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狂飙影评

140142327
  • 罗宾汉
    2022/1/8 19:39:44
    平行的母亲,历史的割裂

    14127173
  • 451?°F?
    2008/5/23 19:26:54
    电影、小说版本分析
    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
    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测得到?
    《少数派报告》故事的主干,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矛盾情境。
    姑且不论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设定上对于菲利浦·迪克原著小说所做的更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及电影版本,说的都是在近未来的社会里,有个预防犯罪的机构。这个机构利用了三个具有预知能力、但心智发展有点问题的异人为基础,依他们所预知的内容得知某人在某时于某地将犯下刑案,于是就能够提前将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发生。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城市里趋近于零的犯罪率其实已然替这套系统提供了最佳的背书。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一般公民并不会知道未来如何,所以这些预言异人的预卜结果都是正确的,就如同我并不知道头项上会掉下一台平台钢琴所以还是出门吃饭结果发生意外一样;但如果这些未来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将会犯罪,那么,他们还会决定犯案吗?
    故事里的主角就面对了这么一个状况。
    预防犯罪机构的核心份子,就发现自己将会在若干天之后,杀害一个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审判者在刹那之间成为受审人,于是我们有机会同主角开始检视整个所谓“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看看这个系统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赖?三份预言报告是否总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发生在未来的刑案?三个预视未来的先知异人是否总是做着相同的噩梦?
    倘若不是,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预言报告里的相对少数?
    在电影和小说中,三份预视报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会杀人;这份少数报告,究竟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三份预言报里的多数,当真就代表了肯定发生的现实;而代表少数的那份报告,就一定是错误的预视结果?关于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与菲利浦·迪克采取了完全不同叙事焦点,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先来瞧瞧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版本。
    少数报告是三个预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那人所预见的未来。于是主角设法劫走了这个预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这份少数报告来为自己翻案。斯皮尔伯格在故事里掺入大量与亲情有关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预防犯罪的工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数年之前被绑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预视者之所以获得预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药瘾所致,而关键预知者一再重覆的噩梦,则与自己母亲被弑的案件有关。这些亲情元素在剧中纠葛成一团,最后在结局揭晓之后,斯皮尔伯格进一步否定了这样的系统,甚至替三个预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静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说情节。
    三份报告虽然有两份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每一份都是少数报告——结果相同并不代表过程相同,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三份报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迪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来的罪行,是否还会照着预言犯案?第一份报告里的主角将会杀人,而第二份预言报告将主角得知第一份报告结果一事纳入考虑,于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报告的结果行事、将不会犯案的决定。在这两份报告之后,故事的主角已经在种种情节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来所不明白的资讯,于是最后做出杀人的决定。也就是说,最初及最末的两份报告虽然结果相同,但通往这个结局时点的过程却不一样。迪克虽然提及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中年危机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头;他甚至不质疑这个系统,只是聚焦在这个矛盾的特例上头。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里,菲利浦·迪克惯写的脏乱、拥塞、混乱型式近未来,自然不可能呈现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那种潮湿沉闷场景,或者保罗·范赫文的《全面回忆》里那种工业单调都市,是故,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点,事实上我还得承认,斯皮尔伯格使用偏蓝灰色清冷色调还蛮对我脾胃的。而他一向被批评的太过商业手法或者太过滥情表现,我都觉得无所谓,甚至连最后童话般的结局场面,我也能勉强忍受,但是似乎他并没有把题目“Minority Report”处理好。
    读迪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并不算长的故事走到结局时,迪克回到了“预知报告里的少数”以及“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这两个主题头来。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答案是肯定的;于是这个变数再度回头影响预知报告,三份预知报告其实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参考值,每一份都是题目所谓的“少数报告”。而在电影剧情推衍的进程之中,斯皮尔伯格以“少数报告其实出自最关键者之口”的方式处理原来迪克故事的情节,再让预防犯罪系统的准确度一次比一次松动,最后否定整个系统——如此动作虽大,却让我有点无法满足。
    因为我老会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说:为什么明明知道有某个预知者最关键,但却轻易地舍弃其报告?如果预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么也许他们提出来的预言份量就各有轻重,遇到三份预知报告内容不同时,是否简单地取其大者即可?虽然概数原则如此,但这事儿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过下半辈子有关,如何能够轻率为之?虽然用了别人的骨架再加进自己擅长的部份,但在经营自身专长情节之余,似乎反而没把原来的故事讲得完全。简而言之,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结构有缺陷,收尾也没给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话说回来,电影或者小说创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会结构等等提出最佳的定义?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创作品头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最要紧——亦即,我的满足与否,其实在于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说出来。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里,迪克不提系统是否正确,只提出会产生矛盾的特例,这种作法似乎比较谨慎负责;而斯皮尔伯格一举推翻了整个系统,我们不知道这系统之前到底有过多少误判的可能?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这个系统真如影片刚开始时宣称的那么完美?把系统否定了之后,原来的那些罪犯如何处理?这些疑问让我在步出电影院的时候,不得不替这个故事可惜了起来,觉得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后还留下太多烂帐没有处理。
    是的。这是商业电影似乎很难逃脱的命运。
    但我相信,不要给不负责任的结果,故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结局能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层面、甚至令更多人满意的。
    【详细】
    13872659
  • 萌萌哒
    2019/5/7 1:17:59
    《筑梦情缘》到底会成为"土筑情缘"亦或是"巨匠"呢?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男主沈其南一家飞来横祸,父亲因无意间陷入走私风波而被杀害,大哥沈其东在火车上被敌人追杀,生死不明,母亲在逃离途中遭遇不幸,又与妹妹分离,身世可谓是极其凄惨。与女主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男主去火车站打听大哥消息,女主离家出走寻找生母,匪徒四处寻找男主一家,欲杀人灭口。穿着洋气的大小姐傅函君机智的帮落魄的穷家小子躲过一劫,两人的命运也从此紧紧相连。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男主沈其南一家飞来横祸,父亲因无意间陷入走私风波而被杀害,大哥沈其东在火车上被敌人追杀,生死不明,母亲在逃离途中遭遇不幸,又与妹妹分离,身世可谓是极其凄惨。与女主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男主去火车站打听大哥消息,女主离家出走寻找生母,匪徒四处寻找男主一家,欲杀人灭口。穿着洋气的大小姐傅函君机智的帮落魄的穷家小子躲过一劫,两人的命运也从此紧紧相连。女主父亲收留了男主,两人从此开始了颇为浪漫的青梅竹马生活,虽经历重重磨难,但总归是幸福的。两人在土地公、土地婆面前结为夫妻,原想幸福的生活或许在想他们招手,却不曾想这是噩梦的开始。男主得知女主父亲居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痛不欲生中选择了离开,女主悲痛欲绝。

