:25
    片中感情线的个人考据

    昨晚看完,被感情线恶心到。

    女二多好啊:

    才貌双全,打鼓都能办演唱会,文体两开花;

    家庭条件好,教育程度高,眼界宽,面试一轮过,懂资本运作;

    理解男主,以实际行动支持男主,合伙人,贤内助;

    还特么看得开,懂放手,不粘人。

    卧槽这么完美的女

    昨晚看完,被感情线恶心到。

    女二多好啊:

    才貌双全,打鼓都能办演唱会,文体两开花;

    家庭条件好,教育程度高,眼界宽,面试一轮过,懂资本运作;

    理解男主,以实际行动支持男主,合伙人,贤内助;

    还特么看得开,懂放手,不粘人。

    卧槽这么完美的女人,男主放着不要,最后还选择回自己的家乡找原配——那个愚昧无知的、如果不是因为他成名赚钱了,根本不可能再找他的女人——是瞎还是蠢?

    于是我产生了几个可能的猜想,也不知道是对还是不对:

    1.影片故事是有人物原型的,所以编剧过程需要尊重当事人及其配偶;

    2.这部片子虽然大力倡导女性拥有其正常权益,但并没有突破种姓制度的枷锁——“我是城里人,你是乡下人”一言,和家境的对比,这是很分明的高低种姓之间的差异。

    如果单从第二点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编剧是蠢的,因为他就信这个;

    我们也可以认为编剧是聪明的,因为他就是要写成这样一个悲剧来恶心人,引发观众思考。

    既然从第二点,如果不问导演编剧的话,就根本讨论不出东西,那我觉得还是要从第一点来看。

    我首先来了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9%B2%81%E7%BA%B3%E6%81%B0%E6%8B%89%E5%A7%86%C2%B7%E7%A9%86%E9%B2%81%E6%A0%B9%E5%8D%97%E7%89%B9%E5%A7%86#cite_note-mea-10)——

    99021172
  • anne晓纱
    2017/10/18 16:32:01
    看到第六集,想要吐槽下加穗子爱妈弃爸得自私

    看到第六集,略微有点小情绪。在家庭主妇和工作丈夫这样的关系里,我更喜欢逃避虽然可耻但很有用里面的说法。家庭主妇做的工作不比外出工作的丈夫轻松。

    但是,本剧里地加穗子是不是太忽视爸爸了。爸爸几家出走的时候,几天都没有问候,而且是发现了钱包没钱才想起来了爸爸,这是爸爸想要吐槽的点,若是放在别的忙于工作的爸爸也就算了,加穗子的爸爸每天回家都会带点心,成长录像带也是爸爸拍的,妈妈在家也确

    看到第六集,略微有点小情绪。在家庭主妇和工作丈夫这样的关系里,我更喜欢逃避虽然可耻但很有用里面的说法。家庭主妇做的工作不比外出工作的丈夫轻松。

    但是,本剧里地加穗子是不是太忽视爸爸了。爸爸几家出走的时候,几天都没有问候,而且是发现了钱包没钱才想起来了爸爸,这是爸爸想要吐槽的点,若是放在别的忙于工作的爸爸也就算了,加穗子的爸爸每天回家都会带点心,成长录像带也是爸爸拍的,妈妈在家也确实太过强势,但是爸爸走后,好几天才去让爸爸回家。

    妈妈,离家出走后,就一直发信息给妈妈,而且不断催促让爸爸接妈妈回家。刚看到加穗子义正言辞的跟几个姑爷的说教,让他们感谢妻子,那加穗子是不是应该也要立刻马上去感激妈妈,自己去接妈妈回来。说到底,妈妈的离家出走,加穗子是直接原因。

    到第六集这里,略微觉得爸爸很可怜,加穗子很自私,也许是强势妈妈和弱势爸爸长期以往的伏笔吧。

    【详细】
    8872400
  • Windows Qoo
    2021/1/19 13:27:28
    究竟是谁在看《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在观看影片时我们很难不注意到一个细节:贯穿全片的微微晃动镜头,似乎来源于一个完全未知的主观视点,密切关注着《面具》整个剧组的筹备和拍摄进程,然而与此同时,在影片出现的多个叙述主体中,摄影机却从未以其主观视点进行叙述,而以未知的主观视点取而代之:究竟是谁在看?

    在观看影片时我们很难不注意到一个细节:贯穿全片的微微晃动镜头,似乎来源于一个完全未知的主观视点,密切关注着《面具》整个剧组的筹备和拍摄进程,然而与此同时,在影片出现的多个叙述主体中,摄影机却从未以其主观视点进行叙述,而以未知的主观视点取而代之:究竟是谁在看?

