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抬头影评

14094934
  • 韩盈苏
    2021/12/27 6:23:09
    我知道很多人看这个会不爽,简单解释一下

    这种荒诞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反一切,嘲讽一切,让很多人一下子失去了日常看电影的支撑。

    首先他反个人英雄,又反社会力量,反政府,反人民,反资本,反无产,反欧美,反中俄。

    唯一不反的就是家庭的价值,也是唯一一段我没笑出来的。

    这种荒诞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反一切,嘲讽一切,让很多人一下子失去了日常看电影的支撑。

    首先他反个人英雄,又反社会力量,反政府,反人民,反资本,反无产,反欧美,反中俄。

    唯一不反的就是家庭的价值,也是唯一一段我没笑出来的。

    要不说导演你最好连家庭价值也反一下,小李子回家,老婆抱着一个老黑过来开门,hey bro。

    让我笑的更开心

    【详细】
  • 14095285
  • wifi是营养品
    2021/12/27 0:29:08
    看完电影很焦虑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写完这条短评,加一句到影评再说一句,假如这个电影不能因为我的大脑保护机制而遗忘,很可能短时间内会陷入焦虑与绝望

    【详细】
    14095387
  • 月山行
    2021/12/26 12:38:31
    新冠疫情和世界末日都无法唤醒当下集体的麻木不仁

    新冠疫情夺走无数生命的这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觉得很难得。以喜剧的方式探讨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问题,本质是严肃的。

    讽刺的是,大量短评依旧在说不够好笑,不够好看,讨伐导演技术不好,或把关注点集中在演员阵容上,还是一种娱乐最上的病态心理在看这部电影。

    但本质上这种电影是

    新冠疫情夺走无数生命的这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觉得很难得。以喜剧的方式探讨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问题,本质是严肃的。

    讽刺的是,大量短评依旧在说不够好笑,不够好看,讨伐导演技术不好,或把关注点集中在演员阵容上,还是一种娱乐最上的病态心理在看这部电影。

    但本质上这种电影是不能以娱乐眼光去看待的,因为它本身就在讽刺娱乐至死的现下社会。要知道,梅丽尔斯特里普和亚丽安娜去充当的可是反面教材。

    但后来想想,那些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成为电影中讽刺对象的人,或许年龄很小,不谙世事。而意识到的两种人,要么是打高分后沉默的螺丝钉,要么是打低分后沉默的资本家。

    想起马原曾在一个节目中说,他的小孩对这个世界的好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东西好不好笑,他觉得年轻一代思想教育堪忧。

    娱乐至上的时代,严肃精神已濒临灭绝,导致现代人趋向集体的麻木不仁,甚至连当下的瘟疫和电影中的世界末日都无法将他们唤醒。《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存在,说明前人还有觉悟的可能,而现在娱乐短视频里泡大的一代,和电影里讽刺的已经没甚区别了。连《失控玩家》这种电影都能拿到7.5分,就可以看出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多么贫瘠、空虚。

    “认真你就输了”这种歪理真的害了一代人。

    这部电影已经不能用好与坏去评判了,而是应该全然与两位主角共情,看完只剩荒唐和无奈。

    【详细】
    14091744
  • 滴溜滴溜转
    2021/12/25 23:46:54
    自嗨式喜剧

    2022年5月补充:

    现代社会的悲剧性也许在于,荒诞的现象往往不像公众号文章标题那样的简单。电影放映后的短短半年,我们对如何应对疫情有了新的理解。我和各位一样觉得美国对疫情的反应是糟糕的,但将其简单归因为美国人不是傻就是坏,也并不准确。当所有人都欢呼着将一个失败的美国脸谱化成一个极端时,我只是担心,我们会被这

    2022年5月补充:

