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4648
  • Rebel Scum
    2017/6/3 0:25:54
    A Film YOU Deserve

    ——————————Spoilers Alert——————————

    ——————————Spoilers Alert——————————

    ——————————Spoilers Alert——————————

    ——————————Spoilers Alert——————————

    我想像全网影评人一样闭眼吹这部电影。但是我做不到。除了以女性为主角

    ——————————Spoilers Alert——————————

    ——————————Spoilers Alert——————————

    ——————————Spoilers Alert——————————

    ——————————Spoilers Alert——————————

    我想像全网影评人一样闭眼吹这部电影。但是我做不到。除了以女性为主角值得赞扬外,它就是一部从人物刻画到战斗场面到配乐都全面“average”的传统超英片(除了Is She With You之外,配乐简直是俗气而让人出戏的极致)。烂番茄影评人把它吹到了TDK的高度,我只能理解为是在diss扎导的另辟蹊径、使劲儿吹一部各方面都是BVS反面的傻白甜作品了。他们只是不想打自己脸而已,或者更可能的,they hate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而这是一部非常直白的填鸭式超英教学片,每个细节都透着光明、希望、fun,且不会让人看不懂。

    这可能是最刻薄的summary,你确定还要往下看吗。

    先说说它还不错的部分。

    戴安娜离开天堂岛的时候,作战像个战士,思考却像个孩子。直率、天真、对人类社会一无所知,除了母亲告诉她的“亚马逊战士应该保护本性善良的人类,让他们免收邪恶战神阿瑞斯的蛊惑”。她对此信以为真。

    善恶分明,侠肝义胆,忍受不了谎言欺诈和政治游戏,路见不平就要拔刀,初入人类世界的戴安娜可能是我们认知中最接近“侠”的一位。她有能力拯救他人,并且有善心和责任心坚持自己的做法。站在道德低地的人不配把这种行为讥讽为“圣母”。他们应该感激她站在我们这边,永远不会像自以为是的既得利益者一样袖手旁观、按兵不动只为了“greater good”。一个拥有赤子心的英雄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事物。

    戴安娜,人类配不上你。在杀死“阿瑞斯”却发现人类仍然没放弃邪恶计划后,戴安娜想起了母亲对自己的警告。银幕外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个事实,人类自相残杀并不是因为阿瑞斯在耳边嘀咕,就是因为根深蒂固的贪欲和自负。战争、屠杀、掠夺,所有这些罪行根本无需神的推动。戴安娜对人性的信念在那一刻动摇,因为她感觉自己瞥见了我们丑陋的一面。电影几乎要我们对傻白甜说再见了。几乎。

    可它仅止于此,它试图告诉我们戴安娜是对的,人类没有停止作恶是因为阿瑞斯还活着。因此,在杀死卢平教授后,朝阳升起,本是敌人的德军小伙子露出了淳朴的笑容,仿佛从魔咒中解脱,仿佛将毒气弹放上飞机、将小分队逼至绝路的不是他们。他们瞬间变得无害,所有人都只是受到蛊惑、服从命令,一切都是阿瑞斯的错(但那真的不是,HUMANS ARE FCKING HIDEOUS)。而戴安娜解决了让人类堕落的终极麻烦,因为史蒂夫的牺牲让她相信爱,为了爱她拒绝站队阿瑞斯,她还很直白地将包含爱的台词强调了两遍——我相信爱,只有爱能拯救人类。

    如果说电影在之前酝酿起了一点点深度和哲学思辨的话,它在这一刻崩塌了。为了说一个影评人喜欢的关于人性的光明故事,它把人类的罪行完全推锅给阿瑞斯,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幻想,好像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可爱的人类就配得上女侠了一样。它还极端简单粗暴地用“相信爱”来收尾。这种总结相当浅薄,不仅表现在初中英语作文一样的台词上(到底是谁把 I believe in love 和 Only love can truly save the world 加进台词的,这已经接近 Zod's snapped neck 的水平了),而且还浪费了全片对于人性讨论的铺垫,破坏了和BVS的衔接性,以及这部电影自己的逻辑。

