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左灯影评

14724775
  • Ting
    2022/9/4 23:40:11
    《红灯停 绿灯行》:人不是非善即恶的,人是极其复杂矛盾的
    14629165
  • 刘嗣趣
    2022/2/13 13:50:28
    形形色色的人物

    校长:我感觉是少数的好人,父母被日寇杀害,这是根子里都不会忘记的,所以排斥很正常,而且也不是不懂得变通,也是同意了儿子去日本留学。

    领导:符合那时代的特色,一心“为国”,为经济,有钱就是娘。

    教练:把乡村老百姓那些陋习,表现的,全全面面。本身自己来自三贫人员,但

    校长:我感觉是少数的好人,父母被日寇杀害,这是根子里都不会忘记的,所以排斥很正常,而且也不是不懂得变通,也是同意了儿子去日本留学。

    领导:符合那时代的特色,一心“为国”,为经济,有钱就是娘。

    教练:把乡村老百姓那些陋习,表现的,全全面面。本身自己来自三贫人员,但贪污起来也是相当狠毒。一出场一派老实人的模样,但处处是生意、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收好处、在烟上还要多赚点钱。下馆子也要回扣,要用免费运费免费劳动力,就占着权利,不用白不用。有点钱了,也想学大款在外搞个小蜜。车子刹车失灵,也是埋怨,怕因这事影响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很让人失望的人,部队出身,但腐败速度很快,最后也是活该被辞退。

    记者:符合那时代,歌颂好人好事,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也是可悲时代,逼着人人演戏度日。虽然这人也有一点小问题,但还是可以接受,比较内敛,还有这知识分子的那点脸面,去捞人,被人臊之后也是知道要脸。

    老板:混乱的时代,这种肯定是最早成功的人,情商不低,胆子很大。知道他们吃大款,自己就将计就计,没poss机,你可就刷不了我的钱。其实最后剧情的美化没有意义。一个假结尾。

    小青年:内心向往美帝,家庭应该是被打成右派的感觉,逃离了那个时代,就像躲的远远的。是遛根派,可以当小弟,就比较混的开。吸毒这个虽然有前面表示,但总感觉有点不贴近故事。可以看出比较孝顺的孩子,而且偷井盖赚钱,去吸毒,有点理解不了。

    妇女:站在男女平等对面。其他亮点比较少,只有卖狗那出,这个脑子转的可是真的快,为了把钱独占,先说不卖,然后就可以拿全部。也晃了孩子一手,哪有真为了孩子的,都是为钱,省下钱就可以。快乐啥的,孩子不需要吧?

    大学生:这个太熟悉了,和老油条一起,我们确实就是像傻子,说啥都有的弱智一般,社会接触的比较少。

    【详细】
    14215961
  • 我真爱看电影
    2022/1/12 23:05:30
    时代的车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我看过的第1400部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我给7.4分。《红灯停,绿灯行》作为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第三部,牛振华,句号,丁嘉丽,王劲松四位演员的精彩表演让人印象深刻。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中,这部最能展现出改革浪潮中,人们价值观所发生的变化。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有着对改革浪潮中的中国社会最为深刻和生动的捕捉。

    <

    我看过的第1400部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我给7.4分。《红灯停,绿灯行》作为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第三部,牛振华,句号,丁嘉丽,王劲松四位演员的精彩表演让人印象深刻。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中,这部最能展现出改革浪潮中,人们价值观所发生的变化。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有着对改革浪潮中的中国社会最为深刻和生动的捕捉。

    14137365
  • 稗子
    2021/11/22 14:57:10
    停停走走

    《红灯停绿灯行》影评

    90年代的社会景象融入在了一个小小的驾校里,七位位驾校的主人公涉及社会的不同阶层,有心计的报社记者、吸毒的北京土著、即将离婚的摆摊漂亮女人、土豪主、之前有精神疾病北大的硕士、没什么文化出身农村的教练及小康家庭的校长,角色定位很有意思,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位在驾校内外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

