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挺厉害的....
大人看或许是有些幼稚了,但是这爆棚的想象力,还是挺适合孩子的。June开挂的工科思维和动手能力,别说五岁了,我就是五十岁也望尘莫及。不过以合家欢影片而言,僵尸猩猩的段落吓坏不少小朋友,纷纷表示要出去透透气,掌握老少咸宜的观影感受还是需要导演继续修炼才好。
配音挺厉害的....
大人看或许是有些幼稚了,但是这爆棚的想象力,还是挺适合孩子的。June开挂的工科思维和动手能力,别说五岁了,我就是五十岁也望尘莫及。不过以合家欢影片而言,僵尸猩猩的段落吓坏不少小朋友,纷纷表示要出去透透气,掌握老少咸宜的观影感受还是需要导演继续修炼才好。
如今的网剧创作越来越脑洞大开了,毕竟作为主要面向网生代观众的内容,必须有足够清奇的构思和桥段才行。《我的女友要上天》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似乎是一部吐槽女友蹬鼻子上脸的故事,谁知道却是另一层的字面意义,沉睡千年的酒妖女友,真的是要上天升仙,这双关语用的,真叫人不说佩服都不行!
假如仅仅只是一个酒妖女友强攻“高冷”禁欲男的故事,也就罢了。偏偏天生呆萌的酒妖虽然早已是千年“老妖”,却是
如今的网剧创作越来越脑洞大开了,毕竟作为主要面向网生代观众的内容,必须有足够清奇的构思和桥段才行。《我的女友要上天》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似乎是一部吐槽女友蹬鼻子上脸的故事,谁知道却是另一层的字面意义,沉睡千年的酒妖女友,真的是要上天升仙,这双关语用的,真叫人不说佩服都不行!
假如仅仅只是一个酒妖女友强攻“高冷”禁欲男的故事,也就罢了。偏偏天生呆萌的酒妖虽然早已是千年“老妖”,却是个一根筋,从未涉足爱河的古灵精怪小可爱,在为了升仙而必须拿下纯阳男的过程中,经历种种魔性故事之外,她却突然明白升仙虽好,爱情更无价的道理,如此一来,故事就有了另一层反转,究竟是升仙还是留在人间与佳人相伴?相信编剧在最后一定会给出另一番巧妙的解读,让酒妖与高冷纯阳男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毕竟,天大地大,爱情和青春最大!
仅有巧妙的主线人物关系构思,显然是不够的。当下的网剧观众更喜欢从细节中去发现故事的好玩之处。于是一开场,酒妖从坛妖的肚子里跑了出来,相生相伴的酒妖和坛妖一如李大仁和程又青,费尽心机也要帮助酒妖拿下高冷的坛妖,却在一步步把酒妖推向高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心中对小酒妖也存着那么一份不可形容的情感,于是他摇身一变,从爱的助攻手,变成了拦路夺爱的强大对手。升仙已经不再是终极目标,如何与心爱的人一起逍遥快活做神仙,才是坛妖的目的。相信一定也会有很多观众是站在坛妖这边的,毕竟作为一名拿手绝技是摸头杀的宠妹狂魔,显然比一个懵懂的高冷,更加符合当下女性的心理需求。
如果说仅仅只有这样的三角关系,那你们就太小看编剧大人了。为了顺利接近男主角高冷,坛妖巧用法术,为酒妖设计了一套变男装贴身进攻,只是这套法术有一个小小的纰漏,那就是一遇到水,就会恢复女身。这个桥段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正是来自我很喜欢的漫画《乱马二分之一》,不过桥段相似,用法却大相径庭。男装酒妖不仅是成功造出了与高冷的男男CP感来,还吸引到另一位校园女神郝修修的粉色小心心。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就此展开,魔性却不俗套,激萌却不伤感,总之一切都是青春最好的模样,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努力,哪怕最终没有结果,也无怨无悔!
另一方面,《我的女友要上天》也不全是无厘头的胡闹,当小酒妖无意中得知自己就是童年时救下高冷的“神仙姐姐”后,相信她会更加理解高冷性格的养成原因,之后也不会再那么强攻硬上地对待高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多是建立在相互的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包容和接纳,只有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走进别人心里,也才会建立起两个人之间最纯粹的爱情。在一部魔性青春的网剧中,还能有如此真实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的女友要上天》的立意显然更高级一些!
tp?>1C?E?
2星是给演员的,整体都还不错,包括跑龙套的,而且看得出特效和场景还是花了点钱的,但编导就是抗日神剧的水平了,神剧嘛就没什么好评的了,基本上用一些形容词就可以看完了。。。呆蠢傻痴,蛮憨无脑,稀里糊涂,毫无逻辑。。。。。。。
一点题外话,近几年看了好些这种神墓剧,就说当时建造这些神墓的各种机关和科技水平完全超越21世纪,看齐22
2星是给演员的,整体都还不错,包括跑龙套的,而且看得出特效和场景还是花了点钱的,但编导就是抗日神剧的水平了,神剧嘛就没什么好评的了,基本上用一些形容词就可以看完了。。。呆蠢傻痴,蛮憨无脑,稀里糊涂,毫无逻辑。。。。。。。
一点题外话,近几年看了好些这种神墓剧,就说当时建造这些神墓的各种机关和科技水平完全超越21世纪,看齐22世纪,而且大多里面都有一只哥斯拉级的史诗级神兽镇守,就这水平,大中华近代史还搞得国破家亡。也是无言了啊。。。。。。哈哈
被推荐就开始看了,这剧剧简直上瘾,第一眼,粗糙网络剧。第二眼,我怎么眼瞎了来看这个。第三眼,好像还不错嘛。第四眼,哈哈,真的好下饭啊。演员演技很棒,做饭的镜头也很棒,食材各种镜头看着就很有食欲啊。此处应该艾特美人私房菜剧组。女主护夫狂魔,把男主从小恶霸调教的服服帖帖,国产剧的清流!!!