    用史蒂夫和戴安娜的爱情推动后者得出“我相信爱、爱能拯救人类”的结论也不是不可以,因为这段情感拍得还算真挚,史蒂夫的牺牲也够格作为WW暴走的导火索。然而我相信,戴安娜想表达出的打动自己的人类品质还有更多。她看到了人类的罪行,也目睹了前线战士的英勇、体验过比利时村民的温情、逗过小孩吃过冰淇淋,如果在说出“Humans are so much more”之后戛然而止,也比用单纯一个“爱”字来概括上述种种要好。它给人一种狭隘的感觉,仿佛这里的爱仅仅指她与史蒂夫的爱情。我认为这不是电影的本意,但它表现的就是如此——戴安娜在黑化之际想到的是史蒂夫对她说我爱你,这让她后来的举动显得只像是爱情给予了救赎。

    这条感情线占了电影的三分之一,它简直是在告诉一些观众,是来自男人的爱情让这位女性超级英雄在最后关头为人类而战。因为史蒂夫爱她,她才相信了爱,才想要保护世界。

    这是一种怎样一言难尽的转变和总结陈词啊。他们先是让戴安娜瞥见了人性的真相,然后立刻就用爱将她扳回超英正轨,“你所看到的真相只是因为阿瑞斯没死,ps. Steve loves you”。这部分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影评人预期了。人性的善恶如此复杂,讨论久了影评人看不懂,可能会评价其一团乱麻,而直接点题爱爱爱,会让影评人如醍醐灌顶,瞬间领悟了这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超英故事,让他们十分振奋。

    推锅阿瑞斯和相信爱还导致了两个漏洞:首先,这让电影本身的逻辑显得非常别扭。戴安娜自己在开头就说,她看到了光明中的黑暗、认识到了人人心中都有善恶,然而这场boss战和之后的雨过天晴体现出的明明是——人类性本善,阿瑞斯才是坏人,杀了阿瑞斯人类就恢复了本性。所以戴安娜看到的人性阴暗面,不应该理解为阴暗面,而就是单纯的被蛊惑效果。这样一来,戴安娜得出的结论和她经历的事实并不相符。我们人类不坏啊都是无辜宝宝。

    另外,它也没有和BVS衔接上。在BVS中,WW明显有心累的感觉,她会在危急时刻出战毁灭日,但是对人类态度中立,绝对不是本片结尾爱的战士style。当然,在这两部电影之间又发生了很多事,大萧条、二战、冷战、越战,这些都会改变“相信爱”的戴安娜。可是电影甚至没有提及这些过渡,所以出现了一种前后不一的不连贯性——现代戴安娜拿着这张照片回忆起了往事,直接表现出的就是“史蒂夫教会我爱、让我重拾对人类的信念、我为爱而战直到今天”……然而实际情况明明复杂得多。它没有像主创们承诺的那样,解决“BVS里的女侠为什么会这样愤世嫉俗”的问题。

    好吧,也许这不是本片的职责所在。本片只想说一个单纯的起源故事。但这种不连贯性让人觉得是在避重就轻,它跳过了需要深度解释的一切,用最简单的方式收了场。它欠观众一个解释。

    如果将本片比作大餐,那么它拥有一些出色的食材。它的多个片段都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的Boss战隐隐有Man of Steel的神仙打架风范;看到史蒂夫牺牲而唤醒自己的潜力,也和BVS里布鲁斯目睹超人牺牲而重新为人类而战一脉相承。但可惜它没有很好地串联起最后部分的事件和情绪,没有赋予它一个震撼的、令人信服的收尾。品尝到人间各态后的百感交集、戴安娜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角力、史蒂夫的“爱人”角色和他所代表的人类精神、牺牲自我/责任感/为无力战斗的人而战,根本无法浓缩在一个“爱”字里,也不该简单地用一句鸡汤作结。它本该不止如此。这个爱是如此脱戏,让人完全忽略了前半段非常值得深挖的两个地方:母亲告诉戴安娜不应渴望战斗(Fighting does not make you a hero)、酋长告诉戴安娜是白人夺走了自己的家。它们完全被糟糕的总结掩盖住了。

