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6202
  • 沉默味道
    2011/5/25 11:42:50
    看完37集,喷一口!
    《乡村爱情交响曲》37集,戛然而止,让喜欢墨迹的人摸不着头脑。还要拍什么5,唉,就别再注水了,见好就收吧。

    剧中人物个个都有点猥琐和纠结。老四的嘴一抽一抽,自己难受,别人看着也难受;刘能说话磕磕巴巴,说得费劲,别人听着也费劲。看看这俩人的走路架势也是各有各样,令人捧腹。

    谢广坤狭隘偏执,煽风点火,招摇撒泼,把自己整得像个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成为人们最想揍的角色。《乡村爱情交响曲》37集,戛然而止,让喜欢墨迹的人摸不着头脑。还要拍什么5,唉,就别再注水了,见好就收吧。

    剧中人物个个都有点猥琐和纠结。老四的嘴一抽一抽,自己难受,别人看着也难受;刘能说话磕磕巴巴,说得费劲,别人听着也费劲。看看这俩人的走路架势也是各有各样,令人捧腹。

    谢广坤狭隘偏执,煽风点火,招摇撒泼,把自己整得像个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成为人们最想揍的角色。

    刘大脑袋尸位素餐,无所事事,喜欢被拍,满口大话,极尽阿谀逢迎,善于见风使舵,一肚子歪歪肠子。

    长贵——官迷综合症患者,从村主任到镇水利站长,多大一个事,自我感觉良好,得瑟得不得了。整天开公车,戴墨镜,晃来晃去,心也变得不安分,跌跟头是迟早的事。

    李大国的小心眼和无聊生事,怎么看怎么像个乡下小混混。

    赵玉田寡言寡语,无心无肺,多数人认定是个窝囊废。

    谢永强不像个男人,自己的女人不知道心疼,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女人们,谢大脚也不讨人喜欢。听风就是雨,一惊一乍,扮相土气,走路像母鸡,把别人不放在眼里,做事也是急功近利。

    谢小梅,性冷淡。脾气就像更年期,伺候都伺候不上,刘一水像个孙子一样忙前忙后,舍了自尊和骨气,还换不来对方一个笑容。不是横眉怒目,就是甩手就走。这样的女人白给都不要。

    最讨厌的是那个小装——小李秘书,此人年纪轻轻,就处心积虑,一口一个刘总,天天念叨提拔。她给大脑袋治腿砍脖子的手法,右手一砍,左手一轮,要多恶心有多恶心。不仅是装,更是贱。

    整部电视剧无非就是生孩子和男女间瞎误会那点破事,半小时就演完了,却整整扯了37集,没有耐心绝对看不了。

    里面每个人都喜欢偷听别人说话和传播小道消息,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这显得忒下作。

    建个果园,建个分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演到果园,老是那么几个人,老在那一疙瘩瞎捯饬,不会换个景?

    巧合更是显得过于牵强,那么多巧合,怕什么来什么。本来没有事,就怕多事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发生误会后,当事人的表现不是把误会解释清楚,而是故意隐瞒胡说,结果事情越搞越糟。

    最让人诟病的是无处不在的广告,就连王大拿和杨晓燕都亲自拿赛格导航说事,汇源果汁和东祥金店更是宣传重头戏。逢车必是雪佛兰,喝酒就是老村长,怎么看怎么别扭。只要是人说话的背景总是弄点什么牛奶、化肥、拖拉机、挖掘机,让人厌恶和腻味。至于有些傻逼说什么拍电视剧花钱整点广告正常啦,这是属于被人卖了都说谢谢的主,不愿和他解释。广告用得好才是艺术,人家外国电影喝瓶饮料,还故意用手握住商标,避嫌为先,怎么到了这里就不要脸了。

    最俗套手法就是每人遇到事,总是说“没事”,然后旁边就有人追问,最后总是能够问出来。会不会来点新花样,从头到尾,这么一直下来,谁受得了。

    一个很明显的硬伤贯穿全剧始终,只要是胃疼,总是摸着右边的肝。拜托,这么多人的剧组,眼睁睁地连胃和肝都分不开?