被推荐就开始看了,这剧剧简直上瘾,第一眼,粗糙网络剧。第二眼,我怎么眼瞎了来看这个。第三眼,好像还不错嘛。第四眼,哈哈,真的好下饭啊。演员演技很棒,做饭的镜头也很棒,食材各种镜头看着就很有食欲啊。此处应该艾特美人私房菜剧组。女主护夫狂魔,把男主从小恶霸调教的服服帖帖,国产剧的清流!!!
前记
每个城市的每条主线人物,都是艰辛代言人。除了美食,还想要告诉我们的事,坚持。
(做个笔记,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亲自美食打卡)
前记
每个城市的每条主线人物,都是艰辛代言人。除了美食,还想要告诉我们的事,坚持。
(做个笔记,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亲自美食打卡)
一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欧洲肆虐,而一战的进行,无异于推波助流。《珀尔》的背景正是这样一个压抑不安的年代。世界似乎正在不断变小,千万里之外的王储遇刺,居然会让新大陆卷入战争。虽然远离母国,背景各异的人们,终究无法摆脱自己的出身,巴别塔的诅咒,谁都不能幸免。二战时日裔被关进集中营,新冠时期亚裔被歧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德裔身份让珀尔一家选择低调生活,而父亲的罹病,更是让母亲和珀尔的关系雪上加霜
一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欧洲肆虐,而一战的进行,无异于推波助流。《珀尔》的背景正是这样一个压抑不安的年代。世界似乎正在不断变小,千万里之外的王储遇刺,居然会让新大陆卷入战争。虽然远离母国,背景各异的人们,终究无法摆脱自己的出身,巴别塔的诅咒,谁都不能幸免。二战时日裔被关进集中营,新冠时期亚裔被歧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德裔身份让珀尔一家选择低调生活,而父亲的罹病,更是让母亲和珀尔的关系雪上加霜。从衣柜的美丽衣裙可以看出,母亲也有过美好的回忆,而现实却让一家人困在名为家的牢笼里。珀尔的异样自然有天生的部分,而她四处碰壁的经历只会让一切更糟。《剑雨》中的叶绽青,和珀尔有很多相似之处,像两只任野性释放的小兽,天真而冷酷。她们渴望爱,却又不懂得爱,也无法拥有爱。好莱坞老电影般的影像风格,浓丽似《绿野仙踪》的场景,讲述的却是一个血腥的故事。真正的恐怖,不是臆想的怪兽,不是残暴的魔王,而是平凡的罪恶。米娅高斯与恐怖片的配适度极高,她其实算不上极美的人,淡淡的眉毛有一种天外来客的疏离感,十分期待《马克辛》。
剧情美观!有个好好的风帆,演技好,好像真实的一面,,好好好好,非常好,非非常常常好,爱情方面演到一流,让观众看到入迷不睡,眼睛定神地看着这戏,好像个让人上引一样,一不看总是不舒服,晚上失眠,总是想着这戏。心不志定,神不可回,真是一部好看的戏啊,人心不回,让人醒不到来,总是要看,看着入神
剧情美观!有个好好的风帆,演技好,好像真实的一面,,好好好好,非常好,非非常常常好,爱情方面演到一流,让观众看到入迷不睡,眼睛定神地看着这戏,好像个让人上引一样,一不看总是不舒服,晚上失眠,总是想着这戏。心不志定,神不可回,真是一部好看的戏啊,人心不回,让人醒不到来,总是要看,看着入神
看《稍微想起一些》写了评,被豆友安利了这部,于是跑来看。同样是伊藤莎莉,这部感觉完全不一样。像是日常版《花束般的恋爱》。
夜色里,光影斑驳跳跃于男人的脸上,森山未来在taxi上跑马灯追忆旧爱s,小泽健二citypop style音乐响起,故地重游,潸然泪下,放演职员表,而后再出画面,46岁的中年男,继续走着,“普通”(虎刺)地生活下去。不算彩蛋的会心一触。
<看《稍微想起一些》写了评,被豆友安利了这部,于是跑来看。同样是伊藤莎莉,这部感觉完全不一样。像是日常版《花束般的恋爱》。
夜色里,光影斑驳跳跃于男人的脸上,森山未来在taxi上跑马灯追忆旧爱s,小泽健二citypop style音乐响起,故地重游,潸然泪下,放演职员表,而后再出画面,46岁的中年男,继续走着,“普通”(虎刺)地生活下去。不算彩蛋的会心一触。
说起来伊藤莎莉最经典的角色是哪个呢?早几年的《夜以继日》,女主的闺蜜,拜金整容(无贬义)贴地生活,活得热辣辣。然后是《全裸导演》里的AV化妆师,粗线条、心理强大的形象。还有各类日剧女配,可塑性很强。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伊藤莎莉扮的香织,尤其可爱,文艺到骨子里的可爱,在不愿长大的过程中长大的可爱。会不会有点像我呢?不敢承认,我想有几分吧。
狗免那塞。比如这篇影评,写于明天一早就得在我司大会上代表发言的晚间。
如果你能忍受俄罗斯弯弯绕绕的贵族腔调,故意涂苍白的脸和一长串的角色姓名,那这部电影还是蛮值得看的!
反转是这系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当然导演的残忍风格也会让你掉下巴的!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说死就死,绝不二话!生怕那些群演多说一句话要加很多钱似的!而且主角很识时务,绝不中二!绝不套路!
亲情、友情、爱情交融杂糅,相互碰撞!
有人说姐姐爱上了那个杀
如果你能忍受俄罗斯弯弯绕绕的贵族腔调,故意涂苍白的脸和一长串的角色姓名,那这部电影还是蛮值得看的!
反转是这系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当然导演的残忍风格也会让你掉下巴的!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说死就死,绝不二话!生怕那些群演多说一句话要加很多钱似的!而且主角很识时务,绝不中二!绝不套路!