    《红灯停绿灯行》影评

    90年代的社会景象融入在了一个小小的驾校里,七位位驾校的主人公涉及社会的不同阶层,有心计的报社记者、吸毒的北京土著、即将离婚的摆摊漂亮女人、土豪主、之前有精神疾病北大的硕士、没什么文化出身农村的教练及小康家庭的校长,角色定位很有意思,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位在驾校内外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略显荒诞的情境里又是那么合情理,同时也引我们反思。

    有一个场景,土豪主送了漂亮女人一只价值几千元的宠物狗,其他人寻思着帮忙一起卖而去到交易市场,等记者和土著找好买主谈好价格2880元,女人又说不打算卖了,大家很失望地走了,回头女人直接爽快地把宠物狗塞给了买主,利落地拿了钱独享。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了解了大家相互之间各怀芥蒂的小心思,同时也使得小市民的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的结局不算完美但还算完整,几位考生均通过了驾校的考试并拿到了证书,吸毒的土著进了戒毒所,每个人都开始了新生活,继续停停走走,红灯行绿灯停。

    【详细】
    14010513
  • SHIN JOKER
    2021/7/13 22:16:58
    知识分子永远热血、永远鸡贼、永远窘迫

    其实黄建新的都市三部曲,每一部到最后,看着都挺难受的。结局越是完美happy,就越说明了金钱、权力对人的控制越来越无孔不入。其乐融融嘛,大家都好说话嘛,这种小市民的市井生活,谁还能没有点儿猫腻?谁能比谁更干净?挺好挺真实的,您说是不是?但可能就因为这是黄建新拍的,所以你很难对这种市井心态一笑了之。一些太过缺德的操作,总会勾起观众的道德洁癖;但你又很难说他们有多穷凶

    其实黄建新的都市三部曲,每一部到最后,看着都挺难受的。结局越是完美happy,就越说明了金钱、权力对人的控制越来越无孔不入。其乐融融嘛,大家都好说话嘛,这种小市民的市井生活,谁还能没有点儿猫腻?谁能比谁更干净?挺好挺真实的,您说是不是?但可能就因为这是黄建新拍的,所以你很难对这种市井心态一笑了之。一些太过缺德的操作,总会勾起观众的道德洁癖;但你又很难说他们有多穷凶极恶,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也有正直善良的一面(当然这不能为他们的错误开脱),他们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驾校教练天天都是臭脾气,靠着学员来给自己捞油水。但是在专业和责任担当上,没出过茬子;记者油头滑嘴,满嘴跑火车写假新闻,天天变着法想找人帮忙报销学车费。但是当大款用金钱侮辱他时,他立刻找回了身为记者的底线和尊严,拒绝嗟来之食(不过话说回来,这份侮辱是他自找的);个体户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天天偷井盖,而且背地里还吸du。但是他有着最朴素的孝道和善良,一心照顾自己瘫痪的母亲;大款仗着自己有钱,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总觉得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有钱,他又有着常人难以做到的爽快和仗义;下岗女工心眼学坏,偷偷摸摸吞了卖狗的钱。但是她的老公要离婚,自己还要含辛茹苦带孩子;大学生是文化人,却逐渐被这帮“社会人”带坏。但终究是初入社会,底色还算是干净。六个人因为学车而结缘,又因为学车而构建成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成了团结友爱的损友。这种利益关系,早就构成了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网,过去便是如此,如今也是如此,未来还是如此。就好比过去给教练送烟,现在是给教练送钱;过去是叫气功,现在是叫神医、叫营销号、叫接化发、叫量子速读……他们可能会改头换面,但是他们从不会消亡。黄建新的作品中,知识分子群体总是特殊的存在。也许是出于某种期待的落空,知识分子在他的电影里,虽然心中仍有着一腔热火,但表面形象要么是懦弱胆小,要么是鸡贼滑头,真的是讽刺得毫不留情。而且在文本方面,他非常善于把各种高大上的口号、标语、词汇用生活化的方式演绎,解构能力跟《顽主》不分伯仲。《红灯绿灯》在黄建新作品中算一般,故事有些漫不经心,人物关系的建构也没有另外两部出彩,但观察依旧是那般犀利。以我粗鄙的眼光来看,90年代依旧是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年代,没有太多的条框,新旧观念间有着非常激荡的冲突,可能从地摊文学里随便抓个故事,都能拍成有意思的电影。不像现在……算了都是陈词滥调,不想说了。