    10161513
  • 阿蒙
    2020/5/15 22:14:59
    优雅的老去

    难得一见的题材,五大影后飙演技,影后们终于不必演逼婚的妈妈恶毒的婆婆了。这个开放式的大结局意境太美了,艾琳留在了人间天堂香巴拉,也可理解为她去了真正的天堂。

    难得一见的题材,五大影后飙演技,影后们终于不必演逼婚的妈妈恶毒的婆婆了。这个开放式的大结局意境太美了,艾琳留在了人间天堂香巴拉,也可理解为她去了真正的天堂。

    12596278
  • 水浮莲
    2015/5/11 22:35:26
    四年的复仇,结局太完美
    记得刚看这剧的时候还是个相当黑白分明,还对复仇有莫名痴迷的小丫头。结果一晃四年,我早就已经明白,复仇这种事情多么不靠谱。
    《复仇》这部剧其实三观相当不正,这也是当年吸引了那么多粉丝的一个大原因吧。复仇这事不好,所以就得为正义、不伤害、不杀人复仇什么的,但是再怎么粉饰,复仇终究不是善事。Emily最后获得了超Happy Ending,我相当不喜欢。我一直希望,只要实施复仇的人必不得善终。就像绝
    记得刚看这剧的时候还是个相当黑白分明,还对复仇有莫名痴迷的小丫头。结果一晃四年,我早就已经明白,复仇这种事情多么不靠谱。
    《复仇》这部剧其实三观相当不正,这也是当年吸引了那么多粉丝的一个大原因吧。复仇这事不好,所以就得为正义、不伤害、不杀人复仇什么的,但是再怎么粉饰,复仇终究不是善事。Emily最后获得了超Happy Ending,我相当不喜欢。我一直希望,只要实施复仇的人必不得善终。就像绝命毒师,老白对社会复仇也会自行承担责任。所以Emily活得太开心了,这不对。
    而诺兰也要二次帮人复仇的时候我已经没话说了,编剧的世界观和我不一样啊。
    最后一集一直在声明,Emily的复仇和V女王的复仇完全不一样,Emily从没有杀过人什么的(其实反派把Ben弄死的剧情太刻意了,白金去杀Jack怎么他就没死呢)。我觉得其实不能从Ben的案子来说V女王是坏蛋,而应该把艾登的案子提出来给艾登平反啊(不过怀疑编剧已经忘掉他了),V女王在艾登的事情上绝对是故意杀人的。我多喜欢艾登。
    复仇的故事最后变为婆媳撕逼可能也在编剧意料之外,但不管怎么说,虽然剧情狗血地我一路快进甚至弃过,还是一路被emily的聪明才智(有时是金手指)造就的奇妙布局,华服香车丽影,诺兰那张俊脸所吸引,居然四年磨磨蹭蹭一路追到了最后的一集。
    jack绝对不爱。daniel现实中和emily就是一对啊,他们对戏都火花四射的,好可惜美国人就喜欢青梅竹马的爱情,艾登本等等帅哥全部让道,诺兰也只能旁观玩柏拉图,让Jack捡便宜太不开心了。
    维女王一路都很有爱,有时候也开开金手指,不过最后毁在轻信路易斯上真的是太没有水准。复仇这个故事从大家被emily耍到大家耍emily,其实最后一季后半段的故事讲得还蛮有点意思的,特别是回顾的那一段,看得人心潮起伏啊。
    复仇剧终,致伟大的Emily。
    【详细】
    7470794
  • 折木朋也
    2017/1/26 13:04:48
    历史会证明什么是经典