    现代社会的悲剧性也许在于,荒诞的现象往往不像公众号文章标题那样的简单。电影放映后的短短半年,我们对如何应对疫情有了新的理解。我和各位一样觉得美国对疫情的反应是糟糕的,但将其简单归因为美国人不是傻就是坏,也并不准确。当所有人都欢呼着将一个失败的美国脸谱化成一个极端时,我只是担心,我们会被这欢呼声推向另一个失败的极端。

    -

    Disclaimer 1: 文章与评分仅出于被学术界毒打多年的楼主个人偏见。由于导演前作《大空头》中深入浅出的地表最强科普,楼主曾对本片的期待颇高,却被口号化妖魔化的电影呈现方式摔得稀烂。但楼主也为真爱这部电影或者期待不同的人开心,三言两语,不为说服任何人,也不为与任何人争论。请不要问候楼主家人或教楼主做人,谢谢。

    Disclaimer 2: 总结给太长不看的朋友,不要对楼主断章取义!楼主从来不觉得电影不应该表现荒诞,也没有否认现实存在荒诞,讽刺现实的荒诞是很好的立意。只是荒诞在电影中表现得太差!荒诞太满缺少起伏,呈现过于直给,脸谱化,口号化,会减弱导演所表达观点,减弱提醒大家关注气候变化的效果。

    -

    我想你们还是会亲眼看看这部电影的。即使有烂番茄分数不及格,即使有北美影评人恶评滚滚。《不要抬头》中亮瞎好莱坞半壁的群星卡斯,和美国人面对灾难自缚手脚仿佛当前疫情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让人很难没有对电影的好奇。

    我可以理解有的观众很喜欢《不要抬头》,这也不是一部一无是处的作品。至少电影的卡斯都贡献了水准之上的演技,其中最值得夸的是饰演男主的小李子莱昂纳多。男主是美国密歇根腰部天文学家,他和他的博士生发现了一颗即将撞上地球的彗星,aka. planet killer。于是为拯救人类,命运把他拖拽出学术舒适区,与政府与公众对话。小李子演绎出这个中年nerd的拘谨和尴尬,让观众控制不住想给他擦汗的手。楼主也接受过学术毒打,我很心疼他。后来他在电视台有一段火山爆发式的独白,宣告天下我们死定了,也许是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桥段。

    而这段石破天惊的独白,导演亚当迈凯在采访中承认起初并不在剧本中,而是莱昂纳多自己坚持添加的。对此我一方面觉得,点睛之笔加得我要原地鼓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仿佛鲜花插在xx上,有些不值。

    因为相比于昂贵的卡司,本片的剧本显得廉价得出奇。

    出身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编剧的亚当迈凯,似乎为观众编织了一场超长sketch小品。在这个彗星撞地球的超现实灾难故事中,各色人物使出浑身解数表现着荒诞,荒诞得用力过猛,荒诞得过于直白,满是做戏感。

    总统与政客极度自私,深陷绯闻无暇顾及人类生死,毫无作为领袖的责任感;科技巨头只手遮天,在核弹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球直播下终止拯救地球的任务,为了利润赌注于人类存亡,对摧毁彗星盲目自信而完败;媒体则粉饰太平,娱乐至死,而且与男主发展多人运动。不是说现实中大家都清白无辜没有问题,而是在彗星撞地球这样的大事件面前,电影一味地夸张这些问题,过分贬低了人类生存的本能。

    亚当迈凯说他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气候变化,写剧本时疫情尚未开始,但疫情似乎帮他合理化了部分荒诞。确实过去两年,新冠仿佛人类荒诞的放大镜。但荒诞不应该是缺少剧情逻辑的借口,不是所有看不懂的东西都要用荒诞来解释。现实中的荒诞,从来是在理性的衬托下才显得荒诞,要知道正是在这荒诞的疫情中,过去数十年才能研制出的疫苗在一年内研制了出来,学术界、药厂与慈善机构也达成了史上最高效的合作,而否认新冠严重性的美国总统也被声讨被选民投出了白宫。相比新冠的现实,《不要抬头》的荒诞更为外放更为夸张,仿佛挑战观众幻想的边界,男女主和地球自卫局的科学家保持了理性,但其余人似乎很少有生存和保护的本能,几乎都在最大功率的疯狂中天旋地转。电影中的荒诞更多是对比现实,电影中缺乏理性,所以仍然显得儿戏,超现实。