    【详细】
    136751027
  • 2021/7/5 8:36:29
    不一样的喜剧

    黄建新导演,在2000年以前还是一个自己十分欣赏和钟情的导演。拍摄的影片真实接地气同时有直指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尺度和领域有时是导演本身无法掌握的,只能顺应形势而为。即便到了1996依然可以排出这部反映当下社会存在的病态而又如常的社会现象,也是实属难得。

    本片中,围绕着驾校的学习

    黄建新导演,在2000年以前还是一个自己十分欣赏和钟情的导演。拍摄的影片真实接地气同时有直指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尺度和领域有时是导演本身无法掌握的,只能顺应形势而为。即便到了1996依然可以排出这部反映当下社会存在的病态而又如常的社会现象,也是实属难得。

    本片中,围绕着驾校的学习,1个教练5个学员还有附带的一个校长,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几种代表性的人物,诸如下岗人员、记者、大款、社会青年以及知识分子。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良之处。其实反映的中心主题就是自身权力的运用,记者利用自己的身份技能,赚外快谋私利;大款以钱开路,换教练、洗车、摇车等等各种特权行为;社会青年偷井盖;最为夸张就是教练的本身,利用身份,暗地敲诈勒索学员等等。最后的结局是一个“和谐”的结果,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常轨道”。在这部浮世绘中,校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也反映了在当时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

    电影归根结底在通过社会情景的展示后,还是回归到反映社会的思想现状。

    【详细】
    13654520
  • 错觉
    2021/1/19 19:28:05
    强烈的社会情绪

    观影直感:没有字幕,反复听声音,好看,也累。

    小市民三部曲第三部,真是精彩。这种精彩,或许本身没那么精彩,是看透后的精彩。超越了电影艺术的精彩,这zhongguodadi转型期的人和事,本身就精彩,自然就是戏。

    这种戏,独具本土特色,怕是一切老外都看不懂。也难怪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欧美

    观影直感:没有字幕,反复听声音,好看,也累。

    小市民三部曲第三部,真是精彩。这种精彩,或许本身没那么精彩,是看透后的精彩。超越了电影艺术的精彩,这zhongguodadi转型期的人和事,本身就精彩,自然就是戏。

    这种戏,独具本土特色,怕是一切老外都看不懂。也难怪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欧美依然保持对我们原始人的认知,那是根深蒂固的血脉传承。

    这种戏,现在的年轻人怕是也看不懂,其中故事脉络从动荡年代延绵而来。

    如此充满社会情绪的片子,看的真是少之又少,看后感觉三生有幸。亦庄亦谐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有种在看王xiaobo的文学作品的劲道,每一句话里都能读到隐喻和暗讽。没办法,现实就是那个样子。

    三部曲主题简单可归纳为:第一部,市井;第二部,官场;第三部,行业(以学驾驶为例)。逼逼叨叨、东拉西扯之间,看见了全部的中国社会,对转型期的乱像可以说一网打尽。尺度之大,叹为观止!