    影片采用喜剧手法,丑化党的领导,猖狂攻击党和社会主义,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思想的特大毒草。

    摘自《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

    红代会北京电影学院井冈山文艺兵团江苏省无产阶级革命派电影批判联络站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一九六八年元月

    推荐看看这本书,当年所谓“四百部毒草”,简直是“新中国优秀电影top400”

    影片采用喜剧手法,丑化党的领导,猖狂攻击党和社会主义,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思想的特大毒草。

    摘自《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

    红代会北京电影学院井冈山文艺兵团江苏省无产阶级革命派电影批判联络站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一九六八年元月

    推荐看看这本书,当年所谓“四百部毒草”,简直是“新中国优秀电影top400”

    【详细】
    8313190
  • 陈信宏
    2022/2/14 5:31:11
    摄影机不要停团队拍的么?
    这是那个摄像机不要停的团队拍的么? 但是从丧尸到科幻的步子也迈得太大了 不可能吧! 虽然这种题材没什么新意 日本编剧真的很强 以小见大 把穿越限定在两分钟 这种设定之前都没见过 因为短时间的穿越 要非常扣细节 一不小心就会出bug 贻笑大方 所以一般的编剧都不敢尝试吧! 就...  (展
    这是那个摄像机不要停的团队拍的么? 但是从丧尸到科幻的步子也迈得太大了 不可能吧! 虽然这种题材没什么新意 日本编剧真的很强 以小见大 把穿越限定在两分钟 这种设定之前都没见过 因为短时间的穿越 要非常扣细节 一不小心就会出bug 贻笑大方 所以一般的编剧都不敢尝试吧! 就...  (展开)
    【详细】
    14217223
  • 率性而活
    2020/12/12 14:32:53
    高音C的时代

    因为经费问题,意大利从1979年就开始策划的访问计划一直被搁浅,直至1986年帕瓦罗蒂的到来我国。帕瓦刚刚走下飞机,在机场等候多时的记者蜂拥而至,作为西方为数不多的重量级歌手来华,主席亲自会见,老帕瓦一时风光无量……

    300斤的老帕骑着自行车从长安街上嘻嘻哈哈地飘过,那个年代没有某音某手,连摇滚都是新生事物,很多人爱听美声歌剧,甚至京剧都还没过时。

    如今老帕高音C之王

    因为经费问题,意大利从1979年就开始策划的访问计划一直被搁浅,直至1986年帕瓦罗蒂的到来我国。帕瓦刚刚走下飞机,在机场等候多时的记者蜂拥而至,作为西方为数不多的重量级歌手来华,主席亲自会见,老帕瓦一时风光无量……

    300斤的老帕骑着自行车从长安街上嘻嘻哈哈地飘过,那个年代没有某音某手,连摇滚都是新生事物,很多人爱听美声歌剧,甚至京剧都还没过时。

    如今老帕高音C之王仍然无人顶替,只是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少,那个淳朴时代也悄然一去不复返了。

    【详细】
    13050240
  • 这厮是个胖子
    2020/6/17 16:58:23
    奇葩的不是老爸,我认为老爸才是全剧唯一不奇葩的一个

    韩童生果然是老戏骨,好人也演的丝丝入扣,浑然天成,关键是剧设也很不错,也是全剧唯一不奇葩的(虽然我觉得他让他的状元女儿学医是糟蹋了祖国的下一代,不过没出格儿,而且我保留意见)

    妈妈是个护士长,不像是亲妈不在女儿受委屈的时候站出来,帮理不帮亲(毫无原则的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帮理)

    哥哥,剧中21-22,不过这卖相30多了,差评,一个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三年复

    韩童生果然是老戏骨,好人也演的丝丝入扣,浑然天成,关键是剧设也很不错,也是全剧唯一不奇葩的(虽然我觉得他让他的状元女儿学医是糟蹋了祖国的下一代,不过没出格儿,而且我保留意见)

    妈妈是个护士长,不像是亲妈不在女儿受委屈的时候站出来,帮理不帮亲(毫无原则的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帮理)

    哥哥,剧中21-22,不过这卖相30多了,差评,一个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三年复读生,哪来的勇气反抗家庭,搞姐弟恋!

    妹妹扮相至少前半段还可以,不过傻白甜,算了,不够甜,傻和白吧

    全剧三观不正,演艺圈乌烟瘴气,大学那都是啥玩儿意儿

    【详细】
    12667291
  • mc
    2022/1/20 23:37:00
    特别担心砍剧,起码头两集很拉胯

    很不容易又出来位于big apple的这种情景剧,前面一个friends,一个himym。不管有没有期望,有就很开心,又看到纽约,又看到对大苹果的吐槽。

    头两集拉胯,一个是角色不鲜明,女主这种美国甜妞毫无特点,也不如Robin漂亮。男主或者其他几个人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说不如Barney叔叔,就连ted那种神经质的都没有。

    很不容易又出来位于big apple的这种情景剧,前面一个friends,一个himym。不管有没有期望,有就很开心,又看到纽约,又看到对大苹果的吐槽。

    头两集拉胯,一个是角色不鲜明,女主这种美国甜妞毫无特点,也不如Robin漂亮。男主或者其他几个人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说不如Barney叔叔,就连ted那种神经质的都没有。

