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给了7.9的高分。说明什么呢,如果没刷数据的话,只能说明95后中还在看剧的这群人对文艺作品太没要求了。这根本不是模仿的问题,也不是新潮流与旧标准的问题,更不是两代人有不同审美偏好的问题。只是单纯的好坏问题。
请回答1988写的是一群70后,但带来的是无代差的感动。因为故事真挚细腻,符合逻辑和时代背景,每个角色都是不同的,但都很典型,同时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符合人物性格。
作者编剧李佑汀/李有静/李友贞和导演申源浩以及每一位演员、布景、灯光、音乐、剪辑都相信他们的故事和人物,并且有能力呈现在剧中。
同样是写父与女的戏,1988中,德善是家里的老二,姐姐宝拉是学霸,个性霸道,弟弟最小,又是东亚的男孩,父母无理由偏爱,而老二德善总是被父母「亏待」。家里生活拮据,德善抱怨连自己的生日也没有,要在姐姐宝拉过生日时吃同一块蛋糕。那天晚上,爸爸偷偷买了个蛋糕等在德善放学的路上送给他心疼的女儿,「爸爸妈妈对不住你,爸爸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
女儿心里压抑已久的不满,被生活中无奈的爸爸的细腻体贴给化解了。
像这样的关于亲情友情的真挚而闪光的段落,简直数不尽。这些跟年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双门洞还有个叫阿泽的孩子,从小妈妈去世了,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德善祖母葬礼结束,德善爸爸回家,在门口遇到了阿泽。夜里,路灯昏暗,长辈跟晚辈坐在一起。
阿泽问,「听说您母亲去世了?」
德善爸爸红着眼,「死了也好,活着也好,最想念的是妈妈,我想我妈妈了。阿泽你是什么时候最想念妈妈?」
阿泽眼里噙满泪水,「每天。每天,每天都想念妈妈。」
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但对于失去了妈妈的人,阿泽是长辈,德善爸爸才是孩子啊。一个刚失去妈妈的中年人,希望能从一个从小失去妈妈的孩子那里寻求经验,这样一段相遇和对话不是只靠智力能做到的。
编剧的细腻,不是为细腻而细腻,而是为了呈现真挚和真实的感动。
《如此可爱的我们》开头也有一段父女关系的刻画。女儿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但家里刚刚搬迁,没钱了,要省吃俭用,爸爸想用自己的800块私房钱给女儿买自行车,但钱被妈妈发现了。于是爸爸就用给领导送礼买酒的钱买了自行车,也是夜里等在女儿回家的路上。而送礼其实是为了怕下岗,想跟领导搞好关系,最后送了领导一本关于怎样酿酒的书。这段戏整个是戏谑的、失真的。藏小金库在网上是个段子,真实生活里,是严重的夫妻道德问题,是彼此的不信任的体现;家里没闲钱,女儿想要换新车,理由是不充分的,在戏剧里,矛盾不够大,冲突不强烈;800块对于一个刚搬迁的公交车职工家庭不算是小钱,戏剧真实不允许在这样毫无必要的地方以这种形式体现父爱。用一点小钱偷偷给女儿买个蛋糕是真诚的,把房卖了给女儿搞个豪华生日宴会就不是真诚的,是做戏;给领导买一本怎样酿酒的书送礼,就跟真诚更没关系了,是戏谑,如果给领导送礼是戏谑的,那前面的严肃性和真诚又如何衬托?整段戏,父女间仅有的一点呈现真挚情感的可能性全被消解掉了。
这段戏明显是从《请回答1988》中来的,编剧和导演不懂家庭,不懂父爱,不懂孩子,更不懂戏剧。至于演员,演员太差了,他们甚至对不起这部剧的烂编剧和烂导演。