    这样的片子,留给历史好好评判吧。过来人看过去的生活,有种似懂非懂的幻觉。尽管时代在变迁,但这种幻觉但愿尽可能少一些。愿我们的孩子,再看我们这一代的生活,能够明明白白地看懂。至少有些价值观是放之四海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详细】
    13150637
  • 操纵士鸲野明
    2021/1/17 1:53:40
    圆滑而又尖锐的黄建新

    黄建新三部曲全是和朋友一起在家庭影院看的,每一部都充满着惊喜,观影过程中欢声笑语也未曾停歇,然而完片后亦能让大家各抒己见后沉默良久。因此我也总结了些个人的见解,他的早期作品如此出色,很大程度归功于其极度风格化的创作习惯。本片短评主要基于《红灯停,绿灯行》简略分析。

    黄建新还是老姜啊。总算理解到他剧本的妙处不仅

    黄建新三部曲全是和朋友一起在家庭影院看的,每一部都充满着惊喜,观影过程中欢声笑语也未曾停歇,然而完片后亦能让大家各抒己见后沉默良久。因此我也总结了些个人的见解,他的早期作品如此出色,很大程度归功于其极度风格化的创作习惯。本片短评主要基于《红灯停,绿灯行》简略分析。

    黄建新还是老姜啊。总算理解到他剧本的妙处不仅在于对各个阶层和社会现象的隐喻性、象征性刻画,以及合作竞争乃至并存的极端矛盾状态设想;更是在对白中巧妙引入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包袱——这种引入的独特在于角色往往将其一本正经地陈述,并且有理有据也合情合理,乍一看似乎毫无问题,但细品后不难发现其中的老辣戏谑,除了“说反话”或明面上冷嘲热讽式的插科打诨,角色往往更多将这些宏大的理念用于“挡箭牌”式的为自己不当行为正名的方式,因此曲解正道、将所谓的公正与理想为自身利益铺路的落差感和滑稽感便油然而生了。这一部剧本更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人性的刻画实是入木三分,恰到好处的留白也在不影响剧情理解的同时加深观众的思考。只可惜七个角色式的群像演出显得整体剧情有些散乱无章,多为片段在不同时间的拼凑整合,此外电影感也稍显不足

    【详细】
    13143532
  • 完美风暴
    2020/10/21 2:26:21
    zz还不错的影评

    挺喜欢看这种八九十年代国产的电影,这片子讲的是一个驾校培训班的故事,1个教练5个学员都是社会人,身上有好有坏。那年代开车可是一门稀罕技能,也没有商业驾校,只能报班参加半军事化的公安交警培训。一个人学费要2400元,那年代人均月薪100-200就不错了,差不多相当于拿一年半的收入去考驾照。教练会明着要拜师费等好处,送烟送茶送钱一切都要。里面买烟的时候差的那一

    挺喜欢看这种八九十年代国产的电影,这片子讲的是一个驾校培训班的故事,1个教练5个学员都是社会人,身上有好有坏。那年代开车可是一门稀罕技能,也没有商业驾校,只能报班参加半军事化的公安交警培训。一个人学费要2400元,那年代人均月薪100-200就不错了,差不多相当于拿一年半的收入去考驾照。教练会明着要拜师费等好处,送烟送茶送钱一切都要。里面买烟的时候差的那一档叫哈德门,好的那一档叫红塔山,这两个名字都巨有年代感,红塔山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华,那是很有牌面的人才抽得起。当时学车真的不糊弄,为了过科目3,每个学员每天外出驾驶20公里,5人就要开100公里,现在哪还有这么实诚的。中午的时候教练会把车开到相好的饭店吃饭,吃很贵的一顿饭,然后拿回扣。当初坐长途汽车都是这个套路,算是司机很重要的一笔收入。你在车上吃面包也不行,所有人都会被强制赶下来吃饭。电影里还有社区大爷大妈气功治病的桥段,90年代气功风靡全国,电视上全是大师发功治病的节目。后来气功发展成宗教,出了一件震惊全球的大事,气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电影里面有人做了好人好事,被报纸曝光了,还要开表彰大会,模范在台上给会场底下的群众发表感言,这事现在也不多见了。

    总之当时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少部分人刚开始有钱,虽然吃好玩好,但在精神层面其实还和屌丝区别不大,里面有一个大款,就是典型的当时的暴发户。不像现在,财富分层很多年了,穷人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跟猴子的差距还大。