    剧情也毫无特点,台词也毫无魅力可言。舞台感太强,感觉人人都在念台词,太容易脱戏了。不太看好这部戏。

    哎,不知道啥时候我会不得不弃剧呢。。。

    【详细】
  • 14154312
  • 奈落系
    2021/9/10 12:15:32
    小岛好美 还算值得一看的复仇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片子一般 剧情普普通通 警示男人管住下面...逻辑基本自洽 有人认为女主可以找个机会直接杀死男主 没必要乱伦上床 但这也正是导演刻意安排吸引更多人看的噱头吧 这小岛好美 为小岛和摄影加一星 有谁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么?另外不太明白最后轮船上有个女的指着地图说为什么这..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片子一般 剧情普普通通 警示男人管住下面...逻辑基本自洽 有人认为女主可以找个机会直接杀死男主 没必要乱伦上床 但这也正是导演刻意安排吸引更多人看的噱头吧 这小岛好美 为小岛和摄影加一星 有谁知道这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么?另外不太明白最后轮船上有个女的指着地图说为什么这...  (展开)
    【详细】
    13856258
  • 隔壁家的桃太太
    2019/3/15 18:35:46
    失去父亲,失去很多;失去房子,失去一切
    男主好美。 王锵的侧面,从眉骨到鼻梁到人中到嘴唇,再到笔直的下颔凸起的喉结修长的脖子……非常非常性感 导演也知道他好看,反反复复拍,看得我喟然长叹:青年啊,何必这么废物,你有这个资本,完全可以去吃大姐姐的恋爱饭。 那性感双唇,除了片中智力不健全的周冬雨,简直是...  (展开)
    男主好美。 王锵的侧面,从眉骨到鼻梁到人中到嘴唇,再到笔直的下颔凸起的喉结修长的脖子……非常非常性感 导演也知道他好看,反反复复拍,看得我喟然长叹:青年啊,何必这么废物,你有这个资本,完全可以去吃大姐姐的恋爱饭。 那性感双唇,除了片中智力不健全的周冬雨,简直是...  (展开)
    【详细】
    10044216
  • 大熊猫
    2013/10/2 23:24:55
    影片很真实,遗憾的是iPhone未登场
    “你下半辈子想靠卖糖水度日,还是想和我一起Change the World ?” —— 影片中这句乔氏名言让John Sculley亲自来讲更显得气势十足!

    由于我是Mac和iOS的重度用户,更是Geek + 果粉儿,所以必须给五颗星!

    也许,不了解Apple、不热衷IT的普通观众会觉得这部传说中的片子像"The Social Network"一样乏
    “你下半辈子想靠卖糖水度日,还是想和我一起Change the World ?” —— 影片中这句乔氏名言让John Sculley亲自来讲更显得气势十足!

    由于我是Mac和iOS的重度用户,更是Geek + 果粉儿,所以必须给五颗星!

    也许,不了解Apple、不热衷IT的普通观众会觉得这部传说中的片子像"The Social Network"一样乏味无趣。但是,影片真实的再现了乔布斯重返Apple前的那段故事,跟《乔布斯传》中所描述情节的吻合度高达99%。甚至几个主要演员的长相和气质都与当年的原著人物非常相似(乔尼除外)。所以本片更像一部带情节的纪录片。

    唯一不完美的是iPhone和iPad始终未能出现在片子里,这让电影院里的那些不了解Apple发展史的观众们很难找到共鸣,他们不明白为何乔布斯掏出iPod可以让全场掌声雷动?为何乔布斯第一次看到Woz的那堆电脑主板会满眼发光?为何乔布斯在公司内部展示关于Macintosh的《1984》广告片时会让在座同事如此振奋?因为苹果这个品牌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之大的名气都是从iPhone开始。在大家眼里,苹果除了可以吃之外,再就是一部能拿来上上网、聊聊微信、打打游戏、装装土豪的触屏手机罢了……

    PS:推荐IT创业者们看看,相信大家可以获得共鸣。
    【详细】
    6310588
  • 是媛媛媛媛的啊
    2019/5/11 23:08:24
    关于动物