    看完了,好累。再也不愿听里面的说话,再也不愿看见那些脸。其实演来演去,就是演得无意义。真实的农村不这样,东扯葫芦西扯瓢,拼来凑去,就成了一部剧。

    于是,不禁冒出一句粗口:我操,什么玩意儿!
    【详细】
  • 49631400
  • 凌冬将至
    2020/1/23 21:05:54
    两分打多了
    本地电视台放着爸妈看,无奈看了两眼,越看越生气,女主真的就是个傻白甜,智商就没在线上过,而且是个盛世白莲,把人家孩子弄丢了还在那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真的好想骂她啊。。。讨厌这种白莲女主!!!!!为啥里面的男的都喜欢她呢???就因为她盛世白莲????婊气冲...  (展开)
    本地电视台放着爸妈看,无奈看了两眼,越看越生气,女主真的就是个傻白甜,智商就没在线上过,而且是个盛世白莲,把人家孩子弄丢了还在那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真的好想骂她啊。。。讨厌这种白莲女主!!!!!为啥里面的男的都喜欢她呢???就因为她盛世白莲????婊气冲...  (展开)
    【详细】
    12183214
  • 怪力乱神
    2014/9/28 20:50:52
    从儿童工作者专业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bug
    昨天看了「有一天」。我对这部电影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他们在用一种聪明而且可能可持续的方式在做公益,其实对电影内容本身无期待。但在电影院,我依然跟所有人一样,数度泪流满面。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的水准在当今商业电影的平均水准之上,即使正常售价也可以值回票价。这种说法可能稍显夸张,把人看哭不是衡量电影优劣的标准,但「有一天」的确是部充满亮点的电影,从电影角度而言,我要给它点赞。但作为
    昨天看了「有一天」。我对这部电影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他们在用一种聪明而且可能可持续的方式在做公益,其实对电影内容本身无期待。但在电影院,我依然跟所有人一样,数度泪流满面。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的水准在当今商业电影的平均水准之上,即使正常售价也可以值回票价。这种说法可能稍显夸张,把人看哭不是衡量电影优劣的标准,但「有一天」的确是部充满亮点的电影,从电影角度而言,我要给它点赞。但作为被专业化儿童工作熏陶过的公益从业者,观影过程中,我的头脑尽是专业审视,苛刻地发现了数个槽点。

    前两个故事问题最集中。

    第一个故事,小小电影院。这部短片落脚点在影院经理的慷慨(或者爱心?)解决了一切。这有点像对一个权力拥有者的歌功颂德。如果经理不这么慷慨,或者一个慷慨的人不具备这个权力,是不是孩子们的愿望就无法被满足了?是不是孩子们的愿望需要寄希望于又慷慨又有权力的人?更重要的是,经理的慷慨竟然是为了弥补父亲吹牛无法实现的缺憾。这给人的感觉是,牛随便吹,不能实现也不要紧,反正有别人帮忙来补缺。对于孩子的教育,这是大忌。另外,孩子偷了影院的胶片,这个行为在影片中一直没有得到正面教育的回应,而是获得了谅解以及经理的慷慨。虽然孩子偷胶片是为了给伙伴们放电影这样的"好事",但"偷窃"这个行为并不能因为是做"好事"而被鼓励,在儿童教育中,理当被纠正。
    这部短片,从头到尾都是bug。

    第二个故事。华谊严重地广告植入被我谅解了,这不是重点,整个故事传达的理念是没有问题的,即只要你多管"闲事",就可以帮被拐孩子回家。被拐卖的儿童因为流动性强,的确需要发现他们的民众报警和关照。但是电影中呈现的程序出了问题。
    影院经理在与人贩子发生冲突时,员工报警的事由是"打架",当时我就惊呆了。难道不应该报警说发现了被拐儿童和人贩子吗?所以在接下来看到孩子出现在经理办公室,经理给他糖吃时,我几乎坐立不安。啊喂,难道不应该是警察驾到把人贩子一网打尽,把孩子送回老家吗?如果孩子的父母有报警,警察那有案底,肯定能帮孩子找到家,而不是孩子恰好看了《太极》恰好发现场景是自己家恰好影院经理可以联系到制片方问地址。如果孩子父母没报过警,那无论是送福利院还是找寄养家庭,都有一套程序,并非谁看见孩子可怜就带回家收养。你如何保证你有让这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能力?
    民众的多管闲事应该是看见被拐卖儿童、乞讨儿童以及携儿童乞讨的成立刻报警,而且是在哪儿看见在哪儿报。一个儿童工作者分享过她的报警经历,她说,当时警察很快就来了,带走了人贩子和孩子。现在政府的公信力可能已经下降到人们对警察也不信任,所以可能有人会提出:如何保证警察会负责任地护送孩子回家? 近年通过多年的倡导,公安部已经非常重视儿童拐卖问题,也下决心加大了惩治拐卖的力度,对于携儿童乞讨的事,他们是管定了。再说,一个警察不履行职责是很容易被追究的,一个路人甲如果不履行"职责"(其实没有法律规定他有这个责任,对应的,他也没有随便收养孩子的权利),那如何追究责任?