    电影里面经常是喝完酒就去开车,还吹嘘自己酒量好,开车稳。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酒驾好像是2005年才正式入刑,全国禁止,在以前是没人管的。电影的主角牛振华就是2004年酒驾死的…

    【详细】
    12926779
  • 鬼书生
    2020/1/13 23:24:30
    为90年代留影

    难得的记录了90年代的城市人物百态。在那变革的年代,大变动伴随着发展、机会和混乱,不同阶层的人都在本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夺市场经济的红利,这过程中不乏人性的恶,也留有人性的善,更充斥着明目张胆的潜规则。那传统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东西,最难改革掉的,在近3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电影,既陌生又熟悉!

    难得的记录了90年代的城市人物百态。在那变革的年代,大变动伴随着发展、机会和混乱,不同阶层的人都在本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夺市场经济的红利,这过程中不乏人性的恶,也留有人性的善,更充斥着明目张胆的潜规则。那传统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东西,最难改革掉的,在近3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电影,既陌生又熟悉!

    【详细】
    12163151
  • rag
    2018/5/25 11:19:18
    一些不成熟的感想

    《梦也何曾到谢桥》自序《为生活而感动》中叶广苓关于她的素材来源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珍惜我掌握的素材,它们中有些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我常常为我的素材所感动。这些素材不是记录在本子上,而是融化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这感动还在。”而《红灯停绿灯行》正是这样一部,来源于生活,不拘泥于感动,升华于矛盾中的喜剧作品。它没有多么伟大,显然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无论从票房

    《梦也何曾到谢桥》自序《为生活而感动》中叶广苓关于她的素材来源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珍惜我掌握的素材,它们中有些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我常常为我的素材所感动。这些素材不是记录在本子上,而是融化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这感动还在。”而《红灯停绿灯行》正是这样一部,来源于生活,不拘泥于感动,升华于矛盾中的喜剧作品。它没有多么伟大,显然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无论从票房还是所处年代,都已成为星辰大海中的一掠,但它仍旧能够穿越时代迥异的话语背景,穿越价值观巨变的藩篱,给人们以感动。它让我想起那些春晚舞台上经典的小品,对时代精准的剖析,巧妙的还原,重塑和改造,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部喜剧,台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人物设定接地气,没有距离感,都是人们见识过或有所耳闻的种种形象;故事讨巧但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场景的衔接过于突兀不够平滑,因此有情节有较为散落的观感。但它瑕不掩瑜,有一股儿地地道道的真功夫儿在里面,是因为电影融入了制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尤其,矛盾,是那个时代的矛盾,具体的说,从需要手动摇车的吉普,校长的89式警服,改革开放的种种缩影说明了这是一部源自当下时代的写实作品。90年代才生人现在来看,那个时代忙佛已经陌生,但对于当时,这部作品对时代的描写可以说相当的贴近生活了。从头贯穿到尾的就是矛盾。人物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代的矛盾显现在人物角色上的矛盾等等。苟记者报销学车发票的需求同报社领导,工厂老板的矛盾,到回绝老差,撕掉发票的前后矛盾。下岗女工经历的婚姻矛盾,想给女儿开心可是无奈将狗卖掉的矛盾。校长内心的革命情感和孩子去日本留学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均,部分人暴富,打打盹就能挣个十几万同普通劳动人民的矛盾。学生表现出的刻板。绿豆的恶习同孝敬母亲的矛盾。教练对校长的唯唯诺诺和自身贪图便宜的矛盾。除此以外还有太多太多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矛盾。这些矛盾之所以表现得十分合理,充满张力,根源在于那个时代是充满矛盾的时代。将小人物的需求在大环境的矛盾下进行交融,摩擦,碰撞,逐步展开了对于这个时代的审视和探讨。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宏大,而在于风俗。民之生,民之俗的环环相扣,人物情感的丰富多彩,为人们窥探一个时代的性格和面貌提供了详实全面的素材。往小了说,电影涵盖的不过是那么一撮儿最有特色的时代居民的喜怒哀乐。“红灯停绿灯行”是那个时代整齐划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是那个时代衣食住行快速发展的缩影,是人们身处的时代和观念巨变的缩影。但那整齐划一里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各式各样的个体差异,纷繁的矛盾。而这些无不归功于制作团队对于时代细致的观察,对于生活缜密的感悟。最后,引用人民网的一篇文章中对于《北京女子图鉴》的述评:“我们需要一种真正的辽阔的现实主义,这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之上的现实主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就既有社会影响、又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于优秀文化产品、优质精神生活的期待。”每个时代都能够成为伟大艺术作品诞生的熔炉,每个时代都是充满矛盾的时代,只是偶尔会觉得,那些有能力真正在这个时代发声,为这个时代发声的人,选择宁静致远去了。