亲情、友情、爱情交融杂糅,相互碰撞!
有人说姐姐爱上了那个杀了自己父亲的巫师太狗血,我的理解是巫师在亲吻她的时候给她施术了,不然接吻后姐姐面部怎么会那么扭曲!
是个好电影!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很厉害!总要给自己一点希望,不然怎么活?
俄罗斯那边的宗教不太清楚,所以无鼻人我也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不戴面具真实的人?所以为什么叫果戈里 恶魔 我也不知道了,留给其他大神解密吧!
说说原因,这部剧的历史时间应该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满清朝即将倒台那会,开局就是魏大勋演的角色造反被抓要被抽签处死!李现演的是八旗子弟代表的自然是大清帝国,李现去观看砍头刚好看到魏大勋了,魏大勋命大没抽中自然不用死,当时吓瘫在地,李现呢跑过去非常热情还骑马送他回家。。。。。就这剧情谁敢写?你李现代表的是大清的八旗子弟,人家造你的反,掀你的桌子,你这倒好还高高兴兴送他
说说原因,这部剧的历史时间应该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满清朝即将倒台那会,开局就是魏大勋演的角色造反被抓要被抽签处死!李现演的是八旗子弟代表的自然是大清帝国,李现去观看砍头刚好看到魏大勋了,魏大勋命大没抽中自然不用死,当时吓瘫在地,李现呢跑过去非常热情还骑马送他回家。。。。。就这剧情谁敢写?你李现代表的是大清的八旗子弟,人家造你的反,掀你的桌子,你这倒好还高高兴兴送他回去?再者说了这大清对于造反的人也太仁慈了吧,还给你机会抽签决定生死,这可是封建时期啊!我都不敢想!我决定再坚持看个两三集。。。
看到第二集了,前5分钟,魏大勋演的角色找人搞了一个官方组织的赴日留学,还在报到处遇到了李现!我有一个疑问,魏大勋这种造反分子不用通过背景审查的嘛?就这么简单就赴日留学了?事实证明大清对待这些造反的应该除恶务尽,这放出来该造反还是得造反!就冲魏大勋演的角色顺利赴日留学给我看傻了,这他妈如何通过背景审查的?还是说没有背景审查这一说?最重要的一点,魏大勋演的角色从剧中能看出是一个绝对的底层,当时的年代这种人有可能会读书写字嘛?如果他的确是一个底层穷苦大众他的赴日留学意义在哪?一个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情况下他去日本又能学到什么?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李现遇到魏大勋还有说有笑,你一个八旗子弟跟一个造你反的乱党分子有说有笑,居然没有想着揭穿他?这什么神剧?
初看这个剧名,还以为是动作片,甚至有种不好的预感,就是山寨一类的。没想到看几集之后,推翻了之前的想法,这套《限定24小时》不仅与想象中的不一样,还颇有惊喜。
初看这个剧名,还以为是动作片,甚至有种不好的预感,就是山寨一类的。没想到看几集之后,推翻了之前的想法,这套《限定24小时》不仅与想象中的不一样,还颇有惊喜。
9月2日,国家图书馆发布“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汇编》等文献整理成果。今(2日)起,数据库面向全社会免费公益使用。“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以国家图书馆从海外征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为基本素材,对原始文件进行逐页整理标引后建成。网址点击这里内容包括日本细菌武器研究与试验、日本对华实施细菌战、日本使用活人进行人体试验、日军针对战俘及平民的暴行、盟军对日本涉细菌战科研人员和军人进行调查、
9月2日,国家图书馆发布“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汇编》等文献整理成果。今(2日)起,数据库面向全社会免费公益使用。“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以国家图书馆从海外征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为基本素材,对原始文件进行逐页整理标引后建成。网址点击这里内容包括日本细菌武器研究与试验、日本对华实施细菌战、日本使用活人进行人体试验、日军针对战俘及平民的暴行、盟军对日本涉细菌战科研人员和军人进行调查、盟军关于组织战争罪行审判等方面的史料1万余页。档案还系统揭示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期间,美国为获取日本细菌战所谓“研究成果”,阻碍司法公正,牺牲中国人民追究日本细菌战罪责的权利,与日本达成秘密交易的内幕,是研究日本细菌战罪行重要的一手史料。数据库下设日本细菌战档案、人物索引、地名索引、机构索引、疾病索引、相关报告、伯力审判庭审记录、相关历史事件8个子库,并为每份档案撰写了中文提要,实现了原始档案页级深度标引和全库知识点检索定位。从9月2日起,数据库面向全社会提供免费公益使用,展示史实史证,助力学术研究,“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配合“日本细菌战资源库”发布,国家图书馆还推出《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汇编》,将这些一手史料原汁原味影印出版,以方便专业学者研究使用。同时,发布会现场还陈列了“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近代日本对华调查资料丛编”等系列抗战史料1000余册。这些成果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交通、国际、抗战损失、战犯审判等方面,集中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真实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本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维尼亚对于宗教的偏执信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与大家的格格不入,从中不难看出一些民族或者部分人员对于宗教的狂热,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宗教的认识,确实应该值得反思,当一个信仰不说造福社会,单是能够不影响到他人,这也就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于他人造成伤害了,就是应该制止,就如国家对于部分宗教人员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诸如教育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的妥协迁就,不断将问
本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维尼亚对于宗教的偏执信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与大家的格格不入,从中不难看出一些民族或者部分人员对于宗教的狂热,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宗教的认识,确实应该值得反思,当一个信仰不说造福社会,单是能够不影响到他人,这也就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于他人造成伤害了,就是应该制止,就如国家对于部分宗教人员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诸如教育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的妥协迁就,不断将问题严重化;诸如对于犹太人的态度问题;诸如同性恋问题;还有十分普遍的所谓弱者编造谎言,社会或者周围人对于他们的态度,这也是在中国目前十分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思。最后的将鞋子钉在地板,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只有一人份的记忆,还值得去恪守吗?