    另外一个支持电影荒诞感的,是电影中的总统仿佛川普本川。但在日常嘲笑川普之余,还有人记得川普曾经是如何批评建制派,如何语出惊人博得选票的吗?川普炮轰华盛顿的腐败与自私;炮轰媒体没有报道真正人民需要的内容,fake news如是;炮轰的对象太多为自己树敌无数。这难道不正是本片并不高明的讽刺方式吗?对社会各界的描绘扁平而脸谱化,妖魔化,然后毫无创新地大加重复,来满足选民对种种阴谋论的意淫,难道不是我们批评的川普当年的竞选方式吗?《不要抬头》的共同编剧大卫西罗塔(David Sirota)是正治记者与写手,被外媒诟病,他曾为Bernie Sanders竞选总统撰写演讲稿,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习惯性将口号式的叙事方式融入到了剧本中。

    对社会话题的触及太浅,口号化,是电影的一大遗憾。不论是新冠疫情下的个人主义囚徒困境,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各国博弈,都是具有深刻社会学机制的议题。导演前作《大空头》能把复杂难懂的次贷危机解释得晶莹剔透宛如艺术品,让我对《不要抬头》有过现在看来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抬头》完全放弃了任何概念或命题的解释,它只有直白的呈现。随着电影时间线推进,剧情也越来越平铺直叙,predictable。儿戏地应对灾难,注定会失败,美国外的航空力量会失败,科技巨头也会失败,总统也失去民心失败,天空飘过七字箴言:在座的都是辣鸡。

    在电影批判一切的精神下,批判的力量也就因分散而变得蜻蜓点水,失去了痛感。剧情也是松散得一触即碎,很多戏份让人不明白其意义,为什么要讲小李子的男主出轨布兰切特的故事,为什么大表姐的女主又和甜茶搞到了一起?若仅仅是刷刷电影中的各明星脸,这些松散的废戏是真正对这么多出色演员的浪费。如果想要描绘末日下众生相,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超现实夸张?还是说末日已至,who cares?

    毁灭吧,累了。

    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喜剧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超脱现实的,洒狗血的,纯碎追求喜剧效果的;第二种是通过喜剧的感染力,表达观点与态度的,让人在笑后有所触动的。这两种喜剧没有高低,周六夜现场的sketch小品更多属于第一种喜剧;但《不要抬头》并没有放弃观点的输出,它显然希望做第二种喜剧。亚当迈凯在采访中说,他希望观众在大笑的同时,能感受临裆一脚(”Hopefully from this movie we can get a lot of laughs and a kick in the pants”)。电影用一颗飞奔的彗星,拖着气候变化的隐喻,提醒观众反思,要避免电影的悲剧结尾,在气候变化面前我们所做还不够,这是能看出的电影想表达的观点。

    我同意电影的观点,不过,我不看电影也同意电影的观点啊。《不要抬头》的超现实感,分散且过于直白的讽刺,恐怕都缺乏力量去感染真正的路人。环境主义者,末世论悲观主义者,抗疫不力的受害者,川普的反对者嘲笑者,米国水深火热新闻的众多读者,可能都同意电影的观点,并且随手送上志同道合的好评。但观点本身不是好电影的标准,真正的好电影首先是有感染力的故事,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有着自我剖析的深度,有着服众的叙事逻辑和路转粉的潜力,而不是相同意见的夸夸大会。为什么手撕鬼子不会出现在好电影中,即使我支持抗日战争,因为它的表现手法不仅超现实,而且不能感染人。