    我得强调,我对本片中的笑话、轻松日常、光明色调等毫无意见。我对传统超英片中的元素,比如Hero's Journey(训练、死导师、初涉世界、展露锋芒、遭遇挫折、最后一秒营救)也没有意见。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我爱BVS,但是我能看到DCEU做出了怎样的妥协:派蒂·詹金斯,一个拍出了《女魔头》的导演,她会自愿让爱来爱去的浅薄台词出现在电影里吗?实际上全片台词都是雅思五分作文水平,烂番茄28分的BVS任何一款预告的台词水平都能甩它100条街,你告诉我这是詹金斯能忍的?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导演会抛弃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只说鸡汤吗?华纳一向标榜自己是个filmmaker-driven studio,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感受到欺骗,它显然被高层干预过,但是我又不能指责他们什么。他们需要口碑,需要赚钱,需要继续把DC电影拍下去。

    是谁杀死了这部潜力巨大的电影?是那些无法忍受“不一样”的人。They can't bear something too big for their little minds. 他们渴求最古早的超英片,他们渴求光明有趣、抛开现实议题、肯定人类品质并让他们倍感安心的电影。他们渴望逃避现实而不是正视矛盾,他们渴望有人来告诉他们“人类很不错”。他们理想中的电影一定要以十分直白的方式呈现出积极的一面。故事可以简单,人物可以刻板,说教可以鸡汤,但一定要有乐子、让他们开心振奋,就算牺牲节奏陈词滥调也没关系,他们认为超英片只配这样,“我可不想看到像海王这样一个手持三叉戟的角色出现在严肃电影里”。

    你们究竟退化到什么地步。坚持对MOS、BVS里的光明结尾视而不见,反而大肆褒扬I believe in love?

    曾几何时,影评人奉上神坛的是TDK,是严肃、现实、鞭辟入里、拒绝避重就轻、逼迫我们凝视深渊正视自我的电影。现在他们追捧这样一部极其average的超英片,只因为它看起来积极向上可以让他们沉溺于幻想,只因为他们需要坚持自己diss黑暗现实风的阵营。Ironic,DCEU的口碑需要它来拯救。Ironic,拯救DCEU的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而是一部摸准了影评人所有G点的作品。Ironic,只有拍出了这样的电影,DCEU才得以“扬眉吐气”继续自己的计划。因为观众相信影评人。他们看完电影可能会疑惑、会皱眉,但他们会因为影评人的推荐和烂番茄的高分而一窝蜂挤满影院。这是BVS从来没得到的待遇。

    你们想要这样一部电影,DCEU就给了你们这样的电影。It's a film YOU deserve.

    You asked for it.


    【详细】
    85784260
  • 漠西
    2021/9/10 14:46:05
    血浆程度五颗星
    延续了真人快打的风格,虽然是动画但场面非常之劲爆,血腥四溅,尤其于绍康对战的场面,擂台上基本上都展示游戏角色的大招,直接拽脊椎啊硬拔头,都占全了,蜘蛛女大招太少了,游戏是个狠巨角色但电影里弱了很多。情节设置的问题比较大,很多人都是时而特牛逼,时而特别弱,比...  (展开)
    延续了真人快打的风格,虽然是动画但场面非常之劲爆,血腥四溅,尤其于绍康对战的场面,擂台上基本上都展示游戏角色的大招,直接拽脊椎啊硬拔头,都占全了,蜘蛛女大招太少了,游戏是个狠巨角色但电影里弱了很多。情节设置的问题比较大,很多人都是时而特牛逼,时而特别弱,比...  (展开)
    【详细】
    13857214
  • Kid_WildWolf
    2020/12/16 18:55:56
    原著党泪目

    除了我这种原著漫画的死忠粉,《城市猎人》普遍在观众印象中最深刻的应该是成龙拍的电影版,虽然是经典,但始终还是成龙风格的电影,和原著比还是强差人意;其次知名度的就是韩剧版…是魔改到除了还有“城市猎人”四个字之外,就和漫画没有任何关系的韩式偶像剧。而其实翻拍上,香港早年还有一部周文健主演的《孟波》,虽然人设很还原,但剧情的平庸让水土不服的缺点无限放大,至于原著国家日本,却从来没有拍真人版的意思。