短短的一小段的失忆剧情,却带出了不一样的伤感。看过了前边那么一大部分的剧情,最后因为失忆把前近20集的点点滴滴直接清空,也许就是因此所产生的那种失落和不甘加深了这种效果吧。不知是导演的有心还是无意,单就这失忆安排位置所带来的效果来看确实有
只有一人份的记忆,还值得去恪守吗?
短短的一小段的失忆剧情,却带出了不一样的伤感。看过了前边那么一大部分的剧情,最后因为失忆把前近20集的点点滴滴直接清空,也许就是因此所产生的那种失落和不甘加深了这种效果吧。不知是导演的有心还是无意,单就这失忆安排位置所带来的效果来看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聊起这部剧,前前后后接触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多的时间,首先必须夸一下主副CP四个演员的演技,说演的很好可能会有些人说我无脑粉啥啥啥的,但“到位”这个词真的很适合他们的表现。池炎的直男面瘫属性以及社恐疏远的特点,小休的无知懵懂天真和小鬼机灵,秦明明的飒气和潇洒,徐子豪相对于他们三个而言可能特点不是那么的鲜明,不过在总体中也算表现不错的。比较突出的地方如开头小休刚变成人的那几段不会说话的表现,真的很像一只猫呀有木有,给小休受伤的腿缝针的时候那表现也是特别真实,带着兽性的小野猫因为疼痛而表现出的嘶吼,还有秦明明最后第二段记忆里抓小偷扔篮球那个镜头是真的帅,我感觉自己当时的表情应该和剧里徐子豪那时的表情差不多。不过说到秦明明想吐槽一下剧组能租保时捷就不能搞一辆稍微搭配一些的摩托车吗?而且骑摩托不要穿裙子,真的很不协调,当时看那一段真的没觉得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有任何正面的作用。池炎的无感情属性几乎贯穿全剧,哪怕是他真正喜欢上小休,给人的感觉也是一种疏远的悲凉。所以我不得不怀疑这几个演员在现实中的真实性格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毕竟表现出来的太真实了。不过小休的某些拟声词.....听着太像模拟人生里的人物音效了,葛鑫怡难不成给EA配过音?
就总体的主线情节而言相对来说还可以,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当然在逻辑上和中级的细节处理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甚至可以是是优化修正的空间,尤其是某几个位置的配音真的和画面很不协调,尤其是主CP雨中伞下那一段,虽然台词很好氛围也很浓厚,但看过来就是没出效果。还有就是阿福和小休爸爸(小休爸爸不知道是哪里人,但演出来的感觉很港味),真的很难忍受这种音口对不上的镜头,不是针对演员和剧组,只是个人觉得既然都说普通话,没必要为了去蹭人家那点流量破坏了整体的协调,当然我这是单纯站在作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从资本角度就不得而知了。虽然说这种现代爱情剧可以不用太在意逻辑和情节上的瑕疵吧,但能处理好的地方把它处理得更趋于完美不是更好吗?
除去主副CP的剧情,其他的线可以说是有些拉分的。男主母亲和张意这部分设定,ennn,个人感觉很突兀,只要是这部分出现的不多,而且好像没头没尾的样子,对剧情的整体推进影响不大,如果完全去掉影响到的也就影响林墨给池炎下毒这一段,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展现嘛,所以这点算一大败笔吧。虐猫和洛医生这个设定的想法是不错的,也挺适合在这个故事里作转折反派,不过现实就是没做好,很多情节上很生硬,没感情,而且有些尬,不如把一些对黑衣男的戏份匀一些给洛医生,可能效果会好一点,这点也算是一大缺点吧。而且虐猫这个话题虽然适合这部剧,但总归不是怎么好的一个话题,不如想想从其他方面入手换一路反派剧情。张意的话,真的,直接删了吧,没啥用。
甜虐程度的话适中吧,总体基调还是比较欢乐的,之后在剪《星河》的时候,突然发现整部剧没有多少悲伤离别的素材,即使是失忆后的故事也充斥着欢乐和笑点。而且结局也是个完满的结局(否则我也不会看了),剧长24集适中,挺适合平时解压看了。而且看猫片,总感觉比看人片舒服,毕竟女主没有人类的经历,不会动不动就你不理解我拉呀呀呀的然后出一段分别苦情戏。猫片就是这么的单纯,你永远不用担心她会下一秒一言不合就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遥不可及的背影。
这部剧还有一个与其他剧相比最明显的优点:做不好的特效,就不要去做。这个方面我可能眼光比较高,看啥剧基本都要吐槽一下。说实话,虽说现在国内影视剧组制作特效的水平已经可以和世界接轨,但大部分的电视剧还是没有做好特效的实力的,甚至可以说很多电视剧的剧组一般的特效都做不好,所以这部剧也对应了我之前说过的那个方法:用非特效的手段去表达特效的效果。只要不是主打仙侠魔幻的剧,这一点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就像这部剧里人猫转换的情节基本上没有用一丝一毫的特效(应该也就开头出现了一次),又完全不会让剧情卡顿,这样在特效上省下来的一大笔钱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何乐而不为呢?另一方面对于我这种有完美主义精神洁癖的人来说,做不好的特效简直就像个吃分的无底洞,其他方面再好的印象也会因此变得不值一提,所以这点,就这部剧而言,很棒。
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结尾去找小休时候的人物分配,为了让林墨上镜硬生生把一个能实时定位猫的气味和战斗力爆表的人留下来看店?????呵,interesting。
结尾终归还是给人了一种仓促感,相较前面的剧情在故事的顺畅度上差了很多,不过再怎么说也是个happy ending,所以留下的印象还不错。只能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吧。
就剧本而言,算不上提建议,说下自己的想法吧,24集的长度应该差不多,把失忆可以提到16到18集,然后把失忆后的故事大量补充,整体主线稍作优化,副CP、秦明明与池炎、林墨的线可以保留,其他的像回忆、母亲和那个人、虐猫下毒做实验啥的全部去掉,洛医生可以白化,另加一条导致池炎不得不许愿的反转线:比如让秦明明或徐子豪出车祸,然后池炎不得不在爱情和友情中选择;或者小休猫星家里出事不得不回去;或者直接让小休出车祸.....不太好.....