    【详细】
    93921342
  • 罗夏
    2018/5/24 20:18:17
    喜剧的没落

    https://mp.weixin.qq.com/s/zL6V9dMB0o-XrKTYLskEHQ

    从叶广芩的原著《学车轶事》到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次很大的改编

    https://mp.weixin.qq.com/s/zL6V9dMB0o-XrKTYLskEHQ

    从叶广芩的原著《学车轶事》到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次很大的改编。不仅记者这个人物的性别被改成了男性,其中每一个人物还被增加了更多的关系网。每一个增加出来的人物关系,又都是极贴近那个时代的。比如绿豆这个在原著中着墨不多的人物,在电影中被增加了大量的戏份:偷井盖,吸毒,恰巧的一次自救行为却成了这个城市的英雄人物,以及瘫痪在床的老母亲适逢“气功热”的年代被街坊进行气功治疗。只从这一个人物来分析就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这便是黄建新的作品所以能够超出当时整个年代的远瞻性。不管是《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现形记,还是《黑炮事件》的后现代呈现,以及《错位》中超前的影像处理,都在立意上远远的高出了后期同类型影片。《红灯停绿灯行》,也依然是一部群戏精彩的讽刺意味极强的喜剧。曾经在悟空问答的一个提问“国产电影还有哪些和《夏洛特烦恼》一样的优秀喜剧片”下面写了一个帖子,在帖子里我开宗明义的说首先《夏洛特烦恼》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喜剧片,之后列举了黄建新的一些作品以及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等等。结果遭到了大范围的讨伐。在看完黄建新的这部《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只能说我之前的观点被进一步加强并加深了。影片的任意一段挑取出来,都可以被现在想拍喜剧电影人们拍成一部长片,然后被追捧成年度最佳之类。比如说影片中对“偷井盖”所形成的怪圈理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态度。放在今时今日,想必就能够成为一个创作者会用整部电影才能表达出来的内核。不久前深受好评的《荒城纪》就是有一个类似《黑炮事件》似的点子,“礼义廉耻堂”被误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引发了一出人间悲喜剧。这是一出看起来很容易做出深度的作品,结果所呈现出来的却只有刻意与矫饰。这便是如今的喜剧所缺少的真实感。缺失的真实感主要体现在人物的饱满度不够,逻辑的不自洽,以及戏剧冲突的设定不圆润上。在《红灯停绿灯行》的一开始,简洁明了的交代了学车事件的开始,紧接着引出每一个人物,之后逐个的切入每个人物的生活关系网与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详实铺垫之下,一整个的群体状态,包括大的环境背景就都出来了。有了这些铺垫,之后的剧情自然也就万事俱备了。当今时代的大部分喜剧,就不提“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样的标准了,毕竟娱乐时代,貌似是否还需要悲剧的内核也已经不再重要了。只是单单从喜剧效果来说,就已经成了极为浮于表面的段子似逗乐。当一部喜剧电影的喜剧性要靠段子来承担的时候,剩下的怕是只有悲哀了。在一系列大家觉得还不错的带有喜剧效果的电影里,诸如《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煎饼侠》,《缝纫机乐队》,《港囧》,以及正在热映的《超时空同居》,等等。去分辨一下,不难发现,电影里的喜剧点基本都是以段子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喜剧性,直接简单,也最容易得到普罗大众的一时热爱,但这只是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热度而已。而类似《红灯停绿灯行》中绿豆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演讲这种剧情推动下产生的喜剧性,也必然成为永远的不可得。更何况,绿豆的这一段演讲戏,会让人想到汪曾祺曾经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用》。这样的文本互文,想必也是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洪流之下的创作者们所永远不会去表达的主题了。