    除了我这种原著漫画的死忠粉,《城市猎人》普遍在观众印象中最深刻的应该是成龙拍的电影版,虽然是经典,但始终还是成龙风格的电影,和原著比还是强差人意;其次知名度的就是韩剧版…是魔改到除了还有“城市猎人”四个字之外,就和漫画没有任何关系的韩式偶像剧。而其实翻拍上,香港早年还有一部周文健主演的《孟波》,虽然人设很还原,但剧情的平庸让水土不服的缺点无限放大,至于原著国家日本,却从来没有拍真人版的意思。所以非常意外地,作为第一部还原动漫原著精粹的《城市猎人》,由法国拍了出来…首先片头男主与海光头那段精彩而又带着幽默的限制级打斗,在大陆上映是要遗憾删除的,但后面紧凑的剧情依然没有让原著党失望,男主在危急关头总爱开玩笑的风格也毫无违和感地复刻出来,要知道真人版改编动漫版爆笑的桥段是容易出来尴尬的情况,导演在这方面却处理地很成熟,即使是没看过动漫,也能当是纯喜剧享受。当然缺点还是有的,比如配角的工具人属性太明显了,就是为了保持笑点密集而强行加到主线上,不过真的挺好笑的,也就算了吧。

    【详细】
    13060445
  • 你好忧愁
    2021/9/28 22:11:26
    莎士比亚与奥逊威尔斯

    (发表于《陀螺电影》)

    从奥逊威尔斯到黑泽明,从波兰斯基再到几年前的贾斯汀·库泽尔,莎士比亚的这出“提到名字就会引来厄运”的苏格兰话剧一直饱受世界各大名导的青睐,被多番搬上银幕。可是,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任何导演能够完全征服这个故事。就连黑泽明都得另辟蹊径,完全地改动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剔除莎翁原著诗性的话语,才能把这出被排演了

    (发表于《陀螺电影》)

    从奥逊威尔斯到黑泽明,从波兰斯基再到几年前的贾斯汀·库泽尔,莎士比亚的这出“提到名字就会引来厄运”的苏格兰话剧一直饱受世界各大名导的青睐,被多番搬上银幕。可是,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任何导演能够完全征服这个故事。就连黑泽明都得另辟蹊径,完全地改动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剔除莎翁原著诗性的话语,才能把这出被排演了几个世纪的经典烙上自己的印记。

    而乔尔·科恩的这次改编,则古典和先锋性兼备。这部电影是他离开了兄弟伊森之后的一次单飞,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这是一次孤立无援的创作。乔尔还是和一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共同创作着。《麦克白的悲剧》是一部100%的科恩电影,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部100%的莎士比亚作品。

    《麦克白》讲述了忠诚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在一场胜仗后遇见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她们寓言麦克白很快就会取代现有的苏格兰国王,自己登上王座。麦克白不信女巫的话,但是权利的诱惑始终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地盘旋。在妻子的诱导下,麦克白终于觉得实现女巫的寓言,在庆功宴的夜晚刺杀了醉酒的国王,取而代之。

    当上国王后,麦克白因为女巫的预言变得疑神疑鬼,易怒暴躁。被他杀死的昔日旧友的鬼魂也开始纠缠着他,让他不得安宁。时日不长,麦克白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君,麦克白夫人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最后,国王的儿子带着亲信旧部从英格兰借兵杀来,杀死了麦克白,夺回了王位。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对人性贪婪丑恶的深入刻画。对于麦克白和其夫人深陷人性黑暗面,走向自我毁灭的精湛描写,让这部话剧成了一个文学经典,麦克白也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几百年来被无数名角扮演。

    苍凉而邪恶,是科恩电影常见的基调;自毁的悲剧主角,也在科恩作品中屡见不鲜。从《缺席的人》到《老无所依》,甚至到黑色喜剧《冰血暴》,这一个个虚无的谋杀者中都能看出麦克白的影子。