以下是自己看完第一遍的剧情更改的想法:
在主副CP都步入高潮后,池炎突然发现之前的一切只是自己写的小说,小休也只是小说中的女主,在一个清澈而又恍惚的早晨,池炎醒了,意识逐渐收束,回到了这个社恐而又孤独的现实。池炎拿着爷爷留下的书签,看着书签上的猫的图案:“我希望永远陪在小休的身边”。然后接上后边失忆那段,最后顺着剧情甜甜的在结尾出一个池炎倚在开着的、显示着小说界面的笔记本电脑前小憩的镜头,屏幕上的光标在剧终两字后边不断地闪烁,这样也算留个开放式结局咯,而且不用加第二段反转线,就往甜里死磕,应该会更好些,而且如果前面铺垫的好的话这种意犹未尽的结局能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对剧集的情感和对故事的记忆。
不过不管怎么说,剧已经拍完了,也只能自己想想了。对于这部剧,主线给9.6分,杂线给3分,技术逻辑5分,所以,为了主线的故事,还是值得一看的。
昨天上午一口气看了三四集,只能说除了误以为男主弟弟还活着这一点没猜到,剧中该有的套路都基本猜到了。
后面越看越不想往后看了。
第一个方面,男主的性格和为人处世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为了知道宰子的住址竟然选择献身陌生人……我真的有点不适。当然,也不是说主角必须道德高尚,但是这种方式未免
昨天上午一口气看了三四集,只能说除了误以为男主弟弟还活着这一点没猜到,剧中该有的套路都基本猜到了。
后面越看越不想往后看了。
第一个方面,男主的性格和为人处世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为了知道宰子的住址竟然选择献身陌生人……我真的有点不适。当然,也不是说主角必须道德高尚,但是这种方式未免有些极端。
另一个原因,宰子真的太好了,旺太郎自己不也知道吗?自己这样的渣配不上她,算你有自知之明。看多了女主自我牺牲拯救男主的作品,实实在在的感到厌烦了。现实中很多男人就已经被宠坏了,女性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放在作品里可能就是所谓的救赎文吧,很惭愧年少无知时我也喜欢看。
旺太郎的每一次犯错都没办法挽回,这一点也早有预料。他剽窃尊氏对女二说的话,还一次次地说自己能够扳回一局。在那么多的平行世界里,就这样硬生生拆散两个有情人,让“女二”慢慢倒向自己。为什么用引号呢?因为每一个“女二”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简简单单的重来,而是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
最后也只是改变了那个世界的命运罢了,前面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了。
唉。
青春短暂,而其混乱的美丽是许多电影试图挽留的元素。导演李启源的新作《乱青春》呈现的是三个花样少女之间既混沌又清澈的情欲,她们在喜欢的边界穿梭、踟蹰、游荡,就像电影开场,Angel在趋于凋零的向日葵花田逡寻着什么,而迷蒙的光在天际吞吐闪烁。
台湾历年来有为数不少的电影皆以女性情愫为题,揣摩同性间游移
青春短暂,而其混乱的美丽是许多电影试图挽留的元素。导演李启源的新作《乱青春》呈现的是三个花样少女之间既混沌又清澈的情欲,她们在喜欢的边界穿梭、踟蹰、游荡,就像电影开场,Angel在趋于凋零的向日葵花田逡寻着什么,而迷蒙的光在天际吞吐闪烁。
台湾历年来有为数不少的电影皆以女性情愫为题,揣摩同性间游移的关切与依恋,从早期的《国中女生》、《我的美丽与哀愁》、《美丽在唱歌》,一直到近年来的《蓝色大门》、《爱丽丝的镜子》、《刺青》、《漂浪青春》、《渺渺》、《花吃了那女孩》等。近期即将上映的《乱青春》同样探测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们彼此对待的方式与纳藏的心结,片中凸显了时间、记忆与爱的流动感。在时光的复沓里,有愈来愈多的回想从四方浮游而至、愈来愈多致密的心思被拆解。最终,这些歧异的视角将如何缝合起来?
《乱青春》舍弃传统的线性叙事,打造了风格强烈的电影语言,繁复地交互编织记忆与现实。时间不再固着于过去、现在这种既存的界定方式,导演大量采用「预示」的手法,使得过去式变成现在进行式。过去与现在穿插、并置再现,模糊了时间的绝对性,也使得记忆渗透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潜伏的陪伴关系,继续与当下互动。记忆因此苏活,在心之舞台上反覆搬演,在每一次的排演中,都可能添增、删减局部细节,也可能恣意窜改其中的情节。
本片采用多线并行的时空架构,多次前后采取不同的叙事观点,重现同一起事件。它慢慢地点缀、填充、修饰那个时空脉络,邀请剧中角色和观众共同进入,根据当下情境改写成属于自己的脚本。你就不再只是被动的讯息接收者,而能够潜入那些细细碎碎的缝隙里,或许,在某个边缘地带遇见自己。
自认为从未离开青春期的李启源对「青春」这个题材敏感,2005年拍摄完成的《巧克力重击》描述的是一群着迷于街舞和嘻哈音乐的青少年,彼此较劲,蓬勃地舞弄着青春的斗志。李启源同时也对大人与青少年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感兴趣,《巧克力重击》的主角巧克力和他的父亲从一开始生硬的对峙,直到慢慢体解对方的处境,从而开启沟通的可能;在《乱青春》当中,Angel和阿咪皆身处于一个崩解的家庭里,和父亲之间隔着一条无形的沟渠。从《巧克力重击》、《乱青春》、《烟》(《台北异想》短片之一),乃至下一部作品《沉默的爱》,反覆演绎的,无非是那种语言到达不了的爱。在李启源的观察中,东方社会的男性普遍无法舒坦而自信地表露自身的关爱,父亲这个角色尤其如此。所以Angel和阿咪的父亲最后都黯然地哭了,似乎唯有这般,才能寻获一丝救赎。
本期【放映头条】专访导演李启源,听他阐述如何透过影像语言表现流动的时间、记忆与爱,以及剖析其作品中一再上演的亲子关系,并分享跨国制作团队的合作经验。
导演认为女性的感情跌宕而有层次,而《乱青春》揭露的正是高校女孩美丽而混沌的私密情感。近几年,台湾陆续有几部电影亦处理了女性情爱的游移与暧昧,如《蓝色大门》、《漂浪青春》、《花吃了那女孩》,就主题而言,《乱青春》如何与其他类似题材的影片进行区隔?