    这个名字,这个封面,我就爱了,对动物的电影一直感兴趣,都是关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有时,看到这些弱小的生命,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艰难的生存,但也是应了那句话: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你只有去战胜困难,才能生存下去,无论是小动物,还是我们人类,当然,前提是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自然。即使我们人类再强,也不能滥杀无辜的生命,保护它们,其实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这个名字,这个封面,我就爱了,对动物的电影一直感兴趣,都是关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有时,看到这些弱小的生命,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艰难的生存,但也是应了那句话: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你只有去战胜困难,才能生存下去,无论是小动物,还是我们人类,当然,前提是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自然。即使我们人类再强,也不能滥杀无辜的生命,保护它们,其实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详细】
    10174187
  • 鸟倦知还
    2016/3/22 23:29:58
    有一股洪荒之力填满心间,撸起袖子像能再战一个高三。
    看了那么多有关青春的电影,这一部最感同身受。 片子的主题其实并不算新,一个差生的逆袭史,只不过这一次差生是个辣妹,一个你读书时候校园里总会出现的裙子短发型潮化着妆扭着腰不读书不学习的小太妹。 她应该在年级里最差的那个班,身边都是和她一... &nb
    看了那么多有关青春的电影,这一部最感同身受。 片子的主题其实并不算新,一个差生的逆袭史,只不过这一次差生是个辣妹,一个你读书时候校园里总会出现的裙子短发型潮化着妆扭着腰不读书不学习的小太妹。 她应该在年级里最差的那个班,身边都是和她一...  (展开)
    【详细】
    7823228
  • 冰镇西瓜
    2021/5/28 10:52:11
    不要看评分看片子
    其实片子质量要比评分好,场面特效与情节紧凑度都做的不错,绝对算是部精悍的动作片。几个反杀情节设定都很有逻辑性及可信度。朱莉戏份不多,几个反派跟配角反而记忆度会比朱莉高。朱莉在里面太瘦了,走邋遢路线想看女神火辣身材的可能要失望了。里面有个背包的镜头太像古墓丽...  (展开)
    其实片子质量要比评分好,场面特效与情节紧凑度都做的不错,绝对算是部精悍的动作片。几个反杀情节设定都很有逻辑性及可信度。朱莉戏份不多,几个反派跟配角反而记忆度会比朱莉高。朱莉在里面太瘦了,走邋遢路线想看女神火辣身材的可能要失望了。里面有个背包的镜头太像古墓丽...  (展开)
    【详细】
    13574214
  • 翦翦
    2020/11/25 22:57:10
    一开始有多吸引,到最后就有多嫌弃

    经常看到伴侣们这样抱怨:

    我性格开朗,爱和人打交道。他却很闷,出个门,比登天还难。

    我不开心了就会直接说出来,他却喜欢憋着。

    接下来,有些伴侣开始指责、争执、互不相让,终致散伙。

    分手的时候,两人失望地在“

    经常看到伴侣们这样抱怨:

    我性格开朗,爱和人打交道。他却很闷,出个门,比登天还难。

    我不开心了就会直接说出来,他却喜欢憋着。

    接下来,有些伴侣开始指责、争执、互不相让,终致散伙。

    分手的时候,两人失望地在“原因”这一栏里写下:性格不合。却忘了,热恋的时候,也曾骄傲地说过:我们性格互补,真是天生一对。

    我们不禁疑惑:性格互补,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有位心理学大师说:性格差异不是伴侣分手的原因,它恰恰是用来相爱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跟自己相反的人,又同时深深嫌弃对方呢?

    这部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可以带来很多启示。

    性格互补是相爱的前奏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相遇了:

    童话女作家高文英,虽然事业成功,但待人冷漠,说话刻薄。她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可以在一分钟内把超级崇拜她的小书迷弄哭。她对人充满敌意,鲁莽冲动,甚至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与此同时,另一个人几乎是她的反面。

    在精神病院当护工的文康泰,是一个标准的“暖男”。多年来,他独自一人照顾着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即使哥哥第N次被工厂辞退,他依然温柔一笑,带他去吃好吃的。在医院,他更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即使病人吐了他一身,或莫名的给了他一耳光,他也默默包容,毫无怨言。他对人充满善意和同情,过着自我奉献的生活。

    这样性格完全相反,看似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个人,第一次相遇,就被彼此深深吸引。

    在一个樱花飞舞的春日午后,高文英正坐在长椅上独自抽烟。文康泰走过来,告诉她,这里是禁烟区,请熄烟。高文英本想恶语相向,却被对方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所打动(当然还有帅气的颜值):原来拒绝他人,也可以这样好好说话。

    她破天荒地遵守了规则,却也不忘表达不爽:她姿态优雅地直接把烟投进了对方的咖啡里,走了。这一刻,文康泰又气恼又心惊:这个女人真没礼貌。但她却很不一样,她表达得那么干脆利落,毫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

    她被他的温柔触动,他被她的真实点燃,这就是互补性格,最初带来的巨大吸引。

    当我们缺失的,或渴望释放的一部分忽然在另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我们会不自觉地想靠近Ta。和这样的Ta在一起,会有一种圆满感,仿佛自己也拥有了这一部分。

    互补的另一半,是那个藏起来的自己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外在众人所见的“显性人格”外,还有一个正好相反,躲在暗处的“隐性人格”。

    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面朝上时,反面是看不见的,但它依然存在。

    可以说, 当“隐性人格”被压抑得越深,显性的这部分就会更强烈,这是人们潜意识的一种过度防御。

    比如,文康泰可以“好”到对人完全没脾气,恰恰是在掩盖他内心翻江倒海的愤怒。高文英可以冷酷到在喜欢的男孩面前,故意残忍地手撕蝴蝶,这是在狠狠抵御自己想亲近对方的渴望。

    重重地自我压抑之下,文康泰的好和高文英的恶都显得极端而不自然。这也造就他们的孤独和痛苦。

    所以,当他们遇见了对方,也正是唤醒了那个被藏起来,甚至关起来的自己。它是那么呼之欲出,一直等待被看见,被释放,被拥抱。

    原生家庭决定了你拒绝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望着,却要把真实的一部分自己藏起来?