    《麦克白的悲剧》不是科恩第一次改编文学经典了。乔尔和伊森之前已经将《奥德赛》改编成了一部颇具自己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国南方神经喜剧(《逃狱三王》)。可是这一次,科恩放弃了炫耀自己在剧作和台词方面的强项,反而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莎翁原著的情节和语言。这一次,科恩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对视听语言的构建上。

    科恩的上部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他第一次尝试从胶片摄影转移到电子摄影,而从最后的成片,观众也能看出视觉效果上的些许生涩——有些镜头背景的绿幕过于明显,而另外一些镜头调色则显得过于平庸和偏白。这次,有了莎翁扎实雄厚的文字作为基石,科恩可以全神贯注地调教和掌控电子摄影。

    最后呈现的结果,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迷雾中朦胧的憧憧人影;极度特写下如雕塑般深邃,却又有些扭曲的面孔;20年代表现主义式的几何构图;黑白冲突对立明显的光影...如果说从文本上,科恩是站在莎氏的肩膀上的话;视觉上,《麦克白的悲剧》则是对奥逊威尔斯的一次招魂。如果有时间和能力细细拉片的话,你甚至可以找出,这个尖锐的高塔是似乎是来自威尔斯的《奥赛罗》;这个倾斜的木屋仿佛是出自《午夜钟声》;投射到人脸上的一道道如锁链般的阴影则让人想起《审判》...

    这并不是说科恩的新作只是单纯对名家的一次模仿。尽管不是自己的文本,导演本人的作者印记在各种细节和对原著的改动中清晰可见。比如,原著中著名的女巫三姐妹,在影片中由一个演员饰演。一开场,皱纹深邃面目狰狞的女巫扭曲着自己的身体,蹲坐在沙漠之中。原文三姐妹来回的盘算和谋划从演员一人口中说出,声音忽高忽低,表情风云变幻。邪恶神秘的三女巫在科恩的镜头下,成了一个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患者。对畸形异类和癫狂人物的偏爱一直是科恩的特色,莎士比亚的女巫也被重构成了科恩的小丑。

    表演风格上,科恩也延续着自己一贯的风格。虽然麦克白的别称就是“苏格兰戏剧”,但科恩并没有要求主演们试图模仿苏格兰口音,而是保持自己的原本口音。因此,苏格兰将军(丹泽尔·华盛顿饰演)和其夫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都操着一口现代的美国口音。不符史实的口音并不会让观众出戏,反而可以产生一种布莱希特式的离间效应,强调了影片本身的舞台性和戏剧性。当莎翁的文本不再以观众熟悉的英式抑扬顿挫的发音被念出,而是被华盛顿附以流畅而粘稠的美式黑人口音,这种对文本节奏和侧重的重组仿佛也赋予了文本新的内涵和引意。在华盛顿的演绎下,麦克白不再是以往的野心勃勃却备受良心拷问,挣扎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反英雄;而是在军旅生涯之间耗尽一生,年迈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去夺取权利的悲剧人物。

    在一场很能彰显科恩风格的戏里,由黑人演员饰演的麦克德夫之子问母亲,自己流亡的父亲是否是个叛徒。这场戏的语言风格在黑人口语和莎士比亚的诗词之间来回切换,在体现了科恩式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同时,其语言的现代性和亲切感也迅速拉近了观众和这两个边缘角色的距离,让他们不久之后宿命性的灭亡更加悲壮沉重。

    每次莎士比亚被重新改编,创作者都会试图赋予其新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比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内外百老汇就上演了无数映射特朗普的莎剧改编——特朗普可以是麦克白,也可以是李尔王。但是,科恩却没有这么做。他的视角和手法是极度古典的,如果不认识这些演员,你完全可以以为这是一部和奥逊威尔斯同期的电影,毕竟充斥着全片的表现主义光影和构图比起2021年,更像是1941年的产物(当然,电子摄影偶尔还是会“露怯”,比起胶片的颗粒感显得过于光滑)。

    但是正是这种古典,让本片有了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普世性。《麦克白的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原著一样,尽管有着极其精确的时代背景,却是一部跨越了时代的艺术作品。莎翁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隽永的诗意,科恩的影像也会如此。