我的电影有毒。(哈)在电影里演出的三个女孩,她们的家人看过后,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不敢跟自己的女儿讲话。电影里的情绪太真实了,他们以为自己的女儿就像那个样子。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她们不是那个样子?如果碰到那种情境,她们为什么不会是那个样子?我们每一个人又为什么不会是那个样子?故事是虚构的,但情境是真实的。故事里的人物,带我们经验他们所经验的,所以我们是Angel,我们是情绪障碍的父亲,我们是夏日的暴雨,我们是枯萎的向日葵。《乱青春》是女性情感的纪录片。
您说「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爱的电影」,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这三者似乎都是流动不拘、可以(自由)移转,甚至跳跃的,请问这是否反映您对时间、记忆与爱的观感?
时间不断流逝,记忆不断被修改,爱与不爱似乎也不是那么绝对。当我们说「过去」如何如何,哪里来的「过去」啊?不过是现在的我们,对发生过的事,又重新诠释一遍罢了。一切都是现在进行式,一切都是你现在这个人的进行式。早上妳被同事的咖啡洒到衣服,于是妳对他昨晚陪妳加班,不再感激了。夜深人静,妳听到萧邦,妳想念初恋的情人,其实当时妳也不见得那么爱他。记忆多么的不可靠,而电影呢,电影就像这么样的一个东西。电影是记忆,电影是梦,电影是现在进行式的艺术,在电影院里你没有办法倒带,你只能出去小便。
《乱青春》打破观众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采用多线并行的时空架构,并大量使用「预示」的手法,导致过去式变成现在进行式,请问为何会采取这样的叙事策略?
所谓「预示」,就是先让观众看到事件的结果,然后再一次次的回到事件的开始。随着故事中三位女孩关系的改变,她们对事件的看法不再相同了,我们对事件的解释也改变了。宇宙间的人事,没有一样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加加减减,离随机也不远了。观众藉由不断参与、渗透(我多么喜欢「渗透」这两个字)演员的故事,而主动的建构了自己的生命经验。在东京影展,有位中年女子,电影散场后,红着眼眶,拉我的手说,我拍出了她的青春。我想并不是因为她与剧情有相同的故事,而是她的青春经验,经过与演员相互冲击,而有了回声。更有趣的是剧中三个演员,拍摄完成一年半后的现在,当记者问到她们角色的个性时,她们的说法和一年前拍幕后记实时,又不一样了。很明显的她们以现在的经验在投射那个她们曾经扮演过的角色,无所谓对不对或好不好,因为随着《乱青春》的拍摄结束,三位女孩也脱离了青春期。她们再也回不去那个状态了,只有她们青春的影像,会在电影里留下来。
在写作剧本的时候,是否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抑或是初步拟定一个比较开放性的剧本,再视演员的情绪、现场的氛围加以发挥?
不只有完整的故事和情节,连对话我都不许她们更动一个字。但她们要如何彼此互动,要如何讲话,我并不加入太多意见。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开放性的剧本」?演员拍戏时的个人情绪,对我没有多大意义,我也不感兴趣,但我必须引导她们进入情境,等她们进去后,她们会以最自然的方式说话,走路,哭泣或搞笑,这才是我要的。有时这样的过程很累人,如果环境的气氛对,当然对我的「催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拍电影之前,您就已投入写作,请问您如何将文字转换成影像?这两种创作媒材的感染力以及说故事的能力又有何不同?
影像是很暧昧的东西,往往要靠音乐来定性,否则会像没有锚的船一样漂走。俄国的爱森斯坦早在1920年就发现这个事实,所以创造了蒙太奇。一个面无表情的男人的脸,紧接着一张小婴儿的脸,让观众觉得他是慈祥的;如果接的是飘扬的红旗,观众会觉得他是革命青年。这些虽然是剪接的伎俩,但恰好也说明了影像飘忽不定的个性。我不会作曲,否则我会先写音乐,然后将旋律转换成影像,这比文字转换成影像,要直接了当得多。说来有趣,我从来也没有将文字转换成影像过,刚好相反,当我脑中闪过什么意象时,我企图用文字捕捉下来。我没办法用脑中的意象去感染人家,得到拍片所需要的资金,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文字写得像我脑中的画面。不过即使如此,经过文字转化的过程,影像的意义又开始质变了,两者互相辩证,没完没了。
文学和音乐一样,是门能自给自足的艺术,但电影不是。电影很难单靠影像支撑,就算是默片,还是得加字卡,配音乐。如果一部电影能将影像和文学、音乐调配得当,它的感染力是很惊人的。如果电影做不到这一点,那我宁可选择文字创作,虽然这是个充满偏见的媒材,而且对所谓「忠实传达」这回事,我也充满疑问。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后来却开始质疑文字是否能够精准传达讯息与情绪,为何会有这样的转折?