    因为成长的需要。

    来看看这两位主人公的原生家庭就不难理解了。

    高文英的妈妈是一位作家,全然自恋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把女儿看作是自我的延伸,是自己另一部作品,而非将她视为一个独立的人。

    她对女儿几乎病态的占有和控制,竟疯狂到杀死了来帮忙照顾孩子的保姆。她把女儿紧紧栓在身边,不允许她拥有朋友。对此,忙碌的父亲总是视而不见。她仅有的记忆是父亲为她读过一篇童话,这体验如此温暖,却也如此稀薄。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文英的“显性人格”是只会索取的“巨婴”,她必须像母亲那样:冷漠、易怒,以自我为中心。而温柔、体谅、同情这些特质在这个家是不受欢迎的,这样的自己也不会被爱。

    文康泰的“显性人格”是“照顾者”。他一出生就背负着照顾患自闭症哥哥的使命,从小就觉得妈妈更爱哥哥,而他唯有乖巧懂事,把哥哥照顾好,才会让妈妈开心。他的生命姿态是蜷缩的,无法伸展自己的另一面:任性、想索取、愤怒……母亲过世后,他更加明白,只有隐忍,才能和哥哥苟且偷生地活下去。

    当孩子的一部分特质在成长中得不到爱与接纳,为了生存,孩子会选择压抑,拒绝这一部分的自己展现出来。

    每个人的家庭和成长环境都不可能完美,我们这样做是必要的自我保护。长大后,原生家庭的限制已不在,但无形的绳索依然捆缚着我们的“隐形人格”。我们渴望释放它,却也害怕呈现它。

    于是,潜意识指引我们去找到一个可以将被拒绝的这部分大摇大摆地呈现出来的人,借由与ta相爱相知,去了解,进而去学习如何与未知的自己握手言和。

    治愈与改变:爱的示范

    与互补的恋人相处,一开始有多吸引,随之而来的冲突就会有多激烈。

    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显性人格”与“隐性人格”的碰撞与角逐。

    曾经的禁忌,事关生存,即使头脑上知道没有危险,身体却本能地会抗拒改变,迎面扑来的是焦虑不安与种种不适。

    比如:

    文康泰决定请假放松地去玩耍,当文英精心制定了一个长途旅行的计划后,却发现他想的只是一日游。一气之下,她开车冲向悬崖上,把不习惯直面情绪的文康泰吓到懵。

    文康泰无法自私地抛下哥哥,再次选择自我牺牲,与文英分手,这让从不为他人着想的文英无法理解,暴跳如雷。

    如何面对冲突至关重要,这是两人分与合的分水岭,也是成长与停滞的拉锯战。

    有人选择了,责备、纠正,改造对方,继而失望放弃。放弃的,不仅仅是一段有韧性的关系,还有自我整合的好机会。

    文康泰和高文英在一番相爱相杀之后,最终选择了接纳彼此。他们看见了真实的世界,了解了真实的自己,当爱的力量超越改变的恐惧,治愈与改变就发生了。

    于是,他们各自的“显性人格”与“隐性人格”开始相融,自我整合带来的平衡与圆满,会释放一个人更大的力量。

    高文英曾经坚冰般的目光变得温柔如水,她不再被母亲那句:“你将会变得跟我一样”日夜纠缠,而是成为了一个有温度的人。

    文康泰不再悲伤地笑着,终于从与哥哥的共生中走了出来,卸下了重担,放松而开怀地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整合的力量,让他们摆脱了各自原生家庭的纠缠,走向成熟与独立。

    这正是一个人毕生所追寻的终极目标:成为我自己。

    没有互补性伴侣,我还能发展“完整自我”吗?

    答案是肯定的。与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了解自己最好的镜子。

    无论是伴侣、孩子还是朋友或同事,在互动时,你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当升起评判和愤怒时,问问自己,我在拒绝的是什么?我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个部分?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另一半就会常常犯错。这时,对方是在提醒着:你在拒绝那个也会犯错的自己。

    先觉察就好,只有不断重复的深入的觉察,最终才能走到接纳这一步。

    冲突让人痛苦,却也是生命的礼物。当你能为情绪负责,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内在,终将会迎来一个更好的自己。

    【详细】
    130084158
  • H
    2021/8/28 15:05:33
    鞠婧祎

    之前看过鞠婧祎的古装韩芸汐觉得蛮好看的演技蛮不错的演的,现代片也很有灵动她算的上娱乐圈全能吧 虽然前段时间被黑了但是也业务能力确实数一数二不会作妖,会唱歌会跳舞演技不会出戏,不会炒作跟其他艺人相比的话鞠婧祎敬业精神还可娱乐圈数一数二的 ,演技还可以继续加油 希望未来可以看到你更好的作品!

    之前看过鞠婧祎的古装韩芸汐觉得蛮好看的演技蛮不错的演的,现代片也很有灵动她算的上娱乐圈全能吧 虽然前段时间被黑了但是也业务能力确实数一数二不会作妖,会唱歌会跳舞演技不会出戏,不会炒作跟其他艺人相比的话鞠婧祎敬业精神还可娱乐圈数一数二的 ,演技还可以继续加油 希望未来可以看到你更好的作品!