    【详细】
    138902629
  • MOLLY
    2009/2/18 9:53:02
    与爱情有关`
    这是我大三时候交的一份作业,很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



                              &nb
    这是我大三时候交的一份作业,很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



                                与爱情有关

                                    ——XX师范大学05级心理班赵XX

        这是很难得的一部让人感觉温馨的心理学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治疗师与其患者之间的感情发展,我们的主角Jones似乎在一开始就是个典型的躁狂症患者--精力过旺又不知疲惫,这另其富有艺术家的灵感与魅力(这也是其沉迷于自己躁狂发作的原因),而在女医师Elizabeth看来,这并非单纯的躁狂症,而是躁狂与抑郁的症状交替出现的双相情感障碍,果然,当Jones扔掉抗抑郁的药之后深深陷入哀悲与抑郁的深渊,无法自拔。

        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Jones从一开始便被Elizabeth所吸引,这也带来了他对Elizabeth的信任与依赖,而Elizabeth在与Jones的私下交往中也终于没能抗拒Jones的个性魅力,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便是Mr. Jones : Why do only children have flying dreams? 为什么只有孩子拥有飞翔的梦想?于是这种依赖渐渐发展成移情和依恋。两人的关系也开始与爱情渐行渐近。

        当医者与患者相互交往,彼此吸引并彼此倾慕时,医者便不可能再保持清醒客观的态度,他们也就葬送了正常的医患关系而陷入尴尬又危险的境地。实际上在精神分析中,患者的移情还被认为是有好处的,因为患者在对治疗师的移情中,完成了过去生命中在某个重要人物身上未完成的某种情结,从而达到一定的满足。但医者的移情则从未被任何一种理论认为是有益的,这在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当Elizabeth私自调查jones竭力掩盖的感情经历之后,jones感到了被剥夺和揭伤的痛楚,坚决的要结束治疗,放弃希望。也正是在这种极不理智的纠缠中,Elizabeth再也控制不住对jones的感情,放弃了身为医者的原则。

        而当次日降临, Elizabeth的矛盾也随之到来。当她再次走进医院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她多年来扮演的社会角色中一贯的理智,令她对昨晚情感的冲动感到后悔,她选择锁上门回避jones,而不是面对情感承认过错。可想而知,jones再次陷入绝望的深谷,提出转院,对自己的康复彻底失望,重新拾起对飞翔的痴梦。

         当得知jones的放弃时,Elizabeth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提出辞职离开了医院。同时,Elizabeth又重新开始了对jones的期望,她开始寻找jones。所以,看似黯然的离开医院,实则是去寻找自己的感情。

        虽然Elizabeth违背了治疗师的原则,也失去了从业的资格。但我依然认为影片的结局是美满的,jones和Elizabeth都选择了离开医院,而放弃工作放弃治疗的另一面是他们要离开那会使感情受到谴责的地方,即使那样会付出很多代价!这种无怨无悔的选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敬重。

        感情回归,我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这对情侣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实际上这本身也是一种治疗——jones得到了一直都缺失的社会支持, Elizabeth 也收获了自己对感情的真诚。

        这种治疗与爱情有关。

        所以,医治痛苦最好的药方,是坚持正规的治疗以外,坚持爱的关怀,支持与不离不弃。
    【详细】
    17011996
  • 欧阳映月
    2018/5/3 13:20:51
    同样是孤独地活着
    这是最近在院线看到的最让我感动的电影。 角色的情感主线特别打动我,我似乎很自然地就把所有事情串在了一起,少有的体验。 小时候母亲起开自己,和父亲相依,结果眼看着父亲被人袭击致死。我最亲近的生命都离我而去了。 我不想再看到身边有生命逝去,即便是一匹马。我带着pete...  (展开)
    这是最近在院线看到的最让我感动的电影。 角色的情感主线特别打动我,我似乎很自然地就把所有事情串在了一起,少有的体验。 小时候母亲起开自己,和父亲相依,结果眼看着父亲被人袭击致死。我最亲近的生命都离我而去了。 我不想再看到身边有生命逝去,即便是一匹马。我带着pete...  (展开)
    【详细】
    9341218
  • 云寒水帆
    2020/5/13 10:15:32
    人情味