    观众?

    影片开头以一场舞台剧式的街道戏拉开序幕,似乎是在邀请观众进入:

    紧接着用幽灵般主观视角的长镜头串联起群演,通过不断置换的叙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叙事电影的主配角之分之外,似乎还赋予了观众一种游戏般的视角,(一种无所不能的窥探视角)游荡在影片中的街巷,跟随不同的人物进入各种或开放或私密的空间,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前观察投递的信件,试图去了解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在影片结尾处摄影机跟随安子和桐子从布景的街道跑到真实的大街上,被交警制止的是作为影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机呢?还是作为影片《面具》的摄影机呢?如果说是前者,那么跑上街的女孩是是作为《面具》电影角色的安子和桐子还是作为《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电影角色的安子和桐子呢?若是后者的话,为什么当它结束后,影片也就结束了?我们会疑惑,或许还会有一丝愤怒,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这与电影媒介本身的欺骗性相关,一场出现在银幕上的短暂幻像(image),当幻像结束后,我们走出影院,时间被偷走了,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就像经历了一场骗局。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中》此种感觉被放大,对于电影中的电影《面具》,我们甚至不知道整个影片的样态,只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演绎和不断嘶吼重复的台词。而对于影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则更像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呈现,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的原始疑惑也被放大:关于我们究竟看了什么?电影究竟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要欺骗?

    让我们回到继续回到影片中的几个可疑之处:影片中段所交代投资人选择小林导演原因,过于草率甚至缺少一定的合理性;被投资方选定的三位女演员过于刻板,看起来似乎有些刻意为之;对于投资人和制片人极具漫画式的设定;与其说是人物塑造的草率和失误反倒更像是一种游戏任务般的设定,简单直接地指向电影工业的巨大阴谋,金钱和权力,女演员和妓女,话事人与嫖客。一种和戈达尔在《各自逃离》中相似的类比方式,既然电影工业充满了阴谋,那么为什么拍摄?以元电影的方式:出于一种纯粹的爱?一种通冥仪式?一种对于媒介本体的反思,或者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对于为什么拍摄的思考过程。(园子温一以贯之的指向虚无)主角是必要的吗?群演能否成为电影表演的中心?以及视点来自哪里?一种雅克·里维特式的阴谋论表达:在由阴谋构建的世界中,认真/游戏式地扮演着过家家中的角色。

    【详细】
  • 131491303
  • 罗冰汗
    2007/8/30 23:27:55
    90年代香港功夫片巅峰之作
        之所以称为巅峰之作,是因为本片绝对是由当时香港功夫片超豪华制作阵容打造的影片。我认为本片基本具备了所有成为经典功夫片的素质

    1.优秀的演员
    功夫巨星成龙,邵氏功夫片的当家小生——狄龙、演技派一姐——梅艳芳、电视剧功夫明星——黄日华甚至是著名武术指导——刘家良这样的大绿叶(据我所知,本片也是刘家良和成龙合作的唯一一部作品),想想翁虹
        之所以称为巅峰之作,是因为本片绝对是由当时香港功夫片超豪华制作阵容打造的影片。我认为本片基本具备了所有成为经典功夫片的素质

    1.优秀的演员
    功夫巨星成龙,邵氏功夫片的当家小生——狄龙、演技派一姐——梅艳芳、电视剧功夫明星——黄日华甚至是著名武术指导——刘家良这样的大绿叶(据我所知,本片也是刘家良和成龙合作的唯一一部作品),想想翁虹之流基本上就是个龙套,就知道这部片子的演员有多大牌了。这几位演员的精彩演技和扎实身手是保证本片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还向功夫电影绝对的幕后英雄——拥有扎实功底的替身演员致敬

    2.优秀的剧本
    黄飞鸿的故事本来就家喻户晓,保证了足够的观众群体,再加上这部片子里的幽默改编,看的过程也绝对是令人愉悦的,而不是现在某些功夫片那种为了打而安排剧情的突兀感觉

    3.优秀的武术指导
    最难能可贵的我觉得还是香港五大武术指导(东邪 程小东,西毒 元奎,南帝 刘家良,北丐 成龙,中神通 袁和平)中三个最有名的武术指导这一铁三角组合。
    成龙擅长滑稽加实用的武术风格,刘家良则是扎实的硬桥硬马,再加上袁和平带有的无法言表的大家风范都将是本片成为经典的绝对保障,想想现在要将这三位聚在一起,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向所有喜欢功夫片,喜欢成龙的影迷推荐这部影片!
    【详细】
    120162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