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理论研究设计
邓稼先先生领导的理论研究室是整个原子弹工程研制的”龙头三次方“,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这是很困难的。可是如果没有可靠的理论设计,整个原子弹研制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 。当然其他方面设计的理论设计也很重要,比如王淦昌、陈能宽、郭永怀等科学家在爆破方式和模型设计中也需要可靠的理论。理论设计需要联系当前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试验中逐步验证,敢于探索和创新,正是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的核武器赶上了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水平。
其实,不论是科研还是经济、军事、政治等,都是需要有宏大而有可行的理论,理论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指南针。
二、民族主义
陈忠尧、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等人其实都是民国和欧美国家的大学一起培养出来的学术翘楚,他们真可谓学贯中西,并且是当时世界学术界的翘楚,但是他们既不愿意留在美国,也不愿意去台湾,加上那时国家百废待兴以及国家领导求贤若渴,他们舍生忘死地留在自己的国家参与国防建设,甚至在吃不饱饭的1961年~1963年期间还在争分夺秒,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最后成就不朽之功,并且带领出了一支科研队伍。钱学森领导的导弹和卫星研究院,不止是”五个师“。
三、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敢于挑战权威
苏联、美国是当时世界科技的权威,对中国的核武哭和导弹研究进行技术封锁,“两弹一星”的科学家自强不息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第一次研制的时间上和成果上甚至优于苏联和美国第一次的研制,并且不断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
四、组织队伍
在影片中,毛主席、周总理、聂元帅对两弹一星的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集中力量优先尖端武器,使得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能继续进行下去,蒋氏父子的计划之所以屡次不能成功,正是中国有一位懂军事、政治、情报、外交的总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在有些方面是退让的,但是在农业、外交、国防建设等方面是没有忍让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立不朽之功,必有非常之人。他们那一代开创的尖端武器,使得中国不再惧怕美国的核威协和军事威协,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