    互联网时代,似乎世界没有连接得更加紧密,而使人们更加偏执,更加没有包容异见的空间,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允许我们沉溺于相同或类似的观点中,本能地排斥不同的观点。所以,现在的电影都会追求有着大量共鸣的观点;但过于依赖观点原有的群众基础,忽略观点表达的方式,就是lazy writing,自嗨而已。但凡时代变化,舆论变化,人们思想变化,如此电影便会被失去声望,露出自以为是的马脚。

    欣赏好的电影有一个过程,一个被电影逐渐感染的过程,看完后会有所收获。没有电影仅仅因为有了所谓旋律,或者上了所谓价值,就要给它鸣锣开道,即使它确实是好电影。

    而《不要抬头》是一个喜剧的矛盾体:它在追求观点表达的同时,要夸张化剧情与人物来达到喜剧效果。 单口喜剧教科书《喜剧圣经》中讲,喜剧效果来自于预期违背,对现实的跳脱与混合;但喜剧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或态度,却需要一个来源于现实有着广泛共鸣的前提。而且要命的是,《不要抬头》想要观点输出的努力,体现在渲染一个悲剧色彩的结尾,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悲剧现实感。可惜,这种现实感缺少前期铺垫,加上过多的跳崖式剪辑,电影的喜剧基调突然急转为悲剧时,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正如导演所说,如同临裆一脚。只是我们这些痛在裆下哭笑不得的人意识到的,大概不是要挽救气候变化,只能是,嗯,快乐的人也是要死的吧。

    至于为什么导演要用喜剧表现悲剧,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主持人有个让人无奈的答案:

    "Keep it light, fun. This is what we do here."

    -

    最后分享两篇楼主挑选的外媒影评,供参考:

    https://www.moviejawn.com/home/2021/12/10/dont-look-up-made-me-wish-for-the-end-of-civilizationnbsp

    https://tilt.goombastomp.com/film/dont-look-up-is-a-star-studded-misfire-from-adam-mckay/

    【详细】
    140904865
  • 栗子同学
    2021/12/25 20:19:14
    卡珊德拉的诅咒

    如果一定要评选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卡珊德拉的预言应当可以拿一个竞选名额。准确,但无人取信,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命运的走向,同时又反过来确保了预言的不可转移。

    在族群割裂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好莱坞电影中所隐含的政治寓意也越来越浓厚。不过比起拙劣的圣诞公司之流作品直接觉醒糊脸,不要抬头这部群星荟萃的作品显然要高明很多。而且坦白讲,不

    如果一定要评选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卡珊德拉的预言应当可以拿一个竞选名额。准确,但无人取信,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命运的走向,同时又反过来确保了预言的不可转移。

    在族群割裂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好莱坞电影中所隐含的政治寓意也越来越浓厚。不过比起拙劣的圣诞公司之流作品直接觉醒糊脸,不要抬头这部群星荟萃的作品显然要高明很多。而且坦白讲,不管是站左翼还是右翼还是中间派立场上看,它所表达的内核都应当是一致认可的: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这也恰恰是当代最大的一个难题:怎么让人去面对现实?

    二十年多前骇客帝国上映时,大众普遍还是坚信,如果墨菲斯的选择放在面前,自己一定会跟尼奥一样毫不犹豫吞下红色药丸。但现如今,普遍进入了一个更脆弱更怯懦的时代,对更多的人而言蓝色药丸也许是更佳选择。前不久我刚看了部关于安提凯希拉装置的BBC纪录片,片中最震慑我的并非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希腊人就制造出第一台工艺精妙的计算器。而是按照科学家推算,如果人类文明发展得一帆风顺,本该在设计出这台计算器后三百年内人类就能拥有实现登月的科技。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科技的飞跃得等到千年之后,登月更是得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

    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在往前跳跃一大步后,就开始螺旋回撤。这种螺旋回撤,一半是因为无知一半因为自大。而这两者结合后诞生的长子,叫短视。

    科学家凭借客观定律推演预算,可以看到比普通人更远的东西,他们就像传说中的预言师,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到临头,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顺着轨道匀速而来的列车。他们是新时代的卡珊德拉,如此远见又如此无力,因为他们看得再远也不具备能动性。