文字本身并不如我们所想的,是个透明的工具,它隐含了许多种族和性别歧视。看看中文如何书写少数民族:匈奴、羌、狄、羯......,动物性十足,不是吗?而当中原的政权需要与少数民族结盟时,那种带有野兽意味的书写,就改变了。西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历史(history),竟然完全是男人的(his)故事(story)。我想从直立猿人到现在,人性基本上没什么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而文字的演化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线索。像这样一种工具,我常好奇,在传达日常生活讯息和情绪时,自动过滤了什么?瞒混了什么?又自动衍生了什么、栽赃了什么?这样的情况,应用到戏剧效果,我发觉当演员的肢体和他的语言之间,发生歧异时,正是戏剧张力最强的时候。试着想想这个画面--当一个女人看着男人的眼睛说我恨你,可是她真正的意思是我爱你,是不是远比她直接说我爱你,强悍得多?也许我该去问问小四的学生,这该算是映衬句呢,还是目的句?
您曾提及,拍片时会希望语言尽量精炼,转而透过演员的肢体表演去呈现内心的情感,但在《乱青春》片末,阿咪却是透过一段赤裸的口白来表彰其情欲,为什么这个桥段会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
阿咪借了小步的雨伞、笔记、IPod、面膜、靴子、维他命B......最后连男朋友都借走了。阿咪真的爱小步的男友吗?并不!她把小步的男朋友当成像雨伞、笔记、 IPod那样「小步的东西」来喜欢。她描述和小步男朋友做爱的细节,不是恨,而是出于对小步的爱。唯有那么长时间的,在罪恶感折磨下,难以启齿的坦白,才有办法让小步体验到她对她的爱。而小步最后吻了她,因为她不忍阿咪不断的重复脏话自责。这种爱多么曲折,当年Angel选择向她告白的方式,她拒绝,这次小步领悟到了那种痛。在这里我选择让阿咪独白,就像听广播剧的说书,它所营造的想像,远比实际的画面来得凶猛。这里的一长段独白,我不让演员更动任何字,因为我把它当音乐用。我写的时候有一定的节奏,有点像听Rap,没有人真正在乎内容,重点在语音带来的节奏感。
本片延揽姚安琪、李律、廖千慧三位年轻演员,她们各自吸引您的特质为何?就表演训练而言,您个人比较注重的是什么?在拍摄现场,您似乎偏好即兴表演,这部分是如何与演员进行沟通、磨合?
安琪是个奇怪的女孩,我从她十七岁时就认识她了。她告诉我很多奇怪的故事,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她自己编织出来的。她有小女孩的稚气和天真,另一面却又比我成熟得厉害。她老是嚷肚子饿,连续几天只吃苹果裹腹,我们每次出去吃饭,她就吃炸鸡,不论西式中式日式,她就点炸鸡。我喝啤酒,她啃炸鸡,然后一边告诉我乱七八糟的事。她说她是害羞内向的人,我觉得她是疯子。她是那种导演不要求,她就会随便乱演一气,但碰到了她的导演,她可以给出非常纯粹的东西。她是天生的演员。
千慧长得像邻家的可爱小妹,让人不会防备。但是她的心思细腻到连她自己都会抓狂。有时我开个玩笑,她可以难过好几天,然后跑来跟我讲,然后又被我骂一遍,她的专长仿佛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这种性格与长相冲突的质地,令我在角色的塑造上,有个很好的著力点。
李律呢,她很另类。所有我们在八岁前应该都会的玩意,她一个也不会,比如说骑脚踏车、弹铜板、游泳等。事实上直到拍《乱青春》,她才踏出过台北市,之前她最远的地方只到过台北县。但如果你以为她是那种乖乖淑女,你就错了,她不高兴时会骂人家「靠杯」。拍戏时,我和摄影师都被她的脚踏车撞过。拍落海的一场戏,还得我亲自下海拉着她游,我问她为什么不能自己游?她说她怕鱼。
说是训练表演,其实就是陪她们扮家家酒(虽然我不能在研究所的开课名称上填「扮家家酒」)。每周八个钟头,大家在里头玩,玩久了,就有感情,玩high 了,戏自然就来了。不会玩的演员,通常很无趣,也没有想像力。有些科班出身的更糟,连走路都不会了。小孩玩家家酒,不需要沟通、磨合,没那么严肃,你只要捡根树枝给他们就好了。在他们手里,树枝是宝剑,是锅铲,是预防针,是鸡腿。我的工作在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玩什么,把他们带到那个情境去,然后让他们放心,我不会落跑,就这样而已。我的戏都是这样拍的。
Angel和阿咪都身处于一个崩解的家庭中,她们的父亲一个永远沉默不语、一个则是搞不清楚女儿的喜好,为何会设定这样的家庭背景?而Angel和阿咪的父亲最后都不由自主地落泪了,您想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三个女演员,有两个来自单亲家庭。我的周遭也有许多破碎的家庭,而且我现在想想,破碎的家庭可能还多过正常的家庭。这些破碎的家庭大部分是男人搞砸的吧。我对男人一点同情都没有,因为我是男人,我晓得那是怎么一回事。鹿特丹影展有观众问我,为什么电影里没有母亲?我说有啊,三个女孩就是母亲,不管她们几岁,她们都是这个荒凉星球上唯一的安慰。男人就不用谈了,他们不管几岁都是小孩。有些小孩自闭,有些小孩自私,说着好像在讲我自己一样。其实也没错,如果我有小孩,我也可能是那个样子的糟糕父亲。东方的父亲,不会跟小孩讲话,更不会说我爱你。男人的情绪到了十六岁以后都瘫痪了,但不是没有爱,在最后的一点泪光中,我们看到了救赎。
片中的场景不少皆带有凋敝、毁弃的气味,像是腐朽的公寓、干枯的游泳池、秘密洞穴里的浴缸、莲花池旁的废车场,请问当初为何会设定这些场景?是否企图与青春以及角色心境进行对照?