    【详细】
    93911463
  • 为虾米呀
    2015/12/19 19:49:02
    黄建新的喜剧有点毒
           97年有两部都市题材喜剧电影让人印象深刻,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强烈推荐,若放现在上映,收个几亿票房轻轻松松)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这两部影片在类型上非常相似,以现在的视角来看,都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小人物的嬉笑欢忧演绎出一曲让人会心一笑的闹剧,又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时的矛盾心理和生存状态。但这两
           97年有两部都市题材喜剧电影让人印象深刻,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强烈推荐,若放现在上映,收个几亿票房轻轻松松)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这两部影片在类型上非常相似,以现在的视角来看,都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小人物的嬉笑欢忧演绎出一曲让人会心一笑的闹剧,又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时的矛盾心理和生存状态。但这两部影片归根结底还是以“喜”为主,闹闹哄哄地给人欢笑,是标准的接地气,尝在嘴里甜甜的。而黄建新导演在96年推出的《红灯停,绿灯行》,也依然是贴着地气的都市喜剧,只是在欢笑的间,带着些许苦味。
     
          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在叙事节奏上压缩得非常紧凑,每一幕都是一出小品剧。出场人物:待业准离异妇女、痞气个体小商户、大款、记者、知识分子、驾校教练、驾校校长……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那个年代,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所谓的你即使没经过那个年代,但通过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你就能置身其中。2000年前的黄建新导演是最擅长在其影片里刻画都市小人物的,而且在单纯的刻画之外,对社会风气、社会体制的嘲讽和揶揄也是他的特色。但区别于一些年轻导演一味的求批判,求反思,最后弄得电影审不过,被迫转入地下。黄建新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激烈,他的电影是以都市喜剧为背景,插入的“不和谐”内容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不剥开深入。正是靠着这些紧跟时代气息和贴着地气的对话,让剧中人物的形象格外鲜明。鲜活的人物性格,俏皮的对话,意外的事件等等元素都是黄建新的都市喜剧标签。他剖析小人物的各种“嘴脸”,你我很容易把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因为他们就在我们居住的巷弄里,公司里,酒桌上,这是电影让人亲切的原因。
     
          
    本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是让人“又爱又恨”,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丑陋”的一面,但时而显示出的无奈又让你同情。痞子“绿豆”不务正业,懒懒散散,半夜偷井盖、工作上偷工减料欺骗消费者,甚至染上毒瘾,但他对瘫痪的母亲十分孝顺;记者利用职业特权,各种揩油拿好处,并且喜欢煽风点火,在团队中挑事儿,不过在关系团队利益的大事前,又积极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家圆滑得解决问题,同时也在面对大款的羞辱时保持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句号饰演的大款平日里趾高气昂,嘴巴不留情,一切用钱说话,但他对团队从来不吝啬,小心眼儿有坏水,但不越过底线,最后你会觉得其实如此接地气的大款,在现在的社会也少见了;知识分子则是唯唯诺诺,存在感极低,死板的脑子闹出不少笑话,但属于人畜无害型;学车班上的准离异妇女是弱势群体,处于低谷期的她也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但即使这样,在“卖狗“这场戏里她也表现出自私和贪婪。最有意思的当属,教练这个角色。开场时以转业军人形象出现,条条款款背得严肃认真,把“党”挂在嘴边,给大家一个正直无比的开场。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他在教车过程中则表现出极其的世俗,从学员那里熟练地捞好处,甚至在作风问题上也几乎出现偏移……
     