    【详细】
    13830152
  • 阿呆
    2021/5/19 12:39:13
    602演技超赞精彩惹人爱

    第二集原本以为是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惨痛教训类故事,谁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狂热粉丝极端追星,反转一波接着一波,很精彩,尤其西蒙刻画的实在太棒,那种病态的迷恋活灵活现,最后反锁卧室那里真的给跪了。

    不过最后西蒙被反杀和加文复活并不意外,感觉可以再来一个补充,呼应前面西蒙的那句“被你砍下头的人都藏在客房是吧”,如果客房里面其实不止曾经送走这两个人的话,感觉会更加精彩呢。

    第二集原本以为是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惨痛教训类故事,谁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狂热粉丝极端追星,反转一波接着一波,很精彩,尤其西蒙刻画的实在太棒,那种病态的迷恋活灵活现,最后反锁卧室那里真的给跪了。

    不过最后西蒙被反杀和加文复活并不意外,感觉可以再来一个补充,呼应前面西蒙的那句“被你砍下头的人都藏在客房是吧”,如果客房里面其实不止曾经送走这两个人的话,感觉会更加精彩呢。

    【详细】
    13554198
  • 肆。
    2006/8/30 13:05:34
    在眼泪里的尽情狂欢。
    煽的不是情。催的不是泪。

    1988年的电影拿到这个电影业昌盛发展洪水泛滥的21世纪。显得根本没有可比性。可还是很多人愿意揭箱底似的把它找出来再过一次心膛。它也曾在90年代初期轰动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打湿了太多人的泪腺。我想它还是有那么点存在的意义的。抛开电影在90年代的影响不谈。下面的转文有详尽的阐述。我只谈这部电影于现在。

    在这个过于功利化的年代、过于物质身体以及过
    煽的不是情。催的不是泪。

    1988年的电影拿到这个电影业昌盛发展洪水泛滥的21世纪。显得根本没有可比性。可还是很多人愿意揭箱底似的把它找出来再过一次心膛。它也曾在90年代初期轰动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打湿了太多人的泪腺。我想它还是有那么点存在的意义的。抛开电影在90年代的影响不谈。下面的转文有详尽的阐述。我只谈这部电影于现在。

    在这个过于功利化的年代、过于物质身体以及过于速食快餐的世界,太难有这么单纯美好的情感来打动人类最本性的存在。影片中层层剥开来的情感流线,当下看上去都弥足珍贵。人类走在奔向极乐的途中,大程度的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大篇幅的享乐了本性以外的物质、利益、贪婪。抛弃了essentiality。如此一来,人类变的那么丑恶。

    始终觉得人才是这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尽管营造房屋,穿衣带帽,开办学堂,兴业建国。却依旧脱离不了肮脏。生产后recycle方面不但,而且在于人的内心。人始终摆脱不了gluttony、 greed、 sloth、 wrath、 pride、 envy、 lust。

    我一样的肮脏如你。

    人与人的情感应该尽量美好。心灵应该尽量净化。我们应该尽力去爱伸手可以爱到的人。

    总结来讲,喜欢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净化灵魂,呼唤沉寂于内心的存在,喜欢这场在眼泪里的尽情狂欢。。
    【详细】
    1070590
  • 九命猫@victor-eyes
    2019/3/17 15:42:17
    人类一厢情愿的自嗨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1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1940年,美国作家埃里克·奈特根据一只牧羊犬的真实故事写了本书,《莱西回家》,紧接着,这个故事在1943年被改编成电影《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1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1940年,美国作家埃里克·奈特根据一只牧羊犬的真实故事写了本书,《莱西回家》,紧接着,这个故事在1943年被改编成电影《灵犬莱西》,捧红当年还是童星的传奇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从此,老狗回家故事成为经久不衰的题材。但是看到《一条狗的使命》圈过钱之后,片方又以其姊妹篇的噱头推出《一条狗的回家路》,感觉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宠物片简直太圈钱太没诚意了。

    这种电影的模式都很单一:主人(往往年幼或年轻)邂逅/收养一只小奶狗,彼此陪伴对方成长,因某种不可抗力分离,这只狗会从很遥远的地方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原主人身边,最终大团圆结局。尽管这类电影主要满足人类看宠物狗并满足“狗比人忠诚”这种缺爱求温暖心理,电影也只是普通文艺片,缺乏艺术独特性,但阅片量越来越多的观众也不太好糊弄了,所以《一条狗的使命》会加上“转世轮回”的新形式和人类这些孤独的个体如何建立并维护亲密关系这种现代人关心的议题,《一条狗的回家路》也用五毛钱特效做了只看起来很假的美洲狮,并主攻美国退伍军人的精神创伤治愈问题。在满足爱狗之人的心理预期之外,他们还努力照顾了爱猫者的心理,甚至安排了小奶狗被猫妈妈奶大、长大后又养育美洲狮孤儿这类牵强的桥段。