    预言是否为真,需要时间的考验,而时间总是最宝贵的。在片中被黑得非常惨的政治家,按照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的形容,政治家必须短视,因为他们的角色只是救火队员。所谓演化不翻山,如果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他们也就没有了未来。

    政治家和科学家正好相反,他们具备充分的行动力但往往非常短视。比如片中第一次发起拦截彗星计划并非出于什么拯救世界的道义,而仅仅是因为总统在中期选举前闹了丑闻,需要一个紧急事件来帮自己助选。尽管通过艺术加工,又到了大家很喜欢的黑政客环节,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政治家都是被动行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是消防队员,每天要救的急盈门不绝,精神正常的政客不会去主动放火。如果一个政治决策作出,那么你去观察,它必然有充分的环环相扣的前置触发条件,没有拍大腿横生出的独立事件。而在片中科学家们的行为,等同把一个未来肯定且必然会发生的问题,移到眼前,要求优先处理。在影片中,这是一颗即将撞击地球造成文明毁灭的彗星——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假设。而在现实中,稍微有点联想能力的人都会联想到气候问题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甚至已经具象到如同悬在天空肉眼可见的彗星一样,我相信就算很多讨厌格雷塔·桑伯格的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可现实中,围绕气候问题依然存在诸多纷争。其中有传统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也不可否认有新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在片中,解体彗星使其改变航道,这一点上就算是Bash公司也能认同。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矛盾往往集中在方法。

    但这里要注意,是以承认现实作为前提,片中女总统的竞选口号“不要抬头”很典型的反现实。然而很遗憾,在反对现实的道路上,好莱坞和活在空中楼阁里的娱乐明星比每天背负生活重担的普通人走得更远。这也是不要抬头一片所体现的理念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

    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必然要注意的是。片中所举的案例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过去好莱坞灾难片,涉及到世界末日级别的,都是科学家通知白宫灾难即将发生,政府立刻全盘接受并英明神武安排应对策略,而普罗大众虽然在得到灾难即将发生的消息后只是简单粗暴地陷入动乱。

    一次全球疫情,显然给了编剧们更多的灵感。这里首先得说,我一向认为我们的时代正滑向一个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怯懦的未来。十年前,二十年前,上个世纪我们在电视机上电影院里能看到更多的自由表达,但现在一切的味道都变了。越来越觉醒越来越自我阉割的影视业在这股名为“进步”实则可能背道而驰的浪潮中成为反面典型,而好莱坞正是其中的排头兵。谨小慎微,生怕踩雷,一小撮精神脆弱一无所长却非常渴望关注度的庸人在推特上抗议,就足以掀起取消文化的浪潮。为了表达自己的进步,好莱坞和它的明星们冲锋陷阵,扮演着怯懦的迁就者和鼓励者。

    为什么严肃话题总会在这个时代被改造成段子?为什么主持人在听到人类即将在六个月后遭遇灭顶之灾后还能嘻嘻哈哈开玩笑?这背后不是愚蠢,是怯懦,一种终极的怯懦,怯懦面对现实,怯懦引发公众反感。片中男女主角第一次上电视节目揭露灾难,女主角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对着直播摄像头歇斯底里大喊“我们都要死了!”,却因此变成了表情包,而且一致收获了节目组人员的恶评,认为她令人讨厌,下次节目不能再找她了。

    终极的怯懦不但是害怕听到坏消息,而且会迁怒传播坏消息的人,自身也不敢传递坏消息,因为深知跟自己一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他怯懦者会迁怒自己。

    但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时评人的推特置顶所言:Facts Don’t Care About Your Feelings。

    不要抬头,抬头上表达的最直观的东西就是:正视现实。低下头装作彗星不存在,规避它,无视它,都不会让你逃脱被灾难碾成齑粉的后果。

    除了短视和怯懦以外,导致民众对灭顶危机的罔顾,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信息的爆炸。无效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终极警报和垃圾广告彩页混作了一团。