    第九个故事,太阳会飞。当着孩子的面,斯琴高娃一直处于在准备点烟而没点的状态。我怀疑是导演没有想好让斯琴高娃做什么。因为片子中间忽然出现斯琴高娃又在吃苹果了,而片子末尾还是最开始那根没点着的烟,有点穿帮的感觉。可能导演的确是有sense,不能在儿童面前抽烟,所以一直没让烟点燃,只是让斯琴高娃一直叼着一根没点燃的烟,然后还装模作样地吐了一口烟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设置为她一直在吃苹果?抽烟的设计,既没有满足不能在儿童面前抽烟的原则,也没有让观众观感愉悦。斯琴高娃在短片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被塑造成一个张牙舞爪的“太后”角色,我以为这是为了真实反映福利院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际上也是行为糟糕的人,并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但后来四两拨千斤的和解,让我觉得有点没交代完。那么,这样的冲突之后,福利院工作人员还是这么横这么恶劣言行吗?电影没有说,而是以大家其实还是很有感情心还是柔软的结束了。我认为,不能以儿童工作者“到底心还是善良的”来宽容他们实质上对儿童有伤害的行为。

    其他故事都很好。尤其是《秋扎》和《礼物》, 这两部片子,毋庸置疑在国内电影平均水准之上,单独拿出来,都是佳片。《独唱乐团》里还有一个亮点。音乐老师要带聋哑孩子去电视上参加音乐大赛前,学校管理员老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问过孩子吗?”一个简单的问题表明这个老师很有sense。从儿童权利角度来说,是尊重了儿童的参与权。当你要为儿童做出决定时,不能自己说了算,需要征询孩子的意见。但这个故事可能也存在一个问题。音乐老师是因为在音乐造诣上“差那么一点点”,而去聋哑学校找灵感。因为她想教孩子们唱歌,而教孩子们唱歌。看上去美的事情,孩子们当然愿意了,但是儿童参与需要参考儿童渐进发展能力,当孩子并没有客观的判断能力时,是不适宜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实施的。聋哑孩子的艺术天分,大可从乐器演奏或绘画上突破。可音乐老师偏要做“最不可能的”。虽然最后成功了,但我很想知道,从医学角度来说,这对聋哑儿童是不是没有伤害?如果了解了这件事对于孩子的利害,而不是单纯为了创造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再做决定,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我不懂医学,所以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到上面几个问题一起评论,只是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无论如何,在这个浮躁浮夸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所有诚恳地、有情怀的电影,都应该鼓励。但不能永远把情怀当作错误的护身符。两手抓,两手硬。
    【详细】
    71132291
  • 伊莱文
    2006/2/26 21:00:44
    随便说说
    很少看国产片,但这部《芳香之旅》却引起了我一些兴趣。
    相对来说,更喜欢英文名《THE ROAD》我从来都是靠自我喜好来选片看的人。而对片子来说,只要是真诚的,即使可以给我一点感动的,我就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喜欢。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最开始范伟饰演的劳模老崔对张静初饰演的春芬颇有好感,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老崔把肉和鱼省下给春芬吃,当时的春芬完全是个纯真的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到老崔的
    很少看国产片,但这部《芳香之旅》却引起了我一些兴趣。
    相对来说,更喜欢英文名《THE ROAD》我从来都是靠自我喜好来选片看的人。而对片子来说,只要是真诚的,即使可以给我一点感动的,我就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喜欢。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最开始范伟饰演的劳模老崔对张静初饰演的春芬颇有好感,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老崔把肉和鱼省下给春芬吃,当时的春芬完全是个纯真的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到老崔的苦心和关心。而到后来的保护老崔那辆老式汽车。这也就是一个旅程吧。另外春芬喜欢的那条红色围巾,老崔结婚时穿的衬衣领口,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透过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明显感到温暖。
    【详细】
    1028288
  • Hangain
    2018/10/5 14:27:17
    他们的样子
    连着几天看了多部2017年韩影,大多一星二星,看到要吐,《青年警察》是个例外,颇有感触。 首先,主演是朴叙俊和姜河那,两人的角色非常适合他们,一个机灵一个木纳,特别是朴叙俊引体向上自救那段,没有真功夫简直拍不成;配角之一成东日,饰演警察学院杨教授,这样的角色对于...  (展开)
    连着几天看了多部2017年韩影,大多一星二星,看到要吐,《青年警察》是个例外,颇有感触。 首先,主演是朴叙俊和姜河那,两人的角色非常适合他们,一个机灵一个木纳,特别是朴叙俊引体向上自救那段,没有真功夫简直拍不成;配角之一成东日,饰演警察学院杨教授,这样的角色对于...  (展开)
    【详细】
    9687217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