    狗是一种表情和肢体动作丰富的动物,比猫更容易驯化,虽然也有“街猫鲍勃”这种与人相处能力超高的“天生演员”,但总体来说驯猫难过驯狗。正因如此,请大明星为狗配上一句句心理台词就非常多余。《零下八度》在狗主题电影里堪称典范,全片没让这群狗说一句台词,但每只狗都表现出不同性格,又根据这些性格自然推出通畅的求生与等待的情节,所有的台词和焦虑互动都交给捉急救援的人类,这才是狗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在这种真实基础上,才能做出一道赞美奇迹的菜。

    总体而言,萌狗故事寄托了观影者对理想情感关系的向往,这类题材电影越多,越说明在世界范围内,人对长久的亲密关系发自内心地渴望,因为在现实人类身上很难获取这种满足。最后,我真的很想吐槽一句:有种你们就拍一部猫咪寻路记。

    【详细】
    10049993
  • 小脏辫
    2022/10/29 20:15:48
    献给世界上所有男权egoist的观后感

    这个游戏专为现实世界的失败家庭、不幸家庭打造,尤其是遭遇婚姻危机、意外丧儿、失业潦倒等逆境的男性,让这些被生活“忽视”的男性在游戏中重新掌控命运话语权。

    Jack以为让老婆沉浸于游戏是在帮助她从生活的困顿中彻底解脱,是出于对妻子强烈的爱,实则只是在满足自己对事业有成的中产家庭“秩序”的臆想,以征服妻子为乐。在现实世界里,Ja

    这个游戏专为现实世界的失败家庭、不幸家庭打造,尤其是遭遇婚姻危机、意外丧儿、失业潦倒等逆境的男性,让这些被生活“忽视”的男性在游戏中重新掌控命运话语权。

    Jack以为让老婆沉浸于游戏是在帮助她从生活的困顿中彻底解脱,是出于对妻子强烈的爱,实则只是在满足自己对事业有成的中产家庭“秩序”的臆想,以征服妻子为乐。在现实世界里,Jack是个不折不扣的败类。

    游戏创始人Frank就是个妄想改变男女平等中产秩序的egoist,最后被意外觉醒的老婆在游戏里捅死了。

    金星有句话说得好:“女人要做一棵树,不要做攀附于树的藤蔓。”再艰难的坎,也要自己挺过去,不要把命运的决定权交给其他人,即便是与你同床共枕的男人。

    【详细】
    14729381
  • Christopher R
    2022/9/9 15:40:13
    何之为真正的亲情羁绊?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  (展开)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  (展开)
    【详细】
    14638215
  • 斗斗
    2022/3/25 15:00:55
    全程哈哈哈哈

    大约是爱系列我可是算是老粉了。我从2018年大约是爱1开始,就一直关注着。虽然与原著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也都能理解 毕竟我们的总局不是啥也能接受的总局。三对CP,每个都是可以让我磕生磕死的。没有一看就能叫上名字的大演员,一看就是个小制作的剧。

    但是在服装,化妆,道具陈设,甚至选景都不会让人觉得low。这是我对大约是爱1和2的

    大约是爱系列我可是算是老粉了。我从2018年大约是爱1开始,就一直关注着。虽然与原著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也都能理解 毕竟我们的总局不是啥也能接受的总局。三对CP,每个都是可以让我磕生磕死的。没有一看就能叫上名字的大演员,一看就是个小制作的剧。

    但是在服装,化妆,道具陈设,甚至选景都不会让人觉得low。这是我对大约是爱1和2的概述。

    在播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男女主身穿古装,男二女二是民国,男三女三是现代装扮,问导演拍啥,我可太惊讶了,竟然在不知拍什么的情况下,人员召唤齐全了?这跟之前看的剧,多多少少都会换几个人可太不一样了。

    14297512
  • 潮汕嘉嘉的日常
    2017/3/27 11:06:56
    跟风之作 拍得不错
    因《奇門遁甲》在台灣很賣座,於是第一影業的黄卓汉禮聘袁家班原班人馬,继续在台灣拍攝了這部續作,承襲《奇門遁甲》的玄幻風格,廣告標語還提醒大家認明金字招牌,《 鬼马天师》由袁祥仁导演,袁日初、袁信义、袁祥仁、朱海玲、任世官等出演,于1984年在中国香港上映。
    剧情:科学门以道术奇诡见称,可惜后人吴顺超无心向道,其婆婆苦无教孙良方。龙虎山道观醉道人发现超具习道条件,死缠对方,此时出现了一个叫脑魔
    因《奇門遁甲》在台灣很賣座,於是第一影業的黄卓汉禮聘袁家班原班人馬,继续在台灣拍攝了這部續作,承襲《奇門遁甲》的玄幻風格,廣告標語還提醒大家認明金字招牌,《 鬼马天师》由袁祥仁导演,袁日初、袁信义、袁祥仁、朱海玲、任世官等出演,于1984年在中国香港上映。
    剧情:科学门以道术奇诡见称,可惜后人吴顺超无心向道,其婆婆苦无教孙良方。龙虎山道观醉道人发现超具习道条件,死缠对方,此时出现了一个叫脑魔的怪客,道术高强,处处要把科学门众人至于死地……

    《奇門遁甲》跟风系列:《天师撞邪》、《鬼马天师》、《阴阳奇兵》,拍得不错可以去看看!
    【详细】
    844027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