美学上,我不喜欢那种太不食人间烟火的景物。那种风景卡片式的美景,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我的电影中。我不是说我非拍废墟或垃圾堆不可,而是场景必须有种意思出来才好。比如说一位住在白河的朋友,带我看遍白河的莲花,我告诉他太漂亮了,我不能用。然后就在马路旁,我看见了废车场。更妙的是,一堆废铁后面,又有个莲花池。我看着看着意思就出来了--青春既美又丑,既温柔又粗糙,既抒情又暴力。光拍这个,想想就很过瘾。电影开场的向日葵花田也是,我们等到繁花开尽后,某种腐败的味道来了,才去拍。青春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特例,它不是个正常的状态。它是万物必然走向衰败、凋蔽过程中的一个反动,因此我找的场景,多少带有冲突性。场景这东西很微妙,有时它的故事性更甚过演员,我可以接受一个不是那么灵光的演员,但我没办法忍受一个没有感觉的场景。
这部片的摄影师李奥纳多?瑞特?亨瑞奇(Leonard Retel Helmrich)透过「单摄电影技法」(Singleshot cinema)开创出相当诗意而瑰丽的影像风格,请导演谈谈合作源起,以及拍摄过程中如何与摄影师沟通。
《乱青春》写完时,我开始伤脑筋摄影师的问题。时间、记忆与爱是流动的,因此我必须创造一种流动的视觉语言,来呼应我的主题。由于摄影机必须不停的移动,因此摄影师手持功力必须非常厉害,而且他还必须能配合我的要求,不能干扰到演员的情绪。最重要的,必须快,因为我只有拍摄18天的预算。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美国的朋友,搞纪录片的,说有一位荷兰的纪录片导演,要来台湾参加纪录片双年展,并寄给我一片Leonard拍的《月亮的形状》(Shape of the Moon)。一看大乐,因为他不仅拍出故事,还拍出了诗。等他来台湾后,我们花了一整天聊,他给我看他发明的「单拍仪」,我说你来当我的摄影师,我们让大家见识一下,这玩意用在剧情片的威力,说不定你可以在台湾设厂量产。他被我说动了,五个月后,在完全不知道剧本的情况下,与我一起拍摄了《乱青春》。
Leonard Retel Helmrich过去的拍摄经验都是以纪录片为主,这回是他初次为剧情片掌镜,这样的背景在拍摄《乱青春》时会擦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因为他拍了二十几年纪录片,到过许多国家,大部分时间他根本不懂当地语言,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直觉。而我片子正是这么一种拍法,虽然我写下每场的情境,但我不知道演员会出来什么东西。因此他的纪录片背景,在我们拍摄时便很管用。当年轻演员的灵光乍现,他一个单拍,就抓到了我剪接时所需要的各种镜位。特别是碰到怪异天气时,我更可以大胆和演员一起玩,完全不必担心镜头,结尾时两个女孩在海边跳舞,和在废车场打架的戏,就是这样无预警的下起大雷雨,而我们在大雨中完成拍摄,一个镜头单拍完成。我特别记得有两场戏,冰淇淋店和安琪家,拍着拍着我发觉摄影师在哭,我担心手持摄影机晃动太厉害,还特别过去拍拍他的背。他告诉我虽然不知道演员在说什么,但是情绪的感染力还是很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气氛下,如期完成我们所有的拍摄工作。离台前,他说我们再来合作一部吧。这是我听过的最棒的赞美。
《巧克力重击》和《乱青春》这两部片皆有跨国合作的工作团队,《巧克力重击》的幕后班底包括摄影师Lawrence Schweich、艾美奖音效剪接奖得主Michael Lyle,《乱青春》除了摄影师Leonard Retel Helmrich外,亦邀请相当活跃的日本电子音乐大师半野喜弘(Yoshihiro Hanno)负责电影配乐,能否请您谈谈为何偏好跨国合作,并分享跨国合作的经验?
台湾电影的专业人才,就那么几位,做来做去,就是这么几位。久而久之,东西都很雷同,风格也相去不远。混血是为了变异啊。
跨国人才的合作,说起来容易,协调起来是一门很大的功夫。幸好我有一位了不起的制片,她让所有事情如期发生。我每次在拍片现场,喊第一声Action,都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电影是一个团队的产物,团队的工作气氛很重要,有时甚至很私密,有点像秘教的氛围。不管是演员、美术、摄影、收音,都会不吝惜的给出最好的东西来。这时候我的眼睛里只有集体的目标,没有国籍、肤色和语言的差别,我什至忘了有外国人这回事。直到现在妳提出这个问题,我才突然惊觉,我的收音师Mark是美国人,摄影师Leonard是荷兰人,一个掌管现场声音,一个掌管现场视觉,竟然都不懂中文,不知道演员在说些什么,然而《乱青春》就这么言之成理的拍出来了。
导演曾提过对改编诗很感兴趣,因为诗的语言暧昧、歧异,血缘与电影较近,《暴暴鼓》这部作品就是与诗人夏宇合作的电影,请问这部片目前的执行进度如何?另外,也请谈谈您的下一部作品《沉默的爱》。
《暴暴鼓》目前是个灾难,因为我们两个人写出了完全不同的脚本,除了人物的名字,没有一样东西相同,连当初讲好的情节,也离题了。
我倒是比较想谈《沉默的爱》。在这部片子里,我不想让演员讲话。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活在一个很嘈杂的环境里,从电视到立法院,每个人都声嘶力竭在吼,但谁也听不见谁。我希望观众进到电影院来,起码可以享受九十分钟的宁静,在静默中体验爱。
最后,请导演给《放映周报》的读者一个非看不可的理由。
没什么电影是非看不可的。不过假如像许多看过的人说,看完《乱青春》后,人变得不一样了,而且感觉回不去原来的自己。我想那倒也是很异类的经验,不是吗?每个人一辈子至少都该有一次这样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