    我很喜欢这种其乐融融得香港贺岁片,不需要严谨得剧情,也不需要太多无厘头的搞笑,温情就已经足够了。

    但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会人会在屋村被拆得时候挺身而出,计划改造屋村而不是拆掉屋村,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屋村这种建筑肯定是会要消失的,来临的会是更多的高楼与大厦,我也挺怀恋自己小时候居住的房子的,虽然有点破旧但是却又

    我很喜欢这种其乐融融得香港贺岁片,不需要严谨得剧情,也不需要太多无厘头的搞笑,温情就已经足够了。

    但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会人会在屋村被拆得时候挺身而出,计划改造屋村而不是拆掉屋村,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屋村这种建筑肯定是会要消失的,来临的会是更多的高楼与大厦,我也挺怀恋自己小时候居住的房子的,虽然有点破旧但是却又更多的温情,不仅屋内是这样屋外也是如此的,每天都会有人坐在楼下聊天说话,夏天会在树下乘凉,晴天会有人出来晒菜,小孩也都会在树下嬉戏,但是现在呢?房子重建了,变得更高了,楼下的花园没有了变成停车场,平时没有邻居会出来坐在楼下聊天了,都是直接回家隔着一扇扇防盗铁门。

    不仅住处如此,街上也是如此,以前我们的大街很热闹的,那时候街上没有这么多小汽车,街上有着很多很多的烧烤摊,一到晚上到处能看一个蒙古包一个蒙古包的人,喝着酒聊着天,叽叽喳喳的虽然吵闹但是十分有生活的气息,但是现在没有了一个城市美化的规定,烧烤摊不见了路上的食客也不见了,喧嚣的声音也没有,亮丽的电灯也不见了,留下的只有那一辆又一辆的小汽车还有稀散的行人。前年回去了一趟去趟超市都很难看到年轻人了,都是一些大叔和老人,记得我小时候吃的烧烤,当时的烧烤师傅好像也才20来岁的样子吧!

    比起城市的发展我更喜欢的是生活气息浓厚的地方,生活在毫无生气的地方,仿若全世界只有我一人一般那么活着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了生活的气息,一个人是坚持不下去的。

    【详细】
    12589701
  • 巾城
    2017/7/22 22:30:09
    拍得挺励志的,我就说一下问题吧(私见)
    1,片子有让人误解为将中国民乐的希望寄托在二次元少男女身上的嫌疑。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天天打游戏,花那么大的精力把自己及周遭装饰成二次元的样子,然后还通读中国文化的。二次元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民乐的担子不能也不该放在他们的身上。当然,作为剧情需要,可以理解。
    2,表白那段,虽铿锵有力,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某一方感情强加在另一方头上嫌疑。我觉得这个弹钢琴的男生很可怜。这个桥段的安排有失公允
    1,片子有让人误解为将中国民乐的希望寄托在二次元少男女身上的嫌疑。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天天打游戏,花那么大的精力把自己及周遭装饰成二次元的样子,然后还通读中国文化的。二次元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民乐的担子不能也不该放在他们的身上。当然,作为剧情需要,可以理解。
    2,表白那段,虽铿锵有力,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某一方感情强加在另一方头上嫌疑。我觉得这个弹钢琴的男生很可怜。这个桥段的安排有失公允。
    3,斗琴的曲目安排很奇怪。既然要体现民乐,为什么在高潮段选择西洋乐曲《野蜂飞舞》?即使是为唢呐华彩做铺垫,也不够有说服力。结合其它地方的曲目选择,体现出导演的音乐功底不够。也可能正因为此,才会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二次元强行结合在一起。
    4,电影本身与生活实际相差实在太远。民乐与西洋乐的对立、角色的安排等等,所有影片中对音院附中(不管是哪个音乐学院)的描述都是不真实的。因此不免有“为了表达某种东西而生套一个背景”的嫌疑。这就使影片除了看的时候能让人感动并感受到力量外,缺少更深远的意义。
    私见。
    (巾城)
    【详细】
    868746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