          但为何又说黄建新的电影较为讨巧呢?在影片后半段,前面这些“丑陋”角色们忽然让你觉得可爱,让我们叹息的种种社会负面现象也随着欢喜和融的结尾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当故事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导演便准确收网,完成“和谐化”升级。于是,“拯救绿豆”、“大款请吃饭”、“全员通过”几场戏顺理成章地来实现对主旨的定位——在较为激烈的社会变革下,市场经济开始发挥威力时,各个阶层的人都难免卷入其中,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或丑陋或别扭地来分享这种发展带来的“红利”,并被迫做出改变。从中显露出我们的许多陋习以及观念上的不正确“接轨”,闹出笑话,引人思考。但通观全局,经济的逐渐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走向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形态,而普通人心中那份难以撼动的纯真和正直始终占据着自己的良心。
     
          所以,最后在略带庄严和强烈仪式感的音乐里,五位“调皮”的学员一一接受考核,顺利通过了考试,由学车而临时组成的“小圈子”完成了从相互猜忌相互拆解到彼此认可,融为一体的过程,这个小集体变得充满人情味,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为习以为常的“圈子文化”的展现——经过摩擦和磕碰,但最后走入了圈子,咱们就是自己人了。大款老財兑现诺言,一行人走进了高级酒店,吃西餐自助,开XO。这一刻,每一人仿佛一下子恢复到了自己的本真。离异大姐会在“绿豆”戒毒期间常去看他母亲,老财也出钱安置好绿豆的母亲,并许诺为绿豆安排工作,大伙儿开心的举杯共饮……大家由‘绿豆”吸毒而引发的集体意识和正义感,冲淡了之前在个人身上表现出的种种劣习,这种基调上的“主旋律”“正能量”也使得黄导的电影既能逗乐,也能思考。
     
         最后,想说下片中有意思的片段,这些接地气的话题虽敏感,但黄导通过喜剧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没风险,也能博人一笑,举几个例子:
    1、 绿豆告诉自己读小学的亲戚,如果你唱的不好,那大合唱表演时千万别张嘴;小亲戚反问:那人人都不张嘴,还叫合唱吗?绿豆:那叫无声胜有声……(国企和事业单位中早期的集体主义大锅饭)
    2、 绿豆给亲戚养的鸟喂了牙膏,被小亲戚质问时,绿豆说:“你爷爷那是在制造冤假错案呀”,小亲戚:“听奶奶说,文化大革命时候,爷爷是专案组长,光特务就抓了300多个….没一个是真的!”(从小孩嘴里玩笑般的说出来,真是哭笑不得)
    3、 驾校校长的儿子要去日本留学,报了东京工业大学,校长说:“杀我爹和娘的井村就是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的…..死的是你的亲爷爷亲奶奶。”儿子:“那我到日本去成立地下党…篡党夺权…”(曾几何时,有多少子女和父母有过类似的对话…)
    4、 老财:昨晚我陪人大代表去娱乐城去视察,视察到下半夜……(你还真敢说….)
    5、 驾校校长在一次接待日本投资人时,对着日本人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不过翻译人员给他的话全给“和谐”了,回家后的校长在家竟然哇哇地开始学日语….说以后要用日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媳妇说他有病……
     
         不过,在黄导影片里最为有特点的还是他的“社会主义惊悚”或“中国式”惊悚时刻。《求求你表扬我》中的诡异结局;《埋伏》里的神秘电话人和那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红灯停绿灯行》里,则是那段“几个破老太太”用气功发功“治好”绿豆母亲瘫痪双脚的戏…这是90年代那股气功热的展现,让现在的我们看着心里发麻…..并且当绿豆被老大妈们抱怨破坏磁场被撵出去后,自己爬到小楼顶上坐着,这时镜头开始横移,在这城市一隅缓缓扫过,天空中鸽子飞过的声音和背景里忽然响起的悠扬女美声混合,这还真是个诡异的声画……

    【详细】
    7696301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