    我们身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过去人们总以为无知是因为讯息的缺失,而今却发现信息的爆炸比缺失更可怕。信息缺失是在沙漠里找水,而信息爆炸是在麻里寻针,沙漠里的水虽少,但绿洲总是显眼的,在无效信息和扭曲虚假信息中寻着真实讯息可比这难多了。资讯的输出便利使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别人想要你看到消息。

    二十年前我还敢跟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已经没这个底气。尤其年轻一代人,成长于信息孤岛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于只吃喂到嘴里的资讯。既不具备寻找的能力,也不具备分辨的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独立思考,在主流意识引导下有序叛逆。比起亲眼看到的事实,基本的逻辑推理,更乐意直接吞咽精心加工后被精美包装过的“propaganda”。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甘情愿的不要抬头。

    话说回来,这部作品在其精致的制作底下,蕴含的影射和暗示,却又是需要观众自主甄别的。不是商店买鞋,码数对了套上脚就好。

    首先片中所举的案例是非常极端的,彗星撞地球这是必然发生的而且可以推算发生时间的事件。但它所影射的事不是。这里就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正因为紧急情况需要全力以赴,在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以紧急之名,将大权集于一身的先例。事实上,片中的女总统也作了这种事,通过全球官宣灾难即将发生揽大权于一身,使得全世界除了亚洲三国自行主导的救世方案外,没有了PLAN B。而在该片所影射的一个真实现实“疫情”上头,政府的跨权越界行为层出不穷,在欧美大量的所谓反疫苗人士,都是公开的疫苗接种者。人们反对的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的剥夺。

    事件紧急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解决方案的执行方式和力度,不可把世界末日模式到处生搬硬套。

    另一点,片中狂黑了一把唯利是图的科技大鳄,这点基本方向上没黑错。近几年来,西海岸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它们所谓的“道德操守”。BASH公司影射的肯定不单是一家科技巨鳄,但我想观影时肯定很多人会从BASH老板联想到自主研发SPACE X的马斯克。因为毕竟马斯克是这么多IT大佬中,对开发宇宙最有兴趣的一个。事实上,尽管Space X和NASA在机构性质上完全不同,两者早有紧密合作。而Space X正因为其非公特性,在开发尖端技术上比政府控制的机构更灵活更先锋。

    科学家不会说100%,但拿着全球人民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这种事,就算平民百姓无发言权,普通一个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有风控,堂堂一个国家,而且不止一个国家,是所有发达国家的联合体,却任由BASH一个公司赌大小,未免儿戏了点。不过电影艺术有点dramatic总是必要的。观众可不能当真了。

    至于金发女总统和她子凭亲贵的儿子是在影射谁,我不好说。也许在剧本创作时,情境远不似如今急转直下。尴尬到时过境迁,别人联想到的可能不是前总统而变成了爱笑的现副总统……过时的政治代入不可取。

    还是让我们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详细】
    140904071
  • 有為転変
    2021/12/25 15:24:31
    只是一部猴戏而已

    亚当麦凯这位猴戏导演的又一猴戏力作,不用看简介就能猜到导演是谁(注:此处“猴戏”无贬义,可以平替成其他短评里的“SNL”)好片是好片,很爽,很捧腹,依旧是导演一贯的风格,可以说是圆满完成猴戏任务了。卡司算是这几年最豪华的没有之一了吧,但是每位咖都各司其职,非常过瘾。作为带有强烈讽刺目的性的片子,关心时政的人大概会有颇深的感触。不过像热评里那位觉得导演愤怒还是无奈的显然是想多了,猴戏就是猴戏,

    亚当麦凯这位猴戏导演的又一猴戏力作,不用看简介就能猜到导演是谁(注:此处“猴戏”无贬义,可以平替成其他短评里的“SNL”)好片是好片,很爽,很捧腹,依旧是导演一贯的风格,可以说是圆满完成猴戏任务了。卡司算是这几年最豪华的没有之一了吧,但是每位咖都各司其职,非常过瘾。作为带有强烈讽刺目的性的片子,关心时政的人大概会有颇深的感触。不过像热评里那位觉得导演愤怒还是无奈的显然是想多了,猴戏就是猴戏,在这操蛋的现实下给大伙图一乐,这就是猴戏最大的价值所在。正如克里斯埃文斯在片子里说的那样:“我想我们对政治都厌烦了,所以我们拍摄了这部电影,老少咸宜,是个爆米花电影”

    一位友人最近和我感叹:“我们可能是把自己给弄丢了。”我想,也许是我们故意把自己给弄丢了的。

    即使我们全都死到临头了。

    14089524
  • 歪锅大炮
    2021/12/12 1:23:39
    抬头看一眼再赶路

    刚看完,心情很复杂,总得来说就是我永远爱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讽刺政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某些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无视,这些就不说了,我作为一个专业暗物质物理的女性PhD candidate看到更多的是女主同样作为女性物理博士在读生的角度。首先,第一回发射很多火箭那段很震撼但我的心底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悲凉,就算没有回头,很大概率(physicists don&

    刚看完,心情很复杂,总得来说就是我永远爱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讽刺政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某些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无视,这些就不说了,我作为一个专业暗物质物理的女性PhD candidate看到更多的是女主同样作为女性物理博士在读生的角度。首先,第一回发射很多火箭那段很震撼但我的心底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悲凉,就算没有回头,很大概率(physicists don't say 100%)小小火箭不会影响几公里大的高密度彗星分毫(动量守恒定理以及其它)。回头只是让大家短暂的希望破灭得更快。这段引起的悲凉一直持续到现在,人类就是渺小,我们被创造就是个奇迹了,再来另一个奇迹把我们抹去似乎也不奇怪。这道理我之前知道,现在才是真正接受了。但人都有一死,早点死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全世界一起完蛋有什么可怕的?有的人怕一个人孤独地死去,有的人怕没有尽力拯救世界。他们每个人怕的东西不一样是因为他们认为活着的意义不一样。但更多的人只是怕死本身,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例如那位总统,那位第三富,那些恐慌的人。恐慌源于未知,什么时候狗带是已知的,他们还没想明白还未知的是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他们才能满意地离开。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很难想明白,而且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改变,也很容易被情绪被外界环境左右,可能不到最后一刻都想不明白。男主因为恐慌短暂迷失过,第三富因金钱迷失了,总统主持人可能是因名利迷失了也可能从没深想过??。而女主从没有迷失过,她一开始想拯救自己和世界(可能出于她发现这个彗星的责任心),并不介意这一重大发现的虚名被夺走;后来发现拯救不了,回到父母身边又发现父母不接受她,就去打工讨生活交新朋友,她虽然哭过但她是最勇敢的,她怕但她从未慌(她还去跑步??),她全程都知道她想要什么,她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尝试达成目标,纵然困难重重也勇往直前,于是她拥有了最灿烂最不白活的几个月。发现毁灭者彗星,物理学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已经失去光泽,在所有人前哭过笑过嘶吼过,她骂过总统,骂过很多人,有了爱人伙伴,她真实地清醒地努力地在这最后六七个月活得很精彩。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发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爱的那些人,家人,爱人,伙伴。此时唯一重要的是我紧紧握着你的手。我永远为人之间的情感流泪(人终究是群居动物啊)。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基于我现阶段的思考,二十多岁就爱想生命的意义,我已经想清楚,于是在这部电影里有了结论。

    虽然思考活着的意义很难,这个意义也一直在变化,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努力想一想,活着的意义将是那颗启明星,为你省下很多弯路,你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在不重要的人或事或东西上,偶尔迷失也不会太久。所以,请不要一直低头赶路,一定要抬头仰望天空,找找你的星星?。

    【详细】
    14061124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